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古诗鉴赏--知人论世,把握时代背景

合集下载

古诗鉴赏知人论世

古诗鉴赏知人论世

古诗鉴赏知人论世古诗鉴赏的好方法:知人论世,批文入情古代的中国文史不分家,诗和历史结合的紧密,和现实关系密切,所以读诗歌的时候,也要了解诗人,了解时代,知道诗歌的写作过程,才能更好地体会诗歌的艺术特色和主题思想。

这就是在标题中提出的8个字,知人论世,批文入情。

第一,要读懂诗歌背后的人。

这一提法想必大家都不陌生。

李白的飘逸豪放,杜甫的沉郁顿挫,白居易的朴素自然,诗仙、诗鬼、诗豪、诗圣,背后站着的都是诗人。

第二,了解诗歌产生的时代。

诗人和时代的关系极其紧密。

诗人的情感,往往和他身处的时代有关。

解读古诗,需要结合时代背景,方能解得更好。

一些诗人往往会有的招牌式的情感,比如杜甫,安史之乱以前和安史之乱以后,就明显不同。

比如南宋的陆游、辛弃疾,他们的作品都是时代召唤的产物。

但不管怎么说,古代的社会生活相对简单,时代的变化所引起的情感,并不复杂。

大多数出现在卷面上的古代诗歌,里面所展现的古人的情感,往往都和时代背景紧密相关。

古诗一般的五种情感类型:1、人生志向,包括建功立业的渴望,壮志难酬的悲叹,仕途失意的苦闷,洁身自好的追求,寄情山水、归隐田园之志等。

2、忧国伤时,包括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表现山河沦丧的痛苦,反映边塞征战的壮烈,忧虑百姓离乱,担心民族命运,感叹昔盛今衰等。

3、人生感受,包括伤春悲秋,叹息人生短暂、韶光易逝,感伤世事多变,抒写告慰平生的喜悦等。

4、思乡怀人,包括羁旅愁思,思念亲友,边关思乡,闺中感怀等。

5、送别感怀,如依依不舍,情深意长,坦陈心志等。

知道了情感的类型,又知道了作者所处的时代,解答相关类型的题目,便会有的放矢。

第三,批文入情,读懂诗歌的审美内涵。

不是所有的诗歌都需要知人论世,也不是所有的诗歌都得时代背景才能解决。

如果说,“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可以见到时代的动荡,那么“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这样的句子,我们只要用心去体会,便能领会深处的内容。

高中语文-专题复习 9-1读懂古代诗歌-3知人论世,把握时代背景

高中语文-专题复习 9-1读懂古代诗歌-3知人论世,把握时代背景

第22页
赢在微点 无微不至
高考复习顶层设计 语文
微点3 创新求变的中唐诗歌
第23页
赢在微点 无微不至
高考复习顶层设计 语文
第24页
赢在微点 无微不至
高考复习顶层设计 语文
1.(2019·陕西省榆林市模拟考试)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问题。(9分) 秋雨夜眠① 白居易
凉冷三秋夜,安闲一老翁。 卧迟灯灭后,睡美雨声中。 灰宿温瓶②火,香添暖被笼。 晓晴寒未起,霜叶满阶红。 【注】 ①这首诗大约创作于832年(大和六年)秋,是白居易任河南尹时 所作。诗人已六十多岁,体衰多病,官务清闲,亲密的诗友元稹也已经谢 世。②瓶:烤火用的烘瓶。
第6页
赢在微点 无微不至
高考复习顶层设计 语文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从诗歌的写作内容来看本诗既是一首送别诗,也是一首咏史怀古 诗。 B.首句点出诗人送别友人的地点,同时巧妙地把昔日之易水壮别和 此刻之易水送人两个场面融为一体。 C.“壮士发冲冠”高度概括了易水送别的悲壮场面和人物激昂慷慨 的心情,“壮士”指当年白衣白冠送别荆轲的勇士。 D.末句的“寒”字移情入景、寓情于景,表现了诗人于易水岸边送 别友人不仅感到水冷气寒,而且更加觉得意冷心寒。
第16页
赢在微点 无微不至
高考复习顶层设计 语文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写荷之美,先总写其“艳”“鲜”,然后分写 “花”“叶”“色”“香”,并用“幽泉”“朝日”“绿水”“青烟”加 以衬托。 B.三、四两句中“冒”“罗”二字用得巧妙:“冒”赋予出水芙蓉 以动态美;“罗”将青烟笼罩绿叶的形态写得生动传神。 C.“坐看飞霜满,凋此红芳年”用了拟人的手法,写芬芳艳丽的荷 花,尽管无比美丽,也只能在满天飞霜中无奈凋零。 D.诗歌语言清新自然,节奏轻快,充满奇特的想象和夸张,极富抒 情性,体现了李白诗歌浪漫主义风格。

