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应论对翻译研究的启示_兼论语用翻译标准

合集下载

顺应理论对英汉翻译的解释与启发

顺应理论对英汉翻译的解释与启发

顺应理论对英汉翻译的解释与启发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顺应”一词已被用作语言学、翻译学和其他语言相关领域的专业术语,表示翻译策略的一种。

顺应理论强调在翻译过程中,翻译人员应该站在接收语文化的角度,以满足接收语读者的期望,这对翻译质量有着重大意义。

顺应理论是翻译学家托尼比斯和布鲁斯威尔逊提出,他们认为翻译不仅仅是简单理解和模仿原文,而是创造新文本,以满足目标语读者的期望。

在翻译过程中,翻译人员要突出接收语文化的特色,使译文最终生成的文本满足接收语读者的需求,使译文的受众最大化,从而使翻译更加顺应,译文更加具有可读性及有效性。

顺应理论对英汉翻译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将英语与汉语进行比较,我们可以发现英汉翻译的挑战。

首先,英语的词汇比汉语的词汇更丰富。

同一词语可以表达不同的意思,而汉语词汇却无法提供这样的多样性。

其次,英汉之间也存在一些文化差异,比如人们对一些事物的分类和观念,这些差异可能会影响翻译的准确性。

因此,在翻译英汉文本时,应采用顺应理论,突出汉语译文中文化差异,考虑目标语读者的需求,希望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交流的效果,以达到顺应的目的。

在工作中,应采用顺应的手段,避免因文化差异而引起的歧义。

例如,当翻译一篇论文时,应以汉语文化为基础,将一些英语用语翻译成汉语,而不是直接将英语用语“翻译”成汉语,从而歌颂汉语文化,受到接收语读者的欢迎。

在翻译报告时,应根据汉语读者的意向,深入对比各个文化的相关知识,将文本进行有效的转换,以满足接收语读者的需求,使译文更加符合文化。

在当今的翻译环境中,使用顺应理论的策略可以有效提高翻译质量。

翻译人员应该考虑接收语文化的特点,注重文化内涵,从而使译文更好地吸引读者,增强双向沟通,为接收语读者打开内容性的大门。

总之,顺应理论对英汉翻译具有重要意义,是一种有效的翻译策略。

翻译人员应当加强对英汉文化差异的了解,充分利用顺应理论,为译文添加文化内涵,从而改善译文质量,满足接收语读者的需求,提升技能水平。

语言顺应论对翻译的启示

语言顺应论对翻译的启示

语言顺应论对翻译的启示翻译,一种将一种语言的信息转换为另一种语言的行为,无疑是人类交流与理解的关键。

然而,翻译并非简单的字面转换,而是需要在理解和尊重源语言与目标语言特性的基础上,进行的信息再创造。

近年来,语言顺应论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深化了我们对翻译过程中语言特性的认识。

语言顺应论的是语言使用中变异和选择的过程,以及语言使用者的意识和语境对语言选择的影响。

将这一理论引入翻译研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语言顺应论使我们重新审视翻译过程。

翻译并非简单的“解码-编码”过程,而是涉及对源语言与目标语言特性的深入理解与灵活应用。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在源语言的语境中理解原文,并在目标语言的语境中重新构造文本,使得目标文本在目标语言的语境中具有与源文本在源语言语境中相同的意义与功能。

语言顺应论在翻译实践中有重要的应用。

一方面,译者可以通过顺应论来分析源语言的语境、语篇特点、语言结构等,以便更准确地理解原文。

另一方面,顺应论可以帮助译者在目标语言的语境中灵活选择词汇、语法和表达方式,使得目标文本更符合目标语言的习惯与规范。

语言顺应论对翻译理论也具有启示意义。

传统翻译理论往往原文与译文之间的“对等”关系,而忽视了翻译过程中语言特性的转换。

而顺应论则强调了语言使用中的动态性与创造性,为我们重新审视翻译理论提供了新的视角。

为了更直观地展示语言顺应论在翻译中的应用,我们可以举一个例子。

比如,在翻译一份包含习语的中文文本时,译者需要先理解习语在源语言中的语境与含义,然后根据目标语言的语境与习惯选择适当的词汇与表达方式,使得目标文本中的习语能够被目标语言读者正确理解。

