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转构造的反转程度及其与油气聚集的关系

!!!!

反转构造的反转程度及其与油气聚集的关系

刘新月",常波涛",孙连浦",余培湘#,李方清#

("$同济大学“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海#%%%&#;#$中国石化河南油田分公司勘探处,河南南阳’()")#)摘要:结合典型反转构造地震剖面,分析了断层型和褶皱型两类反转构造的反转程度,上下皆正断层型和向形褶皱型反转构造的反转程度轻微;上逆下正断层型和透镜形褶皱型反转构造的反转程度中等;上下皆逆断层型和背形褶皱型反转构造的反转程度强烈。分析了反转构造的反转程度与油气聚集的关系,处于轻微反转程度的上下皆正断层型反转和向形褶皱型反转,以及处于强烈反转程度的上下皆逆断层型反转和背形褶皱型反转不利于油气聚集;处于中等反转程度的上逆下正断层型反转和透镜形褶皱型反转类型有利于油气聚集成藏。关键词:反转构造;反转程度;油气聚集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反转构造或构造反转、或称盆地反转的明确定义出现于#%世纪0%年代,一些相关国际性会议相

继召开,随后国内外相关文献大量涌现

["]

。反转构造与单一成因的构造(如张性断块、挤压褶皱等)不同,它是#种不同性质应力在不同时间叠加所产生的一种复合构造。盆地反转构造早期为张应力场控制的地堑、半地堑断陷盆地,处于伸展变形幕,盆地伸展拉长;晚期为挤压应力场控制的坳陷盆地,处于挤压变形幕,盆地挤压缩短。由于盆地反转构造与油气关系密切,所以一直为石油勘探工作者所关注。盆地反转一般指正反转,本文研究也只限于正反转。笔者归纳总结了反转构造的反转程度,探讨了反转构造的反转程度与油气聚集的关系。

!"反转构造

反转构造可分为断层型反转构造、褶皱型反转

构造和混合型反转构造[#-’]

。本文主要论述断层型

反转构造和褶皱型反转构造。!$!"断层型反转构造

断层型反转挤压变形幕构造缩短的主要承担者为先存的正断层,在反转期先存正断层重新活动,沿断层面逆向滑动,从而完成挤压变形产生的缩短。根据断层重新活动的强弱程度或者零点位置(零点为断层上地层断距为零的地方,在该点既无拉张滑

距也无逆冲滑距),可将断层型反转构造划分为上下皆正(轻微反转)、上逆下正(部分反转)和上下皆逆(全部反转))类,分别对应于轻微、中等和强烈反转程度。从轻微反转阶段到全部反转阶段,零点位置从同伸展层序顶部下移到同伸展层序底部,反映反转程度逐渐变强(图")

图"!反转构造类型及反转程度

上下皆正断层型反转盖层缩短变形微小,主要通过先存正断层重新活动,沿断层面逆向滑动完成,但逆滑距不大,没有超过先存正断层的正滑距,因此先存断层逆向活动后仍表现为正断层性质及正断层形态。在先存断层顶部,断层顶端较小的逆断距没有扩展到浅层,而在浅层中褶皱作用承担了挤压缩短(图"1)。

随着挤压强度加大,先存正断层可扩展到浅层,并且零点沿断层面向下运动。如果零点向下运动到

收稿日期#%%/-""-"%;改回日期#%%.-%"-"%。

作者简介:刘新月,男,工程师,"&&#年毕业于成都地质学院石油地质专业,现为同济大学海洋地质专业在读博士研究生,从事海洋地质的

研究工作。联系电话:(%#")

./&0&%)/,+-2134:536789438:".)$;<2。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年)月!!!!!!=+*>?@+AB C+?@?CD ,EF >+G?H+>D +IIJGJ+EGD !!!!第")卷!第#期万方数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