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攻击性行为的调查报告
幼儿攻击性行为观察报告【幼儿攻击性行为个案观察与分析】

幼儿攻击性行为观察报告【幼儿攻击性行为个案观察与分析】一.个案简介张某某,男性,5岁,由青年心理学家邀请参加一项有关儿童攻击性行为的调查。
来访前,张某某一直生活在家里,直到去年初他进入该区的一所幼儿园。
他的母亲在他报名该幼儿园时,做了一些观察记录表示,自从张某某进入幼儿园后,有时会出现攻击性行为,如打人、叫嚣。
二.个案观察1. 张某某在幼儿园期间的攻击性行为张某某有时会出现攻击性行为,如打人、叫嚣等。
下午托管时,他有时会攻击其他孩子,肢体接触或叫骂他们。
他喜欢使用比较大的力量来凌虐别的孩子,例如拉住他们的头发,抓取或扔东西,等等。
另外,他也会开玩笑,但是他的玩笑会引起老师和其他孩子的不悦,因为他的玩笑是随意而且伤害他人的。
2. 动机从对张某某的观察中,可以发现他的攻击性行为有一定的动机,如抢夺某个孩子的游戏、在玩耍时不受自己想要的注意等。
有时,他也会因感到沮丧或被排挤而发作。
而且,有些时候,他的行为的发生似乎没有特定的原因可以指出。
三.干预建议1. 调整张某某的心态要改变张某某的攻击性行为,必须首先调整他的心态。
必须使他了解攻击性行为是不可以接受的,并引导他学习它也是不友好的。
此外,要让他明白攻击行为是错误的,他不应该发生这样的行为,也要增强他的自信心,让他更加自信。
2. 教导张某某表达自己的感受当张某某感到愤怒或沮丧时,应立即予以引导,教他开口表达自己的情感或需求,以及拒绝时如何更新恰当的方式表达出来。
通过教育,张某某可以明白一些情绪管理技巧,以及如何在情绪不好的情况下更加温柔应对他人,也为他之后的社交交往做好准备。
四.结论对张某某的观察表明,他出现攻击性行为归因于心理因素,如自我价值感低沉、情绪不稳定以及无法适当表达自己的情感等。
为解决张某某的问题,应该根据他的具体情况提供有针对性的帮助,如调整心态、加强情绪管理等,以帮助他形成正确的沟通习惯和行为,从而实现他的社交能力的正常发展。
一个喜欢身体攻击的幼儿研习报告

一个喜欢身体攻击的幼儿研习报告一、问题的提出攻击性行为,又称侵犯行为,是指个体采取的使他人受损失或不舒服的行为,包括殴打、侮辱和抢夺、损坏他人财物等霸道行为。
它是儿童在成长过程中较易出现的一种不良行为,主要表现为儿童与他人发生矛盾冲突时所采取的不恰当的解决问题的方式。
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不仅会对他人造成身心上的伤害,长此以往,还将对幼儿自身的品格发展、道德感的培养造成极大危害,不利于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民生活条件的改善以及家庭结构的改变(“421家庭”模式逐渐成为主流),越来越多的学龄前儿童出现了大大小小的心理及行为上的偏差。
攻击性行为就是其中一种主要的不良行为表现。
针对攻击性行为,以表现较为典型、明显的小班幼儿作为调查研究对象,探索了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形成原因,并提出几点解决措施,目的在于能够引起家庭和学校的重视,采取合理有效的方式应对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
三、研究方法研究对象:昆山市××幼儿园小班幼儿。
研究方法:调查法、观察法、文献研究法、案例研究法。
昆山市×x幼儿园小班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现状分析1.小班幼儿攻击性行为的主要表现(1)对父母长辈基本缺乏尊重。
案例:晨晨是小二班的一个小女孩,性格活泼开朗,与班上的其他幼儿都相处得很好。
一日放学后,奶奶来接晨晨,晨晨非要买门口小商店里的炸鸡吃。
由于前几天主班老师刚给孩子们上过一堂健康食品的活动课,晨晨妈妈也一直提醒不能老让孩子吃些没有营养的东西,所以奶奶这次没有同意给晨晨买。
晨晨当时就在商店门口闹腾了起来,一边踢打着奶奶一边说:“给我买,不买我就不要你这个奶奶!你给我走!”这时正好碰上班上的严老师经过,在严老师的指责和劝说下,晨晨才不情不愿地跟着奶奶回家了。
