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害学论文

合集下载

地震与地震灾害论文

地震与地震灾害论文

地震与地震灾害论文地震与地震灾害地震地震是地球内部介质突然发生破坏,产生地震波,从而在相当范围内引起地面振动的现象。

狭义的地震是指天然地震;广义的地震是泛指一切的振动。

地震学是在研究天然地震的过程中形成的,主要是围绕天然地震的研究发展起来的,是研究地球振动和有关现象的一门学问。

地震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有七个,包括地震的宏观调查,测震学(地震观测和数据处理),地震活动性、地震危险性评价,地震波传播理论、地球内部构造,震源理论(地震成因、震源机制、震源物理),模型地震学和野外试验,地震预测和预报等。

而地震学的主要应用有三个,包括:(1)预报自然灾害:火山喷发(结合其它手段,比较成功);海啸(比较成功);矿坑塌陷(不太成功);天然地震(继续探索中)(2)探测地球内部的构造和运动:地震的观测和分析(地球的构造,板块运动);地震勘探、工程地质勘探(含环境地球物理问题)(3)地面振动的测定:强震的地面效应(结合土力学、工程地质学和建筑学等研究防震、抗震);场地测振;军事侦察。

地震的主要成因假说有三种,分别是断层成因说、岩浆冲击说、相变成因说。

(1)断层成因说:地下岩石受到长期的构造作用积累了应变能。

当能量的积累超过一定限度是,地下岩层突然破裂,形成断层;或是沿已有的断层发生突然的滑动,释放能量,形成地震。

多数大地震发生在岩石圈板块边缘,主要原因是板块运动。

(2)岩浆冲击说:由于地下岩石导热性不均匀,部分融为岩浆,使体积膨胀,挤压围岩,产生地震。

此假说在火山地区受重视。

(3)当地下的温度和压力达到一定临界值时,岩石所含矿物的结晶状态可能发生突然的变化,从而使岩石体积也发生变化,这样就可以发生地震。

地震类型按照研究的需要,常根据不同的标准,从不同的角度划分。

(一)按地震成因划分1. 构造地震:由于构造力的作用导致地下岩层断裂和错动造成的地震。

占全球天然地震的90,。

2. 火山地震:指伴随火山的喷发而发生的地震,占天然地震的7, , 主要分布在日本、印尼、南美等地。

地震灾害科学论文

地震灾害科学论文

地震灾害科学论文地震是群祸之首,是人类生存和文明建设的大敌。

它以巨大的能量,瞬息间使成千上万乃至数十万生灵惨遭伤亡,使人们辛勤劳动的成果毁于一旦。

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地震灾害科学论文,希望你们喜欢。

地震灾害科学论文篇一地震的人为灾害及预防[关键词]地震;人为灾害;预防地震是群祸之首,是人类生存和文明建设的大敌。

它以巨大的能量,瞬息间使成千上万乃至数十万生灵惨遭伤亡,使人们辛勤劳动的成果毁于一旦。

随着人类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地震灾害随之出现了人为因素。

从某种意义上讲,地震灾害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自然灾害,而是自然作用与人类行为共同引起的综合致灾过程。

人类正确的主观能动性可以大大减轻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社会经济财富损失,而人类防灾减灾或应变行为的失当则会加重地震灾害,从而带来不应有的灾难。

历史地震的教训是十分沉痛的。

由于人类自身行为失当而致灾的问题,应当成为地震对策研究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课题,这对于减轻未来地震灾害将会产生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一、地震人为灾害含义辩析地震灾害从后果及致灾过程上分析,一般可分为地震原生(一次)灾害,地震次生(二次)灾害和地震衍生(三次)灾害。

按照比较常见的解释,地震原生灾害是指地震时由于地震动或地壳断层的作用,造成建(构)筑物的破坏、倒塌及由此引起的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

地震次生灾害是指因地震诱发而导致的其它灾害。

如地震时大坝溃裂,酿成水灾;炉火倾覆,火种撤出,引起火灾;建筑物倒塌砸坏剧毒气体容器,造成毒害,高层建筑破坏引起的玻璃雨撒,油库、火药爆炸、燃烧或滑坡、海啸、泥石流等造成的次生灾害。

