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枯鉴》原文+译文
荣枯鉴原文及译文

荣枯鉴原文及译文荣枯鉴是一篇文章,最初出自于中国古代史家范仲淹的《渔父词》,他想用它来教育其子孙,让他们认识到荣辱得失之间的微妙关系。
文章把荣辱、成败、好坏等概念进行了精辟的分析,下面是原文和译文:原文:荣者无处不在,而枯者亦一如然;一个人可以走得很高,但总有让他低头的原因;但人若有德行,可以望其上,不会有太大的跌落。
译文:荣誉存在于各处,而枯萎也同样随处可见;虽然一个人可以升得很高,但也总有让他垂头丧气的因素;但是如果一个人有品德,就可以看更高了,不会有太大的失败。
范仲淹提出的荣枯鉴,是以一种象征性的语言,表达了对荣耻、成就和失败之间辩证关系的思考。
文中指出,荣耻与枯萎可以并存,一个人的成就不可能永远持续,有时他们可能有荣辱得失的体会,但如果这个人有品德,他就可以避免失败,并有机会成功取得更高的地位。
范仲淹的文章提供了一种视角,去看待荣辱得失之间的一般规律。
荣辱、成败、时好时坏以及抑或是成功与挫败之间,都具有辩证关系。
从这个教育视角出发,把荣耻作为最高境界,它不仅是一种技能,也是一种价值取向,是一种道德准则,而反之,枯萎也是一种警醒,提醒人们不要把自己拉的太高,因为总有低头的时候。
范仲淹的荣枯鉴在当时受到了极大的关注,对中国有了深远的影响,引发了广泛的思考和讨论。
从古代到今天,这篇文章一直都被认为是具有普世价值的作品,它能够以深刻的视角揭露出社会的真相,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自身,追求人生的正义。
范仲淹的荣枯鉴,对人生的价值追求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可以给人们一种深刻的启迪,一种多元的视角,去探索其中的辩证关系,去学习如何避免失败,学习如何取得更大的荣誉。
总之,《荣枯鉴》给了人们智慧,让我们学会如何看待荣耻,振作精神,坚定前行,无论遇到任何困难,都能坚定信念,勇往直前,获得最终的成功。
《荣枯鉴》全文及白话译文

《荣枯鉴》全文及白话译文圆通卷一善恶有名,智者不拘也。
天理有常,明者不弃也。
道之靡通,易者无虞也。
惜名者伤其名,惜身者全其身。
名利无咎,逐之非罪,过乃人也。
上流之人,患不为善;下流之人,恶人之不善。
细民之行,多类此。
若夫贤人之业,不使可欲而乱其心,不使无益而弃其力。
恬然清净,安于定守,怀悦有常,邪气不能干。
喜怒者,道之邪也;忧悲者,德之失也;好憎者,心之过也;嗜欲者,性之累也。
人大怒破阴,大喜坠阳,薄气发喑,惊怖为狂,忧悲多恚,病乃成积;好憎繁多,祸乃相随。
心之所好,不可纵也;心之所恶,不可苟也。
节仪卷二礼义廉耻,可以律己,不可以绳人。
律己则寡过,绳人则寡合。
寡合则非涉世之道,寡过则不失为君子。
故君子责己,小人责人。
君子自难而易彼,小人自易而难彼。
君子临难而不却,当利而让;小人临难而苟免,得利而居。
君子知义,小人知利。
君子审于义,小人审于利。
君子不计小人过,小人必计君子嫌。
君子恃道而消,小人恃力而亡。
君子得时如水,小人得时如火。
君子不责人所不及,小人反是。
闻达卷三仕不计善恶,迁无论奸小。
