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牙周病学知识点总结一
口腔牙周病学总结材料

第一章绪论1.牙周病学(periodontology):口腔医学中一门独立的专门学科(specialty),主要研究牙周组织的结构、生理、和病理变化。
2.牙周病学(periodontics):指研究牙周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的临床学科。
3.牙周病(periodontal diseases):指只发生在牙周支持组织(牙龈、牙周膜、牙槽骨和牙骨质)的各种疾病。
牙周病包括牙龈病和牙周炎两大类。
4.牙龈病(gingival diseases):指只发生在牙龈组织的疾病。
5.牙周炎(periodontitis):累及四种牙周支持组织的炎症性、破坏性疾病。
牙龈炎:特点:a 局限于牙龈 b 原因明确,疗效良好 c 病变可逆重要性:a 极普遍70%~90%,治疗工作量大B 易复发,但可预防C 部分患者可发展为牙周炎年轻人应重视牙龈炎及时治疗。
牙周炎:特点:a 侵犯和破坏深层牙周组织B 患病率高,不易早期发现C 病变可停止,不能完全恢复重要性:a 多个牙受累,成人拔牙首位因素B 疗程长,保持疗效困难C 老龄社会中,患病率增高D 影响功能、美观、生活质量F 可能会成为某些全身疾病诱因早诊断,早治疗。
6.治疗原则:A 牙体和牙列的修复工作、正畸治疗、种植牙、牙颌面手术等均应该在原有的牙周病变得到控制并保持健康状态的基础上方可进行。
B 设计和操作应保护牙周组织,决不可伤害之。
第二章牙周组织的应用解剖和生理1.牙周组织:由牙龈、牙周膜、牙槽骨和牙骨质组成。
(合称牙周支持组织)2.牙龈(gingiva):指覆盖于牙槽突表面和牙颈部周围的口腔咀嚼黏膜,有上皮及其下方的结缔组织组成,包括游离龈、附着龈和龈乳头三部分组成。
3.游离龈(free gingiva),呈领圈状包绕牙颈部,宽约1mm。
粉红色,菲薄而紧贴牙面。
游离龈与牙面之间形成的间隙称龈沟(gingival crevice)。
4.临床健康的牙龈龈沟组织学深度平均为1.8mm,正常探诊深度不超过3mm。
牙周病学重点

绪论◆牙周病:指发生在牙周组织的各种病理情况(广义),包括牙龈病、牙周炎。
牙周病是成人失牙的主要原因。
第二章 牙周组织的应用解剖和生理◆牙周组织包括:牙龈、牙周膜、牙槽骨、牙骨质。
也习惯将上述四种组织合称为牙周支持组织。
◆牙龈:是指覆盖在牙槽突表面和牙颈部周围的口腔黏膜上皮及其下方的结缔组织。
◆生物学宽度:龈沟底至牙槽骨的距离恒定为2mm 。
◆牙周膜:又称为牙周韧带,是围绕牙根并连接牙根和牙槽骨的致密结缔组织。
◆牙周膜最重要的成分是胶原构成的主纤维。
一端埋入牙骨质内,一端埋入牙槽骨。
◆牙周膜X 线表现:围绕牙根的窄黑线。
◆牙周膜中细胞:结缔组织细胞(成纤维细胞最多)、Malassez 上皮剩余细胞、防御细胞、神经血管相关细胞。
◆牙周膜中有大量基质,基质作用:维持牙周膜代谢,保持细胞形态,运动和分化。
在牙承受咀嚼力的时候,也具有明显的支持和传导咬合力的作用。
◆釉牙骨质界:在牙颈部的牙骨质与牙釉质交界处即釉牙骨质界。
◆釉牙骨质界三种形式:1.牙骨质覆盖牙釉质2.端端相连接3.二者不相连接◆牙骨质新生依赖于:牙周膜内的成纤维细胞或间充质细胞。
