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年级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16.12)

合集下载

浅析小学低年级学生语文朗读能力的培养

浅析小学低年级学生语文朗读能力的培养

浅析小学低年级学生语文朗读能力的培养引言:语文朗读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声音语感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影响。

如何培养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语文朗读能力成为了每一位语文教师的重要任务。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来浅析一下小学低年级学生语文朗读能力的培养方法。

一、培养正确的发音和语感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朗读水平与发音准确程度和语感的培养息息相关。

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朗读时,要时刻注意学生的发音是否准确,是否符合标准音。

如果学生发音不准确,可以通过纠正音节的方式进行,使学生通过大、小、高、低声音的变化来纠正自己的发音。

培养学生的语感也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具备良好的语感,才能够有感情地表达出文学作品的内涵。

教师可以通过给学生朗读范文、经典散文等方式来培养学生的语感,让他们在朗读中感受到语言的美妙之处,提高他们对语言的敏感度。

二、注重情感、节奏和表达朗读不仅仅是对文字的机械地重复,更要求学生在朗读时能够通过自己的情感和表达来使文学作品更加生动。

语文教师可以通过解读文学作品中的情感和表达方式,引导学生在朗读时能够正确地表达出其中的情感,使朗读更加生动有力。

节奏感对于朗读也是非常关键的。

学生在朗读时可以尝试根据文学作品的表达和情感的变化,调整自己的语速和语调,使得朗读更具有节奏感,更能吸引听众的注意力。

三、培养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语文教学中强调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这对学生的朗读能力也有重要的影响。

只有理解了文章的内容,才能更好地进行朗读。

语文教师在朗读训练中应当注重让学生理解文学作品中的内容,并进行导读,使学生能够在朗读中更好地表达出自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感受。

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

在朗读过程中,学生不止是要机械地背诵,更要能够通过自己的表达和理解进行朗读。

语文教师可以通过提问、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等方式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使他们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自己对文学作品的感悟和理解。

浅析小学低年级学生语文朗读能力的培养

浅析小学低年级学生语文朗读能力的培养

浅析小学低年级学生语文朗读能力的培养随着小学语文教育的改革,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朗读能力变得越来越重要。

良好的语文朗读能力既是学习语文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

在小学低年级,培养学生的语文朗读能力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建立正确的朗读意识。

学生在阅读时需要懂得把握文意,理解文章内容,并正确表达出来。

教师可以通过指导学生朗读一些简单的课文,如儿歌、童谣等,引导学生注重朗读的语音语调以及情感表达,从而培养学生朗读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其次,注重口齿清晰、语音准确。

在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语音发音还不够准确,需要教师进行耐心的指导和纠正。

教师可以通过读课文,模仿教师的语音发音,并进行反复训练。

同时,教师还可以进行听音辨音的练习,帮助学生正确区分汉语拼音中的一些发音相似的音素,如"z"和"zh"、"c"和"ch"等,有效提高学生的语音准确性。

再次,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节奏感。

语文文章有其独特的韵律和节奏,学生朗读时应注意把握好语句的停顿和顿挫,形成连贯而有感情的朗读效果。

教师可以通过读一些有韵律感的诗歌和古文,让学生模仿教师的朗读风格,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节奏感。

此外,注重情感表达。

朗读是一种对文本情感的表达和传递,学生在朗读时应注意抓住文章的情感中心,通过适当的语音语调把握好情感的表达。

教师可以通过给学生指导一些适合年龄的课文,让学生通过朗读表达出课文中的情感和情绪,如悲伤、喜悦、愤怒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情感内涵。

最后,进行朗读评估和反馈。

教师可以定期组织学生进行朗读比赛或评比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朗读能力的机会,同时,教师还可以对学生的朗读进行评估和反馈,指导学生改进自己的朗读技巧和表达方式。

综上所述,小学低年级的语文朗读能力培养应从建立正确的朗读意识、注重口齿清晰、语音准确、培养语感和节奏感、注重情感表达等多个方面进行。

浅谈小学低年级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

浅谈小学低年级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基本功,是训练学生普通话和培养学生听说读写水平的一种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表达思想、发表见解的重要途径。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受到情感熏陶。

