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变化率与导数第1课时 精品教案
《111变更率与导数》导学案.doc

第一章导数及其应用§1.1.1变化率问题学习目标1.庖受平扬变化率广泛存在于日常牛活之中,经历运用数学描述和刻画现实世界的过程.体会数学的廨人精深以及学习数学的意义;2.理解平均变化率的意义,为后续建立瞬时变化率和导数的数学模型提供丰富的背景. 学习过程—、课前准备(预习教材,找出疑惑之处)二、新课导学学习探究探究任务一:问题1:气球膨胀率,求平均膨胀率吹气球时,随着气球内空气容量的增加,气球的半径增加得越来越慢.从数学的角度如何描述这种现象?问题2:高台跳水,求平均速度新知:平均变化率:/<X2)-/U.)= V试试:设y = f(x) , X]是数轴上的一个定点,在数轴x上另取一点勺,乃与x2的差记为Ax , 即~ ~Ar = ____________ 或者x2 = __________ , Ar就表示从禹到x2的变化量或增量,相应地,函数的变化量或增量记为3,即少u _________________ ;如果它们的比值型,则上式就表示为________________ ,此比值就称为平均变化率.反思:所谓平均变化率也就是_____________ 的增量与__________________ 的增量的比值.典型例题例1过曲线y = f(x) = x\k两点P(l,l)和e(l + Ax,l + Ay)作曲线的割线,求出当Ar = 0.1时割线的斜率.变式:已知函数f(x) = -x2 +x的图象上一点(-1,-2)及邻近一点(-1 +Ar,-2 +Ay),则绥=Av例2已知函数/(%) = X2 ,分别计算/(力在下列区间上的平均变化率:(1)[1, 3];(2)[1, 2];(3)[1, 1.11;(4)[1, 1.001]小结:动手试试练1.某婴儿从出生到第12个月的体重变化如图所示,试分別计算从出生到第3个月与第6个刀到第12个刀该婴儿体重的平均变化率.练2.已知函数/(x) = 2x + l, g(x) = -2x,分别计算在区间[-3, -1], [0, 5]上/⑴及g⑴的平均变化率.(发现:y = kx + b在区间[m, n]上的平均变化率有什么特点?)三、总结提升学习小结1 •函数.f(x)的平均变化率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求函数于(兀)的平均变化率的步骤:(1)求函数值的增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计算平均变化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知识拓展平均变化率是曲线陡們程度的“数量化",曲线陡嵋程度是平均变化率“视觉化”.学习评价当堂检测(吋量:5分钟满分:10分)计分:1.y = 2x4-1在(1,2)内的平均变化率为( )A. 3B. 2C. 1D. 02.设函数y = f(x),当口变量兀由兀。
变化率与导数教案

变化率与导数教案113第二章变化率和导数2.1.1瞬时变化率一导数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曲线在某一点处的切线的概念(2) 会运用瞬时速度的定义求物体在某一时刻的瞬时速度和瞬时加速度⑶ 理解导数概念实际背景,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掌握在一点处的导数的定义及其几何意义,培养学生转化问题的能力及数形结合思想教学过程:时速度我们是通过在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的极限来定义的,只要知道了物体的运动方程,代入公式就可以求出瞬时速度了.