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风波》教学实录及评析
高中语文_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苏词的艺术风格,诵读并背诵本词。
过程与方法:学习即事感怀诗词鉴赏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感悟苏轼达观的处世态度。
【学习重点】1、情与景的自然结合。
2、了解苏词的艺术风格。
【学习难点】体会词人丰富的思想感情和旷达豪放的意境【写作背景】这首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此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谪黄州已近三年。
在这遭受严重政治迫害后的几年里,苏轼内心当然有忿懑和痛苦的一面,但他却始终能以超人的旷达心态泰然处之。
这首《定风波》就表现了苏轼当时“泰然处之”的心境。
【学法指导】1、朗读看时代背景课下注释以及知识链接2、学方法:即事感怀诗词鉴赏方法【课堂设计】导入:情境导入——课前播放黄绮珊在《经典咏流传》节目中演唱的《定风波》。
黄绮珊用她独具魅力的嗓音将这首歌曲演绎得动人心魄、余音绕梁,相信黄绮珊一定很懂它,很懂苏轼,那么你呢?我们今天就走进《定风波》,走进苏轼,去读懂他、品味他。
(展示学习目标)1、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词中旷达深远的意境和作者豪迈豁达的胸怀。
2、背诵、默写这首词。
一、回忆苏轼余秋雨说:“苏轼是中国古代最高贵、最亲切、最有魅力的文人。
”可以说他是一个旷世奇才。
请大家仔细观察他的人生轨迹、创作曲线,你有什么发现?(展示ppt)(一生回答)结论:他事业仕途的低谷,却是他创作的高峰。
在黄州,他都创作了哪些代表作品?(生回答)1079年,他淋了一场人生的“大雨”——乌台诗案。
所以他才会说“问汝生平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这得需要多大的胸襟与气度!二、诵读感悟1、这首诗还有一段小序,请一位同学为大家诵读,大家思考小序都交代了哪些内容?明确:时间、地点、事件——去沙湖回来淋雨。
他去沙湖干什么去了呢?《东坡志林》中有所交代“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
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得疾。
”可见这场雨不小。
2、“三分鉴赏,七分诵读”下面请大家饱含感情诵读这首词,要读出自己的感悟来。
定风波教案(含板书及反思)

《定风波》【教学目标】1、感受词人的形象,知人论世,了解苏轼生平经历及思想。
2、积累名句,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背诵本词。
3、学习以小见大、一语双关表达技巧。
4、学习词人乐观旷达坦然的人生态度,从容面对人生风雨的气度,提升学生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难点】1.学习以小见大、一语双关的表达技巧。
2.学习词人乐观旷达坦然的人生态度,从容面对人生风雨的气度,提升学生人生观。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写作背景这是一首记事抒怀之作。
“定风波”是词牌名。
元丰五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湖北黄冈县),偏居荒野,躬耕自乐。
是年春,诗人至黄冈东南三十里的新购田地,归途遇雨,心有所感,遂赋此词。
二、朗读课文,要求:1.读准字音。
2.读出节奏。
3.读出感情。
三.了解大意上片译文:不要去听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诗长啸,一边缓步而行。
竹杖和芒鞋轻捷更胜过马,有什么可怕!只要披一件蓑衣,任凭一生风雨,我也不在意上片:写风雨中的情景和心境(雨中事)下片译文:料峭的春风把我的酒意吹醒,我感到微微的寒冷。
山头的斜阳却殷殷相迎。
回头望一眼走过来的风雨萧瑟的地方,我信步归去,既无所谓风雨,也无所谓天晴。
下片:写风雨后的情景和心境(雨后感)四.诗词赏析1.思考:面对穿林打叶的大雨,主人公是怎样的态度?这体现了他怎样的个性?“莫听”:“超然物外”;“何妨”“谁怕”:向风雨挑战“吟啸且徐行”:潇洒安闲、泰然自若2.思考:作者为什么说“竹杖芒鞋”比马“轻”?你认为这里的“竹杖芒鞋”和“马”有什么深刻含义吗?“竹杖芒鞋”:闲散江湖;“马”:奔波官场“竹杖芒鞋轻胜马”:两者对比,隐喻闲散江湖胜过奔波官场3.思考:“一蓑烟雨任平生”中的“烟雨”是否仅指自然界的风雨?“任”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烟雨”:自然界的风雨,政治上的风云变幻“任”:镇定、从容、洒脱和旷达4. 