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概论4

合集下载

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第四讲内容

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第四讲内容

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第四讲内容
哎呀呀,今天咱来讲讲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的第四讲内容哈!
你想想,咱中华民族就像是一个超级大家庭,五十六个民族那可都是这个家里的宝贝!就好比一个拼图,每个民族都是其中独特的一块,少了谁都不完整!
比如说吧,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多热闹呀,大家都在尽情玩乐,这不就是我们这个大家庭欢乐氛围的体现嘛?再看看傣族的泼水节,大家欢欢喜喜地互相泼水祝福,这不就是团结友爱的象征嘛?
各民族都有自己的特色和文化,这正是我们这个共同体丰富多彩的魅力所在呀!大家相互尊重、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多棒!我们难道不应该好好珍惜和维护这个大家庭的和谐与美好吗?
我的观点就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是我们永远的骄傲和依靠,我们要一起努力让它更加辉煌!。

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 学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 学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学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中华民族共同体是指中华民族在共同历史、文化和命运纽带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共同体意识和组织形式。

它是中华民族集体主体意识的具体表现,是中华民族自觉团结起来共同面对各种挑战和困难的重要方式。

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源远流长,始于中华文明的发展和演进。

几千年来,不同民族在中国大地上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传统,并在历史进程中逐渐融合、交流和互动。

这种深厚的历史渊源使得中华民族共同体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包容力。

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中华民族共同体作为一种新型的组织形式逐渐显现。

它既表现在对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传统的传承和弘扬上,也表现在对中华民族共同利益的保护和追求上。

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不仅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需求,也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

在当前国际形势下,世界各国都面临着共同的挑战和机遇。

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出现,为实现世界和平、促进国际合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路径。

中华民族共同体不仅是中华民族未来发展的重要指引,也是中国对外合作的核心理念。

总之,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中华民族自觉团结和共同发展的体现,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只有坚持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理念,才能真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构建一个和平、稳定、繁荣的国家和世界。

1.2 文章结构本文主要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首先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概念进行了概述,说明了本文的研究对象和范围。

接下来介绍了文章的结构,包括各个章节的内容和安排。

然后明确了本文的目的,即通过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研究,探讨其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并分析其意义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最后简要总结了整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正文部分将分为三个章节。

首先,在2.1小节中将介绍中华民族的概念,包括其起源、历史演变和文化特征等方面的内容。

然后在2.2小节中将对共同体的定义进行阐述,包括共同体的基本特征和成员之间的关系等方面的内容。

课件 民族概论

课件 民族概论

民族与其他人们共同体的区别
氏族、部落
国家
民族
种族
阶级
1.民族与氏族部落
(1)联系方式不同
地缘关系、文化为纽带——血缘关系为纽带
(2)发展阶段不同:
氏族是民族的前身,民族是由氏族发展 而来的。
(3)职能特性不同:
氏族是一种有社会职能的制度。
2、民族与种族
划分标志不同
民族是从人的社会属性来划分的,标志是民族成员所共 同具有的地域、语言、文化、经济生活及心理素质; 种族是从人们的自然属性来划分,标志是人们共同具有 的肤色、毛发、面容、体格等生理特征。
概念不同
组成要素不同
所属的社会领域不同 历史作用不同
概念不同 民 族 与 宗 教 的 区 别
• 宗教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就其 本质而言,宗教是一种意识形态, 是一种“颠倒了的世界观”;
• 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具有共 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 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 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积极作用:增强民族凝聚力;宗教文化是民 族文化的重要组成;一些宗教教义对民族发展有
促进作用。
消极作用:宗教信仰的极端化往往会导致该 民族一些成员的狭隘性和盲目的排外性。以宗教 信仰作为标志用来处理社会多方面的关系,对这 些民族的发展也不利的,甚至还会导致教派之间
和民族之间的冲突。
民 族 与 宗 教 的 区 别
组成要素不同
民 族 与 宗 教 的 区 别
• 宗教是由宗教观念、宗教体验、宗 教行为和宗教组织制度等要素组成 的;
• 民族是由共同地域、共同语言、共 同经济生活和共同心理素质等要素 组成的。
所属的社会领域不同 民 族 与 宗 教 的 区 别

