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女》《氓》诗经两首练习题
《诗经 静女》练习题及答案

《诗经静女》练习静女其姝①,俟我于城隅②。
爱而不见③,搔首踟蹰④。
静女其娈⑤,贻我彤管⑥。
彤管有炜⑦,说怿女美⑧。
自牧归荑⑨,洵美且异⑩。
匪女之为美(11),美人之贻(12)。
【注释】①静女:贞静娴雅之女。
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静当读靖,谓善女,犹云淑女、硕女也。
”姝(shū):美好。
②俟(sì):等待,此处指约好地方等待。
城隅:城角隐蔽处。
一说城上角楼。
③爱:“?”的假借字。
隐蔽,躲藏。
④踟(chí)躇(chú):徘徊不定。
⑤娈(luán):面目姣好。
⑥贻(yí):赠。
彤管:不详何物。
一说红管的笔,一说和荑应是一物。
有的植物初生时或者才发芽不久时呈红色,不仅颜色鲜亮,有的还可吃。
如是此意,就与下文的“荑”同类。
但是也可能是指涂了红颜色的管状乐器等。
⑦有:形容词词头。
炜(wěi):盛明貌。
⑧说(yuè)怿(yì):喜悦。
女(rǔ):汝,你,指彤管。
⑨牧:野外。
归:借作“馈”,赠。
荑(tí):白茅,茅之始生也。
象征婚媾。
⑩洵美且异:确实美得特别。
洵:实在,诚然。
异:特殊。
(11)匪:非。
(12)贻:赠与。
一、文学常识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或称“”,共有篇。
《诗经》按、、分为三类。
《诗经》的主要部分是风,有国风。
《诗经》是中国的源头,是中国诗史的光辉起点。
、、是《诗经》在艺术手法上的创造。
它们的运用,既是《诗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也是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方法。
《诗经》语言以为主,朴实优美,音律和谐悦耳,其中也不少篇章采用的艺术形式。
雅,分大、小雅。
为天子之乐,为诸侯之乐。
二、解释实词1.静女其姝静女:其姝:2.俟我于城隅俟:城隅:3.搔首踟蹰踟蹰:4.静女其娈娈:5.贻我彤管贻:6.彤管有炜彤管:炜:7.说怿女美说怿:8.自牧归荑牧:荑:9.洵美且异洵:三、指出下列通假字,并解释其含义1.爱而不见 ____通____,含义:____________________通____,含义:________________2.说怿女美 ____通____,含义:____________________通____,含义:________________3.自牧归荑 ____通____,含义:________________4.匪女之为美 ____通____,含义:____________________通____,含义:________________四、选择题:1.下列各句中,与“爱而不见”主语不相同的一句是()A.俟我于城隅 B.搔首踟蹰 C.自牧归荑 D.美人之贻2.“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静女其娈,贻我彤管”这两句运用了哪一种写作手法?()A.重章叠句B.夸张C.对比D.对偶3.“静女其娈,贻我彤管。
《诗经二首》习题

《诗经二首》习题《诗经》二首习题同步测控一、语段阅读阅读文本选段,完成1~4题。
静女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1.静女给情人赠物为何分成两章来写?简要谈谈你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答案:诗人把赠物分成两章来写,固然因物分两件,有先有后,但更重要是通过这种形式,把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推向高潮。
2.简要分析“彤管有炜,说怿女美”,“自牧归荑,洵美且异”采用的修辞手法,以及表达的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答案:这两句诗用了双关的手法,一是表达了女子所赠之物美好,二是赞美女子之美。
显示了男子一片爱人及物的诚挚、痴迷之心。
采薇(节选)采薇采薇,薇亦作止。
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靡室靡家,玁狁之故。
不遑启居,玁狁之故采薇采薇,薇亦柔止。
曰归曰归,心亦忧止。
忧心烈烈,载饥载渴。
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
曰归曰归,岁亦阳止。
王事靡盬,不遑启处。
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3.诗歌从“采薇”写起,这跟“曰归曰归”的思乡情有何关系?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答案:这里采用的是《诗经》惯用的起兴手法,“薇”是故乡田野里常见的植物,自然由物及人,引起了浓浓乡愁。
于是,深切的乡情融入熟悉的“采薇”活动之中。
4.前三章所写的“薇”有无变化?从中你能感受到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答案:有变化。
《静女》试题及答案

《静女》试题及答案静女一、选择题1.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叙述,错误的一项是()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被儒家列为五部经典著作之首。
B、《诗经》中的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风”又叫“国风”共有15国风,160篇。
大都是劳动人民创作的民间歌谣:“雅”分为大雅、小雅,共105篇,大多为周代宫廷乐曲歌辞:“颂”分为周颂、鲁颂、商颂,多为周天子及诸侯们祭礼时的乐歌,共40篇。
