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与新加坡经济发展比较

合集下载

香港与新加坡经济发展模式比较分析

香港与新加坡经济发展模式比较分析

香港与新加坡经济发展模式比较分析一、引言二、香港与新加坡的经济概况对比1.人口结构2.经济指标3.国际地位三、政府治理与经济发展的关系1.政府角色的差异2.利益集团在政府中的作用四、市场机制的运作比较1.市场的竞争度与发展程度2.市场监管力度的差异五、税收政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1.税收政策的差异2.税收优惠政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六、亚洲“四小龙”和“四小虎”的比较1.香港、台湾、新加坡、韩国的特点及发展模式比较2.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尼西亚、越南的特点及发展模式比较七、香港与新加坡的经济案例分析1.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2.新加坡的经济多元化3.香港和新加坡的房地产市场4.香港和新加坡旅游产业的比较5.香港和新加坡的医疗产业八、结论引言香港和新加坡,都是亚洲地区的具有代表性的开放经济体,其作为“四小龙/虎”之一,在亚洲地区的经济发展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

香港和新加坡之间有很多的相似点和差异。

本文将对香港和新加坡的经济发展模式进行比较分析,并以案例方式分析两地的发展策略和经济成果。

香港与新加坡的经济概况对比人口结构香港和新加坡在人口结构上有很大的差异。

香港是一个人口密度较高、都市化程度较高的地区,以粤语为主要语言,人口大多是华人。

新加坡也是人口密度相对较高的地区,但是新加坡由于历史长期的殖民关系,其社会多元化程度更高,不仅华人居多,还有马来人和印度人等其它族群。

经济指标向经济发展领域看,香港和新加坡都是高度开放的市场经济体,对外贸易是两地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之一。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2019年9月的估算数据,香港的国内生产总值(GDP)为3627亿美元,人均GDP为48133美元;新加坡的GDP为3722亿美元,人均GDP为62936美元。

可以看出,新加坡的经济总量和人均经济水平都要高于香港。

国际地位香港和新加坡都是亚洲地区具有代表性的国际金融中心和商贸中心。

尤其是香港,自回归祖国以来,坚定地实行“一国两制”方针,稳定的政治环境、成熟的法律体系和全球化的市场经济让香港成为全球经济活动的重要枢纽之一。

香港与新加坡经济发展模式比较分析

香港与新加坡经济发展模式比较分析

香港与新加坡经济发展模式比较分析[提要]战后,東亚经济的腾飞让世界为之侧目,全世界都在探究背后的原因。

香港和新加坡作为“東亚奇迹”的主要缔造者,两者的发展道路虽然不尽相同,但却存在一定的共同经验和共同特征,比较研究香港和新加坡的经济发展道路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香港;新加坡;模式;发展道路一、经济发展模式经济学认为经济发展模式指一定时期内国民经济发展战略及其生产力要素增长机制、运行原则的特殊类型,它包括经济发展的目标、方式、发展重心、步骤等一系列要素。

经济发展模式是对经济发展过程当中经济增长、经济政策、经济体制等方面的一种综合归纳。

二战过后,发展中国家在取得了政治独立之后的新目标就是取得经济上的独立和发展,开始开足马力发展经济,并且进行了各种尝试。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亚洲四小龙(中国香港、中国台湾、新加坡、韩国)为代表的東南亚发展中国家迅速崛起,关键在于他们实施出口导向型的工业化战略或外向型的经济发展战略,也就是所谓的東亚模式。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日益深化,各国都在加快经济发展的步伐的同时形成了各自的特色,即使是東亚模式中的不同分支也有自己的特点,在此选择香港和新加坡进行讨论。

二、战后香港、新加坡经济发展道路(一)香港经济发展道路。

香港经济发展过程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20世纪五十年代早期~1966年),从“转口型”经济转向以轻纺工业为主的“加工型”经济。

香港经济迅猛发展,经济结构发生的第一次转型。

大陆政局的变动,使得上海和华南地区的大量资本、机器设备、熟练工人流向香港,为香港制造业的腾飞创造了条件。

1952~1960年年均名义经济增长速度为8.9%,1961~1966年年均增长速度为10.9%。

1961年制造业、批发零售进出口餐饮服务业、交通仓储通讯业、金融保险业地产商业服务业的增加值比重为23.6∶21.9∶9.6∶15.3,制造业规模最大,而且相对规模继续增大。

