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更斯简介

合集下载

狄更斯

狄更斯
19世纪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英国小说之王——狄更斯
狄更斯
查理· 狄更斯(Charles Dickens ,1812—1870) 是19世纪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最突出代表。 他的创作具有世界意义,一个多世纪以来,他的作品 一直畅销不衰,是排在《圣经》、莎士比亚作品之 后,在西方世界传播得最为广泛的。 他被誉为英国文学史上的“小说之王”,也是马克思 所指的英国的“一批杰出的小说家”最突出的代表。
创作简介:
1、创作初期(1833—1841) 《博兹杂记》(1836——1837); 《匹克威克外传》(1836—1837) 2、创作中期(1842—1848): 《美国杂记》(1842); 《马丁 · 朱述尔维特》(1843) 3、高峰期(1848—1859): 《大卫 · 科波菲尔》(1849—1850); 《荒凉山庄》(1853);《艰难时世》(1854) 4创作末期 《我们共同的朋友》(1865)
创作特点

狄更斯在30多年中创作了14部长篇小说,许多中短篇小 说和杂文、游记等。他的创作广泛而生动地反映了19世 纪英国资本主义社会,描绘了维多利亚时代的精神风貌 狄更斯的经历,尤其是其真切的心理体验,为其创作提 供了很好的素材。 作为19世纪英国现实主义文学的主要代表,他的作品集 中体现了崇高的人道主义精神和社会批判精神;在艺术 上以妙趣横生的幽默、细致入微的心理分析,以及现实 主义手法和浪漫主义气氛的巧妙结合而著称。他还掀起 真正的文学革命,让社会中下层的普通人民进入了小说 并成为主人公,由此打破了贵族统治文学的不合理现象, 被人们誉为“伟大的文学革新家”。
斯提福兹(童年时代的同学)这种人很多,外表衣 冠楚楚,内心龌龊不堪。(在他们的世界中,感情不 值一提,就像衣服,旧了就换一件,反正老子不缺 钱。) 爱弥丽(大卫的干妹妹)是一个善良无知的少女, 她对世界、人生缺乏深刻的认识,不幸在阔少爷的 轻言挑逗下就坠入了魔爪。 再说说爱弥丽的男朋友海穆(大卫的干弟弟),他 老实、憨厚,对爱情忠诚,是一个可敬可爱的男子 。(可能他就是人们常说的那种人——爱她就给他幸 福、自由。)

狄更斯简介

狄更斯简介

查尔斯·狄更斯[1812-1870]是英国维利亚时代著名的作家,其一生创作了10余部长篇小说及许多中短篇小说,马克思曾把他与萨克雷,夏洛蒂,勃朗特·兽斯凯尔夫人等人一起称为“现代英国的一批杰出的小说家”并称他是“时代的旗帜”。

而《双城记》则是他为数众的小说中,仅有的两部历史小说中的一部,(另一部是《巴纳比·拉奇》)。

它完成于1859年,是一部以法国大革命为写作背景的作品。

当时的英国处于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的时期。

海外的殖民扩张,殖民掠夺使英国资产阶级暴富并积累了大量的资本。

在英国国内,随着资本主义的不断发展,工人阶级不断成熟壮大,资产阶级对劳动人民的压日益加剧,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的矛盾日益加深。

英国的工人阶级为了争取政治权利早在19世纪30、40年代就掀起了轰轰烈烈的“英国宪章运动”这次被列宁称为“世界上第一次广泛的、真正群众性政治性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虽然失败了,却让狄更斯敏锐地感觉到19世纪50年代的英国人民与18世纪末的法国人民处境非常相似,上层贵族骄奢无度,下层劳动群众饥寒交迫,为此他决定以法国大革命为背景,映射当时英国社会现状,提醒警示英国统治者,以期待实现狄更斯本人人道主义以仁爱精神调和社会矛盾,化解阶级仇恨,反对暴力(既包括统治者对劳动人民的暴力统治,也包括劳动人民对统治者压迫的暴力反抗)的精神理想。