浅谈知人论世在高考诗歌鉴赏题中的应用

浅谈知人论世在高考诗歌鉴赏题中的应用

关注诗人的影子——浅谈知人论世在高考诗歌鉴赏题中的应用《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安徽卷考试说明(文科-课程标准实验版)》(简称《考试说明》)对古代诗歌鉴赏能力要求描述为:(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属于六个能力考查层级的第四级——D级,然而,高考中古代诗歌鉴赏题分值一般为8分,约占总分的5﹪,也就是说,古代诗歌鉴赏题能力要求高而分值却很低,属“性价比较低”类题。

所以一些“精打细算”的考生将古代诗歌鉴赏归类为吃力不讨好的复习项目,在抓大放小的策略下放弃这一题型。

其实这是不明智的,8分虽少,但诗歌默写题分值更小只有5分,字音、字形、病句、成语各题分值最小只有3分,高考本是选拔性考试,随意说放弃可以说已经输在了起跑线上。

俗话说,一份耕耘一份收获,迎难而上,积少成多,能收聚沙成塔。

其次,《考试说明》中对能力层级D鉴赏评价在“阅读文学类文本”范围的具体能力要求是:(1)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2)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3)对作品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

细细推敲不难发现它与诗歌鉴赏能力要求遥遥呼应,诗歌鉴赏题的突破也是“阅读文学类文本”题的突破,同时它篇幅小、阅读量小,具有以小见大的优势。

而从人文教育的角度出发,诗歌鉴赏题为出题者青睐,更是出自深远的考虑。

那么如何搞好诗歌鉴赏的教学、复习,笔者作了以下几点思考,权作抛砖引玉。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徐志摩在《再别康桥》中给我们塑造了一个作别母校时有着万千离愁的学子形象,让我们随着他虔诚的寻梦的跫音同别康桥,真是让人不胜唏嘘。

《文学概论》指出:“文学鉴赏是人们在阅读文学作品时所产生的一种披文入情、动情观照的精神活动。

”读者对作家的经历、处境、性格以及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有一定的认识,对于赏读作品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因而结合诗人的生平和时代背景去谈文学鉴赏活动简直像通过父母了解孩子一样天经地义,这就是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了。

(完整版)古诗词鉴赏之知人论世

(完整版)古诗词鉴赏之知人论世

古诗词鉴赏之知人论世近读苏樱女士的《一生最爱纳兰词》,感慨良多。

书中有这样一段记载,三国时代的诸葛瑾和弟弟诸葛亮,堂弟诸葛诞都有很大的名望,各为一国效力,当时的人们都说这三兄弟就是龙—虎—狗,蜀国得的是龙——诸葛亮,吴国得的是虎—-诸葛瑾,魏国得的是狗--诸葛诞。

年仅十岁的纳兰容若以为,之所以贬低诸葛诞是狗,不过是以为诸葛诞以魏国元老-征东大将军的身份要去投降吴国做叛徒,没能坚守臣节。

其时,司马氏准备篡魏,对于忠于魏国的老臣连下毒手,还派出说客劝说诸葛诞投靠到司马氏的阵营,但诸葛诞怒斥说客,说自己身受魏恩,已经抱了决死之心,不容许有人篡权,结果司马氏反而以叛乱的罪名害死了诸葛诞。

