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凭箜篌引教学反思
《李凭箜篌引》教学反思

《李凭箜篌引》教学反思
此时,我只想说的是,加强文本知识的掌握与背诵,不论上课与下课,都应当一以贯之。
无论是上午88班的教学,还是下午87班讲解,都有意识地留意诗句的分析,都留心在诗句分析中注重格式的讲解,旨在通过这种不厌其烦地重复来加深学生印象,让学生知晓分析诗句的方法和格式,以此来提高诗句分析的得分率。
这里,我印象尤为深刻的,当属“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一句,在两班反复的背诵和记忆中,多学生都应当在课堂上已经背诵。
当然,诗句都万变的,但反复的背诵和记忆给学生提供了方法,即背诵和记忆是得分的前提,充足的准备方可保证高分。
这不仅是给学生的印象,更是给我自身的经验,今后教学当继续如此。
高中语文_李凭箜篌引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李凭箜篌引》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文中一些意象的故事象征含义,了解乐器、李凭、李贺的有关知识。
能力目标:反复研读文本,深入分析此诗的内容和艺术特色,在此基础上探究作者李贺的思想情感,培养学生的探究的能力。
情感目标:学会关注作品中人性的闪光点。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赏析诗的内容和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探究作者李贺的思想情感,关注“诗鬼”的人性特质。
教学方法:1、朗读法。
2、自主学习法。
3、合作探究法。
授课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诗的唐朝,也是音乐的唐朝。
诗与音乐在这个伟大的时代完美的结合在一起。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李凭的音乐世界,走进李贺的诗歌世界。
(板书:李凭李贺)首先请同学们欣赏一段微视频。
(打开微视频)二、哪位同学想给大家展示一下精彩的配乐朗诵?(课件配乐、同位点评、老师点评)三、咱们学完之后,相信同学们会读得更好。
音乐会正式开始了,那么李凭在哪呢?李贺把李凭安排到第几句才出场?为什么要安排到第四句才出场呢?有什么表达效果?(课件)学生回答提示:大家想象一下天地之间一片寂静,惟有音乐在天地之间飘荡,这优美的音乐从何而来呢?原来是李凭在弹箜篌啊。
是不是能设置悬念,引发人们的期盼崇拜之情呢?那么,我们应当怀着怎样的心情来读前四句呢?哪一句应该读得正式隆重一些?第四句。
请一学生读。
四、其余的句子都是描写音乐的,那么,哪些句子是正面描写音乐的呢(板书:正面)同学们齐读一遍: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这一句写出音乐的什么特点呢?(课件)找一生回答。
昆山玉碎:山崩地裂气势,壮观,爆发力,清脆,读出气势,比喻,以声写声凤凰叫:栖居其上的凤与凰无处安身,发出幽怨凄厉的叫声,读出如泣如诉之感,比喻,以声写声芙蓉泣露:以形写声,通感,我们仿佛看到露珠在花瓣上滚动。
读出悲切之感。
香兰笑:以形写声,通感,“空谷幽兰”兰花本是静雅之花,现在也绷不住了,露出笑脸。
可见音乐的欢快。
语文版必修二《李凭箜篌引》优秀教案 3篇

语文版必修二《李凭箜篌引》优秀教案8教学目的:1、了解李贺生平及其诗歌创作的特点。
2、鉴赏这首诗音乐描写的艺术手法。
教学重点:1、赏析该诗的内容。
2、鉴赏这首诗音乐描写的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鉴赏这首诗音乐描写的艺术手法。
第一节一、导入:在语文必修三中,我们曾享受过一次听觉盛宴,因为我们听了白居易笔下的琵琶女弹奏的琵琶。
今天我们随同李贺去参加一场唐朝的箜篌演奏会。
二、海报设计:1、编剧兼导演:李贺李贺,字长吉,陇西成纪人。
李贺是没落的宗室后裔。
因为他的父亲名晋肃,“晋”与“进”同音,为避讳父亲的名字而不得参加进士科考试,这样就堵塞了仕进之路,仅做过几年奉礼郎(管宗庙祭祀司仪一类事务的从九品小官)。
他对这种低微的职务很不满,心情抑郁,再加上他废寝忘食,呕心沥血地作诗,损害了身体,年仅27岁就去世了。
他的诗歌想象丰富,立意新奇,用词瑰丽,他被人称为“诗鬼”。
