鹏之徙于南冥 教案
构建《鹏之徙于南冥》的阅读教案

构建《鹏之徙于南冥》的阅读教案鹏之徙于南冥,这是古代神话故事中的一个美丽传说。
这个故事讲述了一只巨大的鹏鸟飞到南海,蛟龙看见后,就直接跃出水面和鹏鸟比拼高度。
虽然蛟龙飞得很高,但远远不及鹏鸟的高度,鹏鸟遂放声长鸣,振翅高飞,风起云涌,仿佛在绘画中跃动着。
本文将针对教师在课堂上进行阅读教学,如何构建《鹏之徙于南冥》的阅读教案进行深入的探讨。
一、阅读体验在教授本故事时,教师需要做的第一件事便是营造出有关该故事的节奏和氛围。
我们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受这个故事的美妙之处,通过字眼的选择,生动逼真的描写,借助其情感或丰富的想象力,来为学生们带来真实的阅读体验。
教师可以利用朗读的方式,让学生亲身参与,过程中让学生能够感受到鹏鸟飞翔,乘风破浪的场景。
同时,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利用类似于角色扮演的方式来体验故事情节,感受不同场景带来的情感变化,也可以通过观看动画短片的形式来巩固学生的理解及体验。
二、文本研读在阅读教案构建过程中,必须关注文本研读和讲解的内容。
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掌握故事背景,介绍《鹏之徙于南冥》寓意丰富,内容精彩的特点,再通过四步走,即分析文本、理解语言、推导结构、领略美学,依次帮助学生深度理解文本含义,逐步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
1.分析文本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文本的分析,包括主题、情节、人物的特征和动作等方面。
同时,还要帮助学生挖掘这个故事背后所蕴涵的传统文化、符号、叙事技巧等,借此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
2.理解语言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学习《鹏之徙于南冥》中特殊的文章叙述语言,比如比拟、夸张、拟声、调动等,以及一些生动的描写手法,让学生深度体验到文章的魅力,为今后阅读打下坚实的基础。
3.推导结构的教学环节便是针对故事本身结构的推导。
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度分析故事的组成结构和语言层次,推理故事情节发展的逻辑关系,尤其要注意把握整篇文本的情感走向和思想内涵。
4.领略美学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领略经典的美学、文化和艺术魅力。
《鹏之徙于南冥》教案3__

《鹏之徙于南冥》教案教学目标:1、略知《鹏之徙于南冥》的意思2、指导朗读、背诵本文。
教学重、难点:指导朗读、背诵本文。
教学过程:一、简介庄子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汉族。
名周,字子休(一说子沐),后人称之为“南华真人”,战国时期宋国蒙(今安徽省蒙城县,又说今河南省商丘县东北民权县境内)人。
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
他的学说涵盖着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还是归依于老子的哲学。
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为“老庄哲学”。
他的思想包含着朴素辩证法因素,主要思想是“天道无为”,认为一切事物都在变化,他认为“道”是“先天生地”的,从“道未始有封”(即“道”是无界限差别的),属主观唯心主义体系。
主张“无为”,放弃一切妄为。
又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因此他否定知识,否定一切事物的本质区别,极力否定现实,幻想一种“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主观精神境界,安时处顺,逍遥自得,倒向了相对主义和宿命论。
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摈弃一切文化知识。