◆牙固连:若牙骨质和牙槽骨融合在一起,其间的牙周膜消失,称为牙固连。
◆牙槽骨是全身代谢和改造最活跃的骨组织。
◆牙槽骨的改建影响因素:1.全身:激素2.局部:细菌代谢产物、炎性因子第三章: 牙周病的分类和流行病学◆CPI :1. 游离龈:呈领圈状包绕牙颈部,宽约1mm 。
正常呈粉红色,菲薄而紧贴牙面。
龈沟深度是一个重要的临床指标,正常探诊深度不超过3mm.2. 附着龈:与游离龈相连续,均为角化上皮,有时将附着龈和游离龈合称为角化龈。
附着龈表面有橘皮样的点状凹陷,成为点彩。
为正常牙龈特征,炎症时点彩减少或消失。
3. 龈乳头:呈锥形充满于相邻两牙接触区根方的楔状隙中。
该处上皮无角化、无钉突,对局部刺激物的抵抗力较低、牙周病易始发于此。
牙龈1. 口腔龈上皮:游离龈顶端到外表面及附着龈表面2. 沟内上皮:牙龈沟的衬里上皮(有半透膜作用)3. 结合上皮:呈领圈状附着于牙冠或牙根的上皮为结合上皮(结合上皮是人体唯一附着于无血管、无淋巴、表面不脱落的硬组织上的上皮组织)牙龈上皮1. 束紧游离龈,使其与牙面紧贴。
口腔牙周病学总结

第一章绪论1.牙周病学(periodontology):口腔医学中一门独立的专门学科(specialty),主要研究牙周组织的结构、生理、和病理变化。
2.牙周病学(periodontics):指研究牙周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的临床学科。
3.牙周病(periodontal diseases):指只发生在牙周支持组织(牙龈、牙周膜、牙槽骨和牙骨质)的各种疾病。
牙周病包括牙龈病和牙周炎两大类。
4.牙龈病(gingival diseases):指只发生在牙龈组织的疾病。
5.牙周炎(periodontitis):累及四种牙周支持组织的炎症性、破坏性疾病。
牙龈炎:特点:a 局限于牙龈 b 原因明确,疗效良好 c 病变可逆重要性:a 极普遍70%~90%,治疗工作量大B 易复发,但可预防C 部分患者可发展为牙周炎年轻人应重视牙龈炎及时治疗。
牙周炎:特点:a 侵犯和破坏深层牙周组织B 患病率高,不易早期发现C 病变可停止,不能完全恢复重要性:a 多个牙受累,成人拔牙首位因素B 疗程长,保持疗效困难C 老龄社会中,患病率增高D 影响功能、美观、生活质量F 可能会成为某些全身疾病诱因早诊断,早治疗。
6.治疗原则:A 牙体和牙列的修复工作、正畸治疗、种植牙、牙颌面手术等均应该在原有的牙周病变得到控制并保持健康状态的基础上方可进行。
B 设计和操作应保护牙周组织,决不可伤害之。
第二章牙周组织的应用解剖和生理1.牙周组织:由牙龈、牙周膜、牙槽骨和牙骨质组成。
(合称牙周支持组织)2.牙龈(gingiva):指覆盖于牙槽突表面和牙颈部周围的口腔咀嚼黏膜,有上皮及其下方的结缔组织组成,包括游离龈、附着龈和龈乳头三部分组成。
3.游离龈(free gingiva),呈领圈状包绕牙颈部,宽约1mm。
粉红色,菲薄而紧贴牙面。
游离龈与牙面之间形成的间隙称龈沟(gingival crevice)。
4.临床健康的牙龈龈沟组织学深度平均为1.8mm,正常探诊深度不超过3mm。
口腔牙周病学资料