2、主演:李凭唐代元和年间著名的宫廷乐师,因善弹箜篌,名噪一时。
(关于她当时的身价与声名史书上是这样记载的:“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
”3、乐器:箜篌“引”乐府诗题的一种,与“歌”“行”相近。
“吴丝蜀桐”写箜篌构造精良,借以衬托演奏者技艺的高超,写物亦即写人,收到一箭双雕的功效。
4、时间:晚唐的某个“高秋”“高秋”一语,既点明了演奏的时间,又写出了美妙的乐曲所表达的一种高远饱满,直上云天境界。
5、地点:长安(唐朝的都城)三、大明星的演奏会一定有很多粉丝参加,参加这场演奏会的除了诗人,还有哪些听众?请同学们依次分别介绍一下他们的身份,并描绘一下他们听李凭演奏时的神态:1、云:优美悦耳箜篌声一经传出,空旷山野上的浮云便颓然为之凝滞,仿佛具有人的听觉功能和思想感情在俯首谛听。
“颓”字恰恰和“张”字构成了一种对比,“张”显得饱满,“颓”显得无力,“颓”字形象地描绘出流云被音乐击中那一刹那的情态。
2、江娥:就是湘夫人,传说中的湘水女神。
因为丈夫舜的去世,她伤心欲绝,泪水落在竹子上化为斑竹,听了李凭弹奏的箜篌,她又泪洒斑竹。
高中语文_【课堂实录】李凭箜篌引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李凭箜篌引》教学设计【课标分析】《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对《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一书的使用明确指出:让学生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散文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
因此,为了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培养诵读习惯,使学生在提高对古代诗歌语言感受力的同时,通过独立思考、质疑探究、交流碰撞来加深感悟,共同提高,现确定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与技能:知人论世,整体把握诗歌内容。
(意在引领学生结合相关资料,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
)2.过程与方法:诵读探究,赏析诗歌艺术手法。
(意在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个性化阅读中,发挥想象能力、思辨能力,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比较鉴赏,感受李贺诗歌魅力。
(意在让学生学习多角度多层次的阅读,不断提高探究能力,对优秀作品能够常读常新,获得新的体验和发现。
)【教材分析】《李凭箜篌引》是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第三单元“因声求气,吟咏诗韵”中的自主赏析作品。
此前,学生已经学习过了白居易的《琵琶行》,第4册读本《人生的智慧》“生当作人杰”模块中也选入了《李贺小传》,为学生充分认识了解李贺其人和感受其诗歌魅力打下了基础。
本单元题为“因声求气,吟咏诗韵”,注重语感培养,要求学生反复吟咏诵读,感受作品的音韵和文气,进入语境。
同时,李贺的诗歌有丰富的想象力,这就要求学生在赏读的过程中必须通过想象,去不断扩大作品的生活画面,从而获得完整而丰富的形象美感。
因此要引领学生从有限的描写中推测、联想,对原作品进行补充、扩展、联系、对比的想像,在头脑中形成更加丰富、鲜明、丰满的文学形象。
本单元在“赏析指导”中要求学生了解诗歌声律特点,揣摩词句情感变化,以体会诗歌的音乐美、情韵美。
《李凭箜篌引》属于“自主赏析”篇目,注释后面列有“探究·讨论”题目,可以充分利用这些题目帮助同学们在阅读鉴赏时打开思路、把握要点,在途径上、方法上作适当的提示或点拨。
《李凭箜篌引》教案(精选8篇)

《李凭箜篌引》教案《李凭箜篌引》教案(精选8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李凭箜篌引》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李凭箜篌引》教案篇1一、情境导入:二、学习目标:自主学习目标:1、了解本文的作者,积累本课的生字词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合作学习目标:1、赏析诗歌的艺术特色。