第二天,严老师就在班上严厉批评了晨晨打骂奶奶的行为,并教育其他幼儿一定要尊重爱护自己的父母和长辈。
分析:由于父母经常忙于工作,无暇顾及孩子,所以晨晨一直是由奶奶照顾的。
中班幼儿攻击性行为观察报告

中班幼儿攻击性行为观察报告一、引言攻击性行为是幼儿阶段常见的行为之一,对于教育者和家长来说,理解和有效管理幼儿的攻击性行为非常重要。
本观察报告旨在对中班幼儿的攻击性行为进行观察和分析,以便为教育者提供相关的干预和支持策略。
二、观察目的和背景攻击性行为是指儿童主动伤害他人、破坏他人财物或意图伤害自己的行为。
在幼儿阶段,攻击性行为常常是由于情绪失控、语言表达不充分以及社交技能不完善等因素引起的。
通过观察和了解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可以帮助教育者和家长了解幼儿的需求,找到适合幼儿发展的干预方法。
三、观察方法和过程本观察报告使用观察法和记录法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观察。
观察对象为某中班幼儿园中的10名幼儿,观察时间为1个月。
观察过程中,教育者详细记录幼儿的攻击性行为的频率、形式、触发因素以及所使用的语言和行为策略。
四、观察结果与分析1. 攻击性行为的频率经过一个月的观察,统计数据显示,被观察的10名幼儿中,有6名幼儿展示了攻击性行为,平均每个幼儿观察到攻击性行为的次数为5次。
其中,非物理攻击(如推搡、咬人)占总攻击性行为的80%,物理攻击(如打击、撞击)占20%。
2. 攻击性行为的触发因素观察结果显示,攻击性行为的触发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情绪失控、争抢玩具或物品、与他人产生冲突、遭受欺负或挤压等。
幼儿在与其他幼儿互动以及总体环境中的变化对攻击性行为的呈现产生了明显的影响。
3. 语言和行为策略的运用教育者通过观察和干预,找到了一些有效的语言和行为策略,以减少和预防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例如,教育者试图引导幼儿用言语表达需求和感受,加强幼儿的社交技能培养,提供合理的规则和边界,并给予幼儿积极的反馈。
五、干预和支持策略基于对观察结果的分析和了解,教育者和家长可以采取以下干预和支持策略:1. 建立积极暗示和表扬机制。
通过积极暗示和肯定幼儿的积极行为,增强幼儿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减少攻击性行为的展示。
2. 提供适当的替代行为策略。
拓展资源:中班幼儿攻击性行为观察报告

中班幼儿攻击性行为观察报告一、观察问题的提出:有攻击性的幼儿不但给他人和整个班级带来不好的影响,而且也影响到幼儿自身的发展。
攻击行为会妨碍孩子今后一生的发展,如果攻击行为延续至青年和成年,就会出现人际关系紧张、社交困难等一系列问题。
心理学研究表明:70%的少年暴力罪犯在儿童期就被认定为有攻击行为。
也就是说,从小攻击性强的孩子,如果不注意克服和制止,长大后容易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本报告对于幼儿的攻击性行为进行观察及分析,希望帮助家长和老师正确认识幼儿攻击性行为并共同改正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二、观察计划制定:观察目标:通过观察分析了解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原因,并根据分析采取相应的措施让幼儿改掉攻击性行为。
观察对象及个人情况简述:中班幼儿豆豆,四岁半,女。
家里有爸爸妈妈和豆豆,家里的大人都视她为掌上明珠,大家都很宠她,想要什么就有什么,特别是妈妈。
豆豆是一个文静,爱撒娇,不太爱说话的小女孩,每天都是由妈妈接送来幼儿园,每次妈妈来接的时候就跟妈妈撒娇。
观察地点:见习时的幼儿园观察时间:见习那两周观察记录方法:个案观察,直接观察法,轶事记录法观察行为:攻击性行为三、观察记录:在见习两周的时候曾看到这样的例子。
