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银行国有化一把双刃剑
建立欧洲银行联盟的利弊分析

建立欧洲银行联盟的利弊分析2012-10-15摘要:今年6月份以来,欧洲银行联盟计划取得了较大进展。
欧洲银行联盟的建立将会促进欧洲金融一体化,分离政府救助和银行救助,打破银行危机和债务危机的恶性循环,并保护存款者利益。
但另一方面,也存在增大欧洲央行的责任,增加银行监管成本,以及加大银行债务的社会化风险。
此外,在平衡各成员国利益和具体落实层面上还存在诸多困难,银行联盟还需要财政联盟相匹配,欧洲银行联盟计划的最终实现很可能会被推后。
关键词:欧洲银行联盟,欧债危机,利弊,前景一、概况欧债危机是主权债务问题与银行体系脆弱性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主权债务和银行业的双重危机。
目前,希腊和西班牙的债务危机迟迟得不到解决,欧洲银行业对“欧猪五国”(PIIGS)总的风险敞口占该五国银行总债务的比重已高达90%左右。
因此,救助欧洲银行业是危机救援的一个重要方面。
欧盟委员会今年6月初发布了《银行复兴及解决方案》报告。
该报告称,为抑制西班牙债务危机升级势头,阻止欧洲储户在危机影响下的恐慌情绪蔓延,严防银行业出现“挤兑潮”,欧盟委员会拟建立“欧洲银行业联盟”(European Banking Union)。
欧盟委员会草拟的欧洲银行联盟计划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确立欧元区统一的银行监管机制;二、由各银行自行出资设立一个拯救问题银行的救助基金,可直接对银行重组进行融资支持;三、建立一个覆盖欧元区银行的存款保险机制,在银行破产或重组时保护欧元区储户利益。
该方案提议,由欧央行负责发放银行牌照,并确保银行的资本、杠杆率和流动性等符合要求。
若发现银行违反或可能违反监管要求,欧央行有权对银行采取干预措施。
6月28日召开的欧盟领导人布鲁塞尔峰会公布的草案显示,欧盟领导人将要求加强欧盟的构建,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快形成真正的经济货币联盟。
欧元区领导人一致同意将推出单一金融机构监管机制,欧洲央行将参与到这一机制中来,并将可能直接参与对欧洲银行的资本重组。
欧洲货币一体化制度设计缺陷是危机根源

欧洲货币一体化制度设计缺陷是危机根源对于这次欧债危机,欧洲金融机构几乎一致认为:这次欧债危机是美国次贷危机在欧洲的延续。
除美国次贷危机这个外部根源外,欧债危机的内部根源,是欧洲货币一体化制度设计的缺陷,以及对这一制度的不严格执行。
在欧洲货币一体化的制度设计中,最为严重的缺陷则在于欧元区各国货币统一,但财税不统一。
一旦出现问题或危机,这些国家政府将无法采取有效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经济进行干预。
■影响到欧洲实体经济了吗?因时滞原因暂未影响到实体经济种种迹象表明,欧债危机正在加速向银行体系蔓延。
银行是主权债务,也就是国债的重要持有者。
在当前状况下,欧元区一些国家政府自顾不暇,在很大程度上推升了欧洲银行体系整体的风险。
如果欧债危机把银行拉入陪葬,将可能对欧洲经济乃至世界经济造成沉重打击。
那么,实体经济是否已经受到影响?此行从德国宝马、莱茵金属、拜耳、林德等制造企业反馈的情况来看,欧债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尚未体现出来。
德国制造企业普遍发展平稳、财务稳健、投资计划较长,市场估值较低,并且保持了15%—20%左右的增长。
德国制造企业认为,它们的利润主要来源于其强大的技术竞争力,这与它们重视研发、技术创新,对技术痴迷有很大关系。
此外,像德国宝马这类企业,其生产经营分布较广,特别是新兴国家市场已经成为其主要的利润增长点,因此受欧债危机的影响相对较小。
对于这种金融市场与实体经济不匹配的现象,我们认为有两种可能:一种可能是金融市场反应过度;另一种可能是欧债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存在一定时滞。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第二种可能性估计要大一些。
虽然从德国、法国、瑞士等国的情况来看,目前欧洲制造业所受危机的影响暂时不大、农业近年也获得了丰收,但这并不表明欧债危机未来不会蔓延到制造业、农业等实体经济领域。