2、比较阅读《李凭箜篌引》与《琵琶行》。
三、自主学习:(我能行)作者简介及题解:1、李贺(790—816):字。
其作品继承前代积极浪漫主义传统,驰骋想像,运用传说,熔铸词彩,创造出—种新奇瑰丽的境界,形成了凄艳诡谲的诗风,故被称为“ ”。
“引”,乐府诗体的一种,与“歌”“行”“吟”一样,标明着古诗的一种体裁,属古体诗,它的章节、句式和格律一般比较自由。
“箜篌”,古代的一种,有竖箜篌、卧箜篌等多种样式。
它一般有根弦。
李凭是梨园弟子,善弹箜篌,技艺精湛,名噪一时。
李贺的这首诗就采取了乐府诗中“引”的这种体裁,比较自由地抒写了他对音乐的感受。
2、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啼竹()箜篌()()神妪()()蛟舞()3、解释下列词语。
吴丝蜀桐张高秋:李凭中国弹箜篌:芙蓉泣露香兰笑:石破天惊逗秋雨:4、初读古诗,整体感知李贺在诗歌中为我们展现了什么?四、合作探究:(我最棒)1、诗歌中是怎样表现“箜篌”演奏出来的优美音乐的?2、“老鱼跳波瘦蛟舞”一句中的“老”“瘦”是否妥当,试分析。
3、诗中有一句起过渡作用,找出来,加以分析。
4、最后一句诗采用了什么手法写乐声?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5、阅读白居易的《琵琶行》和《李凭箜篌引》,比较它们在音乐描写时所用的不同技法,说说它们各自的艺术风格。
五、展示反馈:六、总结拓展:清代人方扶南把《李凭箜篌引》和白居易的《XXXX》、韩愈的《听颖师弹琴》相提并论,推许为“摹写声音至文”。
《李凭箜篌引》教案篇2〖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①了解作者生平及创作情况。
高中语文_李凭箜篌引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李凭箜篌引》教学设计《李凭箜篌引》学情分析学情是与学生生活、学习相关的一切因素,是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基础、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兴趣爱好、年龄特点、心理特点等各种因素的综合,基于学情就是因材施教。
教学要基于学情来确定内容、选择教法。
本文的授课对象是高二年级的学生,他们初中已经学过李贺的《雁门太守行》,对唐诗的认知已经有了一定的水平。
经过一年半的高中语文学习,学生积累了一定的诗歌鉴赏方法,但可能不系统不透彻。
在主动鉴赏、探究方面还是存在不足,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力求层层提问,由浅入深,化抽象为具体,然后探究诗歌的语言和情感。
本诗作为选修内容,重在让学生积累诗歌鉴赏的经验方法。
在理解描摹声音的写法(以声写声、以形写声)上,尤其是理解诗人的情感,学生可能有难度。
李贺《李凭箜篌引》效果分析《李凭箜篌引》是李贺的代表性作品,用诗歌来写音乐,难处在于诗人需要用生动形象的文字,既要描摹出音乐声的美妙动听,又要写出听者的感受。
在这一点上,李贺能扬长避短,另辟蹊径,以丰富的想象力,用更多的笔墨来写听音乐的感受。
一、写作练习本节课的课后作业是赏析两句诗:“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要求学生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发挥想象,描摹出这两句诗的意境。
通过批阅可见,学生的片段基本都能描摹出意境,部分学生还能运用整句、修辞、叠词等手法,语言富有文采。
写作小练习的设计,把学生所感所思真正呈现出来,指向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
二、学生反馈课后与学生交流,学生表示,开始觉得诗人仅是在赞美李凭的技艺高超,但是通过讲解分析,特别是找寻了诗歌中的“啼、愁、冷、老、瘦、寒”等冷色调的词之后,发现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自己的人生悲苦。
学生表示,诗歌永远咀嚼不尽,越品味越有滋味。
《李凭箜篌引》教材分析《李凭箜篌引》是山东人民出版社新课标高中语文“唐诗宋词选读”第二单元第6课《李贺诗二首》里面的第一首。