语言顺应论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使我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翻译过程中语言特性的转换与适应。

通过灵活应用顺应论,我们可以提高翻译的准确性、流畅性和可读性,为促进不同语言间的交流与理解作出更大的贡献。

然而,尽管顺应论为翻译提供了许多启示,但如何将其有效地应用于翻译实践仍需进一步探讨。

顺应论对翻译研究的启示兼论语用翻译标准

顺应论对翻译研究的启示兼论语用翻译标准

顺应论对翻译研究的启示兼论语用翻译标准一、概述翻译研究,作为一门跨越语言、文化和学科的综合性领域,历来备受学者们的关注。

在翻译实践中,翻译者不仅要面对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的语言差异,还要应对文化差异、语境差异以及读者的接受度等多重挑战。

如何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翻译标准,以指导翻译实践,成为了翻译研究的重要课题。

顺应论,作为一种新兴的语言学理论,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启示。

本文旨在探讨顺应论对翻译研究的启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语用翻译标准,以期对翻译实践提供有益的指导。

顺应论认为,语言使用是一种动态顺应的过程,即语言使用者根据语境、社会规约和个人心理等因素,灵活地选择和调整语言策略,以实现交际目的。

这一理论强调语言使用的灵活性和变异性,为翻译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在翻译过程中,翻译者需要充分理解源语言的语义和语境,并根据目标语言的文化和社会规约,灵活地调整语言策略,以实现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的有效对等。

这种灵活性和变异性正是顺应论所强调的核心内容。

基于顺应论的理论框架,本文提出语用翻译标准。

语用翻译标准强调翻译过程中的语境适应性、社会规约适应性和读者接受度适应性。

在翻译实践中,翻译者需要充分考虑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的语境差异、文化差异和社会规约差异,选择适当的翻译策略和方法,以确保翻译结果能够准确地传达源语言的信息和意图,同时符合目标语言的文化和社会规约,提高读者的接受度。

这种语用翻译标准不仅有助于指导翻译实践,也有助于提高翻译质量和效果。

顺应论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启示,为制定科学合理的翻译标准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通过深入探讨顺应论对翻译研究的启示,本文旨在提出一种基于语境适应性、社会规约适应性和读者接受度适应性的语用翻译标准,以期对翻译实践提供有益的指导和帮助。

1. 简述翻译研究的重要性和现状翻译研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不仅是语言学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更是跨文化交流的关键桥梁。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翻译研究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它不仅有助于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和沟通,还能推动语言学的深入发展。

顺应理论对英汉翻译的解释与启发

顺应理论对英汉翻译的解释与启发

顺应理论对英汉翻译的解释与启发语言翻译是一项相当复杂的工作,为了使译者们尽可能地完美地将某一种语言翻译成另一种语言,研究者们一直寻求认识不同语言之间的关联,以及如何将这些关联应用至翻译之中。