因为狄更斯将故事发生的地点定位于英国伦敦和法国巴黎,小说故此得名《双城记》。

全书共分三部,分别是《复活》、《金线》、和《暴风雨的踪迹》。

以一名法国名为梅尼特的医生在1757-1789年间遭受的一段无端迫害及下层劳动人民得法利夫人一家的悲惨生活遭遇为两条主线。

在小说中作者狄更斯着重墨描写了几个人生经历、个性迵然不同的典型人物,并通过故事的情节发展,(在对人物的中明显地表达了作者遭遇及个性部析中的人道主义主张)。

对其中符合其本人人道主义理想的人物进行了充分的赞美,对与其人道主义理想背道而驰的人则进行了无情的揭露与批判。

狄更斯简介

狄更斯简介

狄更斯简介查尔斯·狄更斯[1812-1870]是英国维利亚时代著名的作家,其一生创作了10余部长篇小说及许多中短篇小说,马克思曾把他与萨克雷,夏洛蒂,勃朗特·兽斯凯尔夫人等人一起称为“现代英国的一批杰出的小说家”并称他是“时代的旗帜”。

而《双城记》则是他为数众的小说中,仅有的两部历史小说中的一部,(另一部是《巴纳比·拉奇》)。

它完成于1859年,是一部以法国大革命为写作背景的作品。

当时的英国处于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的时期。

海外的殖民扩张,殖民掠夺使英国资产阶级暴富并积累了大量的资本。

在英国国内,随着资本主义的不断发展,工人阶级不断成熟壮大,资产阶级对劳动人民的压日益加剧,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的矛盾日益加深。

英国的工人阶级为了争取政治权利早在19世纪30、40年代就掀起了轰轰烈烈的“英国宪章运动”这次被列宁称为“世界上第一次广泛的、真正群众性政治性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虽然失败了,却让狄更斯敏锐地感觉到19世纪50年代的英国人民与18世纪末的法国人民处境非常相似,上层贵族骄奢无度,下层劳动群众饥寒交迫,为此他决定以法国大革命为背景,映射当时英国社会现状,提醒警示英国统治者,以期待实现狄更斯本人人道主义以仁爱精神调和社会矛盾,化解阶级仇恨,反对暴力(既包括统治者对劳动人民的暴力统治,也包括劳动人民对统治者压迫的暴力反抗)的精神理想。

因为狄更斯将故事发生的地点定位于英国伦敦和法国巴黎,小说故此得名《双城记》。

全书共分三部,分别是《复活》、《金线》、和《暴风雨的踪迹》。

以一名法国名为梅尼特的医生在1757-1789年间遭受的一段无端迫害及下层劳动人民得法利夫人一家的悲惨生活遭遇为两条主线。

在小说中作者狄更斯着重墨描写了几个人生经历、个性迵然不同的典型人物,并通过故事的情节发展,(在对人物的中明显地表达了作者遭遇及个性部析中的人道主义主张)。

对其中符合其本人人道主义理想的人物进行了充分的赞美,对与其人道主义理想背道而驰的人则进行了无情的揭露与批判。

查尔斯狄更斯的个人简介课件

查尔斯狄更斯的个人简介课件
作品真实性
一些批评家认为狄更斯的作品在反映社会现实时存在夸张和虚构的成分,对历 史真实性的追求不够严谨。
05
狄更斯与他的时代
社会背景
工业革命
城市环境
英国工业革命带来了社会经济的巨大 变革,城市化进程加速,人们生活水 平提高。
狄更斯成长于伦敦,城市环境对他的 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许多作品都以 伦敦为背景。
到了重要作用。
政治气候
议会改革
19世纪英国议会改革是当时的重要政治事件,狄更斯支持议会改 革,呼吁扩大选举权和平等权利。
社会问题
狄更斯关注社会问题,如贫困、失业、教育等,他的作品反映了这 些社会问题。
国际关系
狄更斯生活的时代也是欧洲国际关系紧张的时代,英法关系、英俄 关系等都对他作品中的国际元素产生了影响。
开始写作,尝试在杂志 上发表短篇小说
创作生涯
01
02
03
04
1836年发表《匹克威克外传 》,获得成功
1837年开始创作《雾都孤儿 》
1841年发表《大卫科波菲尔 》,成为其代表作之一
1842年访问美国,并发表了 《美国纪行》
晚年生活
1850年发表《双城记》,受到批评和争议 1858年与妻子分居,开始在欧洲大陆旅行
贫富差距
工业革命也加剧了社会贫富分化,狄 更斯亲身经历了这一时代背景,对底 层人民的生活状况有深刻了解。
文化环境
文学传统
狄更斯成长于维多利亚时代的英 国,深受古典文学和浪漫主义文
学的影响。
流行文化
维多利亚时代的流行文化,如音 乐、戏剧、艺术等,对狄更斯的
创作产生了影响。
媒体发展
随着印刷技术的进步,报纸、杂 志等媒体对狄更斯的作品传播起