庄子的文章,想像力很强,文笔变化多端,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并采用寓言故事形式,富有幽默讽刺的意味,对后世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
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者著有《庄子》(被道教奉为《南华经》),道家经典之一。
《汉书艺文志》著录《庄子》五十二篇,但留下来的只有三十三篇。
其中内篇七篇,一般定为庄子著;外篇杂篇可能掺杂有他的门人和后来道家的作品。
《庄子》在哲学、文学上都有较高研究价值。
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等,《养生主》中的“庖丁解牛”尤为后世传诵。
二、新授《鹏之徙于南冥》1、师范读2、带学生读3、指名学生读,师指导。
4、齐读三、出示原文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高中语文部编人教版精品教案《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二、鹏之徙于南冥》54

《鹏之徙于南冥》教学设计授课教师通化市靖宇中学孙丽萍课程标准解读: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目的是体会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
学生在阅读和鉴赏活动中,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加深对个人与自然、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关系的思考和认识。
学情分析高二的学生,已具备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对先秦的文化背景以及庄子的语言艺术已有了解,对庄子的解读,不仅在文字,更在意蕴。
教学目标1.体会庄子提出的“乘正御辩”“三无”的思想。
感知庄子“形游”“心游”内涵。
2.解读文本,理解世间万物均为“形游”,只有“心游”方能达到“无所待”的境界。
3.领会先贤之智,领悟圣哲之思,提升学生在面对自然、社会、生命、人生时的思想境界。
教学重点感知庄子“形游”“心游”的内涵。
教学难点通过分析“乘正御辩”“三无”,理解“心游”。
教学方法诵读感知法问题引领法讨论交流法小组合作竞争法教学过程一、课前活动:看图猜成语,给出16个出自庄子的成语,让学生竞猜。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头脑风暴中领略庄子的智慧,明确庄子善用丰富的寓言来承载他的思想的特点。
二、导语设计:刚才我们猜的所有成语均出自庄子。
庄子,他总是以意出尘外的想像带领我们置身八荒六合,以谐趣横生的故事带领我们品读天地大美,以奇特、荒诞的寓言引领我们参悟一个又一个宇宙的奥秘!今天我们继续走进庄子,去品悟圣人的哲思。
三、解读文本(一)讲述寓言故事,感知鲲鹏形象。
问题1:用生动的语言讲述“鹏程万里”的寓言,概括出大鹏的特点。
明确:鲲鹏虽然体型硕大、志向高远,却依然受到限制而不逍遥。
文中除了鲲鹏,还写了哪些事物?他们分别受到什么限制?设计意图:分析世间万物皆为“形游”而受限,达不到庄子所追求的“无所待”的境界。
问题2:文中写了几类人?他们分别受到什么限制?明确:三类人。
重点分析宋荣子,他比世俗的一般人高明很多,但是他太过关注自我与外界的差别,没有做到“物我合一”所以也受到限制而不自由。
创造性地设计《鹏之徙于南冥》教案

创造性地设计《鹏之徙于南冥》教案教案是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老师准备教学的重要手段。
如何创造一个既能充分利用教材内容,又有趣味性、实用性、创新性的教案呢?今天,我们来一起探讨一下如何创造性地设计《鹏之徙于南冥》教案。
一、教材分析我们需要对课本进行仔细分析。
本节课的主要文本是《鹏之徙于南冥》。
该课文讲述了鹏鸟在沧海上翱翔的场景和感人的经历,是一篇感人肺腑的优美散文。
文本包含了丰富的词汇、生动的场景描写和深情的情感表达。
二、教学目标在分析好教材之后,要明确教学目的,以此引导教学设计。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1、练习阅读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理解水平与发问技能。
