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枯鉴原文
冯道-荣枯鉴

荣枯鉴圆通卷一善恶有名,智者不拘也。
善恶这种事儿都有个定义,但真正有智慧的人根本不理会。
天理有常,明者不弃也。
世上什么事儿都有个规律,真正的明白人不会随意视而不见、自以为是。
道之靡通,易者无虞也。
是不是合乎道理,顺应变化的人根本也不关心这个。
惜名者伤其名,惜身者全其身。
珍视名声者,名誉易损,爱惜自己者,保全自身。
名利无咎,逐之非罪,过乃人也。
名利不是坏事,追名逐利也不是罪过,以此为恶是人的主观想法而已。
君子非贵,小人非贱,贵贱莫以名世。
君子没什么可自以为尊贵的,小人也没什么低贱的,尊贵还是低贱都是虚名,不足以称道一世。
君子无得,小人无失,得失无由心也。
君子不一定就能得到什么,小人也不一定会失去什么,得到、失去,跟思想境界也毫无关系。
名者皆虚,利者惑人,人所难拒哉。
名誉都是虚的,利益才能真正诱人,是人就难以抗拒。
荣或为君子,枯必为小人。
事成显贵的,有可能会被传颂为君子;身败落魄的,必定会被当作小人。
君子无及,小人乃众,众不可敌矣。
因此,君子永远是少数(因为即使成功也不都是君子),小人永远是多数,多数人的力量,无可抗拒。
名可易事难易也,心可易命难易也,人不患君子,何患小人焉?名誉容易转变,思想境界可以变化,但事情的成败、人生的命运,却难以更改。
反正君子小人不是根本问题,你觉得当君子受苦没有什么不好,当小人来享福又有什么可怕的呢?反正名誉根本都不靠谱。
闻达卷二仕不计善恶,迁无论奸小。
做官不做官,升职不升职这类事情,根本不是以善还是恶、君子还是小人来作为判断标准的。
悦上者荣,悦下者蹇。
让上边的领导高兴的,日子必定好过;让下边的群众高兴的,碰到的困难却会更多。
君子悦下,上不惑名。
君子让下边的群众高兴,可上头的领导并不觉得你在群众里的好名声有什么意义。
小人悦上,下不惩恶。
小人讨好上头的领导,下边的群众可能会反感,但是,这样的反感并不能对你有任何损伤。
下以直为美,上以媚为忠。
下边的群众以道德高尚刚正不阿为美德,上头的领导会把谄媚顺应当做忠诚。
《荣枯鉴》全文及白话译文

《荣枯鉴》全文及白话译文圆通卷一善恶有名,智者不拘也。
天理有常,明者不弃也。
道之靡通,易者无虞也。
惜名者伤其名,惜身者全其身。
名利无咎,逐之非罪,过乃人也。
上流之人,患不为善;下流之人,恶人之不善。
细民之行,多类此。
若夫贤人之业,不使可欲而乱其心,不使无益而弃其力。
恬然清净,安于定守,怀悦有常,邪气不能干。
喜怒者,道之邪也;忧悲者,德之失也;好憎者,心之过也;嗜欲者,性之累也。
人大怒破阴,大喜坠阳,薄气发喑,惊怖为狂,忧悲多恚,病乃成积;好憎繁多,祸乃相随。
心之所好,不可纵也;心之所恶,不可苟也。
节仪卷二礼义廉耻,可以律己,不可以绳人。
律己则寡过,绳人则寡合。
寡合则非涉世之道,寡过则不失为君子。
故君子责己,小人责人。
君子自难而易彼,小人自易而难彼。
君子临难而不却,当利而让;小人临难而苟免,得利而居。
君子知义,小人知利。
君子审于义,小人审于利。
君子不计小人过,小人必计君子嫌。
君子恃道而消,小人恃力而亡。
君子得时如水,小人得时如火。
君子不责人所不及,小人反是。
闻达卷三仕不计善恶,迁无论奸小。
悦上者荣,悦下者蹇。
君子悦下,上不惑名。
小人悦上,下不惩恶。
下以直为美,上以媚为忠。