思考:“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中“微冷”“相迎”并举,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人生体验?“料峭春风”:人生的逆境、政治的风雨;“山头斜照”:人生的希望人生体验:作者于挫折中看到希望,于逆境中看到曙光,不让这暂时的挫折和逆境左右自己的心情.5.思考:“也无风雨也无晴”中的“风雨”和“晴”的深层含义是什么?这一句写出了词人怎样的人生感悟?“风雨”和“晴”:人生的逆境和顺境、名利的失和得、官职的降和升人生感悟:词人认为无论是雨还是晴都无所谓。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第二单元苏轼的《定风波》课堂实录(精选五篇)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第二单元苏轼的《定风波》课堂实录(精选五篇)第一篇: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第二单元苏轼的《定风波》课堂实录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第二单元苏轼的《定**》课堂实录下面是一堂语文课(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第二单元苏轼的《定**》),事实证明它的设计还是比较成功的。
一、导入:在中国文学史上有一位极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他少年得志,一举高中,名声震动整个京城;他仕途坎坷,曾贵为帝王之师,也曾沦为阶下之囚。
他是一个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忠臣,他还是一个旷世罕见的艺术天才。
他是后人心目中理想人格的典范,他还给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文学遗产,他就是苏轼,一个有着无穷魅力的人。
我们今天将共同学习他的一篇名篇《定**》。
学习这首词,我们要把握鉴赏诗词的方法,并在此基础上理解词人的思想感情,学习词人旷达的胸襟和从容的气度。
感受:我认为,语文课堂应该是浑然一体的,它不应该割裂,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也要注意各个环节的连贯和统一,注意课堂语言的衔接性和一致性。
二、诵读和背诵:诗词的教学贵在诵读,因为只有进行充分的诵读才能把握词人蕴藏其中的情感。
这个环节,我们采用的是竞争比赛的形式,只限前三个小组进行诵读,形式不拘一格。
同学们的热情完全出乎我的意料。
其中第七小组的同学给我们演示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诵读:全员参与、分工合作、激情澎湃,博得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然后,我设计的是背诵环节,仍然采用竞赛的形式,各小组在背诵中比的是准确度和熟练度,同学们的积极性相当高。
感受:在2008年山东省教师培训时,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张志勇在听了一堂语文课《再别康桥》后说“你们课下让学生都干什么了?”。
我对此深受启发:素质教育下的语文课堂如何实现高效性,如何让同学们充分利用课下时间,这是目前高中语文教学存在的一大难题。
基础知识、基本文学常识、课文的熟读、背诵和默写这些内容,为什么不能让学生在课前都自主掌握呢?为此,我要求语文课堂预习前移,以便充分利用课堂时间,如此,我们的诵读、背诵、默写、作者和背景介绍等内容课前同学们都已经熟练掌握。
定风波教学实录

《定风波》教学实录牡丹江第三高级中学王馨婵【设计思想】这首词展现了苏轼被贬黄州时的基本心境:泰然、旷达,自解、思“归”。
我们当以字词句意为立足点,意境理趣为突破点,反复吟咏,体会其疏朗刚健之风、旷达深邃之境以及深刻透辟之人生哲理。
【教学目标】1.抓住关键词句,感知本词内容。
2.反复咏诵,体会本词意境和作者胸怀。
3.探究本词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模式】咏诵式自主探究式读写结合式咏诵式教学模式是指教师有针对地引导学生有感情地诵读的精美诗词,领略词句中的音韵和谐之美,熏陶渐染,形成和积累丰富的语感,并以此基础上体会文本的内涵。
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是指在课堂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通过学生质疑、探究、归纳、整合从而获得知识技能和学习愉悦的方法。
【教学过程】诗词和作者经历导入:师:北宋大文豪苏东坡一生宦海沉浮,他被贬到杭州的时候,写到“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被贬到儋州时写道“芒鞋不踏名利场,一叶轻舟寄渺茫”;被贬到惠州的时写道“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被贬黄州时写道“大江东去,浪淘尽”。
