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王维山水田园诗中的天人合一
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论王维山水诗的生态美

湖南 一 蒋学院 报 芽印 学
Ju a fHu a i t N r l nv ri o r l o n n Fr oma n s U iest y
0c. 2 o t 09 V l 9 No 5 0_ .
第 9卷第 5 期
人 与 自然 的和 谐 统 一
行复 见城 市, 宛然有桑麻 。回瞻旧乡国, 漫连 云霞。 淼 诗人在黄河泛 舟见到异 地他 乡的景物 , 发了思 乡的 触 愁绪 。回望远处 的家乡 , 出现的是虚元缥缈的景象 : 浩渺的 河水 连接着天边 的云彩 霞光 , 苍茫 一片 , 故乡遥 不可见 , 全
诗意 象空灵飘忽 , 不可企及 。又如 :
主客 融合 无 间 的体 现 。
关键 词 : 王维 ; 山水诗 ; 和谐 美; 生态意识
中图分类 号: 0 . 2 1 7 2 2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 号 :6 1-4 6 2 0 ) 5- 1 7—0 17 3 9(0 9 0 0 2 3
生态美学是在 2 0世 纪 8 0年代 中期 以后 逐步形 成 的。
含 着万物皆空 、 物我两忘 的禅机又呈现 出情景 交融、 思与境
中的错觉 , 往能 引起对 审美 对象 的美 感。 的确 如 此 , 往 ” 王 维诗 中举凡 山色的空潆飘忽 , 草色 的延伸爬动 , 一 不 比静 元 态的山水更生动形 象 , 富有情趣 和美感。老子云 : 道之 更 “ 为物, 唯恍 唯惚 。惚兮恍 , 其中有象 ; 恍兮惚 , 中有物 。 虽 其 ” 恍惚朦胧 , 却有物有 象 , 故可 以心融神化。诗人在对 山水景
也影响 了人们对诗歌 的美学 期待 。诗 禅一致 , 山水诗迅 速 禅意化 。禅宗主要在思维 和语言上给盛唐 山水诗 以深刻 的 影响 , 直指心源 ” “ 的直觉 思维 化为 盛唐 诗人 的审美 智慧 ,
论王维山水诗歌的美学特征

论王维山水诗歌的美学特征
王维山水诗歌的美学特征有:
一、融合性:诗歌融合山水情感与思想意象,体现出自然、思想、情
感的完美统一,使诗歌变得生动活泼。
二、唯美主义:诗歌具有无与伦比的唯美意境,赋予其强烈的艺术美,可以激发读者的思维情感,使其充满向往和憧憬。
三、写实主义:诗歌描写的场景细致入微,将大自然的真实景观写得
栩栩如生;诗歌中充满着深厚的生活细节,把握住大自然的细微变化,使
读者能够有如置身其中的体验。
四、动态化:诗歌笔触活泼,百结融合,意象跳跃,表达了动态的生
活和自然景致,使读者充分感受大自然天成之美。
五、纯粹性:诗歌以简单而纯粹的语言呈现细致而绝美的山水景致,
使读者能够感受到大自然的精髓。
王维山水田园诗的生态伦理

王维山水田园诗的生态伦理王维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他的诗歌以描绘自然景观和人文生活为主。
他的山水田园诗融入了许多生态伦理观念,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和珍视。
本文将从生态伦理的角度分析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并探讨其中所包含的生态伦理思想。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中常常表现出他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赞美。
他描绘了大自然的壮丽景色,如《登乐游原》中的“涉古战场掠美尘,横行乎今探虎津”;他也赞美了自然中的小细节,例如《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的“月在百里外,忽照十里碜。
”这些描写表达了王维对自然美的敬畏和对自然生态的保护热忱。
他通过描绘山川湖海、花草树木等自然景观,传递出他坚信大自然是人类的良师益友,应该倍加珍视和保护的观念。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中融入了他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他通过描写乡村田园的生活场景,表达了对自然与人文生活的融合的向往和追求。
