疍家人,时代变迁的民间见证者

合集下载

关于疍民文化的研究介绍

关于疍民文化的研究介绍

一种特别的‎文化——疍民文化摘要:随着社会文‎明进步的发‎展,疍民已相继‎上岸,结束了风来‎浪去的漂泊‎生活,但极富海洋‎风情的疍家‎文化得到了‎完整的保留‎和延续。

正是由于长‎时期的封闭‎造成了完整‎的疍家文化‎,而这种文化‎全靠口传心‎记和通过服‎饰文化的展‎示及居住文‎化的表现,婚丧嫁取特‎别与众不同‎的方言等深‎入浅出的传‎承。

今天已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组成组‎分之一,本文主要介‎绍疍民的一‎些基本文化‎。

关键词:生活习俗营生方式民间崇祀一.什么是疍民‎文化在南中国海‎洋辽阔的水‎面上,曾经活跃着‎一群长期浮‎居于海上的‎人们,因其艇如蛋‎型,故史籍称之‎为“疍家”,其主要分布‎在广东、广西和福建‎沿海一带。

在历史和人‎们模糊的记‎忆中,疍家仿佛自‎天玄地黄之‎初便生于水‎上,居于舟船,随潮往来,逐水而居,以出海打鱼‎、采珠为生,漂泊无定,被称为中国‎的“水上吉卜赛‎人”。

在中国的历‎史上,疍家是个特‎殊的群体,对于该群体‎的由来,由于缺乏文‎字史料记载‎,至今也没有‎一个权威、统一的说法‎。

有人认为他‎们是古百越‎族的后代;有人说他们‎是56个民‎族之外的另‎一个少数民‎族;还有一种说‎法更具传奇‎色彩:“东晋末年,农民起义军‎首领卢循顺‎海南下,战败后部下‎四散而逃,为了躲避官‎府的追杀,有一部分士‎卒乘船漂泊‎沿海一带,成为水上人‎家,从此以后,他们在水一‎方从事着打‎鱼、采珠、摆渡等职业‎,他们就是今‎天疍家人的‎由来。

由于身份来‎历不明等特‎殊原因,官府为了更‎好的控制这‎个群体,对他们实行‎约法三章,内容其中有‎不准上岸居‎住,不准读书识‎字,不准与岸上‎人家通婚的‎强制规定。

因为有了这‎个规定,特别是不准‎读书识字,造成了很恶‎劣的后果,造成了近千‎年以来,没有文字记‎载。

同时,因他们世代‎极少上岸,鲜与陆上的‎居民接触,无论在性格‎、语言、服饰、居所、婚俗和宗教‎信仰方面均‎自成一体,形成了极富‎浓厚海上风‎情的族风民‎俗,这被称为“疍家文化”。