观察一:有一次老师在组织《面具晚会》活动,当我给幼儿发面具的时候,豆豆看到身边的乐乐拿了一个与她不一样的面具,她就身体扭过去,二话不说就想抢夺乐乐手里的面具,这边的乐乐当然不乐意了,于是两人就争夺了起来,这时豆豆为了拿到面具二话不说的就打了乐乐一把掌,并把面具抢到手。
当老师看到情形,走过去要求豆豆向乐乐道歉,并将面具还给乐乐,这时的豆豆才不情不愿地把面具还给乐乐。
当妈妈来接的时候,老师把今天发生的事情告诉她妈妈,妈妈却说:“不可能,我女儿从来不打人的啊,都很听话啊。
在家里我说什么她就做什么,一直都很乖的啊,怎么会打人呢?”观察二:下午区域活动,每个幼儿主动选择了自己喜爱的区域进行活动。
有天丫丫带来了新图书,正当她看得开心时,豆豆走过去抢丫丫的图书。
攻击性儿童个案研究报告

攻击性儿童行为矫正的个案研究摘要:攻击性儿童频繁表现出攻击性行为,不仅会对课堂教学带来干扰,而且不利于自身及其他学生的身心发展。
笔者针对一例攻击性儿童的攻击性行为进行研究,分析个案攻击性行为的表现特征和成因,探讨矫正个案攻击性行为的策略和方法,总结一些行之有效的经验,发现和讨论一些共性的问题。
关键词:攻击性儿童行为矫正个案研究攻击性儿童主要表现是比较频繁做出攻击行为,情绪不稳,行为异常;存在着社会认知偏差,对己对人对事的认知上不符合实际。
他们经常在课堂上捣乱,有时会让课堂教学无法进行。
这样不但影响到其他学生的学习,而且对其他学生带来不良的示范行为,不利于学生身心发展。
本文通过一例攻击性儿童的行为矫正进行个案研究,总结实践经验,以期为从事特殊教育的工作者提供一些参考。
1案例背景资料1.1个案基本情况姓名:小乐性别:男年龄:10岁(1997年2月出生)年级:四年级辅导时间:一学期表现的行为:该生与班上的同学关系比较紧张,与同学相处时经常发生冲突,表现出较强的攻击性、冲动、任性等个性特点。
经常做一些怪异的行为以吸引老师及同学的注意。
不喜欢别人说他是非,当听到别人说他不是时就脾气很火爆,采用攻击的行为作为回应。
大家进行集体游戏时,他不能耐心等待,经常搞破坏,如有同学不能顺他意,就算老师在旁也会采用过激的行为攻击同学。
每次对他进行批评教育后能认识错误,可是过了一天还是会我行我素。
1.2个案的家庭和学校背景1.2.1家庭背景:小乐一家三口,父母都在外打工,主要由爷爷和叔叔照顾。
小乐每个星期能见到他父母的时间比较少,大多的家庭教育都要靠他爷爷和叔叔去完成。
1.2.2学校背景:小乐是由普校转入培智学校。
对于该生多动、爱记仇、容易与人发生冲突,家人都认为与他在普校经常被同学欺负、被同学嘲笑、愚弄有关,家人让他不要去理睬那些孩子,同时也希望老师加强对他孩子的教育。
但每次与同学发生争吵,同学们一致都说是他的不是。
原来的学校不认为该生被同学嘲笑、愚弄。
3-9岁儿童的攻击性行为调查

3-9岁儿童的攻击性行为调查
调查发现,3-9岁儿童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攻击性行为。
其中,
最常见的行为是打、咬、踢、推,以及言语攻击等。
这些行为在不同场合下表现出来的情况也不尽相同。
有的儿童仅在独处时表现出攻击性行为;还有的儿童可能在与他人交往时就会进行攻击或斗争。
造成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原因有很多种。
不同家庭、不同家长的教育方式、儿童的性格、环境以及伴侣或同学关系等都可能对孩子施加着影响。
家庭、社区和幼儿园的行为标准和管制也是影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重要因素。
家长应该怎样去应对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呢?我们推荐以下方法:
1)平静地应对儿童的攻击性行为。
父母应该在儿童攻击时保
持冷静,不要因此而失去控制,展现出愤怒的情绪。
要让孩子知道,家长不会对他们的攻击性行为动怒,还要给予孩子温暖的支持和关爱。
2)引导儿童表达情感。
大量研究表明,压抑负面情绪可能引
起儿童的攻击行为。
如果孩子能够积极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就容易减少攻击性行为的发生。
因此,父母应该建立一个有利于孩子们自由表达的氛围,让孩子们能够表达不愉快的情感。