在这些作品中,我们能看出,苏轼的心胸与境界,旷达与乐观。
师:今天我们学习苏轼一首词,让我们饱含深情地朗读他的诗词,一起走近苏轼,走进他的《定风波》。
1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赠刘景文》2山下兰芽短浸溪。
松间沙路净无泥。
萧萧春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休将白发唱黄鸡。
——《浣溪沙》3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南拳,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水调歌头》说说你从这些诗句中读出了什么?生1: 第二首表达了人生可以再少,青春可以永驻,不必为日月变迁,人生衰老而叹息。
表现了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生2:第一首表达了孤傲高洁,乐观向上的精神,生3: 第三首他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之中,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诵读感悟整体感知师:学生自由朗读,揣摩词人情感,把准词的缓慢轻重,抓住关键词句,感知本词内容。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定风波》教学实录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归乡何处?——《定风波》教学实录【设计说明】:《定风波》是统编教材九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的第一部分,【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感悟苏轼达观的处世态度。
2、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背诵。
教学重点:理解内容,感悟形象,熟读成诵。
教学难点:理解“归”向何处,体会作者豁达的胸怀和作品旷达的意境。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设计:一:新课导入:1、由生活场景导入。
2、回顾旧知。
【教学实录】:(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有没有在路上被突然而至的雨淋过呢?你当时的心情怎样?有没有写一篇作文记下来?请同学们来自由畅谈。
生1:夏季淋雨爽。
(生笑。
)生2:考试考差了,心情不好,蒙蒙细雨更加难受。
生3:离开家来学校,如果下雨更是不舍。
师:同学们都能谈出自己对淋雨的感受,但是情境最重要。
一千多年前,文化巨人苏轼也被雨淋过。
你们认识苏轼么?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来回顾。
【屏显】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
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诗与黄庭坚齐名,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齐名并称“苏辛”,文章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等人并称“宋四家”,在画方面也擅长文人画,墨竹、怪石、枯木等。
师:这么一个有才华的人是在怎样的情况下被雨淋呢?你觉得他被淋后会做什么?会不会想把它记录下来?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定风波》。
(二)初步感知,诵读诗歌。
师:我们先来读一读小序,看看小序部分会交代那些内容。
(生齐读。
)生4:交代写这首诗的原因,时间,地点。
师:还有哪位同学来补充?生5:还有当时状况。
师:这位同学看的比较仔细,那我们来具体分析。
首先看看作者什么情况下被雨淋?生5:去沙湖道中遇雨,没有雨具,因而被淋。
师:同行人与苏轼分别有什么感受?请一位同学来概述。
生6: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师:别人被淋很狼狈,而诗人却不以为然,这是为什么呢?请同学们再次朗读小序。
苏轼《定风波》优秀教学实录

苏轼《定风波》优秀教学实录一、温故知新(从以前学过的苏轼的词引入新课)师:人们常说苏轼是千年一遇的旷世奇才,余秋雨先生更称苏轼为“中国古代最高贵,最亲切,最有魅力的文人”,他的许多词作已融入我们的生活中。
