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修辞学》课程作业讲课稿

合集下载

古代汉语修辞教案模板范文

古代汉语修辞教案模板范文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古代汉语的修辞手法及其特点。

2. 培养学生运用修辞手法进行表达的能力。

3. 增强学生对古代汉语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古代汉语的修辞手法及其特点。

2. 掌握并运用几种常见的修辞手法。

教学难点:1. 理解修辞手法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

2. 学会分析文学作品中的修辞手法。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介绍古代汉语修辞手法的重要性。

2. 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讲授新课1. 介绍古代汉语的修辞手法及其特点。

a. 引用:举例说明引言、引事、引文。

b. 譬喻:明喻、暗喻的区分及举例。

c. 代称:举例说明性状代称、泛称代特称、特称泛代称。

d. 并提:举例说明并提的运用。

e. 互文:举例说明互文的运用。

2. 讲解修辞手法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

a. 分析《诗经》中的修辞手法。

b. 分析《楚辞》中的修辞手法。

三、课堂练习1. 让学生阅读一段文学作品,找出其中的修辞手法。

2. 让学生尝试运用修辞手法进行写作。

四、总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

2. 强调修辞手法在文学作品中的重要性。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复习上一节课所学的修辞手法。

2. 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讲授新课1. 讲解修辞手法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

a. 分析《史记》中的修辞手法。

b. 分析《汉书》中的修辞手法。

2. 讲解修辞手法在现代写作中的运用。

a. 举例说明修辞手法在现代写作中的运用。

b. 强调修辞手法在提高写作水平中的作用。

三、课堂练习1. 让学生阅读一段文学作品,找出其中的修辞手法。

2. 让学生尝试运用修辞手法进行写作。

四、总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

2. 强调修辞手法在文学作品和现代写作中的重要性。

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让学生写一篇运用修辞手法的作文。

2.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态度和参与度。

3. 作文评价:评价学生在作文中运用修辞手法的熟练程度。

汉语修辞学教学大纲

汉语修辞学教学大纲

《汉语修辞学》教学大纲一、课程说明1、课程编码:060522432、课程性质本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的专业选修课之一。

3、教学目标与任务本课程以国家关于语言文字的方针政策为依据,通过汉语修辞学理论知识的讲授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使学生把握汉语修辞的基本规律,以增强修辞表达、修辞理解能力和修辞批评水平以及学术研究能力,从而达到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和整体语文素质的目的,为从事各项工作,特别是语言文字工作和语文教学工作打好基础。

该课程主要包括修辞活动与修辞学、语言环境、修辞原则、语言变体与同义手段、意义修辞、语音修辞、句式修辞、修辞格式、语言风格、篇章修辞等内容。

3、教学要求本大纲是教师教学及考核的主要依据。

本课程以课堂教学为主,以学生自学和课堂讨论为辅。

课程突出学术性、实践性、趣味性、实用性。

本课程每周2学时,2个学分。

以考查方式进行考核,成绩以百分记。

二、学时分配总参考学时:36学时。

《修辞学》学时分配表三、课程内容第一章修辞活动与修辞学教学目标与要求本章主要学习修辞学的基本内涵、修辞学的学科属性、主要修辞观、修辞研究传统、修辞学论著中的例子问题、修辞学研究的几组关系、研究的方法和对象、修辞学的范围和任务与功能。

要求学生能够了解并掌握修辞学的基本概念、修辞学的基本理论和汉语修辞学研究概况。

教学重点修辞的内涵、修辞学的学科属性、基本概念、主要修辞观、研究方法。

教学难点修辞学的学科属性、主要修辞观、修辞学研究的几组关系。

考核要求修辞的内涵、修辞学的学科属性、主要修辞观、基本概念。

教学基本内容第一节修辞——古老的传统第二节古老而年轻的修辞学一、修辞理论的缘起和历史沿革二、主要修辞观及其偏颇三、修辞学研究传统四、修辞学的学科属性五、修辞学的学科地位第三节修辞与修辞学的定义一、修辞和修辞学二、修辞与漏洞三、零度与偏离四、显性与潜性五、修辞的四个世界第四节修辞学研究的几组关系一、语言和言语与思维及思想之关系二、语言世界和物理世界之关系三、修辞和语法与逻辑之关系。

