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教学任务设计案例分析
《鸿门宴》教案设计方案

《鸿门宴》教案设计方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鸿门宴》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2)能够分析文中人物形象、情节发展和主题思想;(3)能够运用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进行写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鸿门宴》;(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提高阅读理解能力;(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民族自豪感;(2)学习古代人物的忠诚、勇敢、智慧等品质;(3)懂得友谊、义气、合作等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鸿门宴》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2. 文中人物形象、情节发展和主题思想的分析;3. 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的运用。
三、教学难点1. 文中古代礼仪、习俗的理解;2. 古代人物心理活动的把握;3. 文中生僻字词的认读和理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鸿门宴》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兴趣;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人物形象、情节发展和主题思想;4. 课堂讲解:讲解文中重点知识点,如古代礼仪、习俗等;5. 练习与拓展: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并进行拓展;6. 总结与反思: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激发学生对后续课程的兴趣。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2. 练习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练习的完成质量;3. 小组合作:评价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如团队精神、贡献等;4. 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提出新颖的观点和想法,培养创造性思维。
六、教学资源1. 教材:《鸿门宴》原文及相关注释;2. 参考资料:有关《鸿门宴》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的资料;3. 多媒体设备:PPT、视频等;4. 课外阅读材料:其他有关楚汉争霸时期的文学作品。
七、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中的重点知识点,如古代礼仪、习俗等;2. 自主学习法: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分析人物形象、情节发展和主题思想;4.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人物和事件,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5. 情境教学法:创设相关情境,让学生更好地体验古代文化。
鸿门宴教案(多篇)

鸿门宴教案(精选多篇)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了解鸿门宴的历史背景。
2. 激发学生对鸿门宴故事的好奇心。
教学内容:1. 介绍鸿门宴发生的时代背景。
2. 讲述鸿门宴的基本情况。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观看鸿门宴相关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对鸿门宴的好奇心。
2. 教师简要介绍鸿门宴的历史背景和基本情况,引导学生关注鸿门宴中的重要人物和事件。
第二章:刘邦与项羽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了解刘邦和项羽的关系。
2. 分析刘邦和项羽的性格特点。
教学内容:1. 刘邦和项羽的关系。
2. 刘邦和项羽的性格特点。
教学活动:1.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相关文献,了解刘邦和项羽的关系。
2.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刘邦和项羽的性格特点。
第三章:鸿门宴的准备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了解鸿门宴的准备过程。
2. 分析鸿门宴中的权谋策略。
教学内容:1. 鸿门宴的准备过程。
2. 鸿门宴中的权谋策略。
教学活动:1.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相关文献,了解鸿门宴的准备过程。
2.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鸿门宴中的权谋策略。
第四章:鸿门宴的宴席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了解鸿门宴的宴席过程。
2. 分析鸿门宴中的互动关系。
教学内容:1. 鸿门宴的宴席过程。
2. 鸿门宴中的互动关系。
教学活动:1. 教师引导学生观看鸿门宴的宴席场景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对鸿门宴的兴趣。
2.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鸿门宴中的互动关系。
第五章:鸿门宴的影响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了解鸿门宴的影响。
2. 分析鸿门宴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教学内容:1. 鸿门宴的影响。
2. 鸿门宴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教学活动:1.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相关文献,了解鸿门宴的影响。