2、提高学生的词汇量和写作能力。
3、让学生了解并理解中国古代文学和文化。
三、教学设计金字塔原则教学设计中有一种非常经典的方法,叫做“金字塔原则”。
要从简单到复杂地列出知识点,让学生从简单到复杂地理解各个知识点,并让他们能够逐渐深入到知识的核心。
1、课前预习让学生在课前先预习教材,对文本内容进行基本的了解和分析。
老师可以提前将本节课的课文发给学生,让他们先自己看一遍并做笔记。
2、课中授课(1)教学目标老师要告诉学生今天的教学目标,让学生知道今天的教学重点是什么。
例如:“今天我们要学会如何理解古代文学,如何用简单的语言来描述赏心悦目的场景。
”(2)情景导入老师可以通过生动有趣的情景介绍故事的背景,在细节上加强学生的印象。
例如,老师可拿出一张宽广的海洋的图片,并播放一首跟海洋和大自然相关的音乐来渲染气氛。
(3)课文分析老师可以通过问答、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逐一理解文本。
他们可以把文中的关键字、难句分别挑出来,分析单词、短语和句子的含义,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4)生动描绘学生们可以根据课文中的场景描绘来写一篇自己的文章或画一幅水彩画,以此来锻炼他们写作和全球观察力。
(5)总结归纳在教学结束之前,老师可以跟学生一起总结今天课程的重点,加深对教材的认识。
同时,他们还可以在这个时间里给出本章节的自由探究时间,希望学生能发掘出更多的文化元素和理解角度。
《鹏之徙于南冥》教案2

《鹏之徙于南冥》教案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先秦诸子散文,虽然主要是政论文,但也是文学艺苑中的奇葩异蕾。
《沦语》平实质朴,富含哲理;《孟子》文笔雄健,铿锵有力;《荀子》行文气魄雄浑;《老子》清远深邃;《墨子》质朴;《庄子》恣肆。
今天,我们一同欣赏《庄子》散文中的片断。
二、庄子与《庄子》庄子(约公元的369~公元前286),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
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庄子生活在一个社会矛盾极其尖锐的时代,做过漆园吏。
他不满现实,不与统治阶级合作,据传楚王曾以千金相邀为相,被其拒绝。
庄子对后人的影响主要是《庄子》一书。
《庄子》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其文汪洋恣肆,想象丰富。
气势壮阔。
《庄子》共33篇,分内篇、外篇、杂篇。
内篇7篇为庄子所作,外篇15篇和杂篇11篇一般认为是其门人和后学者的伪作。
庄子的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
鲁迅先生称赞“其文则汪洋辟阉,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
郭沫若也评价说:“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中国古代哲人中,实在是绝无仅有。
”(《庄子与鲁迅》)因而他的作品被人称之为“文学的哲学。
哲学的文学”。
《庄子》在先秦诸子中,无论就他的思想或文风来说,都是属于南方一系,即楚国文化的代表,所谓“庄狂屈狷”,正道出了他们独具的浪漫主义精神。
李白纵浪恣放的诗篇,直承《庄子》且不说,后如柳宗元论文,主张“参之庄老以肆其端”,龚自珍《病梅馆记》那种追求个性解放的强烈感,显然汲取了庄周《秋水》篇的精神。
三、突破语言关1.自学:教师范读课文,对同学做注意课文的节奏,对生字词做标记的指导;指导同学默读课文,结合注解议课文。
教师总结生字词如下:鲲(kūn)抟(tuán)阏(è)蜩(tiáo)决(xuè)蟪蛄(huìgū)鴳(yàn)数数(shuò)恶(wū)2.多媒体显示课文参考译文。
《鹏之徙于南冥》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

《鹏之徙于南冥》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鹏之徙于南冥》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1《鹏之徙于南冥》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在中国古代神话故事中,有一则被广泛传颂的《鹏之徙于南冥》。
