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古诗词鉴赏题的十大解题技巧

合集下载

(完整word版)中考古诗词鉴赏10类题型答题技巧归类

(完整word版)中考古诗词鉴赏10类题型答题技巧归类

中考古诗词鉴赏答题技巧归类一、诗歌形象类:人物形象,事物形象,景物形象【人物形象举例】1、不慕权贵、豪放洒脱、高洁傲岸的形象。

(如李白)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

(如杜甫)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

(如陶渊明)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

(如苏轼)5、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

(如辛弃疾)6、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

7、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

(岑参)答题示例1、人物形象【例题1】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寻陆鸿渐不遇——皎然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问:分析诗中塑造的陆鸿渐形象。

【答案】步骤①陆鸿渐是一个寄情山水、不以世俗为念的高人逸士形象;②前四句通过对陆鸿渐幽僻、高雅的隐居之地的景物描写,表现了他的高洁不俗,最后两句通过西邻对陆鸿渐行踪的叙述,侧面烘托了陆鸿渐的潇洒疏放;③作者通过陆鸿渐这一形象的塑造表现了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2、事物形象【例题2】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早梅——张渭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

问:诗人是如何借梅展示自我形象的?【答案】步骤①本诗展现了早梅耐寒而立、迎风而发的形象;②“寒”字点明早梅生存条件的恶劣;“迥”字表现出早梅的孤单;“白玉条”之比喻、疑梅为雪之错觉,鲜明地表现出早梅冰清玉洁之质。

③作者以梅自喻,展示了一个孤寂傲世、坚韧刚强、超凡脱俗的自我形象。

3、景物形象【例题3】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西楼——曾巩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注:钩疏箔,把帘子挂起。

问:此诗描写了什么景色?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答案】步骤①这首诗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前的壮美景象;②连天的海浪随着阵阵雷声汹涌而来,在北风的呼啸中波浪不断拍打堤岸,又咆哮着远去。

这种壮美景象的描写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雄伟气势;③从而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内心的豪情。

古诗鉴赏答题技巧

古诗鉴赏答题技巧

第一种模式:分析意境型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题步骤:(1)、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答题的时候应该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的时候一定要忠于原诗,还有用自己的想象加以创新,语言力求优美。

(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等,注意能准确的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答这样题目的时候千万不要空洞,例如“回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够的,也得不到多少分,应回答出因为什么而“感伤?”。

第二种模式:分析技巧型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表现手法)。

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情感的?这样表达有何效果?答题步骤:(1)、准确的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述为什么用这种手法。

(3)、阐述此手法有效传达诗人怎样的感情?第三种模式:分析语言特色型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答题步骤:(1)、用一两个词语准确点名语言特色。

(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第四种模式:炼字型提问方式:某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提问变体:本诗中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用某个字替代行吗?为什么?(1)、解释该字在句子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者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4)、如果说用某个字替代,好不好?结合原文好的原因是什么?如何生动贴切的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第五种模式:一词领会全诗型答题步骤:(1)、该词对突出诗歌主旨所起的作用。

(2)、从该词在诗歌的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古诗鉴赏十种常见题型解题方法指导

古诗鉴赏十种常见题型解题方法指导

古诗鉴赏十种常见题型解题方法指导无论全国高考试题还是各地方自主命题,古诗鉴赏都是必考题型之一。

从分值来看,一般都在八分左右。

可以不夸张地说,这是一个重点。

从学生答题及反映来看,这又是一个难点,很多学生都反映对古诗鉴赏题往往无从下手。

在此,笔者总结了十种常见题型的解答对策,以期对广大考生备战高考有所帮助。

题型一:鉴赏景物描写的方法赏析写景诗常用的术语有以下几种:①景物的层次感,即景物的高低远近。

只要景物按由高到低、由远到近或相反的顺序规则排列,景物就会产生层次感。

②景物的动静。

或者是以动衬静,或者是以静衬动,或者是动静结合。

③景物的色彩。

写景物一般都要涉及到色彩,鉴赏时要对此做出点评。

④形象鲜明。

写景时会写到鸟、花等形象,这时可从形象逼真鲜明的角度做出点评。

⑤大处着墨、工笔细描。

如果景物描写起笔是从宏大的景物开始的,如从天、山这样的景物,这就叫做大处着墨。

如果对细微处细致刻画,这就叫工笔细描。

例题1: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问题鹧鸪天苏轼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问题:本诗在写景状物上有许多可圈可点之处,请就其中一点加以赏析参考答案:1、描写景物生动活泼,层次分明。

