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人性观
马克思人性观视角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马克思人性观视角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摘要】本文从马克思人性观的角度探讨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和启示,分析了马克思人性观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和实践案例。
文章指出,马克思人性观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强调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不断探索创新,以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在实践中,高校需要关注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通过运用马克思人性观,高校可以加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推动他们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为建设美好社会贡献力量。
【关键词】关键词: 马克思人性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性,启示,指导思想,内容,目标,理论支持,创新,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接班人1. 引言1.1 介绍马克思人性观马克思是19世纪德国哲学家、政治经济学家,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
他的思想对人性观有着独特的见解,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有着重要启示。
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是劳动者,通过劳动来实现自我价值和实现社会进步。
他强调人的创造力、劳动力和社会关系是构成人的本质的重要方面。
马克思人性观认为,人的社会性和历史性是不可分割的。
人的存在是建立在社会关系中,个体的发展是受到历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的。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集体主义精神,让他们认识到自己是社会的一部分,要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马克思人性观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在于,它提醒我们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劳动力,实现自我与社会的和谐统一。
1.2 概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学生政治觉悟、思想品德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途径,也是推动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环节。
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政治教育旨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意识,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马克思主义人性视角下腐败的成因分析

77900 马克思主义论文马克思主义人性视角下腐败的成因分析一、马克思主义人性理论的内涵马克思主义的人性观理论是以人的实践为基础研究人的本质的理论,马克思认为,把人看成抽象的人来研究是不正确的,人的最基本需要是生产资料的满足,因而,人类首要的任务就是生产实践,马克思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
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它东西。
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
在生产实践中人逐渐建立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正是在生产实践中人类逐渐形成了社会的雏形。
所以,马克思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给人的本质下了一个科学的定义:人在本质上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一)人的需要即人的本性马克思之前的德国哲学家,考察人性的出发点主要集中在人的意识层面,他们把意识看成是生命的个体,然而,马克思则是从唯物主义的角度出发,首先肯定人的现实存在性,这是研究的基础,人同动物一样的地方在于都有肉体的组织,都有维持生存的基本需要,但是,动物的需要仅限于满足自身和下一代生存的基本需要上,然而,人作为“社会存在物”需要是多方面的。
而且,也是异常复杂的。
在这里马克思把需要看成是人的本性,正如他说的“任何个人如果不是同时为了自己的某种需要和为了需要的器官而做事,他就什么也不能做”。
需要同时也表现出不同的层次,有基本的物质需要也有精神的需要,每一种需要的满足都是下一个需要的前提,正是需要的无限性和多样性才成就了整个社会的不同形态。
正如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把人的需要分层五个层次,每个层次是不同的需要,上层需要被激发的条件是下次需要得到满足。
需要是跟随人的社会实践不断变化的,同时又是人的需要刺激社会实践的改变。
由于人的需要的无限性和资源的有限性,于是就产生了利益矛盾,还有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的矛盾。
如果处理不好这种需要的矛盾性,人很容易陷入一种需求扭曲的状态之中,有的人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就会采取极端的手段,对他人及公共利益巧取豪夺。
论马克思的人性观

基于马克思人性观探讨解决矛盾冲突的路径王宗帝人在社会中必然要面对各种资源在人与人之间分配的问题,也是最基本的利益问题。
一个人单独在原始森林中生活是不会出现这种问题的,只有在社会中人与人之间才会产生矛盾冲突---小到最小的社会模式---家庭,大到最大的社会模式---人类世界。
马克思观点认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人在社会中,就必须要面对其他人的存在,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也就必然出现。
一马克思人性观主要内容人性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制度和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人的特有的本性。
马克思的人性理论包括人的本质的论断和人性观点两部分。
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明确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对唯物史观的前提概括为三条:现实的个人、物质生产活动和物质生活条件。
马克思指出:个人是什么样的,这取决于他们进行生产的物质条件。
同时生产本身又是以个人彼此之间的交往为前提的。
许多人将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论断等同于马克思的人性观点,这种认识是对两个概念的混淆,马克思的人的本质与人性观具有不同的深度与层次。
“以一定的方式进行生产活动的一定的个人,发生一定的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这里所说的个人不是他们自己或别人想象中的那种个人,而是现实中的个人,也就是说,这些个人是从事活动的,进行物质生产的,因而是在一定的物质的、不受他们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条件下活动着的。
”人之所以是人,就是因为人具有实践性、主观能动性、社会性,人性是发展变化的。
马克思从人发展的角度又把社会进步概括为三个阶段: 一是以人的依赖关系占统治地位的阶段;二是以物的依赖关系占统治地位的人的独立性阶段;三是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的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之上的自由个性阶段。
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讲,马克思关于人性的观点包含了“经济人”假设和“社会人”假设的观点。