少年纳兰容若因此写了一首咏史诗,为这位冤枉了一千多年的老英雄翻案:诸葛垂名各古今,三分鼎足势浸淫。

蜀龙吴虎真无愧,谁解公休事魏心。

十岁的小容若有如此见地,令四十岁的我钦佩不已。

然容若的表妹告诉容若,那个时候的人并不把狗当做骂人的话的。

《尔雅》里说,熊和虎是势均力敌的猛兽,人们把熊呵护的幼崽叫狗,那时的律法还规定,打到虎可以卖三千钱,达到老虎的“狗”可以卖一半的钱。

所以龙-虎—狗只是比喻诸葛三兄弟本领有别,并没有马诸葛诞.读完这一段话,我已是目瞪口呆了。

阅读鉴赏古诗词,除去扫清文字障碍之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知人论世了,否则极易犯少年容若的错误。

知人论世最早由孟子提出,他的原话如下: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孟子·万章下》)这话是孟子对他的学生万章讲的,主要是教他如何同古人交朋友,重点在“知人”,“诵其诗,读其书”和“论其世"均为“知人”.后世则将“知人论世"连缀,或将其视为诵读诗书的条件,或将其视为诵读诗书的目的。

作品-作家-时代,三者互为条件,既可由作家—时代了解作品,亦可由作家—作品了解时代,还可由作品—时代了解作家.凡此均属知人论世。

笔者以为,当代解词最好的当属苏樱女士和王步高教授.前者长在语言,娴熟练达个性飞扬的语言;后者则是典型的知人论世。

(完整版)诗歌鉴赏之:知人论世

(完整版)诗歌鉴赏之:知人论世
旅舍残春宿雨晴,恍然心地忆咸京。 树头蜂抱花须落,池面鱼吹柳絮行。 禅伏诗魔归净域,酒冲愁阵出奇兵。 两梁免被尘埃污,拂拭朝簪待眼明。
பைடு நூலகம்
雨过至城西苏家(黄庭坚) 飘然一雨洒青春,九陌净无车马尘。 渐散紫烟笼帝阙,稍回晴日丽天津。 花飞衣袖红香湿,柳拂鞍鞯绿色匀。 管领风光唯痛饮,都城谁是得闲人? 【注】此诗作于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黄庭坚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后面的问题。 阮郎归① 秦观
湘天风雨破寒初,深沉庭院虚。丽谯②吹罢小单 于,迢迢清夜徂。
乡梦断,旅魂孤,峥嵘岁又除。衡阳犹有雁传书, 郴阳和雁无。
注:①此词作于郴州贬所;②丽谯:壮美的高楼。小单 于,唐曲调名。李益《听晓角》诗:“无数塞鸿飞主 度,秋风卷入小单于。”
(1)词的上阕主要描写了怎样的环境?请作简要分 析。(4分)
(2)词的最后两句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抒发感情?请 作简要分析。(4分)
(1)词的上阙以简练的笔触描写了一个寂静幽深 凄冷的环境。初春季节,冷雨凄风,庭院深虚,寒 夜闻曲,笛曲幽咽,衬托出长夜遥迢,思乡难眠。 营造了乡思旅愁的足够氛围,传达出客地浓厚的孤 独寂寞之感。(寂静 凄凉 幽深 答到两个1分;结合 诗句分析2分;效果1分 氛围 孤独寂寞)
时任秘书省校书郎,是年,长期贬谪外放的苏 轼被授予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要职。
1、知人:作者思想、经历、创作风格等 如:积累作者的创作风格:
一是主体风格,如“现实主义”、“浪漫主 义”、“豪放派”、“婉约派”等,
二是个体风格,如屈原的雄浑悲壮、曹操的豪 放磅礴、陶渊明的淡远闲静、王昌龄的雄壮豪迈、 王维的恬淡优美、李白的豪放飘逸、杜甫的沉郁顿 挫、白居易的平易浅近、李贺的雄浑奇特、王安石 的雄健高峻、苏轼的高旷雄健、辛弃疾的豪迈奔放、 柳永的婉约缠绵、李清照的委婉清新、李煜及刘禹 锡的隽永深沉、李商隐的朦胧隐晦、王维的诗画一 体、杜牧的清健俊爽、高适的悲壮苍凉等等。