口腔牙周病学资料一、口腔牙周病学概述口腔牙周病学是口腔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口腔与牙周组织的健康与病变,提供治疗、预防和康复等综合性医疗服务。
牙周疾病侧重于牙周组织,包括牙龈、牙槽骨、牙周韧带和牙齿表面的附着纤维。
二、牙周疾病的分类牙周病主要可分为牙周炎和牙周病,具体包括:1.牙龈炎:是指局限于牙龈组织的炎症,通常由牙菌斑引起,表现为牙龈红肿、出血。
2.牙周炎:是指牙周组织的炎症,包括牙周韧带、牙槽骨和牙龈,可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
3.牙周脓肿:是指牙周炎进一步发展,形成局部脓肿。
4.牙周病:是指牙周组织的破坏性病变,包括牙周骨的吸收和牙槽骨的破坏,是牙周炎的最终结果。
三、牙周疾病的病因1.菌斑:由唾液中的在口腔内繁殖的细菌附着于牙齿表面形成的一种生物膜,长期积累会导致牙周疾病。
2.口腔卫生差:不良的口腔卫生习惯导致牙菌斑和牙结石大量堆积。
3.吸烟:吸烟者患牙周病的几率要比非吸烟者高。
4.系统疾病:如糖尿病、血液系统疾病、内分泌疾病等,会降低机体抵抗力,容易导致牙周病。
5.遗传因素:有家族牙周病史者有较高的发病风险。
四、牙周疾病的诊断1.临床检查:包括观察牙龈的颜色、形态与出血,检查牙齿的活动度和牙龈沟深度。
2.X线检查:可以发现牙槽骨的破坏程度、牙齿脱位等病变。
3.唾液检查:可以评估患者的口腔健康和患牙周病的风险。
4.牙周病菌培养:可检测牙周致病菌。
五、牙周疾病的治疗1.初步治疗:包括口腔卫生指导、去除牙结石、牙菌斑和平滑牙齿表面等。
2.药物治疗:如抗菌药物、消炎坐药和全身抗生素。
3.牙周手术:如牙周病切开术、牙周病激光治疗和牙齿牙槽骨再生术。
4.牙周疾病的维护治疗:如定期口腔检查、定期洗牙等。
六、牙周疾病的预防1.强化口腔卫生:正确刷牙、使用牙线、定期使用漱口水。
2.定期口腔检查:每半年至1年进行一次口腔检查,提前发现牙周问题,及时处理。
3.减少不良生活习惯:如戒烟、避免过度摄入含糖食物和酸性食物。
牙周病学部分笔记

第七章牙周病的主要症状和临床病理一、临床病理(一)初期病损组织学可见牙龈血管丛的小动脉、毛细血管和小静脉扩张。
微循环内的流体静脉压增加,血管周围的胶原纤维减少。
临床表现:健康龈(二)早期病损在菌斑堆积后约4~7天,组织学见结合上皮下方的血管扩张,数目增加。
淋巴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是此时的主要浸润细胞,浆细胞很少见。
病损内成纤维细胞退变,较多白细胞浸润,浸润区胶原纤维破坏.结合上皮和沟内上皮的基底细胞增生,出现上皮钉突,反映机体加强对菌斑的防御屏障.临床表现:炎症改变,牙龈发红,探诊出血。
(三)确立期病损随菌斑不断积聚,牙龈炎加重,组织和龈沟内的液体渗出,白细胞移出.临床表现:明显的炎症和水肿,牙龈色暗红,龈沟加深,牙龈不再与牙面紧贴,也可称作慢性牙龈炎病损。
转归:1、稳定数月或数年。
2、发展为活动型,进行性破坏性病损。
(四)晚期病损随炎症扩展和加重,上皮从釉牙骨质界向根方生长并从冠方与牙面剥离,形成牙周袋. 菌斑向根方延伸,在袋内繁殖.牙槽嵴顶开始吸收,牙龈结缔组织内胶原纤维广泛破坏。
浆细胞是主要病损细胞。
临床表现:探及牙周袋及附着丧失,X光片示牙槽骨吸收。
