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个性问题咨询案例六:攻击性行为

合集下载

一例小学生攻击性行为心理咨询案例报告

一例小学生攻击性行为心理咨询案例报告

一例小学生攻击性行为心理咨询案例报告母管教,就与父母争执,有时会与邻居吵架。

班主任处了解到的情况:该生成绩特别不好,又喜欢上课脱鞋(他左脚有六个脚指头),同学不愿和他相处。

他就经常故意拿同学的东西,或者故意打同学,想引起其他同学的注意,和他一起玩耍。

可是他又不会和同学相处,一旦同学惹了他,他一定要报仇,非要把同学打一顿回来不可。

有一次,他竟然拿起一瓶刚买的可乐向同学使劲砸去,还好同学躲过了,结果把教室的玻璃砸了一个大洞。

其实就他课堂表现来说,只要你抓住机会表扬他,他也会很高兴,露出会心的微笑,会表现的更积极一些。

记得有一次上语文课,因为课前我都要求他们预习,熟读课文和生字。

我叫他站起来读生字,因为只有五个生字,所以他全都读对了,而且声音非常响亮。

我当时就叫同学们好好表扬了他。

当他听到同学们的大声表扬“占浩杰,你真棒!”时,脸上顿时阳光灿烂起来。

那一刻,我真觉得他很可爱。

可没过几天,他就又掀起了一个轰动全校的大事件:那天刚做完操,一回到教室,班长只是批评了他几句,说他做操不认真,他就抓起班长的红领巾使劲往下拽,当时班长都被他勒得差点喘不过气来,同学们赶快告诉了数学老师钱老师(当时我这个班主任去开会了),钱老师叫他赶快放手,可他就是不放手。

这时钱老师只好拿起讲台上的竹棍吓唬他:你再不放手,我就打你手了!可占浩杰还是不放手,这时钱老师就生气地打了一下他的手,没想到他突然伸出双手来抢钱老师的棍子,钱老师一不注意,棍子竟被他抢走了,钱老师想抢回棍子,可怎么也抢不回来,钱老师又叫来英语老师帮忙抢棍子,可俩个老师都抢不过来,钱老师还差点被他拉摔跤,这时钱老师火冒三丈,从没见过这样的学生,就打了他一下,没想到他竟骂起老师来,说老师是神经病,是猪。

后来我闻讯赶来,他平时会听我的话,可这次我也抢不回他手中的棍子,也叫不到他去办公室,我只好请来德育室的童主任处理这事,童主任毕竟是个男老师,又人高马大的,终于把棍子抢掉了,可请他去办公室时,他就赖在教室地上不走,后来只好请来他爸妈把他接回去教育一周。

攻击性行为儿童的行为矫正个案

攻击性行为儿童的行为矫正个案

攻击性行为儿童的行为矫正个案摘要:李辉是小学六年级的学生,由于父母管教方式的简单粗暴,自幼缺乏父爱和母爱的关怀而产生烦躁、易怒等现象,特别是近来父亲对其态度以及母亲对他的态度,使其觉得没有人真正的关心他,自己是多余的,出现旷课、逃学等现象。

并在老师请家长后与家长出现激烈的冲突,对任何人的强烈的攻击性。

通过两个月的时间的治疗使求助者的心理状态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变,开始积极地面对生活以及身边的亲人。

