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孝图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
二十四孝图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

二十四孝图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二十四孝图》是中国古代绘画中的一幅著名作品,它以二十四个孝敬父母的故事为主题,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孝道的崇尚和重视。
该作品由明代画家魏岳创作于明朝嘉靖年间,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二十四孝图》以绘画的形式,通过描绘二十四个孝子的故事,展现了中国古代尊老爱幼、孝敬父母的传统美德。
整幅画面共分为二十四个小故事,每个故事都通过绘画的方式生动地展现了孝顺父母的场景。
每个故事都有一个标题,描述了故事的主要情节和教育意义。
这些故事包括了平时的生活琐事,如修理房屋、洗衣做饭等,也有一些重大的决策,如舍身救母、披发代父从军等。
这些故事既有普通百姓家庭的孝道表现,也有历史人物的孝道事迹,既有男性孝子的形象,也有女性孝女的形象。
通过绘画的方式,将这些孝道故事生动地展现在观众面前,使观众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孝道的伟大和美好。
《二十四孝图》的主题思想是弘扬孝道精神。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孝道一直被视为最重要的美德之一,被誉为“天下第一美德”。
孝道是指子女对父母的尊敬、孝顺和照顾。
在中国传统观念中,孝道是一种道德、伦理和文化的象征,是子女对父母的最基本的人文关怀和家庭责任。
《二十四孝图》通过展示孝道的具体形象和故事,弘扬了孝道的伟大和美好,倡导了人们要尊敬父母、孝敬父母的道德理念。
《二十四孝图》的主题思想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强调孝道的重要性。
《二十四孝图》通过展示孝道的伟大和美好,告诉观众孝顺父母是一种最基本、最重要的道德准则。
无论是普通百姓还是历史人物,只要孝敬父母,都会被赞美和称赞。
这种强调孝道的重要性,对于弘扬传统的家庭伦理和道德观念具有积极的影响。
其次,倡导尊老爱幼的文化价值观。
《二十四孝图》中的故事不仅展示了子女对父母的孝敬,还包括了兄弟姐妹之间的亲情和友爱。
这些故事告诉观众要尊敬长辈,关心弱小,建立和谐的家庭关系。
这种尊老爱幼的文化价值观,对于传承家庭美德和培养优秀的后代具有重要意义。
《朝花夕拾》【二十四孝图】之思维导图+情节梳理+音频+精度指导

《朝花夕拾》【二十四孝图】之思维导图+情节梳理+音频+精度指导【主要内容】所谓《二十四孝图》,是一本讲中国古代二十四个孝子故事的书,配有图画,主要目的是宣扬封建的孝道。
鲁迅先生从当时的儿童读物谈起,忆述儿时阅读拥有的最早一本画图本子《二十四孝图》的感受入手,重点描写了在阅读“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个故事时所引起的强烈反感,形象地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揭示了旧中国儿童可怜。
【主题思想】作品着重分析了“卧冰求鲤”、“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等孝道故事,指斥这类封建孝道不顾儿童的性命,将“肉麻当作有趣”,“以不情为伦纪,诬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
作品对当时反对白话文、提倡复古的倾向予以了尖锐的抨击。