诗歌鉴赏之“知人论世”

诗歌鉴赏之“知人论世”

诗歌鉴赏之“知人论世”作者:于雪来源:《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2013年第05期“知人论世”的观点出自《孟子·万章下》,本意是论述交朋友的范围问题。

清代章学诚在《文史通义·文德》中说:“不知古人之世,不可妄论古人之辞也。

知其世矣,不知古人之身处,亦不可以遽论其文也。

”章学诚认为,不了解古人的身世、所处环境,就不能准确理解古人的作品。

“知人论世”是高中语文教育中极为重要的一种解读方法,教师在向学生讲解文学作品的时候常常先介绍作品的背景、作者的身世。

尤其是在古代诗歌教学中,“知人论世”更是成了同学们解读诗歌的“救命稻草”。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作品都适合“知人论世”。

因此,本文将结合具体的文本分析“知人论世”在诗歌学习中的运用。

在鉴赏诗歌时,我们往往喜欢给诗人贴标签,例如,提到苏东坡,我们就会说,苏东坡是豪放派的代表;提到李白,我们就会说,李白豪迈奔放、飘逸若仙。

这样的界定并没有错,这些特点都是研究者通过诗人作品分析出来的。

但是,试想,如果提到一个诗人的名字,我们脑海中浮现的并不是作品而是这些极具标签性的词语,那么这种学习就失去了意义。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对诗歌和散文评价部分提出:“以学生的审美能力、艺术趣味和欣赏个性作为评价的重点”,可见,诗歌学习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让学生熟知诗人的标签性特点,而是通过诗歌的鉴赏提高自身的能力及兴趣。

众所周知,苏轼扩大了词的表现领域,一改当时的香艳词风,解放了词体,开创了豪放一派,在词学发展史上有着特别重要的位置。

因此,我们常常说,苏轼是豪放派的代表诗人。

这样的论述如果在学习中反复强化,可能给我们造成一种较为单一的印象,认为苏轼写的都是豪放风格的诗歌,这样并不利于我们对苏轼的作品进行进一步的深入了解。

豪放与婉约仅仅是就词风而言,并不是对某个诗人的评价。

况且,诗人的创作更多的是出于情感的表达,并不会拘泥于诗歌的形式。

例如,人教版语文教材选入的苏轼作品《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开头“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一句,在广阔的时空背景下,为全篇激越的豪情造声势,豪放之特点十分明显。