悦上者荣,悦下者蹇。
君子悦下,上不惑名。
小人悦上,下不惩恶。
下以直为美,上以媚为忠。
直而无媚,上疑也;媚而无直,下弃也。
上疑祸本,下弃毁誉。
荣不上达,孤峰绝顶;祸不下移,薪火永传。
以义佐上,名显于君;以邪媚上,利归于己。
忠臣不私,私臣不忠。
君不私赏,赏必加功;君不私罚,罚必当罪。
君子知微,小人知彰。
知微者通,知彰者蔽。
通者不失人,蔽者不失事。
不失人者智,不失事者明。
君无智则国乱,臣无明则政衰。
解厄卷四厄者,人之本也。
锋者,厄之厉也。
厄欲减,才莫显。
才显而运蹇者,厄之罪也。
厄难不除,才高德重,其祸必酷。
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
是以动而不括,出而有获。
小人于才,知用而不知藏。
怀才而遇知己者,幸也;怀才而遇嫉贤者,厄也。
厄者,身之障也。
才者,厄之冲也。
才高者厄于妒,德厚者厄于谤,行端者厄于邪,名显者厄于众。
善者厄于恶,贤者厄于愚。
《荣枯鉴》完整原文及译文

《荣枯鉴》原文及译文第一部分:原文圆通卷一善恶有名,智者不拘也,天理有常,明者不弃也。
道之靡通,易者无虞也。
惜名者伤其名,惜身者全其身。
名利无咎,逐之无罪,过乃人也。
君子非贵,小人非贱,贵贱莫以名世。
君子无得,小人无失,得失无由心也。
名者皆虚,利者惑人,人所难拒哉。
荣或为君子,枯必为小人。
君子无及,小人乃众,众不可敌矣。
名可易事难易也。
心可易命难易也,人不患君子,何患小人焉?闻达卷二仕不计善恶,迁无论奸小。
悦上者荣,悦下者蹇。
君子悦下,上不惑名。
小人悦上,下不惩恶。
下以直为美,上以媚为忠。
直而无媚,上疑也,媚而无直,下弃也。
上疑祸本,下弃毁誉,荣者皆有小人之谓,盖固本而舍末也。
富贵有常,其道乃实。
福祸非命,其道乃察。
实不为虚名所羁,察不为奸行为耻。
无羁无耻,荣之义也。
求名者非仕,位非名也。
求官者莫名,得非荣也。
君子言心,小人攻心,其道不同,其效自异哉。
解恶卷三无忧则患烈也。
忧国者失身,忧己者安命。
祸之人拒,然亦人纳;祸之人怨,然亦人遇。
君子非恶,患事无休;小人不贤,余庆弗绝。
上下离心,非小人难为。
下不结怨,非君子勿论。
祸于上,无辩自罪者全。
祸于下,争而罪人者免。
君子不党,其祸无援。
小人利交,其利人助也。
道义失之无惩,祸无解处必困,君子莫能改之,小人或可谅矣。
交结卷四智不拒贤,明不远恶,善恶咸用也。
顺则为友,逆则为敌,敌友常易也。
贵以识人者贵,贱以养奸者贱。
贵不自贵,贱不自贱,贵贱易焉。
贵不贱人,贱不贵人,贵贱久矣。
人冀人愚而自明,示人以愚,其谋乃大。
人忌人明而自愚,智无潜藏,其害非止。
明不接愚,愚者勿长其明。
智不结怨,仇者无惧其智。
君子仁交,惟忧仁不尽善。
小人阴结,惟患阴不致的。
君子弗胜小人,殆于此也。
节义卷五外君子而内小人者,真小人也。
外小人而内君子者,真君子也。
德高者不矜,义重者轻害。
人慕君子,行则小人,君子难为也。
人怨小人,实则忘义,小人无羁也。
难为获寡,无羁利丰,是以人皆小人也。
位高节低,人贱义薄。
《荣枯鉴》完整原文及译文

《荣枯鉴》完整原文及译文《荣枯鉴》是唐代杜甫的一首诗,字面意思是通过看花亭和高楼,观察人世间的荣枯成败。
下面是《荣枯鉴》的完整原文及译文。