2.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鸿门宴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第六章:鸿门宴中的角色分析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深入了解鸿门宴中的主要人物。
2. 分析鸿门宴中各角色的性格特点及动机。
教学内容:1. 鸿门宴中的主要人物。
2. 各角色的性格特点及动机。
《鸿门宴》公开课教案设计方案精华

《鸿门宴》公开课教案设计方案--精华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鸿门宴》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子。
(2)能够分析并解读《鸿门宴》的文言文特点和修辞手法。
(3)能够概括并阐述《鸿门宴》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鸿门宴》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新思维。
(3)通过对比分析、资料搜集等方式,增强学生的批判思维和综合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2)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的敬仰之情和对历史事件的深入思考。
(3)培养学生对人际交往和权力斗争的警惕性和反思意识。
二、教学重点1. 《鸿门宴》的文言文特点和修辞手法。
2. 《鸿门宴》中的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
3. 《鸿门宴》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三、教学难点1. 《鸿门宴》中的一些生僻词汇和句子。
2. 对《鸿门宴》中的人物关系和事件发展的理解。
3. 对《鸿门宴》中的权谋策略和人际交往的分析。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鸿门宴》的文本材料、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教学多媒体设备。
2. 学生准备:预习《鸿门宴》文本,了解相关的历史背景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通过简要介绍《鸿门宴》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学生分享自己预习《鸿门宴》的心得和发现。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鸿门宴》文本,理解文意,感知人物形象。
(2)学生结合文本,分析《鸿门宴》的文言文特点和修辞手法。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鸿门宴》中的人物关系和事件发展。
(2)学生代表分享讨论成果,进行班级交流。
4. 角色扮演:(1)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鸿门宴》的场景和对话。
(2)学生表演后,进行自我评价和班级评价。
5. 总结反思:(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鸿门宴》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
鸿门宴优秀详细教案(精选5篇)

鸿门宴优秀详细教案(精选5篇)第一篇:鸿门宴优秀详细教案《鸿门宴》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掌握《史记》一书的体例、别名、作者。
2、掌握本课出现的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字、特殊句式等。
3、掌握翻译文言句子的一些方法,能准确概括文章的故事情节。
4、了解作者运用个性化的语言和行动描写的方法刻画人物的特点。
教学重点1.学习古汉语的常用词语和特殊句式。
2.正确分析认识项羽、刘邦两人物的性格特点。
第三课时教学要点:理清课文情节发展脉络。
教学步骤:同学们:通过前两节课的学习,我们对文章的内容有了很深的了解。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了解课文的写作思路。
把握文章思路,对我们了解人物形象,理解文章主题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下面我们一起再走近教材,理清情节发展脉络。
(1)思考:课文第一段写了哪几件事?明确:第一件事“曹无伤告密”,第二件事“范增进言”。
曹无伤是沛公的主司马,他的告密当然不同于一般流言蜚语,于是,项羽决定“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矛盾挑开,故事“开端”。
范增是项羽的主要谋士,他对形势的判断十分正确。
对刘邦的用心了如指掌。
“急击勿失”的主张非常英明。
矛盾进一步激化,推波助澜,情节迅速发展。
(2)思考:课文第二段写了哪几件事?对故事的发展有什么作用?明确:第一件事“项伯夜访”。
第二件事“张良献策”。
项伯给张良通风报信,目的在于报答当年救命之恩,却被张良利用,使一触即发的矛盾出现了转机。
刘邦对项伯不但“兄事之”,“更奉酒为寿,约为婚姻”,竭力奉承,拼命拉拢,终于使项伯受其蒙蔽,导致项羽上当。
“张良献策”是情节变化的关键,刘邦逐步由被动转为主动,项羽终于“放虎归山”,以致范增之谋难以实施等等,莫不由此而生。
这段文字是情节变化的关键。
学生朗读第1、2段。
曹无伤告密引发了项羽愤怒,范增进言激化了项羽和刘邦之间的矛盾;而项伯告密给刘邦带来了转机,张良献计,项伯转心,刘邦决定参加“鸿门宴”。
“鸿门宴”上项羽和刘邦将怎样的剑拔弩张、刀光剑影?请看第3段。
《鸿门宴》教学任务设计案例分析

《鸿门宴》教学任务设计案例分析
南京师范大学 汤振纲
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汤振纲
《鸿门宴》 (第一课时)
教学任务一(讲成语)
成语是汉民族语言中的活化石,从最初的个人叙 事中抽绎出来,逐渐演变为民族的集体叙事,承 载着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记忆,也折射着一个民 族的集体文化观和价值观念。 今天我们所学的《鸿门宴》本身就是一个成语了, 谁要是说摆一个“鸿门宴”,肯定是一个不一般 的宴席,一定是有些阴谋或争斗,有激烈的矛盾 和冲突。这都是导源于司马迁所记述的这个精彩 的历史故事。 这个精彩的历史故事,不仅留下了这个成语,还 有很多,大家在预习课文的基础上,说一说还有 哪些直接有关或间接有关的成语。
樊 宴 哙 会 力 中 斥