诗歌鉴赏之:知人论世

诗歌鉴赏之:知人论世
诗歌鉴赏之:
如何读懂诗歌
1、知人:作者思想、经历、创作风格等 如:积累作者的创作风格:
、“婉约派”等,
二是个体风格,如屈原的雄浑悲壮、曹操的豪 放磅礴、陶渊明的淡远闲静、王昌龄的雄壮豪迈、 王维的恬淡优美、李白的豪放飘逸、杜甫的沉郁顿 挫、白居易的平易浅近、李贺的雄浑奇特、王安石 的雄健高峻、苏轼的高旷雄健、辛弃疾的豪迈奔放 、柳永的婉约缠绵、李清照的委婉清新、李煜及刘 禹锡的隽永深沉、李商隐的朦胧隐晦、王维的诗画 一体、杜牧的清健俊爽、高适的悲壮苍凉等等。
2、论世:时代背景、社会生活 如(1)北朝:多写征战尚武 (2)南朝:多写男女相思 (3)唐朝:题材丰富——建功立业、边 塞生活、山水田园、离别思乡等 (4)北宋:重义理 (5)南宋:重抒发爱国情,重忠义等。
课堂演练
•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后面的问题。 阮郎归① 秦观
湘天风雨破寒初,深沉庭院虚。丽谯②吹罢小单于,迢迢清夜徂。 乡梦断,旅魂孤,峥嵘岁又除。衡阳犹有雁传书,郴阳和雁无。 注:①此词作于郴州贬所;②丽谯:壮美的高楼。小单于,唐曲调名。李益《听晓 角》诗:“无数塞鸿飞主度,秋风卷入小单于。” • (1)词的上阕主要描写了怎样的环境?请作简要分析。(4分) • (2)词的最后两句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抒发感情?请作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 (1)词的上阙以简练的笔触描写了一个寂静幽深凄冷的环境。初春季节,冷 雨凄风,庭院深虚,寒夜闻曲,笛曲幽咽,衬托出长夜遥迢,思乡难眠。营造 了乡思旅愁的足够氛围,传达出客地浓厚的孤独寂寞之感。(寂静 凄凉 幽深 答到两个1分;结合诗句分析2分;效果1分 氛围 孤独寂寞)
• (2)①对比。郴州与衡阳相比,郴州更偏僻、离家更遥远,从而可以感知作 者内心的孤独与凄凉;②用典。借“鸿雁传书”的典故,表达离家人借书信寄 托的思念之情,然而作者在偏远的郴州,连传信的大雁都没有,这种思念之苦 可以说到了绝望的地步。从而委婉曲折地透露出他身贬郴州,离乡日远,久无 家书的痛苦感情。

诗歌鉴赏方法与技巧知人论世

诗歌鉴赏方法与技巧知人论世

诗歌鉴赏方法与技巧知人论世“知人论世”的观点出自《孟子·万章下》,本意是论述交朋友的范围问题。

清代章学诚在《文史通义·文德》中说:“不知古人之世,不可妄论古人之辞也。

知其世矣,不知古人之身处,亦不可以遽论其文也。

”章学诚认为,不了解古人的身世、所处环境,就不能准确理解古人的作品。

诗歌鉴赏方法知人论世两晋南北朝,实行的是士族门阀制度,但是鲍照出身寒微,这两者之间的冲突只是鲍照悲剧形成的前提,因为出身寒微的左思也曾用诗歌抒写对门阀制度的不满,但他终于“高步追许由”,走向了归隐。

形成鲍照悲剧的决定性因素是他个人的抱负和志向,鲍照是一个性格和人生欲望都非常强烈的人,毫不掩饰自己对富贵荣华、及时享乐、建功立业等种种目标的追求,并且认为以自己的才华理应得到这一切。

“心非木石岂无感”,表达的是诗人对那驱不散的愁苦,实系于对世事的感慨,心并非无知无觉的木石,理的劝喻,酒的麻醉,都不能使心如槁木,用反问的句式,冲决了自我克制的堤防,使全诗的情感达到了高潮。

表达无了诗人的抗争。

“吞声踯躅不敢言”表达的是作者心中的无奈,“岂无感”越是激昂,“不敢言”的痛苦就越是深沉。

两句构成了一种鲜明的对照,将诗人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状况表现得淋漓尽致。

知人论世是我国传统的文学理论评价方式之一,更是古代诗歌鉴赏的一种有效途径。

高中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更是重点讲解了这种诗歌鉴赏的方法。

本文究由此为解读古诗词的起点,以引导学生准确领悟和把握诗情诗境。

鉴赏古代诗歌中的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方法形象: (1)准确把握诗歌形象,对鉴赏诗歌很重要,只有真正理解了诗歌的形象,才能深入领会诗中所抒发的感情,并进而理解诗歌的主题。

