二十四孝图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

合集下载

二十四孝图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

二十四孝图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

二十四孝图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二十四孝图》是中国古代绘画中的一幅著名作品,它以二十四个孝敬父母的故事为主题,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孝道的崇尚和重视。

该作品由明代画家魏岳创作于明朝嘉靖年间,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二十四孝图》以绘画的形式,通过描绘二十四个孝子的故事,展现了中国古代尊老爱幼、孝敬父母的传统美德。

整幅画面共分为二十四个小故事,每个故事都通过绘画的方式生动地展现了孝顺父母的场景。

每个故事都有一个标题,描述了故事的主要情节和教育意义。

这些故事包括了平时的生活琐事,如修理房屋、洗衣做饭等,也有一些重大的决策,如舍身救母、披发代父从军等。

这些故事既有普通百姓家庭的孝道表现,也有历史人物的孝道事迹,既有男性孝子的形象,也有女性孝女的形象。

通过绘画的方式,将这些孝道故事生动地展现在观众面前,使观众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孝道的伟大和美好。

《二十四孝图》的主题思想是弘扬孝道精神。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孝道一直被视为最重要的美德之一,被誉为“天下第一美德”。

孝道是指子女对父母的尊敬、孝顺和照顾。

在中国传统观念中,孝道是一种道德、伦理和文化的象征,是子女对父母的最基本的人文关怀和家庭责任。

《二十四孝图》通过展示孝道的具体形象和故事,弘扬了孝道的伟大和美好,倡导了人们要尊敬父母、孝敬父母的道德理念。

《二十四孝图》的主题思想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强调孝道的重要性。

《二十四孝图》通过展示孝道的伟大和美好,告诉观众孝顺父母是一种最基本、最重要的道德准则。

无论是普通百姓还是历史人物,只要孝敬父母,都会被赞美和称赞。

这种强调孝道的重要性,对于弘扬传统的家庭伦理和道德观念具有积极的影响。

其次,倡导尊老爱幼的文化价值观。

《二十四孝图》中的故事不仅展示了子女对父母的孝敬,还包括了兄弟姐妹之间的亲情和友爱。

这些故事告诉观众要尊敬长辈,关心弱小,建立和谐的家庭关系。

这种尊老爱幼的文化价值观,对于传承家庭美德和培养优秀的后代具有重要意义。

《朝花夕拾》【二十四孝图】之思维导图+情节梳理+音频+精度指导

《朝花夕拾》【二十四孝图】之思维导图+情节梳理+音频+精度指导

《朝花夕拾》【二十四孝图】之思维导图+情节梳理+音频+精度指导【主要内容】所谓《二十四孝图》,是一本讲中国古代二十四个孝子故事的书,配有图画,主要目的是宣扬封建的孝道。

鲁迅先生从当时的儿童读物谈起,忆述儿时阅读拥有的最早一本画图本子《二十四孝图》的感受入手,重点描写了在阅读“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个故事时所引起的强烈反感,形象地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揭示了旧中国儿童可怜。

【主题思想】作品着重分析了“卧冰求鲤”、“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等孝道故事,指斥这类封建孝道不顾儿童的性命,将“肉麻当作有趣”,“以不情为伦纪,诬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

作品对当时反对白话文、提倡复古的倾向予以了尖锐的抨击。

解读内容1针锋相对这篇散文写于1926年“三一八”惨案发生后不久,当时革命与反革命的斗争十分激烈,为了维护反动统治,北洋军阀政府一方面疯狂镇压革命运动,一面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一股尊孔读经的复古逆流,《二十四孝图》、《百孝图》等沉渣在社会上重新泛起。

以“甲寅派”(专门宣传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的一个派别)为代表的封建复古势力争相附和,叫嚷“读经救国”,提倡文言,攻击白话。

所以本文一开始,鲁迅就以犀利的文字对这伙反动的复古势力发出愤怒的诅咒,表示要用“最黑,最黑,最黑的咒文”,来“诅咒一切反对白话,妨害白话者”,三个“最黑”的形容词充分表达出鲁迅对这些封建余孽的刻骨仇恨,作者还申明:“即使人死了真有灵魂,因这最恶的心,应该堕入地狱,也将绝不改悔。