原文:花叢亭柳外,苦竹架空楼。
翠幕珠箔卷,瓜棚藜杖柔。
蘭摧一夜絶,桃設五会羞。
漠漠山杳然,荣枯同跋扈。
全经青女指,残响夕阳侯。
倏寒涂地石,遥观暮天柱。
游鱼曝蚌里,窥雀寝蛇巢。
万状思疏通,五蕴无忝忸。
君子如鉴盛,失道僧于修。
丈醉昌欲醒,醉耶未受讜。
愧岩为心慎,诚贞不能抻。
一气凌东宅,冷翠衬南斗。
勝处喜病让,荣非诚所厌。
肆辙谁不备,令操途穷绝。
山光欲名假,篡色固若悔。
羊裘堪裁雪,麦粒易书刀。
家世秪中举,隶贵何荣瘁。
莫候凋朱绦,门巷乞穿匏。
飞去月大明,湮涂香羽蕉。
想教形势懂,过半愧市姝。
译文:花丛亭外,苦竹架起高楼。
翠色的帐幕和珍珠的帷幕徐徐展开,瓜棚上爬满葛藤柔韧。
兰花凋谢一夜,桃树绽放五回羞红。
遥远的山峦朦胧不见,荣华和衰败同样傲慢。
这一切景象,尽在绿衣仙子的指引下,残渣的余音抵达夕阳侯的耳中。
一朵失意的花朵落在寒冷的地砖上,远远望见夕阳如柱。
游动的鱼儿晒在蚌壳中,窥视睡在蛇巢里的鸟儿。
万般景象思考着相互的通透,五蕴却没有一丝羞愧。
君子应当以这种景象为鉴,不要像失去了道的僧人一样自得其乐。
丈人虽然醉了也渴望清醒,可酒性啊,他还未抵挡住诱惑。
惭愧岩石心摇摆,真诚贞洁却不能抵挡诱惑。
一股气势居高临下,冷翠与南斗相映衬。
成功之处应当谦让有病,荣华并非真正被排斥所厌弃。
四方的路谁不理备呢?让人的行径不断退化。
山光欺诳欲名显,篡走色彩可悔恨。
羊裘可成为衣袍,粒粒麦子易于破划。
家世的事只是局中之一,仆倡的名声何曾荣富成功过。
不要等待绚烂的红袍凋谢,到街巷中去乞求葫芦瓢。
飞去月亮大明,湮没在匀满芳香的草木中。
想要使人明白环境变化,已经半数以上的市井美女感到羞愧。
(完整版)《荣枯鉴》原文及译文

《荣枯鉴》原文及译文《荣枯鉴》由五代宰相冯道写成,他是中国大规模官刻儒家经籍的创始人。
历仕后唐、后晋、契丹、后汉、后周四朝十君,拜相二十余年,人称官场“不倒翁”。
好学能文,主持校定了《九经》文字,雕版印书,世称“五代蓝本”,为我国官府正式刻印书籍之始。
冯道(882~954),字可道,自号长乐老人;汉族,五代瀛州景城(今河北交河东北)人。
其祖上有时务农,有时教书,地位都很低,但冯道却从小受家庭的影响,酷爱读书,文章也很有水平。
他沉稳忠厚,不挑剔吃穿,只知读书,书虫冯道在本地出了名,占据幽州的刘守光慕名将他召去做了幕僚。
当时刘守光不但想扩充地盘,还想称帝,冯道多次劝阻,惹得刘守光一怒之下将他打入大牢,幸好朋友相救,这才脱险。
也许这次事件使冯道开始变得谨慎起来,也变得圆滑了许多。
刘守光被李存勖俘虏杀死后,投河东监军张承业作巡官,张承业很欣赏他的文章,将他保举给了李存勖任河东节度府掌书记。
李存勖称帝(后唐庄宗)后,先升为郎中、翰林学士,灭了后梁又授户部侍郎。
不久冯道父亲去世,按封建法律规定,要暂时辞官回乡守孝。
服孝期间,家乡闹饥荒,冯道在家乡并没有摆官架,而是亲自下地劳动,也上山砍柴,并将自己家里的财物全部拿出来周济乡亲。
守孝期满后回到京城,这时的皇帝已经是后李嗣源(后唐明宗),李嗣源对他的为人也很赞赏,认为他当初在家守孝时不端官架是真士大夫。
因为李嗣源的赏识,不久冯道便被升为宰相,他也找机会向李嗣源进谏。
李嗣源死后,由李从厚(后唐愍帝)继位时仍然是宰相。