民族概论 完整版

民族概论 完整版

民族概论;<一>、《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其中《国风》便是北方十五个地区的民歌。

<二>、民歌的艺术特征(一)一般特征1、口头性2、集中性3、变异性4、地域性5、民族特色6、短小精悍7、始终和人民生活保持亲密联系8/民歌时曲作者的素材基地<三>、劳动号子(1)劳动号子的种类1、搬运号子(哈腰挂)2、工程号子(伐木采石)3、农事号子(春米号子)4、船渔号子(川江号子)5、作坊号子(榨油盐井)6、叫卖号子(卖饺子/新货郎)(2)节奏和旋律音乐形式只接受劳动条件的制约;劳动负荷重的劳动号子,音乐节奏、旋律固定少变。

劳动负荷轻的劳动号子音乐节奏、旋律灵活多变。

(3)演唱特点演唱形式主要有独唱对唱一领众唱。

以一领众和的形式为常见<四.>、山歌(1)节奏和旋律山歌的节奏较自由,有字密腔长的特点,即在陈述唱词时节奏较密集;在唱词顿逗处则拉宽唱腔,并常将旋律上扬,形成高音区的自由延长音。

(2)演唱特点山歌的唱法有高腔和平腔两种。

高腔主要用假唱,平腔山歌用真声或以真声为主的真假声唱,音调高亢,。

<五>、小调(分为吟唱调谣调时调三类)(1)节奏和旋律小调具有流畅、婉柔、曲折、细腻的艺术特色。

它的旋法变化丰富,小调的旋律装饰性强,善于表达那些抒情性的题材内容,小调结构以单曲体为基础。

小调的节拍规整而不拘泥,节奏鲜明而不强烈。

(2)演唱特点在分节演唱时,随谈每唱段词不同,但衬词衬腔是原样反复。

<六>、山歌;泛指劳动人民在山野、田间、牧场即兴抒发思想感情的歌唱<七>、信天游;是山歌的一种,主要流行于陕西的西北河宁夏、甘肃的东部。

代表作品《脚夫调》《蓝花花》<八>、山曲;产生于晋西北高原,流行于晋西北河曲、保德、偏关一带的山歌歌种。

《提起哥哥走西口》《想亲亲想在心眼眼上》<九>、小调;又称“小曲”产生在群众生活休息、娱乐、集庆等场合中,流传广泛普遍,形式规整、对称、表现手法丰富多样并具有曲折细致的特点。

《民族学概论》

《民族学概论》

中国海洋大学本科生课程大纲课程属性:公共基础/通识教育/学科基础/专业知识/工作技能,课程性质:必修、选修一、课程介绍1.课程描述:作为我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特色课程,民族学概论是该专业本科生的专业知识选修课程。

该课程通过对民族学基本理论与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理解中国民族团结的基本视角,为其下一步学习专业理论课打好必要的基础。

同时,学习民族学概论知识,也可以帮助新时代大学生建立正确的民族观,正确看待中华民族大家庭内部的民族关系和正确处理身边遇见的民族问题,进一步增强民族之间的团结互助精神,营造出一个健康的民族气氛,促进各民族的学生共同团结进步,为共同的家园中华民族建设而奋斗。

Ethnology provides a unique and enlightening way to observe and understand the ethnic groups and ethnic relations in our lives, and what factors affect the harmony of ethnic relations. Introduction to Ethnology is an elective course for undergraduates majoring in public administration. This course offers a scientific study of ethnic relations. Topics include ethnic relations, national politics, economy, culture, religion and customs.Through the study of the basic theory and knowledge of ethnology, this course enables students to master the basic perspective of understanding the unity of Chinese nationalities and lay a necessary foundation for their further study of professional theoretical courses. We- 4 -also explore the topics of gender, age, race, ethnicity and class. As we move through the course, try to develop your sociological imagination by relating the topics and theories you read about to your own life experiences.2.设计思路:本课程侧重于引导学生掌握民族学的基本构成概念和基本理论,并能将理论较好地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民俗概论(四分法 功能)