”进一步表明同复古派誓不两立、斗争到底的决心。

2不容易的进步接着,作者夹叙夹议,回顾了“五四”文学革命以后儿童读物的状况,认为与外国相比,虽然很可怜,但总算“有图有说”,可以看懂,有了进步(鲁迅还特别回顾了童年时候枯燥的读书经历)。

可是这种改革却受到复古主义者的竭力“阻遏”,他们要使孩子的世界中,没有一丝乐趣。

鲁迅深刻地指出,封建复古主义的反动实质就是“吃人”,他们远胜过《开河记》中蒸食小儿的麻叔谋,因为麻叔谋的“吃小孩究竟也还有限,不过尽他的一生”,“妨害白话者”却“能使全中国化成一个麻胡,凡有孩子都死在他肚子里”作者表示,他的这些话必然要招来敌人的诬蔑和攻击,但这些他都不管。

《二十四孝图》的主题

《二十四孝图》的主题

《二十四孝图》的主题
揭示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

孝道是应该的,迂腐是愚蠢的,盲从是可悲的卫道是可恨的。

《二十四孝故事》是中国元朝成书的一本宣扬传统儒家孝道的蒙养读物,其中选辑了为封建王朝所称颂的自上古至宋代的24个孝男孝女的事迹,叙之以文,咏之以诗,绘之以图,目的在于“用训童蒙”即培养儿童的封建孝德,并在民间广泛流传。

在旧社会,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一本讲中国古代二十四个孝子故事的书,配有图画。

孝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维系家庭关系的道德准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元代郭居敬辑录古24个孝子的故事,编成《二十四孝》。

后来的印本都配上图画,通称《二十四孝图》,成为宣扬孝道的通俗读物。

“孝道”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精髓。

《二十四孝图》读书笔记

《二十四孝图》读书笔记

《二十四孝图》读书笔记《二十四孝图》读书笔记(精选18篇)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你有什么总结呢?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书笔记了。

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书笔记呢?以下是本店铺收集整理的《二十四孝图》读书笔记,欢迎大家分享。

《二十四孝图》读书笔记 1捧着先生那本《朝花夕拾》,翻了好一会儿,半天没憋出一句话来。

虽说作者是中国现代文坛当之无愧的巨匠,但我总觉得他的文笔太过深沉晦涩。

也许是我的觉悟低了些吧,连思想也有些不同的,就像那篇《二十四孝图》。

“百善孝为先”是古人的基本道德思想,《二十四孝图》本是一本宣扬儒家“孝”的观念的儿童传统读物。

而先生这篇文章就写在于“反对白话文”的潮流争锋相对之时。

作者以激奋起笔,贯穿了辛辣的讽刺,痛斥了封建孝道的虚伪,表达了他的爱憎之情。

并不是否定的观点。

的确,新中国是需要像他这样敢说敢做的人才,也的确很渴望一个去打击封建残酷的声音。

然而,对于他所言的观点我却意见相左。

不得不承认的是,二十四孝的确有着一些像“哭竹生笋”“卧冰求鲤”等匪夷所思的接近神话的故事。

也有一些极端一味的如“老莱娱亲”“郭巨埋儿”。

你可以称之为荒诞,但它只是仅仅起到警示后人的作用,目的还是好的。

试问难道真的有人去学着文中那般卧在冰上,求着鲤鱼的到来?有真的有白发老爷在故作小儿状吗?古代不受孝道的极为少见,也算是屈指可数。

倒是在如今的社会不孝儿女诸多。

父母含辛茹苦的拉扯长大,成人后却对父母不屑一顾,冷嘲热讽的比比皆是。

子不嫌母丑,子不嫌家贫,我想现代人也逐渐丧失了这种传统了吧!孝并不像所言的那番“难到了几十几百倍”。

父母累了送上一杯热腾腾的暖茶,看见你把家里打扫的干干净净,看见成绩单上那喜人的成绩。

我想知一切都足以让父母舒展眉头的了。

可惜,有人连这一点小事也做不到,让双亲头上的白发添了一根又一根。

二十四孝没有错,它的最终母的只是希望后人更加孝顺,更为懂事。

儒家思想的确在某一方面迫害了人,但我们不可以完全否定,只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能发现它优秀的一面。

