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与汉唐长安

合集下载

赵汉唐汉唐丝绸之路的变化

赵汉唐汉唐丝绸之路的变化

赵汉唐汉唐丝绸之路的变化汉唐丝绸之路的变化“丝绸之路”是指中国古代经中亚通往南亚、西亚以及欧洲、北非的陆上贸易通道。

下面是WTT整理的汉唐丝绸之路的变化,供大家参考!“丝绸之路”是指中国古代经中亚通往南亚、西亚以及欧洲、北非的陆上贸易通道。

因大量中国丝绸经此道西运,“丝绸之路”。

这条大动脉贯通了当时人类文明发展的中心亚、欧、非三个大陆,导致黄河流域的中华古文明、印度河流域的印度古文明、两河流域的希腊古文明、尼罗河流域的埃及古文明以及欧洲大陆的罗马古文明交流融合。

也促进了佛教、袄教、基督教、摩尼教和伊斯兰教向东西传播,给人类文明发展史以极大的影响。

因此,有学者认为“丝绸之路”的贯通,对人类历史的影响,不亚于哥伦布对新大陆的发现。

中国史籍也以“凿空”称赞张蓦开通“丝绸之路”的卓越贡献。

因对匈奴战争欲结盟大月氏的需要,汉朝廷召募出使西域的使者。

汉中城固人张赛应募,于武帝建元二年(元前139年)执汉节率百余人自汉长安城出发。

途中为匈奴阻隔拘禁达十年之久。

后乘机脱走至大苑、康居、月氏、大夏诸国。

于元朔三年 )元前126年)返回长安。

给正与匈奴进行军事斗争的汉朝廷提供了西域诸国的情况。

元鼎二年(元前115年)汉武帝又派遣张赛率领三百人组成的庞大使团前往乌孙,成功的与乌孙结盟。

张骞在乌孙又派副使至大宛、月氏、大夏、安息、身毒、于阗诸国,致西域诸国始通于汉。

在与匈奴多次作战胜利后,汉于河西设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在玉门、阳关二关以西,沿途建烽隧亭障,戌兵屯田,并设立西域都护府,从而保持了自长安西行,经河西,出两关抵西域诸国的“丝绸之路”的安全和畅通。

汉使者、商人接踵西行,大量丝帛锦绣外运。

西域五十余国通使汉廷,不绝于路,各国商队也将各自的珍奇异物运至长安,汉长安城遂成为一个国际性的商贸大都会。

汉长安城是当时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

城略呈方形,四面各开三门,城垣面积达三十六平方公里。

人口约达五十万,是当时世界上最宏大最昌盛的城市。

汉唐时期丝绸之路贸易的历史经验及其现实启示

汉唐时期丝绸之路贸易的历史经验及其现实启示

汉唐时期丝绸之路贸易的历史经验及其现实启示孙玉琴教授后汉王朝在此“列四郡,据两关”,先后设置了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及阳关与玉门关。

设官置守,由此保证了丝绸之路咽喉地带的畅通。

公元前101 年,汉将李广利伐大宛胜利后,汉王朝在西域设置西域使者校尉,由其率领军队在轮台( 今新疆轮台) 、渠犁( 今新疆库尔勒西南) 屯田,以供给和保护往来丝绸之路上的使者和商人。