Charles Dickens

Charles Dickens

查尔斯·约翰·赫芬姆·狄更斯,1812年2月7日生于朴次茅斯市郊,1870年6月9日卒于罗切斯特附近的盖茨山庄。

19世纪英国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

狄更斯特别注意描写生活在英国社会底层的“小人物”的生活遭遇,深刻地反映了当时英国复杂的社会现实,为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开拓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他的作品至今依然盛行,对英国文学发展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主要作品《匹克威克外传》《雾都孤儿》《老古玩店》《艰难时世》《我们共同的朋友》《双城记》等。

艺术上以妙趣横生的幽默、细致入微的心理分析,以及现实主义描写与浪漫主义气氛的有机结合著称。

狄更斯1812年出生于英国朴次茅斯(Portsmouth),是海军职员约翰·狄更斯和伊丽莎白·巴洛所生的第二个孩子12岁时,狄更斯的父亲就因债务问题而入狱,一家人随著父亲迁至牢房居住,狄更斯也因此被送到伦敦一家鞋油场当学徒,每天工作10个小时。

或许是由于这段经历,备尝艰辛、屈辱,看尽人情冷暖,使得狄更斯的作品更关注底层社会劳动人民的生活状态。

小说《大卫·科波菲尔》中,就是描写了自己这一段遭遇。

15岁时他从威灵顿学院毕业,随后进入一家律师行工作,后来又转入报馆,20岁时成为一名新闻记者。

狄更斯并没有接受很多的正规教育,基本上是靠自学成材。

狄更斯后来成为一名《晨报》的国会记者但真正使他成名的是1836年出版的《匹克威克外传》(The Pickwick Papers)正是19世纪中叶维多利亚女王时代前期。

狄更斯毕生的活动和创作,始终与时代潮流同步。

他主要以写实笔法揭露社会上层和资产阶级的虚伪、贪婪、卑琐、凶残,满怀激愤和深切的同情展示下层社会,特别是妇女、儿童和老人的悲惨处境,并以严肃、慎重的态度描写开始觉醒的劳苦大众的抗争。

He lived in the mid-nineteenth century, in which the upper class was hypocritical, greedy, ferocious and brutal. All the notorious were revealed in Dickens’s novels and essays. Therefore, he show great sympathy to the miserable conditions of thrlower class, especially the women, children and the elderly,狄更斯早期的小说,气势宏伟、通俗流畅、幽默泼辣而又充满感伤情调,其中对社会的揭露批判,一般只限于局部的制度和领域。

历史上的狄更斯是谁

历史上的狄更斯是谁

历史上的狄更斯是谁查尔斯狄更斯是历史上英国最伟大的作家,作品揭露了社会的黑暗,赞扬了惩恶扬善的精神。

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历史上的狄更斯,希望对你有帮助。

历史上的狄更斯查尔斯·狄更斯(Charles John Huffam Dickens,1812年2月7日-1870年6月9日),十九世纪英国最伟大的作家,也是一位以反映现实生活见长的作家,他在自己的作品中,以高超的艺术手法,描绘了包罗万象的社会图景,作品一贯表现出揭露和批判的锋芒,贯彻惩恶扬善的人道主义精神,塑造出众多令人难忘的人物形象。