从马克思主义人性观解读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理念

马克思主义人性论是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基本内容包括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主体属性,人性即是人的自然性、社会性和主体性的统一。
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这一核心理念要求教育者必须坚持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着力培养人的主体性。
因此,从马克思主义人性观解读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理论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性论的主要内涵及其基本内容1.人性的自然属性。
人的自然属性是人性存在与发展的自然基础。
马克思解释了人作为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的内涵,“一方面具有自然力、生命力,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另一方面人作为自然的……是受动的、受制约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
这种“已经得到满足的第一个需要本身,满足需要的活动和已经满足需要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
”也就是说,人是一个生命的自然存在,具有自然属性。
2.人性的社会属性。
人是社会的存在物,社会属性仅仅是人所具有的属性,是人之为人的根本属性。
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不管个人在主观上怎样超脱各种关系,他在社会意义上总是这些关系的产物。
”人是在社会当中产生的,是社会进化的结果,也是社会劳动的产物。
3.人性的主体属性。
人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
马克思认为“生命活动的性质包含着一个物种的全部特性、它的类特性,而自由自觉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特征”。
恩格斯指出“社会发展史却有一点是和自然发展史根本不相同的……都是有意识的、经过思虑或凭激情行动的、追求某种目的的人”人始终是作为主体而存在的,不仅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主体,而且也是认识和发展本身的主体,具有主体属性。
二、马克思主义人性论为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1.人性间的相互制约性为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提供必要性的理论依据。
人的自然性特征反映为人的生理性需要和物质性需要,它必须在特定的社会关系下才能得到满足,这就意味着离不开对人们思想的引导和提升,尤其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对人们思想的调节与疏导。
马概中人性的名词解释

马概中人性的名词解释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人性是一个十分关键的概念。
要理解马克思主义的人性观,首先需要回顾一下这一观点的历史渊源。
马克思主义对人性的理解深深地受到了西方哲学的影响,特别是启蒙时代的人文主义思想。
然而,与传统的启蒙思想相比,马克思主义对人性的解释更为细致和全面。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性是一种历史性的社会现象,它是在特定社会和经济条件下形成的。
从这个意义上说,人性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不同社会条件下的人性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和属性。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性就表现为私利追求、竞争和剥削。
这种个人主义的人性观对于解剖资本主义的本质是至关重要的。
毛泽东在《矛盾论》中指出:“一切事物都有两重性,否定激生肯定,肯定激生否定。
这就是矛盾发展的普遍规律。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既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又带来了剥削的矛盾。
然而,资本主义的本质是对人性的扭曲和异化,这种人性远远不能满足人们对幸福和自由的追求。
为了从根本上扭转人性的异化状态,马克思主义提出了共产主义的理念。
共产主义社会是一个没有剥削和压迫的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平等和相互关爱的。
从马克思的角度来看,共产主义社会是人性的最高境界,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最佳环境。
只有在这样的社会条件下,人性才能得到真正的解放和实现。
然而,马克思主义并不是将人性视为一成不变的固定模式。
相反,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性是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变化的。
正如恩格斯在他的《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中所指出的那样:“没有相应的生产方式,人们的观念就不能进步。
”换句话说,人性的发展是与社会生产力的进步、生产关系的变革密切相关的。
随着生产方式的不断变革,人们的观念和行为方式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同时,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性是一种社会历史的创造性产物。
人类不仅仅是社会变革的对象,同时也是变革的主体。
人们通过实践活动来改变自己和社会,从而从根本上改变人性。
正如马克思在《论人口》中所说:“生产力的发展首先表现在安排事物以及使用工具的方式上”。
马克思主义的人性观 个人整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马克思主义对人性的理解仍就是我们今天理解人的基本根据。
哲学史可以说就是对人性理解的历史。
从已有的全部哲学史来瞧,只有马克思对人性的理解才就是全面而真实的。
这种理解中的人就是现实生活中的人而不就是抽象概念中的人,这种具体生活中的人才就是具有类特性、社会性、历史性以及生命双重性的人。
这种对人性的理解克服了以往哲学对人的抽象理解以及对人的完整性的分裂,还人以真实面目。
只有在这种理解的基础上,才会有正确的社会观、历史观、价值观,哲学才会对人的生成、发展、完善起到观念上的促进作用。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人类提供了人与社会发展的理想。
这种理想即人的自由的真正实现,人的个性的充分实现,以这种“自由人联合体”构成的社会就是属于人的真正的社会,这种社会实现了人与自身本质的统一,实现了人与自然、社会矛盾的解决。
这种理想为人与社会的发展指明了道路。
马克思虽然就是西方的哲学家,但她不就是局限于狭隘的民族国家的视域内思考问题,而就是立足于整个人类,关注人类的命运。
因而,马克思不就是纯粹西方意义上的思想家,而就是真正属于全人类的思想家,她的思想具有人类性价值。
正就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主义哲学才在人类发展的意义上对非西方国家的发展具有指导意义,这也就是当代中国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的理论根据所在。
一、如何认识马克思主义人性理论认识马克思主义人性论,需要考察马克思主义人性理论在中国的情形,因为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对于我们分析人性论具有直接的影响。
同时,《去魅》就是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科学发展观重大问题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科学发展观无疑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结晶,而其核心就是以人为本。
为了正确把握这一核心理念,显然需要搞清楚人性就是什么?为此则必须对于以往中国马克思主义人性理论的主要失误有所廓清。
这个失误主要就就是把人性归结为阶级性。
《去魅》注意到了这个问题,指出:“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后继者中,又有人提出了人性就就是‘阶级性’的观点,从而使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人性理论本身变得扑朔迷离了。