本单元选取的所有篇目都是中晚唐诗歌,政局动荡,现实无奈,使诗人们更多地转向自我,关注起自己的内心,表达情感也越来越细腻。
《李凭箜篌引》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张娅玲《李凭箜篌引》是一篇与《琵琶行》有着同等音乐造诣的唐诗,对于我们90后的孩子来说有着很大的难度。
由于时代、年龄的限制,他们更多的喜欢流行乐,古典乐曲距离他们已经越来越远,更不要说学习描写古典箜篌曲的诗歌了。
考虑到这些因素,我先从直观的图片入手,介绍箜篌这一古老的乐器,接着说了基本的箜篌的弹奏技法,并附着一幅美轮美奂的与他们同时代的神仙姐姐刘亦菲弹奏箜篌的图片,充分的调动起了他们学习的兴趣,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音乐是一种诉诸于听觉的时间艺术,它的音响只在于一瞬,转瞬即逝。
音乐形象也比较抽象,难以捉摸。
现而今的90后们都已经或多或少的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偶像,成为了某一些影视歌等明星的超级粉丝。
那么我就从此入手,一瞬间就调动起了他们浓厚的学习欲望,来了两点假设。
假设一:你是现而今箜篌演奏大师李凭团队的宣传部长,那么结合诗歌你该如何为他设计一幅足够引人入目的海报,使得演奏会现场座无虚席?假设二:你是李凭的超级粉丝李贺,正坐在后台调控全场,那么你给了场下的哪些粉丝特写镜头?本诗的意象繁密跳脱,奇异怪诞,有现实的,有幻觉的,有神话的,而学生在找寻“粉丝”的过程中也更好的理解了诗歌中的意象,给了他们以直观形象的感受,激发了学生对于诗歌鉴赏的兴趣,并从此诗中明白何谓侧面烘托与正面描摹。
最后为了加深印象,我又给他们播放了视频《孔雀泪》加深了他们对于箜篌乐器及其乐音的理解,并从中明白导演是如何运用侧面烘托,把诗歌与我们学生所喜欢的电视电影相结合,让他们懂得我们在平常精神放松的同时未尝不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不是一个提升自己的机会,只要我们善于思考,那么“处处留心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不足之处依然存在:整个教学设计容量较大,使得课堂教学上时间有点赶,语速有点快,且学生们讨论交流的也不够充分,而且对于李贺为何写作这首诗歌我并没有太多的涉及到。
对于以后的教学,如何调动所有的学生让更多的学生学会展示自己,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仍还有许多的探索空间。
《李凭箜篌引》教学设计及反思

《李凭箜篌引》教学设计及反思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文中一些意象的象征含义,了解乐器的有关知识。
2、过程与方法:反复研读文本,深入分析此诗的内容和艺术特色,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比较阅读《琵琶行》《听颖师弹琴》《李凭箜篌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如何表达自己的情感。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赏析诗的内容和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比较阅读《琵琶行》《听颖师弹琴》《李凭箜篌引》。
教学方法:1、朗读法。
2、自主学习法。
3、合作探究法。
授课时数:一课时导入:同学们,唐代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在这浩瀚的诗歌王国里,群星璀璨,其中就有同学们熟悉的诗仙——李白,诗史——杜甫,还有诗鬼——李贺:同学们对“鬼”这个字有怎样直观的感受?生:可怕的,诡异的,飘忽不定的……鬼字一出,凉意顿生,那我们接下来就来看诗鬼李贺的描写音乐的代表作《李凭箜篌引》。
一、感知悟情:鬼在何处?(1) 请自由的诵读课文,看看这首诗中,哪一句你觉得最具有“鬼气”呢?空山凝云颓不流1、优美悦耳的弦歌声一经传出,空旷山野上的浮云便颓然为之凝滞,仿佛在俯首谛听;把云写成具有人的听觉功能和思想感情,2、鬼气:在这个“无边落木萧萧下”的秋天,李凭轻一抬指,在箜篌上缓缓划过,那奇妙的乐声使周围的一切凝固不变。
音乐有着不可思议的魔力。
江娥啼竹素女愁1、湘娥与素女,也被这乐声触动了愁怀,潸然泪下。
