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王维山水田园诗的诗境与禅境
试论王维诗歌孤寂意境中的禅蕴

制毒龙 ”写傍 晚所见香积寺 的景色和作者 的联想 ,面对清 生道 心 者 乎 ? ”
澈 的潭 水 , 联 想 到 寺 中修 禅 的 僧 人 ,这 里 弓用 了 一 个 佛 家 I 总 之 , 时 喻 “ 下 文 宗 ” 、 “ 步 当 代 ” 的 大 诗 人 天 独
的 典 故 : 西 方 水 潭 中 , 曾有 毒 龙 藏 身 ,不 断危 害 人 类 ,后 王 维 , 以他 的才 气 、 学 识 、热 情 和 造 诣 给 后 世 留下 了经 久
寒暑 ,世人 既不知道它 的存在 ,它也不知道人世 的变迁 。
作 , 这 不 容 忽 视 。对 于 这 一 点 我 们 要 格 外 加 以注 意 和 客 观
落 花啼鸟 ,人世 纷纭,在王维看来 都是空虚 。王维 山水诗 批 判 , 这 样 才 能 更 加 全 面 地 评 价 王 维 诗 歌 作 品 的 思 想 内容 中的 “ 禅意 ”,还可 以从 《 鹿柴 》 “ 山不见人 ,但 闻人 和艺术价值 。 空 语 响 。返景入深 林,复照青苔上 ”看 出 。 《 竹里馆 》通 过
纵观 唐代诗坛 ,王维堪称 是一位独 具风格 的诗 人,他 是 山水 田园诗 派的代表人物 。他的 山水 诗因清幽 淡远、空 寂超旷而具有 “ 不着一字,尽得 风流 ” 的妙处和 “ 言外之 意 ,味外之 旨”的韵味 ,他 的成就在于 把禅学理 念演化 为
自己 诗 歌 的创 作 指 导 思 想 , 构 成 了 空 灵 流 动 的诗 歌 意 境 。 在 他 生 前 ,人 们 就 认 为 他 是 “ 当代 诗 匠 ,又 精 禅 理 ” ,死
“ 悟 寂 为 乐 ,此 生 闲 有 余 ” ; 强 调 “ 境 无 心 ” 、 “ 一 对 无 望 为 本 ” , 也 就 是对 一 切 境 遇 不 生 忧 喜 悲 乐 之 情 , 以 一 尘
《王维山水诗的哲思与禅境抒发》

王维山水诗的哲思与禅境抒发引言王维(701年-761年),唐代著名的文学家、画家和政治家,被誉为中国古代山水诗的创始人之一。
他的作品以独特的景物描写和深邃的哲思闻名于世。
本文将探讨王维山水诗中所蕴含的哲学思考和表达禅境的艺术手法。
王维山水诗带来的心灵愉悦王维的山水诗以其细腻而优雅的描写方式,给读者带来了心灵上的愉悦。
在他笔下,大自然展现出宁静、恬淡、空旷和神秘等特质。
通过描述山川河流、花草树木等元素,王维让读者感受到自然界中无尽的美好与平静。
哲思传递:对生命和人性的思考但是,王维山水诗并不仅仅是对自然美景的描摹,更重要的是其中所包含着对生命和人性进行深刻反思的哲学意味。
首先,在王维的山水诗中,他常常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直接描写和间接隐喻,表达出对人生短暂与无常的认知。
这种对时光流逝和生命脆弱性的垂怜感,让人深思自身存在的意义。
其次,王维山水诗中常常体现出一种超脱尘世的态度。
在忙碌纷扰的社会中,他以温润静谧之笔,诉说着追求内心平静、超越物欲束缚的精神境界。
这种超脱尘世的抒发方式引导着读者反思自己和外部世界之间关系。
禅境之美:艺术手法探究禅境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概念之一,它强调内心平和、超然寡欲等价值观念。
而王维山水诗就以其自然、虚无和回归内心等特质,展示了禅境美的艺术手法。
首先,在形式上,王维运用到了极简主义的手法。
他通过去除冗余而突出核心元素来书写山水景观,并用简约明快的语言风格传达出一种无为而治的禅境理念。
其次,王维山水诗中广泛运用比喻和隐喻的手法。
他通过将自然景物与人的内心状态相融合,传递思想和情感。
这种以意象表达哲思和感悟的艺术手段,让读者在欣赏诗歌时沉浸于禅境之美。
最后,王维山水诗中强调观察能力。
他教导读者要从日常琐事中发现美好,并通过审视自然界中微小之处来触发心灵深处的共鸣。
这种注重细节、培养对美感知能力的方法,有助于读者拓展自身对禅境之美的理解。
结论王维是中国山水诗的代表作家之一,他独特地将哲学思考与禅境抒发融入了自己的作品中。
【王维山水诗的禅意】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王维山水诗的禅意】原文注释、翻译赏析王维山水诗的禅意王维,这位盛唐诗坛杰出的诗人,以其卓越的艺术素养和才能,对“山水自然〞进行审美观照。
他笔下的山水诗,含蕴山水清音,心境与自然浑然一体。