3)教育孩子用非暴力的方式解决冲突。
父母可以与孩子讨论
问题,告诉他们怎样以和平或协商的方式解决问题。
同时,父母也应该告诉孩子,打人或恶言相向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最佳方
式。
总之,在引导孩子走向健康成长的过程中,正确地处理孩子攻击性行为是非常重要的。
父母需要了解孩子,引导孩子表达情感,教育孩子非暴力解决问题的方式,这样才能有效地防止孩子的攻击性行为。
中班幼儿攻击性行为观察报告

中班幼儿攻击性行为观察报告引言:幼儿阶段是孩子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阶段,也是个性和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
然而,在中班幼儿园阶段,有时会出现一些攻击性行为,这对于幼儿的发展和园所的安全是一种挑战。
本文将以一个中班幼儿攻击性行为的观察报告为基础,探讨幼儿攻击行为的原因、表现形式以及解决方法。
1. 行为观察背景:观察对象:姓名为小明的3岁男孩观察日期:2021年5月1日至5月10日观察地点:某幼儿园中班教室2. 行为观察结果:从观察期间的行为记录中,可以看出小明存在一定的攻击性行为。
这些行为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身体接触:小明常常用手部、脚部对其他幼儿进行推搡、踢打等身体接触行为。
(2)言语攻击:小明在和其他幼儿争夺玩具或者争吵时,会不愿和平地解决问题,而是采取辱骂和威胁的言语攻击。
(3)物品破坏:小明经常拿起玩具、绘画工具等物品撞击墙壁、地面或者故意破坏他人的作品。
3. 影响因素分析:针对小明的攻击性行为,我们分析了可能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情绪控制能力不足:幼儿在中班阶段仍在发展情绪控制能力,一旦遇到挫折或者冲突,可能会通过攻击来发泄情绪。
(2)资源争夺:幼儿对于玩具和其他资源的所有权意识仍不成熟,经常因为资源争夺而产生攻击行为。
(3)模仿他人行为:幼儿容易模仿周围攻击性行为较多的同伴,尤其在集体生活中,这种模仿行为会导致攻击性行为的出现。
4. 帮助幼儿解决攻击性行为的方法:针对小明的攻击性行为,我们采取以下措施帮助幼儿解决问题:(1)情绪管理培养:通过情绪识别游戏、情绪表达练习等方式,帮助幼儿学习认识和管理自己的情绪,提升情绪控制能力。
(2)资源分配:在幼儿间资源争夺时,引导幼儿通过分享和合作解决冲突,充分认识到共享资源的重要性。
(3)示范行为:教师和家长要成为良好行为的榜样,积极引导幼儿模仿积极的行为模式,加强正面行为的引导。
(4)冲突解决技巧培养:通过角色扮演和情境案例讨论等方式,教授幼儿有效的冲突解决技巧,如沟通、妥协和寻求帮助等。
校园欺凌事件分析调研报告(3篇)

校园欺凌事件分析调研报告(3篇)校园欺凌事件分析调研报告(一)一、引言校园欺凌是指在学校环境中,学生之间通过言语、肢体、网络等手段进行的持续性、针对性的攻击行为,对受害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影响。
近年来,校园欺凌事件频发,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为了深入了解校园欺凌的现状、成因及应对措施,本调研小组对某市多所中小学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调研。
二、调研方法1. 问卷调查:设计并发放了1000份问卷,涵盖学生、家长、教师三类群体。
2. 访谈:对20名学生、10名家长和15名教师进行了深度访谈。
3. 案例分析:选取了10起典型的校园欺凌事件进行详细分析。
4. 文献研究:查阅了国内外关于校园欺凌的研究报告和学术论文。
三、调研结果1. 校园欺凌的现状发生率:问卷调查显示,有30%的学生表示曾遭受过不同程度的欺凌,其中初中生比例最高,达到35%。
形式多样:欺凌形式包括言语侮辱(45%)、肢体攻击(25%)、网络欺凌(20%)和社交排斥(10%)。
受害者特征:受害者多为性格内向、学习成绩较差或身体有缺陷的学生。
