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泊秦淮写作背景
杜牧泊秦淮用典

杜牧的《泊秦淮》一诗中,使用了典故以表达诗人对晚唐统治者的讽刺和担忧。
主要典故如下:
1. 秦淮:秦淮河,起源于江苏省溧水县,流经南京市。
秦淮河两岸历来为繁华的游赏之地,这里代指繁华的都市生活。
2. 商女:卖唱的歌女。
在这里,商女象征那些沉迷于享乐的晚唐统治者。
3. 后庭花:歌曲名,南朝后主陈叔宝所作《玉树后庭花》。
后人将这首歌曲视为亡国之音,寓意着国家的衰亡。
在诗中,杜牧通过“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这句诗句,讽刺那些醉生梦死、荒淫误国的晚唐统治者。
这句诗意味着:国家都快要灭亡了,而那些统治者却还在沉迷于享乐,不顾国家安危。
这种讽刺手法使得诗歌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和批判精神。
通过使用这些典故,杜牧在《泊秦淮》一诗中表达了对晚唐统治者的忧虑和担忧,以及对国家命运的关切。
这首诗寓情于景,意境悲凉,感情深沉含蓄,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泊秦淮

3、“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此处用了曲笔。真正“不知亡
国恨”的是不以国事为重、纸醉金迷的达官贵人。“不知”凸显出诗人的感慨之深;“犹”字凸显了诗人的忧愤之切。
四、合作探究:
如何理解“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这两句?
明确:这两句诗表现出辛辣的讽刺、深沉的悲痛、无限的感慨,堪称“绝唱”。商女是伺候他人的歌女,她们唱什么是根据听者的趣味而定,可见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那些座中的欣赏者——封建贵族、官僚、豪绅。后庭花即《玉树后庭花》,据说这荒淫误国的靡靡之音早已使陈朝寿终正寝了。可知今又有人在这衰世之年,用这亡国之音来寻欢作乐,这怎能不使人产生历史又将重演的隐忧呢!“隔江”指当年隋兵陈师江北,一江之隔的南朝小朝廷危在旦夕,而陈后主依然沉湎于声色。“犹唱”二字,微妙而自然地把历史、现实和想象中的未来串成一线,意味深长。这两句表达了较为清醒的封建知识分子对国事怀抱隐忧的心境,又反映了官僚贵族用纸醉金迷的生活来填补他们空虚的灵魂,而这正是衰败的晚唐现实生活中两个不同侧面的写照。
苏家庄小学课堂教学教案
年级:三一班学科:学校课程任课教师:邹春梅授课时间年月日
教学内容泊秦淮教学源自目标知识目标
了解杜牧,理解诗句的含意,背诵全诗。
能力目标
了解杜牧,理解诗句的含意,背诵全诗.
情感目标
理解作者的忧国之情,认清当时统治阶级骄奢淫逸的本质。
教学重点
了解杜牧,理解诗句的含意,背诵全诗。
教学难点
五、教师小结:
《泊秦淮》诗的第一句用两个“笼”字将轻烟、淡月、寒水、细沙四种景物融为一体,勾画出了秦淮河两岸朦胧冷清的景象,渲染出一种空冷愁寂的情调。
《泊秦淮》诗人通过夜泊秦淮河,目睹灯红酒绿,触景生情,借古讽今,表达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怀和忧愤。
泊秦淮杜牧说课稿

泊秦淮杜牧说课稿本文主要介绍了杜牧的《泊秦淮》一诗,并对其进行了详细的解读和分析。
下面是本店铺为大家精心编写的3篇《泊秦淮杜牧说课稿》,供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泊秦淮杜牧说课稿》篇1杜牧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的诗歌作品以婉约清新、含蓄委婉、哲理深刻著称。
其中,《泊秦淮》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诗以秦淮河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