汉语修辞学汉语修辞学02-课件PPT_11_11

汉语修辞学汉语修辞学02-课件PPT_11_11
在下——吾、臣、朕、哀家
• 十分、很、非常、贼、N、老(上海 话)、倍儿(见领导“红楼”选手倍 儿紧张,《法制晚报》2007年3月16 日)

– “京师大学堂”、“京师大学校”和“北京大学” – “但为了Academician,科学家们还是煞费了心思。
起初拟为“会员”,觉得太俗。而后称为“学侣”, “院侣”,没有科学倒有了宗教味。又说译为“院员” 吧,更不好听,好像是扫大街的清洁工。几经周折, 傅斯年先生倡议称“院士”。真是一个好词,听着看 着,都有了深邃和高雅的感觉。交给“评议员”们去 表决,一致通过。”
语体分化造成的。伴随语体分化而来 的是风格差异,比如通俗、平实、自 然、庄重、正式、典雅、诙谐、幽默 等等。也就是说,在一组表达同样理 性意义的词语中,它们具有风格上的 差异。这些差异可以用上述风格范畴 来区分。

• “解决”、“搞定”、“摆平”、 “搞掂”
• • 我、俺、偶、俄、阿拉、本人、鄙人、

摄影展《俺爹俺娘》、摄影展报道《我看
〈我的父亲母亲〉》;电影《我的父亲母亲》 ;
电视剧《好爹好娘》

钱、钞票——款、货币:中国人民银行——
中国人民钱行、中国人民款行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商议、商量 “寻

思——思考”,“自个儿——独自”, “机灵——聪颖、聪慧”,“好像——仿佛” 。
• (二)词语的风格标示功能 • 词语的语体标示功能实际上是词语的
– “呐喊”、“喊叫”、“呼喊”、“吆喝”
– “娘”、“妈妈”、“母亲”
– “老婆”、“爱人”、“妻子”、“夫人”
二、词语的意义或 功能
• 语言意义、言语意义
• 理性意义、附加意义
• 语言修辞功能、言语修辞功能 • 把脉——北京市请专家为北京的发展把

汉语修辞学汉语修辞学02-课件PPT_16_16

汉语修辞学汉语修辞学02-课件PPT_16_16

《汉语修辞学》课程第二章修辞手段第四节句式修辞主讲教师:陈汝东教授•说话、写文章,如同量体裁衣,肥瘦松紧,可随意整合。

同样的材料,可做成不同的样式。

同样的意思,同样的词语,可以组织成风格、效果不同的话语。

句式在其中起了重要作用。

–大科学家牛顿有个传说是:他养了两只猫,一只大,一只小。

他为便利猫的出入,在门上开了两个洞,一小,一大。

他认为大猫不能进小洞,可不知道小猫能进大洞,开一个洞就够了。

这故事是笑学者脱离生活实际,还是笑科学思想方法认死理,不灵活?(金克木《大小猫洞》)有个传说:大科学家牛顿养了两只猫,一大,一小。

为便利猫出入,他在门上开了两个洞,一小,一大。

大猫不能进小洞,小猫却能进大洞,开一个就够了。

这是笑学者脱离实际,还是笑其认死理,不灵活?传说大科学家牛顿养了一大一小两只猫。

为便利猫出入,他在门上开了一大一小两个洞。

他认为大猫不能进小洞,可不知道小猫能进大洞,开一个洞就够了。

不知道这故事是笑学者脱离生活实际,还是笑科学思想方法认死理不灵活。

•黄犬奔马句法工拙论• 1.有奔马践死一犬。

——沈括• 2.马逸,有黄犬遇蹄而毙。

——穆修• 3.有犬死奔马之下。

——张景• 4.有奔马毙犬于道。

—《唐宋八家丛话》• 5.有犬卧通衢,逸马蹄而死之。

—欧阳修同院• 6.逸马杀犬于道。

——欧阳修一、句式的语气变化•按语气,汉语句式可划分为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和感叹句四种。

