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型一-高中生物学中“模型建构”

合集下载

高中生物教学中的模型建构探讨

高中生物教学中的模型建构探讨

高中生物教学中的模型建构探讨模型建构是高中生物教学中的重要内容,通过模型建构,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生物学的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本文将探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模型建构。

模型建构可以增强学生对生物知识的理解。

通过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具体的模型,可以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生物学知识。

在学习细胞结构时,可以让学生建立细胞模型,通过模型来展示细胞的不同结构和功能。

这样的模型建构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细胞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系,进而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

模型建构可以促进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

生物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通过进行实验和观察,可以更好地理解生物现象和生物原理。

模型建构就是一种实践的方式,在建构模型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动手操作,进行实验和观察。

在学习遗传学时,可以让学生利用模型展示基因的遗传规律,通过模型观察基因的传递和表达。

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使他们更好地应用生物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模型建构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科学思维是指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和理解问题的方式和方法。

模型建构是一种科学探究的过程,学生在建构模型的过程中需要观察、实验、分析和推理,这些过程都需要运用科学思维。

通过模型建构,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分析和推理能力,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模型建构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在模型建构中,学生通常需要与同学合作,共同完成模型的建构。

在合作的过程中,学生需要互相协作、分工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这样的团队合作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模型建构还需要学生与老师和同学进行沟通,分享自己的想法和观点,解决问题和讨论问题。

通过与他人的沟通,可以促进学生的思维交流和思维碰撞,提高他们的思维灵活性和创新能力。

高中生物学教学中模型建构及应用

高中生物学教学中模型建构及应用

高中生物学教学中模型建构及应用生物学是一门关于生物体的结构、功能、发育和演化的科学,是我们了解自然界中丰富多样生命现象的基础。

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模型建构及应用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和学习工具,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生物学知识。

本文将浅谈关于高中生物学教学中模型建构及应用的意义、原则与方法,并举例说明其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一、模型建构的意义1.帮助学生建立概念框架。

生物学知识繁多复杂,通过建立模型可以将这些知识有机地组织起来,形成概念框架。

概念框架是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认知基础,有助于学生理解生物体的内部结构、功能和相互关系。

2.提高学生的观察和思维能力。

模型建构过程中,学生需要通过观察、分析和推理来理解生物现象,并将其抽象为模型。

这种过程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和思维能力,提高了他们对生物学问题的解决能力。

3.启发学生的创造力。

模型建构不仅要求学生理解现有的知识,还需要他们具备一定的创造能力。

通过模型建构,学生可以体验到科学探究的乐趣,并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创新思维。

二、模型建构的原则1.符合生物学知识体系。

模型建构应基于科学原理,并与生物学知识体系相一致。

模型的构建应遵循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规律,确保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理解是正确和全面的。

2.简单易懂。

模型应简单明了,避免过于复杂的结构和步骤。

学生通常是通过模型来对抽象的生物学知识进行理解和记忆,因此模型的设计应尽可能提供清晰简单的表达,容易被学生接受和理解。

3.体现层次关系。

模型建构的过程应体现生物体的层次关系。

生物体由细胞、组织、器官、系统等多个层次组成,模型的构建过程中应该将这些层次逐步呈现,帮助学生理解生物体的组织结构及相互关系。

三、模型建构的方法1.绘制图示法。

通过绘制生物体的示意图或结构图,来描述和分析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

图示法可以简化复杂的生物结构,突出关键部位,方便学生理解。

2.搭建模型法。

通过使用适当的材料,搭建生物体的模型,帮助学生形象地观察和理解生物现象。

高中生物学教学中模型建构及应用

高中生物学教学中模型建构及应用

高中生物学教学中模型建构及应用一、引言生物学是一门研究生命现象、生命过程和生命规律的科学。

通过生物学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培养科学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而模型建构及应用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对于生物学概念的理解和应用。

本文将重点探讨模型建构及应用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实施策略和应用效果。

二、模型建构及应用在生物学教学中的基本原理1、模型建构的定义和目的模型建构是通过对现象和问题进行观察、实验和分析,从而构建出一种形象或者符号化的模型,以便于更好地理解和解释现象。