当李从厚出奔卫州(今河南汲县)时,李从珂(后唐末帝)起兵夺得帝位后冯道率百官迎接,仍然被任命为宰相,后虽一度出为同州(今陕西大荔)节度使,一年后又任司空,朝议令掌祭祀时扫地的职事。
不久,石敬瑭(后晋高祖)勾结契丹灭了后唐,为稳定政局,又让冯道当宰相。
出使去契丹顺利归来后,受到石敬瑭的进一步重用,后晋不设枢密使后,将其职权归入了中书省,由他任中书门下平章事,加司徒,兼侍中,封鲁国公,政务不管大小都问他如何处理。
《荣枯鉴》完整原文及译文

《荣枯鉴》完整原文及译文《荣枯鉴》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创作的一篇韵文诗,全文共计1000字,描述了人生的荣枯起伏和世事的无常。
下面是《荣枯鉴》的完整原文及译文:原文:荣枯鉴前尘,万象交辉烛。
春枝初含绿,夏叶光耀日。
传声乐后主,流影舞交谊。
中国风牙哇,寝门月开关。
宫女抽回弦,宫墙映锦袍。
革箭前东歷,靳山匀错合。
但慕荣光里,犹闻车辙入像,人寿每如此。
但识时改渐,翦灭长安者。
小生丧廉耻,官吏交贱肤。
纵横偿渔父,荣枯事民籍。
进庙沉斯在,中门空四揖。
尘缘何所报?知命当速归。
小地承华宇,大堂主显德。
鹦鹉口中语,鵰鸟耳中翼。
草木小而深,夏云巨而干。
夜节何处放?春风不及触。
人生白发不,尘缘空念尔。
壮心老始疑,只有此弓臂。
怜非适趋者,不过都如是。
不怜无青阳,人事尽东西。
月满堂皎洁,风和院淑晴。
松柏那藏映,竹帘多曲凤。
一口滩无外。
也没箇东西。
怅忆小汤庙,川中铺红妆。
芳筵舞宛如,飘飖飞腾啸。
纷纷邀落英,葳蕤辞歇鸟。
唯客似新寔,登骥悬肌骨。
姑门娉回雪,伯牙泣孔阜。
负年夜不多,反瓠饶衣钵。
明时飙广远,晦日集群峦。
唯巢毒宠儿,亦曾说此言。
世事但如是,竺乾仙真言。
人虽恶于性,母早育好良。
七十气已穿,包藏尽词章。
祖传我心价,穷阻岂徒扬?门阑无复羊,站主空吆喝。
老乡定失侣,老师定失徒。
乃言不及洲,不及利国欺。
高枕簟人霜,流辙生夜白。
枝叶能凋零,世理岂偏折?壮哉霸才子,天地实中掣。
不识天涯语,空惊日外月。
抚几起克亡,三声有相续。
惠苏汪伍煞,木鼠楚灵骋。
繁华宜独占,何必讲姻娣?徙薇风损刅,芳荜我何侣。
只有秋刀色,运苏能改眉。
堂堂远杨柳,湘浦多羽翰。
革箭前途坎坷,靳山复杂错综。
虽然向往荣光之地,仍听到车辙落入诗歌。
人的寿命总是如此。
明白现在时势的变迁,曾经辉煌的长安也逐渐沉寂。
贫贱蔑称廉耻,官员互相谄媚。
纵横损失渔护人民的利益,荣枯巴结人们的态度。
我进庙堂与沉斯揖礼,中门空旷四方鞠躬。
尘缘的牵扯到底会有何报答呢?知道命运就应迅速回归。
月亮满堂皎洁,风和院子天气晴朗。
荣枯鉴原文加译文

荣枯鉴原文加译文《荣枯鉴》全文及白话译文《荣枯鉴》由五代宰相冯道写成。
冯道(882~954)中国大规模官刻儒家经籍的创始人。
字可道,自号长乐老。
汉族,五代瀛州景城(今河北交河东北)人。
历仕后唐、后晋(契丹、后汉、后周四朝十君,拜相二十余年,人称官场“不倒翁”。
好学能文,主持校定了《九经》文字,雕版印书,世称“五代蓝本”,为我国官府正式刻印书籍之始。
圆通卷一:善恶有名,智者不拘也(虽说善恶有它的定义,但具备真正智慧的人在做事时,绝对不会被善恶的观点束缚)。
天理有常,明者不弃也(天下事都有它的自然规律,聪明的人不会去违背自然规律)。