我们以前学过的苏轼的词有哪些?生:《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师:当中流传千古的名句是哪一句?生:“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师:从中我们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苏轼?生:兄弟情深的苏轼。
师:还学过什么?生:《江城子·密州出猎》师:开头的一句是什么?生:“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师:从中我们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苏轼?生:渴望建功立业的苏轼。
师:高一时我们还学过他的什么词?生:《念奴娇·赤壁怀古》师:作者最后感叹什么?生:“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师:从中我们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苏轼?生:壮志难酬的苏轼。
师:这就是苏轼的整体形象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定风波》,一起来感觉苏轼的另一面。
二、诵读感悟(提出朗诵要求,通过朗诵初步理解词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师:我们常说学诗词“七分朗诵,三分鉴赏”,那么,朗诵有哪些要求呢?生1:要读准字音。
生2:要读出节奏。
生3:还要读出情感。
师:看来同学们都掌握了朗诵的要求,特别是读出情感是是朗诵诗词的关键。
如何读出情感呢?可以通过语音的轻重、长短、升降等方式来突出情感。
请同学们先自由朗诵,然后在小组内合作讨论,每组指出本组认为最需要注意的地方,并示范朗诵一句。
(幻灯片展示问题)(学生边朗读边讨论)小组1:我们小组认为“一蓑烟雨任平生”这一句表现了作者的感情,应该强调,特别应重读“任”字,因为这个字表现了作者任由风吹雨打都无所畏惧的心情。
(范读)小组2:我们小组认为“料峭春风吹酒醒。
微冷。
”写出了作者经历风雨后的一点伤感,可以读得平缓低沉一点。
(范读)小组3:我们小组认为“山头斜照却相迎”这句表现了作者经历风雨后的乐观,可以读得欢快一点。
(范读)小组4:“我们小组认为“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一句也表现了作者不怕风雨,无论风雨还是晴朗都无所谓的心情,很潇洒,很坦荡,应该强调。
定风波课堂实录

《定风波》课堂实录知识与技能:1、能够有感情地熟读并背诵这首词。
2、进一步了解苏轼的生平事迹及写作这首词的时间和背景,体会作者思想感情和人生态度,感受苏词的豪放风格。
3、学习作者通过景物描写与人物形象塑造来抒情表意的写作方法。
4、学习作者借生活中的一件小事来抒发人生哲理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1、通过反复吟诵及配乐朗诵,整体感知词作要表达的思想内容和情感,体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韵律美。
2、通过引导学生品味语言,引导学生体会词作中的“画面美”,品味词作豪迈、雄浑、壮阔的意境美。
3、通过激发学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理解词作中作者所塑造的人物形象的英雄气概。
4、通过“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进一步理解苏轼及其豪放的诗词风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词作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苏轼,了解其曲折起伏的人生经历,感受他即使面对打击、身临困境也能保持豁达、超然、洒脱、乐观的人格魅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面对困难保持乐观通达的精神状态。
教学过程:一、导入:师:上课前,大家先听老师用语言描绘一位古人:风飘飘,水寒寒,驾一叶扁舟来到赤壁之下,不经意间,“乌台诗案”的苦楚又掠过心头。
面对这漫漫江水,他顿悟了:哀吾生之须臾,不如听江上之清风、看山间之明月。
“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哀怨只属于多愁善感的李后主,他只唱“大江东去”的豪迈,只唱“千古风流人物”的激昂。
(课件)通过老师的描述,大家能猜出他是谁吗?生:苏轼。
师:你从何得知?生1:材料中出现苏轼《赤壁赋》中的名句。
生2:根据材料中的史实“乌台诗案”可以判断此人是苏轼。
生3:豪迈是苏轼词的风格。
二、作者介绍:对于苏轼,你还知道什么?下面,我想请同学们以“的苏轼”为题,自选一个角度来说一说你所了解的、认识的苏轼,要求1分钟左右。
(课件)生1:我所说的是“多才多艺的苏轼”。
苏轼,他的身影几乎出现在百姓生活的各个方面。
他,琴棋书画,堪称一绝,诗词歌赋,令全天下的人称赞不已。