其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建立更为深入、准确和系统的生物学知识体系。

2、模型应用的基本原则模型在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需要遵循以下基本原则:(1)模型应该基于真实的实验结果和观察到的现象;(2)模型应该简化复杂的现象或者问题,以便于学生理解;(3)模型应该具有可重复性和可扩展性,以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4)模型应该能够与学生已有的知识进行关联和融合。

三、模型建构及应用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策略1、模型建构的策略(1)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教师可以通过观察一些生物现象或实验结果,让学生产生兴趣并主动提出问题;(2)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通过提出问题、设计实验和观察结果,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逐步建立起模型;(3)运用图表和符号化表示:对于一些复杂的生物学现象,可以通过绘制图表、制作模型或使用符号化表示的方法进行简化和概括;(4)与学生已有的知识进行关联:将模型与学生已有的生物学知识进行关联和融合,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2、模型应用的策略(1)进行实践操作:通过实际操作模型,可以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2)开展讨论和思考:模型在教学中的应用可以促进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从而培养其科学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3)进行评价和反思:学生可以对模型的局限性和不足进行评价和反思,从而进一步完善和改进模型;(4)进行拓展应用:通过拓展模型的应用,可以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新的问题和现象中,提高其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高中生物学教学中模型建构及应用

高中生物学教学中模型建构及应用

高中生物学教学中模型建构及应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模型建构及应用现代科学研究中,模型的建构和应用是十分重要的方法之一。

在生物学教学中,模型也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它们是我们理解生命现象和探索自然世界的关键工具。

本文将浅谈关于高中生物学教学中模型建构及应用的重要性,并探讨了一些模型的使用方法和案例。

模型是对现实世界的简化和概括。

在生物学教学中,模型可以是物理模型(如层叠玻片模型或立体拼图模型)、数学模型(如方程或图表)或者概念模型(如流程图或概念图)。

这些模型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抽象的生物学概念和过程。

通过观察、实验、整合信息和推理等方法,学生可以利用模型来解释和预测生物现象。

在教学中,模型的建构可以通过不同的方法实现。

一种常见的方法是通过描述和绘图来构建模型。

例如,在遗传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将基因表达过程绘制成图表或图像的方式来帮助学生理解基因间的相互作用和遗传变异。

另一种方法是使用计算机模型或模拟软件。

这些工具可以模拟出生物系统的运作,并让学生进行交互式的实验和观察。

此外,还可以通过实物模型,让学生亲自动手构建模型,加深对相关生物概念的理解。

模型的应用在生物学教学中有着广泛的意义。

首先,模型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抽象的生物学概念。

生物学中的一些概念,如细胞结构、基因传递、物种进化等,往往非常抽象和复杂。

而模型的使用可以将这些概念转化成更直观和易于理解的形式,使学生更容易掌握和应用。

其次,模型能够培养学生的实证推理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通过模型的使用,学生可以学习如何观察和记录生物现象,提出假设和推理,进行实验和验证。

这种实证推理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思维和逻辑能力,使他们具备解决问题和探索新知识的能力。

此外,模型还可以促进学生的合作学习和实践操作能力。

生物学研究往往需要团队合作和实践操作。

通过模型的建构和应用,学生可以在小组中进行合作,分享信息和协作解决问题。

同时,模型还可以让学生亲身实践和操作,培养他们的操作技能和实验方法。

高中生物教学中的模型建构探讨

高中生物教学中的模型建构探讨

高中生物教学中的模型建构探讨
模型建构是高中生物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在教学中可以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思维方式,促进创新思维的培养。

本文将探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模型建构的概念、方法和应用。

一、模型建构的概念
模型建构是指通过对事物的描述和解释,构造出能够系统地反应和描述事物的图形、
表格、方程等表达形式。

它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释
科学现象。

1.实验法
实验法是研究科学现象的一种直接方法,可以通过实验来验证模型的正确性。

在高中
生物教学中,实验法可以用来验证各种生物模型,如营养循环模型、遗传模型等,以此帮
助学生理解生物学中的各种现象。

2.对比法
对比法是一种通过对某种事物的对比,来构建模型或解释现象的方法,可以通过对比
已有的生物学研究成果,构建出更完整的生物学模型。

3.统计法
统计法是研究科学现象的一种方法,可以通过数据分析和统计得出生物学现象的规律性,进而构建出生物学模型。

4.数学建模
1.帮助学生理解生物学基本概念
通过对生物学基本概念的模型建构,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生物学中的各种现象,
如细胞分裂、遗传规律、进化等。

