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害学原理知识点-基本原理

合集下载

第一章自然灾害基本概念及基本理论

第一章自然灾害基本概念及基本理论

第一章自然灾害基本概念及基本理论第一章自然灾害基本概念及基本理论1.1自然灾害灾害——指因致灾因子所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与资源破坏的情况。

致灾因子——可能引起人民生命伤亡及财产损失与资源破坏的各种自然和人为因素。

1.1.1灾害链——一种灾害发生引发一系列灾害发生的现象串发性灾害链:指因某一种原生灾害发生后,诱发产生的一系列的灾害现象。

并发性灾害链:指某一原因或某个地区同时所产生或发生的一系列的灾害现象。

1.1.2 灾害群灾害群聚:灾害多度(DD)=单元灾种数(n)/区域灾种总数(N)单位:%灾害群发:灾害频度(DF)=期间灾害发生频次(f)/时段灾害发生频次(F)单位:%1.1.3灾害强度和被灾指数相对致灾强度:自然致灾因子造成的相对破坏或毁坏能力的程度,是造成区域灾情的基本原因(条件)。

被灾指数:某县域所受各种自然致灾因子影响的规模程度,为被灾指数(C)1.1.4灾害机制——物质与能流耗散机制与灾害生态机制A:物质和能流耗散机制——因为灾害系统是一类非平衡的耗散系统。

就逻辑概念来说,它表现出系统物质流和能量流的一系列扰动——涨落——相变——新态------的耗散机制,具体则表现为系统的波动、渐变与突变。

波动与渐变——目前可以利用时间序列分析的方法建立动态机制模型;突变——则可利用突变论模型转换为灾害突变机制模型。

灾害系统的物质与能量流的耗散机制,其核心是灾害时空变化的动力学过程,集中反映了灾害系统的致灾过程。

B:灾害生态机制——指灾害系统所具有的一系列共同或相似的生态学特征,主要揭示成灾过程。

(1)反馈机制正反馈机制——使系统越来越不稳定的过程。

负反馈机制——使系统越来越稳定的过程。

(2)阀值机制——在致灾因子与承灾体的相互作用下,出现致灾的临界值(域)的机制。

(3)迟滞与综合加重机制迟滞——环境灾害、人为灾害均表现出明显的致灾与成灾的时间差,把这种时间差理解为灾害系统的迟滞机制。

如:沙漠化;人吃污染水等等。

灾害学原理知识点-地质灾害概述

灾害学原理知识点-地质灾害概述

灾害学原理知识点-地质灾害概述灾害学原理第一章地质灾害的概念、类型和分布第一节地质灾害的概念、类型及分类一、灾害的基本涵义(一)灾害的定义联合国减灾组织(UNDRO,1984):“一次在时间和空间上较为集中的事故,事故发生期间当地的人类群体及其财产遭到严重威胁并造成巨大损失,以至家庭结构、社会结构也受到不可忽视的影响。

”联合国灾害管理培训教材:“自然或人为环境中对人类生命、财产和活动等社会功能的严重破坏,引起广泛的生命、物质或环境损失;这些损失超出了受影响社会靠自身资源进行抵御的能力。

自然灾害的形成条件包括两个方面:(ⅰ)自然动力过程或自然环境的异常变化;(ⅱ)受灾害影响的对象,即人类生命财产以及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资源与环境。

前者可称为灾害体,后者可称为承灾体或受灾体,二者的对立统一便形成了灾害。

(二)灾害的类型1.按成灾条件①自然灾害自然灾害的形成条件包括两个方面:(ⅰ)自然动力过程或自然环境的异常变化;(ⅱ)受灾害影响的对象,即人类生命财产以及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资源与环境。