物我两忘、空灵清幽,独具禅思画意、意境之美,在诗苑中独树一帜。
王维的这种将山水诗的审美艺术和禅意的空灵宁静结合起来的创作手法,将其创作推向了顶峰。
下面我们来看看王维山水诗的禅意,欢送阅读借鉴。
一、王维的生平及佛教信仰王维(701-762),字摩诘,是盛唐时代的杰出诗人。
诗人以在诗作中善于描绘山水田园景色与表现诗情画意见长。
诗人一生与佛教有着特殊而紧密的联系,其名和字都是取自佛教经典《维摩诘经》。
王维号摩诘居士。
王维信仰佛教,跟他的家庭有很大关系。
王维生长在一个佛教气氛很浓的家庭,他的母亲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
在其母的熏陶下,王维年轻时即信奉佛教。
尽管如此,儒家的仁政学说和积极用世精神仍在其思想上占据主导地位。
然而在历经一系列政治上的失意与挫折后,佛禅理念在他的信仰中终于占据了支配地位,以至诗人笃志奉佛,在禅诵中寻找寄托,在大自然中获得解脱。
王维以禅诵和游乐山水来摆脱肮脏的政治,排遣内心的郁闷,保持心灵的澄静,又以澄净的心灵去体悟自然,在对自然的吟咏中,表达对禅理的深切体会。
他对佛教虔诚而笃信,在诗歌创作上常常“以佛入诗〞,使诗作充满禅意、禅理、禅趣。
后清代诗论家王士祯在《香祖笔记》明确指出:“唐人五言绝句,往往入禅,有得意忘言之妙,与净名默然,达摩得髓,同一关捩。
〞并在其后来的《居易录》中更强调指出:“会试论唐人诗,王维佛语,盂浩然菩萨语,刘虚、韦应物祖师语〞,皆以佛语评论之,透露出王维诗与禅教的内在渊源与紧密联系,其更被人尊称为“诗佛〞。
二、禅宗思想与王维思想的渊源自魏晋南北朝以来,统治者所实行的儒、道、释三教并存、调和的方针,在入唐以后并没有大的改变,随着武后时代重佛教之风的盛行和大规模的寺庙建设、佛经翻译,佛教得到迅速的传播和开展。
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境界

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境界在古代中国文学史上,王维被誉为“山水诗的鼻祖”。
他以其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和深邃的禅意境界闻名于世。
王维的山水诗尤其注重于表达自然景物的美感,并寓意其中,将禅思融入其中。
本文将从几首代表性的王维山水诗入手,探讨王维诗作所展现的禅意境界。
首先是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这首诗以描绘旅行途中的自然景色为主,通过对细腻的描绘,展示了禅意境界。
诗中,作者将自然景色与心灵境界相结合,使得人与自然融为一体。
例如诗中“客心愿捧一盏清茶,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描写,让人感受到一种宁静、澄明的禅意。
王维通过对景物的细腻描绘,表达了禅思的美妙境界。
其次是王维的《登鹳雀楼》。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壮丽的自然景象,以及诗人在此景之中所呈现的禅意享受。
诗中,作者借用了鹳雀楼这一壮丽的景点作为背景,通过对细节的描绘,将禅意表现得淋漓尽致。
例如诗中“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描述,展现了自然的壮美,同时也使读者感受到一种视觉上的放松和精神上的宁静。
王维将自然景物与禅思有机地融为一体,使人体验到禅境的奇妙。
最后是王维的《登台湾山》。
这首诗以山水为主题,通过对景物的描绘,表现了禅意的境界。
詩中,作者以独特的艺术手法将自然景物与内心境界相结合,使读者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
例如诗中“何须身世惊风雨,只应心境拟山水”的语句,道出了王维将禅思融入自然景物中的宏伟构思。
王维以其才情卓绝地将内心感悟与自然景色融为一体,展现出无拘无束的禅意境界。
王维通过山水诗,巧妙地表达了禅意境界。
他以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展示出对自然的敏锐观察和对内心的深刻领悟,使人们对禅境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
王维山水诗中所展现的禅意境界,不仅使读者感受到自然之美,也带领人们进入内心的宁静和洞察。
