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第一课时教案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公开课)

合集下载

《鸿门宴》公开课教案

《鸿门宴》公开课教案

《鸿门宴》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识记《鸿门宴》的相关历史背景和文化常识;(2)能够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3)能够分析并评价文章的写作技巧和人物形象。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内容;(2)运用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法,提高口语表达和表演能力;(3)学会对比分析,从多个角度审视历史事件。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诚信、友谊、勇敢等品质的重要性;(2)认识历史人物的复杂性,培养客观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3)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课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2. 写作技巧的鉴赏;3. 历史人物形象的评价。

三、教学难点1. 古代汉语词汇的理解;2. 课文中所涉及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常识;3. 对历史人物复杂性的认识。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历史背景和文化常识;2. 互动法:提问、讨论、角色扮演等;3. 情境教学法:创设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提高学习兴趣;4. 比较法:引导学生对比分析不同历史人物的性格特点和行为举止。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鸿门宴》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兴趣;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课文,理解大意,疏通文意;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课文内容,解决疑难问题;4. 角色扮演:分组表演课文中的场景,提高口语表达和表演能力;5. 写作技巧分析: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写作技巧,如人物描写、情节安排等;6. 历史人物评价:对比分析不同历史人物的性格特点和行为举止,评价其优缺点;8.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再现: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再现课文所描述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历史氛围;2. 案例分析:选取与《鸿门宴》相关的历史事件或人物,进行对比分析,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3. 启发式教学:设置疑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精神;4. 小组合作: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5. 评价激励:注重过程性评价,及时表扬和鼓励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鸿门宴》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鸿门宴》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鸿门宴》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积累文中重点字词、句式。

2、能准确概括文章的故事情节,结合故事情节分析项羽、刘邦的性格特征。

3、体会紧张复杂的情节、戏剧性的场面及个性化的人物语言。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1、学习作者把人物放在激烈的矛盾斗争中,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展示人物个性特征的写作方法。

2、了解课文中词类活用、成分省略等语言现象,掌握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的语言规律,掌握“举”、“谢”、“为”、“斗”、“因”等古汉语兼词。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了解项羽、刘邦等人的个性特征,认识鸿门宴这场斗争中刘、项胜败的原因。

2、探究“鸿门宴”在楚汉战争中的意义。

【教学重点】1、分析“项羽”这个主要的人物形象。

2、把握紧张场面对揭示人物性格的作用。

【教学难点】1、理解“因、如、举、谢、意”等五个多义词义项,掌握两个句式。

2、辨析疑难语句、准确翻译文中的句子。

【教学方法】1、讲解法2、讨论合作法3、诵读感知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大风歌刘邦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提示:这首歌是刘邦打败项羽,统一天下后在平定鲸布叛乱回京(长安)途中,转道故乡沛县时所作。

流露出他得天下、归故里得沾沾自喜之情和对今后国防的忧心。

第一句指包括刘邦在内的群雄在各地纷纷起义,而最终只有他刘邦威望远扬天下。

同为交战双方,为何胜败迥异呢?《鸿门宴》可以让我们窥一斑而知全貌。

二、【作者与《史记》】司马迁(约前145-前80或前135-前93)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司马谈之子。

少时随父在长安研习经史,二十岁后,游踪几遍全国,考察风俗,探访古迹,采集传说。

初任郎中,后继父任太史令,博读史官所藏图书。

太初元年(前104)与唐都、落下闳等共订太初历。

承继其父遗志,著《太史公书》(即《史记》),后因替降子匈奴的李陵辩解,而受腐刑下狱。

《鸿门宴》公开课教案

《鸿门宴》公开课教案

《鸿门宴》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鸿门宴》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子。

(2)能够分析并解读《鸿门宴》的文言文特点和修辞手法。

(3)能够概括并阐述《鸿门宴》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鸿门宴》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式,提升学生的表达和沟通能力。