2. 校园欺凌的成因个体因素:部分学生缺乏同理心,情绪管理能力差,容易采取攻击行为。
家庭因素:家庭教育和家庭环境对学生的行为模式有重要影响。
家庭暴力、父母忽视等因素容易导致孩子产生攻击性。
学校因素:学校管理不严、教师监管不到位、校园文化建设不足等问题为欺凌行为提供了土壤。
社会因素:社会风气、网络暴力文化等也对学生的行为产生了负面影响。
3. 校园欺凌的影响对受害者:长期遭受欺凌的学生容易出现自卑、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甚至产生自杀倾向。
对施暴者:施暴者可能形成错误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影响其未来的社会适应。
对学校:校园欺凌事件频发会破坏学校的和谐氛围,影响教育教学秩序。
四、案例分析案例一:某初中生小李因身材肥胖,长期遭受同学嘲笑和排挤,最终导致其辍学。
通过访谈得知,小李的父母忙于工作,缺乏对他的关爱和支持,学校也未及时介入处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生攻击性行为的调查报告郑州市中原区育华学校李一帆小学生攻击性行为的调查报告一、研究背景:近些年,“低龄犯罪”,“校园暴力”,“欺负弱小”等事件时有发生,这不得不引起人们对小学生攻击性行为的关注。
小学生的攻击性行为,是社会性发展过程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
小时候,孩子不自主的愤怒典型表现包括又蹦又跳、哭闹和尖叫;慢慢长大时,这种情绪激动的、任性的、不受支配的表现逐渐减少,而报复性的攻击逐渐显露,表现为摔东西、抢夺、抓掐、咬人、骂人、顶嘴和固执己见。
家长认为在小学生成长发育的过程中产生攻击性行为是一个普遍现象,不足为奇。
有些教师也认为这也许只是小学生当时选择的一种发泄当时情绪的方式。
因此,孩子也就认为是理所应当的,没有什么问题。
但是,小学生攻击性行为的持续不断、次数增多,强度增大,这样长此以往,就会影响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以及人格和良好品德的发展。
我校位于郑州市的西郊城乡结合部,这里聚集了大量的外来务工人员,在我们的每一个班级中,都有将近70%—80%的孩子属于外来务工人员子女。
为了生存,这些孩子的父母起早贪黑地工作,很少有时间去管理教育孩子,对于孩子存在的攻击性行为问题的认识非常肤浅,有的还认为自己的孩子这样是有本事,不被人欺负。
如果被欺负了,家长就认为不还回来能行吗?在我校,我们常可看到学生违反纪律、打架、辱骂他人等行为,有些孩子一星期至少要发生一两回这种事情,这些孩子常常惹事生非,给教师、家长增添不少苦恼和麻烦,既干扰了教育教学活动,也影响了自己的学习及身心健康。
由于同学和班组对其采取排斥的态度,都有意回避他,不理睬他,使他成为一个被孤立的人,而这种被冷落在其心中转化为进一步的愤怒和怨恨,他故意惹对方生气,攻击他人,挑起争端,同学也因此更不愿意接近他,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也明确指出,要培养小学生“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的社会行为准则”,“爱父母长辈、老师和同伴”。
因此分析和控制小学生攻击性行为,促进小学生良好社会性品质的形成,是当今教育中一项严峻的课题,其中,攻击性行为也应该引起学生的家长和老师们的重视了。
因此,我们应该通过认真的调查、分析、研究,找出正确的方法,树立一些正面形象,让学生通过模仿正面形象或是通过启发小学生对攻击性行为的理解与思考,采用适合本校实际情况的合理方式来逐渐消除本校学生的攻击性行为,使其成长为具有良好心理品质的、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
二、调查结果一、总体情况:(附件一)通过对我校随机抽取3、4、5三个年级的三个班级198名学生的问卷调查显示:主要攻击行为分为:直接身体攻击:打、踢、推、撞、抓人、拿走或损坏别人东西言语攻击:骂人、嘲讽人、起外号小学生在总体上言语攻击的比率最高,这说明该类攻击行为在校学生中最为普遍和频繁,其次是直接身体攻击,间接攻击的发生率最低。