后又设置“护鄯善以西校尉”,用以维护丝绸之路南道的畅通。

公元前60 年匈奴日逐王降汉,匈奴势力全部退出西域,汉政府任命郑吉为“西域都护”,兼护西域南北两道安全。

隋初,位于青海的吐谷浑人经常进犯河西,大业五年( 609) ,隋炀帝派兵击溃吐谷浑,从而解除了河西的威胁。

唐太宗时西突厥对抗唐廷,阻塞中西贸易,唐朝派出军队迫使西突厥归降,随后唐太宗晓谕中亚各国“西突厥已降,商旅可行矣”,由此“诸胡大悦”。

此后唐朝在高昌设立安西都护府( 后移至龟兹) ,屯驻军队,镇守西域。

此后陆续在西域各地设立都督府、州、县等军政机构。

公元702 年,唐在庭州( 今新疆吉木萨尔) 设立了北庭都护府,负责管理天山以北的广大地区。

这些措施有效地保证了丝绸之路的安全和畅通。

汉唐王朝在以军事打击解除匈奴、吐谷浑及突厥等民族对丝绸之路安全威胁后,一方面设立相应的军事机构,加强安全防卫; 另一方面逐步开展边疆地区的政权建设,在统治政策制订执行中尊重各少数民族习俗和宗教信仰、帮助其发展经济解决生计,同时各边疆民族可自由往来、定居中原地区等手段,客观上促进了先进的中原汉文化传播,加强了民族间的融合,从而稳固边疆,有效保障了丝绸之路交通的畅达。

( 二) 发展沿线经济,为丝绸之路贸易提供物质基础丝绸之路沿线经济的发展不仅是丝绸之路贸易繁荣的重要依托,更重要的在于其关系到当地军政人员的供给及沿线社会的稳定。

汉唐时期对丝绸之路沿线重要地域的经济开发不断加强,如丝绸之路咽喉要地河西地区,西汉丝绸之路初通时,还是“习俗颇殊,地广民稀”,以畜牧经济为主、农业落后的地区,通过移民、屯垦、修筑道路、兴建水利设施等措施的实施,到东汉初年,河西已是“兵马精强,仓库有蓄,民庶殷富”之地了。

长安的历史文化简介

长安的历史文化简介

长安的历史文化简介
长安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古都之一,位于今天的陕西省西安市。

从古代至今,长安一直是政治、文化和经济中心。

长安有着悠久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11世纪的西周时期。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长安曾是多个朝代的都城,包括周、秦、西汉、东汉、西晋、隋朝和唐朝。

尤其是唐朝时期,长安成为世界上最大城市之一,吸引了来自丝绸之路的商人和来自世界各地的文化交流。

长安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重要代表之一。

在唐朝时期,许多宫殿、庙宇和园林被建造在长安城内,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大明宫和小雁塔。

大明宫是唐朝皇宫,占地广阔,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宫殿。

小雁塔是一座古塔,供奉着佛经,也是当时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

长安还孕育了众多文化名人和重要的文化遗产。

在唐朝,长安是繁荣的文化中心,许多文人、诗人和学者聚集于此,创造了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

唐代的陕州窑,是中国古代陶瓷的代表,世界闻名。

此外,长安还拥有丰富的历史文物和博物馆,展示了古代长安的繁荣和灿烂。

长安对于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影响是深远而广泛的。

长安见证了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重要历程,代表着中国古代伟大文明的瑰宝。

如今,长安作为西安这座现代化城市的一部分,仍然怀揣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吸引着众多游客和学者前来探索。

丝绸之路与文景之治

丝绸之路与文景之治

丝绸之路与文景之治及汉阳陵的关系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与外部世界的交流之路、合作之路、借鉴之路,也是中国历史上的经济之路,文化之路,黄金之路。

丝绸之路的主要起始点是汉唐长安,正式形成于汉武帝派遣郎中张骞“凿空”西域之后,当时,配汉印者36国,不仅使西域广大地区纳入了中央管辖之下,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础,也使得丝绸、香料、金银器、玻璃器、造纸术、佛教、祆教、景教等物质与非物质文化在东西两个世界之间得到了交流。

为什么丝绸之路会在汉武帝时期开始形成?除了汉武帝的雄才大略和霍去病、卫青等大将的崇高家国情怀外,中国自古以来形成的“天下观”和西汉经高祖、惠帝(吕后)、文帝、景帝四代帝王的休养生息、苦心经营使它的先决条件。

中国古代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政治理想,使得中原王朝对四方天地产生巨大的好奇心,随着生产力的不断进步、地理信息的日益扩充,天下的外延逐渐随着人们的视野而扩大,司马迁笔下,黄帝时期的四方还仅限今甘肃、浙江、两广、内蒙等地,而到了汉武帝时代,这个“天下”的西延已经达到了今天的阿富汗等地。