话语组织过程中,可以根据表达需要,选择不同语气的句式,以使话语更具效力。

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王维)在农村长大的姑娘,谁不熟悉拣麦穗的事呢?我要说的,却是几十年前拣麦穗的那段往事。

月残星疏的清晨,挎着一个空荡荡的篮子,顺着田埂上的小路走去拣麦穗的时候,她想的是什么呢?在那夜雾腾起的黄昏,蹚着沾着露水的青草,挎着装满麦穗的篮子,走回破旧的窑洞的时候,她想的是什么呢?唉,她能想什么呢?!(张洁《拣麦穗》)•感叹句重在突出感情。

汉语修辞学汉语修辞学02-课件PPT_19_19

汉语修辞学汉语修辞学02-课件PPT_19_19

《汉语修辞学》课程第三章修辞方法第二节形式化修辞方法主讲教师:陈汝东教授一、两两相对法——对偶•1.对偶的性质•汉语运用中还经常出现字数(或音节数)相等、句法结构相同或相似、语义相关、两两相对的言语格式,通常称为对偶或对仗。

如果用在节庆中又称为对联、对子,如果出现在楼台亭阁的楹柱(框)上,则被称为楹联。

•①恩比青天,广施甘露千株翠;•节犹黄菊,报得春风一寸丹。

•②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三角函数,数数含辛茹苦;•平行直线,交叉直线,异面直线,线线意切情真。

•2.对偶的类别•对偶按照上下联之间的格律、句法结构、语义等的不同要求,区分为工对(严式对偶)和宽对。

对偶又可根据上下句之间的语义关系,分为正对、反对、串对三种。

•(1)正对。

正对是上下联各从一个方面说明同一事理,两者相互补充。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2)反对。

反对的上下联是从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揭示事理。

•“骑奇马,张长弓,琴瑟琵琶八大王,王王在上,单戈成战(俄使者);•伪为人,袭龙衣,魑魅魍魉四小鬼,鬼鬼犯边,合手即拿(纪昀)。

(3)串对。

串对也叫“流水对”,上下联之间具有因果、条件、目的等关系。

串对对词性、句法的要求往往不那么严格。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深化企业改革,加速经济发展”•3.对偶的功能•(1)对偶的修辞功能•一支粉笔两袖清风,三尺讲台四季晴雨,加上五脏六腑七嘴八舌九思十想,教必有方滴滴汗水诚滋桃李芳天下;•十卷诗赋九章勾股,八索文思七纬地理,连同六艺五经四书三字两雅一心,诲而不倦点点心血勤育英才泽神州。

•(2)对偶的文化功能•第一,汉语中的对偶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

《诗经》、古典诗词•第二,对偶作为汉语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不仅历史悠久,而且使用领域广泛。

节庆、婚丧嫁娶等。

•第三,对偶也是宗教文化和园林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济南大明湖)•第四,对偶是一种文化修养•解缙的故事:“门外千杆竹,家内万卷书。

汉语修辞学课程教学大纲

汉语修辞学课程教学大纲

《汉语修辞学》课程教学大纲2005-03-011汉语修辞学教学大纲大纲说明一、课程的性质、教学目的和任务“汉语修辞学”是为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专科升本科学员开设的一门选修课,是汉语言文学专业专科基础课“现代汉语”基础上的进一步提高。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在初步具备现代汉语修辞知识和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加深对修辞学基本知识基础理论的理解,掌握基本的修辞技巧,从而提高实际应用语言的水平。

本课程课内学时为36课时,共2学分,开设一个学期。

二、教学内容及要求本课程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修辞概说,介绍修辞学的基本情况;词语的锤炼,介绍词语锤炼的基本要求和采用的方法;句式的选择,介绍六组十二种句式的特点、作用及其运用;语言的声音美,介绍语音修辞的基本技巧;修辞格的运用,介绍十种常用修辞格的特点、构成及其运用技巧。