而“顺应理论”就是其中最重要的理论之一,它有助于解释英汉语言翻译的原理,并且给出了翻译时可以借鉴的一套思路。

顺应理论是由美国语言学家约翰伯兰特詹姆斯在20世纪70年代初发表提出的,它主要针对外文翻译成母语的情况。

其理论的启发是,翻译时应该尽可能遵循原文的句子结构拓扑,保证“改变语境而不改变内容”,使得同一内容在语言上得以贴切表达,以尽可能完整地传达作者本意。

顺应理论在英汉翻译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两层面,即文本结构级别和词汇级别。

在文本结构级别,译者在译出文本时应尽可能保留原文的语法构建,建议在完全没有必要的情况下不使用句型替代,以使翻译文本尽可能完整保留原文的句型结构。

另外,译者也应该尽可能保留原文中的句法特征,如句子类型,句子结构,修辞,等等,以便更好地译出文本的真实含义。

在词汇级别,译者应该尝试使用能够最贴切表达原文意思的词汇和短语,以保持原文的有效性。

同时,译者也应该留意不同语言之间的差异性,因为英汉语言在词汇的选择上有很大的差别,因此译者应该根据原文的结构特征和语境来选择合适的翻译形式。

顺应理论对英汉翻译的研究不仅深入地阐明了翻译实践之间的内在联系,而且还提供了许多实用性的翻译策略,例如“改变语境而不改变内容”和“尽可能保持原文的句子结构拓扑”等,因此可以说,顺应理论为有效提高英汉翻译质量和效率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然而,尽管顺应理论为我们提供了许多针对性的翻译策略,但仍需要译者在实践中凭借自身的语言功底和丰富的翻译经验来发挥无法代替的作用,以便使翻译结果尽可能地贴切于原文意义。

最后,顺应理论对于英汉翻译提出的有用建议和认识,给出了一种更加富有启发性的方向,以期能够更好地解释和遵循原文的表达,从而让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原文的真实含义。

解读语用顺应理论对翻译的启示

解读语用顺应理论对翻译的启示

57语言研究解读语用顺应理论对翻译的启示郭佳鑫天津大学外国语言与文学学院摘要:本文以维索尔伦提出的顺应理论为框架,分析了语境关系顺应、语言结构顺应、动态顺应和顺应过程中的意识程度突显四个维度。

顺应论把翻译纳入一个统一的系统中,为翻译的研究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和指导。

关键词:维索尔伦;顺应理论;翻译研究一、引言翻译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在翻译活动中译者需要考虑语言以外的其它主客观因素,而语用学的产生和发展为翻译提供了新的方向。

语用学主要是关于语言在交际中的运用,研究交际者在特定语境中的表达和理解。

翻译是一种特殊的交际行为,它的交际双方即原文作者和目标读者均不在场,所以翻译不能像普通交际那样顺利进行。

由此可见翻译是时间和空间错位的特殊交际行为,而顺应理论适用交际理论的研究和分析。

根据维索尔伦的顺应理论,语言的使用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为适应交际需要而不断做出选择,顺应理论的产生对翻译实践研究具有指导意义。

二、语用顺应理论与翻译在语言顺应方面,它主要借鉴认知心理学的“适应”观点,即通过适应和调整,可以实现新的平衡。

维索尔伦创造性的把自然选择和适应论结合起来。

1999年,维索尔伦在他的著作《语用学新解》进一步完善和发展该理论。

他认为语言使用是社会行为,研究语言使用必须从社会、文化、认知的角度把语言现象和语言使用结合起来。

翻译的过程涵盖多重动态选择,这也是翻译的顺应过程。

正如我们所知,译者既是源语文本的读者,又是目标语文本的作者。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面临着两个任务,即翻译源语文本,并将其转换为目标语。

他们的选择还应考虑到各种因素,如语言、认知、意识形态、政治和社会文化。

维索尔伦的顺应理论从四个维度进行语言的顺应性研究,即语境的顺应、语言结构的顺应、语言结构顺应、动态顺应和顺应过程中的意识程度突显。

(一)语境关系顺应语境关系顺应是指词语选择要符合语境。

由于选择的过程是动态的,所以语境的产生也是动态的。

翻译是一个不断进行选择的过程,任何交际都离不开语境的参与,隐喻翻译也不例外。

语言顺应论对翻译的启示

语言顺应论对翻译的启示

语言顺应论对翻译的启示语言顺应论是一种以语言为中心的翻译方法,该方法强调翻译要尊重源语言的表达方式和结构,尽可能保持源语言与目标语言之间的语言习惯一致,从而达到有效传达信息的目的。

这种方法对于翻译工作的启示是巨大的,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的关系,并且在翻译过程中更加灵活地应用各种翻译方法和技巧来达到最佳的翻译效果。