道之靡通,易者无虞也(道理是圆融的,什么是圆融?就是通达的去顺应变化)。
惜名者伤其名,惜身者全其身(珍惜名声的人名誉反而最容易受到损害,爱惜自己的人则可以得以保全自己)。
名利无咎,逐之非罪,过乃人也(名利本身并不是什么坏事,追逐名利也不能算是什么罪过,以此来批评别人只是自己的主观意识不同而已)。
君子非贵,小人非贱,贵贱莫以名世(尊贵的人其实没什么值得尊贵的,老百姓也没什么低贱的,尊贵还是低贱并不足以称道于世)。
君子无得,小人无失,得失无由心也(社会地位高的人不一定能得到什么,老百姓也不一定会失去什么,得失跟思想境界其实毫无关系)。
名者皆虚,利者惑人,人所难拒哉(名誉都是虚的,只有利益才能真正诱惑人,这是人难以抗拒的本性)。
荣或为君子,枯必为小人(成功富足了的人可能成为道德高尚的君子,失败贫困的人肯定会沦落到小人之列)。
君子无及,小人乃众,众不可敌矣(社会地位高的人永远是少数,老百姓永远是多数,多数人的力量永远不能轻视)。
名可易事难易也,心可易命难易也(名誉是过眼云烟很容易发生变化,不要异想天开去改变客观现实,思想境界可以发生变化,但随着因缘果报流转的命运却难以更改)。
人不患君子,何患小人焉?(社会地位的高和低没有什么两样,如果被名利束缚着活得很累,就不如做个小老百姓去过自由自在的日子)。
(完整)处世奇书《荣枯鉴》原文及译文,道尽小人秘籍,教你防范、战胜小人

处世奇书《荣枯鉴》原文及译文,道尽小人秘籍,教你防范、战胜小人2018—10-06 09:35:02《荣枯鉴》提供给人们的只是审视小人的一个独特的视角,至于如何定义小人、如何防范小人、并最终战胜小人、读者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圆通卷一善恶有名,智者不拘也;天理有常,明者不弃也译文:善和恶各自有其内涵,有智慧的人绝对不会因此被束缚;天下事物变化都有自然规律,聪明的人不会去违背。
道之靡通,易者无虞也译文: 道理的阻碍与通畅,顺应变化的人根本也不关心这些.惜名者伤其名,惜身者全其身;名利无咎,逐之非罪,过乃人也译文:珍惜名誉的人反而最容易损害他的名誉,爱惜自己身体的人得以保全他的身体;名誉和利益本身并没有坏处,追逐这些也不能算是什么罪过,有过错的是因为人获得后目的不同。
君子非贵,小人非贱,贵贱莫以名世;君子无得,小人无失,得失无由心也译文:君子不会自认为尊贵,小人不会自认为下贱,尊贵或低贱这些虚名不足以称道于世;君子不一定能得到,小人也不一定会失去,得到和失去跟思想境界其实毫无关系.名者皆虚,利者惑人,人所难拒哉译文:名誉都是虚的,利益能诱惑人,但都是人难以抗拒的。
荣或为君子,枯必为小人;君子无及,小人乃众,众不可敌矣译文: 荣华富贵的人有可能会成为(道德高尚的)君子;身败落魄的人必定是小人;能达到君子标准的人没有多少,成为小人可能有很多,不要与很多人成为仇敌.名可易事难易也,心可易命难易也,人不患君子,何患小人焉?译文:名誉可以导致行事时是困难的或简单的,思想境界可以导致命运是困难的或容易的,一般人不会加害于君子,为什么会去加害于小人呢?闻达卷二仕不计善恶,迁无论奸小;悦上者荣,悦下者蹇(jian)译文:为官不是以善恶作为标准,升迁不用谈论其忠奸的大小;能取悦上层领导的人可能荣华富贵,处处为下层百姓着想的人则困难重重。