前者可称为灾害体,后者可称为承灾体或受灾体,二者的对立统一便形成了灾害。

(二)灾害的类型1.按成灾条件②人为灾害人为灾害其有两方面的含义:(i)指由干人类活动在自然界诱发的灾害,如修建水库诱发的地震等;(ii)指在人工环境中发生的灾害,有时被称做技术灾害,如人的身体暴露于含有汞或石棉纤维的空气中而发生的中毒事件。

(二)灾害的类型2.按成灾潜势①高潜势灾害如洪水、飓风、龙卷风、海啸激浪火山、地震、野火等;②中潜势灾害如滑坡、崩塌、泥石流、旱灾等;③低潜势灾害如海岸侵蚀、霜冻胀缩土、虫灾、生物灾害等。

(二)灾害的类型3.自然灾害的圈型分类自然灾害类型自然灾害系列岩石圈型地震火山爆发、滑坡、泥石流、崩塌圈型沙漠化、干旱、滑坡地裂缝水土流失、地而沉降水圈型洪水、暴雨、雪崩冻害、海啸海水倒灌大气圈型暴风龙卷风、台风、酷热、严泉干早生物圈型蝗灾、森林火灾、植被退化、植物病虫害(三)环境灾害史密斯(Keith Smith 1996)提出了环境灾害的概念,他认为“环境灾害”术语涵盖了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的范畴,并将其概括为“极端的地质事件、生物变化过程和技术事故以能量和物质的集中释放为特征,并对人类生命安全构成不可预料的威胁及对环境和物质造成极大的破坏。

自然灾害讲义大纲

自然灾害讲义大纲

第一章自然灾害学基础知识第一节灾害与自然灾害一、灾害的概念及其基本属性(一) 灾害的概念指自然或人类社会原因引起的给人类的生存、繁衍、发展或生命、财产、精神带来灾祸的现象。

(二) 灾害的基本属性1. 灾害过程的基本属性灾害过程主要体现在致灾因子、承灾体两个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2. 灾害后果的基本属性灾害对于人类社会具有害与利的双重性;灾害的后果往往形成复杂的灾害链。

二、灾害分类三、自然灾害及其本质属性(一)自然界物质运动的特点潜在性、突发性、急剧性、偶发性、有限性(二)自然灾害的发生基础(三)自然灾害的基本属性四、自然灾害发生的阈值:自然界部分物质瞬间进入异常运动状态的临界值,即自然灾害中异常运动发生的临界值。

五、自然灾害的分类1、按自然灾害属性的陆地自然灾害分类2、按波及范围划分的自然灾害分类3、按灾害持续时间的自然灾害分类六、自然灾害的分级•1、灾变强度:指自然异常运动的强弱程度。

以灾变强度来界定异常运动的强弱程度,将各种等级或类似的强度指标统称为灾变等级。

•2、灾度:指一次灾害事件所导致的社会损失程度。

从灾度大小来划分的损失等级,称灾度等级。

•第二节自然灾害学研究内容及方法•一、自然灾害学的发展•二、自然灾害学及学科属性4、按灾害发生次序的自然灾害分类5、按灾害过程及发生体的物理状态分类三、自然灾害学研究内容与方法第三节自然灾害学的学科体系一、自然灾害学的学科体系二、自然灾害学与其它学科关系第二章天文灾害⏹一、天文灾害(一)天文灾害的概念天文灾害既包括直接危害人类活动的各种天文现象,也包括作为诱发因素影响地球灾害系统的各种天文现象。

天文灾害的表现形式⏹天文灾害的表现形式陨石坠落、小行星碰撞、彗星碰撞、强宇宙射线冲击、地球轨道等。

⏹其中,对地球有巨大影响的主要有:⏹宇宙天体撞击地球⏹太阳活动异常⏹邻近恒星灾变等(二)天文灾害的特点⏹1、时间上具有周期性和随机性。

⏹2、在空间上既有全球性又有区域性⏹3、具有突发性和隐蔽性⏹4、能量巨大,防御困难⏹5、具有复杂的灾害链二、地球的天文环境⏹(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1.天体:指宇宙中各种星体和星际物质的总称。