和小说、戏剧塑造的形象有别,诗歌塑造的艺术形象更多地注重形象的“神”,即内在精神的形象。

叙事诗虽有相对完整的故事情节,也利用矛盾冲突的发展过程来描绘人物形象,塑造典型性格,反映现实生活,但诗歌形式上的特殊要求决定了诗歌形象刻意求“神”的特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答案 (2)作者托物言志,表达了对自己高洁品性的自信。写荷花秀丽的 花容,清香的气息,绝世空前,暗示了自己才高道洁。怀才不遇、空任时光 流逝的慨叹。写荷花,纵然有绝世的美丽,因“结根未得所”,无人为它传 递馨香,只能凋零,表达自己空有才华,却因没人举荐不能建功立业,坐看 年华流逝,心生感慨。对得到朝廷重用的渴望。结尾“愿托华池边”表达了 自己也像荷花希望生长在华美的池子里一样,期盼得到举荐和朝廷垂青(重 用)。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从诗歌的写作内容来看本诗既是一首送别诗,也是一首咏史怀古 诗。 B.首句点出诗人送别友人的地点,同时巧妙地把昔日之易水壮别和 此刻之易水送人两个场面融为一体。 C.“壮士发冲冠”高度概括了易水送别的悲壮场面和人物激昂慷慨 的心情,“壮士”指当年白衣白冠送别荆轲的勇士。 D.末句的“寒”字移情入景、寓情于景,表现了诗人于易水岸边送 别友人不仅感到水冷气寒,而且更加觉得意冷心寒。
微点2 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歌
1.(2019·广东省中山一中等七校联考)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古风·碧荷生幽泉 李白
碧荷生幽泉,朝日艳且鲜。 秋花冒绿水,密叶罗青烟。 秀色空绝世,馨香为谁传。 坐看飞霜满,凋此红芳年。 结根未得所,愿托华池边。 【注】 此诗作于李白应诏入京为官之前。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写荷之美,先总写其“艳”“鲜”,然后分写 “花”“叶”“色”“香”,并用“幽泉”“朝日”“绿水”“青烟”加 以衬托。 B.三、四两句中“冒”“罗”二字用得巧妙:“冒”赋予出水芙蓉 以动态美;“罗”将青烟笼罩绿叶的形态写得生动传神。 C.“坐看飞霜满,凋此红芳年”用了拟人的手法,写芬芳艳丽的荷 花,尽管无比美丽,也只能在满天飞霜中无奈凋零。 D.诗歌语言清新自然,节奏轻快,充满奇特的想象和夸张,极富抒 情性,体现了李白诗歌浪漫主义风格。
“灰宿温瓶火,香添暖被笼”,以烘瓶里的燃料经夜已化为灰烬,照应 老翁的“睡美”。才三秋之夜已经要烤火,突出老翁的怕冷。夜已经过去, 按理说老翁应该起床了,却还要“香添暖被笼”,打算继续躺着,生动地描 绘出体衰闲散的老翁形象。
“晓晴寒未起,霜叶满阶红”,与首句遥相呼应,写气候对花木和 老翁的影响。风雨过后,深秋的气候更加寒冷,“寒”字交代了老翁 “未起”的原因。“霜叶满阶红”,夜来风雨加深了“寒”意,不久前 还红似二月花的树叶,一夜之间就被秋风秋雨无情地扫得飘零满阶,这 是运用了反衬的手法,表现了大自然的冷酷无情。从树木移情到人,从 自然想到社会,令诗人深有感触。然而“老翁”却“晓晴寒未起”,对 它漫不经心,突出了老翁的心境清静淡泊。全诗紧紧把握老翁秋雨之夜 安眠的特征,写得生动逼真,亲切感人,富有生活气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2)本题题干已经给人物进行定位,即“老翁”,然后到诗句中圈出 直接或间接写老翁的内容,最后概括特点。