C、《诗经》反映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社会生活,共305篇,古时也称为“诗三百”。
其创作方法基本上是现实主义的。
D、《诗经》中都是四言诗,普遍采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2.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A.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B.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C、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D、岂曰/无衣?与子/同袍3.对这首诗词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题目“静女”,是指文静美丽的姑娘。
B.“爱而不见”的意思是说故意藏起来不出现,逗小伙子着急。
C.“说怿女美”的意思是指姑娘美丽的彤管映衬得你更美。
D“自牧归荑,洵美且异”这两句称赞姑娘送给他的荑草实在美得出奇。
4.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这首诗基调欢快而富有情趣,叙写了一对青年男女约会的过程。
B.“爱而不见,搔首踟蹰”这个细节惟妙惟肖地描绘了小伙子当时那种焦灼不安的情态。
C.无论是赠彤管,还是赠荑草,都发生在同一天,可见这对青年男女的恋情已到极致。
D.这首诗除了细节描写外,还运用了双关及移情手法,因而生动活泼。
富有情趣。
5.选出对《静女》一诗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静女》是一首赋体诗,它运用“直陈其事”的手法,采用三章连唱的形式来叙写故事,感情回环往复,内容富于变化,充分体现了民族的特色。
B.本诗以生动的语言,风趣的细节,表现了一对男女青年热恋中的情趣,人物神形毕现,呼之欲出。
C.“说怿女美”、“匪女之为美”这两句借物抒情,意涉双关,表面上男青年是在赞美姑娘馈赠给他的信物,实则表达了他对姑娘挚爱之情。
《诗经》两首练习及答案

《诗经》两首1.下边加点的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氓之蚩蚩(mánɡ)静女其姝(shū)修我矛戟(qǐ)B.静女其娈(luán)乘彼垝垣(ɡuǐ)与子同泽(zé)C.夙兴夜寐(sù)隰则有泮(pàn)贻我彤管(yí)D.洵美且异(xún)无与士耽(dān)渐车帏裳(chánɡ)2.下列各组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体无咎言夙兴夜寐嗜草乘彼垝垣B.糜室劳矣矛戟彤管踟蹰C.自我徂尔有炜洵美于嗟鸠兮D.泣涕涟涟送子涉骐晏晏帏裳3.对下列四句诗艺术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桑之落矣,其黄而陨”:用了比和兴的手法,意指女子的憔悴和被弃。
B.“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用了赋的手法,桑葚是甜,但多吃易醉,爱情是美好的,但太痴情易上当。
C.“静女其娈,贻我彤管。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用了赋的手法,直接抒发对女子的喜爱。
D.“淇则有岸,隰则有泮”:兴中有比,言下之意为水有岸,泽有边,我的痛苦为何没尽头。
4.选出运用了借代手法的一句()A.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B.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C.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D.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5.下列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以尔车来,以我贿.迁贿:财物B.于嗟女兮,无与士耽.耽:耽搁C.女也不爽.,士贰其行爽:过错D.忧心孔疚.,我行不来疚:痛苦6.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①将子无怒,秋以.为期②乘彼垝垣,以.望复关B.①桑之.未落,其叶沃若②士之.耽兮,犹可说也C.①丧乱既平,既.安且宁②言既.遂矣,至于暴矣D.①信誓旦旦,不思.其反②今我来思.,雨雪霏霏7.下列各组句中,每句都包含通假字的一组是()A.岁亦莫止/我戍未定B.忧心孔疚/我行不来C.匪来贸丝/于嗟鸠兮D.象弭鱼服/小人所腓8.下列加点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桑之.落矣(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B.其.黄而陨(代词,它)C.自我徂尔.(助词,相当于“了”)D.女也.不爽(语气词,起停顿作用) 9、对下列四句诗艺术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桑之落矣,其黄而陨”:用了比和兴的手法,意指女子的憔悴和被弃。
《诗经静女》同步练习

静女《诗经·邶风》一、翻译诗歌,理解含义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二、诗歌鉴赏(一):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题目。
(13分)芣苢①《诗经·周南》采采芣苢,薄言②采之。
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③之。