直而无媚,上疑也;媚而无直,下弃也。
上疑祸本,下弃毁誉。
荣不上达,孤峰绝顶;祸不下移,薪火永传。
以义佐上,名显于君;以邪媚上,利归于己。
忠臣不私,私臣不忠。
君不私赏,赏必加功;君不私罚,罚必当罪。
君子知微,小人知彰。
知微者通,知彰者蔽。
通者不失人,蔽者不失事。
不失人者智,不失事者明。
君无智则国乱,臣无明则政衰。
解厄卷四厄者,人之本也。
锋者,厄之厉也。
厄欲减,才莫显。
才显而运蹇者,厄之罪也。
厄难不除,才高德重,其祸必酷。
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
是以动而不括,出而有获。
小人于才,知用而不知藏。
怀才而遇知己者,幸也;怀才而遇嫉贤者,厄也。
厄者,身之障也。
才者,厄之冲也。
才高者厄于妒,德厚者厄于谤,行端者厄于邪,名显者厄于众。
善者厄于恶,贤者厄于愚。
《荣枯鉴》原文及译文

《荣枯鉴》原文及译文《荣枯鉴》由五代宰相道写成,他是中国大规模官刻儒家经籍的创始人。
历仕后唐、后晋、契丹、后汉、后周四朝十君,拜相二十余年,人称官场“不倒翁”。
好学能文,主持校定了《九经》文字,雕版印书,世称“五代蓝本”,为我国官府正式刻印书籍之始。
道(882~954),字可道,自号长乐老人;汉族,五代瀛州景城(今交河东北)人。
其祖上有时务农,有时教书,地位都很低,但道却从小受家庭的影响,酷爱读书,文章也很有水平。
他沉稳忠厚,不挑剔吃穿,只知读书,书虫道在本地出了名,占据幽州的守光慕名将他召去做了幕僚。
当时守光不但想扩充地盘,还想称帝,道多次劝阻,惹得守光一怒之下将他打入大牢,幸好朋友相救,这才脱险。
也许这次事件使道开始变得谨慎起来,也变得圆滑了许多。
守光被存勖俘虏杀死后,投河东监军承业作巡官,承业很欣赏他的文章,将他保举给了存勖任河东节度府掌书记。
存勖称帝(后唐庄宗)后,先升为郎中、翰林学士,灭了后梁又授户部侍郎。
不久道父亲去世,按封建法律规定,要暂时辞官回乡守孝。
服孝期间,家乡闹饥荒,道在家乡并没有摆官架,而是亲自下地劳动,也上山砍柴,并将自己家里的财物全部拿出来周济乡亲。
守孝期满后回到京城,这时的皇帝已经是后嗣源(后唐明宗),嗣源对他的为人也很赞赏,认为他当初在家守孝时不端官架是真士大夫。
因为嗣源的赏识,不久道便被升为宰相,他也找机会向嗣源进谏。
嗣源死后,由从厚(后唐愍帝)继位时仍然是宰相。
当从厚出奔卫州(今汲县)时,从珂(后唐末帝)起兵夺得帝位后道率百官迎接,仍然被任命为宰相,后虽一度出为同州(今大荔)节度使,一年后又任司空,朝议令掌祭祀时扫地的职事。
不久,石敬瑭(后晋高祖)勾结契丹灭了后唐,为稳定政局,又让道当宰相。
出使去契丹顺利归来后,受到石敬瑭的进一步重用,后晋不设枢密使后,将其职权归入了中书省,由他任中书门下平章事,加司徒,兼侍中,封鲁国公,政务不管大小都问他如何处理。
石敬瑭死后,石重贵(后晋出帝)继位,他仍为宰相,且加太尉,封燕国公。
《荣枯鉴》完整原文及译文

《荣枯鉴》原文及译文第一部分:原文圆通卷一善恶有名,智者不拘也,天理有常,明者不弃也。
道之靡通,易者无虞也。
惜名者伤其名,惜身者全其身。
名利无咎,逐之无罪,过乃人也。
君子非贵,小人非贱,贵贱莫以名世。
君子无得,小人无失,得失无由心也。
名者皆虚,利者惑人,人所难拒哉。
荣或为君子,枯必为小人。
君子无及,小人乃众,众不可敌矣。
名可易事难易也。
心可易命难易也,人不患君子,何患小人焉?闻达卷二仕不计善恶,迁无论奸小。