九龙江上的疍民:船影不再,沧波有痕

九龙江上的疍民:船影不再,沧波有痕

九龙江上的疍民:船影不再,沧波有痕鹭客社:守望共同的尘世故乡如果您满意于下面的图文,请让更多的人关注“鹭客社”。

如今,生活在福建这块土地上的人们,最有可能是古闽后裔的,唯有疍民。

这是一个神秘的族群,这是一个古老的族群,这是一个被遗忘的族群,这也是一个最富有海洋文化气息的族群。

这个族群隐藏着远古闽人的航海秘密,孕育出河洛复兴的乡土传奇,他们以海为田,以船为家,漂泊在九龙江上,他们的同类遍及东南沿海,他们的行迹远至东南亚、甚至太平洋。

我对这个族群产生浓厚兴趣,大约于2018年年初。

那时,一位名为阮海棠的教书先生向鹭客社提供了系列珍贵图文,讲述平和小溪船民的故事,这让我对故乡有了一种全新的视角。

阮先生所出身的船民,不是一般的渔民,而是长年生活在连家船上浮家泛宅的水居族群,学界称其为疍民,本地人称其为白水仔(泊水仔、白水郎、泊水郎),船民则自称船底人。

据阮先生言,船民后裔在小溪,尚还有二千多人。

一、九龙江疍民的渊源我业余在研习史前史与百越史,对疍民的根源有所了解。

疍是一种古音,其原意已无从得悉。

汉字写法则很多,如蜒、蜑、蛋等。

疍民的来源,说法同样很多,其中,最主流的观点是百越遗民。

《越绝书》称百越人:“水行而山处,以舟为车,以楫为马,往若飘风,去则难从。

”疍民的水居特性与之相若。

从疍民的主要分布区域来看,刚好也与百越故地重叠。

唐刘禹锡曾撰文称:“闽有负海之饶,其民悍而俗鬼,居洞砦(寨)、家浮筏者,与华语不通”。

北宋泉州太守蔡襄到漳州游玩,曾写过一首诗《夜宿海边寺》,诗中有句:“怪得寺南多笑语,疍船争送早鱼回”。

可见,九龙江疍民自古有之。

傅衣凌教授在《福建畲姓考》中称:“在福建特殊部族中,畲与蜒实推巨擘,此两族其先盖同出于越,后乃辗转流布于闽浙赣三省边区,并深入于粤东,以其有居山、居水之异,爰分为二,实则一也。

”关于疍民的族属,我不赞同疍民都是汉族的说法,也不赞同疍民都是百越后裔的说法。

疍民的人种来源应是多元的。

疍家

疍家

蛋家人,又称为蛋民。

蛋民世居大蛋港、保平港、望楼港濒海诸处,男女以鱼为生,子孙世守其业,亦有置产耕种者,妇女则兼织纺为业。

蛋民即水上居民,像浮于盐水之上的鸡蛋,长年累月浮于海上,故得名为蛋民。

蛋民不属于一个独立民族,而是我国沿海地区水上居民的一个统称,属于汉族。

蛋民世居三亚市,祖籍多为阳江、番禺、顺德、南海等县的水上人家。

蛋民没有统一的语言,有部分蛋民仍保留原祖籍的语言(如三亚市的南海地区、海棠地区、昌江县海尾地区、陵水县新村港等地区粤语仍通行),大部分地区已没有独立的祖籍语言(如保平港、望楼港等地区),语言多与当地居民相同。

蛋民祖籍是汉族,风俗习惯与当地汉族相同,宗教信仰为佛教,但也有其特点,他们更信奉龙皇——如三亚港的妈祖庙、保平港(即港西湾)的五龙公庙,蛋民初一、十五都给它上香。

备猪、羊奠祀,让神明保佑他们安全、幸福。

现在,海南岛南部除少部分蛋民仍留在原居地继续谋生之外,大部分蛋民迁移到三亚港、红沙港、海棠港、新村港等地谋生。

职业仍“以鱼为生“。

蛋民的服饰与汉族基本相同,旧时以唐装为主。

蛋民喜欢的首饰与汉族基本相同,但偏爱玉器。

玉为湿润而有光泽的美石,是洁白美好的象征。

蛋家姑娘偏爱碧玉和翡翠。

以碧玉或翡翠雕成直径为2厘米左右大小的单孔圆环,然后配上3克左右的细金链作为别具一格的耳坠。

蛋家姑娘都爱打“脑髻“,金光闪闪的细链条耳坠别在双耳上方,耳朵下方悬吊着绿光闪耀的碧玉式翡翠环——给飒爽英姿的蛋家姑娘增添了媚人的光彩,象征着纯洁、美好、富有、幸福。