主要的地质灾害地震知识讲解

主要的地质灾害地震知识讲解

主要的地质灾害地震知识讲解要点一:地震灾害的形成机制与发生过程1.地震的形成机制①大部分地震的发生与地质构造有关。

各种地震中,构造地震影响最大,世界上发生的地震大部分属于构造地震。

②构造运动使岩石圈内的岩石发生变形,当变形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岩石发生破裂和错动,长期积累起来的能量急剧释放出来,并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面八方传播出去,就会引起地面的震动。

③除了构造运动,外力作用有时也会诱发地震,例如水库蓄水、人工爆破等都可能诱发地震。

2.地震的发生过程要点二:震级与烈度1.震级:是表示地震本身所释放能量大小的等级。

能量越大,震级就越大。

震级相差一级,能量相差30多倍。

2.烈度概念:烈度表示地震时地面受到的影响和破坏程度。

影响烈度的因素:震级、震源深度、震中距、地质构造和地面建筑等。

它们的关系如下:总结:【典型例题】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震源深度越大,震级越大B、震源深度越大,烈度越大C、震级越大,烈度越小D、震源越浅,震级越大,烈度越高解析:考查地震要素中的震级、震源深度与烈度的关系。

震源越浅,震级越大,烈度越大;烈度的大小还与震中距地面建筑及地质构造有关。

答案:D要点三:分布地壳中有断层——具有活动性的断层、断裂构造运动、板块交界处为易发区。

1.世界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典型例题】读下列关于地震的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10年以来世界上发生了一系列强烈地震,图中显示了其中六次大地震的时间、地点和震级.材料二2010年2月27日智利地震,引发滑坡等地质灾害.造成人员伤亡。

地震引发的海啸甚至波及到日本,导致该国水产设施严重破坏,海水养殖遭受巨大经济损失.材料三海地多年来政治经济不稳定。

许多建筑物无法达到合格的抗震标准.而智利社会相对稳定,经济较为繁荣,政府颁布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将不合规范的房子拆除。

材料四(1)读图判断图中地震发生地所属的火山地震带,填写下表。

(2)图中地震发生地①、③、⑤所处位置分别是太平洋板块与________板块、________板块、________板块的交界处。

灾害学原理知识点-基本原理

灾害学原理知识点-基本原理

自然灾害概述第一节自然灾害基本概念灾害:就是能够给人类与人类赖以生存得环境造成破坏性影响得事物或现象得总称。

一般分为自然灾害与人为灾害。

自然灾害:(与自然现象得区别)就是指对自然生态环境、人居环境与人类及其生命财产造成破坏与危害得自然现象或一系列自然事件。

(对人类与人居环境没有造成破坏得自然现象不能称为自然灾害)1、1 自然灾害得内涵与本质“自然灾害”就是人类生存依赖得自然界中所发生得异常现象。

地球上得自然变异,包括人类活动诱发得自然变异,无时无地不在发生,当这种变异给人类社会带来危害时,即构成自然灾害。

两个属性:一就是其自然属性,就其本身而言仍然就是自然界部分物质以特殊方式进行得自然运动,这种特殊方式得自然物质运动可称为事件;二就是其社会属性,上述事件会对它所及范围内生存与活动得人员、生物与已存在得资产产生一定得损害,这种损害被称为“灾害”。

自然灾害发生基础自然灾害事件得发生也即部分自然界物质进入急剧位移运动得发生(或变异),必须有一个能量积累得过程与发生能量转换得条件,能量积累得过程与所达到得程度则受到一定条件得限制。