解读内容1针锋相对这篇散文写于1926年“三一八”惨案发生后不久,当时革命与反革命的斗争十分激烈,为了维护反动统治,北洋军阀政府一方面疯狂镇压革命运动,一面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一股尊孔读经的复古逆流,《二十四孝图》、《百孝图》等沉渣在社会上重新泛起。
以“甲寅派”(专门宣传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的一个派别)为代表的封建复古势力争相附和,叫嚷“读经救国”,提倡文言,攻击白话。
所以本文一开始,鲁迅就以犀利的文字对这伙反动的复古势力发出愤怒的诅咒,表示要用“最黑,最黑,最黑的咒文”,来“诅咒一切反对白话,妨害白话者”,三个“最黑”的形容词充分表达出鲁迅对这些封建余孽的刻骨仇恨,作者还申明:“即使人死了真有灵魂,因这最恶的心,应该堕入地狱,也将绝不改悔。
”进一步表明同复古派誓不两立、斗争到底的决心。
2不容易的进步接着,作者夹叙夹议,回顾了“五四”文学革命以后儿童读物的状况,认为与外国相比,虽然很可怜,但总算“有图有说”,可以看懂,有了进步(鲁迅还特别回顾了童年时候枯燥的读书经历)。
可是这种改革却受到复古主义者的竭力“阻遏”,他们要使孩子的世界中,没有一丝乐趣。
鲁迅深刻地指出,封建复古主义的反动实质就是“吃人”,他们远胜过《开河记》中蒸食小儿的麻叔谋,因为麻叔谋的“吃小孩究竟也还有限,不过尽他的一生”,“妨害白话者”却“能使全中国化成一个麻胡,凡有孩子都死在他肚子里”作者表示,他的这些话必然要招来敌人的诬蔑和攻击,但这些他都不管。
《二十四孝图》的主题

《二十四孝图》的主题
揭示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
孝道是应该的,迂腐是愚蠢的,盲从是可悲的卫道是可恨的。
《二十四孝故事》是中国元朝成书的一本宣扬传统儒家孝道的蒙养读物,其中选辑了为封建王朝所称颂的自上古至宋代的24个孝男孝女的事迹,叙之以文,咏之以诗,绘之以图,目的在于“用训童蒙”即培养儿童的封建孝德,并在民间广泛流传。
在旧社会,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一本讲中国古代二十四个孝子故事的书,配有图画。
孝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维系家庭关系的道德准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元代郭居敬辑录古24个孝子的故事,编成《二十四孝》。
后来的印本都配上图画,通称《二十四孝图》,成为宣扬孝道的通俗读物。
“孝道”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精髓。
《二十四孝图》读书笔记

《二十四孝图》读书笔记《二十四孝图》读书笔记(精选18篇)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你有什么总结呢?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书笔记了。
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书笔记呢?以下是本店铺收集整理的《二十四孝图》读书笔记,欢迎大家分享。
《二十四孝图》读书笔记 1捧着先生那本《朝花夕拾》,翻了好一会儿,半天没憋出一句话来。
虽说作者是中国现代文坛当之无愧的巨匠,但我总觉得他的文笔太过深沉晦涩。
也许是我的觉悟低了些吧,连思想也有些不同的,就像那篇《二十四孝图》。
“百善孝为先”是古人的基本道德思想,《二十四孝图》本是一本宣扬儒家“孝”的观念的儿童传统读物。
而先生这篇文章就写在于“反对白话文”的潮流争锋相对之时。
作者以激奋起笔,贯穿了辛辣的讽刺,痛斥了封建孝道的虚伪,表达了他的爱憎之情。
并不是否定的观点。
的确,新中国是需要像他这样敢说敢做的人才,也的确很渴望一个去打击封建残酷的声音。