下面我将结合具体实例,分步骤阐述语言顺应论对翻译的启示:第一步,理解源语言:在翻译之前,首先需要深入理解源语言,并且了解源语言的语言习惯和表达方式。

只有理解了源语言,才能更好地进行翻译。

例如,中文中常用的“五四体”在英文中难以表达,但如果了解到其中的含义和背景,我们可以使用“May Fourth Movement-style writing”来表示。

第二步,尊重源语言的表达方式和结构:在翻译时,应该尊重源语言的表达方式和结构,尽量照搬源语言的句子结构和用词方式,以保持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例如,中文中经常使用的“借着”这个短语,如果直接翻译成英文,则可能会出现一些不太准确的表达方式。

但如果尊重源语言,直接翻译成“by means of”,则可以更好地传达原意。

第三步,保持语言习惯一致:在翻译过程中,应该尽量保持源语言与目标语言之间的语言习惯一致,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翻译的内容。

例如,在中文中,我们经常使用重复的句子结构来表达强调的意思。

如果直接翻译成英文,则可能会显得过于生硬。

但如果尊重语言习惯,将这种句子结构转换成重复词汇的表达方式,则会更贴近英文读者的习惯。

总之,语言顺应论提醒翻译人员在翻译时要尊重源语言,保持源语言与目标语言之间的语言习惯一致,以便传达信息。

通过这种翻译方法,我们可以更好地达到翻译的目的,并且更好地传达信息。

顺应理论对翻译研究的解释力

顺应理论对翻译研究的解释力

2009年7月第28卷第7期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Journa l o fH e ilong ji ang Coll ege o f Educati on Ju.l 2009V o.l 28N o .7收稿日期:2009-05-05作者简介:荣玉(1981-),女,吉林长春人,助教,从事大学英语教学研究。

顺应理论对翻译研究的解释力荣 玉(宿迁学院,江苏宿迁223800)摘 要:Je f V erschueren 的语言顺应论认为,语言使用的过程是语言使用者按照交际环境和交际对象不断地进行语言选择的过程。

在顺应论的框架内,翻译是一个对原语的语境和语言结构之间作出动态的顺应过程。

只有从语境关系、结构客体等诸方面对源语和目标语做出动态顺应,才能达到语用等值的翻译目标。

因此,顺应理论对翻译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关键词:顺应论;语言选择;翻译中图分类号:H 0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09)07-0105-03一、引言语言顺应理论是国际语用学会秘书长、比利时安特卫普大学教授Jef V ersc hueren 在其著作5语用学的理解6一书中提出的语言学理论。

V ersc hueren(1999)把语用学定义为:从认知、社会和文化的整体出发,对于以行为方式表现的语言现象的用法的研究。

他(1999)提倡的语用学研究框架是一种语用学综观,即将语用学研究渗透到语言中能表达意义的各个层次,主张全面综合地研究语言使用的复杂性及其奥妙。

他(1999)还进一步指出,语言的使用说到底是一个不连续的语言选择的过程,不管这种选择是否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也不管他是出于语言内部的原因还是语言外部的原因。

人们能在语言使用中不断地进行语言选择,原因是人类语言具有以下三个特点: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