例如《送别》中的“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王维在诗中描述了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和谐关系,暗示人类应当像花草树木般自然而然地生活,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处。
他认为只有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时,人类才能享受到真正的幸福。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中强调了人类与自然的互动与交流。
他倡导人们要积极与自然互动,体验自然之美,传达了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伦理观念。
例如《登鹳雀楼》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维通过登高眺望的方式,展示了人类对自然景观的积极探索和向上追求的精神。
他提倡人们应当主动融入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的奇妙和魅力,而不是将自然视为客观事物。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中蕴含了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
他表达了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赞美,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倡导人类与自然互动与交流。
他的诗歌使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人类与自然的紧密联系,启发我们保护自然环境,珍视自然资源的重要性。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不仅是文学的经典之作,也是生态伦理观念的重要载体,对我们构建和谐社会和可持续发展意义深远。
浅谈王维诗歌的两个特点

浅谈王维诗歌的两个特点作者:杨捷来源:《教师·中》2012年第08期摘要:本文从两个方面对王维诗歌结构变幻和天人合一的特点进行阐述,从而使人感悟到王维的诗既富立体感,又体现和谐美,使人读诗如看画。
关键词:王维;诗歌;结构变幻;天人合一王维在山水田园诗歌创作中,用自然、凝练的语言,绘画的艺术手法,描绘富有特征的景物,意境高远,清新自然。
他善于在文字描写中融入绘画艺术手法,表现客观物象的直接性、可感性、生动性的特点,真切巧妙地传达给读者,从而缩短了读者由文字概念到具体形象的思维过程,使其诗作富有诗情画意。
宋代大文豪苏东坡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1]这是对王维作品最中肯的评价。
他的作品在创作中应用结构变幻和天人合一等多种艺术表现手法,在体现诗情画意方面近乎达到完美,很有代表性,许多诗句都脍炙人口,从而使王维的诗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描写山水田园诗歌中的一个奇葩,具有不朽的生命力和感召力。
一、立体空间结构的变幻之美空间结构的变化是王维诗歌当中艺术表现手法之一。
因为结构是“艺术创作的重要步骤之一”[2]。
在绘画艺术中,远近、大小排列的不同,构成生动的相互关联的富有立体感画面,使诗所表现的意境具有立体感。
王维诗中综合地运用绘画艺术手法,把自然景物用文字加以排列组合,构成错落有致的立体感,层次分明,意境高远。
如《终南山》:“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在这首诗中,作者首先对终南山的地理位置予以确定,接着写终南山的气势,最后再从读者的角度进行描绘。
从结构上,由远及近,由点到面,处处融入了绘画的技巧。
在写作手法上,诗人先把整个山体进行分段描绘,从山之高、山之长进行刻画,并运用多种技巧。
首联两句是抬头所见终南山远景,是远观。
颔联写进入山中所见终南山的近景,山中云雾缭绕,奇妙无穷。
颈联写来到中峰时所看到的情景,突出了山之高大、景致之缥缈,仿佛使人入仙境一般。
诗情画意天人合一——举例浅谈王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诗 重 在 表现 王维 本 人 隐居 在 终 南 山 间之 时 颇 有 诗 意 令 人 回味 无 穷 。 从他以后 , 诗 画 结