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 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 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 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 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 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 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 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 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 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 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 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
宴 会 前
项 伯 夜 访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 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 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 “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 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
鸿门宴教案设计

鸿门宴教案设计鸿门宴教案设计(精选7篇)鸿门宴教案设计篇1教学目标:1、立足文本分析项羽及其他人物的性格特点。
2、学习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3、引导学生学会正确地评价历史人物,力求将客观评价与个性解读相统一。
教学重点及难点:分析主要人物项羽的性格特点。
赏析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主要手法——“烘云托月”的手法,引导学生学会用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去刻画人物形象。
教学手段及方法:多媒体课件、多媒体投影仪、讨论法(小组合作探究并展示成果)、点拨法(教师适时引导、点拨、归纳、小结)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由项羽的《垓下歌》导入新课: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zhuī)不逝。
骓(zhuī)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学生齐读《垓下歌》,教师设问:“《垓下歌》是项羽深陷西面楚歌的境地时所作,在穷途末路之时,项羽将自己失败的原因归为什么?(“时不利兮骓(zhuī)不逝。
”)所以,他在临死之际反复感叹:“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那么,项羽的失败,究竟是“天命”,还是“人事”?今天,就让我们从他在鸿门宴上的表现去一探究竟吧!(板书课题《鸿门宴》)二、合作探究:教师用灯片打出两个合作探究题,给学生十分钟时间自由讨论。
要求小组长组织本组的讨论:小组成员之间互相交流意见,小组长收集汇总本组成员的意见,最后推荐一位同学作为代表阐述本组的意见。
讨论结束后请学生自由发言,如果不认同他人的观点可以反驳,如果认同则可补充说明。
教师随机板书学生观点中的关键词,并视学生回答的情况给予所在小组1——3分的加分。
1、鸿门宴之前,项羽在军事上占有绝对优势(40万PK10万),他也曾扬言要“击破沛公军”,可是鸿门宴上他却轻易地放走了刘邦。
鸿门宴上项羽的表现体现了他怎样的性格特点?学生自由发言后教师归纳总结:项羽的性格特点:作为政治家:胸无城府,轻信敌人;自大轻敌,刚愎自用;不善用人,用人唯亲;优柔寡断,沽名钓誉。
(寡谋的武夫)作为一个普通的“人”:率真、重情、尚义(坦荡的君子)小结:我们评价历史人物,一般来说,有两个很重要的标准,一个叫历史评价,一个叫道德评价,道德评价是要服从于历史评价的。
鸿门宴教案(多篇)

鸿门宴教案(精选多篇)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鸿门宴的历史背景和重要意义。
2. 引导学生关注鸿门宴中的主要人物和事件。
教学内容:1. 鸿门宴的时间、地点和背景介绍。
2. 鸿门宴中的主要人物:项羽、刘邦、张良、樊哙等。
3. 鸿门宴的重要事件:项羽决定杀刘邦、张良的计谋、樊哙的壮烈表现等。
教学活动:1. 教师简要介绍鸿门宴的历史背景和重要意义。
2. 学生阅读课文,了解鸿门宴中的主要人物和事件。
3.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鸿门宴中的重要事件,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第二章:分析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鸿门宴中的人物关系和矛盾。
2. 引导学生分析鸿门宴中的人物心理和动机。
教学内容:1. 鸿门宴中的人物关系:项羽与刘邦、张良与刘邦、樊哙与刘邦等。
2. 鸿门宴中的人物矛盾:项羽要杀刘邦、刘邦想逃跑、张良的计谋等。
3. 鸿门宴中的人物心理和动机:项羽的骄傲自大、刘邦的机智勇敢、张良的智谋等。
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鸿门宴中的人物关系和矛盾。
2. 学生阅读课文,理解鸿门宴中的人物心理和动机。
3.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鸿门宴中人物心理和动机的理解。
第三章:讨论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探讨鸿门宴中的道德和伦理问题。
2. 引导学生思考鸿门宴对后世的影响和启示。
教学内容:1. 鸿门宴中的道德和伦理问题:项羽要杀刘邦是否合理、刘邦的逃跑是否背叛等。
2. 鸿门宴对后世的影响:鸿门宴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对政治斗争的启示等。
3. 鸿门宴的启示: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与背叛、权谋与智慧等。
教学活动:1. 教师引导学生探讨鸿门宴中的道德和伦理问题。
2. 学生阅读课文,思考鸿门宴对后世的影响和启示。