一、个案背景:攻击性行为是指儿童为一些小矛盾冲突或受到挫折时,就作出侵犯他人利益的反应,例如毁坏别人的东西,打、踢、骂别人,对成人蛮横无理等。

在小学阶段,攻击性行为是学生问题行为的主要表现。

也是众多教师头疼的问题。

本文针对一名具有明显攻击性行为的儿童的心理辅导,详细讲述了对于攻击性行为儿童的心理干预方法。

1、个人情况:李辉,男,12岁,小学六年级学生。

该生主要表现为对于同学、老师以及家长的敌对心理和敌对情绪。

在学校和家庭中出现不同程度的攻击性行为。

2、家庭情况:父母均为本市人,父母在其三岁时离异,李辉判由其母亲抚养,由父亲支付部分生活费用和扶养费用。

李辉的母亲在生育李辉以后,身体一直不好,基本不出去工作,靠政府的最低生活保障和李辉的姥姥、姥爷的接济生活。

在李辉5岁的时候,由于其母亲无力承担李辉进幼儿园的费用,而将其送回父亲的身边。

回到父亲身边之后,李辉的一切生活费用由其父亲承担。

李辉的父亲收入不稳定,经常因为为李辉花钱的问题和其继母产生矛盾。

李辉回到父亲的身边之后,与父亲的矛盾日益激烈。

李辉的父亲已经再婚,并育有一子,已经9岁。

父亲比较偏疼幼子。

李辉的爷爷奶奶对这个孙子很是怜惜,对其百般溺爱,百依百顺。

3、在学校的表现:上五年级以后,李辉有了一些改变。

在小学的大部分教师的评价中,李辉在课堂上的纪律很不理想,而且有过多次打架斗殴的纪录,学习成绩处于中等。

上五年级之后,李辉上课不再捣乱,而是认真听讲,下课也不再打闹了。

托班个案:我班的问题孩子——畅畅(攻击性行为)【推荐下载】

托班个案:我班的问题孩子——畅畅(攻击性行为)【推荐下载】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托班个案:我班的问题孩子——畅畅(攻击性行为)【个案背景】我班的畅畅小朋友在班级里,十分顽皮,每天都有关于他的一些奇闻趣事。

事件一:语言课孩子们都认真地听着我在讲故事,畅畅坐不住了,屁股离开椅子,边走边用眼瞄我,见我没发现,胆子就更大了,给这个小朋友拉一下头发,给那个小朋友踢一脚,再补打一拳。

小朋友直嚷嚷“老师,畅畅打我。

”我连忙制止,请他好好听课,可过不了多会,他又开始了。

虽然嘴巴能承诺“老师,我不打了。

”可他总关不住自己,无奈我只得让他坐在我旁边。

事件二:午睡时间到了小朋友在准备入厕。

忽然听到哇哇的哭泣声,我循声往里一看,原来是畅畅摔倒在了厕所边,我把他抱起来,询问:“你怎幺摔跤了?”他没有回答,还是在哭,我撩起他的裤脚管看看,还好,撑破了一点皮,有点红肿。

我又问“小朋友你们有没有碰到他?”小朋友顿时开说了,“老师,他推我们,挤我们,他摔跤了”“他推你们,你们往边上一避,他就摔倒了。

”我明白了事件的真相,就对他说:“原来今天是你自己让自己摔跤的,这次还算幸运,没掉小便池里,要不然臭烘烘的,谁理你。

下回还推小朋友吗?”他摇摇头。

事件三:用完中餐,孩子们围圈坐在走廊上,自顾自得玩着彩色线,有的合作玩,有的单个玩,而畅畅没有坐在自己的位置上,跑来跑去,我提醒了他几次,他总是坐不住,又过了一会儿,我看他把彩线套在同伴的脖子上拉,我忙说:“不可以这样,会把小朋友弄伤的。

”他答应了,可一会儿见他两手忙开了,把朋友当着了沙包,开练了,于是我把他的位置外后退了一点,与同伴拉了距离,彩线也被我收掉了,让他看着小朋友玩,专注下一代成长,为了孩子。

对攻击性行为孩子的辅导案例

对攻击性行为孩子的辅导案例

对攻击性行为孩子的辅导案例背景资料:郭x,男,8岁,小学二年级学生,性格外向。

自入学以来,暴躁伤人事件屡屡发作:无经常无缘无故打同学,揪女同学的辫子、把同学的文具扔进厕所、咬同学的手…,上课捣乱影响其他同学,不服从老师的管教,严重违反了学校行为规范。

父亲初中毕业,现自谋职业搞土方回填。

母亲高中毕业,在个体经商处做会计工作。

孩子出生以后妈妈不想给孩子喂奶,孩子从小就有保姆看管,听邻居说看见保姆被孩子咬得胳膊上青一块紫一块的。

爸爸看见说,那是孩子在练牙齿呢!母亲在孩子4岁时才接过来看管孩子。

孩子的奶奶曾经说:“这个孩子讨得出圈!”来访者自述:我不喜欢学习,学习成绩不好,班里同学都爱和我作对,跟我一点都不友好,我就和他们打架。

老师也不重视我,老师和同学都无视我的存在,所以平时我总是想做出点事来让大家注意我。

我还特别喜欢爱攻击性较强的漫画、电视节目,我觉得特别过瘾。

原因分析:由于父母的溺爱和缺少管教郭x在班里说脏话,因此班里同学都不愿和他在一起,更严重的是他还打人,经常出现攻击性行为,主要表现在:上课不遵守纪律、注意力不集中、经常搞一些惹人注意引人发笑的恶作剧。