正是因为这种独特的结合,王维的山水诗才能经久不衰地影响后世,并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王维之诗禅意境界

王维之诗禅意境界王维(701年-761年),唐代文学家、诗人,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他的诗作以含蓄深远、意境优美闻名,被称为“诗中山水画境,以禅意灵动闻名”。
一、修身养性:王维诗中的禅意王维的诗作中常融入禅宗思想,以表达个人对于修身养性的追求。
他通过描绘山水间的景色,展现了自然的美妙和人文的情感。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当属《登鹳雀楼》。
他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开篇,将自然风景与人类生活相联系,表达了修身养性的追求。
二、虚静意境:王维笔下的山水王维善于通过山水的描绘,表现出禅宗的虚静意境。
他的诗作中常运用自然物象来描绘人类情感,并通过对景物的观察和思考,传达出一种超越日常琐碎的境界。
例如《送别》中的“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通过描述人们的离别情景,展现了对于人生易逝的思考。
三、自然与人生:禅意的体现王维的诗作中常将自然景色和人生相融合,体现出禅宗的境界。
他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写,表达了人们对于生命的感悟和对于自然的敬畏之情。
例如《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中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以及《送别》中的“明月一钩弓,飞鸟万里空”,都将自然景色与人生哲理相结合,传递出禅宗的精神。
四、超越尘嚣:禅与人生境界的追求王维的诗作常以超凡脱俗、超越尘嚣为目标。
他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和自然景色的展现,使读者在阅读他的作品时能够暂时远离纷扰,心境得到安宁和宁静。
他的诗作中弥漫着禅修的气息和追求禅境的精神,使我们在阅读中能够感受到一种超越喧嚣世界的不朽魅力。
总结:通过对王维诗作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他常常运用山水描绘和自然意象来表达禅意境界。
他的诗作中常融入禅宗思想,强调修身养性的重要性,传递出一种追求超越尘嚣的意境。
他的作品以其深远的艺术意境和哲理内涵,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之一,也让人们从中领略到禅与人生境界的美妙。
在读他的诗作时,我们不禁被引导到一个超脱尘嚣的意境中,感受到内心深处的宁静与清净。
诗人王维将人与自然的关系融入他的作品中,传递给后人一种禅意境界。
王维山水田园诗作的审美特征及禅宗境界

王维山水田园诗作的审美特征及禅宗境界晚年的王维是“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酬张少府》),对佛教的崇信日益加深。
他结交了许多“禅门”中人,特别是和慧能大弟子神会的密切交往使他了解了南禅思想,对其思想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对其诗歌创作也发生了重要的影响。
可见“诗佛”王维不是人们想象中消极的不食人间烟火的佛教徒,禅宗思想带给他的是空灵活泼的生命气息,决定了其山水田园诗歌独特的风格和后人难以企及的地位。
一“诗中有画”的审美特征王维不仅在文学上造诣很高,而且擅长绘画,是中国水墨山水画的开山鼻祖,由于精通诗歌和绘画,王维能将二者巧妙地结合起来,从而营造出具有鲜明个性的艺术境界,蕴含着深刻的哲学之思,他在从事山水田园诗歌创作时,能娴熟的运用绘画方面的种种技巧和观念融入其中,加上自己细致入微的感受力,其山水田园诗歌也就像一幅幅有声有色自然活泼的美丽图画,神韵十足,意境深远悠长,王维也因此受到大文学家苏轼的高度评价。
具体来说,其诗如画卷,美不胜收,情景交融,深然天成。
主要体现在色彩美和光线美以及构图美和意境美两个方面。
1.色彩美和光线美绘画作为再现性空间艺术,如果要生动地描绘多姿多彩、五彩缤纷的大自然必须借助色彩。