然而,对于他所言的观点我却意见相左。
不得不承认的是,二十四孝的确有着一些像“哭竹生笋”“卧冰求鲤”等匪夷所思的接近神话的故事。
也有一些极端一味的如“老莱娱亲”“郭巨埋儿”。
你可以称之为荒诞,但它只是仅仅起到警示后人的作用,目的还是好的。
试问难道真的有人去学着文中那般卧在冰上,求着鲤鱼的到来?有真的有白发老爷在故作小儿状吗?古代不受孝道的极为少见,也算是屈指可数。
倒是在如今的社会不孝儿女诸多。
父母含辛茹苦的拉扯长大,成人后却对父母不屑一顾,冷嘲热讽的比比皆是。
子不嫌母丑,子不嫌家贫,我想现代人也逐渐丧失了这种传统了吧!孝并不像所言的那番“难到了几十几百倍”。
父母累了送上一杯热腾腾的暖茶,看见你把家里打扫的干干净净,看见成绩单上那喜人的成绩。
我想知一切都足以让父母舒展眉头的了。
可惜,有人连这一点小事也做不到,让双亲头上的白发添了一根又一根。
二十四孝没有错,它的最终母的只是希望后人更加孝顺,更为懂事。
儒家思想的确在某一方面迫害了人,但我们不可以完全否定,只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能发现它优秀的一面。
《二十四孝图》读书笔记

《二十四孝图》读书笔记《二十四孝图》读书笔记1最近刚刚看完《二十四孝图》,心中颇有感触。
虽说是简短的24个小故事,24幅图画,但是,仍然让人产生不少感想,既有感动,又有个人思考。
其中的心得体会想与大家分享一下。
“孝”在我们中华民族5000 年文明长河中,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从古至今,不知流传着多少以孝为主题的传说。
当然,不用说,《二十四孝图》中就收录了24个孝子的故事。
简单的介绍下,时间上,从上古的尧舜时期,直到宋代,内容上有《孝感动天》,《亲尝汤药》,《啮指痛心》,《百里负米》,《芦衣顺母》,《鹿乳奉亲》,《戏彩娱亲》,《卖.身葬父》,《刻木事亲》,《行佣供母》,《怀橘遗亲》,《埋儿奉母》,《扇枕温衾》,《拾葚异器》,《涌泉跃鲤》,《闻雷泣墓》,《乳姑不怠》,《卧冰求鲤》,《恣蚊饱血》,《扼虎救父》,《哭竹生笋》,《尝粪忧心》,《弃官寻母》,《涤亲溺器》24个故事,时间跨度4000年。
可以说,这24张图,展示了中华民族从其产生到繁荣的这段时期内,孝道发展的全景图。
其中人物丰富,形象丰满,个性十足,地位差异悬殊,上至天子帝王,下至黎民百姓,可谓展示了古代社会各阶层的孝道姿态。
语言上,虽然__是由文言文翻译而来,但是便于理解阅读,确实是教育世人的良好教材,更不用说是一本值得推荐的书籍。
下面我来谈谈我个人的一些感受:首先,孝道作为一种特殊的思想,在中国流传了5000年,这在世界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可以说它是有中国特色的一种文化,构成了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一环。
既然有着重要的作用,自然有正面的,也有反面的,先谈谈正面的作用。
看看“孝”这个字,“子”背着“老”,典型的象形字。
古人真是伟大,简简单单,便道出了孝的真谛。
何谓孝,就是晚辈对长辈的尊敬与爱。
晚辈为了长辈,背着他们,关心与敬爱饱含其中。
正是孝,拉近了家庭成员心与心的距离,于是便有了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和睦场景。
再者,孝不仅是维护家庭和睦的支柱,还是巩固社会稳定的基石之一。
《朝花夕拾》------二十四孝图

首页
末页
情节赏析
《二十四孝图》
朝花夕拾
概 述:卧冰求鲤、郭巨埋儿、老莱娱亲
作者感情:得到《二十四孝图》既高兴又扫兴的原因:
高兴:①鬼少人多;②归我一人独有;③书中的故事似乎
准确无误;④不识字的人,如阿长,只要一看图便能滔滔
讲出一段故事。
扫兴:知道孝有如此之难,对于先前痴心妄想,想做孝子
的计划完全绝望了。
• 他的举动,在十里乡村传为佳话。人们都称赞 王祥是人间少有的孝子。