3.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鸿门宴的道德和伦理问题的看法和对后世的影响和启示的思考。
第四章:总结教学目标:1. 让学生回顾鸿门宴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
2. 引导学生总结鸿门宴中的重要人物和事件。
1. 鸿门宴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回顾。
《鸿门宴》学教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鸿门宴》学教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鸿门宴》的历史背景、作者司马迁及《史记》的特点。
掌握文中重要词语、句式的含义和用法。
分析文中的主旨思想,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鸿门宴》的人物形象、情节发展及主题思想。
学会对比分析,将《鸿门宴》与其他相关文学作品进行对比,拓展视野。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代文化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学习文中人物忠诚、勇敢、智慧等品质,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鸿门宴》的文意、手法和语言特点。
分析人物形象、情节发展及主题思想。
2. 教学难点:文中部分词语、句式的理解与翻译。
对文中人物心理、情感的把握。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史记》及《鸿门宴》的历史背景。
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文本学习。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体会人物形象。
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式。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课文内容,探讨人物形象、情节发展及主题思想。
组织学生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重点讲解:针对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句式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文本。
分析人物心理、情感,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文中人物形象。
5. 拓展延伸:与学生一起对比分析《鸿门宴》与其他相关文学作品的关系。
引导学生关注古代文化,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激发学生对下节课的期待。
四、课后作业1. 翻译并背诵《鸿门宴》中的精彩片段。
2. 结合课文内容,分析《鸿门宴》中的人物形象。
五、教学反思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问题进行调整,以提高今后的教学质量。
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和需求,不断优化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接近真实的历史情境,增强学生对文本的感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4. 幸 ❖ 宠幸、亲近:妇女无所幸。 ❖ 幸亏、幸而:故幸来告良。 ❖ 5. 去 ❖ 距离:相去四十里。 ❖ 离去,离开:脱身独去。 ❖ 6. 若 ❖ 若入前为寿 ❖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 讵能若是乎
❖ 7. 然 ❖ 沛公默然 ❖ 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 ❖ 不然,籍何以至此 ❖ 8.于 ❖ 向,对:贪于财货 ❖ 比:长于臣。 ❖ 在:复得见将军于此。 ❖ 9.因 ❖ 就此:不如因而善遇之。 ❖ 就、于是: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 趁势、趁机: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 依靠、凭借:因人之力而敝之
❖ 5.宾语前置: ❖ 籍何以至此? ❖ 客何为者? ❖ 大王来何操? ❖ 沛公安在?
❖ (五)固定结构 ❖ 无所:没有……的 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 ❖ 奈何:奈,动词。何,疑问代词。译为“如何”、“怎样”。
如“为之奈何?” ❖ 孰与:与……相比,怎么样(谁更……)?表示比较。 如
“孰与君少长?” ❖ 所以:“……的原因”或“……的方法”。 如“所以遣将
❖ 2. 省略句: ❖ 沛公军霸上 ❖ 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 欲呼张良与俱去。 ❖ 毋从俱死也。 ❖ 奉厄酒为寿。 ❖ 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 加彘肩上。 ❖ 置之坐上。 ❖ 竖子,不足与谋
❖ 3. 被动句: ❖ 珍宝尽有之(被占有) ❖ 若属皆且为所虏 ❖ 吾属今为之虏。
❖ 4. 介宾短语后置: ❖ 具告以事 ❖ 贪于财货 ❖ 长于臣 ❖ 得复见将军于此
《鸿门宴》教学任务设计案例分析
❖ 《鸿门宴》 (第一课时)
教学任务一(讲成语)
❖ 成语是汉民族语言中的活化石,从最初的个人叙 事中抽绎出来,逐渐演变为民族的集体叙事,承 载着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记忆,也折射着一个民 族的集体文化观和价值观念。
❖ 今天我们所学的《鸿门宴》本身就是一个成语了, 谁要是说摆一个“鸿门宴”,肯定是一个不一般 的宴席,一定是有些阴谋或争斗,有激烈的矛盾 和冲突。这都是导源于司马迁所记述的这个精彩 的历史故事。
❖ 10.为 ❖ 任,做:使子婴为相。 ❖ 替,给:为击破沛公军! ❖ 被: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 制定: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 处理对付:为之奈何 ❖ 作为:军中无以为乐。 ❖ 是: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 句末语气词:何辞为?