而 悠 然 自得 的 心 境 ( 而 没 有 去 描 绘 具 体 的 合 成 了 中 国 艺 术 舞 坛 上 的一 股 潮 流 。 ( 3 ) 王维 的 绘 画 境 界 已经 突 破 了 前人 那
啸” 。 这 前两 句 写 诗 人 “ 独坐~弹琴~长啸” 径, 最 后 汇成 了势 不 可 挡 的 “ 文人画” 巨流 , 两 句 写 了夜 深 人 寂 , 惟 有 明 月似 解 人 意 , 偏 象 。 他 的 画一 变 勾 斫 为 渲 淡 渐近 自然 , 意 境 再 进行 诗 画结 合 , 从 而 进 一 步 品味 王维 “ 诗 等 动 作 。 “ 深 夜人不知 , 明 月 来 相 照 。 这 后 以 至 在 中 国 形 成 了 文 人成 为绘 画主 流 的 现
色。 王维作诗 , 形象生 动鲜明 , 如象在 画中
( 2 ) 《 终 南别业》 也 是 八 句 四十 字 。 这 首 所 见 ; 他作 画 , “ 山谷 郁 郁 盘 盘 , 云水飞动” ,
1诗 中有画
王维 首 先 以诗 人 著 称 , 现 存 诗近 4 0 0 首,
田 园等 自然 风 景 及 歌 咏 隐 居 生 活 的 诗 篇 。 派的代表 人物 。
体 育 与艺术研 究
C h i n a E d u c a t i o n I n n o v a : t : i o : n :: H e : = r a : l d — U ;
诗 情 画意 天人 合 一
举例浅谈王维的 “ 诗 中有 画 画中有诗 "
李 道 媛 ( 西南 民族大学 艺术学院 四川成都 6 1 0 0 4 1 ) 摘 要: 文艺全 才的王维 , 尤其 以诗歌 和绘 画最 为突 出。 他的 山水 画最 重要 的特 色是诗和 画的 有机 结合 , 创造 了诗 情画意 的境 界 。 在 山水 画和 山水诗 中, 他真 正实现 了中国传统美 学中“ 天人合一 ” 的审美境界 。 关键词 : 诗歌 和绘 画 诗情画 意 天人合一 中 图分 类号 : I 2 0 7 . 2 2 文 献标 识码 : A 文章编号 : l 6 7 3 - 9 7 9 5 ( 2 0 1 4 ) 0 4 ( a ) 一0 2 0 9 — 0 1 王维 是盛 唐一位 文艺全 才 , 出 身 干 世 这就是一 个典型的平远构 图。 《 辋 王维在《 使至 塞上》 这首 边塞诗 中 , 以 是 远 景 。 峦簇木 , 秀丽清润 , 院落楼阁 皆工整 , 人 物 ( 2 ) 苏东坡说 : “ 味 摩 诘 之诗 , 诗中有画; 要的特色是诗 和画的有机 结合 , 创 造 了 诗
王维山水田园诗的生态伦理

王维山水田园诗的生态伦理中国古代山水田园诗是以山水田园之美为题材,描述了大自然的美丽景色以及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处。
赏析这些诗歌不仅仅是欣赏文学作品,也意味着关注生态伦理与生态价值。
本文将以王维诗歌中的大自然和人的关系为例,探讨山水田园诗的生态伦理。
王维是唐代山水田园诗人之一,他的诗歌把自然景色与人类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表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平衡共生的理念。
他的山水田园诗描绘了美丽的山水田园景色,并通过这些景色表达了他对自然和人类的关爱与尊敬。
首先,王维的诗歌充满了对自然景色的赞美。
例如《青溪》中:“翠峰环左右,玄洞入前后”,王维用翠峰和玄洞来形容青溪的景色,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山林溪水的美丽。
在《终南山中》中,他写:“景物无限好,只缘心境闲”,表达了人们只有在心灵宁静的时候才能真正欣赏到大自然的美丽。
在《鸟鸣涧》中,王维写道:“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表现了春天的山水之美,同时也表达了他对自然的赞美之情。
其次,王维的诗歌表达了他的生态伦理观。
例如,《画》:“不避彩云来佳节,自持芳草送远人”。
这句诗歌表达了王维节约利用自然资源的理念,他不仅赞扬彩云带来的美丽景色,也表现了他不浪费自然资源的意识。
在《终南望余雪》中,王维写道:“雪拥莺儿两相偎,时见仙人掌上来”。
这句诗歌表达了王维生态保护的观念,他不仅欣赏莺儿和雪的美丽,也关注生态平衡,因为“仙人掌”只能在生态平衡的环境中生长。
此外,王维的诗歌将人与自然融为一体,强调了人类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性。
在《终南别业》中,他写道:“野花无人芳草远,雨雪纷纷何所似”,表现了人们与自然之间的默契。