《二十四孝图》读书笔记

《二十四孝图》读书笔记

《二十四孝图》读书笔记《二十四孝图》读书笔记1最近刚刚看完《二十四孝图》,心中颇有感触。

虽说是简短的24个小故事,24幅图画,但是,仍然让人产生不少感想,既有感动,又有个人思考。

其中的心得体会想与大家分享一下。

“孝”在我们中华民族5000 年文明长河中,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从古至今,不知流传着多少以孝为主题的传说。

当然,不用说,《二十四孝图》中就收录了24个孝子的故事。

简单的介绍下,时间上,从上古的尧舜时期,直到宋代,内容上有《孝感动天》,《亲尝汤药》,《啮指痛心》,《百里负米》,《芦衣顺母》,《鹿乳奉亲》,《戏彩娱亲》,《卖.身葬父》,《刻木事亲》,《行佣供母》,《怀橘遗亲》,《埋儿奉母》,《扇枕温衾》,《拾葚异器》,《涌泉跃鲤》,《闻雷泣墓》,《乳姑不怠》,《卧冰求鲤》,《恣蚊饱血》,《扼虎救父》,《哭竹生笋》,《尝粪忧心》,《弃官寻母》,《涤亲溺器》24个故事,时间跨度4000年。

可以说,这24张图,展示了中华民族从其产生到繁荣的这段时期内,孝道发展的全景图。

其中人物丰富,形象丰满,个性十足,地位差异悬殊,上至天子帝王,下至黎民百姓,可谓展示了古代社会各阶层的孝道姿态。

语言上,虽然__是由文言文翻译而来,但是便于理解阅读,确实是教育世人的良好教材,更不用说是一本值得推荐的书籍。

下面我来谈谈我个人的一些感受:首先,孝道作为一种特殊的思想,在中国流传了5000年,这在世界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可以说它是有中国特色的一种文化,构成了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一环。

既然有着重要的作用,自然有正面的,也有反面的,先谈谈正面的作用。

看看“孝”这个字,“子”背着“老”,典型的象形字。

古人真是伟大,简简单单,便道出了孝的真谛。

何谓孝,就是晚辈对长辈的尊敬与爱。

晚辈为了长辈,背着他们,关心与敬爱饱含其中。

正是孝,拉近了家庭成员心与心的距离,于是便有了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和睦场景。

再者,孝不仅是维护家庭和睦的支柱,还是巩固社会稳定的基石之一。

《朝花夕拾》------二十四孝图

《朝花夕拾》------二十四孝图

首页
末页
情节赏析
《二十四孝图》
朝花夕拾
概 述:卧冰求鲤、郭巨埋儿、老莱娱亲
作者感情:得到《二十四孝图》既高兴又扫兴的原因:
高兴:①鬼少人多;②归我一人独有;③书中的故事似乎
准确无误;④不识字的人,如阿长,只要一看图便能滔滔
讲出一段故事。
扫兴:知道孝有如此之难,对于先前痴心妄想,想做孝子
的计划完全绝望了。
• 他的举动,在十里乡村传为佳话。人们都称赞 王祥是人间少有的孝子。
老莱娱亲
• 春秋时,楚国有位隐士,名叫老莱子。这个老莱子非常孝顺父 母,对父母体贴入微,千方百计讨父母的欢心。
• 为了让父母过得快乐,老莱子特地养了几只美丽善叫的鸟让父 母玩耍。他自己也经常引逗鸟儿,让鸟儿发出动听的叫声。父 亲听了很高兴,总是笑着说:“这鸟声真动听!”老莱见父母 脸上有笑容,心里非常高兴。
郭巨埋儿
• 郭巨,晋代隆虑(今河南林县)人,一说河内温县 (今河南温县西南)人,原本家道殷实。父亲死后, 他把家产分作两份,给了两个弟弟,自己独取母亲 供养,对母极孝。后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一男孩, 郭巨的母亲非常疼爱孙子,自己总舍不得吃饭,却 把仅有的食物留给孙子吃。郭巨因此深感不安,担 心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遂和妻子商议: “儿子可以再有,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 子,节省些粮食供养母亲。”当他们挖坑时,在地 下二尺处忽见一坛黄金,上书“天赐郭巨,官不得 取,民不得夺”。夫妻得到黄金,回家孝敬母亲, 并得以兼养孩子。从此,郭巨不仅过上了好日子, 而且“孝顺”的美名传遍天下,
首页
末页
通读全文,概述文章内容。
• 作者忆述儿时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揭 示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作品着重分析了 “卧冰求鲤”、“老莱娱亲”、“郭巨埋儿” 等孝道故事,指斥这类封建孝道不顾儿童的性 命,将“肉麻当作有趣”,“以不情为伦纪, 诬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针对当时反对白 话文、提倡复古的倾向予以了尖锐的抨击。