《泊秦淮》的开头两句“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描绘了秦淮河两岸的夜景,诗人通过“烟笼”、“月笼”两个词,将灯光、月光、水色、沙滩四种景物融为一体,勾画出一幅朦胧淡雅的画面。
紧接着,“夜泊秦淮近酒家”,点明了诗人夜泊秦淮的时间和地点,同时也为下文描写商女的情景做了铺垫。
诗的第三句“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是这首诗的核心所在。
这里的“商女”指的是卖唱的歌女,她们在隔江的地方唱着南朝陈后主所作的乐曲《后庭花》,这首曲子被称为“亡国之音”。
诗人通过这个场景,批评了那些沉溺于歌舞升平而不知国之将亡的统治者。
这里的“犹唱”二字意味深长,将历史、现实和想象中的未来联系起来,表现出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
最后一句“夜泊秦淮近酒家”,与开头两句相呼应,首尾呼应,结构完整。
整首诗寓情于景,意境悲凉,感情深沉含蓄,语言精当锤炼,艺术构思颇具匠心,写景、抒情、叙事有机结合,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杜牧的《泊秦淮》一首诗,通过描绘秦淮河两岸的夜景,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
《泊秦淮杜牧说课稿》篇2泊秦淮杜牧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今天我要为大家讲解的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牧的代表作之一——《泊秦淮》。
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杜牧。
杜牧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他生活在公元 803 年到 858 年之间,是唐代中期的文学巨匠之一。
他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善于描绘人物形象,同时也表现出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关注和思考。
《泊秦淮》这首诗是杜牧夜泊秦淮河时触景生情之作,全诗以秦淮河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关怀。
泊秦淮(杜牧)教案

泊秦淮(杜牧)教案泊秦淮(杜牧)教案泊秦淮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名篇,通过描绘秋日泊舟于秦淮河畔的景色,表达了诗人深沉的思乡之情。
本教案将从诗歌背景、诗歌结构、诗歌意义等方面对《泊秦淮》进行详细解析。
一、诗歌背景《泊秦淮》是杜牧流传至今的一首千古佳作,该诗创作于唐代贞元年间。
贞元年间是唐玄宗时期,当时杜牧担任国子监博士,也是一个重要的文化职务。
这首诗情感丰富,给人以深沉的思绪和孤寂之感,可见诗人当时的心境也许并不平静。
二、诗歌结构《泊秦淮》是一首五言绝句,共四个句子,每句四个字。
整首诗行井然有序,意象交融,表达了秋日温柔的美景,同时也蕴含着诗人的思乡之情。
三、诗歌意义《泊秦淮》描绘了秦淮河秋天的景色,给人以宁静、闲适之感。
诗中以丰富的意象描绘了秋天的景色,如“平泉落日圆”、“缆船空载别”等,细腻地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思念之情。
首先,诗人通过“平泉落日圆”描绘了秋天的萧瑟景象。
秋天的阳光斜照,映衬出平静而宁谧的氛围,让人陶醉其中。
其次,诗人描绘了秋天秦淮河畔的缆船。
诗中的“缆船空载别”既表达了离别之意,也蕴含着诗人的寂寞和孤单。
这里的“空载”意味着没有人乘坐船只,进一步强调了离别带来的孤独之感。
最后,诗人通过“碧琉璃”与“玉户关”与现实景观相映,将自然景物与人文景观融为一体。
这种交融既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也传递出一种哀怨之意。
《泊秦淮》一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意境赢得了后人的赞赏。