民俗概论(四分法  功能)
旅游对民俗文化的消极影响 :民俗文化的同化和庸俗化 ;民族传统文化受到冲击
14,福娃的民俗意蕴
a,贝贝——“鱼”原型的福娃民俗文化蕴涵 :图腾崇拜;人们某些美好愿望的理想象征;辟邪消灾
b,晶晶——“熊猫”原型的福娃民俗文化蕴涵:在中国最早的典籍如《尚书》、《诗经》中,就有对熊猫的描述 。物种稀缺,濒临灭绝,被奉为“国宝”
社会民俗,指人们在特定条件下所结成的社会关系的惯制,它所关涉的是从个人到家庭、家族、乡里、民族、国家乃至国际社会在结合、交往过程中使用并传承的集体行为方式。主要包括家庭乡里民俗、人际交往民俗、人生礼仪民俗、岁时节日民俗等等
信仰民俗(精神民俗)指在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民俗。主要包括民间信仰、民间巫术、民间禁忌等等。由宗教信仰派生出来的信仰民俗已经融入日常生活的迷信与俗信。
c,民俗的娱乐功能 ,是指民俗能对社会成员心理产生愉快的调剂作用。
d,民俗的维系功能,是指民俗统一人们的行为与思想,使社会成员保持向心力和凝聚力。
10,民俗事项的产生:共同创造理论 残余论 文化沉降论 个人创造和集体再创造
11,民俗学的产生与发展:
A, 民俗学发端于19世纪初期的德国。早期代表人物是格林兄弟。1812年格林兄弟的《儿童和家庭故事》标志着民俗学学科的诞生。
第一讲 民俗概述
1,中国古文献中的“民俗”:
《管子 正世》“料事务,察民俗”
《礼记 缁衣》“故君民者,章好以示民俗,慎恶以御民之淫,则民不惑矣。”
《汉书 董仲舒传》“变民风,化民俗”
民 ——普通老百姓,即庶人,可以引申为民间。
第三类,民俗是指含义广泛的传统现象。民俗比其他文化现象和社会现象更能表现传统文化特色,其外延“包括舞蹈、歌谣、故事、传说和传统、信仰和迷信,以及任何地方的民族谚语”,还包括这个民族的文学。

民族学概论教学大纲

民族学概论教学大纲

《民族学概论》教学大纲一、说明(一)课程性质:《民族学概论》是历史专业学生的专业选修课。

(二)教学目的:目的在于运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总结各个民族起源、发展、变迁及消亡等规律,及其各族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为祖国的统一和各民族的团结服务,为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服务,为中国共产党的民族工作服务。

(三)教学内容:该门课程主要讲述民族学研究的基础知识如民族的形成、民族与语言的关系、民族的经济文化类型;民族学的源流、研究方法和任务;民族的社会形态;婚姻家庭与亲属制度;民族的文化;民族学在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实际的应用。

(四)教学时数:全部课程的教学总时数约36个课时(一学期,周2课时)(五)教学方法:本门课程将采用课堂教学为主,可结合情况适当布置课外阅读书目、作业,以及课堂讨论等。

(六)选用教材:无指定教材。

二、本文第一章民族学研究的基础知识教学要点:民族、种族与族群概念。

语言与民族的关系教学时数:6课时。

教学內容:本章主要讲述民族的形成、民族与种族、族群概念的区分;语言与民族之间的关系;经济文化类型的划分及其民族的分布格局。

第一节人类的起源与民族的形成(2)人类的起源。

民族的形成;民族与种族、族群的异同。

第二节语言与民族的关系(2)语言的产生。

语言和民族的关系;语言学在民族学研究中的地位;民族学研究中的语言学方法。

第三节经济文化类型(2)经济文化类型的含义;经济文化类型理论的作用;经济文化类型理论在中国的实践和发展;中国经济文化类型的基本框架。

考核要点:识记:民族、种族、族群的概念。

理解:语言与民族的相互关系。

综合运用:分析我国各民族经济文化类型及其分布状况。

第二章民族学的源流、研究方法和任务教学要点:民族学的源流与主要的研究方法、研究任务。

教学时数:4课时。

教学内容:民族学的源流;民族学的实地调查方法;中国民族学的任务。

第一节民族学的源流(2)马克思主义民族学的创立;西方民族学流派;苏维埃民族学派;中国民族学的发展历程。

民族概论知识点总结

民族概论知识点总结

民族概论知识点总结一、民族的定义民族是指具有共同语言、宗教、文化传统、历史记忆、地域习俗等共同特征的人群,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人群集合体。