先由远到近:远景如(林断、山明)描写远处的树林尽头,高山清晰可见;近景(竹隐墙、乱蝉、衰草)描写翠竹遮隐着墙,墙外小池塘旁长满枯草,蝉声四起,再由上而下地写景:上写白鸟在空中翻飞,下写红荷映水,散发着幽微的清香。

2、写景动静结合,形象逼真。

词中写林、竹、山是静景,但用了动词和形容词断明隐,使这些近景顿时栩栩如生;写动景(乱蝉、翻飞白鸟),形象活泼。

动静结合,生动地描写出一幅夏末秋初美丽的图景。

3、写景有声、有色、有香,相映成趣。

乱蝉描写雨后蝉的鸣叫;翻空白鸟与照水红蕖红白相映,色彩鲜明;细细香写出松花散发出的淡淡清香。

题型二:赏析诗歌景与情、动与静的关系赏析诗歌中景与情的关系,一般答题步骤是:①写了何景,要求回答是具体的景,可引用诗中的原词。

初中古诗词鉴赏答题技巧

初中古诗词鉴赏答题技巧

初中古诗词鉴赏答题技巧
初中古诗词鉴赏答题技巧
概述
古诗词鉴赏是学习语文的重要部分,也是语文考试的一大重点。

初中时期,学生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的答题技巧,以提高自己的古诗词鉴赏水平。

本文将详细介绍一些相关的技巧和方法。

技巧一:理解题目要求
•仔细阅读题目,理解题目要求。

•注意题目中的关键词,如“注重”、“描述”、“表达”等,以便准确把握古诗词的主旨和意境。

技巧二:学会查读诗词文本
•在答题之前,先通读全文,了解整体基本意思。

•注意标点符号和语气词的运用。

•重点关注诗句中的比喻、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以及作者的用词和表达方式。

技巧三:注重意境揣摩
•注意诗词的背景,了解作者的情感和表达意图。

•推敲字句的多重意义,想象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注意诗句之间的衔接和转折关系,从而更好地把握诗词的内涵。

技巧四:运用背景知识
•增加自己的诗词阅读量,熟悉一些常见的古代诗人和作品。

•学习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知识,了解古代社会的风俗习惯和历史事件,以便更好地理解诗词的意义。

技巧五:细节比较分析
•对比诗句中的相似与不同之处,探究作者的用词和意图。

•注意细节描述和描绘,进一步深入理解诗意。

技巧六:多做题目,总结经验
•多做一些课后习题和模拟试题,通过实践来提高自己的古诗词鉴赏能力。

•总结答题经验,记录自己的错误和不足,不断改进。

以上是初中古诗词鉴赏答题的一些基本技巧,希望对同学们的学习有所帮助。

通过不断练习和提高,相信大家一定能够在古诗词鉴赏方面取得更好的成绩!。

关于古诗词的鉴赏题及答题方法

关于古诗词的鉴赏题及答题方法

关于古诗词的鉴赏题及答题方法关于古诗词的鉴赏题及答题方法古诗词鉴赏题有多种类型,各种类型的题目又有各自具体的解题方法和答题程式。

一、炼字、炼句型1、炼字型【提问方式】①诗词文本中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②诗中某字用得极为传神,请作具体分析,或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③某首诗的“诗眼”是哪个字?请说明理由。

④你最欣赏诗中的哪个字?请赏析。

【分析】答炼字型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看,应放回句中,特别留心该字在句中是否活用,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等来分析。

【答题程式】①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②展开联想想象,把该字放入原句中后明确形象,再现景象、情景。

③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等。

④末尾最好点名:所以这个字用得极为传神。

【示例】南浦别白居易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参考答案:同意。

“看”在诗中指回望。

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

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

只一“看”字,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

2、炼句型【提问方式】①这句诗历来为人们所推崇,原因是什么?②如何理解画线的千古名句?③你从这名句中领悟到什么人生哲理?④这句诗现在被赋予什么新的含义?⑤最喜欢诗中的哪一句,说明理由。