老莱娱亲
• 春秋时,楚国有位隐士,名叫老莱子。这个老莱子非常孝顺父 母,对父母体贴入微,千方百计讨父母的欢心。
• 为了让父母过得快乐,老莱子特地养了几只美丽善叫的鸟让父 母玩耍。他自己也经常引逗鸟儿,让鸟儿发出动听的叫声。父 亲听了很高兴,总是笑着说:“这鸟声真动听!”老莱见父母 脸上有笑容,心里非常高兴。
郭巨埋儿
• 郭巨,晋代隆虑(今河南林县)人,一说河内温县 (今河南温县西南)人,原本家道殷实。父亲死后, 他把家产分作两份,给了两个弟弟,自己独取母亲 供养,对母极孝。后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一男孩, 郭巨的母亲非常疼爱孙子,自己总舍不得吃饭,却 把仅有的食物留给孙子吃。郭巨因此深感不安,担 心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遂和妻子商议: “儿子可以再有,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 子,节省些粮食供养母亲。”当他们挖坑时,在地 下二尺处忽见一坛黄金,上书“天赐郭巨,官不得 取,民不得夺”。夫妻得到黄金,回家孝敬母亲, 并得以兼养孩子。从此,郭巨不仅过上了好日子, 而且“孝顺”的美名传遍天下,
首页
末页
通读全文,概述文章内容。
• 作者忆述儿时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揭 示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作品着重分析了 “卧冰求鲤”、“老莱娱亲”、“郭巨埋儿” 等孝道故事,指斥这类封建孝道不顾儿童的性 命,将“肉麻当作有趣”,“以不情为伦纪, 诬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针对当时反对白 话文、提倡复古的倾向予以了尖锐的抨击。
《朝花夕拾》【二十四孝图】情节梳理+精度指导

解读内容1针锋相对这篇散文写于1926年“三一八”惨案发生后不久,当时革命与反革命的斗争十分激烈,为了维护反动统治,北洋军阀政府一方面疯狂镇压革命运动,一面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一股尊孔读经的复古逆流,《二十四孝图》、《百孝图》等沉渣在社会上重新泛起。
以“甲寅派”(专门宣传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的一个派别)为代表的封建复古势力争相附和,叫嚷“读经救国”,提倡文言,攻击白话。
所以本文一开始,鲁迅就以犀利的文字对这伙反动的复古势力发出愤怒的诅咒,表示要用“最黑,最黑,最黑的咒文”,来“诅咒一切反对白话,妨害白话者”,三个“最黑”的形容词充分表达出鲁迅对这些封建余孽的刻骨仇恨,作者还申明:“即使人死了真有灵魂,因这最恶的心,应该堕入地狱,也将绝不改悔。
”进一步表明同复古派誓不两立、斗争到底的决心。
2不容易的进步接着,作者夹叙夹议,回顾了“五四”文学革命以后儿童读物的状况,认为与外国相比,虽然很可怜,但总算“有图有说”,可以看懂,有了进步(鲁迅还特别回顾了童年时候枯燥的读书经历)。
可是这种改革却受到复古主义者的竭力“阻遏”,他们要使孩子的世界中,没有一丝乐趣。
鲁迅深刻地指出,封建复古主义的反动实质就是“吃人”,他们远胜过《开河记》中蒸食小儿的麻叔谋,因为麻叔谋的“吃小孩究竟也还有限,不过尽他的一生”,“妨害白话者”却“能使全中国化成一个麻胡,凡有孩子都死在他肚子里”作者表示,他的这些话必然要招来敌人的诬蔑和攻击,但这些他都不管。
“只要对于白话来加以谋害者,都应该灭亡!”表现了鲁迅捍卫“五四”文化革命成果的坚定立场。
文中鲁迅几处借题发挥,运用杂文笔法,对“现代评论派”的陈西滢之流攻击自己的言论,顺戈一刺,旁敲侧击,予以嘲讽,既增添了杂文意味,又始终未离全文主旨。