语言的变异是指语言具有一系列可供选择的可能性;语言的商讨性指所有的语言都不是机械地或者严格按照形式)))功能关系做出。

翻译选择与顺应语用顺应论视角下的翻译研究

翻译选择与顺应语用顺应论视角下的翻译研究

2、交际语境:翻译过程中需要考虑原文和译文之间的交际语境,包括作者 和读者之间的互动、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等因素,以实现翻译的动态对等。
3、动态对等:语用综观论追求原文和译文之间的动态对等,即在翻译过程 中尽可能保留原文的意义和风格,同时符合译入语的语言和文化规范。
研究方法
本次演示采用文献回顾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搜集相关的翻译学和语用 学文献资料,了解语用综观论在顺应翻译过程研究中的应用情况。同时,结合具 体的翻译案例,分析翻译过程中的顺应现象及其影响因素,以验证语用综观论在 翻译实践中的指导作用。此外,还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收集一线翻译工 作者和相关领域专家的意见和建议,以进一步验证语用综观论在顺应翻译过程研 究中的有效性。
2、语言结构顺应:化妆品广告语言通常简短、有冲击力,因此在翻译过程 中,应尽量保持这种风格。此外,还应考虑使用押韵、对仗等修辞手法,使翻译 更具吸引力。
3、文化顺应:化妆品广告翻译不仅是语言转换的过程,也是文化传播的过 程。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应尽可能传递源语言的形象和情感,同时尊重目标市 场的文化习惯。
理论框架
语用综观论强调在翻译过程中语言的使用和交际语境,认为翻译过程应该是 动态的,追求原文和译文之间的动态对等。语用综观论还主张将翻译过程看做一 个整体,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进行审视。在顺应翻译过程研究中,语用综观论 的应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语言的使用:翻译过程中需要考虑语言的文化背景、语用意义和语言使 用规则,以实现语言的动态对等。
第一部分:理论概述
顺应语用顺应论是由荷兰语言学家Jef Verschueren提出的一种语言使用理 论。该理论认为,语言使用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语言使用者需要根据语境、文化、 交际等多方面的因素来选择合适的语言形式和策略。在翻译过程中,这种顺应同 样重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2年第3期总第110期 外语学刊FOREIGN LAN GUA GE RESEARCH2002,№3Serial№110 收稿日期:2002-02-22顺应论对翻译研究的启示———兼论语用翻译标准戈玲玲(南华大学,衡阳 421001)提 要:本文从顺应论的角度出发旨在探讨翻译标准中的顺应性解释及顺应性对翻译研究的启示。

在“顺应论”的框架内,翻译是一个对原语的语境和语言结构之间作出动态的顺应过程。

翻译的标准放在不同的理论框架中其实是具有不同的内涵,将这些不同的内涵具体化,既有利于翻译实践,也有利于翻译标准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关键词:顺应论;语用翻译;翻译标准中图分类号:H315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0100(2002)03-0007-05 11 导言语用学是语言学的一个较新的领域,它研究的是实际使用中的语言以及语言与语言使用者之间的关系(即符号与符号解释者之间的关系)。

从语用的角度展开对翻译的探索,也越来越引起国内外语言学界、翻译界的关注。

翻译创作中,翻译者和翻译的实际运作均不同程度地受到诸多语用因素的制约和影响。

关联理论是西方近年来很有影响的认知语用学理论,Wilson的学生Gutt在他的《翻译与关联:认知与语境》的博士论文中,提出了关联翻译理论。

关联翻译理论将翻译看成是一个对原语进行阐释的明示———推理活动,是语言交际的一种方式。

原著者与译者构成了交际的双方,交际手段是原著,译者通过关联推理,构成对原著的认知心理图式;译者与译文读者构成另一交际双方,译者通过译文将自己形成的认知图式与译文读者进行交流,因而完成翻译交际。

利奥・希金(Leo Hickey)汇集的论文集《语用学与翻译》从语用的多层面探讨了语用学理论在翻译中的作用,并提出了语用学有助于“获得译文与原文之间的语用等值(pragmatic equivalence )”,从而在最大限度上使译文的读者获得与原文读者同等的理解和感受。

比利时国际语用学会秘书长Jef Ver2 schueren在他的新著《语用学新解》(1999)一书中提出的“顺应论”(Adaptability Theory),以全新的视角去理解和诠释语用学。