我们把自然灾害得发生所必须具备得能量积累得条件与发生能量转换得条件合称为自然基础。

发生滑坡事件得自然基础就是比较陡得地形坡与坡地组成物质得结构构造特征,也即特定得地质地貌条件。

灾害系统就是由孕灾环境、承灾体、致灾因子与灾情共同组成具有复杂特性得地球表面系统,灾情就是由孕灾环境、承灾体、致灾因子相互作用得产物。

孕灾环境就是由地球几个圈层组成得综合地球表层作用环境,它对灾害系统得复杂程度、强度、灾情程度以及灾害系统得群聚与群发特征起着决定性作用。

致灾因子致灾因子就是指可能造成财产损失、人员伤亡、资源与环境破坏、社会系统混乱等孕灾环境中得变异因子,指造成灾害得罕见或极端得事件。

致灾因子包括自然致灾因子、技术致灾因子与人为致灾因子。

自然致灾因子:自然界对人类得各种威胁现象,地震、暴雨、泥石流等;技术致灾因子:起因于技术或工业环境得致灾因子,如生产上得安全事故;人为致灾因子:造成灾害得人为原因,包括动乱、暴乱与战争等。

科普地震原理知识点总结

科普地震原理知识点总结

科普地震原理知识点总结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的释放,它的发生主要与地球的构造、板块运动、构造应力等有关。

地壳是地球上能活动的固体地幔层,是我们所在的地球的外壳。

地震一般是由地球内部岩石的原地变形,产生应力,当应力超过岩石的破裂强度时,岩石就会发生破裂,形成裂缝,从而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形成地震。

地震的能量以波的形式传播,这种波称为地震波,它能够穿透地球内部并传播到地表、空气和水中。

地震波可以分为P波、S波和表面波三种类型。

P波(纵波)是最快的地震波,它具有压缩性,可以穿过固体、液体和气体。

S波(横波)是第二快的地震波,它具有振动性,只能穿过固体,无法穿过液体和气体。

表面波是地震波中速度最慢的波,它只能沿着地表和地壳表面传播。

地震波的传播路径通常会导致地震破坏。

当地震波传播到建筑物或其他结构上时,它会导致结构振动,造成房屋倒塌或其他损坏。

因此,建筑物的抗震设计和结构的抗震性能十分重要。

地震的强度和破坏程度通常通过地震震级来描述。

地震震级通常使用里氏震级、矩震级或地震波幅度(震级)来表示。

里氏震级是根据地震波在地震时通过地壳和岩石的传播速度来描述地震能量的大小,它是根据地震波在地壳和岩石中传播时释放的能量来计算的。

地震预警系统已经在一些国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地震预警系统通过监测并分析地震波传播速度和方向来估计地震震级和到达时间,从而提供给公众一些准备时间,以减少地震所造成的损失。

地震预警系统对于减少地震带来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具有重要的意义。

总的来说,地震是地球地壳内部的一种重要的自然现象,地震的发生是由于地球内部岩石的应力破裂,释放能量形成地震波的传播。

地震波的传播路径会导致地表和建筑物的振动,造成破坏。

因此,了解地震的原理对于我们更好地准备和应对地震事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地震知识考点汇总