二临床表现(一)牙龈出血牙龈炎症临床最初表现是龈沟液量增多和龈沟探诊出血.探诊后出血,诊断有无炎症重要指标之一.牙龈出血常为牙周患者的主诉,多在刷牙或咬硬物时发生,偶有自发出血.(二)牙龈颜色正常为粉红色,患牙龈炎时游离龈和龈乳头呈鲜红或暗红色,严重或牙周炎可波及附着龈.当血管减少,纤维增生或上皮角化增加时,龈色变浅或苍白.(三)牙龈外形正常龈缘为菲薄而紧贴牙面,附着龈有点彩.有炎症时组织肿胀,使龈缘变厚,牙间乳头圆钝,与牙面不再紧贴.以炎症和渗出主时,牙龈松软肥大,表面光亮,龈缘可糜烂渗出;以增生为主,牙龈坚韧肥大,可呈结节状并盖过部分牙面.(四)牙龈质地由于结缔组织内炎症浸润及胶原纤维消失,致密坚韧的牙龈→松软脆弱缺乏弹性.慢性炎症,胶原纤维增生,牙龈表面坚硬肥厚,龈沟和牙周袋内侧壁有炎症,探诊出血。
口腔牙周病学

口腔牙周病学口腔牙周病学是牙医学中研究和治疗牙周组织疾病的学科,是牙科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
牙周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严重影响着人们的口腔健康和生活质量。
本文将介绍口腔牙周病学的概念、分类、病因、诊断和治疗方法。
1. 口腔牙周病学的定义口腔牙周病学是研究口腔牙周组织病变(如牙龈炎、牙周炎等)的学科。
它包括牙周组织的解剖、生理、病理和治疗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研究牙周病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口腔牙周病学旨在预防、诊断和治疗牙周病,维护人们口腔健康。
2. 牙周病的分类牙周病根据疾病程度和牙周组织的受累程度,可分为牙龈炎和牙周炎两种不同类型。
牙龈炎是牙周病的早期阶段,主要表现为牙龈出血、肿胀和牙龈退缩等症状。
如果不及时治疗,牙龈炎可以演变为牙周炎。
牙周炎是牙周病的进阶阶段,炎症扩展到牙周深层组织,导致牙周袋形成,甚至引起牙槽骨吸收,严重时会导致牙齿松动和脱落。
3. 牙周病的病因牙周病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
最主要的病因是牙菌斑的积聚和牙石的形成。
牙菌斑是一种微生物群落,主要由细菌组成,它黏附在牙齿表面和牙龈间隙中,不断产生酸性代谢产物,刺激牙周组织发炎。
牙石则是牙菌斑的矿化产物,固着在牙齿上,难以自行清除,使得牙周炎症加剧。
除了牙菌斑和牙石,还有其他一些危险因素可能导致牙周病的发生,如吸烟、压力、遗传因素、免疫功能低下和患有其他系统疾病(如糖尿病)等。
对于易患牙周病的人群和高危因素的存在者,需要更加重视口腔卫生和定期检查。
4. 牙周病的诊断牙周病的诊断主要依靠口腔检查和牙周组织的临床表现。
牙医会观察牙龈的颜色、形状、出血情况和牙结石的存在情况,检查牙齿的松动程度和牙周袋的深度。
此外,X光检查和其他辅助检查也可以用于诊断牙周病的程度和病变的性质。
5. 牙周病的治疗方法牙周病治疗的目标是控制炎症、消除病因和恢复口腔健康。
牙科医生通常会采取非手术和手术治疗相结合的方法。
非手术治疗主要包括口腔卫生指导、洁牙和局部抗菌治疗。