【分析】这类题主要考查对诗词名句的理解和赏析能力,解答时通常要结合诗词的创作背景以及主题思想。

【答题程式】①指出修辞手法;②分析句子的含义或引申义;③点明“表达……感情”、“抒发了……情趣”、“表达了……志向”或“渲染了……环境”等。

【示例】清平乐·独宿俘山王氏庵宋·辛弃疾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

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二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

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

简要赏析“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这两句的妙处。

古诗词鉴赏题型分析及答题技巧

古诗词鉴赏题型分析及答题技巧

古诗词鉴赏基础知识归纳一、古诗词中常见修辞手法及表达效果1、比喻:突出事物的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对事物的描写更加细致传神;比喻鉴赏题答题模式:……句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本体事物)比喻为……(喻体事物),对……(本体事物)进行……(生动、细致、传神等)的描写,显示了……,表达了诗人……(情感特点)。

2、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指代所要表现的事物。

可以使语言简练、使描写对象具体实在,情感表达更为含蓄。

3、夸张:增强情感的表达效果,烘托氛围,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引起读者的丰富想象与联想,产生强烈的感情共鸣。

4、比拟:生动形象地表现所要描写的事物。

5、对比:把不同事物相近或相反的了两个方面作对照、互相比较。

作用:突出所要描写的事物。

答题模式:通过……与……相比较(比照),突出……的……(特点),寄托(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

6、通感:把视、听觉、嗅觉、味觉、触觉五种感官串通起来表现事物的修辞手法。

能够勾勒事物的立体形象,把人对事物的感受和主观情感协调统一。

7、互文:上下句文意互相照应补充。

让诗歌的语言更为简洁,在抒情上收到言简义丰的效果。

8、双关:谐音双关、语义双关。

抒情含蓄。

9、顶真:使诗歌的语言更富节奏感,让全诗的描写对象浑为一体。

10、列锦:将名词与名词性短语罗列在一起(《天净沙·秋思》)。

烘托气氛,勾勒画面,营造意境,丰腴情感。

二、古诗词中常见的表达方式1、记叙:对事件进行有序叙述。

(交代事情缘由和人物的经历和遭遇。

)2、描写: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事物、景物作具体的描绘和刻画(具体内容见下面归纳)。

3、抒情:直接抒情:又叫直抒胸臆,直接表达对人物或事物的爱憎喜恨之情。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高适《除夜作》)间接抒情:①、借景抒情:通过景物描写来寄予、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

(正常情况下,均以美景写乐情,以恶景写哀情,但也有用“乐景写哀情”的,其目的是让哀情更悲。

古诗词赏析解题技巧

古诗词赏析解题技巧

古诗词赏析解题技巧1.“诗眼”型【题目形式】①对诗中某字某句,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②从哪一句中可以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③此诗某句中某个字有的版本作某字,你觉得这两个哪个更好,为什么?④某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是什么?【答题要点】①肯定“好”或肯定哪一个更好。

②解释该字的一般含义和在句中的意思。

③展开想象和联想,把你认为好的字还原到句中,再现诗人所描绘的情景。

④说出该字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或烘托了怎样的意境。

2.名句赏析型【题目形式】①描述名句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②解释某一联的意思,并分析其情与景的关系。

③解释诗词的意思,说出它们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题要点】①明确诗中具体景物形象;②展开想象和联想,用自己的语言再现景物形象。

③概括诗人描绘景物的特点。

④表达了诗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什么样的启示和思考。

【题型示例】①请描述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所展现出的画面,并揭示诗句含义。

答:放眼望去,展现在眼前的是一幅这样的景象:大江之上,沉舟之畔仍有千帆竞发,大自然中,虽有病树但万木依旧争春。

它昭示我们,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

②“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直”和“圆”两字历来为人称道,说说这两个字为什么用得好。

答:“直”和“圆”准确地描写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深切感受。

“直”字荒凉孤独中透着挺拔雄伟,“圆”字苍茫壮阔中显现柔和温暖。

3.表达技巧【题目形式】①这首诗用了什么表现手法?②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表现技巧)?是怎样抒发诗人情感的?有什么作用?【题目解读】常见的表达技巧有:①抒情方式: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而间接抒情又包括借景借物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托物寓理等。