(3)通过对比分析、思维导图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历史的兴趣和热爱。

(2)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内容:《鸿门宴》的故事情节、人物关系和矛盾冲突。

2. 语言特点:文言文的句式结构、修辞手法和用词习惯。

3. 历史背景:秦末汉初的社会状况、政治斗争和军事战争。

4. 文化内涵: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礼仪、宴会、忠诚、背叛等元素。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图片、视频等媒体资料,引导学生了解《鸿门宴》的历史背景和故事情节。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句子含义,掌握重要词汇。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人物关系和矛盾冲突,概括文章主题。

4. 角色扮演:学生分组扮演不同角色,进行情景模拟,增强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

5.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疑问和难点,进行讲解和解答,分析文言文特点和修辞手法。

6. 互动环节:提问回答,检验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7. 总结提升:引导学生思考《鸿门宴》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四、课后作业1. 翻译并背诵《鸿门宴》中的重要句子。

3. 查找相关资料,了解《鸿门宴》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合作精神。

3. 学生完成课后作业的情况和质量。

4. 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兴趣和热爱,以及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鸿门宴》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鸿门宴》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鸿门宴》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鸿门宴》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课题鸿门宴(司马迁《史记》)教学目标1、了解“鸿门宴”斗争的起因、经过,认识这一斗争的性质,正确评价有关人物。

2、学习把人物放在剧烈的矛盾斗争中,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展示人物个性特征的写作方法。

3、了解课文中词类活用、成分省略等语言现象,掌握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的语言规律,掌握“举”、“谢”、“为”、“斗”、“因”等古汉语兼词。

教学重点“项庄舞剑”“樊哙入帐”两段。

教学难点古汉语词类活用、名作状、句子成分省略等语法知识。

课时安排三课时一、导语设计在很多人的眼里,霸王是一个饶不过去的人,无论是膜拜,还是诋毁,无论是敬为天人,还是目为下尘,霸王都已经深深融入我们的内心。

李清照说:“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 那么说:“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那么,霸王究竟是失败的英雄,还是多情的烈士,是玉碎宫倾的帝王,还是卤莽无知的情人?我们究竟如何看待霸王?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能够逐渐靠近,并作出自己的判断。

二、知识复习《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年间的历史。

全书130篇,包括本纪12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书8篇,年表10篇,共526500字。

本纪记帝王,世家述诸侯,列传叙人臣,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

刘向等人都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

鲁迅更评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0),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三、背景介绍“鸿门宴”这个故事发生在陈涉起义后的第三年(公元前206年)。

•陈胜起义后,各地云起响应,其中有楚国贵族出自身的项梁、项羽叔侄,有农民出身的刘邦。

陈胜失败后,项梁扶楚怀王的名叫心的作了楚王,刘邦也投靠了项梁。

公元前207年,项梁战死,怀王派项羽等去救援被秦军围困的赵国,•同时派刘邦领兵攻打函谷关。

《鸿门宴》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鸿门宴》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鸿门宴》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掌握《史记》一书的体例、别名、作者。

2、掌握本课出现的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字、特殊句式等。

3、掌握翻译文言句子的一些方法,能准确概括文章的故事情节。

4、了解作者运用个性化的语言和行动描写的方法刻画人物的特点。

【教学重点】1、学习古汉语的常用词语和特殊句式。

2、正确分析认识项羽、刘邦两个集团各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趣导入互动设计 2:据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记载:公元210年,秦始皇游会稽,项羽和他的叔父项梁一同去看热闹。

项羽看到秦始皇被人前呼后拥,威风凛凛的样子,便对项梁说:“彼可取而代之也。

”无独有偶,《史记 ?高祖本纪》记载:秦始皇南巡,仪仗万千威风凛凛。

刘邦道:大丈夫生当如此。

结果呢 ?一边,星汉寥落,夜色深沉。

荒原上老树枯藤,乌啼凄厉。

帅帐中倾国佳人翩然起舞。

清锋灼灼寒光森森,挥不去数不尽的缠绵与悲怆。

纵横天下的霸王苍凉吟唱着《垓下歌》而另一边,平定黥布叛乱回京时,过沛县,汉天子面对故人沾沾自喜地高唱着《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此为衣锦荣归的慨叹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此为英雄末路的悲歌(学生朗读并理解这两首诗)提示:这首歌是刘邦打败项羽,统一天下后在平定鲸布叛乱回京(长安)途中,转道故乡沛县时所作。