答案 (2)①安闲清静的老翁形象。颔联“卧迟”写老翁年老瞌睡少,不喜 早睡;窗外秋雨淅沥,屋内“老翁”却安然“睡美”,正说明他心无所虑,具 有闲适的情怀。②年老体衰的老翁形象。颈联燃料经夜化为灰烬,夜已过去, 老翁却“香添暖被笼”,打算继续睡,体现老翁的体衰闲散。③孤寂淡泊的老 翁形象。尾联老翁“晓晴”时仍未起,漫不经心地看满阶红霜叶,突出了老翁 的闲散无事、孤寂淡泊。
解析 (1)C项,“壮士”指当年白衣白冠送别荆轲的勇士,错误。根 据理解“壮士”是指荆轲。故选C。
答案 (1)C
(2)李岩认为:“‘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两句诗,是由陶渊明 ‘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之感演化而来,但有青出于蓝之功效。” 你认为本诗最后两句好在哪里?请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2)解答本题,可从物的特征入手分析诗人的情感。前两句写荷的生 长环境和“艳”“鲜”,中间六句写荷花的“花”“叶”“色”“香”,绝世 空前,暗示了自己才高道洁。最后两句中,“结根未得所”一句表达自己空有 才华,却因没人举荐不能建功立业,而心生感慨。“愿托华池边”一句表达自 己期盼得到举荐和朝廷的重用。
微点3 创新求变的中唐诗歌
1.(2019·陕西省榆林市模拟考试)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问题。(9分) 秋雨夜眠① 白居易
凉冷三秋夜,安闲一老翁。 卧迟灯灭后,睡美雨声中。 灰宿温瓶②火,香添暖被笼。 晓晴寒未起,霜叶满阶红。 【注】 ①这首诗大约创作于832年(大和六年)秋,是白居易任河南尹时 所作。诗人已六十多岁,体衰多病,官务清闲,亲密的诗友元稹也已经谢 世。②瓶:烤火用的烘瓶。
解析 (1)D项,“充满奇特的想象和夸张”说法错误, “奇特的想象和夸张”在诗中不典型,更谈不上“充满”。故选D。 答案 (1)D
(2)这首咏物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卧迟灯灭后,睡美雨声中”,“卧迟”写出老翁的特性。老年人 瞌睡少,宁可闲坐闭目养神,不喜早上床,免得到夜间睡不着,老翁若 不是“卧迟”,恐亦难于雨声中“睡美”。以“灯灭后”三字说明“卧 迟”时间,耐人玩味。窗外秋雨淅沥,屋内“老翁”安然“睡美”,正 说明他心无所虑,具有闲淡的情怀。
以上两联是从老翁在秋雨之夜就寝情况刻画他的性格。诗的下半部分则 从老翁睡醒之后情况作进一步描绘。
【译文】 在此地离别了燕太子丹,壮士荆轲愤怒发已冲冠。昔日的英豪人已 经长逝,今天这易水还那样凄寒。
【赏析】 第一联“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道出诗人送别友人的地点。“壮 士发冲冠”用来概括那个悲壮的送别场面和人物激昂慷慨的心情,表达了诗 人对荆轲的深深崇敬之意。第二联“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是怀古伤 今之辞,抒发了诗人的感慨。这首诗的中心在第四句,尤其是诗尾的“寒” 字,更是画龙点睛之笔,寓意丰富,深刻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和现实的感受。 “寒”字,寓情于景,以景结情,因意构象,用象显意。“寒”字正是移情 作用的物质符号,这是此诗创作最为成功之处。诗人于易水岸边送别友人, 不仅感到水冷气寒,而且更加觉得意冷心寒。诗人在“前不见古人,后不见 来者”的伟大孤独中,只好向知心好友倾诉难酬的抱负和无尽的愤懑。诗人 感怀荆轲之事,既是对自己的一种慰藉,也是将别时对友人的一种激励。这