❖ 11.之 ❖ 到: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 代词,这:为之奈何?
守关者”。 ❖ 为……所:被……表被动。 如“若属皆且为所虏”。 ❖ 无以(无……以……)没有用来……的。 如“军中无以为
乐”。 ❖ 有以:有用来……的。 如“项王未有以应”。 ❖ 何……为:表反问。 如“何辞为?”
❖ (六)、文化知识:古代“座次”问题:
❖ 1、 官职:古代以右为尊。“位在廉颇之右”
❖ 同时,本文的作家作品介绍和课文历史背景知识 由教师集中讲授,这对教师的教学语言的锤炼提 出了较高的要求。
教学任务三(读情节)
❖ 《鸿门宴》是《史记》中最经典的篇目之一, 清代学者郭嵩焘说:
❖ “鸿门一会却处处写得奇绝陡绝,读之令人 心摇目眩”。
❖ 一千五百多字,情节跌宕起伏。实为历史文 学叙事之杰作。下面请根据ppt表格中的情节 提示,分小组派代表大声朗读课文中相对应 的文段。
❖ 不久仕为郎中,成为汉武帝的侍卫和扈从,多次随 驾西职,任太史令,掌管天文历法 及皇家图籍,因而得读史官所藏图书。
❖ 此后,司马迁开始撰写《史记》。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 护,获罪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 终于完成了《史记》的撰写。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
❖ 2、 车骑:由以左为尊。“信陵君虚左以侯 生”“坐定,公子从车骑,虚左”
❖ 3、 室内:西为宾、长、贵;东为主、幼、贱。
❖ 4、 堂上座位:北为帝(尊),南为臣(卑);左 为贵,右为轻。
❖ 5、 四面环坐:由尊到卑,依次排列。 —北——南——东
西—
设计理由
❖ 文言知识教学是文言文教学的一个难点,事 实上知识教学没有什么捷径,掌握知识最基 本的方法一是规律化,
❖ 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 也。
❖ 结构助词,的:今者有小人之言。 ❖ 助词,衬字,无义:珍宝尽有之。
❖ 12.且 ❖ 将:若属皆且为所虏 ❖ 尚且:臣死且不避,厄酒安足辞! ❖ 况且:且焉置土石?
(四)文言句式
❖ 1. 判断句: ❖ 此天子气也。 ❖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 亚父者,范增也。 ❖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 因其中的作品思想性和艺术性高度结合,所以鲁 迅赞誉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本文历史背景
❖ 秦末,“天下苦秦久矣”,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 义,起义后第三年,各地云起响应。
❖ 公元前207年,项梁战死,怀王派项羽等去援救被秦 军围困的赵国,同时派刘邦领兵攻打函谷关。临行 时,怀王与诸将约定,谁先入关,便为关中王。
设计理由
❖ 文言文教学字词理解和文意疏通是教学的基本内 容,但不是每篇课文都必须一上来就逐层逐句的 翻译讲解。串讲法自有串讲法的好处,但教师教 学设计也可以有变式。本设计的目的就是希望在 前面的教师课堂集中讲授之后,寻求一点变化, 用学生小组合作自主学习的方式,初步疏通文意, 熟悉故事情节。这样也使课堂教学的节奏张弛有 度。
教学任务二(说作者)
❖ 作者简介和本文历史背景介绍。
作者简介
❖ 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人。生 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前145),一说生于汉武帝建 元六年(前135),卒年不可考。西汉史学家、文 学家。
❖ 司马迁10岁开始学习古文书传。曾师从汉代大学 者董仲舒、古文家孔安国学习。
❖ 20岁时,从京师长安南下漫游,足迹遍及江淮流 域和中原地区,所到之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
❖ 这个精彩的历史故事,不仅留下了这个成语,还 有很多,大家在预习课文的基础上,说一说还有 哪些直接有关或间接有关的成语。
❖ 3、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 ❖ 秋毫无犯: ❖ 形容军队纪律严明,不拿民间一针一线。
❖ 4、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 说……
❖ 劳苦功高:
❖ 出了很多力,吃了很多苦,立下了很大的功 劳。
《史记》简介