流露出他得天下、归故里得沾沾自喜之情和对今后国防的忧心。

第一句指包括刘邦在内的群雄在各地纷纷起义,而最终只有他刘邦威望远扬天下。

提示:拔山,形容力大无比,甚至能把高山拔起来。

盖世,气势高昂,可以压倒世上的一切。

“逝”,奔驰。

这首楚辞体的诗歌大意。

鸿门宴教案人教版必修

鸿门宴教案人教版必修

人教版必修《鸿门宴》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2)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了解鸿门宴的历史背景。

(3)掌握阅读文言文的基本技巧,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情节和人物关系。

(2)运用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法,深入理解鸿门宴的场景和人物心理。

(3)学会对比分析,从不同角度评价鸿门宴中的人物形象和事件。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诚信、忠诚、勇敢等品质的重要性。

(3)培养学生的历史观念,了解历史的发展脉络。

二、教学重点1. 课文内容的把握,理解鸿门宴的历史背景和人物关系。

2. 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 人物形象的分析,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文言文句子理解和翻译。

2. 鸿门宴中人物心理活动的把握。

3. 对鸿门宴历史背景和人物关系的深入理解。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分析人物形象。

2. 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分析人物关系和事件发展。

4. 角色扮演法:模拟鸿门宴场景,深入理解人物心理。

5. 对比分析法:从不同角度评价鸿门宴中的人物形象和事件。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鸿门宴的历史背景,引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勾画出关键词语。

3. 讲解分析:讲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分析人物形象。

4.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人物关系和事件发展,引导学生对比分析。

5. 角色扮演:分组模拟鸿门宴场景,让学生深入理解人物心理。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7. 课后作业:翻译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写一篇关于鸿门宴的小论文。

高中语文《鸿门宴》教案新人教版必修

高中语文《鸿门宴》教案新人教版必修

高中语文《鸿门宴》教案新人教版必修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文言文的语言特点,掌握并运用文中出现的重点实词、虚词;(2)能够分析并概括文章的结构和内容,理解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点;(3)能够领悟作者的表达技巧和写作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运用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法,体验文中人物的情感变化;(3)学会比较阅读,从不同角度分析文本,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代文化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2)学习文中人物的优秀品质,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3)领悟友情、忠诚、勇敢等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及重点词语的解释;(2)分析并概括文章的结构和内容;(3)理解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点。

2. 教学难点:(1)文中涉及的古代礼仪、制度和文化背景;(2)作者的表达技巧和写作特色;(3)学生对文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解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史记》及其作者司马迁;(2)概述《鸿门宴》的背景和历史意义;(3)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文本。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感知文本;(2)要求学生划记文中重点词语,并进行解释;(3)引导学生关注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结构和内容;(2)比较阅读,探讨不同观点和看法;(3)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四、作业布置:1. 翻译并背诵课文;2. 分析并总结文中的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点;五、教学反思:1. 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发现问题并及时改正;2. 对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进行调整,以提高教学效果;3.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文本中的关键问题,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文中的具体事例,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

《鸿门宴》第一课时教案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公开课)

《鸿门宴》第一课时教案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公开课)

课题《鸿门宴》开课地点科学楼梯教教学目标1、理清文章故事情节2、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教材分析鸿门宴这个历史事件发生于公元前206年,文章描述了刘邦从被动中争取主动、变劣势为优势、化险为夷的过程。