3二十四孝图文章的后半部分作者主要忆述童年时期的生活,他通过自己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揭示了“孝道”的虚伪性、残酷性和欺骗性。
作者先写自己对“孝”的最初认识,以为无非是“听话”“从命”“以及长大之后,给年老的父母好好地吃饭罢了”,及至见到《二十四孝图》以后,才知道做“孝子”比这要“难到几十几百倍”。
朝花夕拾——二十四孝图

情 节 赏 析
朝花夕拾
《二十四孝图》
概 述:卧冰求鲤、郭巨埋儿、老莱娱亲 作者感情:得到《二十四孝图》既高兴又扫兴的原因: 高兴:①鬼少人多;②归我一人独有;③书中的故事似乎 准确无误;④不识字的人,如阿长,只要一看图便能滔滔 讲出一段故事。 扫兴:知道孝有如此之难,对于先前痴心妄想,想做孝子 的计划完全绝望了。 主题思想:虚伪、残酷的封建孝道。严厉地批判了封建复 古主义的倒行逆施。 微 感 悟:儿童的生活应该是丰富多彩的,儿童眼中的世 界也应是绚烂夺目的,然而当时的封建礼教只允许儿童读 背四书五经,却不许儿童接触任何有图像的书籍,这无疑 是扼杀儿童热爱美丽、憧憬美丽的正确性,是对儿童成长 首页 末页 的摧残。
首页 末页
首页
末页
冲
刺
训练单篇模拟 Nhomakorabea朝花夕拾
2. 为什么作者反感“老莱娱亲”的故事?(情节 概述) 招致他反感的便是老莱“诈跌”,作婴儿啼,以 娱亲意。作者认为小孩子多不愿意诈做,换言之 ,不愿装假,这违背了儿童的心理。
首页
末页
冲
刺
训
练
单篇模拟
朝花夕拾
3. 选文中评述“郭巨埋儿”的故事,表达了作者 怎样的思想感情?(体验看法) 对封建统治阶级长期以来所推崇的所谓道德模范 的行为无情地抨击、批判,揭露他们虚伪、荒谬 、缺乏人性的丑恶本质。
首页
末页
冲
刺
训
练
单篇模拟
朝花夕拾
(《太平御览》四百十三引)较之今说,似稍近于人情。 不知怎地,后之君子却一定要改得他“诈”起来,心里才 能舒服。邓伯道弃子救侄,想来也不过“弃”而已矣,昏 妄人也必须说他将儿子捆在树上,使他追不上来才肯歇手 。正如将“肉麻当作有趣”一般,以不情为伦纪,诬蔑了 古人,教坏了后人。老莱子即是一例,道学先生以为他白 璧无瑕时,他却已在孩子的心中死掉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十四孝图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
人物介绍:
樊中岳,湖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西泠印社社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书法专业导师,三峡印社顾问。
曾任中国硬笔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东湖印社副秘书长和《书法报》主任编辑,书法报社社委委员、书记等领导职务。
而立之年师从汉上著名书法家谷有荃先生,学习书法篆刻和文字学。
擅长大小篆、章草和玺印。
大篆古静简远,走笔含韧,着意清圆,功夫老道。
近年潜心于楚金文,初见成效,令人耳目一新。
章草,气息雅正,珪璋特达,清新灵动。
篆刻,宗秦汉,追古玺,或古朴、或清雅,意趣简远。
二十年来,编著出版了《章草》、《篆书》、《金文》、《甲骨文》、《汉印》、《鸟虫篆》、《六体书法字典》等十四本书法篆刻工具丛书,在书坛产生了广泛影响。
2006 年,“书法篆刻工具丛书”获中国书协第二届兰亭奖。
武汉迎来第一轮酷暑天,忙了几个月的樊中岳捧着刚刚结集出版的《樊中岳“二十四孝”书法篆刻作品集》,长长抒一口气。
“还没忙完呢,要到12日才算告一段落”。
让70 岁高龄的他惦念不已的,是7 月12日在湖北省美术院美术馆举办的“樊中岳《二十四孝》“全国孝老爱亲道德模范事迹”
书法篆刻艺术展“。
这次展览展出的,除樊中岳擅长的书法和篆刻外,他收集的木版水印画“陈少梅画《二十四孝图》”,“二十四孝“旧烟片,“二十四孝”人物古墨也是界难得一见的珍品。