悦上者荣,悦下者蹇。
君子悦下,上不惑名。
小人悦上,下不惩恶。
下以直为美,上以媚为忠。
直而无媚,上疑也,媚而无直,下弃也。
上疑祸本,下弃毁誉,荣者皆有小人之谓,盖固本而舍末也。
富贵有常,其道乃实。
福祸非命,其道乃察。
实不为虚名所羁,察不为奸行为耻。
无羁无耻,荣之义也。
求名者非仕,位非名也。
求官者莫名,得非荣也。
君子言心,小人攻心,其道不同,其效自异哉。
解恶卷三无忧则患烈也。
忧国者失身,忧己者安命。
祸之人拒,然亦人纳;祸之人怨,然亦人遇。
君子非恶,患事无休;小人不贤,余庆弗绝。
上下离心,非小人难为。
下不结怨,非君子勿论。
祸于上,无辩自罪者全。
祸于下,争而罪人者免。
君子不党,其祸无援。
小人利交,其利人助也。
道义失之无惩,祸无解处必困,君子莫能改之,小人或可谅矣。
交结卷四智不拒贤,明不远恶,善恶咸用也。
顺则为友,逆则为敌,敌友常易也。
贵以识人者贵,贱以养奸者贱。
贵不自贵,贱不自贱,贵贱易焉。
贵不贱人,贱不贵人,贵贱久矣。
人冀人愚而自明,示人以愚,其谋乃大。
人忌人明而自愚,智无潜藏,其害非止。
明不接愚,愚者勿长其明。
智不结怨,仇者无惧其智。
君子仁交,惟忧仁不尽善。
小人阴结,惟患阴不致的。
君子弗胜小人,殆于此也。
节义卷五外君子而内小人者,真小人也。
外小人而内君子者,真君子也。
德高者不矜,义重者轻害。
人慕君子,行则小人,君子难为也。
人怨小人,实则忘义,小人无羁也。
难为获寡,无羁利丰,是以人皆小人也。
位高节低,人贱义薄。
荣枯鉴(完整版)

荣枯鉴《荣枯鉴》由五代宰相冯道写成,他是中国大规模官刻儒家经籍的创始人。
历仕后唐、后晋、契丹、后汉、后周四朝十君,拜相二十余年,人称官一场“不倒翁”。
好学能文,主持校定了《九经》文字,雕版印书,世称“五代蓝本”,为我国官府正式刻印书籍之始。
冯道(882~954),字可道,自号长乐老人;汉族,五代瀛州景城(今河北一交一河东北)人。
其祖上有时务农,有时教书,地位都很低,但冯道却从小受家庭的影响,酷爱读书,文章也很有水平。
他沉稳忠厚,不挑剔吃穿,只知读书,书虫冯道在本地出了名,占据幽州的刘守光慕名将他召去做了幕僚。
当时刘守光不但想扩充地盘,还想称帝,冯道多次劝阻,惹得刘守光一怒之下将他打入大牢,幸好朋友相救,这才脱险。
也许这次事件使冯道开始变得谨慎起来,也变得圆滑了许多。
刘守光被李存勖俘虏杀死后,投河东监军张承业作巡官,张承业很欣赏他的文章,将他保举给了李存勖任河东节度府掌书记。
李存勖称帝(后唐庄宗)后,先升为郎中、翰林学士,灭了后梁又授户部侍郎。
不久冯道父亲去世,按封建法律规定,要暂时辞官回乡守孝。
服孝期间,家乡闹饥荒,冯道在家乡并没有摆官架,而是亲自下地劳动,也上山砍柴,并将自己家里的财物全部拿出来周济乡亲。
守孝期满后回到京城,这时的皇帝已经是后李嗣源(后唐明宗),李嗣源对他的为人也很赞赏,认为他当初在家守孝时不端官架是真士大夫。
因为李嗣源的赏识,不久冯道便被升为宰相,他也找机会向李嗣源进谏。
李嗣源死后,由李从厚(后唐愍帝)继位时仍然是宰相。
当李从厚出奔卫州(今河南汲县)时,李从珂(后唐末帝)起兵夺得帝位后冯道率百官迎接,仍然被任命为宰相,后虽一度出为同州(今陕西大荔)节度使,一年后又任司空,朝议令掌祭祀时扫地的职事。
不久,石敬瑭(后晋高祖)勾结契丹灭了后唐,为稳定政局,又让冯道当宰相。