还记得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千古绝唱吗?还记得那色香味俱全的东坡肉吗?还记得他那独创一家的书法吗?还记得他那风格别致的画吗?我可以说,苏轼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一个造酒实验家、美食家,一位瑜伽修行者。
《定风波》教学实录(秦勤)

《定风波》教学实录(秦勤)1《定风波》教学实录执教:重庆市渝北区高中语文教研员?秦勤导入——师:这是一个阅读时代。
热爱阅读的你,你们,知道如何在阅读中与作者对话,与文本交谈吗,你知道该怎样摆脱当下“浅阅读”潮流的侵袭,读出深刻来吗, 生:(安静的听)师:同学们,阅读如登高,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阅读如参禅,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仍然是山,看水仍然是水。
细细推敲,阅读诚如是:初见文本,需触摸文字,寻绎文字表层上的涵义无疑是第一要义,故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为第一境界;但要想有更深的领悟,是不是需要“看山水之外的风光”或者说“从山水之外看山水”,那就是由所在文本出发,因文及人,寻觅隐藏在“山”、“水”背后的作者身影;而最后当你所有风景都看透,再回归文本看细水长流之时,你会发现山依然青翠,水依然奔涌,只是这山这水,已具有另一种内涵了,总有一些永恒会映在你的眼里,更留在你的心里。
把参禅的这个道理与阅读结合起来,就形成“文学文本解读三境界”模式。
今天,我们就用这种方法一起来研讨苏轼词《定风波》。
【投影:文学文本阅读三境界1、看山看水——感知文字,寻绎本义;2、从山水之外看山水——知人论世,以意逆志;3、再看山水——回归文本,重构精神。
】展开1——感知文字,寻绎本义。
师:首先我们进入看山看水环节,初见文本,我们要感知文字,探寻本义。
我们常说“三分诗词,七分读”。
诵读对于诗词学习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那么,诵读有哪些要求呢,生:读出感情。
师:看来同学们都掌握了诵读的要求,特别是读出情感是诵读诗词的关键。
能读出情感是对文本的一种再创造,那么如何用声音去还原作者的情感呢, 生:必须要和作者产生共鸣,读出作者由内发出的感情。
生:我认为诵读的语速有讲究,比如快慢处理可以让人理解到作者的情感。
还需要强调某些字词。
师:说的很好~在技巧上可以通过语音语调的轻重、长短、升降等方式来突出情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定风波》教学实录及评析曾懿《定风波》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的一篇课文。
执教老师在教学《定风波》时,思路清晰,从情境导入到初读课文,从读准字音到介绍背景,从知人论世到再读课文,从通晓词义到精读课文、合作探究,教学由点及面向纵深拓展,课堂教学结构紧凑,环环相扣。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师:在座的每个同学可能都会有自己的偶像,假如我们穿越千年回到北宋时期,你会发现,那时候有一个全民偶像,他就是苏东坡。
很多同学可能会说:“我很熟悉苏东坡,他是一代文豪。
”其实,他身上还有很多我们不太了解的地方。
比如他是一位时尚达人,引领着时尚潮流:他作画,开创了中国文人画;他写字,有了流芳千古的“天下第三行书”《寒食帖》;他贪吃,“东坡肉”“东坡饼”都成了传统美食;他打扮,普普通通的海南竹壳帽都给他戴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东坡笠”。
(课件出示图片:旷世奇才,全民偶像——苏东坡)【评析】以学生喜欢的“偶像”一词引出苏轼,用幽默的语言和生动的画面介绍多才多艺的苏轼,拉近了学生与作者的距离,激发了学生了解苏东坡的兴趣。
师:苏轼这样一位旷世奇才,他的人生境遇如何呢?大家请看,这是一张宋朝疆域图。
苏轼生于四川眉州,在他任江苏湖州知州时,遭遇了人生中第一桩祸事——乌台诗案,因此被抓回京城,在牢里关了103 天;之后被贬到湖北黄州;再之后调回京城;后来调浙江杭州,再到京城,再到安徽颍州、江苏扬州,广东的英州、惠州,最后是海南的儋州。
终于遇到天下大赦,他总算可以回家了,不料却死在了路上——江苏常州。
看了这张苏轼的贬谪路线图,我们会发现,他就像一枚棋子,任人摆布,身不由己。
(课件出示北宋的疆域图,不断变化的箭头,显示出苏轼的贬谪路线)【评析】在地图上动态呈现苏轼的贬谪路线,使学生对苏轼一生的坎坷和挫折有了直观的感受,为理解他旷达从容的人生态度做好了铺垫。
师:有一天,历经坎坷的苏轼走在路上,突然天降暴雨,他会怎样面对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名篇《定风波》。
(课件出示课题“定风波”)二、读准字音,介绍背景师:学习古诗词,要做到“三分鉴赏七分读”。
朗读古诗词,我们应该注意哪些方面?生:读准字音和节奏,读出感情。