2、鬼气:这箜篌声“惊天地,泣鬼神”,能触发了湘娥和素女这对怨魂,振发起千古的绵绵哀怨。
(师总结:鬼在想象奇特)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1、昆山句子以声拟声,芙蓉句子通感2、鬼气:由悲和乐叠加的句式,并再次重复,就意味着乐曲在悲怨和欢快之间快速而频繁的切换——怪异无常。
昆山玉碎:代价很大;凤凰,祥和之鸟,叫粗俗刺耳;芙蓉,常见笑脸,幽幽的哭泣;香兰,优雅娴静,笑声突兀不安。
老鱼跳波瘦蛟舞。
1、音乐让那衰老瘦弱的鱼龙,随波逐浪,翩翩起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凭箜篌引教学反思
与《琵琶行》有着同等音乐造诣的唐诗,对于农村的学生来说有很大的难度,由于地域、家庭条件等的限制,孩子们很少有音乐方面的熏陶及培养,就更不用说学习了。
考虑到这些因素,我先从直观的图片入手,介绍箜篌这一古老的乐器,接着让学生欣赏了一段箜篌演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们有了视听享受,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李凭箜篌引》属于《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选修课本的第三单元,教学重点是因声求气,吟咏诗韵。
要求学生通过对古典诗歌的声律特点的把握,学习有感情地吟咏、诵读,在古典诗歌音乐美的熏陶中,深刻理解作品蕴含的情感。
一、天马行空的朗诵。
音乐是一种诉诸于听觉的时间艺术,它的音响只存在一瞬,转瞬即逝。
音乐形象比较抽象,难以捉摸。
这描摹音乐诗歌的声律美和情韵美更需要通过朗读来感知品味,但是仅仅朗读感知是远远不够的。
因为意象繁密跳脱,奇异怪诞,有现实的,有幻觉的,有神话的。
在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感知诗歌营造的意象,学生在讨论、争论、达到共识的过程中,理解了四个乐段的情感表达。
二、奇特怪诞的想象。
江娥、素女的哀愁,玉碎的激昂,凰叫得凄厉,芙蓉泣露香兰笑的画面美,女娲炼石、老鱼跳波,月宫的的遐想。
让学生在一片辽阔的天地之中尽己之遐想,在音乐的王国中感受作者如何运用浪漫主义手法描绘所感所想。
学生受到了感染,有部分学生提笔而书。
其中表现最突出的学生是高
二、四班的刘哲同学,对凤凰传奇的《荷塘月色》歌曲中鱼儿游于水中的描写,赢得了全班同学的喝彩。
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创作欲望,激发了学生对诗词鉴赏的学习,效果显著。
不足之处依然存在:整个教学设计容量较大,使得课堂效果上感觉有些赶时间。
学生的交流可以更充分一些。
在调动所有的学生上作出一系列尝试,如何让更多的学生展示自己,尤其是语文素养相对较低的学生增加更多的自信方面,还有很多的探索空间。
作文二:李凭箜篌引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训练学生朗读和赏析诗歌的能力。
亮点:本课时教学设计以读促教,读中品悟、赏析,体现古诗文教学的特点。
一读采用各种形式,读通、读顺、读出情感,初步走进诗文。
二读,读出美感、诗韵。
大多数学生能够找出表现箜篌美妙的诗句,并能小组内讨论赏析诗句,积极活跃。
三读,试着赏析比较《琵琶行》《李凭箜篌引》的异同,这是本堂课的难点,大家小组内讨论争议,多数仅仅在找修辞方法的不同。
教师需要提示学生,分析侧面描写的效果,两首诗文中比喻句的作用及效果。
通过本课时的学习发现,九年级学生的比较能力、鉴赏诗歌的能力需要积极训练。
作文三:李凭箜篌引教学反思
利用自主学习平台指导学生学习,打破了传统的老师讲授学生听课的模式,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听到的知识不如自己搜索到的来得深刻,更何况,一首诗歌(词),它最美之处不是老师讲出来的,而是学生自己悟出来的。
随着经济的发展,利用互联网进行自主学习应该会在未来的学习模式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尽管我们这节课超
前了点,学生课堂上或许学不到多少知识,但重要的是,他懂得了如何去学习。