作为著名书法家谷有荃的高徒,樊中岳用一支笔、一把刀,一颗赤子之心重新赋予“二十四孝”时代内涵,“文化人要与时俱进,把二十四孝的积极内容扩展至道德层面。
他最得意的章草作品,是第一届全国道德模范孝老爱亲模范颁奖词:“大爱无声。
是你们,用人间的大爱,诠释生活的真谛;用人间的至孝,显示着超越平凡的勇气。
无论天荒地老,无论沧海桑田,是你们的一颗颗赤子之心,见证了中华文明五千年血脉相随的道义。
”
至孝的含义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从小生活在大家族的祠堂,与父母隔屋相伴,这种带着温度的记忆一直伴随樊中岳的城市生活。
他是家里的第七个孩子,母亲百岁那年逝世。
几年前,老母亲想看彩电,家里意见不统一,有的说“这大年纪了,看么彩电。
他为了让母亲在人生最后几年生活得愉快一些,说服了家人,满足了母亲的要求。
他和夫人一起看到的一条新闻更是坚定了他做孝文化专题的决心。
“中国有1。
3 亿老人,不少老人一年才能见一次子女”。
樊中岳是幸运的,常常能与子孙们相聚,生活其
乐融融。
尽管人大正通过立法手段加强全社会对老人的关爱,樊中岳还是希望以更为丰富的形式,譬如用书法和篆刻吸引人们对孝道的关注。
“有人说二十四孝是封建糟粕,那是因为他们没有生在那个时代,无法理解极端环境下的情感。
当然其中一些故事有民间添加的成分,过于传奇。
但大多数内容完全能对当今社会注入积极意义。
”
樊中岳正在准备另一本书“二十四孝合集”,在那本书里,除了书法和篆刻作品,他还将加入个人对二十四孝的新解。
“扼虎救父”讲的是少年杨香在父亲落入虎口之际,置生命于度外,勇斗猛虎,勇气可嘉。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鼓励孩子勇于担当。
”他还举了另一个二十四孝故事“鹿乳奉亲”,“我们为人子,除满足父母的衣、食、住、行外,父母想吃的、想玩的也应尽力去满足。
不然,子欲养而亲不待是人生最大的憾事。
”
将二十四孝的故事推及到更高的道德层面,是樊中岳从第一届全国道德模范孝老爱亲模范评选中得到的感悟。
有几位道德模范,如杨德碧,伺奉亡夫前妻的父母,所善待的不一定是自己的亲生父母,这让樊中岳联系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这才是至孝的含义。
他欣喜的发现被授予“孝老爱亲”道德模范的故事已远远高于《二十四孝》中“善事父母”的孝行了。
13 件楚金文刻款
樊中岳的书桌上,二十四方印章静静躺在盒子里。
每方印章都在讲述一个孝故事,每个印章都有印拓。
合文印更是樊中岳在这二十四枚印章文字上下的“大工夫”。
以卖身葬父的故事为例,中国人讲“入土为安”,为了更好地表现董永“卖身葬父”的大孝之举,樊中岳立意“葬父”作合文。
董永卖身终于将父葬入棺椁中。
“葬”字假甲骨文一期中的“葬”,“葬”从人在井中,“井”的形意为棺椁之状。
即使是圈外人,看到那一方有艺术创作的印章,也为中国文字的象形功能所惊叹。
孝是什么?孝是宽容:宽容老人总也舍不得扔掉的"垃圾破烂";宽容老人的唠叨;宽容老人的口水和鼻涕。
孝是报答:是母亲节的一束康乃馨;是父亲生日时的一瓶好酒;是久病床前的送汤喂药。
孝是耐心的陪伴:耐心听取老人的话;耐心向老人解释做工作;耐心说服老人。
孝是善意的欺骗:百余元的衣服不妨告诉老人只花了几十元。
孝是常回家看看:回家给父母做一顿可口的饭菜。
闲暇之余,翻阅朋友的空间时偶然看见《二十四孝图》这本书,看后感受颇深!《二十四孝》全名《全相二十四孝诗选》,是元代郭居敬编录历代二十四个孝子从不同角度、不同环境、不同遭遇行孝的故事集合而成。
由于后来的印本大都配以图画,故又称《二十四孝图》。
纵观《二十四孝图》这本书,孝子们有为父母舍利的,有为父母舍身的,有为父母舍妻子、儿女的,可以说无一不能舍!甚至自己的生命。
舍身、舍心,完全是无我的尽孝。
吴猛《恣蚊饱血》,王祥《卧冰求鲤》,杨香《扼虎救父》,丁兰《刻木事亲》,郭巨《埋儿奉母》……值得我们继承和弘扬的是——对父母的敬爱和关心、发自内心的侍奉父母的精神。