该时期是增长最快的时期之一,1966年人均GDP达到中下等国家低位收入水平,在亚洲紧随日本之后,位于第二位。

新加坡的第三产业

新加坡的第三产业

香港、新加坡的第三产业尚林按“国际标准工业分类法”(ISIC)分类,第一产业包括渔、农、矿业;第二产业包括制造业、电力、煤气、食水和建筑业;第三产业是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的劳务部门。

第三产业有4个主要部类:批发、零售、进出口、餐厅及酒店业;运输、仓储及通讯业,金融、保险、房地产及商业服务业;社区、社会及个人服务。

香港和新加坡历史上就是第三产业较为发达的地区,尤其是经过近20多年的发展,第三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作用日益重要。

据统计:1970年,香港第一产业占本地(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2%,第二产业为37.1%,第三产业为60.1%,新加坡第一产业的比重为2.9%,第二产业为29.3%,第三产业为67.8%,到80年代,产业结构明显地向第三产业倾斜。

1985年香港三大产业的比重分别为0.7∶29.6∶69.7,新加坡为1.3∶29.7∶70.0。

而到1990年香港三大产业比重则变为0.4∶25.4∶74.2,新加坡为0.9∶27.8∶71.3。

一、第三产业的发展从开埠起,香港和新加坡港就是商业贸易城市,香港充当我国华南地区货物进出口的集散地,而新加坡是英国在东南亚的主要港口,新加坡的繁荣基本上是依靠马来半岛和荷属东印度的开发。

早期在英国企业资本和东亚商业经济极不发达地区之间,形成一种代理商行(香港称洋行),控制了本地商人与难以接近的英国产业资本家及汇兑银行(如渣打银行、商业银行和汇丰银行等)之间的商业及金融纽带即国际性联系。

代理商行在香港和新加坡择地而居,拓展码头、仓库和船坞,左右着香港和新加坡的经济命脉。

这一时期称为转口港时期,商业贸易和辅助性服务,如金融、运输和劳务服务,成为经济的支柱。

战后初期,香港和新加坡急于发展加工业,但当时工业基础薄弱,1958年新加坡雇用10名以上员工的工厂共430家,制造业人数2.25万人,而工业产值仅6.48亿新元。

早期香港和新加坡的加工业大多借助于拥有广泛贸易渠道的代理商行(或称洋行)获得出口加工订单,进行原设备生产(OEM)和原生产设计生产(ODM)。

世界最富的国家排名

世界最富的国家排名

世界最富的国家排名GDP或国内生产总值是衡量该国财富的指标,来源包括出口收入、收入、消费以及该国在一年内生产的商品和服务的价值,下面给大家分享世界最富的国家排名,欢迎阅读!世界最富的国家排名NO.10:加拿大加拿大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高度发达的科技,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之一,其公民拥有世界上最高生活品质和生活质量,是全球最富裕、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加拿大的人均GDP为51990美元。

NO.9:美国美国是世界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在两次世界大战中,美国和其他盟国取得胜利,经历数十年的冷战,在苏联解体后,成为目前唯一的超级大国。

美国的公民享有完善的社会福利以及高品质的生活质量,美国的人均GDP为53101美元。

NO.8:新加坡加坡是亚洲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完善的经济模式和社会福利使,生活在新加坡公民拥有高质量的生活。

新加坡的人均GDP为54776美元。

NO.7:瑞典瑞典实行高度发达的私营工商业与比较完善的国营公共服务部门相结合的“混合经济”,以高工资、高税收、高福利著称。

拥有世界上最高的社会福利的国家之一,瑞典人民的生活质量较高,人均GDP为57909美元。

NO.6:丹麦丹麦为北欧发达国家,拥有两个自治领地,一个是法罗群岛,另外一个是格陵兰岛。

丹麦贫富差距极小,国民拥有极高的素质和生活水平,腐败极少。

丹麦的人均GDP为59191美元。

NO.5:澳大利亚大利亚人口高度都市化,近一半国民居住在悉尼和墨尔本两大城市,全国多个城市曾被评为世界上最适宜居住的地方之一。

其第二大城市墨尔本曾多次被评为世界上最适宜居住的城市。

拥有完善的社会福利系统,人均GDP为64863美元。

NO.4:瑞士瑞士是全球最富裕、经济最发达和生活水准最高的国家之一,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居世界前列,旅游资源丰富,有世界公园的美誉,瑞士人民有很高的生活水平和福利保障。