在《鸟群元日》中,他写道:“群飞何处去?秋思洒林间”,表现出人类和自然之间的联系。
这些诗歌表达了王维对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理念,只有保持这种和谐,才能实现生态平衡,维护人类的健康和幸福。
综上所述,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具有生态伦理的特点,他的诗歌充满了对自然景色的赞美,表达了他的生态保护观念,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具有重要的生态伦理价值。
试论王维诗歌中的生态表征

试论王维诗歌中的生态表征王维作为唐代山水诗集大成者,吸收禅宗思想的精髓,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王维山水诗是人与自然谐和共处的典范。
生态学认为人与自然平等无差,这与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的禅宗思想不谋而合。
王维诗歌中的生态表征极具特色,且涵盖了动植物水域天象等方面,离不开禅宗的关照。
本文即探讨王维在“无待无己”“离相离空”等禅宗思想的影响下,如何以具体表征构建一个平等和谐的生态乐园,并期以此对当今恶化的生态环境进行反思,关注人性的回归。
标签:王维诗歌;禅宗思想;生态学;表征一、王维与禅宗隋唐是中国佛教的鼎盛期,也是佛教中国化的成熟期。
这时期出现的佛教宗派,大多另辟蹊径,积极倡导“六经注我”之精神。
禅宗由于主张用禅定概括佛教的全部修习而得名,又以“传佛心印”自称,主张众生皆有佛性,故亦称“佛心宗”。
由此禅宗消解了人佛之隔,把人从无法企及的彼岸神殿还原到了普通世俗,并逐渐成为影响较大、且又备具中国特色的佛教宗派。
王维生在一个佛教氛围浓重的家庭,其母跟随北禅宗神秀的弟子普寂禅师也即大照禅师,修习佛法三十多年。
王维《请施庄为寺表》云:“臣亡母故博陵县君崔氏,师事大照禅师三十余岁,褐衣蔬食,持戒安禅,乐住山林,志求寂静。
”1在母亲的影响下,“维兄弟俱奉佛,居常蔬食,不茹荤血,晚年长斋,不衣文采。
”2据《大荐福寺大德道光禅师塔铭序》3,开元十七年,王维与禅师来往密切,受禅宗影响很深。
二、王维诗的生态表征大乘佛教分为空、有二宗,空宗的核心思想为“空”。
佛教所说的“空”并非一无所有的“空”,而是认为世间万事万物都是条件的产物,会随着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万物都是没有自性的,故曰“空”。
《心经》云:“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王维诗歌里,涉及“空”的意象颇为丰富,如“空山”“白云”,“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湖上一回首,山青卷白云”,“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等等。
这些都表明王维深深受到了空观思想的影响。
情景相谐 天人合一

情景相谐天人合一——论我国古代山水田园诗的流变山水田园诗是中国诗歌的一个重要流派,谢灵运和陶渊明分别开创了山水诗和田园诗,到唐代,王维、孟浩然继承发展了陶谢诗歌的题材和创作风格,在描写田园风光的同时渗入山水景物的描绘,使山水诗与田园诗得以合流,形成了山水田园诗派,在中国文学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山水田园诗特点:以描绘自然山水和田园风光为主要内容,表现返朴归真、怡情养性的情趣,抒写隐逸生活的闲情逸志。
他们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意境淡远闲适,写景状物工致传神,语言质朴淡雅,提高了诗歌表现自然景物的艺术技巧。
这类诗歌的主要特点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亦即作者笔下的山水自然景物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愫,或者借景抒情,或者情景交融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山水田园诗历来为广大读者所喜爱,究其原因,在于其所描述的内容及作者所抒发的情感契合人们的心灵,使人产生共鸣。
那么,山水田园诗最初是如何产生的,中间又经历了哪些发展变化,才到后来的成熟完备自我一派呢?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一体。