地震的三次灾害又叫地震衍生灾害或广义次生灾害,指因地震灾害造成的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职能失调,社会秩序混乱,停工停产而造成的重大损失。

如电脑控制系统失灵,造成记忆毁灭,指挥系统和生命线系统失控,灾民基本生活需求无法保证,伤亡人员得不到及时救治,社会治安恶化等系统的不正常反应。

地震时,几十秒甚至几秒种这个短暂的瞬间人们应变行为的失当,将会造成严重的伤亡,即所谓的人为灾害。

自然灾害学结课论文,

自然灾害学结课论文,

华中科技大学《自然灾害学》结课论文人类科技的进步带来的各种发现和发明使人类逐渐强大起来。

各种交通工具是脚的功能的延伸,大大拓展了人类的活动范围;望远镜和显微镜是眼睛的延伸,使人类能探测更广阔和更微小的世界,信息技术的进步和网络的完善是嘴巴和耳朵的延伸,使远在千里之外的人们能相互沟通,地球成了一个地球村。

诸如此类的成就不仅代表了科技所达到的水平,也大大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激光、微波、电视、计算机、网络、核反应堆,这些东西不再是可有可无的东西,它们充满了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

不管我们是否意识到了它们的存在,它们都影响和控制了我们的生活。

现代人已经有了相当大的改变自然环境的能力。

不过人类在享受科技进步营造的舒适生活环境时,并没有及时意识到所付出的生态代价,结果是人类被迫面对日趋严重的环境污染和地球生态危机。

人与自然环境之间应该是怎样一种关系?人类能把自然看作自己的附属品吗?对环境与人类之间关系的考虑是我们每个人所关注的问题。

自然资源:取之不竭吗?由于人口膨胀和经济的迅速发展,人类对地球影响规模空前加大,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矛盾愈来愈突出。

自然界的土地、水、矿物、空气、森林和草地等,是在人类出现之前就存在于地球上的自然物,在没有人类干预前,它们按照自身的规律运动、变化着,只是在人类出现之后,被人类利用,并给人类带来效益,才被人类称为自然资源。

水是地球上一切生命发生和存在的最重要的物质基础。

森林资源是地球上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全球森林面积45.01公顷,它不仅为人类提供了木材资源,而且对全球物质、能量循环起着巨大的作用,同时,还是巨大的基因库。

草地作为一种可再生资源,为动物和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全球草地面积占地球陆地总面积的将近一半。

非再生资源。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利用矿产资源的种类和数量越来越多。

到目前为止,人类已发现的矿物有3300多种,其中有工业意义的1000多种,被列为矿产资源的有160多个矿种,对人类经济有重要价值的有煤、石油、天然气、铁、铜、铝、铅、锌、金、银、磷、硫,盐等40多种。

防灾减灾学论文

防灾减灾学论文

防灾减灾学论文学院:水利水电班级:水工三班学号:****************指导老师:***摘要:通过学习减灾与防灾这门课程,我了解到,中国是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近40年来,每年由气象、地震、地质、农业、林业等七大类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5%,平均每年因灾死亡数万人。

此外,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和生态恶化,尤其是灾害高风险区内人口、资产密度迅速提高,使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影响范围与危害程度均在增长,成为一些地区长期难以摆脱贫困的重要制约因素。

中国自然灾害的多发性与严重性是由其特有的自然地理环境决定的,并与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密切相关。

中国大陆东濒太平洋,面临世界上最大的台风源,西部为世界地势最高的青藏高原,陆海大气系统相互作用,关系复杂,天气形势异常多变,各种气象与海洋灾害时有发生。

中国地势西高东低,降雨时空分布不均,易形成大范围的洪、涝、旱灾害;中国位于环太平洋与欧亚两大地震带之间,地壳活动剧烈,是世界上大陆地震最多和地质灾害严重的地区。

中国约有70%以上的大城市、半数以上的人口和75%以上的工农业产值分布在气象灾害、海洋灾害、洪水灾害和地震灾害都十分严重的沿海及东部平原丘陵地区,所以灾害的损失程度较大。

