疍家
北海疍家文化总结

北海疍家文化总结引言北海疍家文化是广西北海地区独特的民俗文化,凭借其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表现形式,吸引了许多游客的关注。
本文将对北海疍家文化进行总结,以期更好地了解和传播这一独特的民俗文化。
1. 背景北海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重要城市,疍家文化是该地区独特的民俗文化之一。
疍家,即指杂居在北海城区周边山区的一支部族。
疍家人以农耕为生,世代居住在山区,保持着独特的生活方式和传统文化。
2. 疍家生活方式2.1 居住环境疍家人居住在北海周边的山区,地势险峻,气候多变。
他们依靠自给自足的农耕生活,以种植水稻、蔬菜和养殖家禽为主要经济来源。
2.2 衣着习俗疍家人的传统服饰主要为蓝色或黑色的上衣和长裤,女性常戴花布头巾。
这种传统服饰不仅具有实用性,还体现了疍家人传统文化和审美观念。
2.3 饮食习俗疍家人以米饭为主食,辅以野菜和野味。
疍家人擅长制作腊肉、腊肠等特色食品,这些食品既是他们的日常口粮,也是待客的特色菜肴。
3. 疍家传统节日3.1 壮族三月三壮族三月三是壮族人民的传统节日,疍家人也有庆祝活动。
在这一天,疍家人会举办各种文艺表演,包括歌舞、木偶戏和龙船竞渡等。
这些活动既是人们娱乐的方式,也是展示疍家文化的平台。
3.2 丰收节丰收节是疍家人传统的重要节日,通常在秋季丰收后举行。
在这一天,疍家人会举办盛大的庆祝活动,包括祭祀、舞蹈、歌唱等。
人们以庆祝丰收为由,表达对大自然的感恩之情。
4. 疍家民间艺术4.1 疍家木偶戏疍家木偶戏是北海地区的传统戏曲形式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
木偶戏以手工制作的木偶为表演形式,通过操纵木偶的动作和表情,来展现剧情和角色。
疍家木偶戏通常讲述一些民间故事和传统神话,寓意深远,极具观赏性。
4.2 疍家歌舞疍家人善歌善舞,歌舞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也是传承文化的重要方式。
疍家舞蹈通常以手摆舞和脚踩舞为主要表演形式,独具风格,富有地方特色。
5. 疍家文化的现状和展望疍家文化是北海地区的独特宝藏,但随着城市化的推进,疍家文化受到了一定的冲击。
疍家

蛋家人,又称为蛋民。
蛋民世居大蛋港、保平港、望楼港濒海诸处,男女以鱼为生,子孙世守其业,亦有置产耕种者,妇女则兼织纺为业。
蛋民即水上居民,像浮于盐水之上的鸡蛋,长年累月浮于海上,故得名为蛋民。
蛋民不属于一个独立民族,而是我国沿海地区水上居民的一个统称,属于汉族。
蛋民世居三亚市,祖籍多为阳江、番禺、顺德、南海等县的水上人家。
蛋民没有统一的语言,有部分蛋民仍保留原祖籍的语言(如三亚市的南海地区、海棠地区、昌江县海尾地区、陵水县新村港等地区粤语仍通行),大部分地区已没有独立的祖籍语言(如保平港、望楼港等地区),语言多与当地居民相同。
蛋民祖籍是汉族,风俗习惯与当地汉族相同,宗教信仰为佛教,但也有其特点,他们更信奉龙皇——如三亚港的妈祖庙、保平港(即港西湾)的五龙公庙,蛋民初一、十五都给它上香。
备猪、羊奠祀,让神明保佑他们安全、幸福。
现在,海南岛南部除少部分蛋民仍留在原居地继续谋生之外,大部分蛋民迁移到三亚港、红沙港、海棠港、新村港等地谋生。
职业仍“以鱼为生“。
蛋民的服饰与汉族基本相同,旧时以唐装为主。
蛋民喜欢的首饰与汉族基本相同,但偏爱玉器。
玉为湿润而有光泽的美石,是洁白美好的象征。
蛋家姑娘偏爱碧玉和翡翠。
以碧玉或翡翠雕成直径为2厘米左右大小的单孔圆环,然后配上3克左右的细金链作为别具一格的耳坠。