《朝花夕拾》【二十四孝图】情节梳理+精度指导

《朝花夕拾》【二十四孝图】情节梳理+精度指导

解读内容1针锋相对这篇散文写于1926年“三一八”惨案发生后不久,当时革命与反革命的斗争十分激烈,为了维护反动统治,北洋军阀政府一方面疯狂镇压革命运动,一面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一股尊孔读经的复古逆流,《二十四孝图》、《百孝图》等沉渣在社会上重新泛起。

以“甲寅派”(专门宣传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的一个派别)为代表的封建复古势力争相附和,叫嚷“读经救国”,提倡文言,攻击白话。

所以本文一开始,鲁迅就以犀利的文字对这伙反动的复古势力发出愤怒的诅咒,表示要用“最黑,最黑,最黑的咒文”,来“诅咒一切反对白话,妨害白话者”,三个“最黑”的形容词充分表达出鲁迅对这些封建余孽的刻骨仇恨,作者还申明:“即使人死了真有灵魂,因这最恶的心,应该堕入地狱,也将绝不改悔。

”进一步表明同复古派誓不两立、斗争到底的决心。

2不容易的进步接着,作者夹叙夹议,回顾了“五四”文学革命以后儿童读物的状况,认为与外国相比,虽然很可怜,但总算“有图有说”,可以看懂,有了进步(鲁迅还特别回顾了童年时候枯燥的读书经历)。

可是这种改革却受到复古主义者的竭力“阻遏”,他们要使孩子的世界中,没有一丝乐趣。

鲁迅深刻地指出,封建复古主义的反动实质就是“吃人”,他们远胜过《开河记》中蒸食小儿的麻叔谋,因为麻叔谋的“吃小孩究竟也还有限,不过尽他的一生”,“妨害白话者”却“能使全中国化成一个麻胡,凡有孩子都死在他肚子里”作者表示,他的这些话必然要招来敌人的诬蔑和攻击,但这些他都不管。

“只要对于白话来加以谋害者,都应该灭亡!”表现了鲁迅捍卫“五四”文化革命成果的坚定立场。

文中鲁迅几处借题发挥,运用杂文笔法,对“现代评论派”的陈西滢之流攻击自己的言论,顺戈一刺,旁敲侧击,予以嘲讽,既增添了杂文意味,又始终未离全文主旨。

3二十四孝图文章的后半部分作者主要忆述童年时期的生活,他通过自己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揭示了“孝道”的虚伪性、残酷性和欺骗性。

作者先写自己对“孝”的最初认识,以为无非是“听话”“从命”“以及长大之后,给年老的父母好好地吃饭罢了”,及至见到《二十四孝图》以后,才知道做“孝子”比这要“难到几十几百倍”。