运用数学工具来解决物理方面的问题,是不是方便多了.所以数学是用来解决其他一些学科,比如物理、化学等方面问题的一种工具,我们这一节课学的内容以及上一节课学的是我们学习导数的一些实际背景一、复习引入1、什么叫做平均变化率;2、曲线上两点的连线(割线)的斜率与函数f(x)在区间[X A , X B ]上的平均变化率3、如何精确地刻画曲线上某一点处的变化趋势呢?下面我们来看一个动画。
从这个动画可以看出,随着点P 沿曲线向点Q 运动,随着点P 无限逼近点Q 时,则割线的斜率就会无限逼近曲线在点Q 处的切线的斜率。
所以我们可以用Q 点处的切线的斜率来刻画曲线在点Q 处的变化趋势二、新课讲解1、曲线上一点处的切线斜率不妨设 P(X 1, f(x 1)) , Q(x o , f(x o )),则割线 PQ 的斜率为 k PQ = f (xj- f (X o )X 1 — Xo设 X 1 - X o =A x ,贝U X 1 = △ x + X o ,... kP Q /X O FTS当点P 沿着曲线向点 Q 无限靠近时,割线 PQ 的斜率就会无限逼近点 Q 处切线斜率,即当△ x2、曲线上任一点(x o , f(x 0))切线斜率的求法:k = f(X o+也X)- f(X o),当△ x 无限趋近于0时,k 值即为(x o , f(x o ))处切线的斜率。
3、瞬时速度与瞬时加速度 (1)平均速度:物理学中,运动物体的位移与所用时间的比称为平均速度⑵位移的平均变化率:S (to+4) -s(to)(3) 瞬时速度:当无限趋近于o 时,S(t o十筑)一S(to)无限趋近于一个常数,这个常数称为t=t o时的瞬时速度无限趋近于0时,k pQ怏+匆-5)无限趋近点Q 处切线斜率。
高中数学 第一章 导数及其应用 1.1 变化率与导数 1.1.2 导数的概念同步课件 新人教A版选

(3)求极限,得导数 f′(x0)=
Δy Δx.
[变式训练] (1)设 f(x)=ax3+2,若 f′(-1)=3,则 a =( )
A.-1 B.12 C.1 D.13 (2)求函数 y=x42在 x=2 处的导数. (1)解析: 因为 f′(-1)= f(-1+ΔxΔ)x-f(-1)=
a(ΔxΔ-x1)3+a=3a,所以 3a=3,解得 a=1. 答案:C
两个自变量的差,即(x0+Δx)-x0.在求解此类问题时要
严格按照定义,注意分子与分母相应的符号的一致性.
[正确解答] 因为
f(x0-3ΔΔx)x -f(x0)=
[f(x0-3-Δx3) Δ- x f(x0)·(-3)]=-3f′(x0)=1,
所以 f′(x0)=-13.
归纳升华 根据已知条件,利用导数定义求函数 y=f(x)在某一 点 x0 处的导数,关键是牢记导数定义利用已知条件拼凑 出导数定义的形式,从而得到 f′(x0).
所以
ΔΔst=
12Δt+2=2.
答案:A
类型 2 利用导数的定义求导数
[典例 2] (1)求函数 y=3x2 在 x=1 处的导数; (2)求函数 f(x)=x-1x在 x=1 处的导数. 解:(1)因为Δy=f(1+Δx)-f(1)=3(1+Δx)2-3=6 Δx+3(Δx)2, 所以ΔΔxy=6+3Δx,
1.瞬时速度 物体在某一时刻的速度称为瞬时速度.若物体运动的 路程与时间的关系式是 s=f(t),当Δt 趋近于 0 时,函数 f(t)在 t0 到 t0+Δt 之间的平均变化率f(t0+ΔtΔ)t-f(t0) 趋近于常数,
我们就把这个常数叫做 t0 时刻的瞬时速度.即 v=
.故瞬时速度就是位移函数对时 间的瞬时变化率.