②表现手法:小中见大,化虚为实,虚实结合,托物寓理,以动写静,声色结合,多角度描写,以乐写哀,对比映衬等。

③修辞手法:如对偶、比兴、拟人、夸张、双关等。

当然,分析技巧时我们要综合分析诗中修辞手法的含义及作用,分析诗歌的表达方式,如写景方法,抒情方法,借物咏怀,象征手法等等。

古代诗词欣赏(答题技巧)

古代诗词欣赏(答题技巧)

古代诗词欣赏(答题技巧)1. 阅读与理解在欣赏古代诗词时,首先要进行仔细的阅读和理解。

以下是一些建议:- 了解背景:熟悉诗词的创作时期、作者以及相关的历史背景,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其中的意境和主题。

- 分析结构:观察诗词的结构,包括韵律、字数和句法,以帮助理解诗词的节奏和韵感。

- 理解词意:注意诗句中的隐喻、比喻和象征等修辞手法,推敲词句的意义,以理解诗词的内涵和情感表达。

2. 把握主题每首诗词都有一个或多个主题,掌握主题有助于深入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

以下是一些方法:- 探究诗词的题材:思考诗词所描绘的内容、情景或思想,以推测作者的主题倾向。

- 分析关键词:寻找诗词中的重复词语、象征性词汇或者集中出现的特定词汇,从中找到对主题有启示的线索。

- 理解意象:关注诗词中的意象和象征,思考它们对主题的贡献和象征意义。

3. 感受意境古代诗词的魅力在于其所营造的意境和情感。

以下是一些欣赏诗词意境的技巧:- 聚焦细节:细致观察诗词中所描绘的细节,体会其中的美感和情感。

- 想象情境:根据诗词的描写,设身处地进入其中的情景,感受其中的气氛和情绪。

- 体味诗情:思考诗词所传递的情感和思想,与之共鸣,体验其中的美学享受。

4. 注意审美价值古代诗词不仅仅是文化遗产,更是艺术品。

以下是一些欣赏诗词审美价值的技巧:- 欣赏语言之美:留意诗词中的优美语言表达和节奏感,感受诗词在语言层面的艺术价值。

- 品味文化内涵:深入了解诗词所体现的文化,探索其中蕴含的意义和价值观。

- 比较欣赏:将诗词与其他作品进行比较,思考其独特之处和对文学发展的贡献。

以上是一些古代诗词欣赏的答题技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词鉴赏题的十大解题技巧古诗词鉴赏题在高考中越来越不可忽缺,很多学生对此感到非常苦恼,总是找不到古诗词考试的解题技巧。

其实,只要我们掌握了一些基本方法,寻找到一些基本规律,应付古诗词考试是能游刃有余的。

诗歌鉴赏要求考生从诗歌内容、语言、结构、写作技巧及作品风格、鉴别其所表达的主旨、思想情感及社会意义,注意这十个方面,考生会成为诗词苑囿中的好“园丁”。

一、抓诗眼、抓意象、明意境1.诗眼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古人写诗特别讲究“炼字”。

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传神的一个字、一个词,一般是动词、形容词。

如“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等等,使诗歌生动形象,境界全出。

2.意象诗作中作者所写之景、所示之物,这客观的“象”与作者借景抒情的“情”、咏物所言的“志”的完美结合。

古诗词中的意象往往是约定俗成,有规律可循的,例如:“梅花”是高洁品格的象征;“月亮”代表思乡之情;“鸿雁”是传书的信使等等。

有时诗人还会创造一群意象,如马致远的《秋思》就创造了11个意象,用“断肠人”这一中心意象来表达思归怀远的秋思。

3.意境意境是文艺作品中和谐、广阔的自然和生活图景,渗透着作者含蓄、丰富的情思而形成的能诱发读者想象和思索的艺术境界。

优秀的古诗词都创造了具有广阔艺术空间的意境。

诗歌意境(情景)关系往往比较多的是寓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

意境特点有:慷慨悲壮、雄浑苍劲、恬淡自然、雄浑壮观、悲壮苍凉、孤独冷寂等等。

可见,抓住这几个关键处,我们就可以穿越语言屏障,迅速触摸到诗人的心灵世界,走进诗的艺术境界,解诗答题。

二、掌握古诗词基本知识诗歌分为古体诗(又称“古风”)、近体诗(又称“今律诗”、“格律诗”)。

古体诗:包括“今体诗”出现以前的除“楚辞”以外的所有诗作,也包括“今体诗”出现以后的除“今体诗”以外的所有诗作。

“歌、行、吟”分别是古体诗的一种体裁。

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白居易的《琵琶行》、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