蛋家姑娘都爱打“脑髻“,金光闪闪的细链条耳坠别在双耳上方,耳朵下方悬吊着绿光闪耀的碧玉式翡翠环——给飒爽英姿的蛋家姑娘增添了媚人的光彩,象征着纯洁、美好、富有、幸福。
蛋家姑娘装饰除偏爱碧玉翡翠之外,所戴竹笠也很讲究。
他们一般喜欢戴上直径高8厘米,下半部为直径40厘米筒式竹笠。
这种竹笠做工考究,纺织目细,外部要刷上一层金黄色的海棠油。
笠带则为蛋家姑娘的杰作,以红、橙、黄、白、紫、蓝、黑等胶丝配上闪闪发亮的贝类小珠编织成宽约戴厘米左右的彩带。
蛋家疍家(正体字为蜑,标准汉语为dàn;亦作蛋家、艇家、水上人等)是广东、广西和福建一带一种以船为家的渔民。
广东攻略第四十四篇:疍家文化篇

广东攻略第四十四篇:疍家文化篇疍家人,是对中国沿海地区水上居民的一个统称,主要分布在福建、广东、广西、海南。
清光绪《崖州志》称为疍民。
“疍民,世居大蛋港、保平港、望楼港濒海诸处。
男女罕事农桑,惟辑麻为网罟,以鱼为生。
子孙世守其业,税办渔课。
间亦有置产耕种者。
妇女则兼织纺为业。
”疍民即水上居民,因像浮于饱和盐溶液之上的鸡蛋,长年累月浮于海上,故得名为疍民。
疍民据人类学家考察分析,证实不属于一个独立民族,而是我国沿海地区水上居民的一个统称,属于汉族。
疍民祖籍多为阳江、番禺、顺德、南海等县的水上人家。
现在主要分布在广东的阳江、番禺、顺德、南海,广西的北海、防城港,海南三亚等沿海地区。
、一般把生活在水上以打鱼为生的小渔民家庭为“疍家“,他们没有大船,无法远航,只能在近海捕鱼。
渔港里也没有他们的一席之地。
退潮时,他们下笼下网,捕些鱼虾。
生活随着潮汐变化而变化。
关于“疍家”的起源,其中一种说法来源于早前他们居住的舟楫外形酷似蛋壳漂浮于水面;另一种说法是因为这些水上人家长年累月生活在海上,像浮于海面的鸡蛋,所以被称为“疍民”。
而疍家人自己则认为,他们常年与风浪搏斗,生命难以得到保障,如同蛋壳一般脆弱,故称为“疍家”。
有研究学者认为“疍民”是古越族的后代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航海家;解放前他们因为常年漂泊海上,又被称为海上的“吉卜赛”人。
对于疍家人的来历,学术界一直没有定论,大部分研究者认为疍家人是原居于百越人。
历史学者罗香林认为“水上人”就是越族后裔。
然而,疍民也不一定是单纯的民族,可能在历史不同时期融合了不同人群。
由于靠近大海,大风大浪让疍民的生存时刻受到威胁。
打鱼也很难满足生活的基本需要。
于是,一部分疍民开始向岸上悄悄发展,演变成为具有新的生活方式的“两栖疍民”。
疍家分为福州疍民以及广东疍家人。
福州疍民讲闽东语,福建闽东称福建疍民为“曲蹄”、福建渔民。
广东疍家人讲粤语,被称作“水上人”或渔民、疍家人等。
由于他们经常生活在游船上,他们的脚同生活在陆地上的人略有差别,因而得一矮化称谓“曲蹄”。
疍家

疍家旧时分布于珠江下游各支系的水上居民、流动渔民称作疍家人。
疍家的起源已无可考查,一说是广府、客家等珠三角汉民系到达珠三角的早期南方汉族人;一说是古越族或古黎族等南方水上民族受陆上民族排斥,多年来漂泊于海上形成的一种特殊民体。
它不是一个独立的民族,而是我国沿海水上居民的一个统称,乃属汉族。
目录∙• 疍家的来历 ∙• 北海疍家文化 ∙ • 疍家棚疍家的来历回目录疍家,这一称谓有人认为是因为疍家人常年以舟为家,生活在海上,如蛋壳漂泊于海面,所以称为疍家;也有人认为疍家人常年在海上与风浪搏斗,处于险恶的生存坏境,和独特的谋生手段,生命无保障,如同蛋壳般脆弱,故称为疍家。
疍家人主要从事沿海港湾的渔业和水上运输,他们祖祖辈辈浮家泛宅,与水为伴,长期与风浪搏斗,被人称为中国古代最伟大的航海家,也被人称作“疍家贼”,因在海面漂泊,又被称为海上的“吉普赛人”,解放初还差点成为中国第57个少数民族。
疍家人常常“出海三分命,上岸低头行。
”逐渐,他们形成了自己的“疍家文化”。