《汉书》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当张骞一行行至大夏(今阿富汗)就见到了四川地区生产的竹杖、布帛,张骞很惊讶,而大夏商人说,这些都是要卖到印度去的。

可见,早在官方的丝绸之路开通之前,民间的贸易就已经十分发达。

丝绸之路,从官方角度是一条政治上的合作交流之路,从民间角度上讲就是一条商贸之路。

今天,我国大力建设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其历史根源和实际着眼点也在于此。

汉阳陵是西汉早期的帝后合葬陵园,埋葬着西汉第四位皇帝汉景帝刘启,刘启统治时期,经过汉初的平定中原,降服群雄,到无为而治,休养生息,随着生产逐渐得到恢复和发展,西汉王朝积攒下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出现了多年未有的稳定富裕的景象。

史称:“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

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

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一定的提升,同时汉王朝的物质基础大大增强,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盛世。

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

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每当人们凝望‚丝 绸之路‛巨型石雕,无不引起对往日商贸、 文化繁荣的遐想……
(这句话还与课文第一段相呼应。文章 结构完整,浑然一体。)
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 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
(中国使者的这句话点明了全文的中心。这条路 将远隔千里的中国与安息国联系在了一起,使两国 人民友好往来,互赠礼品,进行经济、贸易与文化 的交流,所以中国使者才由衷地感叹这是一条“伟 大的路”。)
2
* 丝 绸 之 路
这是丝绸之路所经路线,当时有一条横贯中亚、联系欧 亚两洲的交通大道。它对一些国家大量的中国丝和丝织品由此道西运, 所以这条交通大道在19世纪被欧洲学者称为“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东至汉唐古都长安为起点,西一直延伸到罗马。在通过 这条漫漫长路进行贸易的货物中,以产自中国的丝绸最具代表性, “丝绸之路”因此得名。中国除出口大量丝绸之外,还输出铁器、镍、 贵重金属、铜器、漆器、杏桃和甘蔗等到中亚、西亚直到罗马。中国 从中亚以西输入毛织品、玻璃、宝石、玛瑙、香料和化妆品,特别重 要的是从大宛输入汗血马、天马;中亚各国的葡萄、苜蓿、蚕豆、石 榴、番红花、芝麻、胡萝卜和黄瓜等植物,都传到中国。从西域和伊 朗传入中国的,还有箜篌、琵琶、筚篥等乐器及绘画、雕刻、图案设 计等技艺。安息和罗马的毛织品、玻璃也源源东来。历史上一些著名 人物,如,出使西域的张骞,投笔从戎的班超,西天取经的玄奘,他 们的一些故事都与这条路有关。
一座古朴典雅的“丝绸之路”巨型石雕,矗立在西安市玉 祥门外。那驮着彩绸的一峰峰骆驼,高鼻凹眼的西域商人, 精神饱满,栩栩如生。商人们在这个东方大都市开了眼界, 正满载货物返回故乡。
望着这座群雕,就仿佛看到了当年丝绸之路上 商旅不绝的景象,仿佛听到了飘忽在大漠中的悠悠 驼铃声……

汉唐间丝绸之路起点的变迁

汉唐间丝绸之路起点的变迁

汉唐间丝绸之路起点的变迁摘要:丝绸之路起点可分为历史起点和空间起点,应该肯定张骞出使西域对于丝绸之路开辟的具有标志性的意义,但由于各种原因,汉唐间丝绸之路空间起点发生过迁移和变化。

作为丝路起点城市的内涵,一般公认西汉时长安为丝绸之路的起点没有争议,但东汉时丝路起点则延伸至洛阳,其时洛阳在中西交通方面的地位首屈一指。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长期多个政权对峙状态和中西交通的发展,造成丝路起点的迁移和多元化,在一定时期洛阳、平城、邺城、长安都曾发挥丝路起点城市的功能。

隋唐时长安、洛阳成为帝国东、西二都,在中西交通方面各有优势,并随着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时有盛衰,共同成为丝路起点的明星城市。