这则故事所讲述的是一只巨大的鹏鸟,它的翅膀可覆盖数万里之地,它常常飞翔于无边无际的大海之上,并在其翅膀的阔度之中沐浴日月寒光,终于获得了极为重要的翅膀资本。
而这一神话故事也被人们广泛的运用于教育领域,成为高中学生文学课程学习的内容之一。
《鹏之徙于南冥》作为一篇神话故事,与中外现代文学之间具有着本质和区别,但在作为文学学科内容的传承中,其价值和意义仍然非常重要。
同时,对于学生而言,通过学习鹏的质朴、坚韧、奋发向前的性格,从中能够感受到一种追求进步、立志向前的力量。
一、教学目标:1、能够掌握鹏之徙于南冥的大体内容和情节,理解其中蕴含的哲学思想和人生道理;2、能够准确地掌握文学语言的表现技巧和特点,提升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3、能够通过《鹏之徙于南冥》的学习,启发学生对于人生道理和追求进步的思考,增强对于未来的美好憧憬和向往。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理解神话传统和文化背景对于鹏之徙于南冥的影响,认识文学创作中的文化差异和转化;2、准确领会文学语言的表现方式和技巧,提升对于文学作品的解读和理解水平;3、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讨论,思考如何将阅读读物融入到自我人生目标的追求中。
三、教学策略:1、采用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模式,激鼓学生的发问和思考,引导学生意识到探求人生的意义和价值的必要性;2、采用多元化的教学策略,如文本阅读、图像阐释、漫画表现、口语表达等多种方式,丰富学习方式和内容;3、鼓励学生先自主阅读,再集体讨论,以提高学生文学素养,课堂活跃参与度和深度。
四、课程设计:1、前置任务:共性问题梳理,在阅读前让学生自学一份神话词汇表及相关的神话故事,随后上课以小组为单位选派代表进行口语表达。
2、知识探索:探究文化传统和神话故事的背景,启发学生对于文化的敏感性和探究意识。
高中语文人教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五单元二 鹏之徙于南冥 教案2

《鹏之徙于南冥》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本教学设计选择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选修系列《先秦诸子选读》中的《鹏之徙于南冥》为设计对象。
【教学目标】1、理解文意,掌握文中重要的语言现象。
2、通过对作品情节、形象、语言的把握,展开想象,欣赏庄子笔下的生动意象。
3、理解本文以寓言故事设喻来说明道理的方法。
正确理解庄子的“逍遥游”思想。
【教学方法】在欣赏中理解,在朗读这记忆,在感悟中体会。
【学法指导】阅读、体会、小组合作探究【教学时数】二课时【教学内容和步骤】一、新课导入:“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在历史的天空中,有一只奋飞的鹏鸟一直激荡着中国人的心灵世界。
今天,我们学习庄子的《鹏之徙于南冥》,这个题目是编者后加的,其实他节选自庄子的《逍遥游》,在之前我们必修五学习过的《逍遥游》基础上增加了三段,使文章结构更加完整,内涵更加丰富。
重新学习这篇文章,我们将会对“逍遥游”的内涵、境界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二、目标展示:这节课,学习目标主要有这样三点:1、理解文意,掌握文中重要的语言现象。
2、通过对作品情节、形象、语言的把握,展开想象,欣赏庄子笔下的生动意象。
3、理解本文以寓言故事设喻来说明道理的方法。
正确理解庄子的“逍遥游”思想。
三、知识积累:同桌之间相互交流订正导学案整理归纳的文言现象,班级内交流展示。
四、合作探究1、这则选文真正的题目就叫《逍遥游》,那么,什么是“逍遥游”?明确:“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变,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2、什么人达到了“逍遥游”的状态?明确:至人、神人、圣人。
3、这些达到“逍遥游”状态的人有什么特征?明确:无己、无功、无名。
真正的“逍遥游”是利用天地的自然本性,利用六气的变化,而游于没有止境的宇宙当中,无所凭借,无所依靠。