出使去契丹顺利归来后,受到石敬瑭的进一步重用,后晋不设枢密使后,将其职权归入了中书省,由他任中书门下平章事,加司徒,兼侍中,封鲁国公,政务不管大小都问他如何处理。
《荣枯鉴》完整原文及译文

《荣枯鉴》完整原文及译文《荣枯鉴》是唐代杜甫的一首诗,字面意思是通过看花亭和高楼,观察人世间的荣枯成败。
下面是《荣枯鉴》的完整原文及译文。
原文:花叢亭柳外,苦竹架空楼。
翠幕珠箔卷,瓜棚藜杖柔。
蘭摧一夜絶,桃設五会羞。
漠漠山杳然,荣枯同跋扈。
全经青女指,残响夕阳侯。
倏寒涂地石,遥观暮天柱。
游鱼曝蚌里,窥雀寝蛇巢。
万状思疏通,五蕴无忝忸。
君子如鉴盛,失道僧于修。
丈醉昌欲醒,醉耶未受讜。
愧岩为心慎,诚贞不能抻。
一气凌东宅,冷翠衬南斗。
勝处喜病让,荣非诚所厌。
肆辙谁不备,令操途穷绝。
山光欲名假,篡色固若悔。
羊裘堪裁雪,麦粒易书刀。
家世秪中举,隶贵何荣瘁。
莫候凋朱绦,门巷乞穿匏。
飞去月大明,湮涂香羽蕉。
想教形势懂,过半愧市姝。
译文:花丛亭外,苦竹架起高楼。
翠色的帐幕和珍珠的帷幕徐徐展开,瓜棚上爬满葛藤柔韧。
兰花凋谢一夜,桃树绽放五回羞红。
遥远的山峦朦胧不见,荣华和衰败同样傲慢。
这一切景象,尽在绿衣仙子的指引下,残渣的余音抵达夕阳侯的耳中。
一朵失意的花朵落在寒冷的地砖上,远远望见夕阳如柱。
游动的鱼儿晒在蚌壳中,窥视睡在蛇巢里的鸟儿。
万般景象思考着相互的通透,五蕴却没有一丝羞愧。
君子应当以这种景象为鉴,不要像失去了道的僧人一样自得其乐。
丈人虽然醉了也渴望清醒,可酒性啊,他还未抵挡住诱惑。
惭愧岩石心摇摆,真诚贞洁却不能抵挡诱惑。
一股气势居高临下,冷翠与南斗相映衬。
成功之处应当谦让有病,荣华并非真正被排斥所厌弃。
四方的路谁不理备呢?让人的行径不断退化。
山光欺诳欲名显,篡走色彩可悔恨。
羊裘可成为衣袍,粒粒麦子易于破划。
家世的事只是局中之一,仆倡的名声何曾荣富成功过。
不要等待绚烂的红袍凋谢,到街巷中去乞求葫芦瓢。
飞去月亮大明,湮没在匀满芳香的草木中。
想要使人明白环境变化,已经半数以上的市井美女感到羞愧。
(完整版)《荣枯鉴》原文及译文

《荣枯鉴》原文及译文《荣枯鉴》由五代宰相冯道写成,他是中国大规模官刻儒家经籍的创始人。
历仕后唐、后晋、契丹、后汉、后周四朝十君,拜相二十余年,人称官场“不倒翁”。
好学能文,主持校定了《九经》文字,雕版印书,世称“五代蓝本”,为我国官府正式刻印书籍之始。
冯道(882~954),字可道,自号长乐老人;汉族,五代瀛州景城(今河北交河东北)人。
其祖上有时务农,有时教书,地位都很低,但冯道却从小受家庭的影响,酷爱读书,文章也很有水平。
他沉稳忠厚,不挑剔吃穿,只知读书,书虫冯道在本地出了名,占据幽州的刘守光慕名将他召去做了幕僚。
当时刘守光不但想扩充地盘,还想称帝,冯道多次劝阻,惹得刘守光一怒之下将他打入大牢,幸好朋友相救,这才脱险。
也许这次事件使冯道开始变得谨慎起来,也变得圆滑了许多。
刘守光被李存勖俘虏杀死后,投河东监军张承业作巡官,张承业很欣赏他的文章,将他保举给了李存勖任河东节度府掌书记。
李存勖称帝(后唐庄宗)后,先升为郎中、翰林学士,灭了后梁又授户部侍郎。
不久冯道父亲去世,按封建法律规定,要暂时辞官回乡守孝。
服孝期间,家乡闹饥荒,冯道在家乡并没有摆官架,而是亲自下地劳动,也上山砍柴,并将自己家里的财物全部拿出来周济乡亲。
守孝期满后回到京城,这时的皇帝已经是后李嗣源(后唐明宗),李嗣源对他的为人也很赞赏,认为他当初在家守孝时不端官架是真士大夫。