他认为语用学讲语言的使用,那是讲语言的选择过程,而语言的选择则指从语境、语言结构等方面,动态地根据不同的心理意识程度而作出的某种顺应。

“顺应论”对语用翻译及翻译标准会有哪些启示呢?本文从顺应论的观点出发,旨在探讨翻译标准中的顺应性解释及顺应性对翻译研究的启示。

21 语用翻译的发展随着语用学的不断发展和其对翻译领域的层层渗透,语用翻译理论也越来越得到广泛的重视。

学者们在他们的研究中开始从语用学的角度多方位地探讨翻译问题,从而赋予翻译研究新的深度和广度。

语用学研究实际使用中的语言以及语言与语言使用者之间的关系,它已跨越出传统的语言学理论框架,开始对语言进行动态的,同时也是更具有实际价值的研究。

语用学派认为翻译是信息交流活动,它注重语言交流中的运用效果,强调译文读者获得与原文读者的同等效力。

中外翻译家在阐述自己的译论时,都往往要涉及到对翻译等值的探讨。

术语equiva2 lence(等值或等效)也成了20多年来争论的焦点。

对翻译等值概念作出较为全面论述、影响较大的应该是奈达(E.A.Nida)。

早在1964年,他在《翻译科学探索》中就提出了形式等值(formal equivalence)和动态等值(dynamic e2 quivalence)。

1969年,他在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一文中又写道:“翻译主要是指接受语复制原语信息的近似的等值,首先在意义方面,其次在文体方面”。

1986年,奈达又用功能等值(functional equivalence)取代动态等值,旨在“突出翻译的交际功能并且避免误解。

”奈达的理论不仅仅是停留在语义层面上,而且更加注重翻译中的语用和交际等因素。

随后美国的Peter New2 mark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了交际翻译和语义翻译的理论。

对此他作出了如下的解释:“交际翻译试图对译文读者产生与原文对原文读者所产生的效果尽可能接近的效果。

语义翻译试图在译语的语义与句法结构允许的范围内,尽可能贴切地传达原文的准确的语境意义。

”两者的区别在于:“语义翻译停留在原语文化之内,只在原语文化的内涵构成原文文本的至关重要的涉及全人类(不是种族)的信息时,才在这个方面给读者提供帮助。

而交际翻译必须强调信息的效力,而不是信息的内容”。

由此可见,语义翻译注重形式和语义的等值;交际翻译注重功能的等值,要求改变形式来求得信息在读者中的充分效应。

两种译法的根本区别在于文化方面:交际翻译完全以译语文化取代原语文化;语义翻译却强调保留原语文化。

“语用翻译同语义翻译相对应,是一种等效翻译观。

”语用翻译包括语用语言等效翻译与社交语用等效翻译。

语用语言等效翻译就是在“词汇、语法、语义等语言学的不同层次上,不拘泥于原文的形式,只求保存原作的内容,用原文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将这个内容表达出来,以求等效。

社交语用翻译则是指为跨语言、跨文化的双语交际服务的等效翻译。

”(何自然,1995:186)例如:(1)宝钗独自行来,顺路进了怡红院......不想步入院中,鸦雀无闻。

(曹雪芹:《红楼梦》)这句话有两种译文:译文1:〔...The courtyard was silent as she en2tered it.〕Not a bird’s cheep was to be heard.(Hawkes)从译文推断,院子里是有鸟儿,只是听不到它们的声音罢了。

译文2:〔...To her surprise,his courtyard was〕utterly quiet.(杨宪益)译文正好表达了原作的意思:周围一片寂静。

原作的“鸦雀”也是虚的,在译文中完全可以省略。

这是翻译中的语用语言等效。

(2)...for dessert you got Brown Betty,which nobodyate...(Salinger:The Catcher in the Rye)Brown Betty如只按音译,中国读者肯定不会理解。

为了求得社交语用等效,译文中须加上必要的解释。

……给你上的甜食是“褐色贝蒂”,一种水果布丁,不过谁也没吃过……从上例可以看出,语用翻译在正确认识原文的基础上,注重原文的文化,译出原文的形象和习惯。

自从80年代D.Sperber和D.Wilson(1986)关联理论的提出,关联理论已成为指导语用翻译的新论。

Gutt的专著《翻译与关联:认知与语境》论述了关联理论在翻译中的作用,为语用学在翻译领域中占了一席之地。

D.Sper2 ber和D.Wilson的关联理论把语言交际看作是一个明示———推理过程,并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提出语言交际是按一定的推理规律进行的认知活动。