中国具有多种病、虫鼠、草害滋生和繁殖的条件,随着近期气候温暖化与环境污染加重,生物灾害亦相当严重。

正是因为中国面临一个如此险峻的地理环境,所以中国人民更要加强减灾与防灾的意识,并且学会如何在危险的环境中保护自己。

经过长期的艰苦努力,中国已初步建立了防御各种自然灾害的工作体系,形成了一支具有一定实践经验、学科基本配套、门类比较齐全的科技队伍。

本文分三个部分进行讨论,首先是对本课程内容的总结,选择其中两个章节论述灾害的成因、分类、我国这种灾害的概况、防灾减灾原则和规划及措施、案例分析等;其次是对其中一种灾害从力学原理上分析各种常用的防灾减灾工程措施的设计思想;最后是对本课程的认识和体会。

以自然灾害为主题的论文:《自然灾害:挑战与应对》

以自然灾害为主题的论文:《自然灾害:挑战与应对》

《自然灾害:挑战与应对》摘要:本文深入探讨了自然灾害的类型、特点及其对人类社会造成的巨大影响。

分析了自然灾害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一系列应对自然灾害的策略,包括加强预防、提高应急响应能力和推动可持续发展等方面。

强调人类应在与自然灾害的斗争中不断总结经验,提高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能力。

关键词:自然灾害;影响;原因;应对策略一、引言自然灾害是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

地震、洪水、台风、干旱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给人类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巨大威胁,也对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和强度可能会进一步增加,因此,深入研究自然灾害,加强对自然灾害的预防和应对,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自然灾害的类型和特点(一)自然灾害的类型自然灾害主要包括地质灾害、气象灾害、水文灾害、生物灾害等。

地质灾害如地震、滑坡、泥石流等;气象灾害如台风、暴雨、暴雪、干旱等;水文灾害如洪水、海啸等;生物灾害如病虫害、森林火灾等。

(二)自然灾害的特点1.不可预测性自然灾害的发生往往具有突然性和不可预测性,即使现代科学技术不断发展,也难以准确预测自然灾害的发生时间、地点和强度。

2.破坏性大自然灾害一旦发生,往往会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例如,地震可以摧毁建筑物,洪水可以淹没城市,台风可以破坏基础设施等。

3.连锁反应自然灾害往往会引发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如地震可能引发山体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洪水可能导致疾病传播、生态破坏等。

三、自然灾害产生的原因(一)自然因素1.地球内部运动地球内部的构造运动是地震、火山喷发等地质灾害的主要原因。

板块的碰撞、挤压和断裂会释放巨大的能量,引发地震和火山喷发。

2.大气环流和海洋环流大气环流和海洋环流的异常变化会导致气象灾害和水文灾害的发生。

例如,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会影响全球气候,引发暴雨、干旱、台风等自然灾害。

3.生态系统失衡生态系统的失衡也是自然灾害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地质灾害论文

地质灾害论文

地质灾害论文以下是关于地质灾害的一篇论文的示例:标题:地质灾害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及风险管理措施摘要:地质灾害是全球范围内威胁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本论文以城市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地质灾害的分类和定量分析,探讨了地质灾害对城市环境、经济和社会的影响,并提出了一系列风险管理措施,以减轻地质灾害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首先,本论文对地质灾害进行了分类和定量分析。

基于历史灾害数据和现有的灾害模型,我们对不同类型的地质灾害进行了定量化评估,包括地震、滑坡、泥石流等。

通过分析灾害的发生频率、强度和分布特征,我们得出了地质灾害对城市的威胁程度。

其次,本论文研究了地质灾害对城市环境的影响。

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等灾害往往会导致土壤侵蚀、地貌变化和水资源短缺等环境问题。

我们探讨了这些环境问题对城市生态系统和人类居住环境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环境管理措施,如土壤保持、植被恢复和补给水资源等。

接下来,本论文研究了地质灾害对城市经济的影响。

地质灾害常常导致建筑物损毁、基础设施瘫痪和生产力损失等经济问题。

我们通过对历史灾害事件的案例分析,评估了地质灾害对城市经济的损失,并提出了相应的经济管理措施,如风险投保、抗震建筑设计和基础设施维护等。

最后,本论文探讨了地质灾害对城市社会的影响。

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等灾害常常导致人员伤亡、居民流离失所和社会紧张等社会问题。