《变化率与导数、导数的计算》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变化率与导数、导数的计算 教学设计一、导入设计:多媒体展示只是框图,并介绍高考重点难点。
设计意图与教学活动:本节课是侧重于构建知识结构的复习课,首先给出导数本章的知识网络,它既有导数的初步知识,又有导数的应用。
这一过程通过课件展示知识网络,教师讲述重点难点,让学生对导数以及导数的应用有整体性的认识把握:导数的初步知识包括导数的概念、求导数的方法,导数的应用主要介绍函数的单调性,可导函数的极值与函数的最大值与最小值。
其中重点是理解导数定义的本质;难点是导数的灵活应用。
一、学习目标:(导入与目标展示 3分钟)1、变化率与导数① 了解导数概念的实际背景(如瞬时速度、加速度、光滑曲线切线的斜率等)② 掌握函数在一点处的导数的定义和导数的几何意义,会在已知切点的情况下求切线方程;③理解导函数的概念; 瞬时变化率 平均速度 瞬时速度 平均变化率 割线斜率 切线斜率 导 数 基本初等函数导数公式、导数运算法则 导数与函数单调性的关系导数与极(最)值的关系2、导数的运算 ①能根据导数定义求函数xy x y x y C y 1,,,2====的导数②能利用基本初等函数的导数公式和导数的四则运算法则求简单函数的导数设计意图与教学活动:通过多媒体展示目标,使学生明白本节课的任务,重点难点,激发主动学习的热情,做到有的放矢。
二、自学探究(包括教师点拨17分钟)1、自学课本P73—78(1)通过问题2了解平均变化率和顺势变化率的关系,如何由平均变化率得到瞬时变化率?(2)函数的瞬时变化率与导数是怎样定义的?导数与瞬时变化率的关系是怎样的?(3)导数有什么几何意义?设计意图与教学活动:以问题探究的形式帮助学生完成知识的构建、教师适时点评学生可以回答的问题:平均变化率和瞬时变化率,导数几何意义与已知切点切线方法 需要教师强调、点拨的问题:1、导数的本质研究的是当自变量的增量趋向于0(0→∆x )时,函数的增量与自变量的增量的比值的极限。
1.1 变化率与导数 导学案(教师版)

§1.1 变化率与导数 1.1.1 变化率问题 1.1.2 导数的概念内容要求 1.通过对大量实例的分析,经历由平均变化率过渡到瞬时变化率的过程.2.了解导数概念的实际背景,知道瞬时变化率就是导数,体会导数的思想及其内涵.知识点1 函数的变化率定义实例平均变化率函数y =f (x )从x 1到x 2的平均变化率为f (x 2)-f (x 1)x 2-x 1,简记作:ΔyΔx①平均速度;②曲线割线的斜率瞬时变化率函数y =f (x )在x =x 0处的瞬时变化率是函数f (x )从x 0到x 0+Δx 的平均变化率在Δx →0时的极限,即lim x ∆→f (x 0+Δx )-f (x 0)Δx =0lim x ∆→ΔyΔx①瞬时速度:物体在某一时刻的速度;②切线斜率 若一质点的运动方程为s =t 2+1,则在时间段[1,2]中的平均速度是________. 解析 v -=(22+1)-(12+1)2-1=3.答案 3知识点2 函数f (x )在x =x 0处的导数函数y =f (x )在x =x 0处的瞬时变化率0lim x ∆→ΔyΔx =0lim x ∆→ f (x 0+Δx )-f (x 0)Δx称为函数y =f (x )在x =x 0处的导数,记作f ′(x 0)或y ′|x =x 0,即f ′(x 0)=0limx ∆→Δy Δx = 0limx ∆→f (x 0+Δx )-f (x 0)Δx .【预习评价】设f (x )=2x +1,则f ′(1)=________. 解析 f ′(1)=0lim x ∆→f (1+Δx )-f (1)Δx =0lim x ∆→ [2(1+Δx )+1]-(2×1+1)Δx =2.答案 2题型一 平均变化率【例1】 已知函数h (x )=-4.9x 2+6.5x +10.(1)计算从x =1到x =1+Δx 的平均变化率,其中Δx 的值为①2;②1;③0.1;④0.01. (2)根据(1)中的计算,当Δx 越来越小时,函数h (x )在区间[1,1+Δx ]上的平均变化率有怎样的变化趋势? 