由此可见,小学生的朗读水平是其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认为要想让学生从小就热爱语文,热爱朗读,对低年级学生实行有效的朗读训练,打好基础是关键。

如何培养低年级小学生的朗读水平呢?根据这些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能够从以下儿个方面实行: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要想让学生自觉地、声情并茂地参与朗读,我们老师就要针对不同课文的内容和特点,创设出各种有趣的朗读情境,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为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我采取以下儿种措施:1、音乐渲染。

借助音乐形象,烘托渲染课文内容,学生在美的享受中进入情境,获得悄感的体验,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如第四册《找春天》是一篇描写春天景物的课文。

教学一开始,我就用深情的语调导入:“同学们,冬天已经过去了,春姑娘迈着轻盈的脚步来到了我们身边。

听,多热闹啊......”接着,我播放了一段春天山涧中清泉叮咚,鸟音婉转的配乐录音,让学生闭Ll静听,想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录音结束,学生纷纷举手,有的说:“我仿佛看到了清清的泉水从山中流出。

”有的说小燕子在空中自由地飞翔。

”还有的说:“桃花、杏花开放了。

”……学生的想象是丰富的,此时,学生的朗读兴趣已被激发,实行情感朗读已不是难事。

2、图文结合。

低年级教材都是图文并茂,利用挂图、插图激发学生情感,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朗读效果。

如我教《乌鸦喝水》一文中,乌鸦喝不着水是朗读指导的难点,朗读前先让学生仔细看图,问:这是一个怎样的瓶子?里边的水怎么样?学生马上回答出这是个身高、口小的瓶子,里边的水也不多,继而体会到了乌鸦喝水的艰难和着急的心情,实行朗读时,急促快速的语气就自不过然地读出来了。

浅谈小学低年级学生朗读能力培养

浅谈小学低年级学生朗读能力培养

浅谈小学低年级学生朗读能力培养《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教学中明确指出:“各年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

在翻看语文教材会发现,基本上新课改下的每一篇课文在学习目标中都有一点,那就是让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由此可见,小学生的朗读水平是其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朗读是比默读更为复杂的心理活动,它既是摄取内化的过程,又是表达和外化的过程,是低年级小学生理解课文,学习语言的主要途径。

如何培养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朗读能力呢?根据自己在教学中的实践,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一、打好朗读基本功我所任班级从一年级接班起,我就发现学生们在朗读时所犯的通病:唱读、字音读不准、声音过小或使劲地喊……。

要纠正这些不良的读书习惯,我认为应做到两点:1、培养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

要读好课文,首先要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要求学生读准字音,吐字清晰,由于地区方言的影响,学生不分翘舌音。

例如:把“十”(shí)读成(sí),把“四”(sì)读成(shì)。

阴平音读不准,针对这种方言习惯,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每节课认生字时都要求学生把翘舌音圈出来,引起自己的注意。

在读准字音的前提下,让学生将课文反复读熟,这样才能做正确、流利地朗读。

2、明确正确、流利朗读标准。

在学生练习朗读时,讲明朗读标准,做到“六不”:不丢字、不添字、不错字、不重复、不唱读、不读破句子,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尤其是对一年级小学应严要求,常提醒,学生读书时做到眼到、口到、心到,学生能达到正确读,也就初步形成了读书能力。

二、教给学生朗读技巧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不难,但要达到有感情,就不是轻易能做到的。

1、范读引路,模仿提高。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最有效方法就是范读。

教师以清新、流利包含情感的语气范读课文,学生在老师朗读中充分感受课文的意境,体会文字的美妙。

而模仿是儿童的天性,范读能使学生很快入境,有的学生模仿出来的东西可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小学低年级朗读能力的培养

小学低年级朗读能力的培养

浅谈小学低年级朗读能力的培养现在的语文教学流行这样一个词“语文味”,何为“语文味”?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定论,但有一点是大家一致认同的,即朗读是体现“味”之佳法。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好文章是读出来的,美文尤需美读。

”而且,新课标各学段都明确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可见朗读训练在语文教学中有多么重要。

那么如何有效地提高低年级学生的朗读能力呢?一、用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感染学生低年级学生的朗读基础薄弱,所以,教师要用有感情的范读让学生亲耳听到,亲身感受到“语文味”,把学生领进朗读的大门。