瑞士人均GDP为81324美元。

NO.3:卡塔尔卡塔尔因石油储量的发现,完全改变了整个国家的经济。

对上海服务业对外开放的认识——与新加坡、香港两城市分析比较为例

对上海服务业对外开放的认识——与新加坡、香港两城市分析比较为例

亿美 元 ,新加坡 为 1 0多亿美元 。 0 此外 ,从新 加坡和香港看 ,服 务业 国外直 接投 资 占整个 直 接投 资 的 比例很高 ,香港基本保持在 8 %的 0
水 平 ,而新 加坡也 保持 在 6 %左 0
展 ,特别是服务业管制放松 、服务 贸易 自由化的制度 以及技术 革命 ,
业 、房地 产 业 、交通 运 输和 邮政
沿。本文通过定量的 比较 ,观察当 较 快 的增 长速 度 但规 模 差 距仍 然 业 ,占整个 外商 直 接 投 资 的 比重 0 5年 当年 的外国直接 达到 7 %以上 :从 香港来看 ,投 资 0 前 上 海 服务 业 的对 外 开放 在 内地 很大 。从 2 0 大城市 中的发展程 度和竞争 水平 , 投 资数 据 看 ,上 海外 商 直 接投 资 行 业 主 要集 中在投 资控 股地 产 及 4 9 亿美元 ,而香港 各 项 商 用服 务 、批 发零 售 及进 出 以及 与 香港 、 新加 坡等 国际城 市 实到金额 为 3 .8 服 务业 开放 水平 的差 距 。
发展 ,近年来 ,国际服务贸易在迅
香港 的 行业 投 资更 为相似 ,均 集 行 业 投 资 的分 布层 次 并 没 有很 大 速扩大 ,而香港 、新加坡等具有强
中于 商 务服 务 业 与房 地 产业 ,而 差 别 ,差 别 主 要体 现 于 行业 本 身 竞 争 力 的 国际城 市 ,在其 不 断 扩
维普资讯
一 黧
热点述评
上海雅
— —
与新加坡 香港两城 市分析 比较为例


甄 明 霞


十世 纪九十年 代以来 ,随 着 经 济 全 球 化 的纵 深 发

从区位优势上比较香港和新加坡的竞争力

从区位优势上比较香港和新加坡的竞争力
势 上 寸 它 栩作 了 比较 。
关键词 : 香港 新加坡 区住优 势 竞争 力 中图分类号 : 2 文献标识码 : FI7 A 文章编号 :1) 4 1 (o2 o 一o 1 2 1 4— 9 42 o }2 9 —0 g
我国香港地 医 与新加坡地理 、 r及其他条件都 相似。二 人 】 战前, 两地 区的经 济基础 都 比较薄弱 . 然而战后的几十年 内, 它 们根据 目身的条件采取 了不 同的政 策 , 实现了经济的腾飞 , 在世 都具有很强的竞争力: 影响两地经济竞争 力变化 的因素诅 多 . 本支 主要从 位 优 势J作 如下 比较
维普资讯
《 经济0}02  ̄20 年第 2 期
● 区域 经 济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从区位优势上比较香港和新加坡的竞争力
● 涂德 志
摘 要 : 国香 港地 区和新加坡在世 界上都有 很强的竞 争 我 力 两者有许 多相似 的地 方, 也有许 多相畀之 处。文章从 区位优
口最 稠密 的 地 方之 一
及直达边境高速铁路等 6 客运 铁路和 l 条 条连接 罗湖与 葵涌的 货运铁路 , 总投资额估 计 8 0至 lO 0 O O亿港 元 , 预计全部 工程可 在 2 1 年前峻 工. 06 这些对维护香港 未束的经 济 、 会 社 土地和 房屋方面 的发展起到非 常重 要 的作 用 ( ) 宅。香港是 .要 2肮 拦 的国际和区域 航空中心 , 同时又 是进 出中国内地 的 一 个主要 门 户, 航空 运输是 香港 和世 界各地 之 j 口的重 要交 通工 具 。随 着 19 7月 6日凌晨 1 1 9 8年 时 6分香港启德机场 的正式关闭 新香 堪国际机场 的商 航班服 务正式 开 始 《 =据 香港大 公报》 9 9 19 年 7 3口载 月 新围际机场平均每 天处理 4 0 5 班航 机和 40 5 0公 吨货物 . 井服务 8万名旅 客, 最高处鲤镀 为每 日超过 l J ( 0班次/ M 航班 人数达 l 0万人 次 20 00年 l 一2月 . 机场 客运 火楼 接待 的旅 客近 55万 人次 , 0 2月航 空货运 出 门货运 量 达 7 2 万吨= I9 年在香港对外 贸易总值 中 . 99 空运货值 占 2 % 航 42 班的 H的地遍 及全球 l0个城市 :另 外香碓 在宅运 业 中. 1 安全 赓首屈 指 . 理货失 谍率皂球最 低 并 且是世界上操作效率最高 的 国际空港之一 . 九成旅 客可在 2 钟内办 妥行李磴机 手续 0分 在抵港 1 0分钟 内可取 回行李 .0多分钟 便可 利用机场快线 列 2 车抵达市 区 曾被美 国《 旅游及怡闹》 杂志评选 为 1 9 9 8年 世界最 佳机场 香港特 区民航处又从 2 0 年 4月 1 01 9口起提 供数据 化 自动舭 站 情报 l数据化远航 气象情撤服 务. 用这 系统后 邗 使