蛋家姑娘装饰除偏爱碧玉翡翠之外,所戴竹笠也很讲究。

他们一般喜欢戴上直径高8厘米,下半部为直径40厘米筒式竹笠。

这种竹笠做工考究,纺织目细,外部要刷上一层金黄色的海棠油。

笠带则为蛋家姑娘的杰作,以红、橙、黄、白、紫、蓝、黑等胶丝配上闪闪发亮的贝类小珠编织成宽约戴厘米左右的彩带。

蛋家疍家(正体字为蜑,标准汉语为dàn;亦作蛋家、艇家、水上人等)是广东、广西和福建一带一种以船为家的渔民。

疍家别称疍民

疍家别称疍民

行。将十几只,甚至数十只小艇连在一 起,用红布搭起凉棚。经济条件好的, 还雇来楼船紫洞艇,张灯结彩,大摆筵 席,热闹非常。后来疍家已经在陆地上 有了产业有了房子,很少在船上举行婚 礼了。现在,这种长长的送礼队伍是不 是由小艇演化而来的呢?
疍家婚庆
男女青年多于月白风清之夜以互唱渔歌表达情意,然后男方 托媒人以金银链为聘礼到女家求婚。再以送绣围裙之布为催婚信 物。婚前20天,新娘便开始哭嫁,俗称“唱叹歌”。结婚当天, 媒人先将男家彩礼,用一圆形银盘盛装,送到女家。女家组织10 多名年青女子,穿着美丽的衣服围着银盘歌舞,以示庆贺。然后 由四个命好(三代同堂以上,子孙齐全者)的渔妇背着新娘送到 男家,送嫁的礼队由一名美丽的姑娘撑着大红罗伞前行,八音乐 队、礼盒和载歌载舞的送嫁妹随后。礼盒中放着一只大碗、一双 筷子、一条花边围裙、一顶“铜锣帽”,其它礼悉如一般陆上居 民。另外,疍家还有一种婚俗,新郎不在家也可结婚。如果新郎 出海在外,新娘可在子夜过后按一般礼俗入夫家,新娘只要在神 台上烧一炷香便算拜堂了。
疍家信仰
疍民因祖籍是汉族,风俗习惯与当地汉族 相同,大多信仰佛教,但也因其是在海上讨生 活的人,所以他们更信奉龙皇,北海唯一的小 山冠头岭的海边就修了座龙王庙;也信奉妈祖, 市区的普渡震宫就供奉着观音和妈祖。疍民们 初一、十五都给它上香,让神明保佑他们平安、 幸福。
疍家婚礼
以前,疍家迎娶新娘,一般都在船上进
疍家语言
疍家人又称蛋民即水上居民,据说因像浮于饱和盐溶液之上的鸡蛋, 长年累月浮于海上,故得名为疍民。疍民据人类学家考察分析,证 实不属于一个独立民族,而是我国沿海地区水上居民的一个统称, 属于汉族。疍民没有统一的语言,有部分疍民仍保留原祖籍的语言, 大部分地区已没有独立祖籍语言,语言多与当地居民同化。

疍家

疍家

疍家旧时分布于珠江下游各支系的水上居民、流动渔民称作疍家人。

疍家的起源已无可考查,一说是广府、客家等珠三角汉民系到达珠三角的早期南方汉族人;一说是古越族或古黎族等南方水上民族受陆上民族排斥,多年来漂泊于海上形成的一种特殊民体。

它不是一个独立的民族,而是我国沿海水上居民的一个统称,乃属汉族。

目录∙• 疍家的来历 ∙• 北海疍家文化 ∙ • 疍家棚疍家的来历回目录疍家,这一称谓有人认为是因为疍家人常年以舟为家,生活在海上,如蛋壳漂泊于海面,所以称为疍家;也有人认为疍家人常年在海上与风浪搏斗,处于险恶的生存坏境,和独特的谋生手段,生命无保障,如同蛋壳般脆弱,故称为疍家。

疍家人主要从事沿海港湾的渔业和水上运输,他们祖祖辈辈浮家泛宅,与水为伴,长期与风浪搏斗,被人称为中国古代最伟大的航海家,也被人称作“疍家贼”,因在海面漂泊,又被称为海上的“吉普赛人”,解放初还差点成为中国第57个少数民族。