男生的直接攻击多于女生,而女生更多是言语攻击和间接攻击;更多学生不能容忍直接攻击,例如:拿走或损坏自己的财物、骂人、起外号。
各年级三类攻击行为的比例不存在显著差异。
被攻击后采取方式随年龄增长而改变,更加相信自己的能力。
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对此类行为的反应模式也对学生产生此类行为具有一定的影响。
家长对孩子的关心以及对此类行为的反应模式也具有一定的影响。
也有少数学生缺乏处理此类事件的能力,通常方法比较单一,不能很好得保护自己。
行为表现为“好”的学生总调查人数的27.3%,行为表现为“一般”的占调查人数的48%。
行为表现为“差”的占调查人数的24.7%。
统计结果P<0.01,表明小学生中语言行为表现为”一般”的同学占大多数,这些同学虽然不时常对同伴使用暴力语言,但是调查表明他们存在潜在的语言伤害冲动、对其他同伴之间的语言伤害行为缺乏积极的态度。
这样的调查结果足以说明语言伤害现象在小学生群体中已比较严重。
行为问卷部分:1、受过攻击的学生约占90%以上(其中经常受攻击的学生有7.8%。
)2、有过攻击性行为的学生约占60%左右;3、当儿童受到攻击时采取同样方式还击的学生约占25%左右,胆小躲避的学生约占30%左右,愿意告诉教师的学生根据学生年级的年级的不同所占比例明显减少。
4、被攻击后反应比较难过的较多,反应很难过的在三年级比较多;5、教师的对攻击性行为的惩罚力度在这三个班来说都是批评、警告一下,没有不管的情况出现,在三、四年级,教师严厉惩罚得更多一些;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情况随年级的增高所占比例也逐步增高;心理问卷部分:1、对自己学业成绩不满意的同学随年级增高而减少。
2、不能正确对待父母或老师善意的批评占16.3%。
3、有30.8%的儿童利用网络聊天或打游戏,以消磨时光。
4、有31.4%的儿童很少或从未帮助家长做家务。
5、有24.7%的儿童遇到困难不能采取求助措施。
二、调查分析在这些问卷中可以看出,每个年级都存在攻击性行为,其具有普遍性。
导致小学生攻击性行为的原因呈现多样性:既有生理方面的因素,又有心理方面的因素,也有家庭、学校及社会环境方面的因素,这些不同的因素导致小学生的攻击性行为呈现多元化。
1.生理因素有些兴奋、冲动和攻击性强的小学生,常常是对他们的父母特质的继承,这种继承并不是说父母把打人,骂人这些具体行为遗传给了孩子,他们遗传给孩子的只是神经过程较强,情绪容易激动等自然特征,这些自然特征遇到合适的土壤,就会滋生出攻击性行为。
比如,那种天生爱哭闹、爱发急的“难带型”婴儿,长大后较易产生攻击性行为。
有些调查结果表明,攻击型小学生父母的性格特征有73.7%具有好动、性急的特点。
因而不能排除先天神经类型、遗传素质对小学生攻击性行为是有一定影响的。
但基因并不是小学生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决定因素。
比较合理的解释是,对小学生遗传了某种先天性的基因倾向,这种倾向会在后天的环境中得到表现或强化。
2.家庭教育因素(1)家长过分溺爱孩子。
现在的一些父母在外怕孩子吃亏,于是就出现了一些现象:当一个没有攻击意识的孩子在学校里受到了另外一个小朋友的攻击,但是他没有还手,只是委屈的回家告诉了自己的家长,一些家长就会教导孩子:“他要是再打你,你就打回去,他以后就不敢再欺负你了。
”这样的教导方式在孩子的心里根深蒂固以后,孩子也会由没有攻击性变为好斗性格。
当别人不小心碰到他,也会被他视为对自己的攻击,从而进行反击。
5岁的强强和明明一起玩时,强强不讲道理地抢走了明明手里的玩具,惹得明明大哭起来。
对强强来说,他的攻击行为的就是玩具的占有。
这时,如果不把强强手里玩具还回去,反而鼓励他,以后他就还会抢别人的玩具。
同样,如果孩子打了人,家长不制止,不批评,那么,这种不制止、不批评的态度,就会使孩子觉得,打人并没有什么不对,以后还打人。
调查表明,很多孩子主要由爷爷、奶奶带大,作为隔辈的人,他们更加宠爱孙儿,甚至“遮丑护短”,“隔辈亲”演变成了“隔辈溺”,导致了孙辈的任性、骄横、恶打恶等等不良行为。
(2)家长过分限制孩子。