当老师批评他,同学反击他时,没有不愉快的表现,反而感到高兴;下课时经常无缘无故的欺负同学,如遇到同学反抗,课后就打同学。

有时还鼓动班里一些品行较差的学生打架。

由于事发的严重性,家长通过打骂改变他的不良行为,但进入学校和班级后,郭x劣迹不改,估计重演。

我分析郭x出现攻击性行为的原因,其原因可能有很多,但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客观上:1、没有一个正常的家庭教育环境;2、父母的溺爱;3、学校老师同学以及家长的批评强化了他的攻击性行为。

主观上:1、和同学关系不好,造成了他的逆反心理;2、自我约束能力差;3、容易受生活中的负面影响。

首先,造成该生的攻击性行为原因之一无疑是家庭不良的教育因素的影响。

自懂事起,父母就溺爱他,没有起到正确教育他的责任,对他的管束不多偏袒有余。

幼儿园案例分析《攻击性行为》

幼儿园案例分析《攻击性行为》

幼儿园案例分析《攻击性行为》《攻击性行为》是一则幼儿园案例,该案例发生在一所幼儿园的大班,主要描述了一个幼儿在幼儿园中表现出攻击其他幼儿的行为,并对此进行了分析和解决方案的提出。

案例描述:在该幼儿园的大班中,有一个男孩小明表现出较强的攻击性行为。

他经常主动去打其他幼儿,并且每天都有多起这样的事件发生。

小明不仅会用手打人,还会用脚踹、咬人,有时还会将其他幼儿推倒在地。

这一系列的攻击行为给其他幼儿造成了伤害,也引起了其他家长的不满和担忧。

幼儿园的老师对此深感困扰,决定对小明的攻击性行为进行分析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分析:小明的攻击性行为背后可能有多个因素导致。

首先,小明可能缺乏社交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他用打人来表达自己的情绪和需求,可能是由于他无法用言语清晰地表达自己。

其次,小明可能存在情绪管理能力的问题,他可能无法有效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导致了攻击性行为的发生。

此外,小明可能对其他幼儿具有其中一种竞争心理,或者是因为其中一种自卑感而表现出攻击行为,以此来建立自己的地位或优越感。

解决方案:针对小明的攻击性行为,幼儿园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观察和记录:幼儿园的老师需要仔细观察小明的攻击性行为,记录下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和结果等信息,以便更好地分析问题所在。

2.家庭访问:老师可以与小明的家人进行沟通,了解他在家庭中的情况和受教育状况。

通过与家人的合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小明的特点和背景,并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