达到“逍遥游”状态的人从不偏执自我,不追求事功,不追求名声。
总结:以上是对“逍遥游”浅层次的理解,是作者庄子对“逍遥游”笼统的概括,在课文后三段作者对“逍遥游”作了怎样更深层次的阐述。
《鹏之徙于南冥》 导学案

《鹏之徙于南冥》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庄子》及其文学特色,积累文言词汇和句式。
2、理解“鹏之徙于南冥”的寓意,探讨其中蕴含的哲学思想。
3、感受庄子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2)理解大鹏形象的象征意义,领会庄子的思想境界。
2、难点(1)对庄子哲学思想的深入理解和思考。
(2)体会文中想象奇特、汪洋恣肆的艺术特色。
三、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庄子(约前 369 年—前 286 年),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
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庄子的思想主张“天人合一”“清静无为”,他的作品充满了奇幻的想象和深刻的哲理。
2、《庄子》简介《庄子》一书是庄子及其后学的著作,现存33 篇,包括内篇7 篇、外篇 15 篇、杂篇 11 篇。
一般认为内篇为庄子所作,外篇和杂篇是庄子弟子及后学所作。
《庄子》的文章汪洋恣肆,想象丰富,多采用寓言、神话等形式,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四、文本解读1、原文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南冥者,天池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
《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2、字词释义(1)北冥:北海。
“冥”,通“溟”,大海。
(2)鲲(kūn):传说中的大鱼。
(3)怒:振奋,这里指用力鼓动翅膀。
(4)垂天之云:悬挂在天空的云。
(5)海运:海水运动。
(6)天池:天然形成的大池。
(7)《齐谐》:书名,记载怪异之事。
(8)志怪:记载怪异的事物。
(9)水击:在水面上拍打。
(10)抟(tuán)扶摇而上:盘旋着向上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鹏之徙于南冥【教学目的】1、掌握课文中重要字词的含义和特殊用法2、理解庄子追求绝对自由的哲学观和人生观3、把握文章想象丰富、用寓言说理的特色4、学习文章的结构特点【教学设想】1、复习(第1、2段)和讲读(第3、4、5段)相结合2、以理解“逍遥游”的深刻含义为重点3、拟安排三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从已学过的课文《逍遥游》导入齐读课文第1、2段二、复习、讨论1、第1 段写世间万物,大至鹏鸟,小至尘埃,它们的活动都“有所待”,都是不自由的。
分四层来写。
第一层:极言鲲鹏之大。
文章开始,浓墨重彩地写出一幅大鲲变为大鹏,大鹏扶摇直上九万里,而后从北海飞往南海的壮丽图景。
鲲鹏现世,神奇壮美,充满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
第二层:写鹏鸟南飞“有所待”。
先借齐谐之口,描述大鹏由北海迁往南海的情形,进一步渲染鹏之大——再以“野马”“尘埃”对比,表明万物皆“有所待”:鹏鸟所待的是海运时的六月飓风,“野马”“尘埃”所待的是“以息相吹”——最后连用“大舟漂浮有待深水,芥草杯水就能负载”两个比喻,说明大鹏高飞九万里必须凭借强劲的大风和辽阔的天空,这就是强调了鹏鸟的的“有所待”。
第三层:反驳蜩与学鸠。
“蜩”就是蝉,“学鸠”就是小鸟。
它们也“有所待”,但与鹏鸟的壮观高飞相比,呈现的是完全不同的境界、完全不同的气象、完全不同的格局。
显得多么滑稽可笑,显得何等卑微琐屑。
接着又以“行路备粮”为喻,进一步说明蜩与学鸠根本无法理解鹏鸟的境界。
第四层:写万物在“有所待”的范围内,存在着“大小之辩”。
文章举出“朝菌”“蟪蛄”“冥灵”“大椿”“彭祖”来说明“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由庄子所举的例子来看,小智慧与大智慧的差别不只是在智慧上,小年寿与大年寿的差别也不只是在年寿上,而且还在于由它们所关涉的境界、气象、格局上。