2.培养学生科学思维
模型建构能够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思维方式,培养他们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未来的科学挑战。

3.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通过模型建构,可以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的探究兴趣,使他们更加主动地发现和解决生
物学问题,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高中生物学教学中模型建构及应用

高中生物学教学中模型建构及应用

高中生物学教学中模型建构及应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许多重要的概念和理论难以直接呈现给学生,因此需要使用模型建构和应用的方法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本文将结合一些具体的例子,探讨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如何进行模型建构和应用,以及它们在教学中的作用与意义。

一、模型建构模型建构是指通过构建一些物理、化学或数学模型,来描述或解释生物学中的某些现象。

这些模型可以是图表、图像、三维模型等多种形式,可以通过手绘或计算机制作。

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模型建构弥补了许多生物学现象无法直接观察的缺陷,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相关概念和原理,增强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以DNA的双螺旋结构为例,这是生物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

DNA双螺旋模型的建构需要学生掌握许多物理和化学知识,而直接描述这个结构对学生来说并不直观。

利用溶液中DNA的螺旋结构模型就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学生可以通过拿两条麻花汆到一起后再拉长,结成的"图案"来理解DNA的双螺旋结构。

这种亲身体验感会更好的进一步加深对DNA双螺旋结构的印象与记忆。

二、模型应用建好模型后,就可以将其用于课程的教学中,直观呈现生物学概念和原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

下列举几个例子具体说明模型应用。

1. 模拟光合作用光合作用是高中生物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学生需要理解在此过程中光能如何转化为化学能,并用于生物体的生命活动。

通过利用纸片和麦片等材料组成模拟叶片,学生可以观察光照和黑暗环境下麦片的变化,并通过实验得到麦片的变化是光合作用的结果。

2. 模拟器官结构人体生物学是高中生物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人体每个器官都有其独特的结构和功能,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生命体系。

通过模拟器官的结构,比如利用制作3D打印器官模型等方式,可以直观呈现器官的组织结构及其功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身体各器官之间的关系和联系。

3. 模拟生态系统生态学是高中生物学中的重要分支,其核心理念是生物种群之间的相互依存。

高中生物教学中的模型建构探讨

高中生物教学中的模型建构探讨

高中生物教学中的模型建构探讨一、模型建构的概念和意义模型建构是指学生通过自主构建模型来解释和预测现象、问题或理论,从而达到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的过程。

模型建构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生物学知识,掌握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并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能力。

二、模型建构的实施过程模型建构需要研究生物现象和问题,并确定研究对象,确定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运用科学知识、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将观察、实验和数据分析相结合,并反复验证、修改模型,最终形成合理完整、具有预测性和可重复性的模型。

1.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通过让学生参与到模型建构的过程中,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促进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深入理解和掌握。

2.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模型建构可以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使其能够运用生物学知识、科学方法和思维工具解决生物问题和现象,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生物科学家和人才。

3.帮助学生理解生物现象和问题。

通过模型建构,学生可以将生物现象和问题转化为较为可视化的形式,更加直观地感受到生命现象的奇妙性和多样性,将抽象的生物知识具体化,更好地理解生物学知识。

4.促进学生的合作学习和协作能力。

模型建构过程需要学生之间共同协作,分工合作,通过对不同思路的交流和切磋,不仅能增加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机会,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协作能力。

五、模型建构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教师应该在模型建构的过程中,采用一些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如:1.引导式探究学习。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学科素养和认知水平,适时引导学生,帮助学生发现和探究问题。

2.启发式教学。

教师应该在教学中,提供一些适当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尝试解决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3.案例教学。

教师可以通过生动的案例,帮助学生理解生物学知识,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动力。

总之,模型建构是生物学教育中的重要方法,它能够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生物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及综合能力。

高中生物学教学中模型建构及应用

高中生物学教学中模型建构及应用

高中生物学教学中模型建构及应用生物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学科,以研究生命现象为主要内容,其教学应注重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观察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模型建构及应用是一种重要的教学策略。