他们信仰佛教,更信奉龙王,每逢初一、十五都给它上香,且必备猪、羊奠祀,让神明保佑他们安全幸福。
他们喜唱“咸水歌”,出海打鱼时唱,织网聊天时唱,亲友相聚时更是唱出满天星斗,极富情调。
他们用唱歌在茫茫大海中慰藉自己孤独的灵魂。
北海疍家文化回目录 北海老一辈都知道“疍家佬”、“疍家婆”这些称谓,是指那些长期生活在海上、以船为家、以捕鱼为业为生的人。
北海外沙与地角的疍家人大致都认同自己的祖先来自福建,据老一辈疍家人说:由于见岸遇港就泊船扎营的迁徙特点,在19世纪的某一天,他们的祖先发现这个静静的海湾是个理想的避风港,于是在这里搭起疍家棚,定居下来,他们一代接一代繁衍,形成了疍家人相对聚居的两个居民区,并延续着疍家人的生活习俗和风情文化。
而居住在侨港镇的疍家人,则是历史上躲避战乱、侨居越南的华侨,因为1978年越南排华,祖国让他们在侨港镇这个宁静的港湾安了家。
疍家文化风俗研究

疍家文化风俗研究疍家是中国湖南省永州地区特有的一个民族群体,他们有着独特的文化风俗。
研究疍家文化风俗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他们的历史、生活方式以及传统价值观。
其次,疍家人传承了丰富的音乐和舞蹈文化。
疍家人喜欢摆弄乐器,流传下来的有疍箫、疍锣、疍鼓等多种乐器。
他们常常在重要的节日和婚礼上演奏和歌唱。
疍家舞蹈以其独特的舞姿和编排而闻名,疍家人用舞蹈来表达自己的感情,舞蹈通常具有浓厚的节日气氛,给人们带来愉悦和喜悦的情绪。
疍家的美食文化也是他们的特色之一、疍家人主要以农耕为生,他们种植的农作物主要包括稻谷、玉米、豆类等。
因此,疍家人的饮食以米饭和面食为主,常常搭配丰富的菜肴。
疍家菜肴以清淡、鲜美为主,讲究色、香、味的搭配。
他们擅长制作独特的家常菜,如疍家腊肉、疍家面线等,这些美食代表了疍家人的独特口味和饮食文化。
此外,疍家人还拥有鲜明的服饰文化。
他们的传统服装以蓝色和黑色为主,通常由蓝色的长袍和黑色的束腰裙组成,女性则穿着长蓝色裙子,上面搭配黑色上衣。
这些服饰通常由疍家妇女手工制作,注重绣花和刺绣的细节。
在特殊的场合,如节日和婚礼,疍家人会穿着传统服饰,展示他们的独特风采和传统价值观。
疍家人的文化风俗独特而丰富。
通过研究疍家文化风俗,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他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和传统习俗。
这不仅有助于文化保护和传承,也有助于增进不同民族间的相互了解和交流。
我们应当珍视并尊重每个民族的独特之处,相互学习和交流,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多样化和繁荣。
疍家人的前世今生

疍家人的前世今生南方沿海,有着一群世世代代都漂泊在水上,过着以船为家、以渔为生的特殊群体。
他们是旧时代的贱民,备受欺凌。
一生中生老病死都在船上渡过,终生也不得上岸。
他们的“家”犹如漂泊于海面的蛋壳,因此被称为疍家。
当然了,对于“疍家”的叫法来源还存在着争议。
由于他们没有田地,无法在陆上生活,只能以捕捞、采珠、摆渡为生,长年累月都在海上漂浮,行迹遍布了浙、闽、粤、桂、琼等大小海域,包括内江也有分布。
在长期与陆上居民的社交分隔下,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在饮食、服饰、婚俗等方面均自成一体。
他们没有统一的语言,不算是独立民族,而是同一类生活方式的水上居民。
可以说他们是中国版的巴瑶族,也有人把他们称为“海上的吉卜赛人”,但疍家人的命运却远远比不上吉卜赛人。
直到近代的文明变革,疍家人的命运才发生转变,冒出了大放异彩的人物,如著名的作曲家冼星海和爱国商人霍英东都是疍家人。