而庄子的最终目的,则是要说明人的境界、气象、格局的问题。
2、第2段阐明“逍遥游”的境界。
这一段先由对万物的泛论进入到对社会中人的具体论述,阐明了庄子理想中修养的最高境界是“逍遥游”:“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这几种人就境界、气象、格局而言,就好像跟大鹏鸟相比之下的蝉、小鸠以及斥。
因此,“宋荣子犹然笑之”;宋荣子看不上前面那几种人,他代表了更高的一种境界、气象和格局。
但在庄子看来,他的特点就是重本性、轻外物。
惟其如此,仍然有未曾树立的德行。
所以,并不足以代表最高的境界、气象和格局;境界、气象、格局比宋荣子更高一筹的是列子。
他对外物看得更淡了。
然而庄子认为,他乘风而行虽然免于行走,但仍然有所依靠,他没有风就不得行。
所以,这还不是最高的境界、气象和格局;在庄子看来,利用天地万物的自然本性,利用阴、阳、风、雨、晦、明六气的变化,而游于没有止境的宇宙当中。
这就是最高的境界、气象和格局,也就是“逍遥游”了。
那么,怎样才能达到“逍遥游”的境界呢?庄子认为,只有做到“无己”“无功”“无名”的人,才具备这种最高境界、气象、格局,才能跟天地万物、阴阳大化、道合而为一了。
那么,什么人能做到“无己”“无功”“无名”呢?庄子认为,能做到这些的,只有“至人”“神人”“圣人”接下来,庄子分别解释什么是“圣人无名”“神人无功”“至人无己”。
他所使用的表达方式,还是一系列生动有趣的寓言。
三、作业预习课文第3、4、5段,看看什么是“圣人无名”“神人无功”“至人无己”。
附:第1、2段译文北海里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鲲。
鲲的巨大,不知道它有几千里。
鲲变化成为鸟,它的名字叫鹏。
鹏的背,不知道它有几千里。
鹏奋起而飞,它的翅膀就好像天边的云。
这只鸟,在海水动荡的时候就迁到南极大海。
南极大海是天然形成的池子。
齐谐这个人,记得很多怪异的事情。
他的话说:“鹏鸟迁往南海的时候,翅膀击打起三千里高的波浪,它鼓动翅膀结聚由下向上升腾的暴风之力,上飞到九万里的高空,它飞向南海是凭借六月的大风。
”春天野马般奔腾的游汽,飘浮的尘埃,都是有生命的事物用气息吹动的。
天空的深蓝色,是天空的纯正不杂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它远得没法到达才显得这样呢?那鹏鸟从高空看下面,也像这样罢了。
再说水的积聚不厚,那么它负载大船就没有力量。
倒一杯水在堂上的低洼处,那么一根小草就可以在这里做船;放一只杯子在这里,它就搁浅在地面上了,因为这堂上低洼里的水浅,而作为船的杯子却大。
风的集聚不厚,那么它负载大的翅膀就没有力量。
所以大鹏飞到九万里的高空那么极厚的风就在它的翅膀底下了,然后它才凭借着风;背负着青天而没有什么能够阻遏、摧折它,然后它才图谋飞往南极大海。
蝉和小鸠笑大鹏说:“我疾起而飞,碰到榆树和檀树就停下来,有时候还到不了这个高度,就投落到地面上就是了,何以去往九万里的高空而飞向南方呢?”前往附近郊野的,来去在路上吃三顿而回来,肚子还是饱饱的;前往百里外目的地的人,出发前起早摸黑地舂米,准备路上需要的粮食;前往千里外目的地的人,得花三个月的时间聚集粮食。
蝉和小鸠这两个小动物又知道什么!小的智慧赶不上大的智慧,短的年寿赶不上长的年寿。
何以知道道理是这样的呢?朝菌不能同时知道阴历每月最晚的一天和最早的一天(其寿命不超过一个月),蟪蛄不能同时知道春和秋(其寿命不超过两季):这些都是短的年寿。
楚国的南部有一种冥灵树,以五百年为一个春季,以五百年为一个秋季;较早的古代有一种大椿树,以八千年为一个春季,以八千年为一个秋季:这些都是长的年寿。
而彭祖如今以长寿闻名,众人跟他比,不是很可悲吗!汤询问棘的话是这样的:汤问棘说:“上下四方有尽头吗?”棘说:“没有尽头之外,还是没有尽头。
不毛之地的北面,有一个大海,是天然形成的池子。
这海里面有一条鱼,它的宽度有几千里,不曾有谁知道它的长度,它的名字叫鲲。
这海里面有一只鸟,它的名字叫鹏,背像泰山,翅膀像天边的云,它鼓动翅膀结聚由下而上升腾的暴风或者羊角状弯曲而上行的旋风之力,直上九万里的高空,穿越了云气,背负着青天,然后图谋飞向南方,将要前往南海。
斥这种小雀笑它说:‘它将要飞往什么地方呢?我升腾而上,不过几丈就落下来了,在蓬蒿丛中飞行或盘旋,这也就是我飞翔的极限了。
可它将要飞往什么地方呢?’”这就是小和大的分别。
所以那才智可以授予一官之职、行为合乎一乡之人、品德合乎一国之君、能力取得一国信任的人,他们自己看待自己,也就像这蝉、小鸠、斥一样。