故事情节完整,跌宕起伏,人物栩栩如生,语言精当,文字传神。

可通过对《鸿门宴》情节的解读以及穿插诵读引导学生对当今社会现实的思考,激发学生的思维和联想能力。

教学重点理清文章故事情节教学难点1、探究中国座次礼仪文化2、探究性格决定命运以及如何尽量规避人生的失败教学方法图示法、课本剧、问答法、合作探究法教学过程一、导入从“饭局”导入,穿插图片。

"饭局"这一词汇起源于宋代,已经有1000多年的历史。

"局"是下棋术语,引申出"情势、处境"的意思,后来再引申出"赌博、聚会、圈套"的意思。

"饭"与"局"的组合,是宋代文人对汉语及中国文化的一大贡献--因为饭局上的圈套实在太多了。

俗话说“席无好席,宴无好宴,吃饭事小,设局事大”,有这么一个饭局改变了历史――《鸿门宴》。

历史上其他著名的饭局如“曹操青梅煮酒论英雄”、“赵匡胤杯酒释兵权”等二、作者简介简介司马迁及《史记》的相关常识。

三、文中主要出现了哪些历史人物刘邦集团项羽集团沛公(刘邦)项羽(项王)曹无伤(沛公左司马)范增(项王军师,亚父)张良(沛公谋士)项伯(项羽季父)樊哙(沛公之参乘)项庄(项羽堂兄)注:亚父,亚,次也,对之尊敬仅次于父季父,古代兄弟排行:伯、仲、叔、季,季父即最小的叔叔四、全文共有七段,可按照“鸿门宴”的前后过程,分为宴前、宴中与宴后三个部分。

快速浏览课文,根据以上人物的活动,理清全文故事情节宴会前无伤告密―范增进言―项伯夜访―张良定策―项王许诺宴会中刘邦谢罪―项王设宴―(一起)范增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鸿门宴》第一课时教案设计(人教版高
一必修一公开课)
课题《鸿门宴》开课地点科学楼梯教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故事情节
2、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教材分析
鸿门宴这个历史事件发生于公元前206年,文章描述了刘邦从被动中争取主动、变劣势为优势、化险为夷的过程。

故事情节完整,跌宕起伏,人物栩栩如生,语言精当,文字传神。

可通过对《鸿门宴》情节的解读以及穿插诵读引导学生对当今社会现实的思考,激发学生的思维和联想能力。

教学重点理清文章故事情节
教学难点
1、探究中国座次礼仪文化
2、探究性格决定命运以及如何尽量规避人生的失败
教学方法图示法、课本剧、问答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从“饭局”导入,穿插图片。

"饭局"这一词汇起源于宋代,已经有1000多年的历史。

"局"是下棋术语,引申出"情势、处境"的意思,后来再引申出"赌博、聚会、圈套"的意
思。

"饭"与"局"的组合,是宋代文人对汉语及中国文化的一
大贡献--因为饭局上的圈套实在太多了。

俗话说“席无好席,宴无好宴,吃饭事小,设局事大”,有这么一个饭局改变了历史--《鸿门宴》。

历史上其他著名
的饭局如“曹操青梅煮酒论英雄”、“赵匡胤杯酒释兵权”

二、作者简介
简介司马迁及《史记》的相关常识。

三、文中主要出现了哪些历史人物
刘邦集团项羽集团
沛公(刘邦)项羽(项王)
曹无伤(沛公左司马)范增(项王军师,亚父)
张良(沛公谋士)项伯(项羽季父)
樊哙(沛公之参乘)项庄(项羽堂兄)
注:亚父,亚,次也,对之尊敬仅次于父
季父,古代兄弟排行:伯、仲、叔、季,季父即最小的
叔叔
四、全文共有七段,可按照“鸿门宴”的前后过程,分
为宴前、宴中与宴后三个部分。