■欧债影响离我们远吗?欧洲投资机构普遍缺乏信心使我国宏观调控陷入两难一方面欧债危机的不断深化,使得我国经济的外部环境恶化,国内经济前景的不确定性增加,在一定程度上需要宏观调控政策的适度放松;另一方面,在房价居高不下的背景下,过早的政策放松很可能导致通胀的反弹。
欧洲三大金融

欧洲三大金融
欧洲央行警告三大金融风险。
近日报道,欧洲央行在1月开始实施量化宽松政策后,欧元区经济开始向好,但欧央行指出三大风险可能威胁欧元区的金融稳定,这三大风险分别是影子银行、证券价格大幅下跌和银行保险公司利润的大幅下滑。
欧元区的影子银行在金融危机之后大规模增长,主要原因是银行业受到新规则的严密监管,被迫退出一些传统业务,影子银行如投资基金等趁机进入这些业务。
在过去的10年中,欧元区影子银行的总资产翻翻,达到23.5万亿欧元,由于庞大的规模和不透明的操作手段,影子银行很可能成为未来系统性风险的一部分。
影子银行对整个金融系统稳定性的威胁主要来自于资产价格可能存在的大幅下滑,资产价格下滑将引起投资者从投资基金等抽出资金,迫使投资基金售卖资产,进一步加剧资产价格下滑的幅度,从而引起恶性循环。
证券价格的大幅度下降是另外一个风险。
随着欧洲央行大规模的量化宽松政策,造成欧元区很多证券价格和资产价格膨胀式增长,有可能引起金融的不稳定。
第三个风险是银行和保险业利润大幅度下滑。
量化宽松政策大幅度降低主权债务的收益率和利息率,部分国家如德国的债券收益率已经转为负值,欧洲央行也引入了负利率,保险业支付的赔偿金很可能超过支付的赔偿金,银行业也很难将欧洲央行负利率的成本转嫁给客户,这造成银行和保险业的收入大幅度下滑,利润进一步降低。
欧洲中央银行的权力与职责

欧洲中央银行的权力与职责
欧洲银行(European Central Bank,ECB)是欧元区国家的银行,其权力与职责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货币制定:ECB负责制定并执行欧元区的货币,以维护价格稳定。
其主要目标是将通胀率维持在接近2%的水平,并在维持价格稳定的同时,支持欧元区的经济增长和就业。
2. 汇率管理:ECB负责管理欧元的外汇储备,并参与国际汇率的制定。
3. 金融监管与稳定:ECB拥有在欧元区范围内执行金融监管的权力。
它负责确保银行体系的稳定性,并监督欧元区的金融机构,以预防和应对金融危机。
4. 向银行提供流动性:ECB是欧元区的最后贷款人,向欧元区的商业银行提供流动性支持,并可以执行货币工具,如利率调整和提供短期融资。
5. 欧元发行与管理:ECB负责欧元的发行和管理,维护欧元的稳定。
6. 与其他银行的合作:ECB与欧元区以外的国家和地区的银行保持紧密联系和合作,促进货币的协调和稳定。
需要注意的是,欧洲银行的权力和职责主要适用于欧元区范围内的国家,而不包括欧盟的非欧元区成员国。
为了实现整体欧盟的经济稳定和一致性,非欧元区成员国的银行也与ECB保持密切的联系与合作。
外国银行并购给中国银行业带来的思考

外国银行并购给中国银行业带来的思考随着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速,不同国家之间银行业的并购已经成为一个不可避免的趋势。
近年来,许多外国银行纷纷进入中国,并开始寻求在中国银行业中的并购机会。
然而,这一并购趋势给中国银行业带来了一些思考和挑战。
一、外国银行并购的好处1. 市场扩张与优化资源外国银行并购可以帮助中国银行拓宽国际市场,扩大业务规模,同时可以获得跨国业务经验与技术,提高自身竞争力,优化资源配置与利用。
这些优势可以使并购后的银行实现规模和质量的双重提升,进而掌握更大的市场份额和更高的市场竞争力,实现快速而稳健的发展。
2. 跨国业务转移与协同发展外国银行在中国的并购还可以实现跨国业务的转移,通过融合两国银行的业务体系,实现跨境支付、跨境贸易金融、跨境理财等领域的协同发展,打破当地银行的固有思维习惯和沉淀,推动行业创新与发展。
3. 融合文化与国际化外国银行在并购中将与中国本土银行融合,这也意味着两种不同文化的融合。
银行业是文化和人才密集型的行业,不同文化和背景的员工可以为银行注入新的思维和活力,同时加速对中国银行业国际化的推动,同时为未来形成银行业转型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二、外国银行并购的挑战1. 法规限制中国的银行业市场和外来资本并购的准入机制受到限制,银行业市场对外资的开放程度还有待完善,这也是中国银行业在面对外国银行并购时的一大挑战。