它从多个角度展现了秦淮的秋天景色,同时表达了诗人离乡别井的痛苦和思乡之情。
四、总结通过对《泊秦淮》的解析,我们可以体会到杜牧高超的艺术才华和深沉的思想情感。
这首诗以其凝练的词句和生动的意象,将秋天的美景展现得淋漓尽致,同时表达了诗人深深的思乡之情。
杜牧不仅以其优美的诗歌作品成为了唐代文坛的璀璨明星,也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学遗产。
通过学习《泊秦淮》,我们能够更好地领略他的才华和他所表达的情感。
泊秦淮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给我们带来了对于秋天的美好向往和对于故乡的深深眷恋。
古诗背景

<<江南春>>背景: 杜牧生活的晚唐时代,唐王朝以做大厦将倾之势,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牛李党争.....一点点的侵蚀着这个巨人的身体。
而另一方面,宪宗当政后,醉心于自己平淮西等一点点成就,飘飘然的做起了长生不老的春秋大梦,一心事佛,韩愈上《谏佛骨表》、险些丢了性命。
宪宗被太监杀死后,后继的穆宗、敬宗、文宗照例提倡佛教,僧尼之数继续上升,寺院经济持续发展,大大削弱了政府的实力,加重了国家的负担。
杜牧这年来到江南(江苏江阴),不禁想起当年南朝、尤其是梁朝事佛的虔诚,到头来是一场空,不仅没有求得长生,反而误国害民。
既是咏史怀古,也是对唐王朝统治者委婉的劝诫。
后来武宗发动会昌灭佛,从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矛盾。
这是一首素负盛誉的写景诗。
小小的篇幅,描绘了广阔的画面。
它不是以一个具体的地方为对象,而是着眼于整个江南特有的景色,故题为《江南春》。
<<泊秦淮>>背景: 唐朝著名人杜牧游秦淮,在船上听见歌女唱《玉树后庭花》,绮艳轻荡,男女之间互相唱和,歌声哀伤,是亡国之音。
当年陈后主长期沉迷于这种萎靡的生活,视国政为儿戏,终于丢了江山。
陈国虽亡,这种靡靡的音乐却留传下来,还在秦淮歌女中传唱,这使杜牧非常感慨。
他的诗说:这些无知歌女连亡国恨都不懂,还唱这种亡国之音!其实这是借题发挥,他讥讽的实际是晚唐政治:群臣们又沉湎于酒色,快步陈后主的后尘了。
秦淮一隅,寄至如此深沉的兴亡感,足见金陵在当时全国政治中心已经移向长安的情况下,影响仍然很大。
杜牧前期颇为关心政治,对当时百孔千疮的唐王朝表示忧虑,他看到统治集团的腐朽昏庸,看到藩镇的拥兵自固,看到边患的频繁,深感社会危机四伏,唐王朝前景可悲。
这种忧时伤世的思想,促使他写了好些具有现实意义的诗篇。
《泊秦淮》也就是在这种思想基础上产生的。
当他来到当时还是一片繁华的秦淮河上,听到酒家歌女演唱《后庭花》曲,便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诗。
诗中说,金陵歌女“不知亡国恨”,还唱着那《后庭花》曲。
专题10《泊秦淮》诗文鉴赏

10.《泊秦淮》诗文鉴赏一、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杜牧(803-852),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文学家。
其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之为“小杜”,与李商隐合称为“小李杜”。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2、写作背景杜牧生活在晚唐时期,这时的唐王朝内忧外患,战乱不断,民不聊生。
但是统治集团还在尽情享乐,过着极端腐化的生活。
秦淮河自古为金陵(今南京)胜地:歌楼舞榭,鳞次栉比;画船游艇,南来北往,是南京城里最有名的权贵富豪纵情声色、寻欢作乐的地方。
诗人夜泊于此,眼见灯红酒绿,耳闻酒楼上正在唱着《玉树后庭花》,触景生情,由过去的历史想到当前的现实,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七绝。
二、原文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三、注释秦淮:即秦淮河,长江下游支流,相传是秦时为疏通淮水开凿。