师:对,现在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看看大家预习的情况如何。
生齐读课文。
师:同学们在字音和节奏方面都读得很好,但我想请同学们注意一个词,“谁怕”是念“shu í怕”还是念“shéi 怕”?生:在书面语中读“shuí”,在口语中读“shéi”。
师:是的。
那么,大家读出文中的感情了吗?生摇头。
师:我们之所以没办法把握这首词的情感,是因为还没读懂这首词。
要读懂一首古诗词,我们必须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
苏轼在写这首词的时候,他的处境是怎样的呢?生:作者在湖北黄州。
师:他在黄州做什么?生:做团练副使。
师:团练副使相当于一个县的人民武装部副部长,是一个武官,听起来好像还不错。
可实际情况又如何呢?哪位同学能给我们介绍一下苏轼在黄州的生活情况?生:团练副使不过是个虚名。
苏轼没有工资,全家有20 多口人,吃饭都成问题。
于是,他带领家人在城东一块荒地上开荒种东西,他还去沙湖准备买田养老。
在去买田的路上下雨了,他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词。
师:像这种在生活中碰到一件事情,然后从中悟出一种道理的写作手法叫做什么?生:以小见大。
师:是的。
就像刚刚那位同学所说的,他是一个被地方政府看管的流放官员,没有工资,食宿不保。
所以,他只能去种田。
大家都知道,苏轼号什么?生:东坡居士。
师:对。
东坡,东边的山坡,听起来觉得十分雅致。
实际上,东坡跟南坡、北坡、西坡是一样的,就是在东边的坡地上开荒。
真是一把辛酸泪!【评析】知人论世。
只有了解苏轼当时的处境,学生才能够真正懂得他始终保持旷达洒脱的人生态度是多么的不容易。
三、赏析词句,体会情感师:在这样的处境中,苏轼写了《定风波》,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呢?接下来,我们开展小组讨论,话题是“你最喜欢这首词中的哪一句话或哪个词?说说你的理由”。
时间5 分钟。
生小组讨论,师巡视。
师:刚才同学们讨论得很热烈,现在请各小组推荐一位发言人,跟我们分享你们小组讨论的结果。
生1:我们小组喜欢“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句话。
它的意思是:我信步归去,无所谓风雨,也无所谓天晴。
作者遇到自然界中的风雨表现得这么淡然,在仕途中的风雨已不足挂齿,无论朝廷如何处置他,他内心都是乐观而平静的,这也体现了他旷达的胸襟。
师:这位同学提到了“归去”,这使我想到了另外一位诗人,他也很喜欢“归”,他的诗有《归园田居》《归去来兮辞》,他是谁呢?生:陶渊明。
师:正确。
陶渊明的“归”与苏轼的“归”意思一样吗?生:不一样。
陶渊明归到山水田园之间,而苏轼则从来没有辞官归隐,他只是归到心灵的家园去了。
师:当他回归心灵家园后,觉得“也无风雨也无晴”。
哪个小组能对“风雨”的意思做进一步说明?生:“风雨”既指他在路上遭遇自然界中的风吹雨打,又指仕途上的不顺,是人生中的风雨。
师:所以说,“风雨”既有表层的意思,又有深层的含义。
生2:我们小组觉得小序中提到的“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特别洒脱。
拿着雨具的人先走了,突然下起了大雨,别人都狼狈不堪地躲雨,他却不觉得狼狈,体现了他的从容、淡定。
师“:余独不觉”这种态度体现在词中的哪一句?生:“何妨吟啸且徐行”。
别人都去躲雨了,他却是又吟诗、又长啸,还慢慢地走,无畏风雨,无畏挫折。
师:他的表现确实洒脱。
还有哪个小组要发言?生3:我们小组喜欢“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这句话。
这句话也有不在乎眼前风雨的意思,体现了作者不会因为被贬而改变志向的精神。
师:说得好!“谁怕?”是一个什么句式?生:反问语,强调语气,强化情感。
师:“一蓑烟雨任平生”这句话里有个“蓑”字。
我有个疑问,小序里说“雨具先去”,这里跟小序是不是自相矛盾了?已经没有雨具了,怎么又有蓑衣了呢?生:这个“蓑”不是指真的蓑衣,而是指他内在的精神,是“穿”在心里的,可以抵挡风雨和挫折。
师:意思是随便你们怎么迫害我,我心里有自己的保护伞,对吧?“任平生”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生:任你风吹雨打,我都无所畏惧。
“任”字体现了作者的傲骨和豪情。
生4:我们小组喜欢“竹杖芒鞋轻胜马”这句话。
诗人拄着竹杖,穿着草鞋,轻便地走着。
他走的时候,应该有雨,有泥泞,怎么会“轻胜马”呢?我们认为,所谓的“轻”,其实是一种内心感受,他心里觉得自己在跟风雨抗击,他要以乐观豁达的精神来面对人生。
生5:我们小组喜欢“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这句话。
作者被贬,酒后淋雨,身寒心也寒,当时他心中是有苦闷的,但苦闷的程度很轻,只是用“微冷”来形容,表达了诗人开阔的胸襟。
生:(补充)阳光总在风雨后。
“山头斜照却相迎”,迎的不只是山头斜照过来的阳光,还有未来的希望。