一、疍家人的起源关于疍家人的来源,有观点认为他们是南方土著越族的一支,理由是:秦始皇征发五十万大军开戍南岭时,当地的不甘为秦所掳而逃往江湖以渔业为生的部分土著越人。
或者认为,闽越国被汉武帝征服之后,一部分闽人流落江海形成了“水疍”。
包括历史学者罗香林都认为“水上人”就是越族后裔。
但这些说法都缺乏证据支持。
还有的认为,在战乱的历史时期,一些南下的逃难者,为了躲避官兵化作渔民,并日渐与当地渔民融合形成了疍家人。
疍家渔民想要找到疍家人的真正源头,还是先要弄清他们是具体出现时间。
从名称上看,晚古的史籍把疍家人写作为疍民、蛋民、疍户、蜑等,都近似蛋音。
类似的字音更早就出现在东晋的《华阳国志·巴志》:“其地东至鱼腹,而至僰道北接汉中,南极黔涪,其属有濮、賨、苴、共、努、賨苴、夷、蜒之蛮。
”这里的蜒蛮,指的是西南地区部族,与现今疍家人所在的区域明显不同。
其后又有《南齐书·高逸·名僧传》:“建元之年为巴州刺史,绥坏蛮蜒。
”《隋书·地理志》:“长沙郡又杂有夷蜒,名曰莫徭。
疍家人是什么民族

疍家人是什么民族说到疍家人,我们一般想到艇仔粥这类至今在广州依然流行的疍家宵夜首选之物。
蛋家人走入官方的视野,起源于霍英东先生的寻根问祖。
船上出生的霍大老板要衣锦还乡,但乡在哪里他不知道,就去问广东的有司,有司也不知因为霍大老板的先祖无户口、无祖产、无族谱的“三无人员”。
那只能叫下面的人去找,下面的人肯定都说霍大老板是自己的人啦,都争着于霍大老板拉关系。
当然疍家名人还有很多,比如洗星海、周润发等人。
广东疍家人分为粤语疍家人和闽南语疍家人,闽南语疍家人分布在香港大鹏半岛大亚湾以东(讲闽南语瓯船腔),而海南广西疍家人都是粤语疍家人。
广州俗考三六称,疍户本林邑蛮,毛奇龄的西河合集称马来的龙户即疍户,顾炎武称马来人本林邑蛮,而且陈序经先生认为疍户是一个被汉民吸收的水上民族。
至清初在广东、福建两省的的少数民族要么外迁要么同化,而蛋家人既无外迁也无同化,只是在语言上讲上了粤语和闽南语等。
新中国建立后,蛋家人终于云开见日了,落了户口,在岸上有了立足之地。
在民族划分之时,没多少读书人、没家谱族谱操粤语或闽南语的蛋家人自然成了大汉族家庭的一员,连民系都没列入。
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各地修志,蛋家人这个词条基本上都没有,一般写水上人家或船民什么的。
划了一片区域给他们居住,但是当地人根深蒂固的思想,已经演变成骨子里的歧视,而且渔民以前也是属于高危职业,很多别人不愿意干的活,都由他们来干。
再后来改革开放后,很多渔民慢慢去珠三角打工,也开始慢慢淡出人们的视野。
很多蛋家人的小孩也从不认为自己是蛋家人,而是汉族。
所以大家所熟知的蛋家人也慢慢消失了。
仅限粤东海上蛋家人。
疍家源头是南方沿海的土著少数民族,被汉人南迁赶下海,再加上之后就是历朝有些犯了重罪的官员的后代。
其实草原民族、森林民族、农耕民族等都有其生活习性和文化传统,只要是稳定的团体非经几过世纪的有意识的转变,是很难兑变的。
就如蒙古人虽入主中原近百年,还是退守大漠;女真旧部满族这一森林民族,在入主中原两百年后才允许汉人迁住其白山黑水的老巢。
幼儿园疍家文化的教案

幼儿园疍家文化的教案【1】幼儿园疍家文化的教案解析【2】引言:疍家文化是中国独特的传统文化之一,源于古代农村社会,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
作为一种传统的乡村文化,疍家文化也应该在幼儿园的教育中得到充分的重视和传承。
本文将以疍家文化为维度,通过深度和广度标准,探讨幼儿园如何在教育中融入疍家文化的元素,使幼儿对疍家文化有更深刻的认识和体验。