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④之,采采芣苢,薄言襭⑤之。
静女《诗经·邶风》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爱⑥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⑦。
彤管有炜⑧,说怿女美。
自牧归⑨荑,洵美且异。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注】①芣苢,车前草,可食可入药。
②薄、言,语助词,无实意。
③掇,摘取、拾取。
④袺,手持衣角盛物。
⑤襭,把衣襟掖在腰间装物。
⑥爱,通“薆”,隐蔽。
⑦彤管,红色的管状物,也叫“荑”。
⑧炜,色红而光亮。
⑨归,通“馈”,赠送。
1.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第一首诗通过动词的变化,生动地表现了妇女们采集野菜的劳作过程。
B.第二首诗从约会、赠物、回忆三个方面表现出青年男子对静女爽约的失望。
C.两首诗都运用了重章叠唱的手法,渲染气氛,深化主题,增强诗的节奏感。
D.《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相传为孔子所编定,现存诗305篇。
2.《诗经》中常运用赋、比、兴手法,第一首诗使用的手法是______。
(1分)3.前人读《芣苢》说:反复讽咏,“自然生其气象”。
你读这首诗,眼前出现什么样的景象?请简要描述。
(3分)4.《静女》中静女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6分)诗歌鉴赏(二):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9分)桃夭《诗经·周南》桃之夭夭①,灼灼②其华。
之子③于归④,宜⑤其室家⑥。
桃之夭夭,有蕡⑦其实。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⑧。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子衿《诗经·郑风》青青子衿⑨,悠悠⑩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⑪不嗣音⑫?青青子佩⑬,悠悠我思。
诗经两首练习题及答案初二

诗经两首练习题及答案初二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含了许多美丽动人的古代诗歌。
回顾古诗,不仅可以欣赏其中的艺术魅力,还可以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了解和热爱。
下面是两首诗经练习题及其答案,适合初中二年级的学生进行学习与练习。
题目一:阅读下面这首《诗经》中的小序,回答问题。
《邶风·静女》
静女其姝,巷云之子。
敦彼长者,邦之司直。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巧笑之瑳,异于常人。
菀彼东皋,自牧归荑。
洵美且善,邦之司徒。
巧笑之瑳,是则与女。
于邦为傅,吾衰童行。
问题:虚词“其”在第一句中指的是谁?
答案:虚词“其”在第一句中指的是“巷云之子”。
题目二:阅读下面这首《诗经》中的小序,回答问题。
《召南·纯嘏》
瞻彼淇澳,言采其蕨。
未见君子,憔悴如也。
亦既见止,亦既食止。
于胥 ,洵美且纯。
君子好逑,其言则信。
君子好逑,其信则诚。
纯尚修辩,缉熙其神。
问题:这首诗中描写了什么?
答案:这首诗描写了一个憔悴的君子,在淇澳采蕨之地,与他对话后,发现他既洵美且纯,他的言行陈述了他诚实和真诚的品德。
他崇尚修辩,灵动而充满活力。
通过回答以上两个问题,我们可以加深对这两首诗歌的理解,并进一步欣赏和领略诗经的独特之处。
希望大家通过阅读和学习古诗,能够更好地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自己对文学艺术的欣赏和热爱。
《诗经两首》之《氓》理解性默写30题附答案

《<诗经>两首》之《氓》理解性默写30题1.《诗经·卫风·氓》中,作者用赋的手法写男子向女子求婚的句子是:,。
,。
2.《氓》中,描写男子装出一幅忠厚老实的样子,借市场交易的机会接近女子的两句是:,。
3. 《氓》中,描写男子借交易蚕丝的机会,骗取爱情的两句是:,。
4. 《氓》中,描写女子坠入情网,陪同男子跋山涉水的句子是:,。
5. 《氓》中,“,”两句描写男子得寸进尺,刚谈恋爱就提出要结婚,还责怪女子拖延婚期。
女子就耐心解释,还帮他出谋划策,让他去找媒人。
6.写男子的粗暴性格初露,同时也写出女子温柔体贴的性格的句子是:,。
7. 《氓》中,描写女子面对男子的生气恼火,被迫约定婚期的两句是:,。
8. 上天欲使人灭亡,必先使其疯狂! 《氓》中,作者用“,”两句描写女子为了梦中情人,不顾生命危险,爬上毁坏倒塌的墙头,翘首以待意中人。
9. 《氓》中,作者用对比手法,写女子见到心上人前后行为的差异,表现她对恋人的深挚情爱的句子是:,;,。
10. 《氓》中,描写女子祈望男子卜卦顺利,以便尽快步入婚姻的殿堂的两句是:,。
11.一日不见,如隔三秋。
在《氓》中,表现女子未见心上人伤心难过的语句是:,。
12. 《氓》中,描写女子坐着婚车,带着嫁妆出嫁的情景的句子是,。
13.《氓》中,以桑叶之润泽有光,比喻女子的容颜亮丽的句子是:,。
14.《氓》中,作者以鸠多食桑葚易致醉,比喻女子迷恋爱情易上当受骗的句子是:,。
,。
15.《氓》中表现女子不再相信爱情,直接劝告同性不要沉溺于爱情的句子是:,。
16. 女子的感情多是专一不二的,而男子则往往朝三暮四。
男子沉溺其中,还可以自我解脱;女子一旦沉溺其中,就总是不能自拔。
《氓》中,作者表达这一思想的句子是:,。
,。
17. 《氓》中,作者以桑叶的枯黄飘落,比喻女子的憔悴和被弃的句子是:,。
18. 《氓》中,描写女子自从出嫁以后,多年忍受贫苦煎熬的句子是:,。
《诗经》两首练习题(答案)