地震知识考点汇总

地震知识考点汇总地震是由于地壳的破裂和运动引起的自然现象,是地球上一种常见的地质灾害。

对于地震的了解对于人们的生命安全以及减少地震灾害的影响非常重要。

以下是关于地震知识的一些考点:1.地震的定义和原理:地震是指地球上因地壳发生破裂和运动,导致地表震动的现象。

地震的主要原理是地壳板块的相互作用,包括板块的碰撞、剪切和拉伸等。

2.地震的震级和震源深度:地震的震级是用于衡量地震强度的指标,常用的有里氏震级、矩震级等。

震源深度是指地震发生的深度,通常分为浅震源、中震源和深震源。

3.地震波的类型和传播:地震波是地震能量在地球内部传播时产生的振动波动,主要包括纵波、横波和面波。

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和传播路径与地球内部的物质特性有关。

4.地震的破坏力和影响:地震的破坏力取决于地震的震级、震源深度以及震中距离等因素。

地震可以引起地面晃动、土壤液化、山体滑坡等灾害,对建筑物、交通设施以及人们的生命和财产造成严重威胁。

5.地震带和地震活动性:地球上的地震并不均匀分布,而是沿着一些特定的地震带集中发生。

地震带是指地球板块相对运动导致的地震密集区。

不同地震带的地震活动性不同,有些地区经常发生地震,有些地区则较为稳定。

6.地震预测和预警:地震预测是指根据地震前兆和历史地震数据对未来地震发生的可能性进行推测。

地震预警是指在地震波传播到人们所在地之前,通过监测仪器提前发出警报,以便人们有时间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7.地震安全措施和应急响应:为了减少地震灾害对人们生命和财产的危害,人们可以采取一系列的地震安全措施,包括建筑物抗震设计、地震应急救援设施的建设等。

在地震发生时,需要迅速组织应急响应,包括逃生、救援和物资供应等。

8.地震与地质灾害的关系:地震常常会引起其他地质灾害,如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

同时,一些地质灾害也可能导致地震,如火山喷发、洪水侵蚀等。

地震知识的学习和了解对于人们的安全意识、灾害防范意识以及科学素养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地震原理知识点总结归纳

地震原理知识点总结归纳

地震原理知识点总结归纳地震是地球内部浓缩和释放能量的结果。

地球内部在地震发生前会积累大量的能量,当这些能量超过了岩石强度的上限时,岩石就会发生破裂或错动,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形成地震。

地震的主要知识点总结如下:一、地震震源和地震波1. 地震震源地震的震源是指地震发生的具体地点,通常位于地壳的深部。

地震震源是地震产生的能量释放的起点。

根据地震震源的深浅,地震分为浅震、中震和深震。

2. 地震波地震波是地震产生的能量在地球内部传播的波动。

地震波可以分为纵波、横波和表面波。

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和路径是地震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二、地震的成因1. 地震的释放能量地震的能量来源主要是地球内部的构造运动和地热能。

地球内部的构造运动会导致板块运动,产生地震;地热能的积累和释放也是地震发生的原因之一。

2. 地震的破裂和错动地震震源周围的岩石会发生破裂和错动,释放出大量的能量,形成地震。

地震破裂和错动的过程是地震发生的必要条件。

三、地震波的传播和检测1. 地震波的传播地震波可以在地球内部的不同介质中传播,根据介质的性质和厚度,地震波的速度和路径会有所不同。

2. 地震波的检测地震波可以通过地震仪和其他地震探测设备来检测和记录,从而研究地震的震源和地震波的传播路径。

四、地震的影响和预防1. 地震的影响地震会对人类的生活和生产造成严重影响,包括建筑物倒塌、道路和桥梁断裂、地面沉降和地裂等。

2. 地震的预防地震的预防主要包括地震监测和预警、建筑抗震设计和工程、地震应急救援等方面。

总的来说,地震是由于地球内部能量的积累和释放而引起的地球表面和地下的运动的结果。

地震的震源和地震波的传播是地震研究的重要内容,对于地震的影响和预防也是人类必须要了解和掌握的重要知识。

通过对地震的研究和预防,可以减少地震对人类的影响,保护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然灾害概述第一节自然灾害基本概念灾害:是能够给人类和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造成破坏性影响的事物或现象的总称。

一般分为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

自然灾害:(与自然现象的区别)是指对自然生态环境、人居环境和人类及其生命财产造成破坏和危害的自然现象或一系列自然事件。

(对人类和人居环境没有造成破坏的自然现象不能称为自然灾害)1.1 自然灾害的内涵与本质“自然灾害”是人类生存依赖的自然界中所发生的异常现象。

地球上的自然变异,包括人类活动诱发的自然变异,无时无地不在发生,当这种变异给人类社会带来危害时,即构成自然灾害。

两个属性:一是其自然属性,就其本身而言仍然是自然界部分物质以特殊方式进行的自然运动,这种特殊方式的自然物质运动可称为事件;二是其社会属性,上述事件会对它所及范围内生存和活动的人员、生物和已存在的资产产生一定的损害,这种损害被称为“灾害”。