因为李嗣源的赏识,不久冯道便被升为宰相,他也找机会向李嗣源进谏。
李嗣源死后,由李从厚(后唐愍帝)继位时仍然是宰相。
当李从厚出奔卫州(今河南汲县)时,李从珂(后唐末帝)起兵夺得帝位后冯道率百官迎接,仍然被任命为宰相,后虽一度出为同州(今陕西大荔)节度使,一年后又任司空,朝议令掌祭祀时扫地的职事。
不久,石敬瑭(后晋高祖)勾结契丹灭了后唐,为稳定政局,又让冯道当宰相。
出使去契丹顺利归来后,受到石敬瑭的进一步重用,后晋不设枢密使后,将其职权归入了中书省,由他任中书门下平章事,加司徒,兼侍中,封鲁国公,政务不管大小都问他如何处理。
《荣枯鉴》完整原文及译文

《荣枯鉴》完整原文及译文《荣枯鉴》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创作的一篇韵文诗,全文共计1000字,描述了人生的荣枯起伏和世事的无常。
下面是《荣枯鉴》的完整原文及译文:原文:荣枯鉴前尘,万象交辉烛。
春枝初含绿,夏叶光耀日。
传声乐后主,流影舞交谊。
中国风牙哇,寝门月开关。
宫女抽回弦,宫墙映锦袍。
革箭前东歷,靳山匀错合。
但慕荣光里,犹闻车辙入像,人寿每如此。
但识时改渐,翦灭长安者。
小生丧廉耻,官吏交贱肤。
纵横偿渔父,荣枯事民籍。
进庙沉斯在,中门空四揖。
尘缘何所报?知命当速归。
小地承华宇,大堂主显德。
鹦鹉口中语,鵰鸟耳中翼。
草木小而深,夏云巨而干。
夜节何处放?春风不及触。
人生白发不,尘缘空念尔。
壮心老始疑,只有此弓臂。
怜非适趋者,不过都如是。
不怜无青阳,人事尽东西。
月满堂皎洁,风和院淑晴。
松柏那藏映,竹帘多曲凤。
一口滩无外。
也没箇东西。
怅忆小汤庙,川中铺红妆。
芳筵舞宛如,飘飖飞腾啸。
纷纷邀落英,葳蕤辞歇鸟。
唯客似新寔,登骥悬肌骨。
姑门娉回雪,伯牙泣孔阜。
负年夜不多,反瓠饶衣钵。
明时飙广远,晦日集群峦。
唯巢毒宠儿,亦曾说此言。
世事但如是,竺乾仙真言。
人虽恶于性,母早育好良。
七十气已穿,包藏尽词章。
祖传我心价,穷阻岂徒扬?门阑无复羊,站主空吆喝。
老乡定失侣,老师定失徒。
乃言不及洲,不及利国欺。
高枕簟人霜,流辙生夜白。
枝叶能凋零,世理岂偏折?壮哉霸才子,天地实中掣。
不识天涯语,空惊日外月。
抚几起克亡,三声有相续。
惠苏汪伍煞,木鼠楚灵骋。
繁华宜独占,何必讲姻娣?徙薇风损刅,芳荜我何侣。
只有秋刀色,运苏能改眉。
堂堂远杨柳,湘浦多羽翰。
革箭前途坎坷,靳山复杂错综。
虽然向往荣光之地,仍听到车辙落入诗歌。
人的寿命总是如此。
明白现在时势的变迁,曾经辉煌的长安也逐渐沉寂。
贫贱蔑称廉耻,官员互相谄媚。
纵横损失渔护人民的利益,荣枯巴结人们的态度。
我进庙堂与沉斯揖礼,中门空旷四方鞠躬。
尘缘的牵扯到底会有何报答呢?知道命运就应迅速回归。
月亮满堂皎洁,风和院子天气晴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荣枯鉴》原文
作者:五代时期宰相冯道
圆通卷一
善恶有名,智者不拘也。
天理有常,明者不弃也。
道
之靡通,易者无虞也。
惜名者伤其名,惜身者全其身。
名利无咎,逐之非罪,
过乃人也。
君子非贵,小人非贱,贵贱莫以名世。
君子无得,小人无失,得失无由心也。
名者皆虚,利者惑人,人所
难拒哉。
荣或为君子,枯必为小人。
君子无及,小人乃众,众不可敌矣。
名可易事难易也,心可易命难易也,人不
患君子,何患小人焉?