本课的教学要求做到:(一)在教学内容和理论体系上注意做好与“现代汉语课”的衔接。

(二)本课程的实践性很强,因此在教学基本知识理论时要注意引导学生注意实践联系,重在实践练习,做到学以致用;教学要讲求适用,使学生通过课程基本知识的学习有切实的收获。

(三)修辞是一种创造性的语言实践活动,教学中要注意让学生摆正创新与规范的辩证关系,注意语言运用的规范。

(四)修辞学的教学要突出当前社会生活的修辞实践,因此教学中要注意引用当前口语、报刊、影视剧的修辞用例,突出修辞的时代感。

三、教学媒体的使用本课程以文字教材为主,采用李庆荣编著的《现代实用汉语修辞》为主教材,主教材是教学大纲内容的具体体现,是组织教学和期末复习考试的基本依据。

教材各章后面附有形式多样的综合练习题,可供学生自学复习参考。

本课程不提供音像教材,各地可根据实际需要制作一些录音或录像辅导,指导学生自学,也可以通过各个省市的教学平台发布辅导文本,制作IP课件,组织网上讨论等,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个别化学习提供必要的帮助。

教学内容第一章修辞概说【教学目的要求】本章教学目的着重说明修辞的一些基本问题,阐明修辞的性质,修辞同语境的密切关系,修辞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修辞的学习方法,修辞主体的修养要求等,其中修辞与语境的关系要注意重点讲授。

汉语修辞学

汉语修辞学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酒一样的长江水 醉酒的滋味
是乡愁的滋味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2019/10/13
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 血一样的海棠红 沸血的烧痛 是乡愁的烧痛 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
(余光中《乡愁四韵》)
课件作者:北京大学陈汝东教授,版权所有,未经允 许,严禁转贴、转载
五、风格功能
•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 长城内外,惟馀莽莽,大河上下,顿 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腊象,欲与 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 分外妖娆。
•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 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 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 • (毛泽东《沁园春·雪》 )
•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 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 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汉语修辞学》课程
第二章 修辞手段 第一节 语音修辞
主讲教师:陈汝东(教授)
Hale Waihona Puke 三、节奏功能• 语音除了上述修辞功能之外,还可 以调节话语的节奏,这主要是通过 音节和停顿进行。
•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 生意气,挥斥方遒。”
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 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 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 (yì)鲛(jiāo)绡透。桃花落, 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 莫!莫!莫!( 陆游的《钗头 凤》)
四、语篇功能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徐志摩的《再别康桥》 )

汉语修辞学

汉语修辞学

汉语修辞学第一讲现代汉语修辞学课程概说一第一讲的重点1、了解本课程的性质和目的2、了解汉语修辞学发展简史及不同时期的特点二本课的范围、性质、目的和功能三本课的学习方法四汉语修辞学发展简史1、汉语修辞学的发展简史先秦时期:《易·小取》的“立诚”说、《论语》“辞达”说汉代: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报任安书》魏晋:曹丕《典论·论文》、刘勰《文心雕龙》、陆机《文赋》隋唐:刘知己《史通》史论修辞的原则韩柳等的文论修辞司空图、白居易、杜甫诗论修辞宋元:陈骙《文则》第一部汉语修辞学专著王构《修辞鉴衡》第一部以修辞命名的书明清:胡震亨《唐音癸签》断代修辞学资料汇编《李笠翁曲论》、金圣叹的文论、王国维的《人间词话》2、汉语修辞学的分期及其特点据袁晖、宗廷虎主编《汉语修辞学史》的观点以20世纪为分水岭,分为古代和现代汉语修辞学。

古代汉语修辞学内容丰富,但分散于经解、文论等论著中,未形成独立学科,缺少整体性、系统性。

现代汉语修辞学吸收西方修辞学理论又基础传统修辞学的基础,具有科学性、体系性、系统性特点。

第二讲修辞学概说一、第二讲的重点1、“修辞”的不同含义2、修辞学的研究对象和性质二、“修辞”的含义“修辞”可以指修辞学、修辞现象、修辞活动所谓修辞现象就是修辞活动所产生的“痕迹”。