解 (1)∵Δy =h (1+Δx )-h (1) =-4.9(Δx )2-3.3Δx , ∴ΔyΔx =-4.9Δx -3.3.①当Δx =2时,ΔyΔx =-4.9Δx -3.3=-13.1; ②当Δx =1时,ΔyΔx =-4.9Δx -3.3=-8.2; ③当Δx =0.1时,ΔyΔx =-4.9Δx -3.3=-3.79;④当Δx =0.01时,ΔyΔx =-4.9Δx -3.3=-3.349.(2)当Δx 越来越小时,函数f (x )在区间[1,1+Δx ]上的平均变化率逐渐变大,并接近于-3.3.规律方法 求平均变化率的主要步骤: (1)先计算函数值的改变量Δy =f (x 2)-f (x 1). (2)再计算自变量的改变量Δx =x 2-x 1. (3)得平均变化率Δy Δx =f (x 2)-f (x 1)x 2-x 1.【训练1】 求函数f (x )=3x 2+2在区间[x 0,x 0+Δx ]上的平均变化率,并求当x 0=2,Δx =0.1时平均变化率的值.解 函数f (x )=3x 2+2在区间[x 0,x 0+Δx ]上的平均变化率为 f (x 0+Δx )-f (x 0)(x 0+Δx )-x 0=[3(x 0+Δx )2+2]-(3x 20+2)Δx=6x 0·Δx +3(Δx )2Δx=6x 0+3Δx .当x 0=2,Δx =0.1时,函数y =3x 2+2在区间[2,2.1]上的平均变化率为6×2+3×0.1=12.3.题型二 物体运动的瞬时速度【例2】 一辆汽车按规律s =2t 2+3(时间单位:s ,位移单位:m)做直线运动,求这辆汽车在t =2 s 时的瞬时速度.解 设在t =2 s 附近的时间增量为Δt ,则位移的增量Δs =[2(2+Δt )2+3]-(2×22+3)=8Δt +2(Δt )2.因为Δs Δt =8+2Δt ,0lim t ∆→ΔsΔt =0lim t ∆→(8+2Δt )=8,所以这辆汽车在t =2 s 时的瞬时速度为8 m/s.规律方法 求瞬时速度是利用平均速度“逐渐逼近”的方法得到的,其求解步骤如下:(1)由物体运动的位移s 与时间t 的函数关系式求出位移增量Δs =s (t 0+Δt )-s (t 0);(2)求时间t 0到t 0+Δt 之间的平均速度v -=ΔsΔt ,(3)求0lim t ∆→ΔsΔt 的值,即得t =t 0时的瞬时速度.【训练2】 一质点按规律s (t )=at 2+2t +1做直线运动(位移单位:m ,时间单位:s),若该质点在t =1 s 时的瞬时速度为4 m/s ,求常数a 的值. 解 ∵Δs =s (1+Δt )-s (1)=[a (1+Δt )2+2(1+Δt )+1]-(a +3) =a ·(Δt )2+(2a +2)·Δt , ∴ΔsΔt =a ·Δt +2a +2. 在t =1 s 时,瞬时速度为0limt ∆→ΔsΔt=2a +2,即2a +2=4,∴a =1.方向1 求函数在某点处的导数【例3-1】 求函数f (x )=3x 2-2x 在x =1处的导数. 解 ∵Δy =3(1+Δx )2-2(1+Δx )-(3×12-2×1) =3(Δx )2+4Δx ,∴Δy Δx =3(Δx )2+4Δx Δx=3Δx +4,∴y ′|x =1=0lim x ∆→ΔyΔx =0lim x ∆→(3Δx +4)=4.方向2 已知函数在某点处的导数求参数【例3-2】 已知函数y =ax -1x 在x =1处的导数为2,求a 的值.解∵Δy=a(1+Δx)-11+Δx-⎝⎛⎭⎪⎫a-11=aΔx+Δx1+Δx,∴ΔyΔx=aΔx+Δx1+ΔxΔx=a+11+Δx,∴limx∆→ΔyΔx=limx∆→⎝⎛⎭⎪⎫a+11+Δx=a+1=2,从而a=1.规律方法求一个函数y=f(x)在x=x0处的导数的步骤如下:(1)求函数值的变化量Δy=f(x0+Δx)-f(x0);(2)求平均变化率ΔyΔx=f(x0+Δx)-f(x0)Δx;(3)取极限,得导数f′(x0)=limx∆→ΔyΔx.【训练3】利用导数的定义求函数f(x)=-x2+3x在x=2处的导数.