关键词:丝绸之路;历史起点;空间起点;长安;洛阳从丝绸之路这一概念提出,至今已一个多世纪,丝绸之路研究成果丰硕。

由这一概念引发的学术争论很多,有的学术界已有定论,也有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

我们注意到,关于丝绸之路的研究还遭遇到各种非学术因素的影响,人们从不同需要甚至某种功利目的出发发表意见,不免背离学术的原则,从而产生种种歧见。

传统意义上的丝绸之路主要指汉唐间经行陆路贯通亚洲通欧洲、非洲的贸易和交流之路,那时丝绸贸易在国际间经济文化交流中发挥着媒介和杠杆作用,丝绸贸易的发展带动了中国与外部世界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了世界各地的相互了解和认识。

丝绸之路又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在千余年的历史时期内它发生过不少变化,因此不能用静止的眼光看待它。

本文想从汉唐间丝绸之路起点的变迁谈点个人的认识,主要限定西北丝路即传统意义上的绿洲路的范围来谈。

一、丝绸之路的历史起点丝绸之路起点一直是人们关注的话题,它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历史起点,即丝绸之路何时创辟,以丝绸贸易为代表的中西文化交流什么时候开始的。

二是空间起点,既历史上以丝绸贸易为代表的中西文化交流是从什么地方为出发点的。

按说经济贸易和文化交流是双方的互相传播,那么东西方互为这种贸易交流之路的起点和终点,但既然把丝绸作为这种贸易和交流的代表性的商品,既然中国是丝绸的故乡,那么丝绸之路的起点当然应该从中国一方考虑。

古代汉唐丝绸之路的物流网络

古代汉唐丝绸之路的物流网络

古代汉唐丝绸之路的物流网络丝绸之路是远古时期东西方文明交流的重要通道,也是汉唐时期的一条重要物流网络。

这条道路起源于中国,经过中亚地区到达欧洲,通过这条路线,商品、文化和思想得以互通有无。

本文将探讨古代汉唐丝绸之路的物流网络,并介绍其中的一些特点和重要节点。

古代汉唐丝绸之路的物流网络可谓复杂而庞大。

此路线的起点是中国的长安(今天的西安),然后穿过甘肃、新疆进入中亚地区。

这条路线有数个支线,其中最著名的是南路和北路。

南路经过巴基斯坦和迪尔,通过印度洋和中东地区到达地中海;北路则经过帕米尔高原和高加索山脉,通过北里海和里海地区到达黑海。

这条路线的物流网络在甘肃和新疆地区的要塞城市起了重要的作用。

这些城市位于山区和河流交汇处,成为了贸易和物流的重要节点。

其中最著名的城市是敦煌、河西走廊和喀纳斯湖地区。

这些城市不仅具有战略位置,还是丝绸、茶叶、瓷器等商品的重要集散地。

此外,这些城市还是文化交流的中心,吸引了来自不同地区的商人、学者和艺术家。

丝绸之路上的车队是古代物流网络的主要运输方式。

这些车队由商人和驼队组成,他们通常在城市中集结,一起穿越沙漠和山脉。

驼队是物流运输的理想工具,因为它们能长时间不饮水,能够承受沙漠和高原的恶劣环境。

此外,驼队还能携带大量货物,比如丝绸、茶叶、瓷器、香料等。

在物流网络的支援下,汉唐时期丝绸之路上的商品得以迅速传播到欧洲和中东地区。

最著名的商品之一是中国的丝绸。

丝绸在古代世界中享有盛誉,成为了贵族和皇室的象征。

中国的丝绸通过丝绸之路运到中亚地区,然后通过船只运送到地中海。

这一过程涉及到大量的商人和中间商,他们购买和销售丝绸,并通过物流网络进行运输。

除了丝绸之外,茶叶也是汉唐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商品。

茶叶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被认为是一种药用植物。

中国的茶叶通过丝绸之路传播到中亚和中东地区,成为了当地人的日常饮品。

此外,中国的瓷器也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了中亚和中东地区,对当地的陶瓷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人美版美术六年级上册_趣味拓展:文化遗产之《丝绸之路》简介