君子悦下,上不惑名;小人悦上,下不惩恶译文:君子使下层百姓喜悦,上层领导不会因此怀疑他的名誉;小人喜欢取悦上层领导,对下层百姓的邪恶不会惩罚.下以直为美,上以媚为忠;直而无媚,上疑也;媚而无直,下弃也译文:下层百姓以正直为品德高尚,上层领导常以谄媚、顺应当做忠诚;正直的人不懂得去阿谀奉承,上层领导就会怀疑其忠诚;阿谀奉承的人无法保持正直的品质,下层百姓就会抛弃他.上疑祸本,下弃毁誉,荣者皆有小人之谓,盖固本而舍末也译文:上层领导的怀疑是灾祸的根由,下层百姓的遗弃会毁坏名誉,荣华富贵的人都难免被称呼为小人,就是因为要巩固实际利益而舍去好的名誉.富贵有常,其道乃实;福祸非命,其道乃察译文:富裕与尊贵的产生是有普遍的规律,它的方法就是以实际需要为主;灾祸与福禄并非是命中注定的,它的关键是否有观察和判断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荣华富贵的人有可能会成为(道德高尚的)君子;身败落魄的人必定是小人;能达到君子标准的人没有多少,成为小人可能有很多,不要与很多人成为仇敌。
名可易事难易也,心可易命难易也,人不患君子,何患小人焉?
名誉可以导致行事时是困难的或简单的,思想境界可以导致命运是困难的或容易的,一般人不会加害于君子,为什么会去加害于小人呢?
不久,石敬瑭(后晋高祖)勾结契丹灭了后唐,为稳定政局,又让冯道当宰相。出使去契丹顺利归来后,受到石敬瑭的进一步重用,后晋不设枢密使后,将其职权归入了中书省,由他任中书门下平章事,加司徒,兼侍中,封鲁国公,政务不管大小都问他如何处理。石敬瑭死后,石重贵(后晋出帝)继位,他仍为宰相,且加太尉,封燕国公。后出任匡国军(治同州)节度使,又徙镇威胜(治邓州,今河南邓县)。石重贵在景延广等人的支持下和契丹开战,大战了三次,最后终因杜重威投降而无兵可调,后晋灭亡,石重贵等也被迫流亡契丹。耶律德光(辽主)任命他为太傅,耶律德光北撤时也一直随从到了常山。
l君子非贵,小人非贱,贵贱莫以名世;君子无得,小人无失,得失无由心也
君子不会自认为尊贵,小人不会自认为下贱,尊贵或低贱这些虚名不足以称道于世;君子不一定能得到,小人也不一定会失去,得到和失去跟思想境界其实毫无关系。
名者皆虚,利者惑人,人所难拒哉
名誉都是虚的,利益能诱惑人,但都是人难以抗拒的。
l荣或为君子,枯必为小人;君子无及,小人乃众,众不可敌矣
求名者莫仕,位非名也;求官者莫名,德非荣也
想追求名誉的人就不要去当官,好职位不可能有好名声;想升官的人就不要考虑名誉,道德高尚不可能会荣华富贵(矛与盾的关系)。
君子言心,小人攻心,其道不同,其效自异哉
刘守光被李存勖俘虏杀死后,投河东监军张承业作巡官,张承业很欣赏他的文章,将他保举给了李存勖任河东节度府掌书记。李存勖称帝(后唐庄宗)后,先升为郎中、翰林学士,灭了后梁又授户部侍郎。不久冯道父亲去世,按封建法律规定,要暂时辞官回乡守孝。服孝期间,家乡闹饥荒,冯道在家乡并没有摆官架,而是亲自下地劳动,也上山砍柴,并将自己家里的财物全部拿出来周济乡亲。守孝期满后回到京城,这时的皇帝已经是后李嗣源(后唐明宗),李嗣源对他的为人也很赞赏,认为他当初在家守孝时不端官架是真士大夫。因为李嗣源的赏识,不久冯道便被升为宰相,他也找机会向李嗣源进谏。李嗣源死后,由李从厚(后唐愍帝)继位时仍然是宰相。当李从厚出奔卫州(今河南汲县)时,李从珂(后唐末帝)起兵夺得帝位后冯道率百官迎接,仍然被任命为宰相,后虽一度出为同州(今陕西大荔)节度使,一年后又任司空,朝议令掌祭祀时扫地的职事。