《诗经》两首练习题(答案)《诗经》两首习题:1、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叙述,错误的一项是()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被儒家列为五部经典著作之首。
B、《诗经》中的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风”又叫“国风”共有15国风,160篇。
大都是劳动人民创作的民间歌谣:“雅”分为大雅、小雅,共105篇,大多为周代宫廷乐曲歌辞:“颂”分为周颂、鲁颂、商颂,多为周天子及诸侯们祭礼时的乐歌,共40篇。
C、《诗经》反映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社会生活,共305篇,古时也称为“诗三百”。
其创作方法基本上是现实主义的。
D、《诗经》中都是四言诗,普遍采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2.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A.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B.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C、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D、岂曰/无衣?与子/同袍3、阅读《邶风;静女》,完成(1)~(5)题。
(1)对这首诗词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题目“静女”,是指文静美丽的姑娘。
B.“爱而不见”的意思是说故意藏起来不出现,逗小伙子着急。
C.“说怿女美”的意思是指姑娘美丽的彤管映衬得你更美。
D“自牧归荑,洵美且异”这两句称赞姑娘送给他的荑草实在美得出奇。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这首诗基调欢快而富有情趣,叙写了一对青年男女约会的过程。
B.“爱而不见,搔首踟蹰”这个细节惟妙惟肖地描绘了小伙子当时那种焦灼不安的情态。
C.无论是赠彤管,还是赠荑草,都发生在同一天,可见这对青年男女的恋情已到极致。
D.这首诗除了细节描写外,还运用了双关及移情手法,因而生动活泼。
富有情趣。
(3)、选出对《静女》一诗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静女》是一首赋体诗,它运用“直陈其事”的手法,采用三章连唱的形式来叙写故事,感情回环往复,内容富于变化,充分体现了民族的特色。
B.本诗以生动的语言,风趣的细节,表现了一对男女青年热恋中的情趣,人物神形毕现,呼之欲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4分)
A.氓之蚩蚩(mánɡ)静女其姝(shū)匪我愆期
B.静女其娈(luán) 乘彼垝垣(ɡuǐ) 尔卜尔筮(shì)
C.夙兴夜寐(sù) 隰则有泮(pàn) 贻我彤管(yí)
D.洵美且异(xún) 无与士耽(dān) 渐车帏裳(chánɡ)
解析“氓”应读“mén”,“愆”应读。
答案 A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4分)
A.体无咎言夙兴夜寐嗜草乘彼垝垣
B.糜室劳矣城隅彤管踟蹰
C.自我徂尔有炜洵美于嗟鸠兮
D.泣涕涟涟送子涉骐晏晏帏裳
解析A.“嗜”应为“蓍”;B.“糜”应为“靡”;D.“骐”应为“淇”。
答案 C
3.下列各句,全有通假现象的一项是( )(4分)
①既见复关,载笑载言②士之耽兮,犹可说也③于嗟鸠兮,无食桑葚④桑之落矣,其黄而陨⑤淇则有岸,隰则有泮⑥爱而不见,搔首踟蹰⑦彤管有炜,说怿女美⑧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A.①④⑦B.②⑤⑧ C.③⑥⑧ D.③⑤⑦
B.解析②“说”通“脱”;③“于”通“吁”,“无”通“毋”;⑤“泮”通“畔”;⑥“爱”通“”,“隐藏”之意,“见”通“现”;⑦“说”通“悦”,“女”通“汝”。
答案 D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4分)
A.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B.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C.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D.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解析B项“以为”是“以之为”,省略句,意思是“把它作为”。
C项“不爽”是“没有差错”的意思。
D项“至于”在这里是“到”的意思。
答案 A 5.《诗经》中最常用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下列诗句的表现手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4分)
A.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B.河水清且涟猗
C.忧心烈烈,载饥载渴
D.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解析C项是“赋”,其余为“兴”。
答案 C
阅读与鉴赏一、课内精读阅读下文,完成6~8题。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
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兄弟不知,
6.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5分)