❖ 《史记》,后人又称《太史公书》。《史记》全 书一百三十篇,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 列传、十表、八书共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叙述 了上起黄帝,下到汉武帝太初四年约3000年的历 史;是我国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 《史记》是作为正史的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本 纪:叙述历代帝王的历史;世家:叙述贵族王侯的 历史;列传:历代诸侯之外名官名人的事迹;表: 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书:记载典章制度, 天文地理。
❖ 项羽在巨鹿(今河北)大败秦军,消灭了秦军主力。
❖ 同时刘邦从黄河以南打进武关,攻下咸阳,秦帝子 婴投降。刘邦与当地父老约法三章,废除了秦之苛 捐杂税,准备在关中称王,后来他在谋士的劝说下, 退出咸阳,还军霸上,派兵把守函谷关,以防诸侯 军入境。
设计理由
❖ 作者其人及《史记》的独特历史地位以及本文的 历史背景,是学习这篇经典课文必须了解的背景 知识,这个背景知识应当由教师用精炼的语言进 行讲授,因为这个知识点相对固定,获取途径较 多,不必在此设计自主学习或合作学习等环节, 也不必由学生讲授,避免教学出现不够准确精当 的“杂音”,以节省课堂教学时间。
❖ 它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经十六年才撰写完成。这是他 用一生的精力、艰苦的劳动,并忍受了肉体上和精神上的巨 大痛苦,拿整个生命写成的一部永远闪耀着光辉的伟大著作。 它对后世史学影响深远。
❖ 另外,《史记》语言生动,形象鲜明,也是优秀的文学作品。
❖ 司马迁还撰有《报任安书》,记述了他下狱受刑的经过和著 书的抱负,为历代传颂。
❖ 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像鸟用翅膀) 蔽沛公。
❖ 项伯乃夜(在夜里)驰之沛公军。 ❖ 头发上(向上)指。 ❖ 道芷阳间(抄小路)行,间至军中。
(三)重点实词虚词
❖ 1.谢 ❖ 谢罪道歉: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 感谢: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 辞谢、告别:乃令张良留谢。 ❖ 2.辞 ❖ 推辞:臣死且不避,厄酒安足辞! ❖ 告别: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 ❖ 3.故 ❖ 故旧、交情:君安与项伯有故? ❖ 因此:故听之 ❖ 特意: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 间接有关的成语: ❖ 1.霸王别姬 ❖ 2、四面楚歌 ❖ 3、破釜沉舟 ❖ 7、自矜功伐 ❖ 8、沽名钓誉 ❖ 9、刚愎自用 ❖ 10、胸无城府 ❖ 11、随机应变 ❖ 12、能屈能伸
❖ ……
设计理由
❖ 《鸿门宴》一课是一篇经典老课文,情节曲折生动,人物形 象鲜明,高中同学大多都已在孩童时代接触或阅读过这一个 历史故事,如果用通常的开讲设计教学,介绍故事背景和作 者,因为难度不大,恐怕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 《鸿门宴》文言知识点小结。在上节课学习 的基础上,通过教师分类整理如下知识点, 课件展示例句,学生迅速回答,及时巩固所 学知识点。
(一)通假字
❖ 1.距─拒: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 2.内─纳: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 3.要─邀:张良出,要项伯。 ❖ 4.倍─背: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 5.蚤─早: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 6.郤─隙: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 ❖ 7.不—否: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 8.坐─座:因击沛公于坐 置之坐上。
❖ 其次,文言教学要重视朗读,文言语感的培养仅 靠字词句串讲和文言知识讲解是不够的。
教学任务四(疏文意)
❖ 按照宴会前、宴会中、宴会后三部分文段划 分,逐段完成文意疏通。要求学生参照课文 注释及工具书,落实每一句的句意。有疑难 和不懂之处,学生在课堂互相提问并解答。 教师相机点拨指导。(注意:使用课件切分 三部分,并根据上面环节,切分为相应的情 节单元,ppt展示出相应文字,然后由学生提 问并译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