它表现为高度的一致性。

古代的活用、今天的活用,古代的诗歌音乐美、今天的诗歌音乐美都有内部一致性,都是为了追求特殊修辞效果而进行一定修辞活动之后所留下的有明显规律性、系统性的可观察、分析的现象。

所谓修辞活动就是为追求一定的修辞效果而利用语言材料所进行的言语交际行为。

三、修辞学及其研究对象修辞学是研究言语交际行为过程中影响表达及接受效果的规律的学科。

修辞学探讨的是隐藏于修辞现象、修辞活动背后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成规模的体现出一定系统性的抽象又客观存在的规律。

修辞学的研究对象:与语言材料的运用有关的有一定交际目的的具体修辞活动、修辞现象背后的规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语修辞学》课程作业
《汉语修辞学》平时作业
第一次作业
一、名词解释
1.修辞
修辞修饰文辞;作文;亦指文辞或修饰文辞. "修"是修饰的意思,"辞"的本来意思是辩论的言词,後引申为一切的言词。

修辞本义就是修饰言论,也就是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利用多种语言手段以收到尽可能好的表达效果的一种语言活动。

2.修辞学
修辞学是研究修辞的学问,修辞是加强言辞或文句效果的艺术手法。

自语言出现,人类就有修辞的需要。

修饰自己的文章、语言,吸引别人的注意力、加深别人的印象和抒情效果。

修辞学主要研究的是词格(即通常所说的修辞方法)、言语修辞活动(主要与语境、语体有关)、言语风格等3.同义词
同义词是名称不同但表达的词条意思相同的词条.
4.反义词
反义词就是两个意思相反的词,包括:绝对反义词和相对反义词。

分为成对的意义相反、互相对立的词。

5 . 骈立四字格
以形式整齐,结构对称,声调铿锵和谐,表义精炼的词语
二、简答
1.修辞学研究的对象是什么?
修辞学是研究修辞的学问,修辞是加强言辞或文句效果的艺术手法。

自语言出现,人类就有修辞的需要。

修饰自己的文章、语言,吸引别人的注意力、加深别人的印象和抒情效果。

修辞学主要研究的是词格(即通常所说的修辞方法)、言语修辞活动(主要与语境、语体有关)、言语风格等
什么是成语活用?有哪两种形式?成语本身不仅是现代汉语词汇组成部分之一,而且具有构成辞格的特殊功能,它是汉语言的精萃,它既有稳定性的一面,又有灵活性的一面,即成语活用。

它的表现手法丰富多彩,灵活多变。

成语活用有两种形式,一、成语的套用.二、成语的简用.
2.词语的变异有哪几种类型?
语言变异的界定:语言作为人们交流和表达自己思想的工具在不断的使用过程中,逐渐沉淀出一套系统的常规用法,形成了各种语言体系。

但是事物是变化和发展的,在日常生活的使用中,语言会产生各种非常规的使用形式,并在人们的不断使用中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普遍传播,最后变为常规用法。

那些非常规的语言形式就被称为语言变异。

一、区域变异:不同民族文化的接触、碰撞与融合是引起文化变迁及语言变异的重要原因之一。

新词语中这类语素变异类型有以下几种:1.区域变异:一是外源语素。

二是自源语素。

三是方源语素。

二、阶层变异:在多种因素的刺激下,包括媒介特性的客观刺激和大众情感的主观刺激,新词语中出现了非常规搭配的BBA式或ABB式变异,B语素在成人用语中一般不重叠使用,但其重叠式可以出现在儿童学习语言时期。

而新词语却选择其重叠形式进入构式,且构式具有开放倾向,表明当前社会用语往往会受年轻人语言记忆痕迹回放的影响,显现出类似儿童习语诉求的表达方式,是一种值得关注的阶层语言变异现象。

三、组合变异。

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一类是修辞变异,可概括为两种情况:使用仿词的修辞手法,造成的语言变异。