A.其叶沃若沃若:润泽的样子。
B.于嗟女兮于嗟:叹息,“于”通“吁”。
C.女也不爽不爽:指不爽快。
D.靡室劳矣室:家务。
解析C项,“爽”,这里是“差错”的意思。
“不爽”应译为“没有什么差错”。
答案 C
7.下列加点词与现代汉语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5分)
A.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B.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C.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D.兄弟不知,咥其笑矣
解析C项,古代汉语“至于”有“就对”的意思,现代汉语“至于”有“说到”和“到某种地步”的意思。
答案 C
8.翻译下列句子。
(10分)
(1)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2)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文言翻译要注意字字落实。
答案(1)姑娘沉溺于爱情之中,就无法解脱了。
(2)桑树落叶的时候,它的叶子枯黄,纷纷掉落下来。
(3)男子的爱情没有标准,总是三心二意。
(4)静下来想想,只能独自悲伤。
二、课外拓展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9~12题。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乐之。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
9.《诗经》的主要艺术表现手法有赋、比、兴等,请思考:《关雎》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运用这种手法起到了什么作用?(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
所谓“赋”,是铺陈其事;所谓“比”,是譬喻和比拟;所谓“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朱熹《诗集传》)。
但是,关键不只在于识别,更在于体会这些艺术手法的表达效果。
答案《关雎》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兴”的艺术手法。
如本诗开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它原是诗人借眼前景物发端的话,但水鸟和鸣,也可以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间和谐恩爱。
和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意义上发生关联。
本诗的起兴之妙正在于诗人情趣与自然景物浑然一体的契合,也即一直为人们所乐道的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10.在《蒹葭》这首诗歌中运用了景物描写,请思考:这些景物描写在诗中起到了什么作用?(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写景其实是为抒情服务的,成功的写景能做到情景交融,以景传情。
答案景语即情语。
诗开篇便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凄清的画面:一个晚秋的早晨,天色朦胧,笼罩在晨雾中的是一望无际的沾带露珠的芦苇。
一条河流,蜿蜒而去。
望远处,是一块小小的沙洲。
这是一幅萧瑟的晚秋晨光图,烘托主人公凄恻的情感。
诗的第二、三章采用重章回复的方式,反复咏唱。
但景物又有不同。
首章“白露为霜”,露凝为霜,是拂晓时;二章“白露未晞”,太阳露面,天已大亮;末章“白露未已”,阳光照射,露水快干。
三幅不同时间的晚秋晨光图,烘托出主人公久久伫立远望而始终不能见面的惆怅心情,而主人公这种心情随着晨光画面的重叠,显得越来越急切,越来越凄婉。
这首诗在艺术上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地。
11.《关雎》和《蒹葭》两首诗歌大量运用了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充分表达了诗人细腻的思想感情,请从诗中找出一处,反复朗读,并体会其作用。
(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重章叠句的形式,即重复的几章节,意义和字面只有少数的改变。
如《蒹葭》全篇只变动了十几个字,不但写出了芦苇茂盛的状态,爱情道路的曲折绵长,伊人虽近在咫尺,但又遥不可及的痛苦心情,而且通过不断重复的旋律,表现出诗人对爱情的执著追求,似乎有一种合唱、轮唱的味道。
答案《关雎》中“关关”(叠字)形容鸟叫声,“窈窕”(叠韵)表现淑女的美丽,“参差”(双声)描绘水草的形态,“辗转”(叠韵)刻画出因相思而不能入眠的情状,既有和谐的声音,又有生动的形象。
《蒹葭》中的“苍苍”“萋萋”“采采”(叠字)形容芦苇茂盛的样子,为下文“溯洄从之”“溯游从之”作了铺垫,渲染了气氛。
12.比较《关雎》和《蒹葭》在写法上的不同。
(5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解析找准不同点,简要分析。
答案在内容上,《关雎》着重于叙事,而《蒹葭》却没有明确的故事,《蒹葭》比《关雎》的情感韵味更浓郁些。
在艺术手法上,《蒹葭》比《关雎》“兴”的特点更加突出。
“蒹葭”“水”和“伊人”的形象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作起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