3.情绪管理培训:为了帮助小明改善情绪管理能力,可以在幼儿园里开设情绪管理培训课程,教授一些适应性的情绪管理技巧,如深呼吸、冷静思考等。

4.社交技能培养:小明可以参加一些小组活动,与其他幼儿一起玩耍,学习分享、倾听和合作的能力。

逐渐培养他与他人良好友谊和沟通的能力。

5.行为规范:制定一套适合小明的行为规范,并明确告知他家人,让他们参与督促和引导小明在幼儿园和家庭中遵守这些规范。

6.动态反馈:对于小明的进展,给予及时的积极反馈,以增强他的自信心和改善攻击性行为的动机。

学生不良行为教育案例:对一名有攻击性行为的学生的心理辅导-调节情绪

学生不良行为教育案例:对一名有攻击性行为的学生的心理辅导-调节情绪

学生不良行为教育案例案例背景xx是三(6 )班的班生,他口齿伶俐,表达能力强,课堂上也爱举手发言。

擅长手工制作,科技小制作做得非常好。

他性格外向,外表很讨人喜欢,但却是个让同学畏惧、令老师头痛的“打架大王”。

“如果教育者希望从—切方面来教育人,那么必须从一切方面去了解人。

”要解决xx的问题,首先要深入调查,了解情况。

我向xx 的家长以及其他任课老师和同学做了大量的、深入的调查访谈,发现他确实存在不少问题。

一、自身表现xx比较霸道,自以为是,常常赜指气使地吆喝别人,对他人持强迫式、绝对化的要求,稍不满意,便拳脚相向,不计后果。

xx平时喜欢引起他人的注意,常常试图获得他人对他的赞赏、尊重。

二、家庭状况xx的父母文化素养不是很高,父亲是包工头,母亲是家庭妇女。

母亲非常宠爱他,父亲则“恨铁不成钢”,对他要求严格。

生活上以自我为中心,与父母关系不和谐,尤其是对父亲,表面服从,内心不满。

三、同伴交往xx“崇尚武力”,结交了一些不良少年,互相影响,“感染”上了情绪冲动暴躁、报复性强等不良习性,经常与人打架并谩骂同学,和老师顶撞,与同学相处矛盾多。

他又欺软怕硬,比他强壮的不敢惹,专门找弱小的同学欺侮。

四、学习状况xx学习兴趣不浓,上课不专心听讲,经常扰乱课堂纪律,不做作业,不交作业,成绩不理想。

一个可爱机灵的孩子,却有着这么多的不良的品行,“三天一小打,五天一大打”,打架骂人似乎是他来学校的“惟一目的”,真令人惋惜。

作为班主任,经常要面对家长的投诉,我不得不苦苦思索着改变他的方法。

案例:一个中午,我正在办公室批阅作业,几名学生神色紧张地跑来报告:“老师,陈浚涛在篮球场上与聂瑞阳打起来了,体育老师也叫不住他……”我赶紧跑到球场,只见陈浚像一头被激怒的公牛,两手紧握拳头,一张脸涨得通红,口里喘着粗气……旁边的聂瑞阳流着鼻血,衣服上沾了些泥尘,袖子上有些血迹……看来;“战争”刚刚结束。

仔细了解后知道:打架缘于两人打篮球时发生冲撞,这本是件小事,但陈浚认为:“他干吗撞我?他撞我,我就打他! ……我问他:“小阳已向你道歉了,你为何还要打他? ”陈浚说:“我才不要他的道歉!”一番耐心的谈话后,陈浚承认说:“今天我心情不好,早上在家里被爸爸打了一顿,起因是几天都没做数学作业。

小班攻击性行为个案

小班攻击性行为个案

小班攻击性行为个案一、个案背景姓名:小明(化名)年龄:4岁性别:男所在班级:小班小明是一个活泼好动的孩子,平时在幼儿园里与其他小朋友相处融洽。

但近期,我发现小明在幼儿园内出现了攻击性行为,引起了我的关注。

二、攻击性行为表现1.语言攻击:小明在与小朋友交流时,经常使用侮辱性语言,如“你是个笨蛋”、“我不喜欢你”等。

2.行为攻击:小明在与小朋友玩耍时,会突然推搡、拍打其他小朋友,甚至咬人。

3.情绪失控:小明在受到挫折或不满时,容易情绪失控,哭闹不止,难以安抚。

三、原因分析1.家庭因素:小明家庭氛围紧张,父母经常吵架,导致小明在家庭环境中感受到压力,学会了攻击性行为。

2.教育方式:家长在教育小明时,过于严厉,动辄打骂,使小明认为攻击是解决问题的方法。

3.生理因素:小明可能存在一些生理问题,如睡眠不足、饮食不规律等,导致情绪波动较大。

四、干预措施1.家庭干预:(1)改善家庭氛围,父母尽量减少争吵,为小明营造一个和谐的家庭环境。

(2)家长改变教育方式,采用鼓励、引导的方式,代替打骂,让小明学会正确处理问题。

2.幼儿园干预:(1)加强教师对小明攻击性行为的关注,及时制止并引导其正确行为。

(2)组织小组活动,让小明与其他小朋友共同完成任务,培养其团队协作能力。

(3)开展心理辅导,帮助小明正确认识自己的情绪,学会调节和控制。

3.社会干预:(1)邀请心理专家进行讲座,提高家长对儿童心理健康的认识。

(2)开展亲子活动,增进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沟通,促进家庭和谐。

五、干预效果1.语言攻击减少,学会用礼貌语言与小朋友交流。

2.行为攻击减少,学会用适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

3.情绪波动减小,遇到问题时能够冷静应对。

小班攻击性行为个案一、个案背景姓名:小明(化名)年龄:4岁性别:男所在班级:小班小明是个特别活泼的孩子,每次在操场上总能看到他蹦蹦跳跳的身影。

但最近,他在幼儿园里的一些行为让我有些担忧。

小明有时会突然情绪失控,对其他小朋友发起攻击,让人有些措手不及。

小学生攻击行为教育案例(2篇)