【3】疍家文化的内涵:疍家文化是一种富有民族特色和地方风情的传统文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结构与组织:疍家文化强调家族的重要性,注重家庭成员的凝聚力和人际关系的维系。
2. 传统习俗:例如疍家过年、疍家婚礼等,这些习俗不仅代表乡村民风民俗的特色,也承载着历史文化的延续。
3. 乡村生活方式:疍家文化倡导简朴、勤劳的生活态度,强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
【4】融入疍家文化的教育:如何将疍家文化融入幼儿园的教育中,让幼儿在游戏和学习中体验到疍家文化的魅力?以下是一些建议:1. 活动设计:通过精心设计的活动,引导幼儿了解和感受疍家文化。
组织幼儿制作疍家娃娃、疍家鞭炮等手工艺品,让他们亲手体验疍家文化的独特魅力。
2. 走进农村:组织幼儿走进农村,参观农田、农舍等地方,让他们感受疍家文化的生活方式和环境背景。
3. 经典故事:讲述一些有关疍家文化的经典故事,以儿童友好的方式引导幼儿了解和理解疍家的价值观和生活态度。
4. 疍家游戏:在游戏中融入疍家文化的元素,如疍家踩高跷、疍家绣花等,让幼儿在玩耍中了解和感受疍家文化的传统。
【5】观点与理解:疍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深厚的人文内涵。
将疍家文化融入幼儿园的教育中,不仅可以让幼儿对传统文化有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还可以培养幼儿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通过体验疍家文化的乡村生活方式,幼儿能够感受自然环境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培养环保意识和珍惜资源的态度。
幼儿园应该在教育中注重疍家文化的传承和弘扬,让幼儿从小就能对自己的传统文化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和认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疍家棚疍家民居:疍家人从出生时,就习惯于水岸两栖。
在过去漫长的岁月里,他们赖以生存的船只,便是他们唯一的家。
为了生产、生活的方便,疍民们便依岸临水,植木为椿,架栋为椽,上覆竹瓦,围以竹壁,地铺木板,被本地人称为疍家棚”。
疍家棚的面积一般在40平方米左右,外观有点像少数民族的吊脚楼。
疍家人很爱洁净,一般都会在地板打上一层光亮的蜡,并擦得纤尘不染。
在棚里居住,如在船上一样,坐卧席地均无床椅,卧室也不用设蚊帐,因近海风大无蚊之故。
疍家人虽然依水建起了疍家棚,然而船艇仍是疍民的另一个家。
疍家有举家随船出海的传统,俗称“家口船”,船艇是流动的家室,棚户是“基地”。
平时,棚户以老弱者留守,逢年过节或遇婚丧大事,合家才聚宿棚户。
1949年解放后政府鼓励疍家上岸居住,并分得田地和房屋,才使这一传统习惯有所改观,疍家人从此上岸居住,孩子们进了学校读书,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政府开始帮助疍家的青壮年读书识字,并帮助他们发展生产,使他们在生活上有了很大的改观。
疍民的由来与分布疍,音dan,也写做蛋。
疍民属汉族,是我国沿海地区水上居民的统称。
有关疍民名称的来源有很多种说法,其中一种是说这些水上居民自比为浮在盐水之上的鸡蛋,长年累月浮于海上,所以自称为疍民。
现在我国疍民主要分布在福建、广东、广西、海南等沿海地区,根据他们捕捞对象的不同,又分为渔疍、珠疍、蚝疍。
疍民—风俗疍家人住的地方叫作“疍家棚”,是傍岸临水架设的棚户,竹瓦板壁,陈设简单,卫生清洁。