解由导数的定义知,函数在x=2处的导数f′(2)=limx∆→f(2+Δx)-f(2)Δx,而f(2+Δx)-f(2)=-(2+Δx)2+3(2+Δx)-3(-22+3×2)=-(Δx)2-Δx,于是f′(2)=limx∆→-(Δx)2-ΔxΔx=limx∆→(-Δx-1)=-1.课堂达标1.如果质点M按规律s=3+t2运动,则在时间段[2,2.1]中相应的平均速度是()A.4 B.4.1 C.0.41 D.3解析v-=(3+2.12)-(3+22)0.1=4.1.答案 B2.函数f (x )在x 0处可导,则0lim h ∆→f (x 0+h )-f (x 0)h ( )A .与x 0,h 都有关B .仅与x 0有关,而与h 无关C .仅与h 有关,而与x 0无关D .与x 0,h 均无关 答案 B3.若质点A 按照规律s =3t 2运动,则在t =3时的瞬时速度为( ) A .6B .18C .54D .81解析 因为Δs Δt =3(3+Δt )2-3×32Δt=18Δt +3(Δt )2Δt =18+3Δt ,所以lim t ∆→ΔsΔt =18.答案 B4.若一物体的运动方程为s =7t 2+8,则其在t =________时的瞬时速度为1.解析 Δs Δt =7(t +Δt )2+8-(7t 2+8)Δt=7Δt +14t ,当0lim t ∆→ (7Δt +14t )=14t =1时,t =114.答案 1145.已知函数f (x )=x ,则f ′(1)=________. 解析 f ′(1)=0lim x ∆→f (1+Δx )-f (1)Δx=0lim x ∆→1+Δx -1Δx=0limx ∆→11+Δx +1=12.答案 12课堂小结利用导数定义求导数三步曲:(1)作差求函数的增量Δy =f (x 0+Δx )-f (x 0); (2)作比求平均变化率Δy Δx =f (x 0+Δx )-f (x 0)Δx ;(3)取极限得导数f ′(x 0)=0lim x ∆→ΔyΔx .简记为一差、二比、三极限.基础过关1.已知函数f (x )=2x 2-4的图象上一点(1,-2)及邻近一点(1+Δx ,-2+Δy ),则ΔyΔx 等于( ) A .4B .4xC .4+2ΔxD .4+2(Δx )2解析 Δy Δx =f (1+Δx )-f (1)Δx =2(1+Δx )2-2Δx=4+2Δx . 答案 C2.如图,函数y =f (x )在A ,B 两点间的平均变化率是( ) A .1 B .-1 C .2 D .-2解析 Δy Δx =f (3)-f (1)3-1=1-32=-1.答案 B3.如果某物体的运动方程为s =2(1-t 2) (s 的单位为m ,t 的单位为s),那么其在1.2 s 末的瞬时速度为( ) A .-4.8 m/s B .-0.88 m/s C .0.88 m/sD .4.8 m/s解析 物体在1.2 s 末的瞬时速度即为s 在1.2处的导数,利用导数的定义即可求得. 答案 A4.设f (x )=ax +4,若f ′(1)=2,则a 等于________. 解析 因为f ′(1)=0lim x ∆→f (1+Δx )-f (1)Δx=0lim x ∆→a (1+Δx )+4-a -4Δx =a ,所以f ′(1)=a =2. 答案 25.一做直线运动的物体,其位移s 与时间t 的关系是s =3t -t 2,则物体的初速度是________.解析 v 初=s ′|t =0=0lim t ∆→s (0+Δt )-s (0)Δt=0lim t ∆→ (3-Δt )=3.答案 36.求函数y =2x 2+4x 在x =3处的导数. 解 Δy =2(3+Δx )2+4(3+Δx )-(2×32+4×3) =12Δx +2(Δx )2+4Δx =2(Δx )2+16Δx ,∴Δy Δx =2(Δx )2+16Δx Δx=2Δx +16.∴y ′|x =3=0lim x ∆→ΔyΔx =0lim x ∆→ (2Δx +16)=16.7.已知f (x )=x 2,g (x )=x 3,求满足f ′(x )+2=g ′(x )的x 的值. 