闻达卷二
仕不计善恶,迁无论奸小。
悦上者荣,悦下者蹇。
君子悦下,上不惑名。
小人悦上,下不惩恶。
下以直为美,上以媚为忠。
直而无媚,上疑也;媚而无直,下弃也。
上疑祸本,下弃毁誉,荣者皆有小人之谓,盖固本而舍末也。
?? 富贵有常,其道乃实。
福祸非命,
其道乃察。
实不为虚名所羁,察不以奸行为耻。
无羁
无耻,荣之义也。
求名者莫仕,位非名也。
求官者莫名,德非荣也。
君子言心,小人攻心,其道不同,其效自异哉。
解厄卷三
无忧则患烈也。
忧国者失身,忧己者安命。
祸之人拒,然亦人纳;祸之人怨,然亦人遇。
君子非恶,患事无
休;小人不贤,佘庆弗绝。
上不离心,非小人难为;下不结怨,非君子勿论。
祸于上,无辩自罪者全。
祸于下,争而罪人者免。
君子不党,其祸无援也。
小人利交,其利人助也。
道义失之无惩,祸无解处必困,君子莫能改之,小人或
可谅矣。
交结卷四
智不拒贤,明不远恶,善恶咸用也。
顺则为友,逆则
为敌,敌友常易也。
贵以识人者贵,贱以养奸者贱。
贵不自贵,贱不自贱,贵贱易焉。
贵不贱人,贱不贵人,贵贱久焉。
人冀人愚而自明,示人以愚,其谋乃大。
人忌人明而自愚,智无潜藏,其害无止。
明不接愚,愚者勿长其明。
智不结怨,仇者无惧其智。
君子仁交,惟忧仁不尽善。
小人阴结,惟患阴不制的。
君子弗胜小人,殆于此也。
节仪卷五
外君子而内小人者,真小人也。
外小人而内君子者,真君子也。
德高者不矜,义重者轻害。
人慕君子,行则小人,君子难为也。
人怨小人,实则忘义,小人无羁也。
难为获寡,无羁利丰,是以人皆
小人也。
位高节低,人贱义薄。
君子不堪辱其志,小人不堪坏其身。
君子避于乱也,小人达于朝堂。
节不抵金,人困难为君子。
义不抵命,势危难拒小人。
不畏人言,惟计利害,此非节义之道,然生之道焉。
明鉴卷六
福不察非福,祸不预必祸。
福祸先知,事尽济耳。
施小信而大诈逞,窥小处而大谋定。
事不可绝,言不能尽,至亲亦戒也。
佯惧实忍,外恭内忌,奸人亦惑也。
知戒近福,惑人远祸,俟变则存矣。
私人惟用,其利致远。
天恩难测,惟财可恃。
以奸治奸,奸灭自安。
伏恶勿善,其患不生。
计非金者莫施,人非智者弗谋,愚者当戒哉。
谤言卷七
人微不诤,才庸不荐。
攻其人忌,人难容也。
陷其窘地人自污,谤之易也。
善其仇者人莫识,谤之奇也。
究其末事人未察,谤之实也。
设其恶言人弗辩,谤之
成也。
谤而不辩,其事自明,人恶稍减也。
谤而强辩,其事
反浊,人怨益增也。
失之上者,下必毁之;失之下者,上必疑之。
假天责人掩私,假民言事见信,人者尽惑焉。
示伪卷八
无伪则无真也。
真不忌伪,伪不代真,忌其莫辩。
伪不足自祸,真无忌人恶。
顺其上者,伪非过焉。
逆其上者,真亦罪焉。
求忌直也,曲之乃得。
拒忌明也,
婉之无失。
忠主仁也,君子仁不弃旧。
仁主行也,小人行弗怀恩。
君子困不惑人,小人达则背主,伪之故,非困达也。
俗礼不拘者非伪,事恶守诺者非信,物异而情易矣。
降心卷九
以智治人,智穷人背也。
伏人慑心,其志无改矣。
上宠者弗明贵,上怨者休暗结。
术不显则功成,谋暗用则致胜。
君子制于亲,亲为质自从也。
小人畏于烈,
奸恒施自败也。
理不直言,谏非善辩,无嫌乃及焉。
情非彰示,事不
昭显,顺变乃就焉。
仁堪诛君子,义不灭小人,仁义戒滥也。
恩莫弃贤者,威亦施奸恶,恩威戒偏也。
揣知卷十
善察者知人,善思者知心。
知人不惧,知心堪御。
知不示人,示人者祸也。
密而测之,人忌处解矣。
君子惑于微,不惑于大。
小人虑于近,不虑于远。
设疑而惑,真伪可鉴焉。
附贵而缘,殃祸可避焉。
结左右以观情,无不知也。
置险难以绝念,无不破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