疍家女出嫁前要“哭嫁”。
过去的疍家人少文化,信鬼神,不管吉凶都要托诸神灵,至今沿袭。
三亚疍民—语言三亚疍民世居三亚,祖籍多为阳江、番禺、顺德、南海等地,无统一的语言,三亚南海地区、海棠地区、昌江县海尾地区,陵水县新村港等地通行粤语。
咸水歌(广场)咸水歌,是流行于广东省中山市坦洲镇附近以及民众镇一带的民歌,是劳作的人们在田间、基围、河堤树下自娱自乐和谈恋爱时唱的民歌,很有地方特色。
咸水歌是疍家人口耳传唱的口头文化。
清人屈翁山的《广东新语·诗语》中记载:“疍人亦喜唱歌,婚夕两舟相合,男歌胜则牵女衣过舟也”,可见咸水歌早在明末清初就很流行。
过去,浮家泛宅的人不断来到珠江口沿海一带冲积平原上,散居在中山、斗门、顺德等地,以种禾、蔗、蕉、养鱼为主,同时也种桑养蚕,操捕鱼业,人们称他们为“疍家人”,讲疍家话为主。
他们在开发美丽家园的同时,也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产生了丰富的民歌。
坦洲是咸、淡水交汇的中心地带,更是落足的好地方。
故此,中山咸水歌,坦洲最为历史悠久,流传广泛,仍然保留着传统唱法。
马灯一种可以手提的、能防风雨的煤油灯,骑马夜行时能挂在马身上,因此而得名。
马灯是上世纪,在中国产生的一种照明工具。
它以煤油作灯油,再配上一根灯芯,外面罩上玻璃罩子,以防止风将灯吹灭,夜行时可挂在马身上,在上世纪70年代用得最为广泛。
马灯,必有马鞍。
那鞍是铁的筒架,下端有一油皿,螺丝盖,全封闭,油不滴漏。
上端有两个铁盖,分层有空隙,便于出气。
中间是一块玻璃罩。
还有一根铁丝提手。
这种灯,难得停留锅台灶角,大多在户外游走,与居家的罩子灯组成灯的家族,一主外,一主内,马灯是灯中的伟丈夫。
补充:疍民是古代我国东南沿海的少数民族。
疍人水居,以船为室,每艘船住着一家人或一个小家族,或采珠,或捕鱼。
疍家世代相传的是口头文学,并较多地保持了古代北越人的风俗。
其图腾崇拜为蛇,称蛇为龙种。
这些够构成了疍家特有的社会与民俗文化。
咸水歌唱出独特水乡风情咸水歌没有固定的歌谱,基本上就一个调。
咸水歌的流传方式非常原始,歌曲没有固定的歌谱,也没有专人去教,都是老一辈人口口传唱。
至于“咸水歌”的名称来源,目前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与疍民生活的地域有关。
疍家人生活的珠三角地区地处海河交界地带,每当南海咸潮涌入,咸水流经的地方大多是疍民聚居之地。
由于长期与咸咸的大海打交道,因此疍家人传唱的歌被称为“咸水歌”。
另一种说法则认为咸水歌的“咸”字主要指与男女私情有关的事。
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咸”字在粤方言中继承了古义。
由于咸水歌中反映男欢女爱内容的情歌占了相当大的比例,所以叫做“咸水歌”。
根据史载,明末清初时,咸水歌已为人们所传唱,成为疍民婚嫁生活的重要内容。
到清代,咸水歌已相当盛行,在江河边上经常可听到咸水歌声。
保留至今的一些咸水歌中,多数以情歌为主,表达男女青年追求美好爱情,向往幸福生活的真挚情感。
疍家渔排疍家姑娘装饰除偏爱碧玉翡翠之外,所戴竹笠很讲究。
他们一般很喜欢项上直径为10厘米、高8厘米,下半部为直径40厘米、高为4厘米的筒式竹笠、这种竹笠做工考究,纺织目细,外部要刷上一层金黄色的海棠油。
这层油金光闪闪,既是竹笠的保护层,又增加了一分光彩。
笠带则为疍家姑娘的杰作,以红、橙、黄、白、紫、蓝、黑等胶丝配上闪闪发亮的贝类小珠编织成。
带上这精工制作的竹笠和美丽的彩带,在骄阳下,使你感到更舒畅,显得更美丽。
北海疍家文化习俗大致有:①、传统疍民,认为在陆上用砖块建房子是不吉祥的,不愿上岸居住。
一怕得罪先祖,二怕行船不顺,三是无钱购买床、椅等家具。
高德镇土改时,曾分些瓦房给疍民,但他们都不愿意搬进去。