自然灾害发生基础自然灾害事件的发生也即部分自然界物质进入急剧位移运动的发生(或变异),必须有一个能量积累的过程和发生能量转换的条件,能量积累的过程和所达到的程度则受到一定条件的限制。

我们把自然灾害的发生所必须具备的能量积累的条件和发生能量转换的条件合称为自然基础。

发生滑坡事件的自然基础是比较陡的地形坡和坡地组成物质的结构构造特征,也即特定的地质地貌条件。

灾害系统是由孕灾环境、承灾体、致灾因子与灾情共同组成具有复杂特性的地球表面系统,灾情是由孕灾环境、承灾体、致灾因子相互作用的产物。

孕灾环境是由地球几个圈层组成的综合地球表层作用环境,它对灾害系统的复杂程度、强度、灾情程度以及灾害系统的群聚与群发特征起着决定性作用。

致灾因子致灾因子是指可能造成财产损失、人员伤亡、资源与环境破坏、社会系统混乱等孕灾环境中的变异因子,指造成灾害的罕见或极端的事件。

致灾因子包括自然致灾因子、技术致灾因子和人为致灾因子。

自然致灾因子:自然界对人类的各种威胁现象,地震、暴雨、泥石流等;技术致灾因子:起因于技术或工业环境的致灾因子,如生产上的安全事故;人为致灾因子:造成灾害的人为原因,包括动乱、暴乱和战争等。

灾害与致灾因子的区别:灾害是致灾因子造成的社会后果,是致灾因子所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资源环境的破坏情况,是致灾因子和人类社会相互作用的结果,灾害影响的大小不仅取决于致灾因子的性质、概率和强度,而且取决于社会的抗灾能力。

灾害链现象灾害链:许多自然灾害,特别是等级高、强度大的自然灾害发生以后,常常诱发出一连串的其他灾害接连发生,这种现象叫灾害链。

原生灾害:灾害链中最早发生的起作用的灾害称为原生灾害。

次生灾害:而由原生灾害所诱导出来的灾害则称为次生灾害。

间接灾害:也称衍生灾害,指自然灾害发生之后,破坏了人类生存的和谐条件,由此还可以导生出一系列其他灾害,这些灾害泛称为衍生灾害。

因果型灾害链:这是指灾害链中相继发生的自然灾害之间有成因上的联系。

例如,大震之后引起瘟疫、旱灾之后引起森林火灾等。

同源型灾害链:这是指形成链的各灾害的相继发生是由共同的某一因素引起或触发的情形。

例如太阳活动高峰年,因磁暴或其他因素,心脏病人死亡多、地震也相对多、气候有时也有重大波动,这三种灾情都与太阳活动这个共同因素相关。

重现型灾害链:这是同一种灾害二次或多次重现的情形。

台风的二次冲击、大地震后的强余震都是灾害重现的例子。

互斥型灾害链:这是指某一种灾害发生后另一灾害就不再出现或者减弱的情形。

民间谚语“一雷打九台”就包含了互斥型灾害链的意义。

历史上曾有所谓大雨截震的记载,这也是互斥型灾害链的例子。

偶排型灾害链:这是指一些灾害偶然在相隔不长的时间在靠近的地区发生的现象。

例如,大旱与大震、大水与地震、风暴潮与地震等就属于这类灾害链。

还有一种分类方法是北京师范大学史培军老师提出的,按照发生方式分为:串发链和并发链。

灾害频度(DF)=期间灾害发生频次(f)/时段灾害发生频次(F)。

单位:%。

承灾体是指包括人类本身在内的物质文化环境,主要有农田、森林、草场、道路、居民点、城镇、工厂等人类活动的财富聚集体,人类既是承灾体又是至灾因子,如人为灾害、环境灾害中的人为过度利用等。