通过模型的建构和应用,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生物学知识,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

首先,模型的建构是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模型是对实际事物的简化和抽象表示,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生物学的概念和原理。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使用纸板、瓶子、线圈等材料建立模型,模拟生物现象。

例如,在教授细胞结构的时候,教师可以要求学生用不同形状和颜色的纸板来构建一个细胞模型,并在模型中标示出细胞膜、细胞器等结构。

这样的模型可以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细胞的组成和功能,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力。

其次,模型的应用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模型可以帮助学生进行问题解决和实验设计。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出一个生物学问题,然后指导学生通过建构模型来解决问题。

例如,在教学生态系统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建立一个模拟的食物链模型,并通过加入环境因素的变化来观察不同层级之间的相互影响。

这样的模型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食物链的结构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此外,模型还可以帮助学生设计实验。

学生可以通过建构模型,然后提出一个假设并设计实验来验证。

通过这样的实践,学生可以培养科学研究的能力和创新思维。

除了在课堂中的直接应用外,模型还可以通过信息技术进行虚拟实验。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虚拟实验在生物学教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虚拟实验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观察和分析生物现象,同时也避免了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和成本。

例如,在教学遗传学时,学生可以通过虚拟实验来了解基因的传递规律和突变的机制。

虚拟实验还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生物学原理和观察到实验中的微观现象,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然而,虽然模型建构及应用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具有很大的潜力,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题型一高中生物学中“模型建构”1.(2015·天津卷,1)如图表示生态系统、群落、种群和个体的从属关系。

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甲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B.乙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后不再发生波动C.丙是由生产者和消费者构成的D.丁多样性的形成受无机环境影响解析根据生态系统、群落、种群和个体的从属关系可以判断出,甲是个体、乙是种群、丙是群落、丁是生态系统。

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而不是个体,A错误;在自然环境中种群的增长往往呈S型增长,达到K值即环境容纳量后,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数量在K值附近呈现波动,B错误;生态系统中的群落根据功能划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C错误;生态系统是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相互作用的统一整体,所以其多样性的形成受无机环境的影响,D正确。

答案D2.(2014·福建卷,4)细胞的膜蛋白具有物质运输、信息传递、免疫识别等重要生理功能。

下列图中,可正确示意不同细胞的膜蛋白及其相应功能的是()解析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内,不是在细胞膜上,A错误;抗原对T淋巴细胞来说是信号分子,通过T淋巴细胞膜上的受体来接受,而不是抗体,B错误;受体具有特异性,胰高血糖素应作用于胰岛B细胞上的胰高血糖素受体,而不是胰岛素的受体,C错误;骨骼肌作为反射弧中的效应器,骨骼肌细胞上有接受神经递质的受体,同时葡萄糖进入细胞也需要载体协助,D正确。

答案D解答此类试题的总体思路:加强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迁移、整合→联系实际形成应用能力。

也就是说,在复习中要狠抓基础知识,搞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明确原理的内容、适用对象和条件,尤其要对教材中主要模型加以梳理整合。

在此基础上要学会对相关概念、原理的迁移和整合,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最后学会应用相关原理、概念去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也就是要培养应用能力。

1.模型及类型(1)模型:模型是人们为了某种特定目的而对认识对象所作的一种简化的概括性的描述,这种描述可以是定性的,也可以是定量的;有的借助于具体的实物或其他形象化的手段,有的则通过抽象的形式来表达。

(2)模型类型:①概念模型:即构建相关概念、原理及生理过程的内在包含关系。

②物理模型:物理模型是指以实物或图画形式直观地表达认识对象的特征。

如沃森和克里克制作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细胞结构模型等均属此类。

③数学模型:数学模型是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

如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数学形式(数学公式、相关柱形图及曲线,如“J”型曲线、“S”型曲线等)对事物性质进行表达。