诗歌是语言艺术,虽然不能像绘画那样直观地再现色彩,却可以通过语言塑造形象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因此,它同样可以使诗歌呈现出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色彩美,从而构成内涵丰富、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王维精通绘画,对大自然中色彩的浓淡深浅和光线的明暗强弱有着敏锐的感受,在诗歌创作中他擅长运用绘画的技巧,注重色彩之间的相互调合和衬托、光线的明暗对比,因此,其诗歌中的景物描写不仅色彩鲜明生动,而且呈现出真实丰富的光线感2. 构图美和意象美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作之所以被看作一面“诗中有画”的永远的旗帜,还和他再从事诗歌创作过程中注重像绘画一样的构图,营造宁静淡泊的意境有关。
中国古代绘画重表现中情感,多用写意的手法,从多个不同的视角来描摹山水,宋代山水画家郭熙对此有一个经典的总结,山有三远:自山下仰山巅,谓之高。
试析王维山水诗蕴涵的禅意

试析王维山水诗的禅意摘要:王维的山水诗得益于以禅家的态度来观照人生的一切,因了禅意而有一种独特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王维禅意意境王维的山水诗拆开来看既无动人的情语,也无动人的景语,似随意写出眼前景物,没去费力气刻画和涂饰,简洁得很。
而其诗却妙谛天成,境界自出,蕴涵着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
这是因为从中可以观照出诗人的人格理想的追求,诗中有诗人内在精神的折射。
这种内在精神,诗人的人格理想追求就体现在诗的禅意上。
王维,素有诗佛之称,他的名和字合起来是佛经中一位有名的居士。
王维生长在一个佛教气氛十分浓厚的家庭,他的母亲是位笃诚的佛教徒。
“师事大照禅师三十余岁”。
在母亲的熏陶下,在胜唐崇佛的风潮中,王维和其弟“俱奉佛,居常疏食,不茹荤血。
”王维师从名僧,和僧人交往很多,后由于仕途失意,一度隐居,日日禅诵,对佛学有较高的造诣。
在唐代佛教的各个流派中,王维信仰的是禅宗,禅宗分南北两派。
他的母亲所事之师大照即北宗祖师神秀的高足普济,这对王维早年的思想不可能没有影响。
大约在他四十岁左右的时候,王维为侍御使出使南阳,途中遇到南宗祖师慧能的弟子神会,神会所宣扬的南宗心要,又使他一见倾心。
禅宗是中国人的哲学,是中国人接触了大乘佛教后,体悟到自己内心深处奥秘的一种新的境界。
禅宗强调“对境无心”、“无往为本”,也就是对一切境遇不生忧乐悲喜的心情,不粘不着,不生不染,心念不起。
禅宗以无念为宗,追求心空的境界。
所谓空,是说世界上所有事物都虚幻不实。
心空,则无欲、无执、不生、不灭、大休、大息,达到永恒的涅磐。
王维受禅宗的影响,将诗歌的意境统一于空灵的禅境。
吕澄曾说“禅的意味渗透在学人的生活里,使它构成一种随缘任运的态度”。
任运,任心,追求主观精神的自由境界,保持心的清静,万事无关,一尘不染,任松风解带,任山月照琴,是王维以禅家的态度对待人生的一切所持有的生活态度。
他所写的山水诗多持澄心观照的审美态度,表现出空寂闲静的境界,闪耀着一种似有若无的禅光佛影。
试析王维山水诗的“禅”意

试析王维山水诗的‚禅‛意袁付斌内容提要:唐代的‚诗佛‛王维尤以其清幽淡远空寂超旷的的山水诗而传诵千古,王维的山水诗崇尚写意,追求韵味与情感的最高艺术,大有‚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妙处,也有‚言外之意,味外之旨‛的无穷品味。
王维饱有禅味的山水诗,被历代理论家们推崇备至。
他对中国的山水诗发展具有极大影响,而他的山水诗的成就,是和他的把禅学理念演化为自己诗歌创作指导思想,把禅人参禅悟道的某些方式引进诗歌创作有关的,而也正是他诗中的禅理禅趣,构成了其空灵流动的诗歌意境。
本文试从王维诗的禅意的生成、禅意在诗中的体现和禅诗的审美等方面来探讨王维山水诗的美学价值。
关键词:王维山水诗禅意王维生活在盛唐时期,中国佛学已经发展到了全面成熟的阶段。
他是中国文学史上唯一享有‚诗佛‛之称誉的诗人。
这一方面是因为他的佛学理论修养非常精深,历史上很少有诗人能够企及;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他能坚持较为严格的宗教实践,通过对禅门妙法的透彻参悟,深得禅家三昧,以至有些诗达到了‚字字入禅‛的境地。
一、禅意的生成1、家庭环境的熏染。
王维在《赞佛文》中称自己‚以般若力,生菩提家‛,其全家人均虔信佛法,茹素戒杀。