2. 舆论压力和反垄断管控在外国银行并购的过程中,往往面临舆论压力和反垄断审查等管控机制,这会给银行合并造成新的挑战,需要双方共同协调和推动。
3. 本土银行品牌与受访者接受度在外资并购中,银行品牌和本土银行的受访者接受度也是一个问题。
外国银行的品牌不如国内银行来得出名,若想要继续保持本土银行的品牌优势,则应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异质文化的冲击,同时加强本土化经营和服务,更好地顺应中国商业环境。
三、未来建议1.深入调研并提高准入门槛通过对中国银行业市场前景进行深入调研,推动金融体制改革,进一步提高外资获得银行牌照和并购的门槛。
天网恢恢,疏而必漏——法国兴业银行欺诈案及其启示

天网恢恢,疏而必漏——法国兴业银行欺诈案及其启示宋清华 黄赛男2008年1月24日,法国兴业银行曝出该行历史上最大违规操作丑闻,该行交易员热罗姆•盖维耶尔(Jérôme Kerviel)违规购入大量欧洲股指期货,给银行造成49亿欧元(折合71.6亿美元)损失。
此次法国兴业银行的损失金额是英国巴林银行当时损失金额的4倍多,是全球银行业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欺诈案之一,也是有史以来单笔涉案金额最大的交易员欺诈事件。
法国兴业银行(为了与我国总部设在福州的兴业银行相区别,本文将法国兴业银行简称为“法兴银行”)欺诈案在法国乃至世界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法国总统萨科齐称法兴银行欺诈案只是一个个案,“法国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没有受到影响”。
法国总理菲永(François Fillon)表示“这是一起严重的事件”,要求财政部长在8天内提供有关这一欺诈案的详细情况。
法国央行总裁诺亚相信法兴银行能够度过这场危机。
法国经济部长拉加德宣布将要求银行监管机构对银行进行“额外”监控。
法国兴业银行欺诈案虽已告一段落,但该案仍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值得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该案是单独的个案还是系统性金融风险(或全球金融市场动荡)的组成部分之一?股指期货会给其交易者带来哪些风险?盖维耶尔违规操作的动机是什么?是什么原因让他敢如此“冒险”甚至“铤而走险”?为什么此类案件会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生?商业银行将来到底应如何防止类案件的再次发生?金融监管部门从中可以得到哪些启示?一、事件起因法兴银行欺诈案起因于欧洲股票指数期货交易。
股指期货是一把“双刃剑”。
一方面,没有股指期货的股票市场系统性风险很大,因为投资者无法对付系统性风险;另一方面,股指期货本身具有高风险的特点,使用者使用不当时会对自身的伤害。
从2007年上半年开始,法兴银行交易员盖维耶尔在未经授权的情况下违规从事欧洲股票指数期货。
欧洲股指期货市场是国际股票市场中流动性最高的区域之一,在正常情况下,每日将围绕这些指数产生大约400亿~500亿美元的期货交易量。
欧洲银行业发展现状

欧洲银行业发展现状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欧洲银行业也在不断壮大。
欧洲银行业的发展现状,一直备受关注。
本文将从欧洲银行业的历史、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以期对欧洲银行业的发展有一个更加全面的了解。
一、欧洲银行业的历史欧洲银行业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中世纪。
当时,欧洲的商人和贸易商需要一种安全、可靠的方式来存储和转移资金。
于是,一些商人开始在欧洲的城镇中设立银行。
这些银行最初只提供存款和贷款服务,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开始提供更多的金融服务,如信用证、汇票等。
在19世纪,欧洲的银行业开始出现一些重要的变化。
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欧洲的经济开始迅速发展。
这导致了银行业的发展,因为企业和个人需要更多的金融服务来支持他们的业务和生活。