马克思人性观视角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马克思人性观视角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是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他的人性观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其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 directly 影响到国家的未来和发展。
本文将从马克思人性论角度探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和应当遵循的原则。
马克思的人性观提出,“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这反映了人的社会本性。
因此,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应当从社会关系出发,注重为学生创造良好的社会关系环境。
在这种环境下,学生可以自由表达个人观点和思想,不受权力和利益的约束。
在同时,高校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让学生在社会中有所作为,贡献自己的力量,提高自身的社会地位和价值。
马克思主张“个体与社会是相互构成的,只有关注个体的发展才能更好地发展社会”,这表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只注重社会的意识形态,更应该关注学生的发展。
在这方面,高校应当倡导发展学生的自由思想、创新精神和创造力,鼓励学生勇于尝试,勇于表达个人观点,并竭力提供一个开放的平台,让学生能够自由地探索知识和思想。
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是自由的”,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当保障学生的自由。
在人权上,高校应当为学生提供相应的权利,如言论自由、结社自由、新闻自由等。
在知识探索方面,高校不应该将学生简单地灌输知识,而应该让学生能够自己探索并构建自己的知识系统。
在思想表达上,高校应当欧付有平等的机会,让所有人的声音都能够被听到。
马克思主张“人的本质是历史的积淀”,这表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应当注重历史文化的沉淀和传承。
在这方面,高校应该教育学生关注历史和文化的传承,注重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历史知识的积累。
同时,高校也应当为学生创造一个多元的文化环境,让学生能够接触不同文化和思想,体现自由、开放的学术氛围。
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是社会的,只有社会才是人的本质”,这意味着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应该与社会的需求和目标紧密衔接,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马克思人性观视角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马克思人性观视角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1. 引言1.1 马克思主义人性观的基本理论马克思主义人性观的基本理论主要包括对人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的认识。
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是社会性的,人是社会关系中的产品和创造者。
人的本质表现为人的劳动活动和社会实践,而劳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的本质是自由、创造、奉献、团结和共产主义,人的价值不在于个人的私利和私欲,而在于社会的全面发展和共同富裕。
马克思主义人性观还包括对人的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
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是历史性的,人类不断地通过社会实践改变自己的本质和世界,实现自我解放和全面发展。
人类历史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变化的过程,人们在不同的历史阶段表现出不同的本质,而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历史发展的终极目标,是人类解放和全面发展的彻底实现。
马克思主义人性观强调人的社会性和历史性,强调人类团结奋斗、实现共同富裕的价值追求。
这种人性观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基本的理论指导,强调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团结合作精神和共产主义理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实现自我价值。
【字数:296】1.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学生正确政治观念、社会责任感和全面发展的必要途径,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人性观的基本理念的具体体现,更是提高学生思想品德素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平台。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环节。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深化教育改革,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使其成为学生思想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有力保障。
在当今社会,诱惑和挑战层出不穷,学生思想容易受到各种干扰和影响。
通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责任感,使其成为德才兼备的有用之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的人性观与
西方管理心理学的人性假设
什么是人的本性?怎样认识和理解人的本性?这是社会学、伦理学、人类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共同研究的课题,也是管理心理学的一个根本性问题。
对人的本性的看法,仍是管理理论、管理原则和管理方法的基础。
把人看成“性本恶”的“经济人”、“性本善”的“自动人”,还是人是社会关系总和的观点,对管理将产生不同的作用。
本章试用马克思主义的人性观对西方管理心理学中的人性假设作简要评述与介绍。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的人性观
一、马克思主义的人性观
(一)人的本质
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社会关系是人们在其共同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的总称,它包括经济关系、(物质关系或生产关系),政治关系以及思想文化和其他社会生活中人们的相互关系。
生产关系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本性说到底,是人的社会属性,是由人在生产关系中所处的地位决定的。
在阶级社会里,根本不存在超阶级、超时代的抽象的人性,只有具体的带着社会性的、阶级性的人性。
不同时代、不同社会、不同阶级具有不同的人性。
人的社会属性是不能离开自然属性而单独存在。
人性乃是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
①人作为有机体首先是自然实体,人是自然界的产物。
人源于动物,又超出了动物,人的自然属性与生理需要同动物相比,也有根本的区别。
②人从自然界分化出来,每个人都以社会成员的身份参加社会活动。
③人从自然界分化出来,成为名副其实的社会动物。
④人从自然界分化出来,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也逐渐形成了各自的个性。
个性是具有一定倾向性的人的心理特性的总和,人的本质集中体现在个性上面,个性是以社会性为主的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统一,其实质乃是社会性。
人的个性是由个性倾向性,性格系统、智能系统、自我调节系统构成的。
个性是人的社会进程的结果,是人的主观能动性与社会环境相
互作用的结果。
人的个性还有共性与个别差异性、他律性与自律性、稳定性与可塑性等特点。
人不能离开社会而孤立地生存。
人的个性只有在社会,在集体之中才能得到全面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