我们分析了地质灾害对城市社会的影响机制,并提出了相应的社会管理措施,如灾害救援、安置重建和心理疏导等。

综上所述,地质灾害对城市可持续发展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为了减轻地质灾害对城市的影响,我们应该采取一系列风险管理措施,包括环境管理、经济管理和社会管理,以提高城市的韧性和适应能力。

这将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的支持和保障。

关键词:地质灾害,城市可持续发展,风险管理,环境影响,经济影响,社会影响。

防灾减灾学课程论文

防灾减灾学课程论文

防灾减灾学结课论文一.课堂内容总结1.1绪论长期以来,灾害对人类社会造成了巨大损失。

在与灾害的斗争中,人们不断研究总结形成一门新的科学——防灾减灾学。

它是以防止灾情为目的,综合运用自然科学、工程科学、经济学等多种科学理论和技术,为社会安定与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保障的一门新兴交叉学科。

灾害的含义:灾害是指对能够给人类和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造成破坏性影响的事物总称。

从哲学上讲,灾害是对自然生态因子和社会经济因子变异的一种价值判断与评价,是相对于一定主体而言的。

从经济学角度看,灾害具有危害性与意外性、可预测性与可预防性、后果利害双重性等经济特征。

世界卫生组织对灾害的含义有多种解释。

其中对灾害的定义:任何引起设施破坏、经济严重损失、人员伤亡、健康状况及卫生条件恶化的事件,如其规模已超出事件发生社区的承受能力而不得不向社区外部寻求专门救援时,都可称其为灾害。

事实上,灾害既是一种现象又是一个过程。

因此,可以将灾害定义为:由于某种不可控制或未能预料的破坏因素的作用.发生积累性破坏或恶化,引起人群伤亡和社会财富损失的现象和过程。

总之,灾害是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一种极端表现形式,其特点是损害人类利益、威胁人类生存和持续发展。

注:灾害是从人类角度定义的,必须以造成人类的生命、财产损失的后果为前提。

例如,一次山体崩塌发生在荒无人烟的深山,无人员伤亡,则不会称作灾害。

但是如果山体崩蹋滑坡发生在人员聚集的城镇,导致人员伤亡、房屋倒塌、农田被掩埋、水利设施放冲毁等,这就构成灾害事件。

从灾害发展过程来分类:突变型、发展型、持续型、环境演变型突变型地震、泥石流、燃气爆炸等属于这一类型,它们的发生往往缺乏先兆,发作是突然的,发生的过程历时较短,但破坏性很大,而且可能在一定时期内重复发作。

发展型暴雨、台风、洪水等同于这一类型。

与突变型相比,它们有一定的先兆,往往是某种正常自然过程积累的结果。

它们的发展是较迅速的,但比突变性灾害要缓慢一些,因而其过程具有一定的可估计性。

以自然灾害为主题的论文:《自然灾害:挑战与应对》 (2)

以自然灾害为主题的论文:《自然灾害:挑战与应对》 (2)

《自然灾害:挑战与应对》摘要:本文深入探讨了自然灾害的种类、成因、影响以及人类应对自然灾害的策略。

强调了在面对自然灾害时,人类应加强预防、提高应对能力,并积极推动可持续发展,以减少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

一、引言自然灾害是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

地震、洪水、台风、干旱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给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不断加剧,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和强度也在不断增加。

因此,深入研究自然灾害的成因、影响和应对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自然灾害的种类及成因(一)地震地震是由于地壳运动引起的地面震动。

板块运动、火山活动、人类活动等都可能引发地震。

地震的破坏力极大,能够摧毁建筑物、桥梁、道路等基础设施,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二)洪水洪水是由于暴雨、冰雪融化、水库溃坝等原因引起的河水泛滥。