此时,欧洲的银行业开始变得更加专业化,许多银行开始提供投资银行、证券交易等服务。
在20世纪,欧洲银行业经历了许多变化。
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欧洲的银行业非常分散,并且由许多小型银行组成。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小型银行开始合并和收购,以形成更大的银行。
这种趋势促进了欧洲银行业的集中化和规模化。
二、欧洲银行业的现状目前,欧洲银行业是全球最大的银行业之一。
欧洲的银行业拥有众多的银行,从小型银行到大型跨国银行都有。
欧洲银行业的总资产规模超过30万亿欧元,拥有超过7万家分支机构。
欧洲的银行业在全球银行业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欧洲银行家协会(EBF)是欧洲银行业的主要组织之一,它代表了欧洲银行业的利益。
欧洲银行业在全球银行业中的地位得到了广泛认可,它们的金融服务覆盖了全球范围内的企业和个人。
然而,欧洲银行业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随着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增加,欧洲银行业的盈利能力受到了影响。
此外,欧洲的银行业还面临着监管压力、数字化转型和日益激烈的竞争等问题。
三、欧洲银行业的未来发展趋势欧洲银行业的未来发展趋势将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以下是一些可能影响欧洲银行业未来发展的因素:1. 数字化转型:随着数字化技术的不断发展,欧洲银行业将不得不适应这一变化。
欧洲银行管理制度

欧洲银行管理制度一、前言欧洲银行管理制度是指欧洲国家在银行业管理方面所实行的一系列规章制度和管理机制。
随着金融市场的深化和全球化进程,欧洲银行管理制度也在不断完善和发展。
本文将从欧洲银行管理制度的历史演变、体系构建、监管机构、风险控制等方面详细介绍欧洲银行管理制度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二、历史演变欧洲银行管理制度的演变可以追溯到中世纪的意大利城邦,当时的热那亚、威尼斯、佛罗伦萨等城市已有了具备现代商业银行特征的金融机构。
后来,欧洲的商业银行在工商业资本主义兴起的过程中迅速发展,成为欧洲各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欧洲银行业发生了重大变革,各国相继建立了现代商业银行和中央银行,并制定了相应的银行法规。
例如,德国的德意志帝国银行于1876年成立,为德国的金融政策提供了有力支持;法国的法国央行于1800年成立,为法国的经济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各国在银行管理制度方面加强了合作与协调,推动了欧洲经济一体化的进程。
1988年,欧洲共同体签署了《单一欧洲法》和《巴塞罗那条约》,为欧洲银行管理制度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三、体系构建欧洲银行管理制度的体系构建主要包括四个层面:政府层、中央银行层、商业银行层和监管机构层。
1.政府层:政府层在欧洲银行管理制度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主要负责制定银行法规和政策,保障金融体系的稳定运行。
欧洲各国政府根据国情和发展需要,建立了各自的银行法规和监管机制。
2.中央银行层:中央银行在欧洲银行管理制度中具有权威性和独立性,主要负责货币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以及金融体系的监督和控制。
各国的中央银行在欧洲央行系统中协调合作,通过欧洲央行理事会共同推动欧元区金融一体化进程。
3.商业银行层:商业银行是欧洲银行管理体系的主体,承担着吸收存款、发放贷款、资金清算等功能。
欧洲各国的商业银行根据不同的法规和制度框架开展业务,受到政府和监管机构的监督和管理。
4.监管机构层:欧洲各国设立了专门的金融监管机构,负责监督和管理银行业务的合法合规运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轮金融危机下欧洲银行的国有化举措