快速浏览课文,根据以上人
物的活动,理清全文故事情节
宴会前
无伤告密-范增进言-项伯夜访-张良定策-项王许诺
宴会中
刘邦谢罪-项王设宴-(一起)范增举玦-(一落)项王不应-(二起)项庄舞剑-(二落)项伯翼蔽-(三起)樊哙闯帐-(三落)王赐酒肉
宴会后
沛公逃离-张良留谢-亚父破斗-诛杀无伤
五、合作探究
探究一、《鸿门宴》之座次文化礼仪
鸿门宴上,司马迁着意描述了宴会上的座次:“项王、
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就是说,项羽和项伯面向东坐,范增面向南坐,刘邦面向北坐,张良面向西侍奉、陪席。

这一描述看似
寻常之笔,实则大有深意,它对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具有重
要作用。

举行宴会当是在室内,而不能在堂上。

项羽、项伯朝东
而坐,最尊;范增朝南而坐,仅次于项氏叔侄的位置;项羽
让刘邦北向坐,又卑于范增,不把他看成与自己地位匹敌的
宾客;张良面朝西的位置,是在场人中最卑的了,不能叫坐
而叫侍。

刘邦的参乘樊哙得知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于是冲入
营帐,“披帷西向立”。

樊哙地位比张良又下一等,此时他
虽然“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却仍然不忘规矩,不仅站立,而且“西向”。

樊哙的“西向立”,正表明
“西向”是最卑的位次。

通过项羽对座次的安排,突出表现项羽藐视刘邦,以尊者自居的骄傲心理,由此细节,可见项羽骄矜专横、唯我独尊的性格,也可见刘邦忍辱屈从、顾全大局的雄心
那么现代宴席座次又是如何安排的呢?
桌次排列
其一,居中为上。

即各桌围在一起时,居于正中央的邢张餐桌应为主桌。

其二,以右为上。

即面朝正门,主桌右边的桌次高于主桌左边的桌次。

其三,以远为上。

即距离宴会厅正门远的桌次高于距正门近的桌次。

其四,临合为上。

即临近舞台的桌次高于距离舞台远的桌次。

位次排列
其一,面门为主。

指在每张餐桌上,以面对宴会厅正门的居中位置为主位,主位右侧为主宾位。

如果主宾身份高于主人,为表示尊重,可以安排主宾坐在主位,而请主人坐在主宾位。

其二,右高左低。

指在每张餐桌上,除主位之外,其余座位位次的高低应以该桌主人。

其三,高近低远。

指在每张餐桌上,距离该桌主人近的
位次高,远的位次低。

其四,各桌同向。

指在举行大型宴会时,其他各桌的主
位均应与主桌主位保持同一方向
探究二、有人说《鸿门宴》预示着刘项双方将来的成败,对此你怎么看?
项羽
刚愎自用,不善用人;(多次拒绝范增诛杀刘邦的计谋)寡谋轻信,失判断能力;(被刘邦三言两语就忽悠过去)自矜功伐,有妇人之仁;(轻信项伯,许诺善遇刘邦,
听信刘邦,不应范增,宽容樊哙,产生相惜之心,不究逃席,安然受璧)
养奸贻患,胸无城府。

(轻信项伯和刘邦之言)
刘邦
从善如流,知人善用(以商量的语气和张良对话,听从
张良计策;听从樊哙计策逃离)
能言善变,能屈能伸(对项伯像兄长一样对待,对于鸿
门宴的座次安排不以为意)
机警圆滑,虚伪狡诈(对项伯和项王的一番话以及和项
伯约为儿女亲家)
见机能断,有奸必肃(出了宴会立即逃离,回去诛杀曹
无伤)
看一看,以下这些性格中你是否位列其中?
脾气暴躁焦虑紧张
忍耐忧郁钻牛角尖
多疑嫉妒拖拉散漫
这些在常人看似不好的性格是否就一定都会导致失败呢?
性格没有绝对好坏之分,要善于发挥性格的长处,扬长
避短,使身心愉悦,方能迈向成功
六、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进一步理清故事情节
2、结合课下注解,翻译1、2段
杨遵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