亚洲四小龙经济发展特点

亚洲四小龙经济发展特点

亚洲四小龙经济发展特点韩国、中国台湾、新加坡、中国香港都属于幅员不大、工矿资源不多,但地理位置优越且同西方发达国家有特殊关系的国家或地区。

它们的经济发展具有一些鲜明的特点:①增长速度快。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国民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速度都接近或超过10%。

②出口扩张迅速。

中国台湾1970年出口总值是1960年的9倍,1980年为1970年的13倍;韩国1980年出口总值是1960年的534倍;新加坡1980年出口总值是1965年的20多倍。

③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韩国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从1961年的47.4%降为1985年的15%,工矿业从16.5%上升为33.4%;中国台湾农业比重从1952年的35.7%降为1978年12.1%,工业比重从17.9%上升为40.3%。

中国香港与新加坡也从转口港变为工业城市。

④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迅速提高。

⑤失业减少,收入分配相对平均。

80年代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失业率都降到4%以下,收入分配与美、日等国相比较为平均。

对韩国、中国台湾、新加坡、中国香港的经济发展起促进作用的有以下因素:①外部世界比较有利的发展环境。

上世纪50~70年代,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经济高速发展,为亚洲四小龙的出口导向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科学技术革命使发达国家生产转向技术和资本密集工业,亚洲四小龙拥有质高价廉的劳动力资源,正好发展劳动密集工业。

东亚地区的稳定也使它们可以把主要精力放在经济发展上。

②实行正确的经济政策。

中国台湾从50年代后期开始,放弃凯恩斯主义政策,采用货币贬值以利出口,提高利率以抑制通货膨胀,并刺激居民储蓄以开投资来源等政策。

韩国也仿效中国台湾货币贬值提高利率等方法。

新加坡与中国香港则抓住有利时机,将消费城市转变为工业城市。

③发挥政府的积极作用。

亚洲四小龙的政府都为经济发展创造各方面的有利条件,并积极参予投资,适当进行经济管理。

④中国优良的文化传统。

亚洲四小龙同属中华文化区(也称汉文化圈或儒家文化圈),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都注意发扬了注重教育、甘于吃苦、勤俭节约等传统。

简论“亚洲四小龙”

简论“亚洲四小龙”

简论“亚洲四小龙”【摘要】“亚洲四小龙”是指台湾、新加坡、韩国和香港这四个亚洲发展速度较快的国家和地区。

它们在20世纪后半叶以来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成就,被认为是亚洲经济的典范。

本文首先介绍了“亚洲四小龙”的背景和定义,然后分别论述了台湾、新加坡、韩国和香港在经济发展方面的表现。

接着探讨了“亚洲四小龙”对整个亚洲经济的影响,以及它们成功的模式所带来的启示和反思。

通过对这四个地区的经济成功案例的研究,可以为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关键词】亚洲四小龙、经济表现、影响、模式、启示、反思1. 引言1.1 简论“亚洲四小龙”简论“亚洲四小龙”指的是台湾、新加坡、韩国和香港这四个亚洲经济体,它们在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之间取得了惊人的经济增长成就,被称为亚洲四小龙。