教师的范读会极大地吸引和感染学生,深刻地感受到朗读的魅力,学生听到教师精彩的朗读,会十分喜欢,并模仿老师,不断地提升朗读水平。

例如,在学习《湖滩上,有一对天鹅》这首诗歌时,我进行了配乐范读,伴着舒缓、优美的轻音乐,我吟诵着这首意境优雅的小诗,看到孩子们的表情,就知道他们已经沉醉其中,完全被老师的动情朗诵感染了。

朗诵结束了,他们不舍地看着我,我问:“你们也想读读这首小诗吗?”“想。

”回答得那样干脆、洪亮,孩子们随着乐曲走进了朗读的世界,个个读得有滋有味、兴趣盎然。

实践证明,低年级的学生听教师有感情地范读,容易被老师抑扬顿挫的范读所感染,并努力模仿。

教师范读效果越好,对提高学生朗读水平的帮助就越大。

学生通过富有感情色彩的范读和练读,不但能展开想象,体验情感,还能不断地积累朗读的技巧。

二、在实际朗读中渗透朗读技巧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指导学生朗读也是如此,不能只教会学生读好文章,而是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掌握和积累朗读的技巧。

不同的文体,不同的文章内容,也有不同的读法,体现不同的情感。

就低年级学生而言,他们的接受能力有限,善于形象生动的记忆方法,如果教师生硬地教给学生如何停顿、重读,语调、语速怎样。

我想,这样枯燥无味地讲解,学生的长进不会很大,而且学生的朗读兴趣也会逐渐消退,连兴趣都没有了,何谈提高呢?下面,介绍《比尾巴》一课的指导片段: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小动物吗?生:喜欢。

如何培养农村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朗读能力

如何培养农村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朗读能力

如何培养农村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朗读能力【摘要】农村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朗读能力对于他们语言表达和阅读理解的提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当前现状下,许多学生的朗读能力较为薄弱。

为了有效培养他们的朗读能力,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一是提高师生对朗读的重视,激发学生对朗读的兴趣和热情;二是设置专门的朗读课程,系统性地培养学生的朗读技能;三是利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朗读教学,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四是组织朗读比赛活动,激发学生竞争意识和表现欲望;五是建立朗读档案,持续跟踪学生的朗读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纠正。

通过这些努力,可以有效提高农村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朗读能力,促进他们的语言表达和阅读理解能力的全面提升。

【关键词】农村小学、低年级、学生、朗读能力、重要性、现状、师生、课程、多媒体、比赛活动、朗读档案、提高、语言表达能力、阅读理解能力。

1. 引言1.1 农村小学低年级学生朗读能力的重要性农村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朗读能力在学生的语言发展和学习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朗读是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进行口语表达的重要方式,通过朗读,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语音准确性、语调变化和节奏感,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在日常学习中,良好的朗读能力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兴趣,促进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

1.2 当前农村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朗读现状当前农村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朗读现状并不乐观。

由于教师和家长普遍对朗读的重视不足,很多学生在朗读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

一些学生朗读时声音低沉,不清晰,缺乏自信,影响了朗读效果。

部分学生朗读速度过快或过慢,导致语言表达不流畅,理解能力也受到限制。

一些学生对朗读任务缺乏兴趣,只是敷衍了事,没有投入到朗读中去。

由于缺乏有效的指导和训练,学生在朗读时往往读错字或者读错音,影响了整体的朗读质量。

农村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朗读现状存在着诸多问题,急需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改进和提高。

浅谈如何培养小学低年级学生朗读能力

浅谈如何培养小学低年级学生朗读能力

浅谈如何培养小学低年级学生朗读能力【摘要】朗读能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体会文章的情感和思想,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朗读素养。

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朗读教学依然流于形式,没有深入研究。

小学语文教学依旧是重文轻语,更谈不上朗读素养的培养。

朗读教学,对学生的语言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应从低年级开始就要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关键词】朗读教学;语文素养;朗读能力一、低年级朗读教学的必要性(一)朗读对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有重要作用低年级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和自我学习能力较弱,可是对新鲜事物有极大的兴趣和热情。