近体诗:分为律诗、绝句。

律诗每首八句,有五律(五字)、七律(七字)。

首联(一、二句)、颔联(三、四句)、颈联(五、六句)、尾联(七、八句),颔联、颈联必须对仗。

绝句每首四句,有五绝(五字)、七绝(七字),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押平声韵,一韵到底。

词:是今体诗之后产生于盛唐,流行于中唐,发展于晚唐与五代,成就于宋代的一种新诗体。

词又称长短句(句子字数不等、长短不一)、诗余(由诗歌发展而来)。

根据词的长短,词又分单调(也叫小令,一般认为58字以内)、中调(一般分上下阙,58-96字)、长调(96字以上,三阙以上)。

词有词牌,词牌严格律定了每首词的格律和音韵。

曲:即散曲,分为“小令”、“套数”。

是宋金时期逐渐形成的一种新诗体。

曲与词的最大不同,是曲可在词规定的字数中增加衬字,从而增加语言的生动性,更自由灵活地表达思想与情感。

有关诗词知识的测试范围很广。

1993年、1996年、2000年、2004年的上海卷都从诗歌体裁、押韵、对仗等方面对考生进行了测试。

掌握诗词知识,不但要记,还要会用。

1997年上海卷的排序题就是一例。

三、把握不同的诗作题材就诗作题材内容的不同,古诗词可分为写景(抒情)诗、记事(咏怀)诗、咏史(怀古)诗、咏物(言志)诗、田园(山水)诗、边塞(征战)诗等等。

写景诗:学生在高中阶段大体接触过,毋须多说。

咏怀诗:叙事抒怀,通过具体的事件的叙写来抒写胸臆,抒写个人的恨别、怀远、思乡、离愁、感时等情怀的作品。

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杜甫的《春望》。

咏史诗:诗人对某一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咏叹,一般融进了诗人独到的见识,以史咏怀,以史诵人,以史治史,以史喻今。

如陶渊明、刘禹锡、杜牧等都是咏史诗的作者。

咏物诗:主要特点是托物言志。

这类古诗中的“物”多具有特定意义的意象。

如桃花象征美人、牡丹寄寓富贵、杨花有飘零之意等等,不同的意象有不同的内蕴。

山水田园诗:写田园生活和山水风景,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开山,南朝的谢灵运是山水诗的鼻祖。

唐代形成了山水田园诗派,主要有王维、孟浩然、储光羲、常建等。

边塞诗:描写边塞生活与民族矛盾,还有一系列与边塞有关的东西形成于盛唐,最高成就为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

四、分清各种风格流派“风格”是指诗人在选择题材、塑造形象以及语言运用等方面形成的创作特色。

如陶渊明的诗恬淡平和,王维的诗诗中有画,李白的诗豪放飘逸,杜甫的诗沉郁顿挫。

流派主要指诗歌的流派和词的流派。

1.诗歌流派: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提倡客观地观察现实生活,精确细腻地描写现实,真实地表现典型环境的典型人物。

源头:《诗经》;代表作家:杜甫、白居易、陆游等。

浪漫主义:善于抒发对理想的热烈追求,用热情奔放的语言、奇特的想象和夸张手法、神话故事来塑造形象。

源头:《楚辞》;代表作家:屈原、李白、李贺、龚自珍等。

2.词的流派:豪放派、婉约派豪放派:气势磅礴,格调高昂,意境雄浑,感情激荡。

代表人物:苏轼、辛弃疾。

婉约派:笔调柔和,感情细腻,委婉缠绵,韵味深远。

代表人物:刘永、姜夔、秦观、李清照。

五、注意分析各种表达技巧◆如推敲方面的炼字、炼句、炼意。

◆选材方面的虚实结合(实景是诗人描写的现实客观景物,也即眼前之景、可观之景;虚景是诗人通过感觉、联想或想象而虚拟出的景物,也即心中之景、可想之景),虚实结合往往是古诗词意境的基本方法。