查尔斯·狄更斯在三十多年的创作生涯中写了十五部长篇小说,许多中短篇小说,以及随笔、游记、时事评论、戏剧、诗歌等,为英国文学和世界文学作了卓越的贡献,一百多年来他的代表作《双城记》在全世界盛行不衰,深受广大读者的欢迎。

狄更斯的生平简介查尔斯狄更斯早年家境小康,曾经在私立学校接受过教育。

可是由于父亲不务实,经常宴请宾客。

十二岁时,狄更斯的父亲就因还不起债务进了监狱。

狄更斯只能断断续续到学校求学,后来被迫当了童工。

每天都要工作十个小时,备尝心酸。

后来父亲继承了一笔遗产,家族才摆脱困境。

十六岁时,狄更斯到一家律师事务所当任缮写员。

后来狄更斯担任了采访记者,了解到了社会的种种弊端。

狄更斯并没有接受系统的正规教育,靠自学完成了学业。

二十四岁时,狄更斯与报社出版人的女儿结婚,一共孕育了十个儿女。

由于双方个性和爱好的差异,狄更斯的晚年过得并不幸福。

狄更斯常常利用空闲的时间到乡村漫游,为日后的写作积累下素材。

狄更斯最先在报刊上发表文章,逐渐小有名气。

狄更斯晚年的时候白天写作,晚上就被邀请去朗诵自己的写作。

繁忙的工作和现实的烦恼损害了狄更斯的健康。

1870年,狄更斯去世。

狄更斯的历史评价高尔基对狄更斯的评价是一位不仅反映现实,还起了作用的作家。

萧伯纳评价狄更斯指出他是一个革命者,蔑视众议院。

但是萧伯纳也对狄更斯反对工人运动做出了批评。

文学家狄更斯的简介

文学家狄更斯的简介

文学家狄更斯的简介查尔斯狄更斯是十九世纪英国最伟大的作家,作品揭露了社会的黑暗,赞扬了惩恶扬善的精神。

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文学家狄更斯的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文学家狄更斯的简介查尔斯·狄更斯,英国小说家,出生于海军小职员家庭,10岁时全家被迫迁入负债者监狱,11岁就承担起繁重的家务劳动。

曾在皮鞋作坊当学徒,16岁时在律师事务所当缮写员,后担任报社采访记者。

他只上过几年学,全靠刻苦自学和艰辛劳动成为知名作家。

狄更斯是高产作家,他凭借勤奋和天赋创作出一大批经典著作。

他又是一位幽默大师,常常用妙趣横生的语言在浪漫和现产中讲述人间真相,狄更斯是19世纪英国现实主义文学的主要代表。

艺术上以妙趣横生的幽默、细致入微的心理分析,以及现实主义描写与浪漫主义气氛的有机结合著称。

马克思把他和萨克雷等称誉为英国的“一批杰出的小说家”。

文学家狄更斯的生平狄更斯开始文学创作时,先为伦敦的《晨报》等撰写特写,主要表现伦敦城乡的风俗人情和景物、对生活的爱和憎。

1836年出版了《特写集》。

1837年第一部长篇小说《匹克威克外传》开始在报上连载。

作者通过匹克威克和他的“匹派”至友的游历,暴露当时英国现实生活的黑暗,描绘了作者心目中的“古老的、美好的英格兰”,反映了作者向往不受封建压迫和资产阶级剥削的思想与乐观主义情绪。