洪水能够淹没农田、房屋、工厂等,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

此外,洪水还可能引发山体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

(三)台风台风是一种强烈的热带气旋,通常在海洋上形成,然后向陆地移动。

台风带来的强风、暴雨和风暴潮能够摧毁建筑物、破坏基础设施,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四)干旱干旱是由于长时间的少雨或无雨天气引起的水资源短缺。

干旱会导致农作物减产、水资源匮乏、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给人类的生产生活带来严重的影响。

三、自然灾害的影响(一)人员伤亡自然灾害往往会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

地震、洪水、台风等自然灾害能够摧毁建筑物、桥梁、道路等基础设施,导致人们被掩埋、溺水、受伤等。

此外,自然灾害还可能引发疾病的传播,进一步加重人员伤亡的程度。

(二)财产损失自然灾害会给人类的财产带来巨大的损失。

地震、洪水、台风等自然灾害能够摧毁房屋、工厂、商店等建筑物,破坏交通、通讯、电力等基础设施,导致经济活动中断,给国家和人民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三)生态环境破坏自然灾害还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

洪水、台风等自然灾害能够摧毁森林、草原、湿地等生态系统,导致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灾害学结课小论文专业班级:姓名:学号:指导教师:完成日期:对汶川大地震的观察与思考摘要:地震是一种严重危及人们生命财产的突发性自然灾害。

我国是一个地震频发的国家,6度以及6度以上地震区几乎遍及全国各个省和自治区。

近几十年来的十多次大的地震,给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在人们心里留下了巨大的创伤。

关键词:地震汶川抗震设防灾害对策引言: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秒,四川汶川、北川,8级强震猝然袭来,大地颤抖,山河移位,满目疮痍,生离死别……西南处,国有殇。

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大的一次地震。

此次地震重创约50万平方公里的中国大地!为表达全国各族人民对四川汶川大地震遇难同胞的深切哀悼,国务院决定,2008年5月19日至21日为全国哀悼日。

自2009年起,每年5月12日为全国防灾减灾日。

正文一、地震灾害1.地震灾害的特点?地震灾害是群灾之首,它具有突发性和不可预测性,以及频度较高,并产生严重次生灾害,对社会也会产生很大影响等特点。

地震灾害因素2.影响地震灾害大小的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

其中有震级、震中距、震源深度、发震时间、发震地点、地震类型、地质条件、建筑物抗震性能、地区人口密度、经济发展程度和社会文明程度等。

地震灾害是可以预防的,综合防御工作做好了可以最大程度地减轻自然灾害。

3.地震直接灾害有哪些?地震造成建筑物破坏以及山崩、滑坡、泥石流、地裂、地陷、喷砂、冒水等地表的破坏和海啸。

4.地震次生灾害因地震的破坏而引起的一系列其它灾害,包括火灾、水灾和煤气、有毒气体泄漏,细菌、放射物扩散、瘟疫等对生命财产造成的灾害。

次生灾害5. 什么叫次生灾害源?次生灾害源是指因地震而可能引发水灾、火灾、爆炸等灾害的易燃、易爆,有毒物质的贮存设施,以及水坝、堤岸等。

人员伤亡10.影响人员伤亡的因素(1)地震强度(震级和烈度);(2)震中距离;(3)震区人口密度;(4)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及密度;(5)发震季节和时间;(6)有无地震预报;(7)有无地震应急预案;(8)抢救速度。

中国地处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上,地震活动频繁;中国的地震主要是板内地震,具有震源浅、频度高、强度大、分布广的特征;中国人口众多,建筑物抗震性能差,因而成灾率较高。

(板内地震是指板块内部发生的地震)伤亡因素1.地震强度(震级和烈度);2.震中距离;3.震区人口密度;4.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及密度;5.发震季节和时间;6.有无地震预报;7.有无地震应急预案;8.抢救速度。

二、5.12汶川大地震参数:时间: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秒纬度:30.986°N经度:103.364°E震源深度:14km震级:里氏震级8.0级,矩震级7.9级最大烈度:11度震中位置:四川省汶川县映秀镇都江堰市西21km(267°)崇州市西北48km(327°)大邑县西北48km(346°)成都西北75km(302°)地震成因:印度洋板块向亚欧板块俯冲,造成青藏高原快速隆升导致地震。