这四个地区以其高速经济增长、高质量教育、创新性产业和开放市场而闻名,成为亚洲经济发展的典范。

亚洲四小龙国家在短短几十年内实现了经济跃升,从相对贫穷的农业经济国家迅速转变为工业化国家。

它们的成功经验吸引了许多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注意,成为了许多国家发展战略的借鉴对象。

在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的浪潮中,亚洲四小龙国家展现出了强大的发展潜力和韧性。

它们的经验为其他国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启示我们如何在全球市场竞争中保持竞争力,以及如何在改革开放的道路上不断进步。

2. 正文2.1 背景介绍简论“亚洲四小龙”“亚洲四小龙”指的是台湾、新加坡、韩国和香港这四个亚洲地区经济发展较快并取得较大成功的国家或地区。

它们在20世纪后半叶迅速崛起,并成为亚洲经济发展的引擎。

这四个地区在经济上的成功可以追溯到它们在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初期的高速经济增长期。

在这段时间里,它们实施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和政策措施,成功地吸引了大量外国投资和技术转移,推动了本地经济的快速增长。

它们也大力发展了出口贸易,成功地占据了全球市场份额,获得了丰厚的外汇收入。

这四个地区在教育、科技、基础设施等方面也进行了大量投入和改革,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香港与新加坡经济发展比较林锡星 香港和新加坡的经济多年来持续高速增长,以“亚洲小龙”和“亚洲双城”著称。

在1970年以后的20年间,香港和新加坡的年均GD P分别增长了813%和7165%。

在80年代,新加坡的边际资本产出率是香港的两倍。

这意味着新加坡为了增加单位产出所需要付出的额外资本数量之大。

不断增加投资无非是为了得到更多的回报,但新加坡是世界上资本报酬率最低的国家之一。

60年代初,它的资本报酬率是40%,但到了80年代末却下降到11~12%。

在1970年以后的20年间,香港每个工人产出的增长有56%来自总要素生产力的提高。

但同期新加坡的总要素生产力却下降6%。

简言之,香港的富裕和发展是靠提高使用人力、资本和技术的效率,而新加坡则主要靠增加资本投入、征税和强制储蓄。

香港的经济发展比新加坡稍胜一筹,主要归因于三个因素:一是香港居民主要是解放前后来自上海的移民,其中有不少名流精英和实业家。

他们精明能干,受过良好教育,素质高和具有国际性。

直到80年代,香港对新加坡仍占有这方面的优势。

二是香港政府执行积极的“不干预政策”,甚至对投资、基础事业都不加干涉。

新加坡却与此截然相反,干预甚多。

三是新加坡在整个工业发展过程采取了资本密集与劳力密集相结合、中小型企业与大型企业相结合的方式。

新加坡制造业的资本密集程度相当高,尤其是电子、石化、机械、造船之类典型的资本密集型企业在制造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香港制造业则偏重于轻工业,主要行业有纺织、制衣、塑胶及电子业。

这些产业的资本密集程度不高,规模偏小。

香港虽然有若干亿万富翁和大财团,但大多集中于房地产、金融、贸易和运输等第三产业,属于制造业的屈指可数。

进入90年代以后,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香港和新加坡长期以来是对手,亚洲经济危机加剧了这两个亚洲城市历来就存在的竞争。