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受到历史、文化、地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是多种关系和相互作用的综合体现。

民族的定义还有一些争议,例如在马克思主义观点中,民族是一个历史发展的产物,是一种社会形态,在这种观点下,民族的定义是更为深刻的。

二、民族的分类民族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例如按照人口规模可分为大民族和小民族;按照传统地域可分为主体民族和少数民族;按照经济状况可分为发达民族和欠发达民族等。

在中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我国共有56个民族,包括汉族和55个少数民族。

这些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我国的西南、西北、东北等地区。

三、民族的形成和发展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地理环境、历史传统、文化传承等。

地理环境对民族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例如气候、地貌、资源分布等因素都会影响民族的生活方式、经济活动和文化传承。

历史传统是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不同民族在长期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历史记忆、文化传统和社会结构,这些因素对民族的认同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文化传承是民族发展的重要支撑,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宗教、艺术、风俗等文化传统,这些传统对民族的认同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多元文化多元文化是指在一个地区或国家内存在多种民族、宗教、语言、文化传统等现象。

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不同民族之间长期共同生活,相互交流,各自的文化传统也会受到其他文化的影响。

多元文化的存在使得一个地区或国家具有丰富多彩的文化景观,促进了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然而,多元文化也会引发民族关系、文化传承、社会和谐等方面的问题。

五、民族关系民族关系是指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关系,包括合作、交流、融合等方面。

民族关系的良好与否对一个地区或国家的社会稳定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良好的民族关系能够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经济合作、文化交流和社会和谐,增强国家的凝聚力和稳定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民族问题及解决当代中国民族问题的道路习题一、单项选择1.民族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社会,这说明发展是关乎民族生死存亡的重大问题,其中(B )是两个重要的平行发展过程。

A.经济发展与政治发展B.社会发展与民族发展C.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D.政治发展与经济发展2.民族的发展表现于诸多方面,但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它既是支撑民族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也是民族发展程度的标志之一。

(C)A.社会政治发展B.社会文化发展C.社会经济发展D.军事发展3.民族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A)A.社会生产力的发展B.民族人口的增长C.民族文化的传播D.民族认同意识的增强4.民族关系的基本表现形式是(A)A.民族群体之间的关系B.不同民族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C.以国家为依托表现的国与国之间的民族关系D.以国家与民族地区形式表现出的民族关系5.()是阶级社会里民族问题的主要表现形式。

(D )A.民族分化B.民族同化C.民族歧视D.民族压迫6.下列有关民族与阶级关系的看法中正确的是(B)A.消灭民族压迫并不必然地要消灭剥削制度B.在同一时间同一空间范围内,民族压迫的内容比阶级压迫的内容更广泛和更复杂C.民族压迫主要是由于民族差异性造成的而与阶级关系联系不大D.阶级问题存在的时间比民族问题存在的时间要长7.民族问题产生的基本原因是(C)A.民族分化B.民族组合C.民族差异D.民族融合8.下列与民族特征有关的论述中,正确的是(A)A.民族的特征与特点一旦形成便具有相对的稳定性B.民族特征会像社会阶级关系和生产方式更替那样急剧迅速地变化C.民族特征之间的差异问题可以用整齐划一的方法去解决D.民族的特征仅在阶级社会存在并发生重要作用,到了社会主义社会将不再起作用9.在社会主义时期,民族问题长期存在的主要原因是(C)A.社会主义时期阶级斗争在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仍然存在B.各民族的文化差异仍然存在C.民族间的差异和发展差距不可能在短时期内消灭D.各民族间在经济生活中还未实现共同富裕10.()是最为直接和有力的社会组织、管理与调控系统,其运行直接影响各民族社会利益的多寡得失及至生存与发展。