而宋荣子舒适自得地笑他们。
并且世上所有人赞美他他却不会更加努力,世上所有人责怪他他却不会更加灰心,认定了内(自身本性)和外(外物)的分别,分清了光荣和耻辱的分界,就这样为止了。
他在人世间,不曾汲汲追求什么。
虽然这样,宋荣子仍然有未曾养成的德行。
列御寇乘风行走,轻妙极了,过了十五天之后才回来。
他对于求福这件事,从来不曾很迫切。
但这样乘风而行虽然免于行走,仍然有所依靠。
至于利用天地万物的自然本性,利用阴、阳、风、雨、晦、明六气的变化,而游于没有止境的宇宙当中,那他还依靠什么吗!所以说:至人不偏执于自己,神人不追求事功,圣人不追求名声。
第二、三课时一、复习、检查二、学习第3 段1、朗读2、讲读(1)“尧让天下于许由,曰:‘日月出矣,而爝火不息,其于光也,不亦难乎!时雨降矣,而犹浸灌,其于泽也,不亦劳乎!夫子立而天下治,而我犹尸之,吾自视缺然。
请致天下。
’”“浸灌”即灌溉。
——尧把天下让给许由,说:“太阳月亮出来了,可火把却不熄灭,它要想发光,不也太难了吗!合时宜的雨下来了,却还要去灌溉,这对于润泽庄稼来说,不也太辛劳了吗!先生立为天子天下就会治理得好,可我还占着这个位置,我自觉心里不安。
请让我把天下交还给您。
”(2)且看许由如何回答:“子治天下,天下既已治也。
而我犹代子,吾将为名乎?名者,实之宾也。
吾将为宾乎?”――许由说:“你治理天下,天下已经治理得很好了,可我还来代替你,难道我将为了名声这样做吗?名声处于宾位,事实处于主位。
我将为了处于宾位的名声这样做吗?对庄子来说,名声只不过是实事的从属、派生的东西,世俗的名声就这样毫无意义。
(3)而如果考虑事实,那会怎么样呢?“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
归休乎君,予无所用天下为!”——“鹪鹩在深林里筑巢,所需要的不超过一个树枝(尽管深林里的树枝很多);田鼠到河里喝水,所需要的不超过喝满肚子(尽管河里的水很多)。
回去歇着吧天子,我用不着天下啊!鹪鹩是一种善于唱歌的小鸟。
偃鼠即鼹鼠,也就是田鼠。
深林里树枝不计其数,但是鹪鹩在里面筑巢,有一个树枝足矣,其余的树枝对它没有意义;河里流水很多,但是田鼠到那里喝水,喝满肚子足矣,其余的水对它没有意义。
天下很大,但其实绝大部分对自己都没有意义,所以天下我用不着!这是说即便考虑事实,也不会接受天下。
庄子之这里使用生动有趣的寓言来说明道理。
(4)许由最后说:“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
”——“庖人即便不下厨,主祭的人也不会越过自己的职守来代替他的。
”这是一个比喻,意思是说,自己跟尧各有自己应该干的事,即便尧不干他应该干的事,自己也不会去代替他。
“越俎代庖”的成语即源于此。
3、小结这一段用尧把天下让给许由、许由拒绝的事例,来说明“圣人无名”的道理。
三、学习第4 段1、朗读2、讲读(1)肩吾问于连叔曰:“吾闻言于接舆,大而无当,往而不返。
吾惊怖其言,犹河汉而无极也,大有径庭,不近人情焉。
”——肩吾问连叔说:“我听接舆谈话,他的话很大却不适用,说开去就收不回来。
我为他的话感到惊讶、震惊,他的话就像天河一样没有边际,跟人之常情差得太远,太不近人情了。
”这是肩吾在连叔面前评价接舆的话。
连叔听了肩吾对接舆的评价后怎样呢?(2)连叔曰“其言谓何哉?”“曰:‘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
其神凝,使物不疵疠而年谷熟。
’吾以是狂而不信也。
”——连叔说:“他的话说的是什么呢?”肩吾回答:“他说:‘遥远的姑射山,有神人住在那里,那神人的肌肤像冰雪一样白皙,那神人的体态像处女一样美好;他们不吃五谷杂粮,吸清风喝甘露;乘着云气,驾着飞龙,遨游于四海之外。
他们的精神专注,使人或物不生灾害疾病,而谷物丰熟。
’我认为这些话骗人,不真实。
”原来,接舆描述的遥远的姑射山上的神人,无论是居所、肌肤、体态,还是饮食、动作,都虚幻神奇,充满浪漫色彩。
对肩吾来说,接舆这番关于姑射山神人的话确实是“大而无当,往而不返……犹河汉而无极也,大有径庭,不近人情焉”。
可是连叔却不是这么看的。
(3)连叔曰“然!瞽者无以与乎文章之观,聋者无以与乎钟鼓之声。
岂唯形骸有聋盲哉?夫知亦有之。
是其言也,犹时女也。
”——连叔说:“对啊!瞎子没法参与欣赏错综华美的色彩以及花纹等等景象,聋子没法参与欣赏钟和鼓等乐器演奏的音乐。
难道只是形体方面有聋、盲等缺陷吗?那智慧方面也有这些缺陷。
这话它说的,好比就是你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