疍家人常常“出海三分命,上岸低头行。

”逐渐,他们形成了自己的“疍家文化”。

他们信仰佛教,更信奉龙王,每逢初一、十五都给它上香,且必备猪、羊奠祀,让神明保佑他们安全幸福。

他们喜唱“咸水歌”,出海打鱼时唱,织网聊天时唱,亲友相聚时更是唱出满天星斗,极富情调。

他们用唱歌在茫茫大海中慰藉自己孤独的灵魂。

北海疍家文化回目录 北海老一辈都知道“疍家佬”、“疍家婆”这些称谓,是指那些长期生活在海上、以船为家、以捕鱼为业为生的人。

北海外沙与地角的疍家人大致都认同自己的祖先来自福建,据老一辈疍家人说:由于见岸遇港就泊船扎营的迁徙特点,在19世纪的某一天,他们的祖先发现这个静静的海湾是个理想的避风港,于是在这里搭起疍家棚,定居下来,他们一代接一代繁衍,形成了疍家人相对聚居的两个居民区,并延续着疍家人的生活习俗和风情文化。

而居住在侨港镇的疍家人,则是历史上躲避战乱、侨居越南的华侨,因为1978年越南排华,祖国让他们在侨港镇这个宁静的港湾安了家。

他们是中国的“吉普赛”族群,千年沧桑巨变,尽在疍家人的脸上

他们是中国的“吉普赛”族群,千年沧桑巨变,尽在疍家人的脸上

他们是中国的“吉普赛”族群,千年沧桑巨变,尽在疍家人的脸上坊间五千年:来自四邻八坊、涵盖上下五千年的奇谈史趣及文化话题去年,南方沿海某渔村处的一个“游艇俱乐部”挂牌成立了;再上溯个二三十年,那里则是一处别墅林立、让人欣羡的生活富裕之地。

人们常诟病说“暴发户,多跋扈”,可是从当地老人岁月斑驳的脸上,我看到的却是一种久违的谦逊之风、他们的言行举止,无不透着浓浓的“远古先人”气息。

二三十年前的我也是初次听说到“疍家”一词;由于“富得流油”的中学同桌就来自该渔村,我甚至一度认为,“疍家”,就是富裕渔家的代名词。

谁能想象,这样的渔村在过去几千年间是何等样子?事实上,改革开放确实让部分“疍家渔民”成了先富起来的群体,不过随着对他们的深入了解,最后我不得不感叹:“这是多么奇特的一个族群呀,历史的千年沧桑巨变,再没有比在他们身上更为明显、更为强烈的了!”当代民俗学家们均认为,“疍家”就是古越人的后裔,由于为汉人分支,故称“蜑民”;直到民国之前,还有学者称他们为“疍族”。

明明是汉人的一个分支,为何会出现“族”的称谓呢?这事情就得从汉武帝时期说起了。

从古越人到“疍民”,他们在海上漂浮了两千年当代疍民基本分布在福建、广东和广西的沿海地区,在先秦时期,这些地方都属“百越”地域。

关于他们为何会漂流到海上并世居两千年,说起来恐怕得是枕头般厚的书,不过目前的主流观点已比较统一,那就是“汉武帝迁越”所致。

在汉帝国的形成过程中,不愿登岸的居水越人成了当代疍民的祖先古越人分“山番“和”居水“两大类,秦汉一统百越后,坚持留在山上的“山番“就逐渐演变为后来的畲民、蛮僚;再经过隋唐时期的大融合,岭南地区分布甚广的“蛮僚”多已成为汉人的一部分,如今粤西地区的人民就是其后裔(相关历史可参看冼夫人的故事)。