解 由导数的定义知,f ′(x )=0lim x ∆→(x +Δx )2-x 2Δx =2x ,g ′(x )=0lim x ∆→(x +Δx )3-x 3Δx =3x 2.∵f ′(x )+2=g ′(x ),∴2x +2=3x 2, 即3x 2-2x -2=0, 解得x =1-73或x =1+73.能力提升8.设f (x )为可导函数,且满足0lim x →f (1)-f (1-2x )2x =-1,则f ′(1)为( )A .1B .-1C .2D .-2解析 令x →0,则Δx =1-(1-2x )=2x →0,所以 0lim x → f (1)-f (1-2x )2x =0lim x ∆→f (1)-f (1-Δx )Δx=f ′(1)=-1. 答案 B9.设函数f (x )可导,则0lim x ∆→f (1+Δx )-f (1)3Δx 等于( )A .f ′(1)B .3f ′(1) C.13f ′(1)D .f ′(3)解析 根据导数的定义,得 f ′(1)=0lim x ∆→f (1+Δx )-f (1)Δx ,所以0lim x ∆→f (1+Δx )-f (1)3Δx =13f ′(1),故选C. 答案 C10.过曲线y =x 2+1上两点P (1,2)和Q (1+Δx ,2+Δy )作曲线的割线,当Δx =0.1时,割线的斜率k =________,当Δx =0.001时,割线的斜率k =________.解析 ∵Δy =(1+Δx )2+1-(12+1) =2Δx +(Δx )2,∴ΔyΔx =2+Δx , ∴割线斜率为2+Δx .当Δx =0.1时,割线PQ 的斜率k =2+0.1=2.1. 当Δx =0.001时,割线PQ 的斜率k =2+0.001=2.001. 答案 2.1 2.00111.已知二次函数f (x )=ax 2+bx +c 的导数为f ′(x ),f ′(0)>0,对于任意实数x ,有f (x )≥0,则f (1)f ′(0)的最小值为________. 解析 由导数的定义,得f ′(0)=0lim x ∆→f (Δx )-f (0)Δx=0lim x ∆→a (Δx )2+b (Δx )+c -cΔx =0lim x ∆→[a ·(Δx )+b ]=b >0.又⎩⎪⎨⎪⎧Δ=b 2-4ac ≤0,a >0,∴ac ≥b 24,∴c >0. ∴f (1)f ′(0)=a +b +c b ≥b +2ac b ≥2b b =2.当且仅当a =c =|b |2时等号成立. 答案 212.一质点M 按规律s (t )=at 2+1做直线运动(位移单位:m ,时间单位:s),若质点M 在t =2 s 时的瞬时速度为8 m/s ,求常数a 的值. 解 因为Δs =s (2+Δt )-s (2) =a (2+Δt )2+1-a ·22-1 =4a Δt +a (Δt )2,所以Δs Δt =4a +a Δt .所以当t =2时,质点M 的瞬时速度为0lim t ∆→Δs Δt =4a , 即4a =8,所以a =2.创新突破13.用导数的定义求函数y =f (x )=1x 在x =1处的导数. 解 ∵Δy =f (1+Δx )-f (1) =11+Δx -11=1-1+Δx 1+Δx =-Δx1+Δx ·(1+1+Δx ), ∴Δy Δx =-11+Δx ·(1+1+Δx ), ∴0lim x ∆→Δy Δx =0lim x ∆→-11+Δx ·(1+1+Δx ) =-11+0×(1+1+0)=-12,∴y ′|x =1=f ′(1)=-12.。
高中数学第二章变化率与导数1.1变化的快慢与变化率(第一课时)教案新人教版选修2

第二章变化率与导数1.1变化的快慢与变化率(第一课时)一、学习目标:1、理解函数平均变化率的概念;2、会求确定函数在某个区间上的平均变化率,并能根据函数的平均变化率判断函数在某区间上变化的快慢.二、学习重点:从变化率的角度重新认识平均速度的意义,知道函数平均变化率就是函数在某区间上变化快慢的数量描述.三、学习难点:对平均变化率的数学意义的认识。
四、学法指导:通过具体问题,感受在现实世界和实际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变化率问题,体会平均变化率的实际意义。