欧洲大陆是一片有着国有化历史渊源的地区,尽管从历史 发展的主流看该地区主要保持着私有化的经济体制,但是国有化 取代私有化的事件时有发生。早在1931年,德国在应对当时的 银行业危机时便采用了国有化政策,为当时的纳粹政府聚敛大量 财富。英国在1945年至1951年和1974年至1976年左翼工党执政 期间,曾经有过两次大的国有化进程,至1979年初英国的国有 化经济占有率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政府甚至对电力、造船、铁 路、邮政以及电信等所谓国民经济重要命脉全部实施了国有化。 法国于1982年颁布了《国有化法》,并在基础化工.军火工业, 航空工业中占据了控股地位位,对银行的控股权比重甚至达到了 90%。欧洲的其他国家也大致如此,国有化成为国家在特定情况 下进行危机管理或者维护国家主权利益的一项常用工具,该地区 民众对国有化的接受程度也因此较之美国高出许多。 本轮金融危机下欧洲各国政府同样想到运用国有化这---I-具 来帮助银行走出困境。英国是这一轮国有化浪潮中的先行者,早 在2007年该国便对首批在金融危机中倒下的英国金融公司——诺 森罗克银行(NorthernRock)进行国有化改革。2008年10月8日 欧盟成员国财长会议则是推出了“一揽子银行救助计划”,统一 祭出国有化大旗。紧接着欧洲各国政府纷纷效仿,银行国有化在 欧洲可以说是风靡一时。下页表l整理了本轮金融危机下欧洲部 分国家的国有化举措。
那么,欧洲银行国有化的浪潮究竟能够从何种程度上帮助欧 洲国家摆脱金融危机阴影,重新确立金融秩序,回复市场信心, 目前下结论显然为时尚早。不过可以肯定的是银行国有化举措从 短期上看的确可以做到稳定投资者信心,避免因为债权人的恐慌 所导致的市场波动。不过,银行国有化是一把双刃剑,它所带来 的弊端同样不容忽视。 首先。银行国有化损害了投资人利益。银行国有化之后, 普通消费者的存款将继续受到保护,贷款条款也将进一步放松。 但国有化同时意味着普通股权益被稀释,因而严重损害现有普通 股股东的权益,甚至使投资者拥有的普通股股票价值几乎化为乌 有。比利时金融巨头富通集团国有化便是典型的例子。国有化以 后的富通集团在出售给法国巴黎集团的交易协议上估价仅为每股 1欧元(1.29美元)。远远低于2007年同期14欧元的股价。国有 化以后的富通集团事实上给股东们留下了一个穷困潦益。政府在将银行国有 化的时候通常要承担巨额损失,并且在其对银行改组后往往要折
责任编辑:高广春
价出售给私有部门。这中间的差价损失只能由纳税人承担。如果
—■丽面丽≯面而:丽
96
万方数据
欧洲银行国有化的特点
欧洲银行的这一次国有化风潮的突发性强、国有化事件多,
英国,德国均在新的银行体系改革中严格控制银行高管的收入, 限制他们发放年终分红和股息,以减少社会的收入差距。意大利
95
万方数据
GLOBAL
VIEW全球视线
裹1
本轮金融危机下欧洲部分国家的银行国有化举措。
德国 冰岛 奥地利 英国
司。
纳税人身上,由他们对国有化进行买单。 再次.银行国有化打破了市场内部自身的均衡机制。西方经 济学经典理论将市场比喻成无形的手,市场机制具有内部自动均 衡调节的作用。银行的国有化无疑是政府向市场伸出了一双有形 的手,采用国家强制干预的形式打破市场自身的制衡。 最后。银行国有化还将损耗国家信用,甚至招致政局动荡。 无论政府通过国家举债形式还是国家自有资产的形式将存在问题 的银行收归国有,都会从某种程度上造成国家资产的损失,从而 降低该国货币的信用等级和货币价值,甚至可能导致该国的政局 动荡。这样的例子在本次欧洲银行国有化过程中时有发生。如比 利时首相莱特姆由于在富通银行国有化过程中所执行的错误决策 导致其被迫于2008年12月辞职,冰岛政府对银行国有化中的一些 不当措施导致银行体系崩塌,总理哈尔德不得不于2009年1月宣 布辞职并且解散其所领导的内阁。● (作者单位:德国卡尔斯鲁厄大学保险研究所)
有化的银行都是在金融危机中受波及的主要金融企业,而且这些 银行在所在国的金融体系中均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这不仅反 映了本次金融危机已经影响到了许多国家金融命脉的要害,也体 现了各个国家共同应对全球金融风暴的决心,反映了金融业在各 个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中的特殊地位。 其次.国有化仅仅是应对本次危机若干措施之一。欧洲大部 分国家采用注资,增加国家信用,调整货币政策、加强金融监管 等多种形式应对金融危机。许多国家通过注资银行业,增加市场 的流动性促使本国金融市场继续保持活跃状态。