朝花夕拾——二十四孝图

朝花夕拾——二十四孝图
首页 末页
情 节 赏 析
朝花夕拾
《二十四孝图》
概 述:卧冰求鲤、郭巨埋儿、老莱娱亲 作者感情:得到《二十四孝图》既高兴又扫兴的原因: 高兴:①鬼少人多;②归我一人独有;③书中的故事似乎 准确无误;④不识字的人,如阿长,只要一看图便能滔滔 讲出一段故事。 扫兴:知道孝有如此之难,对于先前痴心妄想,想做孝子 的计划完全绝望了。 主题思想:虚伪、残酷的封建孝道。严厉地批判了封建复 古主义的倒行逆施。 微 感 悟:儿童的生活应该是丰富多彩的,儿童眼中的世 界也应是绚烂夺目的,然而当时的封建礼教只允许儿童读 背四书五经,却不许儿童接触任何有图像的书籍,这无疑 是扼杀儿童热爱美丽、憧憬美丽的正确性,是对儿童成长 首页 末页 的摧残。
首页 末页
首页
末页


训练单篇模拟 Nhomakorabea朝花夕拾
2. 为什么作者反感“老莱娱亲”的故事?(情节 概述) 招致他反感的便是老莱“诈跌”,作婴儿啼,以 娱亲意。作者认为小孩子多不愿意诈做,换言之 ,不愿装假,这违背了儿童的心理。
首页
末页




单篇模拟
朝花夕拾
3. 选文中评述“郭巨埋儿”的故事,表达了作者 怎样的思想感情?(体验看法) 对封建统治阶级长期以来所推崇的所谓道德模范 的行为无情地抨击、批判,揭露他们虚伪、荒谬 、缺乏人性的丑恶本质。
首页
末页




单篇模拟
朝花夕拾
(《太平御览》四百十三引)较之今说,似稍近于人情。 不知怎地,后之君子却一定要改得他“诈”起来,心里才 能舒服。邓伯道弃子救侄,想来也不过“弃”而已矣,昏 妄人也必须说他将儿子捆在树上,使他追不上来才肯歇手 。正如将“肉麻当作有趣”一般,以不情为伦纪,诬蔑了 古人,教坏了后人。老莱子即是一例,道学先生以为他白 璧无瑕时,他却已在孩子的心中死掉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十四孝图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
人物介绍:
樊中岳,湖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西泠印社社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书法专业导师,三峡印社顾问。

曾任中国硬笔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东湖印社副秘书长和《书法报》主任编辑,书法报社社委委员、书记等领导职务。

而立之年师从汉上著名书法家谷有荃先生,学习书法篆刻和文字学。

擅长大小篆、章草和玺印。

大篆古静简远,走笔含韧,着意清圆,功夫老道。

近年潜心于楚金文,初见成效,令人耳目一新。

章草,气息雅正,珪璋特达,清新灵动。

篆刻,宗秦汉,追古玺,或古朴、或清雅,意趣简远。

二十年来,编著出版了《章草》、《篆书》、《金文》、《甲骨文》、《汉印》、《鸟虫篆》、《六体书法字典》等十四本书法篆刻工具丛书,在书坛产生了广泛影响。

2006 年,“书法篆刻工具丛书”获中国书协第二届兰亭奖。

武汉迎来第一轮酷暑天,忙了几个月的樊中岳捧着刚刚结集出版的《樊中岳“二十四孝”书法篆刻作品集》,长长抒一口气。

“还没忙完呢,要到12日才算告一段落”。

让70 岁高龄的他惦念不已的,是7 月12日在湖北省美术院美术馆举办的“樊中岳《二十四孝》“全国孝老爱亲道德模范事迹”
书法篆刻艺术展“。

这次展览展出的,除樊中岳擅长的书法和篆刻外,他收集的木版水印画“陈少梅画《二十四孝图》”,“二十四孝“旧烟片,“二十四孝”人物古墨也是界难得一见的珍品。

作为著名书法家谷有荃的高徒,樊中岳用一支笔、一把刀,一颗赤子之心重新赋予“二十四孝”时代内涵,“文化人要与时俱进,把二十四孝的积极内容扩展至道德层面。

他最得意的章草作品,是第一届全国道德模范孝老爱亲模范颁奖词:“大爱无声。

是你们,用人间的大爱,诠释生活的真谛;用人间的至孝,显示着超越平凡的勇气。

无论天荒地老,无论沧海桑田,是你们的一颗颗赤子之心,见证了中华文明五千年血脉相随的道义。


至孝的含义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从小生活在大家族的祠堂,与父母隔屋相伴,这种带着温度的记忆一直伴随樊中岳的城市生活。