小学生攻击行为教育案例(2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小明,男,10岁,小学四年级学生。

小明性格较为内向,但近期在学校里出现了攻击行为,经常无缘无故地推搡同学,甚至在课堂上对老师大声喊叫。

这种行为不仅影响了小明自己,也给班级带来了不良影响。

二、案例分析1. 问题表现:- 小明在课堂上对老师大声喊叫,干扰教学秩序。

- 小明推搡同学,导致同学受伤。

- 小明在课间休息时,与其他同学发生争执,甚至动手打人。

2. 原因分析:- 家庭教育缺失:小明的父母工作繁忙,很少有时间陪伴小明,导致小明缺乏家庭关爱,内心感到孤独和压抑。

- 学校教育不足:学校在关注学生学习成绩的同时,忽视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导致小明在心理上没有得到及时的疏导。

- 同伴关系问题:小明在学校里没有找到合适的同伴,导致他在人际交往中感到困惑和焦虑。

3. 影响分析:- 对小明自身的影响:小明的攻击行为严重影响了他的身心健康,可能导致他出现心理问题,如抑郁、焦虑等。

- 对班级的影响:小明的攻击行为破坏了班级的和谐氛围,影响了其他同学的学习和生活。

- 对学校的影响:小明的攻击行为给学校带来了负面影响,影响了学校的声誉。

三、教育措施1. 加强家庭教育:- 建议小明的父母多花时间陪伴小明,关心他的学习和生活,给予他足够的关爱。

- 教导小明的父母如何与孩子沟通,倾听孩子的想法,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

2.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可以邀请心理专家为小明开展个别辅导,帮助他解决心理问题。

- 在课堂上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3. 改善同伴关系:- 鼓励小明参加集体活动,与同学们互动,增进彼此的了解和友谊。

- 培养小明的团队合作精神,让他学会与人合作,共同完成任务。

4. 加强行为规范教育:- 教育小明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尊重老师和同学。

- 对小明的攻击行为进行纠正,让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四、教育效果通过以上教育措施,小明在一段时间后,攻击行为得到了明显改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个父亲知道自己的儿子在学校总爱打人,要不就动手抢别人的东西,要不就趁同学不注意时推他一把,甚至公开挑衅,追着同学打,这个父亲不以为然地对教师说:“这孩子就是顽皮。

”转过脸来,这个父亲对别人说:“我孩子就是勇敢,这样才不被人欺负。


[分析]
攻击性也叫侵犯性,指的是个体有故意侵害他人的倾向性,不仅包括外显的攻击性行为,而且包括隐性的攻击或侵犯他人的意图。

父母绝不可纵容孩子的攻击性行为,否则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日益固化,最终会导致严重的个性偏差。

小学生由于好动,常有攻击性行为发生,尤其是男生。

但他们的攻击性行为常常是工具性的,即为了达到非直接伤害他人的其他目标,如为了抢东西,很少是敌对的,即以直接伤害他人为目标。

所以教师、家长在纠正小学生攻击性行为时,要分清性质、找出原因:是对别人产生了敌意还是内心受了压抑是受了欺负还是因为嫉妒别人再有针对性地处理。

[方法]
1.让小学生明白攻击别人是不文明的行为,同学之间应当相互关心、团结友爱,有了矛盾应该通过商量、说理来解决。

2.如果小学生是因为内心过度压抑,需要用攻击性行为来发泄,教师可以帮助小学生转移注意力,即转移小学生的攻击目标,使之把敌意转向一般的物品。

3.如果是嫉妒心导致的攻击性行为,要看到嫉妒心常伴随自卑感产生,认为别人在某方面确实比自己强而自己又确实赶不上人家时产生的,教师要针对这种心态加以疏导,解除对嫉妒对象的敌意,认识自己的长处与不足。

4.教师要与家长多沟通,让家长明确攻击性的危害,可能造成粗暴、虐待的个性,但又不能简单用批评、体罚来强行压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