通过朗读教学,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让他们体会到朗读的乐趣,真正地投入语文学习中,享受语文学习的乐趣。

低年级朗读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夯实学生基础、培养学生情感的关键阶段。

对低年级学生而言,通过朗读,能达到发展语言能力的目的,能感悟文本情感,培养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提升审美能力。

朗读是语文阅读教学最基本、最主要的方法。

(二)朗读是学生核心素养教育的要求低年级朗读教学的要求是“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课程标准指出要培养学生语感,激发和培育学生情感,朗读的标准进一步提高。

朗读教学要求在读中有感知,读中有感悟,读中有语感,读中有情感。

通过朗读教学,学生可以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

朗读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体会到学习语文的乐趣。

二、低年级朗读教学现状当前,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都不够重视朗读,尤其是低年级朗读,教师对课堂朗读教学不重视,朗读教学形式单一,对朗读教研研究甚少。

学校和家长关注的是学生的分数,而对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很少提起。

教师对朗读认识不到位,朗读要求不明确。

在语文的朗读教学中,朗读也只是形式上的,没有进行深入的朗读教学。

教师和家长对朗读也不重视。

学生没有良好的朗读习惯,也就无从谈起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

种种原因和状况导致学生对朗读参与度不高,朗读时间较少,朗读形式单一,缺乏朗读技巧,使学生朗读能力不高,对朗读缺少兴趣,更谈不上朗读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浅析小学低年级学生语文朗读能力的培养

浅析小学低年级学生语文朗读能力的培养

浅析小学低年级学生语文朗读能力的培养语文朗读在小学教育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情感体验能力。

尤其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来说,良好的朗读能力不仅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还可以培养他们的语言节奏感和语音准确性。

如何有效地培养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语文朗读能力成为了教师们普遍关注的问题。

一、培养语言的基本能力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语文朗读能力的培养,首先需要从培养他们的语言基本能力入手。

包括语音能力、词汇能力、语法能力和修辞能力等方面。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提高这些基本能力,例如通过听力训练来提高学生的语音准确性,通过词语搭配和句子构成的训练来提高学生的词汇和语法能力,通过朗读短文和诗歌等来提高学生的修辞能力。

只有培养了学生的基本语言能力,他们才能够在朗读时准确地掌握语音语调,流畅地表达内容。

二、注重朗读技巧的培养除了培养学生的语言基本能力外,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语文朗读能力的培养还需要注重朗读技巧的培养。

朗读技巧包括声音的抑扬顿挫、语调的把握、停顿的掌握等。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示范朗读和指导练习等方式来帮助学生提高朗读技巧,引导他们逐步掌握朗读的要领。

在教学中可以组织学生进行集体朗读,让他们模仿老师的朗读方式,帮助他们提高朗读的语音语调,让朗读更加生动有感情。

教师还可以结合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在朗读时注意停顿的掌握,让他们在正确的位置上停顿,让朗读更富有节奏感。

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可以逐步提升朗读的表达能力,让朗读更加饱满生动。

三、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在培养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语文朗读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还需要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让他们对朗读产生浓厚的兴趣。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外自主朗读,组织朗读比赛和朗诵会等活动,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得到展现自己朗读能力的机会,增强自信心。

通过这样的活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还可以让他们在朗读中得到更多的锻炼和提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低年级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素质教育已经成为语文教育的核心内容。

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符合素质教育改革的客观要求,对促进学生综合语文能力的提高更是有着显著意义和作用,因此,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变得越来越重要。

有鉴于此,本文结合新形势下的语文教学实际,就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的朗读能力进探索和研究。

关键词:朗读、培养、兴趣、音乐、快乐、想像、竞争
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为基本的方式,也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的重点,是把语文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能带着兴趣走进语文殿堂的一种方式。

朗读,是引导学生更好地探索研究,感悟语文世界的一把金钥匙。

好的朗读不仅能规范学生的口语,增强学生的语感,加深学生对语文的感悟,还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和思维。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低年级的朗读也提出教学要求:“喜欢阅读,感到阅读的乐趣。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朗读的重要性我们不言而喻。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正确地把握文章,有感情地去朗读?这就要求我们语文老师对学生的朗读多加培养与指导。