作者还批判了英国的议会制度、法律、司法、监狱等,以轻松幽默的笔调描述绅士、车夫等各种人物,宣扬实施道德教育的理想。

这部小说在结构上颇为松散、拖沓,但它把平民作为主人公是前所未有的。

它是狄更斯的现实主义小说创作的第一个成果。

《奥列佛·特维斯特》(一译《奥列佛尔》,1838今译第二部长篇小说《雾都孤儿》)是狄更斯第一部动人的社会小说。

这时他虽然还没有认识到社会罪恶的根源,但通过孤儿奥列佛的遭遇揭开了处于社会底层的人们哀苦无告的生活画面。

奥列佛在贫民习艺所不堪忍受屈辱与饥饿,逃往伦敦,反又陷入贼窟,最后被“有德行的”资本家挽救出来。

查尔斯狄更斯简介课件

查尔斯狄更斯简介课件
未来对狄更斯作品的研究将更加注重国际 合作与交流,通过各国学者的共同努力来 推动对狄更斯作品的深入研究和发展。
THANKS
感谢观看
写作风格
运用了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手 法,刻画人物心理和情感变化细 腻,语言生动。
《雾都孤儿》
故事背景
以雾都伦敦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孤儿 奥利弗悲惨的成长经历以及与善良女 子薇罗·梅结缘的故事。
写作风格
运用了批判现实主义的手法,揭露了 社会中的贫富差距和道德沦丧,语言 朴实自然。
《大卫科波菲尔》
故事背景
他的作品启示了后来的作家关注社会问题和人民疾苦,这成为了现实主义文学的核 心。
狄更斯的创作手法和技巧也为后来的作家提供了借鉴和启示,如情节设计、人物塑 造、语言运用等方面。
06
CATALOGUE
狄更斯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狄更斯的研究现状
狄更斯作品的多种版本
目前,狄更斯的众多作品已经有了多种版本,包括单行本 、文集和翻译版等,满足了不同读者的需求。
1837年开始发表小说,处女作《 兰贝斯的丽莎》。
1848年发表《大卫科波菲尔》, 被认为是他的“半自传体”小说 。
其他作品还包括《雾都孤儿》、 《远大前程》等。
狄更斯的影响与贡献
他是维多利亚时代最受欢迎和影响力 最大的作家之一。
他深刻地描绘了社会底层人物的生活 和命运,对后来的社会改革和文学创 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狄更斯所处的时代特征
维多利亚时代的道德观念
狄更斯生活在维多利亚时代,这个时代的道德观念对狄更斯的创作产生了影响,他的作品常常探讨社会道德、家 庭伦理等主题。
文学发展的趋势
狄更斯所处的时代是英国文学发展的黄金时期,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和维多利亚时代的社会写实主义等文学流派 都在这个时期得到了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狄更斯诞辰200周年,最好的纪念方式或许是回头重看他的作品
狄更斯的生命不长,只有58年,但密度很高——他在生命期限内所作的创造依然热热闹闹地影响着今天的世界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赵菲菲发自北京 2012年2月7日是英国作家查尔斯·狄更斯诞辰200周年纪念日。

人们首先注意到谷歌首页的“涂鸦”(Google Doodle):一幅有瓷器般质感的精致画面,几个形态各异的小人儿——他们出自狄更斯笔下,包括《雾都孤儿》中的奥利弗、《远大前程》中的埃斯特拉和《圣诞颂歌》里的斯克鲁奇。

狄更斯还得到另外一项“数字致敬”:英国华威大学决定推出一个移动应用程序,让用户可以阅读狄更斯小说,并通过相关的播客、文章和视频了解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