灾情是指在一定的孕灾环境与承灾体条件下,因灾导致某个区域内、一定时期生命与财产损失的情况。

自然灾害被喻为自然事件(灾害)的自然物质的运动(变异),通常具有以下的共同特点:(1)潜在性。

在开始运动之前,有一段较长时间的能量积累或能量转换过程,直到突破原来的平衡。

(2)触发性。

自然界物质运动往往是由其他因素的触动,而突然进入高速位移运动。

(3)急剧性。

—旦开始运动便来势凶猛,瞬间释放巨大的能量。

因此,人类对即将发生的急切运动,即便已有所察觉也仍然会陷入卒不及防,即便已有所设防,也没有能力加以抑制或抗衡,甚至避之不及。

(4)偶发性。

有多种不同的因素可以促发部分自然界物质发生某种形式的急剧运动,因此除了在特定条件下必然会发生这种形式的物质运动之外,至于它到底在何时刻发生,似乎总带有偶然性色彩。

(5)有限性。

部分自然界物质的急剧运动本质上仍然是以急剧运动的方式释放能量,潜伏时期积累的能量越多,急剧运动时期释放的能量也越大,但必定有个时空限度。

洪灾的形成:水流汇集(势能—动能,能量汇集)——汇集成雍,下泄不畅,水头抬高(动能—势能)——水涨压强、越堤溢流、水淹低洼(势能—动能—释放)。

这就是洪灾的潜在性——能量的积累、突发性——骤然发生的能量转化、急剧性——瞬间释放积累的巨大的能量。

一个灾害事件应包括以下五个方面:时间、地点或范围、性质、强度、直接和间接损失。

从过程上看,自然灾害应当有环境条件——形成机制——启动机制——成灾机制的过程。

自然灾害的分布相对有规律的自然灾害是客观存在的,不可能消亡自然灾害是以自然力量引起的为主,人类的作用将会越来越大1.2 自然灾害的分类自然灾害的分类的意义自然灾害分类关系到对灾害本质的理论认识、指导对灾害的科学研究。

自然灾害分类关系到选择有针对性的减灾防灾和灾害治理措施、建立最有效的监测系统、客观评价减轻灾害之实效等基本问题和基本原则。

自然灾害的分类应于反映自然灾害的本质特征。

突发型和缓发型灾害按照灾害形成和发展过程的长短及缓急,可分为突发型和缓发型(又称累积型灾害)两类。

自然灾害的致灾因子会在很短的时间内迅速发展,表现为灾害行为,称为突发型自然灾害。

自然界存在致灾因子并对人类形成潜在或初步威胁时称为“胁迫”,再经过长时期作用危害日益明显就形成缓发型或累积型自然灾害。

灾害的分级巨灾:死亡1万人以上,经济损失超过1亿元人民币。

大灾:死亡1千-1万人,经济损失1千万-1亿元人民币中灾:死亡1百人-1千人,经济损失100-1000万元人民币小灾:死亡10人-1百人,经济损失10-100 万元人民币微灾:死亡少于10人,经济损失少于10万元人民币自然灾害的分类气象灾害:由于大气圈的异常活动和变异引起。