冯道(882~954),字可道,自号长乐老人;汉族,五代瀛州景城(今河北交河东北)人。其祖上有时务农,有时教书,地位都很低,但冯道却从小受家庭的影响,酷爱读书,文章也很有水平。他沉稳忠厚,不挑剔吃穿,只知读书,书虫冯道在本地出了名,占据幽州的刘守光慕名将他召去做了幕僚。当时刘守光不但想扩充地盘,还想称帝,冯道多次劝阻,惹得刘守光一怒之下将他打入大牢,幸好朋友相救,这才脱险。也许这次事件使冯道开始变得谨慎起来,也变得圆滑了许多。
《荣枯鉴》原文+译文
———————————————————————————————— 作者:
———————————————————————————————— 日期:
ﻩ
《荣枯鉴》原文及译文
《荣枯鉴》由五代宰相冯道写成,他是中国大规模官刻儒家经籍的创始人。历仕后唐、后晋、契丹、后汉、后周四朝十君,拜相二十余年,人称官场“不倒翁”。好学能文,主持校定了《九经》文字,雕版印书,世称“五代蓝本”,为我国官府正式刻印书籍之始。
圆通 卷一
善恶有名,智者不拘也;天理有常,明者不弃也
l善和恶各自有其内涵,有智慧的人绝对不会因此被束缚;天下事物变化都有自然规律,聪明的人不会去违背。
道之靡通,易者无虞也
道理的阻碍与通畅,顺应变化的人根本也不关心这些。
惜名者伤其名,惜身者全其身;名利无咎,逐之非罪,过乃人也
l珍惜名誉的人反而最容易损害他的名誉,爱惜自己身体的人得以保全他的身体;名誉和利益本身并没有坏处,追逐这些也不能算是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么罪过,有过错的是因为人获得后目的不同。
富贵有常,其道乃实;福祸非命,其道乃察
l富裕与尊贵的产生是有普遍的规律,它的方法就是以实际需要为主;灾祸与福禄并非是命中注定的,它的关键是否有观察和判断的能力。
实不为虚名所羁,察不以奸行为耻;无羁无耻,荣之义也
以实际需要为主就不会受虚名所束缚,观察判断不以奸诈的行为作为耻辱的标准;既没有羁绊又没有耻辱,这是能够荣华富贵的内在含义。
下以直为美,上以媚为忠;直而无媚,上疑也;媚而无直,下弃也
下层百姓以正直为品德高尚,上层领导常以谄媚、顺应当做忠诚;正直的人不懂得去阿谀奉承,上层领导就会怀疑其忠诚;阿谀奉承的人无法保持正直的品质,下层百姓就会抛弃他。
上疑祸本,下弃毁誉,荣者皆有小人之谓,盖固本而舍末也
l上层领导的怀疑是灾祸的根由,下层百姓的遗弃会毁坏名誉,荣华富贵的人都难免被称呼为小人,就是因为要巩固实际利益而舍去好的名誉。
闻达 卷二
仕不计善恶,迁无论奸小;悦上者荣,悦下者蹇(jian)
l为官不是以善恶作为标准,升迁不用谈论其忠奸的大小;能取悦上层领导的人可能荣华富贵,处处为下层百姓着想的人则困难重重。
君子悦下,上不惑名;小人悦上,下不惩恶
l君子使下层百姓喜悦,上层领导不会因此怀疑他的名誉;小人喜欢取悦上层领导,对下层百姓的邪恶不会惩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