3.朱自清有一篇著名的散文,内容是关于回忆父亲的,为什么题目用了《背影》?
这篇散文的特点是抓住人物形象的特征“背影”命题立意,组织材料,在叙事中抒发父子深情。

“背影”在文章中出现了四次,每次的情况有所不同,而思想感情却是一脉相承的。

第一次是文章的开头,开篇点题“背影”,有一种浓厚的感情气氛笼罩全文。

第二次是在车站送别的场面中,作者对父亲的“背影”作了具体的描绘,这是写作的重点。

父亲胖胖的身躯,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步履艰难,蹒跚的爬过铁道为儿子买橘子。

这个镜头表现了父亲爱儿子的深厚感情,使儿子感动得热泪盈眶。

第三次是父亲和儿子告别后,儿子眼望着父亲的“背影”在人群中消逝,离情别绪,又催人泪下。

第四次是在文章的结尾,儿子读着父亲的来信,在泪光中再次浮现了父亲的“背影”,思念之情不能自己,与文章开头呼应。

这篇作品把父子之间的真挚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但不同于一般作品去描写人物肖像,着力于神情、音容笑貌的描绘,而是抓住人物形象的一个特征“背影”,不惜笔墨作具体细致的刻画。

第二次作业
一、名词解释
1.对偶
对偶,在不同的领域有着不同的诠释。

在词语中,它是一种修辞方法,两个字数相等、结构相似的语句表现相关或相反的意思。

2.排比
排比是一种修辞手法,利用三个或三个以上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和语气相同的词组(主谓/动宾)或句子并排,达到一种加强语势的效果。

3.叠用
亦作“迭用”。

重叠应用。

4.设问
为了引起别人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自问自答,叫做设问。

5.反诘
反诘是反问的意思,但又不同于反问,它有追问、责问的意味。

反诘是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以加强语气。

二、简答
1.整句有几种表现形式?
创作整句的修辞手段主要是对偶、排比、叠字、回环、层递、反复等方法,其中的对偶的严对,可以说是整句的典型,不但要求字数相同,结构一致,而且在句子结构同一位置上,要求词性相同,词语的意义类属也要保持一致。

2.什么是否定句?什么是双重否定句?
表示否定的句子。

必须有否定词,
双重否定就是否定两次,即表示肯定的意思,但必须有否定的意义在里面。

3.设问句和反问句同一般的疑问句有什么不同?
相同点:均有问号
不同点:反问句,表明说话者观点,是一种强烈的肯定句
设问句,自问自答,表明观点
一般问句,没有表明观点,希望得到回答。

文章中则表现为在下文某处有答案,也可能没有
第三次作业
一、名词解释
1.比拟
比拟就是把一个事物当作另外一个事物来描述、说明。

2.夸张
夸大;言过其实。

3.婉言
婉转的言辞。

4.双关
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和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这种修辞手法叫做双关。

5.反语
反语是一种修辞格。

运用跟本意相反的词语来表达此意,却含有否定、讽刺以及嘲弄的意思,这种手法叫做反语。

二、简答
1.明喻、暗喻和借喻之间有什么不同?
明喻指主体、喻体、比喻词都出现的比喻句。

常用:像、好像、如、如同、似、若、仿佛、犹如、恰似、一般、好像……一样、仿佛……似的等比喻词。

暗喻又称隐喻,它的主体和喻体也都在句中出现,但不像明喻那样用“像、如”一类的比喻词,而是用“是、为、就是、成、变成、当作”等词语。

借喻是不用比喻词,本体也不出现,直接用喻体来替代本体。

比起明喻、暗喻来,借喻的本体和喻体关系最紧密。

2.直接夸张和间接夸张有什么不同?
夸张从形式上看可以分为直接夸张和间接夸张。

直接夸张就是不借助于其他修辞格的夸张,也称单纯夸张或自身夸张。

间接夸张就是通过与其他修辞格结合进行的夸张,常见和比喻结合,实际上是一种比喻性夸张。

3.常见的借代方式有哪几种?
1.喻借,即比喻性借代。

其真义与借义之间的语意关系是相似。

2.旁借,即非比喻性借代。

其真义与借义之间的语意关系不是相似,而是其它关系。

借代的方法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种:部分代整体、特征代本体、具体代抽象、工具代本体、专名代泛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