高原物质向东缓慢流动,在高原东缘沿龙门山构造带向东挤压,遇到四川盆地之下刚性地块的顽强阻挡,造成构造应力能量的长期积累,最终在龙门山北川—映秀地区突然释放。

逆冲、右旋、挤压型断层地震。

四川特大地震发生在地壳脆—韧性转换带,震源深度为10千米—20千米,持续时间较长,因此破坏性巨大。

地震类型:逆冲、右旋、挤压型断层地震。

浅震源地震。

影响范围:包括震中50km范围内的县城和200km范围内的大中城市。

陕西、甘肃、宁夏、天津、青海、北京、山西、山东、河北、河南、安徽、湖北、湖南、重庆、贵州、云南、内蒙古、广西、广东、海南、西藏、江苏、上海、浙江、辽宁、福建等全国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以及台湾地区有明显震感。

中国除黑龙江、吉林、新疆外均有不同程度的震感。

其中以川陕甘三省震情最为严重。

甚至泰国首都曼谷,越南首都河内,菲律宾、日本等地均有震感。

汶川地震的的10度区面积则为约3144平方公里,呈北东向狭长展布,东北端达四川省青川县,西南端达汶川县。

9度区的面积约7738平方公里,同样呈北东向狭长展布,东北端达到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和陕西省宁强县的交界地带,西南端达到汶川县。

9度以上地区破坏极其严重,其分布区域紧靠发震断层,沿断层走向成长条形状。

其中,10度和9度区的边界受龙门山前山断裂错动的影响,在绵竹市和什坊市山区向盆地方向突出,在都江堰市区也略有突出。

汶川地震的8度区面积约27786平方公里,西南端至四川省宝兴县与芦山县,东北端达到陕西省略阳县和宁强县;7度区面积约84449平方公里,西南端至四川省天全县,东北端达到甘肃省两当县和陕西省凤县,最东部为陕西省南郑县,最西为四川省小金县,最北为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最南为四川省雅安市雨城区。

6度区的面积约314906平方公里,一直延续到重庆市西部和云南省昭通市北端,其西南端为四川省九龙县、冕宁县和喜得县,东北端为甘肃省镇原县与庆阳市,最东部为陕西省镇安县,最西为四川省道孚县,最北达到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县,最南为四川省雷波县。

经济损失:这次汶川地震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8451亿元人民币。

四川最严重,占到总损失的91.3%,甘肃占到总损失的5.8%,陕西占总损失的2.9%。

国家统计局将损失指标分三类,第一类是人员伤亡问题,第二类是财产损失问题,第三类是对自然环境的破坏问题。

在财产损失中,房屋的损失很大,民房和城市居民住房的损失占总损失的27.4%。

包括学校、医院和其他非住宅用房的损失占总损失的20.4%。

另外还有基础设施,道路、桥梁和其他城市基础设施的损失,占到总损失的21.9%,这三类是损失比例比较大的,70%以上的损失是由这三方面造成的人员伤亡:据民政部报告,截至2008年7月24日12时,四川汶川地震已确认69197人遇难,374176人受伤,失踪18209人。

抢险救灾人员已累计解救和转移1485697人。

因地震受伤住院治疗累计96451人(不包括灾区病员人数),已出院90846人,仍有2946人住院,其中四川转外省市伤员仍住院1533人,共救治伤病员3207947人次。

三、汶川大地震与唐山大地震对比:汶川地震极为强烈,对比我国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汶川地震强度、烈度都高于前者。