(C )A.非政府组织B.相关国际组织C.国家政权D.民间社会团体组织11.下列关于社会主义时期民族问题产生的社会根源的论述中正确是的(D )A.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民族问题产生的社会根源已经完全消失B.社会主义时期,在一定条件下尚存的阶级斗争并不会再反映到民族问题上来C.社会主义时期,像私有制社会那种造成民族问题的许多社会因素依然存在D.无产阶级掌握国家政权的社会主义制度下,民族内部的阶级对立已经消失,民族问题的性质和以往已经不同了12.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的民族问题主要集中表现为( A)A.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要求加快发展经济文化事业B.解决东部地区与西部少数民族地区间的经济差距问题C.国家怎样向民族地区给予更多公共财政支持的问题D.各民族间由于某些思想观念引起的现实的矛盾和纠纷13.在民族问题上国内与国际问题交织的现实情况下,我们处理民族问题必须坚持(C)A.经济发展优先原则B.人权优先原则C.主权原则D.政治优先原则14.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每个民族至少有代表()人参加。

(D )A.5 人B.3人C.2人D.1人15.在我国,凡人口在()以上的民族均有人担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的委员。

(B )A.200万人B.100万人C.50万人D.10万人16.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设立的民族事务专门机构叫做(C )A.民族事务委员会B.民族宗教委员会C.民族委员会D.民族工作办公室17、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同时也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政治和思想保障就是(A)A.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核心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B.保证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C.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D.坚持改革开放,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二、多项选择1.民族问题的内涵包括:(ABCD )A.民族自身的发展问题B.民族之间的关系问题C.民族与阶级之间的关系问题D.民族与国家之间的关系问题2.民族问题产生的两个根源是(CD)A.文化因素B.经济因素C.自然因素D.社会因素3.从宏观的层面来看,民族关系主要包括(BCD)A.军事关系B.经济关系C.政治关系D.思想文化关系4.民族关系的主要表现形式有(ABCD)A.民族群体之间的关系B.不同民族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C.以国家为依托表现的国与国之间的民族关系D.以国家与民族地区形式表现出的民族关系5.民族关系的核心问题是(BC)A.民族认同B.民族利益C.民族权利D.民族意识6.民族与国家的关联性主要表现在(ABC )A.民族与国家相伴而生B.民族与国家长期相依而存C.国家对民族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D.民族将与国家一同消亡7.要消灭民族压迫,就必须要首先消灭(CD )A.民族组合B.民族同化C.剥削制度D.阶级压迫8.下列有关民族问题产生的社会原因论点正确的有(ABC)A.生产资料私有制是产生民族问题的根本社会原因B.民族压迫是一切剥削制度所奉行的民族政策的本质C.要消灭民族压迫和剥削,就必须消灭资本主义制度D.阶级问题就是民族问题9.在现实社会中,民族问题的复杂性往往表现为(ABCD )A.经济问题与政治问题交织在一起B.现实问题与历史问题交织在一起C.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交织在一起D.国内问题与国际问题交织在一起10.民族问题的国际性主要与()相关。

(BCD )A.第三世界国家和地区的环境保护问题B.民族的跨国分布C.经济全球化的过程D.国际社会对少数民族人权的关注与保护11.在民族问题中,经济问题和政治问题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哪三个方面?(BCD )A.必须优先解决经济利益问题B.政治平等是经济发展的前提C.经济问题的解决是政治问题解决的基础D.经济问题和政治问题相辅相成12.为了使各民族跨入社会主义时代,中国共产党根据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发展的不同特点,进行了不同形式的改革,其中至少包括()等具体形式。

(ABD )A.和平改革B.和平协商C.民族自治地方建设D.直接过渡13.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是我国的根本社会制度,而()则是我国的三项基本政治制度。

(ABD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C.少数服从多数的人民代表表决制度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4.正确理解中华民族复兴的含义必须把握(BCD )A.中华民族复兴主要指的是经济发展B.中华民族复兴是相对于古代文明的繁荣昌盛而言C.中华民族复兴是相对于近代中华文明衰落与中华民族危亡而言D.中华民族复兴是针对文明发展的历史延续性而言。

三、判断题1.民族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是变化、发展的。

民族的发展受社会发展规律所制约,一般情况下循着社会发展阶段的顺序发展。

(正确)2.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民族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正确)3.在民族存在的情况下,民族问题不一定必然存在。