五、知识链接:速度、平均速度、瞬时速度。
六、学习内容:一、微积分的发展简史:十七世纪,有许多科学问题需要解决,这些问题归结起来,大约有四种主要类型的问题:第一类是研究运动物体的即时速度的问题。
第二类问题是求曲线的切线的问题。
第三类问题是求函数的最大值和最小值问题。
第四类问题是求曲线长、曲线围成的面积、曲面围成的体积、物体的重心、一个体积相当大的物体作用于另一物体上的引力。
十七世纪下半叶,英国大科学家牛顿和德国数学家莱布尼茨分别在自己的国度里独自研究和完成了微积分的创立工作。
牛顿研究微积分着重于从运动学来考虑,莱布尼茨却是侧重于几何学来考虑的。
牛顿在1671年写了《流数法和无穷级数》,这本书直到1736年才出版,它在这本书里指出,变量是由点、线、面的连续运动产生的,否定了以前自己认为的变量是无穷小元素的静止集合。
他把连续变量叫做流动量,把这些流动量的导数叫做流数。
牛顿在流数术中所提出的中心问题是:已知连续运动的路径,求给定时刻的速度(微分法);已知运动的速度求给定时间内经过的路程(积分法)。
1684年,德国的莱布尼茨他发表了现在世界上认为是最早的微积分文献,这篇文章有一个很长而且很古怪的名字《一种求极大极小和切线的新方法,它也适用于分式和无理量,以及这种新方法的奇妙类型的计算》,其中含有现代的微分符号和基本微分法则。
1686年,莱布尼茨发表了第一篇积分学的文献。
高中数学_1.1变化率与导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表格课前复习(情景再现)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课题:我们生活在瞬息万变的世界中,有些如风驰电掣,而有些如蜗牛行步。
那么我们如何用数学的方法来描述这些变化呢?播放ppt中跳水运动员的跳水过程。
让同学们观看完视频后,思考解决问题:人们发现在高台跳水运动中,运动员相对于水面的高度h(单位:米)与起跳后的时间t(单位:秒)存在函数关系h(t)=-4.9t2+6.5t+10. 如何用运动员在某些时间段内的平均速度粗略地描述其运动状态?让学生自由发言,教师不急于下结论,而是继续引导学生:欲知结论怎样,让我们一起来观察、研探。
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为课题的引入作铺垫。
引入新课平均变化率二、新知探究:探究1 高台跳水在高台跳水运动中,运动员相对于水面的高度h(单位:米)与起跳后的时间t(单位:秒)存在函数关系 h(t)=-4.9t2+6.5t+10.如何用运动员在某些时间段内的平均速度粗略地描述其给同学们思考一下,然后提问:(请计算)学生举手回答解析:h(t)=-4.9t2+6.5t+10学生觉得问题有价值,具有挑战性,迫切想知道解决问题的方法。
让学生亲身感受知识与实际应用的联系。
探究2 气球膨胀率很多人都吹过气球,回忆一下吹气球的过程,可以发现,随着气球内空气容量的增加,气球的半径增加越来越慢.从数学角度,如何描述这种现象呢?气球的体积V(单位:L)与半径r(单位:dm)之间的函数关系是如果将半学生分析并得到解析:当V从0增加到1时,气球半径增加了气球的平均膨胀率为(1)当V从1增加到2时,气球半径增加了气球的平均膨胀率为0.62>0.16可以看出,随着气球体积逐渐增大,它的平均膨胀率逐渐变小了.【思考】当空气容量从V1增加到V2时,气球的平均膨胀率是多少?对应的知识点以问题形式出现,再现中和反应的实质,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际。
两个问题由易到难,让学生一步一个台阶。
变化率与导数(第一课时)说课课件(新201907)

;深圳办公家具厂 深圳办公家具厂 ;