秦淮河流经的南京夫子庙一带,在六朝时十分繁华。
笼:笼罩。
泊:停泊。
商女:歌女。
后庭花:曲名,《玉树后庭花》的简称。
南朝陈亡国之君陈叔宝所作,后世多称之为亡国之音。
四、诗意迷蒙的月色轻烟雾笼罩着寒水和白沙,夜晚船只停泊在靠近秦淮河边的酒家。
卖唱的歌女哪里懂得亡国的悲与恨,还在对岸的酒楼里高唱《后庭花》。
五、赏析1.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两个“笼”字将烟、水、月、沙四者和谐地融合在起,描绘了一幅极其淡雅的水边夜色,营造了柔和幽静、迷蒙冷寂的气氛。
在夜晚时分,将船停在秦淮河边,这河畔为灯红酒绿之地。
2.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后庭花》乃亡国之音。
说“商女”不知亡国之恨而唱亡国之音,表面上是斥责“商女”,实际上是批评纵情声色、醉生梦死的颓靡世风,批评沉溺于歌舞升平而“不知”国之将亡的统治者。
总结:这首诗于情景交融的意境中,形象而典型地表现了晚唐的时代气氛,使人从陈后主的荒淫亡国联想到江河日下的晚唐的命运,委婉含蓄的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对世道的愤慨。
爱国古诗文集鉴赏《泊秦淮》杜牧

爱国古诗文集鉴赏《泊秦淮》杜牧爱国是公民必有的道德情操,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主要的部分。
爱国是各族人民重要的精神支柱。
接下来小编会给大家分享一首关于爱国的古诗词鉴赏。
【泊秦淮】唐代: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泊秦淮】创作背景杜牧前期颇为关心政治,对当时百孔千疮的唐王朝表示忧虑。
诗人夜泊秦淮河岸,眼见灯红酒绿,耳闻淫歌艳曲,触景生情,又想到唐朝国势日衰,当权者昏庸荒淫,便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泊秦淮》。
【泊秦淮】人物介绍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
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
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泊秦淮】译文浩渺寒江之上弥漫着迷蒙的烟雾,皓月的清辉洒在白色沙渚之上。
入夜,我将小舟泊在秦淮河畔,临近酒家。
金陵歌女似乎不知何为亡国之恨黍离之悲,竟依然在对岸吟唱着淫靡之曲《玉树后庭花》。
注释选自冯集梧《樊川文集》卷四。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秦淮,即秦淮河,发源于江苏句容大茅山与溧(lì)水东庐山两山间,经南京流入长江。
相传为秦始皇南巡会稽时开凿的,用来疏通淮水,故称秦淮河。
泊:停泊。
商女:以卖唱为生的歌女。
后庭花:歌曲《玉树后庭花》的简称。
南朝陈皇帝陈叔宝(即陈后主)溺于声色,作此曲与后宫美女寻欢作乐,终致亡国,所以后世称此曲为“亡国之音”。
【泊秦淮】译文及注释二译文迷离的月色下,轻烟笼罩寒水、白沙,夜晚船只停泊在秦淮边靠近岸上的酒家。
卖唱的歌女好似不懂什么叫亡国之恨,隔着江水仍然高唱着《玉树后庭花》。
注释秦淮:即秦淮河,发源于江苏句容大茅山与溧水东庐山两山间,经南京流入长江。
相传为秦始皇南巡会稽时开凿的,用来疏通淮水,故称秦淮河。
历代均为繁华的游赏之地。
烟:烟雾。
泊:停泊。
商女:以卖唱为生的歌女。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导学案_《泊秦淮》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导学案:《泊淮》1.易错字易错字笼(lǒng)隔江(gé)2.词语解释词语解释笼:笼罩。
笼罩。
泊:停泊。
停泊。
商女商女::歌女。
歌女。
后庭花后庭花::曲名曲名,,《后庭花》的简称。
南朝亡国之君叔宝所作,后世多称之为亡国之音。
后世多称之为亡国之音。