但今非昔比,香港已丧失了对新加坡的绝对优势。

两者只能互相学习,共同发展,争取成为21世纪的双赢家。

香港和新加坡都由于当地居民的勤劳和智慧才有了今天的繁荣,而不是依靠富饶的自然资源而致富。

两地的居民绝大多数是华人。

但作为前英国殖民地,两地都适于讲英语的人居住,并吸引了不少移居国外的专业技术人员。

但从目前情况看,新加坡人讲英语的水平要比香港人稍胜一筹。

两者都在金融市场上占有自己特殊的位置。

新加坡在外汇交易方面超过香港,每天的成交额逾1000亿美元。

但香港在投42资基金的数目方面超过新加坡。

一位香港投资银行家如是说:“新加坡绝对仍是一个地区金融中心,而香港只是纽约、东京和伦敦的一个小伙伴。

”根据国际清算银行最近的调查报告,东京外汇市场日平均外汇交易额为1490亿美元,新加坡为1390亿美元,香港为820亿美元。

虽然新加坡的市场规模比日本小,但它正在迅猛发展。

据上述调查报告说,新加坡外汇交易额从1995年到1998年增长了32%,而东京的外汇交易额同期却下降了8%,香港则下降了13%。

但香港股市和期指的规模比新加坡大得多。

由于两者都有能力开发利用巨大而有潜力的富饶腹地,而同时却没有管理这些腹地或提高数量巨大农业人口的生活水平的负担,它们都富裕繁荣起来了。

两个城市里的外国移民和其他专业技术人员不仅受到礼遇,而且还是它们成功的关键。

然而,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它们的市场。

传统上,新加坡更面向东南亚,而香港则是通往中国内地的门户。

由于亚洲经济衰退对中国造成的影响比亚洲其它国家小,这暂时给了香港一个优势。

也就是说,香港有一个富有活力的后院,而新加坡的后院有点奄奄一息的味道。

香港与中国内地是相互支持的关系,香港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引进大量的投资。

而新加坡与邻国间却猜疑甚多,当矛盾达到登峰造极的时候,新加坡甚至为自己的安全担忧。

马来西亚同新加坡的密切关系使得监督资本外流非常困难。

马来西亚的大部分贸易是通过新加坡进行的,有人把马来西亚比作是新加坡的一个大加工厂。

马来西亚的金融业务也依赖新加坡。

在香港,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和不干涉经济的原则实际上是一个信条。

港府坚守市场经济的原则,让人们自己去克服困难险阻,因此,港人有很强的闯世界的毅力。

人们都说,香港街头上的人当中几乎个个都是经理,而新加坡马路上的行人几乎个个都是打工仔。

香港人出去做生意总是赚钱,而新加坡人总会亏本。

香港人比新加坡人更能吃苦和承受压力。

新加坡的简洁、有效、自上而下的模式有许多令人羡慕之处,但其他亚洲人很难学到它的长处,他们更容易学到的东西可能是那种控制较少、自由程度较高的香港模式,以及香港对创业精神的崇拜。

新加坡政府让本国最出色和最有才华的人进入政府,不仅给他们提供高薪,而且还向优秀学生提供数百个名额的高额奖学金,要求拿到奖学金的学生必须在政府部门服务一定的年限。

这样,新加坡建立了一个非常干练的政府,使得港口能有效地运作,车辆畅通无阻,吸引投资者到那里投资。

但是,没有更多的新加坡公司敢于根据自己的长处去冒风险并取得成功。

因此,新加坡将不得不继续依靠多国公司。

跨国公司和对经济具有控制力的同政府关系密切的大型集团,拥有排挤潜在的竞争者的优势。

有发展前途的刚刚创立的企业很难获得它们发展所需要的资金。

害怕风险的银行和投资者长期以来热衷于有把握的房地产业,而缺乏在把握不大的产业中创业的思想。

因此,个人小企业主很难得到大量的资金。

这也就是新加坡人比香港人更难成为企业家的重要原因。

新加坡大力推行强制性的公共储蓄计划,并把政府扣压下来的大量财政储备金用于公益事业。

由于政府控制着大量的资金,这些资金就无法进入市场系统。

新加坡所面临的重大问题是无法根据市场驱动机制的需要继续拨出款项。

香港一贯标榜的积极的不干预政策,在新的形势下有所发展。

1998年上半年,国际大炒家在香港金融市场上兴风作浪,大肆狙击52港币,使联系汇率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