人美版美术六年级上册_趣味拓展:文化遗产之《丝绸之路》简介

趣味拓展:文化遗产之《丝绸之路》简介遗产简介:丝绸之路是世界上路线最长、影响最大的文化线路。

丝绸之路是指起始于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古都长安(今天的西安)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古代路上商业贸易路线。

丝绸之路起源于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形成其基本干道。

它的最初作用是运输中国古代出产的丝绸。

因此,当德国地理学家FerdinandFreiherrvonRichthofen最早在19世纪70年代将之命名为“丝绸之路”后,即被广泛接受。

丝绸之路天山廊道始于中国汉唐时期长安/洛阳至中亚七河流域地区,伸延5000公里,连接了开拓丝绸之路的诸政权中心的两大中心,即中国汉唐中心都城长安/洛阳及中亚七河流域地区。

蒙古高原与青藏高原之间向西通过中国中部黄河中游,穿过河西走廊,延伸于天山南北,直到楚河及塔拉斯谷地等肥沃的七河地区。

丝绸之路天山廊道是连接中国与欧洲的整个丝绸之路的一部分,形成于公元前2至公元1世纪,公元6—14世纪为繁荣期,公元16世纪前一直是当时重要的商贸通道。

廊道中交错排列的贸易路网,连接着大小城镇,总长约8700公里。

被提名申遗的33处遗址反映了丝绸之路贸易不仅创造了财富,也为人员与商品的顺利通过建造了基础设施,促发了因贸易而孕育形成的众多民族之间的交流,传播了沿路的各种思想,并促使欧亚大陆两大文化,即定居农业民族与大草原游牧社会之间的深度融合。

33处遗址中有各个帝国与可汗王国的都城宫殿、贸易居所、佛教石窟寺、古代道路、驿站、关隘、烽燧、长城、古堡,墓葬以及宗教建筑等。

其中,中国境内有22处考古遗址、古建筑等遗迹,包括陕西省7处(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唐长安城大明宫遗址、大雁塔、小雁塔、兴教寺塔、彬县大佛寺石窟、城固张骞墓)、河南省4处(汉魏洛阳故城遗址、隋唐洛阳城定鼎门遗址、新安县汉函谷关遗址、陕县崤函古道石壕段遗址)、甘肃省5处(麦积山石窟、炳灵寺石窟、锁阳城遗址、悬泉置遗址、玉门关遗址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6处(高昌故城、交河故城、克孜尔尕哈烽燧、克孜尔石窟、苏巴什佛寺遗址、北庭故城遗址);8处遗址在哈萨克斯坦共和国的阿拉木图州和江布尔州,3处遗址在吉尔吉斯共和国楚河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丝绸之路与汉唐长安序论“丝绸之路”是指中国古代经中亚通往南亚、西亚以及欧洲、北非的陆上贸易通道。

因大量中国丝绸经此道西运,故称“丝绸之路”。

这条大动脉贯通了当时人类文明发展的中心—亚欧、非三个大陆,导致黄河流域的中华古文明、印度河流域的印度古文明、两河流域的希腊古文明、尼罗河流域的埃及古文明以及欧洲大陆的罗马古文明交流融合。