他是家里的第七个孩子,母亲百岁那年逝世。

几年前,老母亲想看彩电,家里意见不统一,有的说“这大年纪了,看么彩电。

他为了让母亲在人生最后几年生活得愉快一些,说服了家人,满足了母亲的要求。

他和夫人一起看到的一条新闻更是坚定了他做孝文化专题的决心。

“中国有1。

3 亿老人,不少老人一年才能见一次子女”。

樊中岳是幸运的,常常能与子孙们相聚,生活其
乐融融。

尽管人大正通过立法手段加强全社会对老人的关爱,樊中岳还是希望以更为丰富的形式,譬如用书法和篆刻吸引人们对孝道的关注。

“有人说二十四孝是封建糟粕,那是因为他们没有生在那个时代,无法理解极端环境下的情感。

当然其中一些故事有民间添加的成分,过于传奇。

但大多数内容完全能对当今社会注入积极意义。


樊中岳正在准备另一本书“二十四孝合集”,在那本书里,除了书法和篆刻作品,他还将加入个人对二十四孝的新解。

“扼虎救父”讲的是少年杨香在父亲落入虎口之际,置生命于度外,勇斗猛虎,勇气可嘉。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鼓励孩子勇于担当。

”他还举了另一个二十四孝故事“鹿乳奉亲”,“我们为人子,除满足父母的衣、食、住、行外,父母想吃的、想玩的也应尽力去满足。

不然,子欲养而亲不待是人生最大的憾事。


将二十四孝的故事推及到更高的道德层面,是樊中岳从第一届全国道德模范孝老爱亲模范评选中得到的感悟。

有几位道德模范,如杨德碧,伺奉亡夫前妻的父母,所善待的不一定是自己的亲生父母,这让樊中岳联系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这才是至孝的含义。

他欣喜的发现被授予“孝老爱亲”道德模范的故事已远远高于《二十四孝》中“善事父母”的孝行了。

13 件楚金文刻款
樊中岳的书桌上,二十四方印章静静躺在盒子里。

每方印章都在讲述一个孝故事,每个印章都有印拓。

合文印更是樊中岳在这二十四枚印章文字上下的“大工夫”。

以卖身葬父的故事为例,中国人讲“入土为安”,为了更好地表现董永“卖身葬父”的大孝之举,樊中岳立意“葬父”作合文。

董永卖身终于将父葬入棺椁中。

“葬”字假甲骨文一期中的“葬”,“葬”从人在井中,“井”的形意为棺椁之状。

即使是圈外人,看到那一方有艺术创作的印章,也为中国文字的象形功能所惊叹。

孝是什么?孝是宽容:宽容老人总也舍不得扔掉的"垃圾破烂";宽容老人的唠叨;宽容老人的口水和鼻涕。

孝是报答:是母亲节的一束康乃馨;是父亲生日时的一瓶好酒;是久病床前的送汤喂药。

孝是耐心的陪伴:耐心听取老人的话;耐心向老人解释做工作;耐心说服老人。

孝是善意的欺骗:百余元的衣服不妨告诉老人只花了几十元。

孝是常回家看看:回家给父母做一顿可口的饭菜。

闲暇之余,翻阅朋友的空间时偶然看见《二十四孝图》这本书,看后感受颇深!《二十四孝》全名《全相二十四孝诗选》,是元代郭居敬编录历代二十四个孝子从不同角度、不同环境、不同遭遇行孝的故事集合而成。