(错误)4.民族自身发展程度不仅决定民族的特征与素质,也对民族间的相互关系有直接的重要的影响。

(正确)5.民族问题产生的根源之一是基于民族发展的不同所构成的民族特质与民族间的差异性。

(正确)6.民族问题在社会主义时期是短期内就可以解决的问题。

(错误)7.社会主义时期阶级斗争在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依然存在,但是这些阶级斗争不会反映到民族问题上来。

(错误)8.民族问题的影响不仅表现在物质层面,而且还表现在精神文化层面。

(正确)9.某一民族问题一旦发生,往往是单纯的政治问题、经济问题或者文化问题。

(错误)10.中国共产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处理民族问题的重要体现之一就是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问题是社会革命和社会发展总问题的一部分的思想。

(正确)1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的主要任务已经从社会革命转移到社会发展上来,因此民族问题就不再是社会总问题的一部分。

(错误)1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其实质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少数民族人民当家做主,管理本民族、本地区事务。

(正确)四、材料题阅读以下材料,并结合材料论述为什么国家政权和社会制度的阶级性质与一个国家的民族政策密切相关,并且成为民族问题产生的社会根源之一。

1.新中国成立初期,少数民族中,大约有400万人还保留早期的封建形式,即封建农奴制,还有100万人保存着奴隶制度,大约60万人还保留着原始公社的残余。

而在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极大地加快了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

2.“人对人的剥削一消灭,民族对民族的剥削就会随之而消灭。

”……“民族内部的阶级对立一消失,民族之间的对立关系就会随之消失。

”——《共产党宣言》3.“十月革命结束了旧的资产阶级的民族解放运动,开辟了被压迫民族工人和农民的新的社会主义运动的纪元,这个运动的目的在于反对一切压迫(也包括民族压迫),反对“自己的”和异族的资产阶级政权,反对整个帝国主义。

”——斯大林:《十月革命和民族问题》4.“人性的首要法则,是要维护自身的生存,人性的首要关怀,是对于其自身所应有的关怀;而且,一个人一旦达到有理智的年龄,可以自行判断维护自己生存的适当方法时,他就从这时候起成为自己的主人。

”“强力造出了最初的奴隶,他们的怯懦则使他们永远当奴隶”——卢梭《社会契约论》答:国家政权和社会制度的阶级性质及与之相联系的民族政策,是民族问题产生的社会根源之一。

社会主义新中国建立之后,不仅基本消灭了阶级压迫与剥削,而且迅速制定与落实了各民族迈向共同繁荣与平等的社会主义民族政策。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首先,生产资料私有制是造成一些民族剥削另一些民族的原因,不仅是民族不平等的社会经济基础,也是产生民族问题的根本的社会原因;其次,民族压迫是一切剥削制度所奉行的民族政策的本质,它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是对立的。

帝国主义对殖民地民族的压迫和统治,使民族矛盾更加尖锐化;第三,要消灭民族压迫和剥削,消除民族之间的对立和斗争,实现民族平等和团结,必须消灭资本主义和一切剥削制度,实行无民族压迫、剥削的社会制度。

资产阶级自由主义者往往高举个人自由的旗帜,但是在民族问题上,尤其是在阶级压迫与剥削的问题上往往暴露了其所提倡的自由的虚伪狭隘本质,最终沦为资产阶级对被压迫民族实行民族与阶级压迫的理论武器。

五、简答题1.怎样看待民族与阶级的联系与区别?答:民族的产生和存在与阶级的产生和存在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又是属性不同的客观存在。

民族与阶级的联系主要表现在:(1)在阶级社会里,民族是由不同的阶级组成的;(2)民族压迫是阶级压迫和剥削制度造成的;(3)要消灭民族压迫,首先必须消灭剥削制度,要实现民族平等,就必须消灭阶级。

民族与阶级的区别主要表现在:(1)民族和阶级是两种不同的社会现象,两个不同的概念;(2)民族问题与阶级问题产生的基本原因不同,前者的产生主要基于民族差别,后者的产生主要基于经济原因;(3)在同一时间同一空间的范围内,民族压迫的内容比阶级压迫的内容广泛和复杂;(4)反抗民族压迫的斗争一般具有全民族的性质;(5)民族问题比阶级问题存在的时间更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