在教学中,使农村学生平时不易听到的乐曲能在互联网上听到,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使抽象的音乐,通过研究学习的形式,通过互相间的探讨,通过阅读他人的解读,化为简单的切合学生实际生活的话题,得到了落实,符合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提高了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作文
四:李凭箜篌引教学反思
欣赏关于音乐描写的唐诗,对于学生来说有很大的难度,由于地域、家庭条件等的限制,孩子们很少有音乐方面的熏陶及培养,就更不用说学习了。
考虑到这些因素,我先从直观的图片入手,介绍箜篌这一古老的乐器,接着让学生欣赏了一段箜篌演奏,以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一阶段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在我国文学史上,诗歌和音乐虽是紧密相连的,但音乐作为声音的艺术,发于器,入于耳,来无影,去无踪,很难进行描摹刻画。
而《李凭箜篌引》是一首描写音乐的绝妙好诗。
诗人借助奇特的想象将抽象的音乐转化为具体的物象,扬了李凭高超的演奏技艺。
全首诗共十四行,用了十四个比喻性意象来美李凭弹箜篌时的情景美、旋律美和弹技美。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教学重点是因声求气,吟咏诗韵。
即通过对古典诗歌的声律特点的把握,学习有感情地吟咏、诵读,在古典诗歌音乐美的熏陶中,深刻理解作品蕴含的情感。
一首优美的诗歌当然离不开朗读。
音乐是一种诉诸于听觉的时间艺术,它的音响只存在一瞬,转瞬即逝。
音乐形象比较抽象,难以捉摸。
这描摹音乐诗歌的声律美和情韵美更需要通过朗读来感知品味,但
是仅仅朗读感知是远远不够的。
因为意象繁密跳脱,奇异怪诞,有现实的,有幻觉的,有神话的。
诗的一连串意象扑面而来,不免使人眼花缭乱,加上语言晦涩,初读让人觉得不知所云,所以教学的重点应该放在感知音乐形象这点上。
而诗人致力于把自己对于箜篌声的抽象感觉、感情与思想借助联想转化成具体的物象,使之可见可感。
诗歌没有对李凭的技艺作直接的评判,也没有直接描述诗人的自我感受,有的只是对于乐声及其效果的摹绘。
在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感知诗歌营造的意象,学生在讨论、争论、达到共识的过程中,理解了四个乐段的情感表达。
一、天马行空的朗诵。
音乐是一种诉诸于听觉的时间艺术,它的音响只存在一瞬,转瞬即逝。
音乐形象比较抽象,难以捉摸。
这描摹音乐诗歌的声律美和情韵美更需要通过朗读来感知品味,但是仅仅朗读感知是远远不够的。
因为意象繁密跳脱,奇异怪诞,有现实的,有幻觉的,有神话的。
在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感知诗歌营造的意象,学生在讨论、争论、达到共识的过程中,理解了四个乐段的情感表达。
二、奇特怪诞的想象。
江娥、素女的哀愁,玉碎的激昂,凰叫得凄厉,芙蓉泣露香兰笑的画面美,女娲炼石、老鱼跳波,月宫的的遐想。
让学生在一片辽阔的天地之中尽己之遐想,在音乐的王国中感受作者如何运用浪漫主义手法描绘所感所想。
学生受到了感染,有部分学生提笔而书。
不足:1.整个教学设计容量较大,使得课堂效果上感觉有些赶时间。
2.学生的交流可以更充分一些。
在调动所有的学生上作出一系列尝试,如何让更多的学生展示自己,尤其是语文素养相对较低的学生增加更多的自信方面,还有很多的探索空间。
3.整个教学设计容量较大,使得课堂效果上感觉有些赶时间。
学生的交流可以更充分一些。
在调动所有的学生上作出一系列尝试,如何让更多的学生展示自己,尤其是语文素养相对较低的学生增加更多的自信方面,还有很多的探索空间。
作文五:李凭箜篌引教学反思
欣赏关于音乐描写的唐诗,必须依靠学生反复诵读和自行领悟。
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准备教给学生可行的赏诗要领和基本方法。
考虑到学生的诗歌积累不富,素养不
高,重点是抓住音乐描写的行文笔法、表现技法,从而突破难点:如何理解听觉艺术转化为视觉形象,再进行形象化处理。
借助乐带,文字投影,创设情境,引发学生读诗兴趣,调动想象和联想力,开展学生的积极思维。
努力追求课堂教学最优化。
本节课的容量稍大,若能在探讨《李凭箜篌引》的内容和艺术手法过程中节奏再紧凑些会更好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