口腔牙周病学知识点总结 一

口腔牙周病学知识点总结一1.龈谷(gingival col):每个牙的颊舌侧龈乳头在邻面的接触区下方的汇合处略凹下,称为龈谷。
无角化、无钉突,对局部刺激物抵抗力较低,牙周病易始发于此。
2.结合上皮:(junctional epithelium)呈领圈状附着于牙冠或牙根的上皮。
附着于釉牙骨质界。
冠端构成龈沟底。
3.沟内上皮(sulcular epithelium)又称龈沟上皮:为牙龈沟的衬里上皮,由结合上皮的冠方延伸至游离龈的顶部,为薄的非角化复鳞上皮,有上皮钉突但无里层和角化层。
4.生物学宽度:通常指龈沟底与牙槽嵴顶之间的恒定距离2.04mm,它包括结合上皮0.97mm 和牙槽嵴顶以上的牙龈结缔组织1.07mm。
5.龈牙结合部:是指牙龈组织藉结合上皮与牙面连接,良好的封闭了软硬组织交界处;结合上皮对牙的附着因牙龈纤维而得到进一步加强。
牙龈纤维使游离龈更紧密的贴附于牙面。
6.上皮再附着:若将牙龈连同结合上皮一同切除,则口腔表面上皮可向牙面爬行生长,重新分化出结合上皮,并分泌基底膜物质,重新形成上皮附着,其结构与原始结构一样,即上皮再附着,可出现于牙釉质、牙骨质或牙本质表面。
7.生理性近中移动:当牙主动萌出完成,处于功能性咬合位置时,牙的邻面接触区可因长期的磨耗而变扁平,牙的前后径变窄,牙在咬合力作用下趋向于近中移动。
8.骨开窗:牙的位置特别偏向颊侧或者舌侧,该侧牙槽骨很薄甚至缺如,致使牙根面的一部分直接与骨膜或者牙龈组织相连;如果呈V型缺损,称为骨开裂。
9.牙周生态系:牙周正常菌群之间以及它们与宿主之间的相互作用称为牙周生态系。
10.牙菌斑生物膜:牙菌斑生物膜是口腔中不能被水冲去或漱掉的细菌性斑块,是由基质包裹的互相黏附、或黏附于牙面、牙间修复体表面的软而未矿化额细菌性群体。
11.牙菌斑:牙斑是指粘附在牙齿表面或口腔其他软组织上的微生物群。
它是由大量细菌、细胞间物质、少量白细胞、脱落上皮细胞和食物残屑等组成。
口腔资料整理:口腔牙周病学重点

口腔牙周病学第二章 牙周组织的部分结构及作用:牙周组织由牙龈、牙周膜、牙槽骨、牙骨质牙龈:是指覆盖在牙槽突表面和牙颈部周围的口腔黏膜上皮及其下方的结缔组织。
生物学宽度:龈沟底至牙槽骨的距离恒定为2mm 。
牙周膜:将牙固定在牙槽窝内,抵抗和调节牙所承受的咀嚼压力具有悬韧带的作用。
又称为牙周韧带,是围绕牙根并连接牙根和牙槽骨的致密结缔组织。
◆牙周膜最重要的成分是胶原构成的主纤维。
一端埋入牙骨质内,一端埋入牙槽骨。
◆牙周膜X 线表现:围绕牙根的窄黑线。
◆牙周膜中细胞:结缔组织细胞(成纤维细胞最多)、Malassez 上皮剩余细胞、防御细胞、神经血管相关细胞。
◆牙周膜中有大量基质,基质作用:维持牙周膜代谢,保持细胞形态,运动和分化。
在牙承受咀嚼力的时候,也具有明显的支持和传导咬合力的作用。
牙槽骨:全身骨骼系统中代谢和改建最活跃的部分。
◆牙固连:若牙骨质和牙槽骨融合在一起,其间的牙周膜消失,称为牙固连。
◆牙槽骨是全身代谢和改造最活跃的骨组织。
◆牙槽骨的改建影响因素:1.全身:激素2.局部:细菌代谢产物、炎性因子牙骨质:参与了使牙稳固于牙槽窝内、承受和传递(牙合)力的生理功能,还参与牙周病的发生和修复,它的新生也来源于牙周膜细胞,故也可将其视为牙周组织的一种组成部分。
牙骨质新生依赖于:牙周膜内的成纤维细胞或间充质细胞。