结合教学经验,我认为,低年级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重点从以下五方面做起:
(一)以音乐带动,从旋律引导
朗读是有技巧与方法的,低年级的学生初次接触朗读,我们不仅要教会他们如何在句子与句子,段落与段落之间有自然的停顿,还要教给学生读好轻声、儿化和各种句子的语气的方法。

带孩子们入
门,我们可以以音乐带动,从旋律引导。

以一首《让我们荡起双桨》为例,我们可以让孩子们先听一遍这首歌,然后告诉他们,朗读也是需要有节奏的,就像我们唱歌一样,在每段之间都要有适时地停顿。

在唱到“小船儿轻轻”这句时,我们应特别强调“儿化”的读音和轻声等,让孩子们首先从心理上认识到,朗读得好,其实也能像音乐一样奏出优美的旋律。

其次,让音乐和朗读相映得彰。

针对小学语文不同类型的课文,我常常选择与课文内容的感情基调相宜的音乐进行伴读,使学生的情感引起强烈的共鸣,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寓教于乐,快乐朗读
在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体会到朗读应该是一件快乐的事。

如何感受到快乐,那就是让学生形象朗读,配合各种不同动作衬托朗读的气氛,让朗读生动化,形象化。

当我教学《丑小鸭》这篇文章时,我让一位同学朗读课文,另一位同学模仿小鸭子的动作。

当读到谁都欺负小鸭子时,让模仿动作的同学低着头,露出沮丧的样子,读的人自然地受到影响,声音不自觉也会缓慢而低沉;当后来小鸭子发觉自己原来是天鹅的时候,朗读的同学也会跟着扮演者的行为,声音中透着喜悦。

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可以调动学生们的情绪,而且能让学生感受到朗读的快乐有趣。

(三)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情感
想要学生朗读得更投入,我们还得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情感。

在教学《邓小平爷爷植树》时,我让学生联系各人实际情况,谁家里爷爷还在的,大概有多少岁了,身体状况怎么样等等,在学生们
七嘴八舌的说法中,让学生对课文中邓爷爷81岁的高龄有个初步的了解,拉近跟邓爷爷之间的距离,在这个基础上,我简略指出,如果没有邓爷爷的话,就没有我们现在幸福的生活。

随后再点明主题,其实邓爷爷这样做,是为下一代的孩子创造一个美好的环境,让孩子们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

学生们联系实际,自然地被邓爷爷高尚的情操和爱护下一代的情感所感动,朗读中自然也会多了对邓爷爷的崇敬之情。

(四)合理想像,让学生们身临其境
低年级的孩子虽然还小,但想象能力是与生俱来的,让孩子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能力,往往会取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学习《快乐的节日》一文时,我让孩子一边听录音朗读课文一边想象,再问他们如果今天我们一起野外玩的话,大家会玩些什么?学生们畅所欲言,有回答说:“要去树林里捉迷藏”,有的说:“要去小溪里捉小鱼”……这样,让孩子在想像中去读课文,激发了孩子们的兴趣,不但读得更流畅了,而且,把课文的感情色彩也表现得淋漓尽致,达到了想象的目的。

想象的事物虽然是飘渺的,遥远的,但却是美好的。

学生通过丰富的想象力表现他们那稚嫩的思想,美好的品质。

更能够把这种思想和品质付于课文中来,使课文在朗读中更精彩。

(五)合理竞争,举行朗读比赛
每个孩子心中都存在着对褒奖的盼望和对荣誉的渴望,有鉴于此,我经常适时地举行朗读比赛。

在比赛中让几个或者几组学生读相同一段课文,然后彼此之间指出对方的优点与不足,最后我再进行评价。

对于表现得好的,我给予表扬,对于有待改进的,我则婉
转地对他提出期待的要求。

最后全班或者个别同学对朗读段落再次巩固。

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竞争心理,又可以引导学生学习其他同学长处,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朗读的指导方法灵活多样,我想,只要我们能够正确认识朗读教学,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以学生的进步为核心,对低年级孩子朗读能力进行培养,关注每一位孩子的生活世界、情绪状态和情感体验,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规范地指导,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精心地指导学生朗读,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才能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学会学习,真正做到“读有所得”和“以读为本”,为孩子一生的成长打好底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