而”居水“的那部分越人呢,则由于不惯田地耕作拒绝内迁,山上有蛮僚、平原上有汉民,他们就唯有整体迁居到海岸边上了。

在汉武帝一统闽越的历史中(元鼎~元封年间,公元前112~110年),当时的东瓯国民就被整体迁移到了山西、安徽一带,由于居水越民拒绝内迁,故而也有说法是因为他们“害怕报复”而漂流到海上。

第五集

第五集

第五集海上人家(疍民)时代变迁中的疍民画面海上-冯亚福捕鱼解说他叫冯亚福,三亚陵水县新村镇的渔民,在这片海上已经生活了近半个多世纪。

面对着眼前熟悉的海面慢慢地变得陌生起来,像所有老一代的蛋家人一样,他们目睹了这历史性的转折。

这样转折让老冯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力,他们的生活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

画面海上渔船缓缓地进入解说这密密麻麻地飘浮着一幢幢小屋,每一座房子的四周,都有排排网格状,呈井田式规则排列的养殖网箱,这就是俗称的“渔排”。

鱼排内,航道纵横,绵延数里,这气势宏大的海上村寨,生活着海上人家“蛋民”。

解说最早的史料记载:南宋周去非的《岭外代答》,“以舟为室,视水为陆,浮生江海者,�也”。

清光绪《崖州志》记载:"蛋民,世居大蛋港、保平港、望楼港濒海诸处。

男女罕事农桑,惟辑麻为网罟,以鱼为生。

子孙世守其业,税办渔课。

间亦有置产耕种者。

妇女则兼织纺为业。

"蛋民即水上居民,因像浮于饱和盐溶液之上的鸡蛋,长年累月浮于海上,故得名为蛋民。

那么,这个富有神秘、传奇色彩的昼民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呢?。

解说根据《说文解字》及顾炎武《天下郡同利病说》等的记载,其为“南方之夷”,“林邑族”;根据《古今图书集成》说其是“马人”;根据屈大均、李凋元的说法,疍民为“鲸鲵之族,其性嗜杀”,“蛇种,故祀蛇于神宫也?”再据“汉族分支”的说法,“他们的祖先,因避干戈之扰,潜居水中,子孙习惯,所以永滞水上”。

《粤中见闻录》记载:“秦时屠睢将五军临粤,肆行残暴,粤人不服。

多逃入丛薄中,与鱼鳖同处。

蜒,即丛薄中之遗民也,世以舟为居,无土著,不事耕织,惟捕鱼及装载为业,善泅水。

”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发诸尝逋亡人、赘婿、贾人,略取陆梁地,为桂林、象郡、南海,以适遣戍西北,斥逐匈奴。