也促进了佛教、袄教、基督教、摩尼教和伊斯兰教向东西传播,给人类文明发展史以极大的影响。

因此,有学者认为“丝绸之路”的贯通,对人类历史的影响,不亚于哥伦布对新大陆的发现。

而长安,这一丝绸之路在东方的起点,是汉朝和唐朝的都城,唐长安也世界四大古都之一。

它是丝绸之路开始的地方,也因丝绸之路而繁华,它的辉煌至今仍在熠熠生辉。

虽然随着世事的变迁,丝绸之路已经成为历史,“长安”这座城市也已经不再存在,但是它的过去,它在这片土地上崛起的过程,仍然能对今天的我们有很多启示。

古丝绸之路与古长安城丝绸之路与汉长安汉长安城是当时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

城略呈方形,四面各开三门,城垣面积达三十六平方公里。

人口约达五十万,是当时世界上最宏大最昌盛的城市。

丝绸之路的开通因对匈奴战争欲结盟大月氏的需要,汉朝廷召募出使西域的使者。

汉中城固人张骞应募,于武帝建元二年(元前139年)执汉节率百余人自汉长安城出发。

途中为匈奴阻隔拘禁达十年之久。

后乘机脱走至大苑、康居、月氏、大夏诸国。

于元朔三年(元前126年)返回长安。

给正与匈奴进行军事斗争的汉朝廷提供了西域诸国的情况。

元鼎二年(元前l巧年)汉武帝又派遣张骞率领三百人组成的庞大使团前往乌孙,成功的与乌孙结盟。

张骞在乌孙又派副使至大宛、月氏、大夏、安息、身毒、于闻诸国,致西域诸国始通于汉。

在与匈奴多次作战胜利后,汉于河西设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在玉门、阳关二关以西,沿途建烽隧亭障,戌兵屯田,并设立西域都护府,从而保持了自长安西行,经河西,出两关抵西域诸国的“丝绸之路”的安全和畅通。

汉使者、商人接踵西行,大量丝帛锦绣外运。

西域五十余国通使汉廷,不绝于路,各国商队也将各自的珍奇异物运至长安,汉长安城遂成为一个国际性的商贸大都会。

经济与贸易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各国商人贩的珍异货物到达长安,又将大批丝绸转运回国,长安随之成为最昌盛的国际贸易市场。