陶渊明39岁时因“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结束了仕隐不定的生活,坚决走上了归田的道路。
他的归田是在对污浊的现实完全绝望之后,采取的一条洁身守志的道路。
《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即真实地叙说了他归园田居的原因及归隐后怡然自适的生活状态和情趣。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正是他理想中的生活,这让他感到真正找到了归宿,心灵获得了极大的自由。
诗人的这种愉悦、快意是身处官场之人无法体会的,所以他时时要不无得意地表达出来。
不仅如此,诗人身处农村,还亲自参加劳动,和农民朝重视通过艺术形象而不是抽象语言来表现这一哲理。
陶渊明在诗歌发展史上的重大贡献,是他开创了新的审美领域和新的领域和新的艺术意境。
虽然一般的玄言诗人都注意到从审察自然来体会哲理,并由此产生了山水诗的萌芽,但是鲜有人把目光投向朴素的乡村大地,也只有在陶渊明的笔下,农村生活、田园风光才第一次被当作重要的审美对象,这也为后人开辟了一片清丽独特的天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王维山水田园诗中的天人合一摘要:“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文化的重要传统,也是中国诗歌创作的重要美学原则,唐代是中国诗歌创作的顶峰,出现了很多脍炙人口的名篇和著名的诗人,“天人合一”的思想在这一时期的诗歌创作中表现尤为明显,特别是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本文将从复归自然的生命状态;王维诗歌中的“闲”与“空”;有声的诗歌,清雅的语言等几个方面来阐述王维山水田园诗中的“天人合一”思想。
关键词:天人合一情景交融自然人中国诗歌在唐代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涌现出了无数的著名诗人。
唐代诗歌的繁荣与唐代整个社会的开放风气有极为密切的关系。
唐代士人胸怀开阔、志向高远并且很多人都非常有个性,他们的生活与理想深深地影响着唐代的诗歌创作,古人云:“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唐代之前,很多文人墨客由于政治道路崎岖,空有一身才华却无处发挥,憎恶社会的污浊,不愿与当权小人同流合污,而归隐山林,在自然的怀抱里,畅叙幽情,由于远离世俗干扰,但是他们的山水田园诗多为托物言志之作,寄托自己的政治情怀,总不那么纯粹。
而唐代士人多为积极进取的文人骚客,他们漫游于山水之间,拥入自然的怀抱之中,很大程度上并不是出于隐居的目的,而是出于自身爱好,在这样的背景下写出的山水田园诗少了一种影射、暗示的色彩,反而使得诗歌显得更为纯粹。
东晋之后,山水游赏常反映到诗文中来。
但从山水游赏扩大到漫游,并且成为一时风尚,则是到唐代才开始的。
唐代的文人骚客在踏入仕途之前,大多有了丰富的漫游经历,漫游的地点为繁华的都市与风景瑰丽、壮观的山水之间,这种漫游山林的习惯一来直接为唐代的诗人的提供了丰富的山水田园诗的创作素材,另一方面在提高他们自然审美情趣的同时,也让他们将人自身与自然拉近,并在两者之间进行思考,并建立联系,这在诗歌创作中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诗歌中有借景抒情、托物抒情、托物言志等创作手法,这些手法在人内心的情感与外界的自然物之间建立了一种微妙的关系,通过这些可见、可触、可闻的自然景物传达内心中那极其强烈而又无形的情感,我们可以借用一首词来说明人的情感与自然事物的关系:“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蒋婕的这首《虞美人·听雨》,讲人生德尔三个阶段的情感变化非常形象地表现了出来,为我们展示了人生中不同的三幅“听雨图”——“少年听雨图”、年少轻狂、血气方刚,少年时代自己沉浸在温柔乡中,无忧无虑,此时愁离自己还很远,所以不知“愁滋味”;人到中年,经历了不少人生坎坷,“断雁叫西风”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气氛,暗示风雨飘摇中人的坎坷遭际和悲凉心境;老年时,人生已过了大半,所以刻画了僧庐的孤寂冷清和鬓发的稀疏斑白形象,透出晚年的憔悴与枯槁心境。
另外,唐代文人读书山林的风气也为文人骚客与自然的亲近制造了很好的机会。