首先,从震级上可以看出,汶川地震稍强。

唐山地震国际上公认的是7.6级,汶川地震是8.0级。

其次,从地缘机制断层错动上看,唐山地震是拉张性的,是上盘往下掉。

汶川地震是上盘往上升,要比唐山地震影响大。

第三,唐山地震的断层错动时间是十二点九秒,汶川地震是二十二点二秒,错动时间越长,人们感受到强震的时间越长,也就是说汶川地震建筑物的摆幅持续时间比唐山地震要强。

第四,从地震张量的指数上看,唐山地震是2.7级,汶川地震是9.4级,差别很大。

第五,汶川地震波及的面积、造成的受灾面积比唐山地震大。

冯梅说,这主要是由于断层错动的原因,汶川地震是挤压断裂,错动方向是北东方向,也就是说汶川的北东方向受影响比较大,但是它的西部情况就会好一些。

汶川地震波及面积大,据称几乎整个东南亚和整个东亚地区都有震感。

“主要是因为汶川地震错动时间特别长,比唐山地震还长,这就是为什么唐山地震虽然死亡人数多,但是实际上灾害造成的影响不如汶川地震大。

”冯梅说,因为汶川灾情分布比较广。

第六,汶川地震诱发的地质灾害、次生灾害比唐山地震大得多。

国土资源部高级咨询研究中心教授岑嘉法分析说,因为唐山地震主要发生在平原地区,汶川地震主要发生在山区,次生灾害、地质灾害的种类都不太一样,汶川地震引发的破坏性比较大的崩塌、滚石加上滑坡等,比唐山地震的次生地质灾害要严重得多。

另外,因为四川水比较多,所以堰塞湖跟唐山地震相比也是不一样的。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所基础地质研究室专家安美建补充说,汶川地震的震级比唐山地震的震级稍微高一点,能量差三倍,地震波及能量越大,地震传得更远,在更远的距离内造成破坏。

另外,汶川地震的位置也非常特殊。

唐山地震发生在中国东部,因为东部地区延迟线比较薄,东部地震波衰减厉害,而四川的延迟线厚,所以地震波衰减慢。

从这两个角度来说,汶川地震造成的影响要比唐山大。

四、汶川地震灾害范围评估:重灾区共41个县(市、区)其中四川省29个,甘肃省8个,陕西省4个;一般灾区共186个县(市、区)其中四川省100个,陕西省36个,甘肃省32个,重庆市10个,云南省3个,宁夏5个。

五、国际社会的关注: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发生以来,国际社会向中国政府和人民表达真诚同情和慰问,并提供了各种形式的支持和援助。

截至2008年7月18日为止,外交部及中国各驻外使领馆、团共收到外国政府、团体和个人等捐资17.11亿元人民币。

其中,外国政府、国际和地区组织捐资7.70亿元人民币;外国驻华外交机构和人员捐资199.25万元人民币;外国民间团体、企业、各界人士以及华侨华人、海外留学生和中资机构等捐资9.39亿元人民币。

截至5月17日16时,来自中国香港、中国台湾、日本、俄罗斯、韩国、新加坡的六支境外救援队伍,已经抵达灾区开展救援行动。

其中中国香港20人、中国台湾22人、俄罗斯51人的救援队在绵竹市开展救援。

日本两批60人的专业救援队在青川、北川开展救援。

韩国47人的救援队、新加坡55人的救援队在什邡市开展救援。

六、工程结构抗震设防:地震造成建筑物破坏是导致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的重要因素。

因此建筑抗震防震就凸显出了它的重要性。

工程结构抗震设防的基本目的就是在一定经济条件下,最大限度地限制和减轻工程结构的地震破坏,避免人员伤亡,减少经济损失。

于是有“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基本准则。

我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明确提出了三个水准的抗震设防要求:第一水准:当遭受低于本地区设防烈度的多于地震影响时,建筑物一般不受损害或不需修理仍可继续使用。

第二水准:当遭受相当于本地区设防烈度的地震影响时,建筑物可能损坏、但经一般修理即可恢复正常使用。

第三水准:当遭受高于本地区设防烈度的罕遇地震影响时,建筑物不致倒塌或发生危及生命安全的严重破坏。

汶川地震后大量房屋建筑、桥梁发生严重破坏;特别是大量中小学校舍倒塌,造成许多学生伤亡,引发了国家相关部门对公众聚集场所房屋建筑设防烈度设置的严重关切。

汶川地震还引发了大量次生灾害,主要包括山体崩塌、泥石流、滑坡、形成了大量堰塞湖。

给下游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汶川地震引发了整个社会对地震预报工作的高度关注。

七、减轻地震灾害的基本对策:为了减轻地震灾害造成的损失,国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该法于1998年3月1日起施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