海洋灾害:由于水圈异常活动和变异引起。

地质灾害:由于岩石圈的活动所引起。

生物灾害:由于生物圈的异常活动和变异引起。

人为自然灾害:由于人类活动引起的以自然态出现的灾害。

宇宙灾害:由于天体和宇宙异常现象引起的灾害。

人为灾害的分类生态环境灾害:烟雾与大气污染,温室效应,水体污染,水土流失,气候异常,人口膨胀等。

工程事故灾害:岩土工程塌方,水库溃坝,爆炸,人为火灾,核泄露,房屋倒塌,有害物失控(毒气,毒物,有害病菌等),各类交通事故等。

政治社会灾害:球迷骚乱,战争,集团械斗,人为放毒,社会暴力与动乱,金融风暴等。

自然灾害按破坏程度的分类:损失性灾害:减少了收益,对系统的构成要素没有实质性破坏,一般没有造成人员的伤亡,如沙尘暴、冰雹;破坏性灾害:对系统的构成要素有实质性破坏,但系统的大部分构成要素没有实质性破坏,系统的基本功能正常运行,如台风;毁灭性灾害:系统的大部分构成要素造成实质性破坏,系统的基本功能无法正常运行,如大地震、大海啸。

自然灾害按影响范围的大小的分类:个体灾害、局部灾害、区域灾害、全域灾害。

1.3 自然灾害系统的特征自然灾害一般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有联系的自然灾害组合成的整体称为自然灾害系统➢自然灾害的时空群发性➢灾害链现象➢自然灾害的周期性➢自然灾害的二元属性➢自然灾害的利与害的双重性➢自然灾害的严重性与可减性➢自然灾害减灾与致灾的转化性➢发展、环境与灾害的统一性1.4 自然灾害的分析方法:条件论辩证唯物主义的条什论,是普遍联系的观点在工作方法和思想方法上的运用。

条件论认为,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有条件的,即使改变条件、创设条件本身也是有条件的,任何事物的存在、运动、发展,只有“有条件”这一点才是无条件的。

第一,任何事物都是由条件构成的,构成这些事物的条件,同样也是由其它条件构成的,这就是对事物的构成条件进行逐级的分解。

第二,是“条件的相容与排斥”。

随着事物的发展变化,不断有新条件加入,加入的条件和灾害的发生相容就加速灾害的发生,相斥就迟滞甚至破坏灾害的发生。

第三,“条件与过程”。

任何事物由条件构成的,因此它有一个形成的过程,反过来,任何一个物质如果有形成的过程,那么它就一定是由条件构成的。

因此许多灾害表现出周期性。

第四,凡是由条件构成的事物,没有自主性,随着条件的变化而变化,随着条件的消失而消失。

第五,就是“条件的存真”。

任何一个条件,任何一个事物,对它的条件进行分解,最终一定能够找到一个真实的条件。

所有灾害都离不开引发灾害的能量,能量越大,灾害越大。

第六,“共性条件和个性条件”。

“共性条件”,任何一类灾害,必然有它们共同的条件。

“个性条件”是个体的差异性,每一个灾害都有区别其他同类灾害的特点。

第七,“条件与特征”。

条件与特征也是非常关键的。

任何事情都是由条件构成的,那么这些条件在这个事物内是没有消失的、是存在的,它以这种物质的特征和功能的形式存在。

第八,条件的简单至上法则。

越是简单的灾害,需要条件越少的灾害越难以防治。

第二节为什么要进行防灾减灾2.1 自然灾害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灾难2.2 社会的发展对减轻自然灾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3 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原因:大陆性季风气候处于两大板块交汇部幅员辽阔,地形起伏变化大生态环境多样人口众多、开发历史长社会、经济发展阶段性中国自然灾害的特点灾害种类多,连发性强灾害强度大,频次高,趋势强化灾害危害面广,破坏性大灾害时空分布具有韵律性与群发性第三节防灾减灾工作3.1 防灾减灾的科学研究2008年6月23日,胡锦涛在中国“两院”院士大会开幕上专门讲到防灾减灾问题,他强调:必须把自然灾害预测预报、防灾减灾工作作为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一项重大工作进一步抓紧抓好,从长远看,要加强自然灾害监测和预警能力建设等六方面工作。

中国防灾减灾要做好六方面工作:一是要加强对自然灾害孕育、发生、发展、演变、时空分布等规律和致灾机理的研究,为科学预测和预防自然灾害提供理论依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