2月7日那天,伦敦和狄更斯出生地普茨茅斯都举行一系列纪念活动。

查尔斯王子前往威斯敏斯特教堂的狄更斯墓献花并发表讲话说,狄更斯“始终是最伟大的英语作家之一,用天才的想像力为社会正义激情战斗”。

英国文化协会还组织了长达24小时的全球“朗读马拉松”,从狄更斯作品中截取24段文字,在澳大利亚、伊拉克、中国、巴基斯坦等国接力朗读。

维多利亚时代的披头士
英国媒体对狄更斯的热情溢于言表。

罗伯特·道格拉斯·菲尔赫斯特的《成为狄更斯》和克莱尔·托玛琳的《狄更斯的一生》相继出版。

关于狄更斯的报道也四面开花。

《卫报》的一篇文章说,斯克鲁奇是“我们最喜爱的狄更斯笔下人物”。

《每日电讯报》宣布狄更斯是“我们第一个也是最喜爱的文学超级明星”。

《每日邮报》则声称狄更斯是爱情骗子,文章题目抓人眼球:《狄更斯的黑暗内心:这位作家如何虐待妻子并引诱比他年轻26岁的女人》。

如此热闹的气氛和狄更斯倒很相宜。

狄更斯是不甘寂寞的人。

他不仅是作家,也是公众人物。

他热爱戏剧,钟情表演,常常为公众朗读作品。

他被视为那个时代最出色的餐后演讲者和业余演员。

《狄更斯和流行娱乐》一书的作者保罗·施利克把他1842年初次访问美国时的情景与100多年后披头士乐队造访纽约的盛况相比。

波士顿大学教授纳塔丽·麦克奈特说他是“史上第一个流行文化名人”。

她说,狄更斯在波士顿访问时被尾随,粉丝们想法设法去看他住过的酒店房间,还试图从他的外套上揪下一撮毛来留作纪念。

西方最热闹的节日圣诞节也是狄更斯的“发明”——不是那个宗教节日,而是围绕这个节日的流行文化气氛。

19世纪初,圣诞节几乎变得“不值一提”。

比如,英国保守党的卡尔顿俱乐部在圣诞节当天还安排工作会议。

狄更斯1843年出版的《圣诞颂歌》取得轰动,这本书让人们哭,也让人们笑。

小说《名利场》的作者威廉·萨克雷说,《圣诞颂歌》“在整个英国激发了热情好客的精神,让圣诞节点起无数温情的炉火,人们挥洒善意,畅饮美酒,火鸡被宰杀,牛肉被烤制……”因为狄更斯,圣诞节变成了最欢乐团圆的日子。

人人都说的Merry Christmas也出自《圣诞颂歌》。

英国记者克里斯托弗·希金斯把狄更斯对“生日庆典”的热爱归结为童心。

狄更斯不仅保持了童心,更洋溢着儿童般原始的生命力。

他写了14部半小说,创造了900多个人物,同时还设立并主编若干报纸杂志,当记者,写文章,经营戏剧演出,做慈善,致力于社会改革,创办并经营一家风尘女子收容所,跟出版商吵架,出国旅行,参加各种社交活动,让妻子生了10个孩子,搞婚外恋,每天晚上散步数英里以平静“发烧的灵魂”……他的生命不长,只有58年,但密度很高。

四海之内皆兄弟
狄更斯在1858年写给朋友威尔基·柯林斯的信中说:“一切正在发生的事情都毫无疑问地表明,你不能把世界拒之门外;你身处这个世界,属于这个世界,你必须与之交融,充分利用这个世界,也充分利用自己。

”所以,狄更斯敞开大门,欢迎所有人,欢迎英雄,也欢迎恶棍,尽管走进门来的大多是存在各种性格弱点、命运多舛但仍然努力活下去的普通人:孤儿皮普,律师卡尔顿,教唆犯费金,教员尼克尔贝,方头方脑的葛雷硬,一毛不拔的斯克鲁
奇,很傻很天真的匹克威克,穷并快乐着的密考伯……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英国作家吉尔伯特·基思·切斯特顿在《文学的维多利亚时代》一书中写道:“狄更斯的艺术是最精致的艺术:那就是从每个人身上得到快乐的艺术(the art of enjoy everyone)……他从书中的每个人身上得到快乐;直到今天,每个人都从那些书里的每个人身上得到快乐。

他的书里净是受阻的歹徒和被踢下楼的欺软怕硬的家伙。

但他们却那么讨人喜欢,读者总是希望歹徒从旁边的窗子里探出头来说最后一句话,希望欺软怕硬的家伙在台阶底下再说点什么。


狄更斯被称作“人道主义作家”,因为他怀着广大的爱与同情。

他是冷静的观察者,更是投入的参与者。

他笔下的人物可怜也可爱,他们的存在荒谬而真实。

他和他们同呼吸共命运。

所以,作家乔治·奥威尔总结说,狄更斯的力量在于他表达了一种曾经被人们相信、如今在很大程度上仍然被人们相信的东西:人类都是兄弟姐妹。

这或许也可以解释为什么狄更斯在数字时代仍然被记住,被阅读,被评说。

然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为创造出这一切,狄更斯首先是孤独的,寂寞的。

这是作家的命运。

他躲藏在文字后面
在狄更斯的半自传小说《大卫·科波菲尔》中,主人公一心要爬上社会的阶梯,成为绅士;但在财富和荣耀以穷人和弱者的痛苦屈辱为代价的维多利亚时代,“成功”是一件令人恶心的事情。