微点4 诗国余晖中的晚唐诗歌
1.(2019·甘肃省定西市模拟考试)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9分 早 雁① 杜牧
【译文】 有点凉的深秋之夜,有一个老头悠闲自在。吹灯后迟迟才躺下睡觉,秋 雨声中渐渐入眠。火盆的火已经灭了,加点火,烤烤被子。早上天晴了有些 寒冷不想起,看看窗外树叶霜打成红的了。 【赏析】 “秋雨夜眠”是古人写得腻熟的题材。白居易却能开拓意境,抓住特定 环境中人物的性格特征进行细致的描写,成功地刻画出一个安适闲淡的老翁 形象。
“凉冷三秋夜,安闲一老翁”,诗人用气候环境给予人的“凉冷” 感觉来形容深秋之夜,这就给整首诗抹上了深秋的基调。未见风雨,尚 且如此凉冷,加上秋风秋雨的袭击,自然使诗人更感到寒气逼人。运用 这种衬叠手法能充分调动读者的想象力,增强诗的感染力。次句点明人 物。“安闲”二字勾画出“老翁”喜静厌动、恬淡寡欲的形象。
解析 (2)诗歌的最后两句是: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大有今昔对比之 意,通过写昔日的壮烈牺牲和今日水犹寒进行对比,体现了壮士虽没但仍显悲 壮。诗人把情感寄托到寒冷的江水之中,体现了诗人对古人的赞美和仰慕之 情。
答案 (2)①寓情于景,以景结情,更显含蓄。骆诗除表达了诗人对历史 的感受外,还有对现实的感受:诗人于易水岸边送别友人,不仅感到水冷气 寒,而且更加觉得意冷心寒。诗人有着远大志向,以“用宾于王”为志,愿 洒满腔热血辅佐君王,建功立业造福黎民,然而生不逢时,仕途受挫,寒字 写尽难酬的抱负和无尽的愤懑。②骆诗构思更巧妙。“今日水犹寒”巧妙地 把古今联系起来,虚实对比:通过“昔”与“今”、“人”与“水”的鲜明 对比在读者心中激起情感的强烈震撼来烘托题旨。平易中见工巧。③结构方 面:骆诗跳跃性更大,更富艺术张力。
第一节 读懂古代诗歌 三、知人论世,把握时代背景
微点1 风神初振的初唐诗歌
1.(2019·重庆市重点中学模拟考试)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9分) 于易水送人 [唐]骆宾王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注】 骆宾王,“初唐四杰”之一,高宗时任过武功主簿、侍御史 等。公元679年冬,骆宾王奔赴幽燕一带,侧身于军幕之中,决心报效国家, 此诗大约写于这一时期。他对自己的际遇愤愤不平,对武则天的统治深为不 满,期待时机,要为匡复李唐王朝干出一番事业。可是在这种时机尚未到来 之前的那种沉沦压抑的境遇,更使得诗人陷入彷徨企求的苦闷之中。
首诗题为送别,可又没有交代所别之人和所别之事,但“慷慨倚长剑, 高歌一送君”的壮别场景如在眼前。所咏的历史本身就是壮别,这同诗 人送友在事件上是相同的。而古今送别均为易水河岸,在地点上也是相 同的。这两句诗是用对句的形式,一古一今,一轻一重,一缓一急,一 明一暗,两条线索,同时交织,易水跨越古今,诗歌超越了时空,最后 统一在“今日水犹寒”的“寒”字上,全诗融为一体。既是咏史又是抒 怀,充分肯定了古代英雄荆轲的人生价值,同时也倾诉了诗人的抱负和 苦闷,表达了对友人的希望。诗的构思是极为巧妙的。
【译文】 碧绿的荷花生长在幽静的泉水边,朝阳把她们映照得鲜艳无比。清 秋季节,一朵朵芙蓉从绿水中袅袅举起,茂密的圆叶笼罩着缕缕青烟。 秀丽的花容,清香的气息,绝世空前,可是谁来举荐她们呢?眼看着秋 霜渐浓,秋风劲起,难免红颜凋谢。但愿能在王母的瑶池里生长,时时 鲜艳,永不褪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