2.三册必修教材涉及的11个概念模型及其建构必修1(共2个)(1)教材P38完成下面有关蛋白质分子的概念图(填写各序号代表的词)。

提示①约20种②③多肽④肽键⑤分子结构多样性(2)教材P76填写下面的概念图中各序号代表的词。

提示①主动运输②自由扩散③协助扩散④水分子(O2、CO2、苯分子等)进出细胞⑤葡萄糖进入红细胞⑥离子等进出细胞必修2(共5个)(1)教材P39提示①基因型②表现型③染色体④显性(2)教材P78提示①DNA②转录③含有④属于⑤mRNA⑥rRNA⑦编码⑧翻译⑨蛋白质⑩氨基酸(3)教材P96以概念图的形式总结可遗传的变异包括哪些内容。

提示(4)教材P108画出基因工程操作的常规方法流程图。

提示用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切割DNA↓用DNA连接酶连接目的基因↓用特殊的运载体将DNA分子导入受体细胞↓获得转基因生物↓目的基因检测(5)教材P129在下图中空白框处填写各序号所代表的名词。

提示①自然选择②导致③导致④物种形成必修3(共4个)(1)教材P13在下图空白框处填写各序号代表的名词。

提示①组织液②血浆③O2、养料④CO2、代谢废物⑤内环境⑥O2、养料⑦CO2、代谢废物⑧渗透压⑨酸碱度(2)教材P43Ⅰ.在下面这张概念图上,填上相应神经细胞的名称及其功能。

Ⅱ.用概念图的形式表示免疫、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细胞免疫、体液免疫等概念之间的关系。

提示 Ⅰ.a 神经元;b 传入神经元;c 传出神经元;d 神经元;e 效应器Ⅱ.免疫⎩⎪⎨⎪⎧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细胞免疫体液免疫(3)教材P 86在下面的空白框处填写各序号代表的词语。

提示 ①出生率 ②死亡率 ③迁入率 ④迁出率 ⑤年龄组成 ⑥基本特征(4)教材P 115Ⅰ.将以下概念之间的关系用概念图的形式表示出来。

生态系统、食物链、食物网、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生物群落、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第一营养级、第二营养级、第三营养级、第四营养级。

Ⅱ.在以下概念图空白处填写适当的词语。

提示 Ⅰ.举例:生态系统⎩⎪⎪⎨⎪⎪⎧无机环境生物群落⎩⎪⎨⎪⎧生产者—————第一营养级 ↓消费者⎩⎪⎨⎪⎧⎭⎪⎬⎪⎫初级消费者——第二营养级 ↓次级消费者——第三营养级 ↓三级消费者——第四营养级食物链―→食物网 Ⅱ.①包括 ②包括 ③包括 ④化学信息 ⑤阳光的强度 ⑥孔雀开屏3.教材涉及的7个模型及其建构(1)必修1(2个)①教材P 54 尝试制作真核细胞的三维结构模型——物理模型②教材P 69 利用废旧物品制作生物膜模型——物理模型(2)必修2(3个)①教材P 23 建立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变化的模型,模拟减数分裂中染色体数目及主要行为变化,并模拟减数分裂过程中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物理模型 ②教材P 50 制作DNA 双螺旋结构模型(关注磷酸、脱氧核糖及碱基间的连接部位,并关注脱氧核苷酸及两条链间的连接)——物理模型③教材P 115 用数学方法讨论基因频率的变化——数学模型(3)必修3(2个)①教材P 6 构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物理模型 ②教材P 65 构建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如公式型:Nn =2n (细菌增长模型)、N t =N 0·λt (“J”型曲线增长模型);曲线型:“J”型、“S”型种群增长曲线等1.(2015·金华模拟)如图为某人体特异性免疫过程中的两个相邻细胞(a 、b)的细胞膜接触的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若b 细胞为成熟的B 淋巴细胞,须结合抗原-MHC 复合体才能被致敏B .若a 为巨噬细胞,b 可能是细胞毒性T 淋巴细胞C .接受信号后,b 细胞可能合成并分泌白细胞介素-2D .不同辅助性T 淋巴细胞有相同的MHC 和不同的抗原受体解析如果b是成熟的B淋巴细胞,成熟的B淋巴细胞的作用是产生抗体,不是与抗原结合,A错误;如果a是巨噬细胞,b可能是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B正确;b细胞如果是T 淋巴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可能合成并分泌白细胞介素-2,增强效应T细胞的杀伤力,C 正确;MHC是组织相容性抗原,同一个体不同辅助性T淋巴细胞的组织相容性抗原相同,抗原受体不同,D正确。