◆选材方面的反衬:古诗词表达技巧中的反衬是相对“正衬”而言的一种表达技巧。

在作品中为了使对某事物的描写更清楚、突出,而采用相反的、相对立的事物从旁陪补的方法。

它与“对比”不同,对比的两个事物间的关系是并列的,结果是突出对比双方;反衬却可以明显地分出衬托的事物和被衬托的事物,突出被衬托的一方。

◆内容方面的动静结合:有时可理解为“以动衬静”,“动静相对”。

◆结构方面的伏笔与照应:诗作者在读者不经意处的暗示交代,使诗歌结构严谨,首尾呼应,文题呼应。

◆结构方面的对比:对比是指在作品中把两个相互对立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相互矛盾的两方面并举出来的一种方法。

这种方法适于突出形象特征,揭示形象意义,对于主题的表达也易产生犀利、深刻的效果。

◆结构方面的设问与悬念。

◆寓意方面的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借古抒怀、意在言外,等等。

古诗词的艺术手法在更多的情形下,并不都是单一的,往往是综合复杂地运用。

我们在鉴赏的时候,要注意在具体语境、整体诗境中分析艺术特点,不要简单地陷入术语、概念的怪圈,有时候还要根据不同的题型,不同的题干要求,从规定的角度,作出正确的判断。

六、注意品味各种语言风格古诗词中对词句的考查往往由字面到内涵的深入解说,因此了解各种不同的语言风格很重要。

古诗词语言风格一般有庄重、严肃与诙谐、风趣;形象、生动与质朴;简练与缜密;含蓄与明了;犀利与平和;细腻、委婉与豪爽、热烈。

对语言感知力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诗歌鉴赏力的高低。

◆要在意境中品味词、句:诗中的词、句处在统一意境中,只有在诗境中分析,才能得到正确的理解。

如注意了《月夜忆舍弟》的总体意境,就能正确理解“月是故乡明”———因思乡念故乡而备觉故乡的月更明。

◆要把握特殊语法现象:为了合乎作诗词的规则,所以往往有变式句存在。

如“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诗词中词类活用现象也要引起注意,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等等。

七、注意明辨各种修辞手法古诗词中作者常常会运用各种不同的修辞手法,使表情达意丰富形象。

◆比喻:最常用的技巧。

写同一事物还可以用不同比喻。

如李煜的“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写了“似春水”的“愁之多,之源源不断”。

◆通感:把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沟通起来,如林逋的“暗香浮动月黄昏”,用视觉“暗”写嗅觉“香”、突出梅香的特点。

◆借代:如用“帆”代“船”,“朱门”代“权贵豪门之家”。

◆互文:在连贯性话语中,将本应含在一起的词语,分别安排在上下两句,或一句的上下段中,既省字又表意。

如白居易的“主人下马客在船”,实际是说:“主人下马在船,客人下马在船”。

◆设问:如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夸张:如辛弃疾的“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古诗词常用的修辞还有拟人、反问、反复等,都要求我们去注意。

八、注意关注诗歌题目诗歌的题目很重要,往往可以透露出重要的线索,如2000年上海卷,试题为“约客”,作者约人,对方迟迟没有来,环境上“家家雨,处处蛙”的渲染,约了客人,怎么不来?突出了作者等待的焦虑。

九、注意明察考题暗示古诗鉴赏题后,往往会有一些注释,填表式题目中已有内容实际上就是例题。

如2000年秋考的填表题,填空题空格的前面或后面。

2001年春考的18题中,“安史之乱”的提示,都为考生答题给予了人文关怀,注意了这些方面就有利于解题。

十、注意运用联想、想象诗歌鉴赏是一种再创造。

再创造的主要方式是联想、想象,如王驾的《雨晴》,作者没有描写邻家院子景色,但写了“蜂蝶纷纷过墙去”这一实景。

如果考生紧紧依傍这一诗句,透过言在此而意在彼的重重迷雾,会联想到邻家春色美不胜收,如此景致,连路人都会驻足观望,更何况是喜花的蜂蝶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