这也是狄更斯面对的根本矛盾。

所以,必须把“狄更斯”和“作者狄更斯”区分开来。

从在鞋油厂当童工开始直到洛阳纸贵闻名大洋两岸,“作者狄更斯”找到了自己的位置;而“狄更斯”却不知所终:他摆脱了“蚁族”的命运,却始终做不了“绅士”。

《远大前程》里的一句话或许能提供一些线索:“命运是如何塑造我的,你们就要如何看待我。

成功不是我的,失败也不是我的,这两样加起来塑造了我。


对狄更斯来说,成功和失败的含义并不简单。

狄更斯传记一心要打碎他头上的光环,还原那个“人”,比如:他广博的爱心没有延伸到亲人身上;他是个梦想家,但在钱的问题上毫不含糊;他多愁善感,又冷酷无情;他把做童工的悲苦永远抛在身后,但衣食无忧的生活却没有给他幸福和安宁。

狄更斯传记作者西蒙·卡罗说,“人们以为他是个开心的人……但他越来越被抑郁甚至绝望所折磨。


但为什么要去刨根问底地探究作家本人呢?狄更斯当然喜欢交流——他通过永恒的文字与人间对话。

然而文字也是障碍,是面具,是保护,真正的狄更斯躲在后面。

他让我们跟中介谈,但我们似乎对甲方更有兴趣。

成功的作家都难逃这样的劫数。

阿根廷诗人、小说家霍荷·路易斯·博尔赫斯在小说《博尔赫斯与我》中把自己一分为二,一个是“我”,一个是“他”——作者博尔赫斯。

他写到:“我注定必然要死去,只有某些片刻的我能在他身上活下去。

渐渐地,我把一切都给了他,虽然我很清楚他有作假和夸大的不良习惯……我的人生就是逃离,我失去一切,一切都属于遗忘,属于他。


狄更斯早已经死去,他把一切都留在作品里。

事实上,他在活着的时候就已经逐渐“转移财产”。

1000多万个字,每一个在被他写下来以后都成为独立的生命体。

它们比他活得更久,而且不断地改变,在阅读中改变。

加拿大女作家玛格丽特·艾特伍德把书本的白纸黑字比作乐谱。

她说,阅读文本就像同时演奏并聆听音乐,文学作品因为一代代读者的重新诠释而历久弥新。

请勿打扰
今天的人会怎样读狄更斯?1000个人恐怕会有1000种方式,取决于年龄、语言、国籍、性别、教育、身份、经历……比如,投行高管和城市蚁族显然会奏出不同的“音乐”(尽管蚁族读狄更斯的机会不大,100多年前的流行读物现在已经成为文学经典)。

和写作一样,阅读是个人的孤独的行为,甚至有一丝隐密。

当一个人捧着一本书,那仿佛是向世界发出一个信号:请勿打扰。

我们越来越生活在媒体的包围中,而媒体每天都需要东西来填满版面和屏幕。

新闻不是天上掉下来,战争或灾难不可能天天发生,所以媒体工作者要挖空心思“做”新闻。

各种周年当然是不错的选项,于是就有了今天的热闹。

感谢谷歌,感谢,感谢BBC,感谢各个大小报,你们提醒我们关注狄更斯,在这个随时可以“加关注”的时代。

当我们成为数字网络粘住的昆虫,当140逐渐成为“有效”文字的限额,对狄更斯诞辰200周年的最好纪念是回归阅读本身。

享受阅读,享受寂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