1. 束紧游离龈,使其与牙面紧贴。
2. 保持牙龈必要硬度,使其承受咀嚼压力。
3. 使游离龈与牙骨质及相邻的附着龈相连。
牙龈胶原纤维作用 1. 口腔龈上皮:游离龈顶端到外表面及附着龈表面 2. 沟内上皮:牙龈沟的衬里上皮(有半透膜作用) 3. 结合上皮:呈领圈状附着于牙冠或牙根的上皮为结合上皮(结合上皮是人体唯一附着于无血管、无淋巴、表面不脱落的硬组织上的上皮组织)牙龈上皮1. 游离龈:呈领圈状包绕牙颈部,宽约1mm 。
正常呈粉红色,菲薄而紧贴牙面。
龈沟深度是一个重要的临床指标,正常深度为1.8MM ,正常探诊深度不超过3mm.2. 附着龈:与游离龈相连续,均为角化上皮,有时将附着龈和游离龈合称为角化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口腔牙周病学知识点总结
1?龈谷(gingival col):每个牙的颊舌侧龈乳头在邻面的接触区下方的汇合处略凹下,称为龈谷。
无角化、无钉突,对局部刺激物抵抗力较低,牙周病易始发于此。
2?结合上皮:(junctional epithelium) 呈领圈状附着于牙冠或牙根的上皮。
附着于釉牙骨质界。
冠端构成
龈沟底。
3?沟内上皮(sulcular epithelium) 又称龈沟上皮:为牙龈沟的衬里上皮,由结合上皮的冠方延伸至游离龈的顶部,为薄的非角化复鳞上皮,有上皮钉突但无里层和角化层。
4?生物学宽度:通常指龈沟底与牙槽嵴顶之间的恒定距离 2.04mm它包括结合上皮0.97mm
和牙槽嵴顶以上的牙龈结缔组织 1.07mm。
5?龈牙结合部:是指牙龈组织藉结合上皮与牙面连接,良好的封闭了软硬组织交界处;结合上
皮对牙的附着因牙龈纤维而得到进一步加强。
牙龈纤维使游离龈更紧密的贴附于牙面。
6?上皮再附着:若将牙龈连同结合上皮一同切除,则口腔表面上皮可向牙面爬行生长,重新分化出结合上皮,并分泌基底膜物质,重新形成上皮附着,其结构与原始结构一样,即上皮再附着,可出现于牙釉质、牙骨质或牙本质表面。
7 ?生理性近中移动:当牙主动萌出完成,处于功能性咬合位置时,牙的邻面接触区可因长期的磨耗而变扁平,牙的前后径变窄,牙在咬合力作用下趋向于近中移动。
8?骨开窗:牙的位置特别偏向颊侧或者舌侧,该侧牙槽骨很薄甚至缺如,致使牙根面的一部分直接与骨膜或者牙龈组织相连;如果呈V 型缺损,称为骨开裂。
9?牙周生态系:牙周正常菌群之间以及它们与宿主之间的相互作用称为牙周生态系。
10?牙菌斑生物膜:牙菌斑生物膜是口腔中不能被水冲去或漱掉的细菌性斑块,是由基质包裹的互相黏附、或黏附于牙面、牙间修复体表面的软而未矿化额细菌性群体。
11? 牙菌斑:牙斑是指粘附在牙齿表面或口腔其他软组织上的微生物群。
它是由大量细菌、细胞间物质、少
量白细胞、脱落上皮细胞和食物残屑等组成。
不能用漱口或用水冲洗的方法
把它去除。
12? 牙周致病菌:在各型牙周病的病损区,常可分离出一种或几种优势菌,它们具有显著的
毒力或致病性,能通过多种机制干扰宿主防御能力,具有引发牙周破坏的潜能
13?龈上菌斑:位于龈缘以上的牙菌斑称龈上菌斑,主要分布在进牙龈的1/3 牙冠处和牙其他
不易清洁的窝沟、裂隙、邻接面、龋洞表面等部位;位于龈缘以下的牙菌斑称龈下菌斑,分
布在龈沟或牙周袋内,分为附着性龈下菌斑和非附着性龈下菌斑
14.