如今许多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气极高。
因此在许多方面过分限制和束缚学生,这也不许玩,那也不许动;走路不能跑、说话不能笑,假日参加各种兴趣班儿,很少让孩子与自然和社会接触、交流,从而达到他们的目的。
加之他们严厉呵斥的表情,小学生根本没有分辨的机会,生活在这种环境下的学生,其心理受到限制,并产生逆反心理。
到了学校里,他们就会像放飞的小鸟,却因太过自由便会以攻击别人来满足自己的社会交流。
(3)家长过分放任孩子。
这类家长只是把孩子看作是传宗接代的希望,使其自由发展,不加任何限制和要求,对孩子不关心、不重视。
对孩子的任何行为不分时间、场所、性质,都不加控制,而是让孩子为所欲为。
这样的孩子到了学校里表现的很松散、不服管教、不遵守常规、随意的攻击别人,与老师顶撞等。
研究文献极具说服力地证明:冷漠拒斥的家长常会反复无常地惩罚孩子。
并且容许孩子表现攻击性冲动,他们更容易培养出攻击性的小学生。
这些冷漠拒斥的父母总是挫伤孩子的情感需要,给孩子树立了对人漠不关心的榜样,当孩子对别人表现出攻击性时,他们采取不管不问的态度,这就使孩子的打斗行为合法化,使孩子失去控制自己攻击性冲动的锻炼机会。
这些家长往往还有另一个特点,当他们对孩子的攻击性行为无法忍受时,就会惩罚孩子,打屁股,打耳光,这又向孩子提供了一个攻击性行为的模仿原型,不但达不到控制攻击性的目的,反之却变相的暗示孩子。
当别人使你不满意时,应该怎样对待他?所以,研究证实了这一事实。
常靠体罚约束攻击性行为的家长,他们的孩子在家庭之外往往是强侵犯性的。
由此可见,家庭教育对攻击心理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家长的娇宠放纵,缺乏严肃态度,或父母与孩子之间高压式的相互作用都会互相影响,是滋生攻击性行为的温床。
3.社会环境因素(1)大众传媒的影响大众传媒是小学生接触得最多的一个社会环境,但是一些不良的大众传媒,例如电视中的暴力性场面,无疑为小学生提供了攻击样板,使小学生不知不觉地模仿,学习了攻击性行为。
近年来较为流行的动画片《奥特曼》,基本上是以打斗为主,市面上也相继退出一些以格斗为形式的小学生玩具或游戏,一些家长也因孩子的喜欢而不停地买给孩子,小孩子辨别是非的能力差,但模仿学习的能力却很强,在这样的环境下,孩子就会学会打斗,增强攻击欲。
(2)同伴的影响与同伴冲突也是使小学生产生攻击性行为的一个因素。
一些研究者发现,小学生在游戏中冲突发生次数多的,在口头和躯体的攻击性行为都表现出较高的频率。
而且在小学生社交中,“厌恶”得分高的小学生,其攻击性强,其“厌恶”分数与其攻击性行为平均百分率成正比。
同伴关系、社交技能对于小学生攻击性行为的影响比成人与小学生关系的影响更大。
因为幼儿园及小学是同伴交往的集体,孩子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作用。
同伴关系差、社交技能缺乏的小学生容易受到同伴的拒绝,被拒绝的小学生往往会对来自同伴的信息作出错误的归因,认为别人都是怀有敌意的,所以会更加频繁地使用攻击手段,从而使二者之间的关系形成恶性循环。
小学生模仿力较强,在各种社会情境中,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和行为的后果,间接的习得了攻击性行为,或通过直接学习,即小学生实际参与的打架、争吵等。
例如,有一学生本来很规矩,从不打人,由于他的好朋友是班里的调皮头,没事就打别人几下,他无形中就学会了,当别人碰到他的时候,他便抬手打了那个小朋友。
大量研究表明,有攻击性行为的孩子,他们的同伴关系一般较差。
大多数同龄小朋友会对这种孩子持拒绝态度,一般会说:“我不爱跟某某玩,因为他欺负别人,把人家弄哭了。
”而且,由于这类孩子爱惹事生非,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故而也不易受教师的欢迎。
攻击性行为不仅影响他人,更会妨碍自己一生的发展,如果攻击行为延续至青年和成年,就会出现人际关系紧张、社交困难。
另外,攻击行为与犯罪有一定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