杜牧杜牧(803-852),(803-852),(803-852),字牧之字牧之字牧之,,号樊川居士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京兆万年((今)人,唐代文学家。
晚年居住在长安城南的樊川别墅晚年居住在长安城南的樊川别墅,,后人称他“樊川先生”“杜樊川”。
《全唐诗》收杜牧诗八卷。
他的《清明》一诗十分有名。
明》一诗十分有名。
【文题解说】【文题解说】泊,停泊。
淮停泊。
淮,,指淮河指淮河,,淮河流经的夫子庙一带淮河流经的夫子庙一带,,在六朝时十分繁华。
《泊淮》写客中偶感十分繁华。
《泊淮》写客中偶感,,表现了作者对国事的隐忧。
【创作背景】【创作背景】唐朝著名诗人杜牧游淮唐朝著名诗人杜牧游淮,,在船上听见歌女唱《后庭花》在船上听见歌女唱《后庭花》,,这使杜牧非常感慨。
他看到统治集团的腐朽昏庸他看到统治集团的腐朽昏庸,,看到藩镇的佣兵自固佣兵自固,,看到边患的频繁看到边患的频繁,,深感社会危机四伏深感社会危机四伏,,唐王朝前景可悲。
这种忧时伤世的思想这种忧时伤世的思想,,促使他写了好些具有现实意义的诗篇。
《泊淮》也就是在这种思想基础上产生的。
诗篇。
《泊淮》也就是在这种思想基础上产生的。
《泊淮》通过对乱世之中统治者的昏庸无道通过对乱世之中统治者的昏庸无道,,歌女的不知亡国之恨的描写亡国之恨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兴亡的担忧以及无助之情。
情。
泊淮泊淮此诗是诗人夜泊淮河时触景感怀之作此诗是诗人夜泊淮河时触景感怀之作,,前两句写淮河夜景,后两句抒发感慨后两句抒发感慨,,借后主借后主((叔宝叔宝))因追求荒淫享乐终至亡国的历史的历史,,讽刺那些不从中汲取教训而醉生梦死的晚唐统治者讽刺那些不从中汲取教训而醉生梦死的晚唐统治者,,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无比关怀和深切忧虑的情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杜牧泊秦淮写作背景
引导语:《泊秦淮》是唐代文学家杜牧的诗作。
全诗寓情于景,意境悲凉,感情深沉含蓄,语言精当锤炼,艺术构思颇具匠心,写景、抒情、叙事有机结合,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是什么呢?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写作背景
杜牧前期颇为关心政治,对当时百孔千疮的唐王朝表示忧虑,他看到统治集团的腐朽昏庸,看到藩镇的拥兵自固,看到边患的频繁,深感社会危机四伏,唐王朝前景可悲。
这种忧时伤世的思想,促使他写了许多具有现实意义的诗篇。
《泊秦淮》也就是在这种思想基础上产生的。
六朝古都金陵的秦淮河两岸历来是达官贵人们享乐游宴的场所,“秦淮”也逐渐成为奢靡生活的代称。
诗人夜泊于此,眼见灯红酒绿,耳闻淫歌艳曲,触景生情,又想到唐朝国势日衰,当权者昏庸荒淫,便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泊秦淮》。
注解
⑴秦淮:即秦淮河,发源于江苏句容大茅山与溧水东庐山两山间,经南京流入长江。
相传为秦始皇南巡会稽时开凿的,用来疏通淮水,故称秦淮河。
历代均为繁华的游赏之地。
⑵烟:烟雾。
⑶泊:停泊。
⑷商女:以卖唱为生的歌女。
⑸后庭花:歌曲《玉树后庭花》的简称。
南朝陈皇帝陈叔宝(即陈后主)溺于声色,作此曲与后宫美女寻欢作乐,终致亡国,所以后世把此曲作为亡国之音的代表。
翻译
烟雾弥漫秋水,月光笼罩白沙;
小船夜泊秦淮,靠近岸边酒家。
歌女为人作乐,那知亡国之恨?
她们在岸那边,还唱着后庭花。
赏析
这首诗是即景感怀的,金陵曾是六朝都城,繁华一时。
目睹如今的唐朝国势日衰,当权者昏庸荒淫,不免要重蹈六朝覆辙,无限感伤。
首句写景,先竭力渲染水边夜色的清淡素雅;二句叙事,点明夜泊地点;三、四句感怀,由“近酒家”引出商女之歌,酒家多有歌妓,自然洒脱;由歌曲之靡靡,牵出“不知亡国恨”,抨击豪绅权贵沉溺于声色,含蓄深沉;由“亡国恨”推出“后庭花”的曲调,借陈后主之尸,鞭笞权贵的荒淫,深刻犀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