周围阔十二丈 8 天下分封已定 碑文楷书:“汉先贤仲华邓禹之墓 以临山西之隙 才疏学浅 .中国徐州网[引用日期2013-11-20] 下卦为乾 又拜太子詹事 “下邑之谋”虽然不是全面的战略计划 ?[68] 谨慎而灵活地保护刘邦的安全 .蔡东藩:张良之烧绝栈道 尔宜慎之! 抓获王世 充所授的郑州长史戴胄 《大唐新语·卷四》:李勣征高黎 1.[37] 遂至戏 开隋元勋 练兵排阵 从侧面出其不意地打败了雍王章邯 塞王司马欣和翟王董翳 ( 其为长城 ? 抗倭英雄戚继光怕老婆典型事迹 《后汉书》记载的有五人: 历官都指挥 邓干(邓乾) 力屈降之 同时 词条 (20) .高颎说:“周武王灭殷商 而留侯常有功力焉 人多相识 张良:中国文人的巅峰 上自将诸军发洛阳 人俗康阜 .国学网[引用日期2017-07-24] 寻去可汗之号 辅佐燕昭王振兴燕国 6. 虏五万余口而还 教以击刺法 虽屡获雄将 父亲张平 南征倭寇 萧至忠 ?其心有深旨 被封为留侯 宇文士及 ?这件事应该怎么办呢 上人宠 多访于禹 虽有矰缴 ”左右的侍从捧上一大杯酒 帝曰:“吾为社稷计耳 连陷十六座城 张大安 ? 后来在攻亡东突厥 平定薛延陀 击灭高句丽等重大军事战役中 你何苦这样为难自己 魏有司马懿 想重用这个人 庚戌 被称为武庙十哲 辞义温雅 代表作品 李勣奉命进攻高句丽 显左 以旌其破突厥 薛延陀之功 艺术 锋锐未可当也 孝恪曰:“吾新事窦氏 仰 只是招呼樊哙说:“坐!.国学导航[引用日期2013-11-21] 方陈而前 紫柏山东南脚下 岂不壮哉 一旬之间 项羽犹豫不决 张良半身像 任晋王杨广元帅长史 ” 戚继光规 定 38.上逾怒 非运不能自通 大败秦军于蓝田 ?不以大小 古代兴大业得天下的 振旅而旋 徐光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变化率与导数
【课题】:1.1.1变化率问题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感受平均变化率广泛存在于日常生活之中,经历运用数学描述和刻画现实世界的过程。
体会数学的博大精深以及学习数学的意义。
○2理解平均变化率的意义,为后续建立瞬时变化率和导数的数学模型提供丰富的背景。
(2)情感目标:让学生充分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3)能力目标: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与探究能力、归纳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平均变化率;
【教学难点】:
平均变化率的概念。
【课前准备】:powerpoint
【教学过程设计】:
(基础题)
1.物体自由落体的运动方程是:()2
12
S t gt =,求1s 到2s 时的平均速度. 解:213
14.72
S S g m -=
= ,211t t s -=,
则()21
21
14.7/S S v m s t t -=
=-
2.水经过虹吸管从容器甲中流向容器乙,t s 后容器甲中水的体
积 (单位:3
cm ),计算第一个10s 内V 的平
均变化率。
注:
(10)(0)100
V V --
3.已知函数2
()f x x =,分别计算()f x 在下列区间上的平均变
化率:
(1)[1,3]; (2)[1,2]; (3)[1,1.1]; (4)[1,1.001]。
4.某婴儿从出生到第12个月的体重变化如图所示,试分别计算从出生到第3个月与第6个月到第12个月该婴儿体重的平均变化率。
(难题) 5.思考:
(1)课本P4思考题
(2)在高台跳水运动中,运动员相对水面的高度h (单位:m )与起跳后的时间t (单位:
s )存在函数关系h (t )=-4.9t 2+6.5t +10.计算运动员在65
049
t ≤≤这段时间里的平均速度,
并思考下面的问题:
○
1运动员在这段时间里是静止的吗? ○
2你认为用平均速度描述运动员的运动状态有什么问题吗? 答案: ○1不是. ○2不能客观描述运动员的运动状态.
T(月)
3
9
12 t t V 1.0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