师:“迎”字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如果改成“山头斜照却相逢”,意思一样吗?生:“逢”是指“我”走着走着遇到了太阳,“迎”是太阳主动在前方迎接“我”,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太阳代表希望,希望在前方等着“我”,从这里可以看出苏轼的乐观和豁达。
师:是的,苏轼在路上遇到一场雨,他从中看到了风雨之后有阳光,人生有顺境也有逆境,有大起也有大落。
对此,他始终淡然处之。
【评析】小组合作探究活动使每个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通过对“风雨”“晴”“归去”“任平生”“轻胜马”等词语的品读、探究,学生不仅读懂了词意,还读懂了蕴藏其中的情感。
从表面看,作者是在一场自然界的风雨中吟啸徐行,实际上是人生路上面对打击和挫折的无所畏惧,体现了作者旷达乐观的精神。
四、了解词人,拓展升华师: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这首词的上阕和下阕是存在递进关系的?生:上阕写词人冒雨徐行的行为,下阙写他看到雨后景物的内心感受。
师:上阕写词人的行动,不要怕,慢慢走,念念诗,很潇洒;下阕写“我”觉得有点冷,“我”看到希望了,“我”要回到我的心灵家园去了,很淡然。
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苏东坡的形象,你会用哪个词?生1:豁达。
生2:淡然。
生3:乐观向上。
生4:洒脱。
生5:倔强。
……师:这个词有点特别。
你为什么觉得他倔强?生:其他人都躲雨,唯独他穿着草鞋徐行,不管风吹雨淋。
师:无论是自然界的风雨还是人世间的风雨,他都不怕,遵从自己的内心去生活。
同学们用了很多词来形容自己心目中的苏东坡,老师也想到了一个词——旷达。
自古以来,提到苏东坡,人们都喜欢说他是一个旷达的人。
你觉得什么样的情况下才叫旷达?生:我认为旷达就是无论遇到什么样的挫折和困难,都能够淡然处之。
师:是的,旷达最大的特点就是面对苦难仍然能够超越它,笑着面对它。
苏东坡是旷达的,正如林语堂先生所言:“他一生嬉游歌唱,自得其乐,悲哀和不幸降临,他总是微笑接受。
他成为许多中国文人最喜爱的作家,原因也在此。
”其实,中国历史上喜欢苏轼的人有很多,像他这样微笑着接受悲哀和不幸的人也很多,比如孔子的学生颜回,吃得很简单,“一箪食,一瓢饮”,住得也很简单,“陋巷”,但是“回也不改其乐”。
又如孟子,他说如果仕途通达,我就心怀天下,如果处境困厄,我就独善其身,保有自己内心的高洁。
像苏轼、孟子、颜回这样微笑着接受悲哀和不幸的中国文人,你还能想到谁呢?生1:刘禹锡。
他曾写过《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里面有这样一句话:“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生2:范仲淹被贬谪时,他的心态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生3:李白遭遇挫折后仍能发出豪言“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生4:刘禹锡住在陋室里像颜回一样快乐,“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师:中国文人在遭遇政治打击或人生挫折时,宠辱不惊,用旷达的精神战胜了内心的苦闷,成为了中国文人几千年来的独特情怀。
【评析】古诗词教学不能只停留在读懂诗意这一层面,还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学生通过学习《定风波》,了解了苏轼这个人,并从了解苏轼一个人扩展到了解拥有旷达情怀的中国文人这一类人,从中体会到中华传统文化独特的人文价值。
五、诵读课文,课堂小结师:读懂了《定风波》,理解了苏东坡,我相信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
让我们像苏东坡那样,吟啸一曲《定风波》吧!生齐读这首词。
师:老师也想跟同学们分享自己对苏东坡的仰慕之情。
(配乐朗诵《定风波》)【评析】诵读是学习古诗词的一种重要方法。
学生齐读,教师配乐诵读,多次诵读能够使学生对文本产生更深层的情感体验。
师:“宠辱不惊,任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看天边云卷云舒”,这就是旷达。
相信通过今天的学习,潇洒从容、且歌且行的苏东坡也会成为大家心目中的偶像,因为他教会了我们一种人生态度:假如生活陷入困境,你可以怎样面对。
【评析】语文教学要遵循“文以载道”的原则,而不是以思想引导为目的的主题班会。
执教老师在课堂小结时给予建议而非呼吁,体现了语文课“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学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