答案A2.(2015·汕头一模)在真核细胞中,如图所示的生物膜可能是()A.细胞膜或细胞核膜B.叶绿体内膜或液泡膜C.线粒体内膜或类囊体薄膜D.内质网膜或高尔基体膜解析真核细胞中合成ATP的生理作用有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产生的ATP只用于暗反应,其场所是类囊体薄膜,无氧呼吸产生ATP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有氧呼吸产生ATP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和线粒体内膜,即真核细胞中能合成ATP的生物膜是线粒体内膜或类囊体薄膜(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基质不是生物膜)。

答案C3.(2015·江西省重点中学盟校第一次联考)“三分法”是一种常见的概念划分方法,可用如图所示表示某些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

下列对此叙述,正确的是()A.若A表示免疫系统的构成,脊髓属于B、吞噬细胞属于C、溶菌酶属于DB.若A表示物质跨膜运输方式,则B表示被动运输、C表示主动运输、D表示胞吞胞吐作用C.若A表示物种形成的三个基本环节,B是基因突变、C是自然选择、D是生殖隔离D.若A表示生物多样性的价值,B是直接价值、C是间接价值、D是潜在价值解析若A表示免疫系统,则B为免疫器官,C为免疫细胞,D为免疫活性物质,骨髓(而不是“脊髓”)属于B,吞噬细胞属于C,溶菌酶属于D;若A表示物质跨膜运输方式,则B、C、D应为自由扩散、协助扩散、主动运输,胞吞、胞吐不属“跨膜运输方式”;若A 表示物种形成的三个环节,则B应为“突变和基因重组”。

答案D4.(2015·宝安区模拟)图中甲、乙代表物质(或结构),丙表示甲、乙两者的共性(或相同点),则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A.甲:真核细胞;乙:原核细胞;丙:都有细胞膜、核糖体、核膜B.甲:生长素;乙:生长激素;丙:都是由内分泌腺合成与分泌C.甲:肝糖原;乙:纤维素酶;丙:基本单位(单体)都是葡萄糖D.甲:质粒;乙:目的基因;丙:基本单位都是四种脱氧核苷酸解析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既有区别,又有共同点,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都具有细胞膜、细胞质、DNA和核糖体,因此如果甲代表真核细胞,乙代表原核细胞,丙可以表示都有细胞膜、核糖体、DNA,但是原核生物没有核膜,A错误;植物没有内分泌腺,故生长素不是由内分泌腺产生,B错误;肝糖原的基本组成单位是葡萄糖,纤维素酶是蛋白质,其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C错误;质粒是环状DNA,目的基因是DNA片段,二者基本单位都是四种脱氧核苷酸,D正确。

答案D5.科学家通过研究种间捕食关系,构建了捕食者——猎物模型,如图1所示(图中箭头所指方向代表曲线变化趋势)。

据图回答:(1)该模型属于________(填“物理”、“概念”或“数学”)模型,其曲线变化趋势反映了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的________调节。

(2)仅从该模型分析,图中最可能代表猎物和捕食者K值的数据分别为________和________。

(3)若图2是碳循环示意图,则丁指的是______________。

若图2中的“①~⑦”仅表示二氧化碳的流动方向,则不会存在的过程有________(填图中序号)。

解析(1)坐标曲线模型应属数学模型,猎物种群数量多导致其捕食者增多,捕食者增多又引发猎物减少,此类调节应属负反馈调节。

(2)由模型分析可知,猎物K值大概为N2,捕食者K值大概为P2。

(3)若图2为碳循环示意图,则丁为“大气中CO2库”,甲为生产者,丙为分解者,乙为消费者,若①~⑦仅表示CO2的流动方向,则只有①②⑥⑤可存在,③④⑦应为含碳有机物形式的流动。

答案(1)数学负反馈(2)N2P2(3)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库③④⑦6.(2015·张掖市4月诊断)下图为某同学根据相关知识点构建的知识模型图,回答下列问题:A―→B―→C(1)若A为裸岩阶段,C为森林阶段,这属于群落的________演替。

在此过程中,物种的丰富度会________(填“增加”或“减少”),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会________(填“增强”或“减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