在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中,情和景的契合交融达到了化境,这不仅为中国山水诗开创了创新的风气,而且将“天人合一”的内涵之一——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宇宙万物的关系通过情景交融的手法表现了出来。
在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中,作者本人的情感与自然景物的融合完全不露斧迹,犹如笑容之后的冰雪悄无声息地深入大地一般: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终南别业》)水穷尽之处,人烟稀少,深山林静,而人是在偶然之间行到此处,正所谓“云无心而出岫”在此诗中人的心态与自然状态同步,神会于物。
诗人着重写无心,写偶然,写坐看时无思无虑的直觉印象,那淡泊、自然闲适的云,是诗人心态的形象写照,静处生动,动处生静,动静合一,作者用山水的景色形象生动地表达了这一哲学命题,显得空灵而自然。
王维喜静观自然,善于从客观景物中找到与主观感情相契合的地方加以表现。
一、复归自然的生命态度从王维情景交融的山水田园诗中,我们至少可以能够看出“天人合一”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在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中,诗人流露出一种返归自然的生命态度,陶渊明曾在其《归园田居》(一)中写道: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虽然我们从诗中看到了诗人贫乏的物质生活和“劳其体肤”的农耕之苦,但是陶渊明本人却乐在其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使田园诗逐渐走上正轨,迎来了他田园诗的自觉时代,同时,陶渊明所营造的田园生活也成为后来无数士大夫的精神家园,王维的山水田园诗融陶渊明的田园诗和谢灵运的山水诗为一体,特别是对陶渊明的生活态度心领神会,因此“天人合一”在王维山水田园诗的表现之一就是上文提到的个体生命返回原始的自然状态: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
野老与人争度罢,海鸥何事更相疑。
《积雨辋川庄作》 诗意描写积雨后辋川庄的景物,叙述隐退后闲适生活,“漠漠”和“阴阴”两个词将初夏雨后的主要特点描绘出来,让读者瞥见了作者本人隐居在辋川这一宁静郊外的的惬意生活,灵动的自然景物透露出生机勃勃的气象,人与动物如此接近并能够和谐相处,白鹭、黄鹂、松树还有人,他们都自由自在地在广阔的自然中享受属于自己的生命与乐趣,王维在平常司空见惯而又为人忽视的事物中向人们展示了自然的宁静,生命的自由。
王维不仅在诗歌内容上主张回归自然本真状态,而且在他所有的艺术作品创作中,他都提倡自然美,反对人工的雕饰。
认为作品越是自然朴素就越真实。
他在《题友人云母障子》中写道:“君家云母障,持向野庭开。
自有山泉入,非因彩画来。
”2云母屏风上显示出来的山水图景,是其自然而然形成的,而非出自人工的精雕细琢,所以才会如此的真切与生动。
在庄子的“天人合一”思想中,他强调万事万物都有属于自己的道,正所谓天有天之道,天之道在于“始万物”;地有地之道,地之道在于“生万物”;人有人之道,而且人之道的作用就在于“成万物”。
而且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在“老庄”思想中,“道”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任其自然,是本真的存在,万事万物都有属于自己的状态和属性,它们已适合于自己的方式存在着,如果人为的想去改变和扭曲这种自然状态,自然会损害事物的本性,老子在《骈拇》中说道:“骈与足者,连无用之肉也;枝与手者,树无用之枝也”3庄子人为脚上多出的足趾与手上多出的手指,虽然没有什么用处,但是它是一种自然、本真的状态,如果硬要反其道而行之,将其去掉,这将会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所以在庄子的“天人合一”思想中,他一直强调生命的本真状态,自然状态,自然的才是美的。
庄子的“天人合一”的内涵之一就是从大自然中发展而来的自然本性,《逍遥游》中写道:“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南冥者,天池也。
”4即使鲲鹏这种巨大的神物,它也要顺其道而行之,御海而行,驾风而起,凭借自然万物的规律而助自己达到目的地。