人类的认知以最大关联(maximal relevance)为取向,而语言交际以最佳关联(optimal relevance)为取向。

最大关联就是指在交际中受体在理解话语时付出了尽可能小的努力而获得最大的语境效果;最佳关联就是指受体在理解话语时付出有效的努力之后获得足够的语境效果。

关联理论的翻译观认为,关联原则是存在于译者头脑中的一个不可能违反的原则。

译者应根据关联原则从潜在的认知语境中选择正确的语境假设,从原文的语音层、句法层、语义层和语用层等各交际线索中推断出原文作者的意图,并对目的语接受者的认知语境作出正确的假设,从而选择适当的译文,努力使原文作者的意图与译文读者的企盼相吻合。

关联理论给翻译提供了新的启示。

翻译时,要准确理解原文必须先找出原文与语境间的最佳关联,以获得理解原文的语境效果;要寻找最佳关联必须充分利用原文所提供的已知信息(包括逻辑信息、词汇信息、文化背景信息等)和译者的百科知识来提取有效信息从而达到最佳关联。

这里我们用谭载喜与奈达(1987)合写的文章中的一个例子作一些分析:(3)It is as significent as a game of cricket.此句可译为:A.这件事如同板球赛一样重要。

B.这件事十分重要。

C.这件事如同吃饭一样重要。

译文A使不了解英国文化背景的中国读者无法理解,因此,要译出此句的含义,译者要根据自己的百科知识、原文提供的词汇信息,尽最大努力找到最佳关联。

英国人酷爱板球,板球是他们生活中最重要的运动之一。

B译文和C译文则符合关联理论中的最佳关联原则,也就是说,中国读者只需要付出最小的努力就能获得足够的语境效果。

再如:(4)他认为离开了办公大楼,离开了政工部门,就是离开了政治,就听不到那些闲言碎语,谁知是离开了咸菜缸又跳进了萝卜窖。

(蒋子龙:《赤橙黄绿青蓝紫》)这里的“咸菜缸”和“萝卜窖”都是中国文化特有的表达方式,其词汇信息提供的形象与语用含意没有什么关系,在译文中加上这两个形象可能会使译文读者不知所云,因此,译文要省去原文形象,只传达原文的内涵“越来越糟———from bad to worse”(张新红:2001),来达到最佳关联。

读者从这种语用等效的译文中可以了解原作者的意图,但却没法感受到原作的意境。

利奥・希基汇编的论文集《语用学与翻译》(2000)从多方面涉及到语用因素对翻译者和翻译的实际运作的制约与影响,如:语言的行为功能、预设、礼貌原则、相关原则以及合作原则、新信息与旧信息、前提与名示、时间指示与空间指示等。

“翻译就是获得译文与原文之间的语用对等(pragmatic equivalence),从而在最大限度上使译文的读者获得与原文读者同等的理解和感受。

”(Leo Hickey:1999)如:(5)There goes Harry meditating again.(指示语There表示“事物的开端”)哈雷又开始瞑思苦想。

理解指示语There有助于帮助译者在译文的处理上作出适当的选择,实现译文与原文的语用对等。

(6)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华民族实现了空前的大团结。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in1949marked an unprecedented great unity of theChinese nation.(庄绎传1999a)例6说明了预设对翻译的影响。

原文的预设信息(新中国成立于1949年)对原语读者来讲用处不大,而对目的语读者却非要不可,因此,译文改译为西方人熟悉的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并增加了“in1949”,使译文读者获得了原语读者同样的感受。

正如Durieux(1990:67)说的那样:“在任何情况下,译者都要具备作者要求读者所拥有的预设知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