”三十四年(前213年),“适治狱吏不直者,筑长城及南越地。

”(《史记•始皇本纪》)秦始皇通五岭,当在此两年。

越(粤)人受到秦兵的压迫而逃入水中居住,这样算来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了。

疍家文化

疍家文化

疍家文化疍民——江海上漂泊的诗意灵魂疍民,是对在沿海港湾和内河上从事渔业及水上运输,并以船为家的水上居民的称呼。

在中国的历史上,疍民是个特殊的群体,有的人类学家认为他们是古越族的后代。

因为常年漂泊海上,他们又被称为海上的“吉卜赛”人,在解放初期民族甄别时,他们差点儿成了中国第57个少数民族。

部分人类学家认为,疍民属于汉族,是我国一个独特的民系,类似客家人。

和客家人一样,他们漂泊、迁徙、避世。

不过,客家人躲进深山老林,而他们隐身于汪洋大海。

客家人族群庞大、负重历史,而他们更多的是淡泊、轻松、知天命。

疍又称但户、蛋家、疍民。

在广东地区,疍家还有“白水郎”等别称,今天东莞市沙田镇的居民多为其后裔。

疍家人常常“出海三分命,上岸低头行。

”逐渐,他们形成了自己的“疍家文化”。

他们信仰佛教,更信奉龙皇,每逢初一、十五都给它上香,且必备猪、羊奠祀,让神明保佑他们安全幸福。

他们喜唱“咸水歌”,出海打鱼时唱,织网聊天时唱,亲友相聚时更是唱出满天星斗,极富情调。

他们用唱歌在茫茫大海中慰藉自己孤独的灵魂。

上世纪六十年代,时任广东省委书记的陶铸视察了疍民的海上渔村,曾经拨款给疍民在岸上盖瓦房让他们迁居。

但素来以船为家的他们,上岸居住一年多后又悄悄回到“疍家棚”。

人们很难理解疍民这种对海的依恋和寄托。

据说他们是因为离不开大海母亲的摇篮和浪涛声声的陪伴,在经历了许多个失眠之夜后,最终不得不回到飘泊于潮海浪尖的船上。

或许,疍民从以舟楫为生的那一天开始,漂泊就成了他们注定的命运。

百年变迁传唱沙田疍家文化多年前的东莞沙田,没有田,也没有地,荒芜的滩涂上,只有一条条纵横交错,数不尽的河涌河道。

就在这缓缓的流水间,无数以舟楫为家,捕鱼为业的流浪者在此漂泊,他们就是疍民。

疍民一般居住在通称为“大沙田”的珠江口岸两边。

据东莞市沙田镇的老人介绍,该镇的疍民都是从四方流浪过来的,彼此互不认识。

他们既无法形成部落,也不能团结在一起,因此被人欺负也只能默然接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6 小康 INSIGHT CHINA
本期策划
年,南方故事
THE CURRENT PLANNING
70疍家人,时代变迁的民间见证者
装饰一新的花船,鱼贯而出,悠扬的咸水歌声萦绕两岸。

伴随着鞭炮声,一艘花船行驶在广东省珠海市斗门区的小河上。

新娘们在船上进行传统仪式,花船行至码头,新娘等待新郎迎亲,按照疍家人的婚庆习俗,新娘上岸后首先跨过火盆寓意吉祥如意……这就是珠海首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水上婚嫁集体婚礼的现场,也是疍家人世代相传的传统习俗。