牙石Den tai calculus 是沉积在牙面或修复体上的已钙化的或正在钙化的菌斑及沉积物,由唾液或龈沟液中的矿物盐逐渐沉积而成。
以龈缘为界可分为龈上结石和龈下结石。
15. 合创伤:不正常的合接触关系或过大的合力,造成咀嚼系统各部位的病理性损害或适应性变化称为合创伤。
造成牙周创伤的合关系成为创伤性合。
16. 食物嵌塞:在咀嚼过程中,食物被咬合压力楔入相邻两牙的牙间隙内。
17•假性牙周袋:健康牙龈的龈沟探诊深度不超过2-3mm患牙龈炎时,由于牙龈肿胀或增
生,探诊深度可超过3mm但此时结合上皮仅开始向根方和侧方增殖,尚未与牙面分离形成牙周袋,即上皮附着水平仍位于正常的釉牙骨质界处,称为假性牙周袋或龈袋。
18. 附着丧失:有牙周袋形成时,探诊深度超过3mm,且袋底位于釉牙骨质界的根方,即已发生了附着丧失。
19. 水平型吸收:是最常见的吸收方式。
牙槽间隔、唇颊侧或舌侧的嵴顶边缘呈水平吸收,而使牙槽嵴高度降低,通常形成骨上袋。
垂直型吸收也称角形吸收:指牙槽骨发生垂直方向或斜行的吸收,与牙根面之间形成一定角度的骨缺损,牙槽嵴的高度降低不多,而牙根周围
的骨吸收较多。
20. 凹坑状吸收:指牙槽间隔的骨嵴顶吸收,其中央与龈谷相应的部分破坏迅速,而颊舌侧骨质仍保留,形成弹坑状或火山口状缺损。
21. 骨上袋:是牙周支持组织发生破坏后所形成的真性牙周袋,袋底位于釉牙骨质界的根方、
牙槽骨嵴的冠方,牙槽骨一般呈水平型吸收. 骨下袋:此种真性牙周袋的袋底位于牙槽骨嵴
顶的根方,袋壁软组织位于牙根面和牙槽骨之间,也就是说,牙槽骨构成了牙周袋壁的一部
分。
22. 妊娠期龈炎:指妇女在妊娠期间,由于女性激素水平升高,原有的牙龈慢性炎症加重, 使牙龈肿胀或形成龈瘤样的改变,分娩后病损可自行减轻或消退
23. 牙周-牙髓联合病变:同一个牙并存着牙周病变和牙髓病变,且为相互融合联通,感染可来自牙周,可来自牙髓,或二者独立发生,然而是想通的。
24. 根分叉病变:牙周炎的病变波及多根牙的根分叉区,在该处出现牙周袋、附着丧失和牙槽骨破坏,可发生于任何类型的牙周炎.下颌6好发,上颌前磨牙最低,发生率随年龄增大而上升。
25?牙龈退缩:是指牙龈缘向釉牙骨质界得根方退缩致使牙根暴露。
26?龈上洁治术:是指用洁治器械去除龈上牙石、菌斑和色渍,并磨光牙面,以延迟菌斑和牙石再沉积。
龈下刮治术( subgingival scaling) : 是用比较精细的龈下刮治器刮除位于牙周袋内根面上的
牙石和菌斑。
27?根面平整术:在做龈下刮治时,必须同时刮除牙根表面感染的病变牙骨质,并使部分嵌入牙骨质内的牙石
也能得以清除,使刮治后的根面光滑而平整
28. 翻瓣术flap surgery :是用手术方法切除部分牙周袋及袋内壁,并泛起牙龈的黏膜骨膜瓣,在直视下刮净龈下牙石和肉芽组织,必要时可修整牙槽骨,然后将牙龈瓣复位、缝合,达到消除牙周袋,或使牙周袋变浅的目的
29. 引导性组织再生术guided tissue rege neration : 在牙周手术中利用膜性材料作为屏障,阻挡
牙龈上皮在愈合过程中沿根面生长,阻挡牙龈结缔组织与根面的接触,并提供一定的空间,引导具有形成新附着能力的牙周膜细胞优先占领根面,从而在原已暴露于牙周袋内的根面上形成新的牙骨质,并有牙周膜纤维埋入,形成牙周组织的再生,即新附着。
30. 牙周支持治疗SPT : 基于患者以往的病情、各种牙周病危险因素、临床状况的评估、口腔卫生以及菌斑控制水平,因人而异的做出相应决定。
31. 牙冠延长术:通过手术方法降低龈缘位置、暴露健康的牙齿结构,使临床牙冠加长,从而利于牙齿的修复或解决美观问题。
32. 膜龈联合(mucogingival junction) : 附着龈的根方为牙槽粘膜,两者之间有明显的界限。
33. 龈沟液( GCF): 指通过龈沟内上皮和结合上皮从牙龈结缔组织渗入到龈沟内的液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