长安九市以东、西二市为最大,尤以东市最为繁华。

西域来长安的商队,也大都居住在东市南面的菜街一带。

市的四面都有围墙,每面各开二门,市内为井字形街道格局,沿街列市肆。

市中心有市署等管理机构。

市场内商贩云集,不只汇集了全国各地的丝绸锦绣,陶瓷器皿、铜铁制品和日用杂物。

而且有来自西域的皮毛织品、珠宝玉器、珍奇异物等也琳琅满目、货品繁多且数额巨大。

如一西域裘皮商店,其中仅名贵狐貂裘皮一项,即达千多张。

胡商的资本也十分雄厚,一家经营毛织品的胡商,其富竟可比“千乘王侯之家”。

至于经营珠宝玉器的胡商,更是资产矩万。

这些珍贵新奇的舶来品,为长安豪贵富商所青睐,不惜重金购买。

经考古钻探,得知东市的位置在今西安市未央区六村堡乡袁家堡村东一带,其范围正当汉长安城厨城门大街以西120米、横门大街以东90米处。

东市东西长780米,南北宽650--7加米,面积约0.5平方公里。

从其规模看,堪称是当时世界上最宏大、最繁盛的国际商贸市场。

物产与资源的往来西域各国的商人,往往以各国使者的名义来长安。

他们组成庞大的商队,少者百十人,多者数百人。

他们带来各自国家的珍奇异物。

按《汉书·西域传》载称的有“明珠、文甲、通犀、翠羽珍盈于后宫,蒲梢、龙文、鱼目、汗血之马充于黄门,巨象、狮子、猛犬、大雀之群食于外囿.殊方异物,四面而至。

”这些珍奇异物当然是皇室享用。

据《三辅黄图》卷三载称:“奇华殿,在建章宫旁,四海夷狄,器服珍宝,火烷布、切玉刀、巨象、大雀、狮子、宫马,充塞其中。

”同书卷二载称:“武帝为七宝床、杂宝案、厕宝屏风、列宝帐、设于桂宫。

时人谓之四宝宫”。

“武帝时,身毒国献连环羁。

以白玉作之,玛瑙石为勒,白色琉璃为鞍”多不胜举。

但对致力于解除匈奴威胁雄才大略的汉武帝来说,最为关注的是事关国防大计的大宛“天马”。

在远征大宛后,从贰师城一次就得到最健壮的汗血马数十匹,其它良马三千余匹。

于太初四年(元前101年)回到长安。

士卒受到天子丰厚的封赏。

大宛天马在长安的饲养,作为其饲养的首稽,也在长安郊野广为种植。

作为西域来的美酒—葡萄酒原料的葡萄,也在长安上林苑随处可见。

此外,原产于西域的胡桃、胡麻、胡豆、胡瓜、胡萎、胡萝卜、葱、蒜、花椒、石榴等也都先后传入长安。

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

文化与艺术外域文化也使长安的人们耳目一新。

由西域传来了笙模、旁集、琵琶、胡茄、胡笛等乐器。

使胡乐风糜长安。

西域的舞蹈也在长安流行起来。

以欧洲罗马黎轩眩人(魔术师)为代表的杂技百戏在长安演出,更使朝野倾动。

这些都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

外交与政治西汉王朝在长安城设立大鸿肿专门管理外交事务。

在长安未央宫北的菜街设立居处各国使节的使馆区。

对一些友好国家的国王,君长慕名而到长安的。

往往被安置在长安南郊上林苑内的葡萄宫、平乐观等国宾馆接待。

不少国家还送年青的王子到长安,学习先进的汉文化。

有的回国继位后,更促进了双方的友好交往。

甘露三年(元前51年)匈奴呼韩邪单于到长安竭见汉宣帝。

后来他又亲到长安迎娶“昭君出塞”。

以及乌孙迎其在长安的王子回国继位,都善国迎其酋长自长安归国等,都举行了盛大的迎送仪式。

长安城不仅是当时亚洲的经济中心,同时也是政治中心,其影响力通过丝绸之路辐射到整个中亚地区。

丝绸之路与唐长安唐长安城与意大利的罗马、希腊的雅典、埃及的开罗合称为世界四大古都,曾经是全世界最庞大、最繁华、人口最多、最国际化的都市。

唐长安城东西长9721米,南北宽8651.7米,周长35公里多,面积84平方公里,人口达百万之众,比现在的北京旧城还要大,比现在保存完整的西安明城大十倍。

丝绸之路的恢复南北朝以来,战乱纷争,国势衰微。

突厥、吐谷浑在西北崛起,不断入侵,寇抄丝路,造成严重的威胁。

大业五年(以刃年),隋惕帝自长安率军西巡,击溃了吐谷浑,又会见了西域二十七国君长,重新控制了河西四郡,恢复了“丝绸之路”的秩序。

但隋末战乱,丝路又被阻隔。

唐初在突厥威胁下,也禁约出国西行,自贞观三年(629年)经过二三十年的军事征战,先后击溃东突厥、吐谷浑、击灭高昌、薛延陀部、以至彻底击溃西突厥。

唐朝廷设立龟兹、于阂、碎叶、疏勒四镇,又先后设立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