他们当中,有点钱的疍民有些在海岸边搭建蛋家棚居住,其棚楼板浩爱洁净,一日数次刷抹。
在蛋家棚内,无凳无椅,待客、用餐、坐卧,均在棚楼板上进行,大多蹲着。
若在陆地建房子,因迷信,常将旧船板埋藏在新建的宅居地下,以为这样仍是以舟为宅,不得罪神灵,可确保疍家人在陆上居住大吉大利。
②、疍民性情豪爽、热诚浪漫,斗争性强,男的喜饮、赌,少积蓄。
过去有句俗语:“疍家有富无贵,鱼死眼不闭”。
③、他们穿衣喜欢宽大,上衣是马蹄袖,领袖衣边绣花边,穿着黑衫黑裤较普遍。
女人头上多扎花布一块,中年以下多留长辫子,以防落水时便于提辫救护。
喜欢戴玉石手圈或银质的手圈,以及喜欢戴银质的脚圈。
喜穿着青蓝色的衣裤,喜欢上下衣不同一种颜色。
④、疍民喜欢唱“咸水歌”和“西海歌”,但唱歌不叫“唱”而叫“叹”。
叹这些歌来表达身世凄凉,歌词哀怨生动。
“咸水歌”有独唱、男女对唱和三人联唱等形式。
曲调丰富多彩,有“姑娌妹”、“叹家姐”、“叹五更”、“叹古人”、“送人歌”等调式。
这些曲调旋律悠扬流畅,很多上下句是多次反复扩充,亲切甜美,娓娓动人,两句押韵。
唱者才思敏捷,出口成章,你问我答,引人入胜。
以前新娘出嫁时,爱唱“哭嫁歌”,有的唱三日三晚,有的连唱十个晚上,内容不外慨叹父母恩深、姐妹情长、难舍难分等惜别之情。
⑤、在婚嫁方面。
过去疍民不与岸上人通婚,岸上女子因晕船不习惯,疍家女又不会种田。
他们结婚时,婚礼在船上举行,男女双方的船艇相隔不远,男方用小艇将女方接到男方船上,以大罗伞遮荫。
结婚时要大请客,少则一两天,多则十几天。
婚后,女方要戴一种用花格布做成的“猪嘴式面具”和“珠笠”。
过去一直戴到生第一个小孩时才取掉,后来改为最多戴一个月,以表示女方守规矩。
⑥、在分娩、丧事方面。
过去死人后不准埋在岸上,只用一块砖头在海边随便丢,丢在那里就埋在那里。
他们认为,碰见人死在船上是最不吉利的事。
疍家人不准在船上死人或生小孩。
如发生此事,须上岸歇工一个月,同时要买公鸡上船挂红。
装过死人的小艇他们会毁掉或卖出。
女人出嫁时的哭叫“叹”,死人时才叫“哭”。
⑦、疍家的信仰。
他们信的神很多,共同信仰的有“三婆婆”,其次还有“华光”、“北帝”、“观音”诸神。
他们用木头雕刻了几代先祖的神像,供奉在蛋家棚里或小船上。
如果在海上遇到什么不测的事,他们就认为这或许是有神明要他们供奉了,回来后即请道士做“斋”,有的背着木雕神像,光着脚板从火炭堆中走过,是谓“过火山”,从迷信中寻求消灾脱难。
他们的节日很多,神明的生日及先祖的死日,他们都要拜祭。
祭祀节日比较重视初二、十六,不重视初一、十五,不喜欢九月重阳节。
他们最重视七月十四中元节,以及三月二十三日的三婆婆诞期。
⑧、疍民禁忌颇多。
筷子不能搁在碗上,碗碟等食具不准覆置,坐姿不能两脚悬空,说话忌讲翻、沉、慢、逆等语。
他们认为,这些都是不吉祥的,将会导致舟船搁浅、翻沉、不靠岸等恶果。
⑨、疍家人喜欢戴“疍家帽”。
“疍家帽” 用竹篾竹叶做成,直径约40厘米,帽沿下垂约5厘米,帽顶呈六角形。
“疍家帽”做工精细,编织讲究,外涂光油漆,坚实亮丽。
在帽内,编织时可镶嵌镜片或玉照。
蛋家帽安有四耳帽带,系紧帽带后,任凭风吹雨打,“疍家帽”也不易吹落,具有遮荫挡雨的功能,很适宜渔家人在海边使用。
疍家人以前还有互赠“蛋家帽”,以表示敬意或传情的习惯。
⑩、因受社会歧视,过去外沙、高德等地疍民建房子时不得开天窗,不得装门槛;上街时不准穿鞋。
总之,作为汉族分支的疍家人,中华文化是疍家历史文化的源头。
在近两千年的生存繁衍和发展演变过程中,疍家人是一群自强不息、斗争性强、具有较强抗争能力和生存能力的社会群体。
他们在江河沿海,有着广阔的生活天地。
这些特殊的水上居民,在中国民俗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