由于后来的印本大都配以图画,故又称《二十四孝图》。

纵观《二十四孝图》这本书,孝子们有为父母舍利的,有为父母舍身的,有为父母舍妻子、儿女的,可以说无一不能舍!甚至自己的生命。

舍身、舍心,完全是无我的尽孝。

吴猛《恣蚊饱血》,王祥《卧冰求鲤》,杨香《扼虎救父》,丁兰《刻木事亲》,郭巨《埋儿奉母》……值得我们继承和弘扬的是——对父母的敬爱和关心、发自内心的侍奉父母的精神。

今天,孝敬父母不仅要养父母之身,重要的是要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志。

一个孝子该如何行孝呢?孔子从居、养、病、丧、葬、祭五个方面告诉我们具体的做法。

首先"居则致其敬"。

"致"就是尽心尽力切实做到,而且做得圆满。

就是说对父母要发自内心,完全真诚,没有丝毫保留。

虚伪。

对父母由衷的尊敬,这样的一种敬意就叫"致其敬"。

二是:"养则致其乐"。

孝亲有三个含义:养父母之身,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志。

关键是要做到,让父母欢喜快乐,没有忧虑、没有烦恼。

三是:"病则致其忧"。

就是在父母生病时,做儿女的心中要忧心忡忡,问寒问暖,尽快为父母检查治疗,早日痊愈。

四是:"丧则致其哀"。

就是说如果父母过世了,做儿女的要知恩图报,尽其哀情,这是儿女情感的自然流露,但也要注意节哀。

五是:"祭则致其严"。

是讲父母埋葬后,要定期的祭祀,庄严肃穆,恭敬,追忆感念父母祖先的恩德。

如果一个人对父母的居、养、病、丧、祭五个方面都很好的完成了,基本责任已经尽到,可以说是个大孝子了。

文章讲的是作者忆述儿时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揭示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作品着重分析了“卧冰求鲤”、“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等孝道故事,指斥这类封建孝道不顾儿童的性命,将“肉麻当作有趣”,“以不情为伦纪,诬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作品对当时反对白话文、提倡复古的倾向予以了尖锐的抨击.
所谓《二十四孝图》是一本讲中国古代二十四个孝子故事的书,主要目的是宣扬封建的孝道.但其中的“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尝粪忧心”令人发指.先说说那个郭巨埋儿吧.说是晋代有个叫郭巨的,原本家道殷实,父亲死后,他把家产分为两份,给了两个弟弟,自己独养母亲,对母极孝.后来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担心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就和妻子商量:“儿子可以再生,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粮食好供养母亲.”夫妻遂把儿子抱出,挖坑要埋.兴好挖出一坛金子来,才免了儿子一死.
郭巨虽有孝心,但杀儿之举,却有违人性,不合儒家“天地之性,人为贵”的人本观念.看似大孝,其实是残忍.古有为
求神为父母治病舍身的,也有割股肉以解父母想吃肉之念的,今有为父母治病献五脏的,极少有为父母去杀人的.为了节约粮食,就想把自己的亲生儿子杀了,一则有违老母爱孙之心,二则陷老母于不仁.所以后来有人把这种孝举,称为“愚孝.“
随便一翻《二十四孝图》,这样的字眼映入眼帘:“卖身葬父”、“埋儿奉母”、“哭竹生笋”.“刻木事亲”、“埋儿奉母”让人感到冷酷无情;“孝感动天”、“卧冰求鲤”、“哭竹生笋”迷信思想严重;“尝粪忧心”则让人恶心。

孝是应该的,迂腐是愚蠢的,盲从是可悲的,卫道是可恨的。

其实,《二十四孝图》中那些孝子们的故事,原本该是很感人的。

只可惜,一代代人们给它披绫挂彩,涂脂抹粉,将感人的真实涂抹成了让人反感的矫情。

就如同一个女子,任凭她再怎么美丽,若是脸上抹了过于厚重的脂粉,也唯有让人反胃而已。

那些煞费苦心“修饰”出来的完美的、让人们去膜拜敬仰的神像,是不能打动人心的。

真正能让我们这些在柴米油盐间折腾着的普通人感动的,永远是那些平凡的英雄,那些有过懦弱、有过自私、有过犹豫,然而最后选择了勇敢、选择
了奉献、选择了坚定的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