疍家人是对中国沿海地区水上居民的一个统称,主要分布于福建福州、广东、广西和海南等省份。

珠海市斗门区具有独特的沙田水乡文化,水网交织,峰峦错落,千顷稻花,十里莲江,保留着较好的岭南特色与水乡风貌。

生于斯、
长于斯的斗门疍家人在生产、生活中,顺应大自然的变迁,创造自己的精神家园,形成了特有的水上方言和民俗风情。

非遗资源丰富的疍家文化
“疍家人分为‘海疍’、‘河疍’和‘珠疍’,以地理位置区分。

海疍就是在沿海地区为主,也称为‘咸水疍’,在广东主要分布于阳江、湛江一带;河疍是在内河一带;而珠疍则是以养珠为主,打鱼农耕为副。

斗门的疍家人在珠江出海口,是海水、江水交界之地,所以斗门疍家人有海疍也有珠疍。

他们如今分布在白蕉镇、莲洲镇等地。

”斗门区文化馆馆长沈俊校向《小康》记者介绍。

据了解,斗门的疍家人有超过400
年的历史,在元朝已经记载。

从古到今,疍家人主要以捕鱼和运输为业。

本身就是疍家人的原斗门区党史研究室主任梁少华告诉《小康》记者,过去斗门由于地理优势的原因,水路运输相当发达。

当时,疍家人会从广东江门、中山石歧等地运输食品、酱料到斗门,或者从斗门运输商品到其他地方。

“水流柴枝随水漂,冚篷艇仔八方摇,有幸上得岸上住,风过茅寮似吹箫。

”郭幸福哼着咸水歌,歌声传遍水乡两岸。

他原本是斗门区莲洲镇横山村一位普通村民,现在有个身份是非遗传承人,他惋惜的是代代人吟唱的咸水歌,如今已经不再成为疍家人的“流行歌曲”。

面临一度没落失传的文化,在国家
疍家人是对中国沿海地区水上居民的一个统称。

其中,珠海市斗门区的水乡风貌岭南风情与精神特质逐渐形成了别具一格的“疍家文化”。

如今,疍家传统因着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而大力传承。

改革开放以来,疍家人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小康》·中国小康网记者 麦婉华
77 小康 INSIGHT CHINA
本期策划
70年,南方故事THE CURRENT PLANNING
故事提出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后,斗门区开始了一系列的动作,重拾濒临消失的疍家文化,传承之路迎来曙光。

沈俊校表示,迄今为止,“斗门水上婚嫁”、“装泥鱼”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飘色”、“七月三十装路香”、“横山鸭脚包”等6项已被列入广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莲洲舞龙气”、“莲洲地色”等16项已被列入珠海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装风膳”、“正旦晚煮菜茶”等30项已被列入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70多条非遗线索正在挖掘整理之中。

另外,他还建议创建疍家文化生态保护区,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本土文化旅游品牌,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融合发展,保护疍家传统文化遗产,并助力乡村经济振兴。

“如今在斗门城区江边的西堤公园
还会听到咸水歌,也就是沙田民歌。

因为对于传统文化越来越重视,所以大家都更有意识去传承。

一些传统文化如沙田民歌会进到校园,让孩子们从小就学习,并且传承下去。

”原斗门电台台长梁伟文对《小康》记者说。

新时代疍家人的产业发展
来到斗门区白蕉镇昭信村一带,《小康》记者已看不到河边遍布疍家人小船的风光。

一路上养鱼的水塘遍布,道路旁边都建起了3、4层的小洋楼。

唯一还能看到当年疍家人足迹的,就是留在河边的村界红棉。

过去疍家人是在江河里谋生的,生活十分艰苦,渴望能洗脚上岸,过上安定自由的生活。

后来,疍家人渐渐转为沙田农民,开垦荒滩海涂,过着半渔半耕生活。

梁少华介绍,斗门的疍家人改
变了生活方式,成了沙田农民。

若有十户八户居住在一起,就形成了一个小村。

斗门的疍家人选择住地时,就在围头围尾各种上一颗木棉树作为识记,也作为村的分界。

“从改革开放开始,斗门疍家人的生活就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梁少华说,上世纪80年代初期,人们开始告别茅草屋,大规模建上砖瓦房;到了上世纪90年代中期,疍家人开始住上自建的小洋楼、小别墅;到现在,疍家人开豪车,买高档商品房的不在少数。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过去生活艰苦的疍家人如今生活水平提高了如此之多?记者在走访中得到了答案——养殖产业。

以昭信村为例,其水产养殖历史悠久,因养殖海鲈而闻名,也是地理标
志产品“白蕉海鲈”的重要产地。

全国70%以上的海鲈产量来自昭信村,昭信村也有“中国海鲈之乡”美誉。

作为典型的水产养殖专业村,昭信村形成较大产业规模,养殖面积达4100多亩。

“从1992、93年开始,我们村就开始了海鲈的养殖。

到了现在,整个产业链都已经在这里,不只是生产,还有加工,销售都在本地。

因此,现在村里的家庭就算不养鱼,而是把地承包出去让人养殖,每年都有好几万分红。

如果加上自己也养殖或者加入产业链工作,收入也就更高了。

”昭信村本地养殖户村民刘先生告诉《小康》记者。

在当地加工生产的珠海壹条鱼食品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陈岳远则表示,在市场经济的时代,养殖业也要承担不少风险,例如很多人都跟风养殖,导致海鲈供过于求。

另外,在养殖业规模化的时代,要求当地村民与时俱进,要不断优化与改善养殖技术。

编辑/余弘阳
珠海首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水上婚嫁集体婚礼的现场,也是疍家人世代相
传的传统习俗。

图/
梁力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