今天,孝敬父母不仅要养父母之身,重要的是要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志。
一个孝子该如何行孝呢?孔子从居、养、病、丧、葬、祭五个方面告诉我们具体的做法。
首先"居则致其敬"。
"致"就是尽心尽力切实做到,而且做得圆满。
就是说对父母要发自内心,完全真诚,没有丝毫保留。
虚伪。
对父母由衷的尊敬,这样的一种敬意就叫"致其敬"。
二是:"养则致其乐"。
孝亲有三个含义:养父母之身,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志。
关键是要做到,让父母欢喜快乐,没有忧虑、没有烦恼。
三是:"病则致其忧"。
就是在父母生病时,做儿女的心中要忧心忡忡,问寒问暖,尽快为父母检查治疗,早日痊愈。
四是:"丧则致其哀"。
就是说如果父母过世了,做儿女的要知恩图报,尽其哀情,这是儿女情感的自然流露,但也要注意节哀。
五是:"祭则致其严"。
是讲父母埋葬后,要定期的祭祀,庄严肃穆,恭敬,追忆感念父母祖先的恩德。
如果一个人对父母的居、养、病、丧、祭五个方面都很好的完成了,基本责任已经尽到,可以说是个大孝子了。
文章讲的是作者忆述儿时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揭示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作品着重分析了“卧冰求鲤”、“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等孝道故事,指斥这类封建孝道不顾儿童的性命,将“肉麻当作有趣”,“以不情为伦纪,诬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作品对当时反对白话文、提倡复古的倾向予以了尖锐的抨击.
所谓《二十四孝图》是一本讲中国古代二十四个孝子故事的书,主要目的是宣扬封建的孝道.但其中的“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尝粪忧心”令人发指.先说说那个郭巨埋儿吧.说是晋代有个叫郭巨的,原本家道殷实,父亲死后,他把家产分为两份,给了两个弟弟,自己独养母亲,对母极孝.后来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担心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就和妻子商量:“儿子可以再生,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粮食好供养母亲.”夫妻遂把儿子抱出,挖坑要埋.兴好挖出一坛金子来,才免了儿子一死.
郭巨虽有孝心,但杀儿之举,却有违人性,不合儒家“天地之性,人为贵”的人本观念.看似大孝,其实是残忍.古有为
求神为父母治病舍身的,也有割股肉以解父母想吃肉之念的,今有为父母治病献五脏的,极少有为父母去杀人的.为了节约粮食,就想把自己的亲生儿子杀了,一则有违老母爱孙之心,二则陷老母于不仁.所以后来有人把这种孝举,称为“愚孝.“
随便一翻《二十四孝图》,这样的字眼映入眼帘:“卖身葬父”、“埋儿奉母”、“哭竹生笋”.“刻木事亲”、“埋儿奉母”让人感到冷酷无情;“孝感动天”、“卧冰求鲤”、“哭竹生笋”迷信思想严重;“尝粪忧心”则让人恶心。
孝是应该的,迂腐是愚蠢的,盲从是可悲的,卫道是可恨的。
其实,《二十四孝图》中那些孝子们的故事,原本该是很感人的。
只可惜,一代代人们给它披绫挂彩,涂脂抹粉,将感人的真实涂抹成了让人反感的矫情。
就如同一个女子,任凭她再怎么美丽,若是脸上抹了过于厚重的脂粉,也唯有让人反胃而已。
那些煞费苦心“修饰”出来的完美的、让人们去膜拜敬仰的神像,是不能打动人心的。
真正能让我们这些在柴米油盐间折腾着的普通人感动的,永远是那些平凡的英雄,那些有过懦弱、有过自私、有过犹豫,然而最后选择了勇敢、选择
了奉献、选择了坚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