王维的名字本身就深含禅机,他名维,字摩诘,连读恰为‚维摩诘‛。
稍通佛学的人,都会知道有一部《维摩诘所说》,其中通达甚深般若智能,神通广大的维摩诘长者,是一位得到释尊称许的大居士。
又此经专说般若,是禅宗的根本经典之一。
王维既以维摩诘作为自己的名与字,可见他对其人的仰慕之情,又可透露出他与佛教、尤其是与禅宗的深厚缘分。
其母崔氏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带发修行,并因同乡的关系,师事一代名僧大照(《宋高僧传》记为大慧)普寂禅师三十余年(大照禅师名普寂,是禅宗北宗首领神秀的弟子,神秀圆寂后,‚天下好释者咸师事之‛,唐中宗还特地下制‚令普寂代神秀统其法众‛,于是名望更高,‚王公士庶竞来礼谒‛,成为当时的佛教首领),一生‚褐衣蔬食,持戒安禅,乐往山林,志求寂静‛(《请施庄为寺表》),这对事母至孝的王维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水清音神韵天成——试论王维山水田园诗的诗境与禅境内容摘要: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一向以意境美著称,他的很多诗歌都体现了诗境与禅境的统一。
作者每每化宗教情感为诗思,创造出清新、恬淡、空寂、幽远的意境,透过平淡、悠远的景色显露淡泊宁静的禅趣,借助空旷、幽静的山水表现宇宙的空无、静寂与永恒,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王维;山水田园诗;诗境;禅境山水田园诗自《诗经》始可谓源远流长,至盛唐已蔚为大观。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根植于自然的美景之上,不仅体现了其心灵与自然的契合,更是其对于诗歌、音乐、绘画三种艺术在审美趣味上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的多方面才能的综合体现。
因此后人往往不吝赞美之辞,史称其“名盛于开元、天宝间,豪英贵人虚左以迎,宁、薛之王待若诗友”(《新唐书》本传),“王维之作,如上林春晓,芳树微烘,百啭流莺,宫商迭奏,黄山紫塞,汉馆秦宫,芊绵伟丽于氤氲杳渺之间,真所谓有声画也。
非妙于丹青者,其孰能之”(《史鉴类编》),唐代宗更是誉其为“天下文宗”,杜甫也赞赏他“最传秀句寰区满”。
王维的诗歌既因其诗画合一的特点而别具一格,更因其创造的佛禅意境而独树一帜,而后者尤其为人称道。
在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中,我们看到作者常常化宗教情感为诗思,创造出清新、恬淡、空寂、幽远的意境,他的很多诗歌都体现了诗境与禅境的统一,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正如一位学者所说:“即使是同样描写山水,近儒的杜甫多半赞美的是‘江山如有待,花柳更无私’的伦理的山水,近道的李白多半歌咏的是‘且放白鹿青崖间’的想象的山水,而近禅的王维才真正关心的是‘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的感觉现实的山水”。
在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中,诗人透过平淡、悠远的景色显露淡泊宁静的禅趣,借助空旷、幽静的山水表现宇宙的空无、静寂与永恒。
王维山水田园诗的独特意境并非刻意而为,而是其热爱自然与信奉佛教的自然体现。
王维一生为官,但是却厌倦官场,思慕隐逸。
尤其是他的后半生,一心向佛,“不茹荤血”,“不衣文彩”,“丧妻不娶,孤居三十年”(《旧唐书·王维传》)。
在禅宗空理影响之下,他追求的是“气和容众,心静如空”(《裴右丞写真赞》),追求无为清静,超然物外的人生理想。
禅宗特别喜欢与自然景物打交道,它倡导在对大自然的澄心观赏中来获得与神同体或者被神“接引”的直下顿悟,去体悟那最高的精神实体——真如法性。
王维从禅宗中找到精神上的安慰,得以摆脱苦闷,保持内心的宁静与平和,从对山水自然的追寻中感悟人生,从而进入上下与天地同流,浑然与万物同体的自由高蹈的人生境界。
王维诗歌的意境在其山水诗和田园诗中又具有不同的特点,它们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作者对自然和人生的观照。