同时不少国家通 过立法,发表声明等方法向公众明确表示不会坐视危机的蔓延不 管,通过国家信用增强消费者的信心和提升他们的消费预期。由 此可见。国有化政策的适用并非是孤立的,它与其他的危机处理 方法互为补充。 再次。各国政府对银行国有化的态度相当谨慎。各个国家 在应对金融危机中都是把国有化作为最后的备选方案,许多国家 都是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才采用了这一举措。银行业的国有化是 对市场原则的一种践踏,是政府为了广大社会公众利益而采取的 一种极端非正常手段。并不是所有的欧洲国家都认同这一处理方 法,法国就在德国2009年4月通过了强制银行国有化的议案后明 确表示,不会采用国有化的方式介入到金融危机管理。 各国之间国有化的具体操作也存在着显著差别。英国的国有 化形式比较激进,政府在掌握了银行控股地位以后,不但具体地 参与到银行的运作管理,而且承担了银行应负的部分社会责任。
GLOBAL
VIEW全球视线
Nationalization of Banks in Europe
欧洲银行国有化 一Il 把双刃剑
■
・许闲
波及面广。审视这一轮国有化的共性以及各个独立事件的特性, 本轮金融危机爆发以后,银行国有化再一次成为许多欧美 发达国家用来救市的灵丹妙药。但国有化本身是一把锋利的双刃 剑,在短期内它的确可以缓解危机的冲击,从长期看却可能损害 多方的利益。以下聚焦欧洲银行国有化的概况、特点和问题。 对把握未来欧洲银行所有权改革走势,分析欧洲银行国有化所产 生的诸种影响大有裨益。 首先.引发本次欧洲银行国有化的根源是席卷全球的金融危 机。从2007年开始,英国率先对陷入次贷危机的诺森罗克银行实 行国有化以后,主要欧洲国家都纷纷对各大银行注资。所有被国
意大利 卢森堡.比利时 和荷兰
西班牙
2008年1 0N宣布成立一个2001_乙欧元的基金.用于从需要资金的银行换购股权.
2008年10月.荷兰.比利时.卢森堡三国政府为挽救富通集团达成协议.分别出资40亿.47亿和25亿欧元.购买富通集团在各自国家分 支机构49%的股份,以增强富通集团的资本实力.三国政府同时为富通集团内各银行提供流动性支持。随后比利时政府控制了富通集团. 以避免其陷入破产.同时在比利时.荷兰和卢森堡三国政府牵线下将富通在荷兰的分支机构出售给荷兰政府. 2009年3月29日.西班牙央行紧急接管了该国一家储蓄银行——科奥德拉银行(Calade 达20亿欧元的负债提供担保.
德国上议院十2∞9年4月利通过,关十强制银iT国角化的议案.该,云案将允许政府住别九选择的情玩下.在特定时期内对陷八函境的银 行强行实施国有化. 2008年10N将前三大银行克伊普辛银行(Kaupth Jng).冰岛国民银行(LandSbankin)和格利特尼尔银行(Ghmi r)国有化.2009年3N第四 大银行斯特不达斯(Straumu"Burd甜鹄)投资银行难逃厄运,被冰岛金融监管局接管并关闭. 2008年10N中旬公布了1000亿欧元的金融救助方案草案.明确表示奥地利政府将考虑对银行强制实施国有化.作为危机的最终解决方案. 2008年10N初英国政府宣布了一项以875亿美元资金”部分国有化”受困银行的计划.根据该计划.英国政府向包括苏格兰皇家银行.恒 生银行等银行提供最高可达500iZ英镑的财务支持.英国政府获得这些银行的控股权.2∞9年1月20R英国政府公布第二轮银行救助计划, 提高对该国第一大银行——苏格兰皇家银行的控股权,将政府在该银行中的股份从原来的58%提升至近70%,英国政府成为该行最大股 东.2009年3月7日.为避免该国另一大银行莱斯银行集团破产倒闭.英国政府接手该行2600亿英镑不良资产.成为该行头号股东.
国有化举措不慎导致情况恶化,将会造成国家公共债务激增,有 最终导致国家破产的危险,纳税人因此承担了银行国有化过程中 的巨大风险,成为潜在的受害人。英国国家统计局2009年2月19 日发布的资料显示,银行国有化将导致公共债务陡增,最高可能 相当于国民生产总值的150%,公共债务的增加势必最终转嫁到
欧洲银行国有化遗患
Ahorros de
C∞tlIla
LatvlarrJaa).并为这家银行多
这使得受金融危机影响程度较低的西班牙也被卷入了欧洲的银行国有化风潮。
等欧洲国家的国有化举措相对比较温和,他们只有在银行濒临破 产时才由国家出手接管银行股权,但国家的股权不具有投票权, 待银行好转的情况下国家会将已获利的股票卖出,让银行重新回 归私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