这是唐朝廷对西域、中亚、阿姆河以南广大地区,牢固控制的军事指挥系统和行政管理系统。

有效地管理和保护了“丝绸之路”使其达到有史以来最繁荣的顶点。

与唐通使的国家和部族多达上百。

使沿途国家和地区经济都得到发展。

《资治通鉴》天宝年条载称:“是时中国强盛、自开远门西尽唐境,凡万二千里,间相望,桑麻璐野,天下称富庶者,无如陇右”。

经济与贸易长安的商贸集中在东市(都会市)和西市(利人市)。

分别位于皇城的东南和西南,其位置东西对称,各占两坊之地。

平面略呈长方形,东市南北长1000米,东西宽924米。

西市南北长1031米,东西宽927米。

两市大小几乎相等。

市周有墙,墙内有沿墙平行的街道,皆宽14米。

市内南北、东西向的街道各二条,四街交叉成“井”字形,将整个市场划为九个长方形,最中间设有市署等管理机构。

每方的四面均临街,排到市肆。

对西市局部发掘得知,市街均宽16米,路两侧都有排水沟。

临街商店规模不大,最长者不到十米,约合三间左右,最小的四米许,仅是一间的样子。

特别是近日对西市北部两处十字街的发掘,道路及排水沟保存较好,东北十字街街西侧水沟上的一个石涵洞保存十分完整。

从出土的大批骨料、许多半掩于地下的大水缸及大型石臼看,在店面后方有大量手工工场作坊存在。

再从前中后三期的文化堆积及对路面、水沟的修筑等情况看,西市在晚唐时达到了极盛。

东西二市各有二百二十行。

据日僧园仁《入唐求法巡礼行纪》载称:武宗会昌三年(843年)六月二十七日夜“东市失火,烧东市曹门己西十二行四千余家”可见东市之盛。

但西市较之更为繁盛。

这里是胡高聚集的国际贸易市场,故又有“金市”之称。

西市胡商垄断的行业主要是珠宝珍玩、香料药材,并金银玻璃制品等出自西域各地的商品。

另外胡商经营邸店酒肆,还放高利贷。

有的久居长安,皆有妻子,买田宅,举质取利。

有的甚至勾结官员“殖货纵暴”。

胡商大多资本雄厚,经营有方。

《太平广记》载有胡商豪贾,曾在长安西市以“五十万买珠”“一千万买宝骨”“十万贯买武则天青泥珠”等巨额贸易的记录。

由于商贸繁荣,长安巨商也有与胡商联合,与官府相结而财势炽盛的巨富大贾。

如高宗时,经营丝绸的大商人邹凤炽“其家巨富,金宝不可胜计,常与朝贵游。

邸店园宅,遍满四海,四方物尽为所收……”“又有王元宝者,玄宗尝问其家私多少,对曰臣诸以绢一匹,系陛下南山树,臣绢来(弯)窑”。

玄宗不禁感叹地说“联天下之贵,天宝天下之富”也。

晚唐大商人王酒胡,曾纳三十万贯助修朱雀门。

后朝廷欲修安国寺,救命能拾钱一千贯者,撞钟一下。

王酒胡“迁上钟楼,连打一百下,即于西市运钱十万贯入寺。

”唐长安城作为国内国际的商业贸易中心,四方货物转运至长安,与水陆交通的发展不无关系。

据《唐六典·卷五》载,当时全国骚站有1639所,其中“二百六十所水驿,一千二百九十七所陆驿,八十六所水陆相兼”。

“东至宋汁,西至岐州,夹路列店肆待客,酒麟丰溢,每店皆有驴赁客乘,倏忽数十里,谓之驴骚;南指荆襄,北至太原、范阳,西至蜀川、凉府,皆有店肆,以供商旅,远适数千里,不持寸刃”可见当时以长安为中心的全国水陆交通的畅通和安全。

民族与文化的融合随着“丝绸之路”的畅通和萦盛,长安成为交通频繁、宾客辐凑,商业繁荣的国际性大都会。

有来自各国的使节、学者、高僧、艺术家、留学生和商人。

有大批外国人流寓侨居,贞观初仅突厥降部入居长安的就近万家。

他们都受到唐朝廷的保护和礼遇。

他们的上层人物,还担当重要官职,受到唐皇室的宠信。

他们中最多的是商人,在长安西市经营常多达数千人。

他们的下层,由于娴于驯养驼马,长于骑射狩猎,故多为长安的豪贵、富商所雇佣豢养。

这在西安的唐代墓葬中出土的大量牵驼牵马俑、骑马狩猎俑都生动地反应了这一历史事实。

他们勇武豪迈、票业悍矫健的性格特征,都被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些来自突厥、昭武九姓诸国、东罗马等中亚、西亚以至欧洲各地人们的奇装异服,就足以使长安人眼花缭乱、艳羡不已了。

对美和新奇的追求是人之常情,尤以年青人为最,在衣着上模仿也是很自然的事。

贞观时长安城内“胡着汉帽,汉着胡帽”的己很常见。

贵如皇太子承乾,就好突厥语,着突厥服。

到了开元前后,大唐己至极盛,长安的“胡化”也盛极一时。

在衣冠服饰上尤为突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