在这些作品中,作者展现给我们的是恬淡祥和、清新明净、空灵幽寂的现实世界以及作者超然于尘世的独特人生感受。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在清新明净的山水中享受自然之美王维的山水诗极少描写市井红尘,而往往选择大自然中最能表现明净清旷的景物作为素材。
如甚为后人赞赏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这首诗写于其隐居终南山之时,写他在山居生活中的所见所闻。
全诗以画家的敏锐眼力捕捉住空山秋雨后一些具有特征的景物,以朴素清新的语言描绘了清秋薄暮雨后初晴的山间图景,把这些天上的、地下的、动态的、静态的、喧闹的、安谧的各种景物和谐、完美地配置在一幅画面上,创造出“山居秋瞑”这一独特幽美动人的意境,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诗歌一方面写出了自然的空旷、明净、宁静之美,另一方面也抒写出诗人隐居时恬静和喜悦的心情,寄托着以隐逸为乐的情趣。
再如《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这首诗全从主体入手,写人与大自然独处的乐趣。
作者坐于丛林深处,弹琴长啸。
别人不知,只有明月相伴。
情趣的超然,自然呈现。
表面看来,四句诗的用字造语好像都平淡无奇,既无动人的景语,也无动人的情语,但四句诗合起来,却妙趣无穷,境界自出,蕴含着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
它不以字句取胜,而从整体见美。
就意境而言,它不仅给人以清幽绝俗的感受,而且使人感到,这一月夜幽林之景是如此空明澄净,在其间弹琴长啸之人是如此安闲自得,尘虑皆空,真正达到了“天人合一”的绝妙境界。
正如刘宁在《王维孟浩然诗选评》中所说:“在山水诗人看来,自然中的山川万象,是‘自然之道’的体现,诗人是以澄澈的心灵去映照山水之美,追求内心与‘自然之道’的融合。
这种精神旨趣,是作为诗人以虚静澄澈的心灵加以映照的对象……更展示出诗人超脱而从容的精神气质。
”(二)在恬淡闲适的田园中寄寓归隐之情王维写有很多田园诗,在这类诗歌中诗人将山水与田园、物候与季节以及人情与农事渲染得既富诗情画意又毫不掩饰地寄寓了自己的归隐情怀。
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如《渭川田家》:“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立,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乡村生活的晚景:夕阳映照村落,牛羊在夕照中归来,老人倚着柴门等候归来的牧童;野鸡在麦田里鸣叫,蚕儿在桑叶中安眠,荷锄的农民相互问讯,依依道别。
这些最平常的农村情事,构成了恬淡、安宁的氛围,而最后“怅然吟式微”一句,使我们自然想到《诗经·邶风·式微》中的诗句“式微,式微,胡不归?”,这里以众人皆有所归反衬作者无有所归,表现出作者对这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的向往。
另外创作于晚年隐居期间的《积雨辋川庄作》,也是一首情景相生、物我交融的精品:“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
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
”诗歌前两联通过描写怡然自乐的田家生活以及恬静优美的田园风光,表达了作者对农家无忧无虑的劳动生活的由衷向往和无限欣羡。
后两联则抒写诗人隐居山林的闲情逸趣,尤其是尾联连用两典,表达自己消尽俗念、与世无争、耽于山林的悠然情怀。
用阳子居学道归来后客人不再让座、却与之争座的典故,说明诗人已与村夫野老融为一体。
用海上鸥人因心术不正破坏了与鸥的和谐关系的典故,表达自己渴望回归自然的强烈愿望。
王维的田园诗常常借对大自然物象的细腻描写,传达出深邃的宗教体验。
“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这在世人的眼中未免太过孤寂寡淡的情调,到了诗人笔下却变得蕴涵着深沉的禅意:远离了尘世的喧嚣,远离了名利的争斗,回归自然,回归原始的真我。
这种以禅入诗的手法,营造了冲淡空灵的艺术境界,而禅理与静谧的田园的融合,更使这类田园诗达到了情景相生、物我交融的艺术极至。
难怪司空图说他“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了。