香港特区政府在货币交易中损失60亿美元后,8月14日史无前例地利用外汇基金入市,在股票和期货市场上全力出击。

在此后的两周内,特区政府共动用1180亿港元资金入市,使国际大炒家在期指结算日遭到重大的损失,被迫全面撤退,香港金融市场趋于稳定。

到12月底,特区政府共获利300亿港元。

之后,金管局推出巩固联系汇率的七项改革措施,特区政府也采取了30项措施,防止及避免了国际大炒家再度操纵股市和期市。

此后,特区政府成立了外汇基金投资公司,管理手头上160亿美元的股票。

许多人对香港动用纳税人的钱入市颇有微言,幸亏自卫反击成功,令不少对冲基金溃不成军。

长期资本管理等基金黑幕揭开,更令全球支持香港特区政府及亚洲各国和地区政府的声音大增,化解破坏经济自由的指控。

香港特区政府随即解释道,政府无意长期控股,将在适当的时候放出手里的股票。

香港坚持自由经济的原则始终不变。

新加坡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比香港稍胜一筹。

这也是新加坡免遭金融风暴直接冲击的原因之一。

80年代中期以后,新加坡技术密集型产业得到迅速的发展。

电子电器业、炼油业和化学工业成为制造业部门的主导行业。

随着制造业部门结构的转型,新加坡的工业技术也加速向重化工业技术和高新技术方向发展。

新加坡政府在资助研究与开发方面,尤其是在促进制造业部门发展方面一直起积极作用。

1994年新加坡投在研究与开发上的支出达1118亿新元。

新加坡利用一流的投资环境和高素质的劳动力来吸引外资,1993年至1994年年均吸收了30多亿新元外资,其中80%以上来自美国、日本和英国。

吸引外资的重点是附加价值高的制造业。

1993年,外国投资于生产电子产品、化工产品和运输设备的企业的金额达2314亿新元,占外资的7313%。

新加坡经济发展委员会负责制造业规划和促进投资及改善本地经营条件,以确保中长期内制造业产值至少占GD P的25%,并保持每年至少增长7%的发展势头。

经过努力,新加坡的电子业成为新加坡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

新加坡的电子产品出口量占东亚总出口量的七成,其中30%出口到美国,20%出口到欧盟,出口到马来西亚、日本和香港的比重分别只占12%、7%和6%。

因此,新加坡抵御金融危机的机制比较强。

与新加坡相比,香港经济结构失调的情况较严重,它的制造业比重太小,从10多年前占GD P的23%下降至如今的13%。

用香港人自己的话说是制造业空心化,高新科技产业少。

以房地产、金融、旅游、转口贸易为支柱的经济结构容易受外部因素的影响。

幸亏有中央政府的大力支持,特区政府才经受住严峻的考验,渡过难关。

在香港回归前,港英政府限制卖地,导致房地产价格高企。

后来受回归因素的影响,房地产价格和股价继续攀高,造成泡沫经济的出现。

炒股、炒楼成为香港人赢利的行业。

香港的房地产价格比新加坡高40~50%,股市从8000点飙升到15000点。

房地产实际上已经有价无市。

股市急剧攀升使香港人利令智昏。

1997年底,香港楼价和股价均缩水50%左右,失业率从5%增至6%。

香港人一时惊呆了。

但经过一场金融危机,香港的营商成本已经降低,外商仍把它当作一个良好投资场所,因为它始终是进入中国的门户。

但由于制造业比重低,过份依赖楼市和股市的状况一时难以克服,因此政府不得不忙于托市,导致经济波动较大。

香港已发现同新加坡之间存在的差距,并深信高新科技行业的重要性。

近年来,香港62累计和计划投资逾100亿港元,大力发展创新科技。

为了进一步协助工商界发展和应用科技,特区政府除了发展香港科学园,设立一所应用科学技术研究院外,还将与大专院校研究更有效地将其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科技的方法。

1998年12月底,120多名来自商业界、工业界、学术界的人士聚会,探讨香港如何通过创新科技提升传统工业。

自创新科技委员会第一份报告公布后,美国的创新科技公司开始考虑来港投资。

外商有兴趣投资的行业中,包括高增值的传统工业,以及信息科技产业。

粤港加强高科技产业合作的步伐也在加快。

1998年底,由朱锆基总理正式批准,在深圳河沿岸靠近港方一侧,划出约一平方公里的地方,成立自由免税区发展高新科技,由两地共同管理。

新加坡也正在国际化方面付诸行动。

1998年11月23日,新加坡国际金融交易所开始根据摩根—斯坦利港股指数推出港股指数期货交易,加剧了同香港争夺地区金融中心的竞争。

尽管成交额不大,但已跨出了第一步。

新加坡还制定了研究人员的创业制度,鼓励研究人员自办企业。

制定上述新制度的目的,就是为了促进研究人员在一年内把研究成果应用到实际中。

此外,1998年11月24日,新加坡政府宣布实行对政府部门及私营企业的雇员全面减薪的计划,以降低生产成本,加强经济竞争力。

新加坡政府计划通过雇员减薪以及减少公司税等方法,力争使新加坡的商业开支每年减少100亿新元。

对雇员工资的削减幅度占其工资的5%至8%。

香港回归祖国前夕,港英当局改变过去行政主导的原则,推行“政制改革”和“民主化”,改变了香港经济城市的面貌,为后来的社会和经济发展埋下祸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