在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中,我们看到了人与自然万物融洽相处在一起自在、自由的状态,这正得益于庄子的“人与自然同质同源”的思想,庄子要在“游于自然”的过程中,去寻找人所失去的本性,只有在与大自然的相互融合中,在与大自然的情感交流中,个体生命获得了绝对的自由,体会到生命的精彩与可贵之处。
因此,“齐同万物”、“天人合一”中的回归自然本性就成为庄子之后历代文人骚客诗歌创作的一个重要命题,而在王维的诗歌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王维通过简练的笔法维我们塑造了一种深远的意境,在这种意境中,个体的生命灵动与具体的自然景色十分自然地融合在一起: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5在清新宁静的山水中,感受到万物生生不息的生之乐趣,精神升华到了空明无滞碍的境界,无论作为个体的人还是作为个体的其他生命,他们都散发出原始自然的生命状态,自然的生命与人得生命完全融为一体,创造出了如水月镜花般纯美的境界。
二、王维诗歌中的“闲”与“空”庄子的“天人合一”肯定了宇宙万物与人同质同源的状态,强调用“以物观物”的眼光来审视宇宙万物,人也是这万物中的一员,与自身之外的一切事物处于平等的地位,作为一种审美主张“以物观物”强调顺其自然、顺其物性。
以朴素的心灵关照朴素的自然,从而获得一种天然的美感,这种“以物观物”的审美方式对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摆脱了人与自然主客二分的视角,做到“以物观物”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将意境分为两类:一类为“有我之境”即“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另一类为“无我之境”即“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物,何者为我”6王维诗中的“以物观物”与王国维提倡的“无我之境”类似,也正如庄子那样“庄生晓梦迷蝴蝶”,在常人看来这是一个很普通的梦境,但是庄子本人却陷入了深深的哲学沉思之中:是我梦见了蝴蝶?还是蝴蝶梦见了我呢?亦或是:是我出现在蝴蝶的梦中?还是蝴蝶出现在我的梦中?这体现了人与宇宙万物的平等地位,是“天人合一”一个重要内涵。
从存在论的角度来说,“天人合一”指的是空无与虚静的感应会通。
人的本真存在是虚境的呈现,虚静是一种摆脱了各种主观因素的干扰,空灵明净,绝神凝望的审美境界,同时,也是一种人生境界。
在虚静状态下,人能包容天地间的万事万物,不计较自身的利害关系,所有的生命与事物都被一视同仁地对待,如此一来,主体本身就不会为名利和欲望所束缚,不为物役,不为情累,不为心滞,正所谓“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在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中“空”和“闲”最能表现王维诗歌中“天人合一”的空无与虚静内涵。
王维提出的“审象于净心”,“天机清妙者”是要求主体在审美过程中能够排除干扰,凝神静观,在虚静的状态中与客体融为一体,由于厌倦官场的生活,王维将自己的住所安排在寂静无人的地方,闲适的田园生活带给了他无限的乐趣与惬意,他的诗歌之中经常流露出“空”的思想,《过香积寺》中的“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其中的“空”字不仅描绘出了潭水的清幽空旷,同时也映衬出了作者内心世界的平静如水;《山居秋暝》中的“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其中的“空山”并不是指这座山一无所有,十分荒芜,而是指山上繁茂的树木遮掩了人们的日常活动,显出一片“空”来。
“人闲桂花落,叶静春山空”写出了那种悠闲安静的生活姿态,仿佛周围的一切事物都静了下来,《鹿柴》中的“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空”是空旷之意,将鹿柴附近傍晚时分的景色形象生动地描绘了出来,深山里寂静深幽、空旷无人,展现的是大山幽静、不闻人语的情境,表现宁静幽深的景色。
一个“空”字渲染了空寂清冷的氛围,表达了隐居者心无功名的淡泊名利的心态,让读者体会到在摆脱尘世之累的自在悠闲状态,注意到人在寂寞、安静时才能观察到的细节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