(三)在空灵禅寂的天地间参悟出世之境王维有很多作品在文中直接寄寓了禅理,这类诗歌在他的作品里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而且这些禅理诗大量地使用了“空”字,因此“空”也成了他诗中一个不经意出现而又有暗示意义的重要词汇。
在诗人眼中,世间万象都归于一个境界——“空”,不仅空间浩大的“山”是空的,葱郁茂密的“林”是空的,就连清波涟漪的“潭”也是空的。
空幻观是佛教理论的核心思想,诗人把对佛经禅理的体悟与诗歌所描绘的自然之美完美融合,使诗之意境充满空寂之禅意。
诗中通过对“空潭”、“空林”、“空山”、“空翠”、“空云”等自然景物形象的描写,反映了诗人清静空虚的心境以及对佛境禅意的暗示意义。
因此,明代评论家胡应麟所作《诗数》称王维“空诗”为“入禅”之作。
胡应麟《诗薮》内编卷六云:“太白五言绝,自是天仙口语,右丞却入禅宗。
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读之身世两忘,万念俱寂,不谓声律之中,有此妙诠。
”沈德潜《说诗晬语》卷下说:“王右丞诗不用禅语,时得禅理。
”胡、沈二人所言,都是就王维的山水田园诗而言。
我们先来看《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此诗作者一开始就着眼于绘写“空山”的意境,正是为了以此说明自然界的空寂,其后又在寂静的深林中添上一笔返照的回光,也是极力强调自然现象不过是瞬息即逝的幻觉。
李泽厚说:“一切都是动的…。
非常平凡,非常写实,非常自然。
但它所传达出来的意味,却是永恒的静,本体的静。
……自然是多么美啊,它似乎与人毫不相干,花开花落,鸟鸣春涧,然而就在这对自然的片刻直观中,你却感到了那不朽者——凝冻着的永恒(指常住不灭的本体佛性)。
那不朽,那永恒,似乎就在这自然风景中,然而似乎又在这自然风景之外。
”王维笔下的鹿柴,与其说是一种现实的景致,不如说是一个精神的世界。
这个世界遗世独处,远离了一切浮尘烦嚣,如果没有对佛教的参悟,是很难创造这样的境界也很难领悟其中真意的。
再比如《辛夷坞》:“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该诗同样也创造了一个远离尘嚣的境界。
诗的内容浅近单纯,说的是:在辛夷坞这个幽深的山谷中,辛夷花自开自落,既没有生的喜悦,也没有死的悲哀,既没有人们对它们赞美,也无需人们对它们的凋零寄予同情,它们得之于自然,又回归于自然。
从这一独特的意象中,我们不难看到浸润佛理对诗人的艺术构思的影响。
在王维看来,整个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正象辛夷花那样,在刹那刹那的生灭中因果相续、无始无终、自在自为地演化着。
还比如《过香积寺》:“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清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关于此诗,赵殿成说:“此篇起句,极超乎,谓初不知山中有寺也,迨深入云峰,于古木森丛、人踪罕到之区,忽闻钟声,而始知之。
……泉声二句,深山恒境,每每如此。
下一‘咽’字,则幽静之状恍然,著一‘冷’字,则深僻之景若见,昔人所谓诗眼是矣。
”全诗开篇四句,句式盘旋而下,首句落笔即用“不知”一词,写诗人在山间跋涉,原本是不知道这里还有一座香积寺,然而在人迹罕到的古木森林中,耳际突然飘来一、两声寺院的钟声,使诗人知道此中深藏佳寺。
五六句写山中的流泉在嶙峋的山石间穿行,发出断续低弱的泉声,仿佛人在呜咽;日光照射在青松上,由于山林幽暗,披洒着日色的青松反而使人感到寒意。
这两句勾画了一个幽僻冷寂的山林世界,与前面刻画香积寺的迷惘幽幻相呼应,共同烘托了香积寺的离绝尘世。
结句从寺外的清潭落笔,写潭水的空旷,潭岸的曲折,僧人安祥入定,点出香积寺内蕴的佛境。
在诗人眼中,这样一种幽深、静谧的境界,正是“静虑”的好地方,他心逐境寂,安禅入定,忘掉现实的一切,制伏了世俗的妄念。
从诗中,我们不难感受到一种离尘绝世、超然物外的思想情绪和一种似真似幻的迷惘感觉。
在王维笔下,花开花落,萍合萍分,鸟鸣春涧,偶闻人声,返景复照,明月相照等等,一切都是活动的,充实的,非常自然,然而这一切所传达出来的意味,却是永恒的静,无穷的虚,这种静是从动中得到的静,这种虚是从实中得到的虚,它是带有梵我合一的整体抽象性,带有人生哲理的广泛意识,是由感性向理性的升华和理性向感性的深层积淀造成的人生哲理的直接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