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体分散技术--药剂研发技术经验总结
固体分散体在药剂学中的应用

固体分散体在药剂学中的应用一、引言随着药物研究的不断发展和药剂学技术的不断提升,固体分散体在药剂学中的应用愈发广泛。
固体分散体是将水敏感的药物或者活性成分通过分散技术与固体载体结合,以实现药物的稳定性和生物利用度的提高。
本文将对固体分散体在药剂学中的应用进行深入探讨。
二、固体分散体的制备方法1. 湿法制备:通过将药物与固体载体混合,并添加适量的溶剂,再通过搅拌、撞击、喷雾等方式将药物均匀地分散在固体载体中。
2. 干法制备:采用粉碎、磨碎、搅拌等方法,将药物与固体载体直接混合均匀,制备成固体分散体。
3. 融熔法制备:通过将药物和固体载体一起加热并混合,使其在高温下相互融合形成固态分散体。
三、固体分散体的应用1. 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固体分散体可以提高药物的溶解度和稳定性,从而增加药物在体内的吸收速度和生物利用度。
尤其是一些难溶性药物,通过制备成固体分散体,可以大大提高其口服药物的吸收率。
贝拉米特(Belamint)是一种难溶性药物,制备成固体分散体后,可以明显提高其生物利用度,使得患者在服用药物后能更快的达到治疗效果。
2. 控释药物释放将药物与固体载体制备成固体分散体后,可以有效地控制药物的释放速度和释放时间,使得药物在体内的作用更加持久和稳定。
这对于长效药物来说尤为重要。
通过将镁固体分散体与药物结合,可以制备成长效缓释药物,使得患者可以减少服药频次,提高治疗依从性。
3. 降低药物毒性一些药物本身有一定的毒性,通过将其制备成固体分散体,可以降低其对组织的刺激性和毒性,从而提高药物的安全性和耐受性。
某些抗癌药物在固体分散体中的应用可以降低其对消化道的损伤,减轻患者的不良反应。
四、固体分散体的应用前景随着制备技术的不断改进和药学研究的深入,固体分散体在药剂学中的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其应用将会有助于提高难溶性药物的可溶性和生物利用度、实现控释药物的长效作用、降低毒性药物的毒性等。
固体分散体制备技术的进步也将为制备更多种类的分散体提供有力支持,包括纳米分散体、微粒分散体等,这将进一步拓宽药物的应用范围。
药物制剂的固体分散技术研究

药物制剂的固体分散技术研究药物制剂的固体分散技术是制备药物颗粒分散体系的一种常用技术手段。
它通过将药物固体颗粒分散于无溶剂或少溶剂的介质中,形成稳定的分散体系,以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降低剂量和毒副作用,并实现药物的靶向输送。
本文将对药物制剂的固体分散技术进行详细的研究和分析。
一、药物制剂的固体分散技术概述1.1 固体分散技术的定义固体分散技术是将固态的活性成分在无溶剂或少溶剂条件下与载体分散体系相互结合的一种制备技术。
它具有颗粒小、分散性好、溶解度高、稳定性强等优点,可广泛应用于制备固体药物制剂。
1.2 固体分散技术的分类固体分散技术可分为物理法和化学法两种。
物理法主要通过机械力破碎和磁搅拌等手段将药物颗粒分散于载体中,化学法则是通过化学反应使药物与载体发生反应生成分散体系。
1.3 固体分散技术的应用领域固体分散技术可应用于固体药物制剂的制备、口服固体制剂的增溶、胶囊制剂的制备等领域。
它可有效提高药物的溶解度和生物利用度,改善药效和药物安全性。
二、固体分散技术的制备方法2.1 物理法制备技术物理法制备技术是通过机械研磨、球磨、冻融法等手段将药物颗粒与载体分散均匀。
其中,球磨法是最常用的制备技术之一,通过球磨仪将药物与载体共同球磨,实现粒子的细化和分散。
2.2 化学法制备技术化学法制备技术是通过化学反应将药物与载体反应生成分散体系。
常用的化学法制备技术包括沉淀法、共沉淀法、溶剂蒸发法等。
这些方法可以使药物与载体之间发生化学反应,形成稳定的分散体系。
三、固体分散技术的优点与挑战3.1 优点固体分散技术能够有效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稳定性,降低药物剂量和毒副作用,改善药物的溶解度和释放度。
此外,它还能实现药物的靶向输送,提高药物治疗效果。
3.2 挑战固体分散技术在应用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制备工艺繁琐,需要针对不同的药物和载体选择适合的制备方法。
其次,分散体系的稳定性较差,容易发生团聚和沉淀现象。
固体分散技术在制剂领域的研究进展

某些药物必须在指定的部位才可以发挥其最大作用力,当转移到到其他部位时不仅不能发挥治疗作用,同时还可能产生毒性和一定的副作用。但是如果通过固体分散技术将不溶性载体材料以及肠溶性载体材料制备成口服制剂,或运用固体分散技术把药物或者肠包衣材料进行制备使其形成固体分散体,然后再制成其他口服剂型,最终使药物达到不溶于胃酸性环境中但是却易溶于肠道,就可以改善药物的溶出特性,定位释放[5]。
2.3.2 肠溶性载体材料
以肠作为靶向器官的肠溶型固体分散体,主要是利用肠溶性材料作为载体从而制备而成。肠溶性载体材料主要包含纤维素类和聚丙烯酸树脂类。例如羧甲基乙基纤维素(CMEC)、邻苯二甲酸羟丙基纤维素(HPMCP)、邻苯二甲酸羟丙基纤维素(MPMCP)、羟丙基甲基纤维素邻苯二甲酸酯(HP-55)、醋酸纤维素邻苯二甲酸酯(CAP)等和 Ⅱ 号、 Ⅲ 号丙烯酸树脂等[3,7]。
对于难溶性药物,为了保持它的高度分散状态、维持药物的湿润性,同时可以进一步提高药物的溶解度,使药物的溶出速度得到显著提升,可以采取将水溶性的载体制备成速释型固体分散体,这样可以大大的提升药物的生物利用度。目前市场上高分子聚合物类水溶性载体包含:聚乙二醇类(PEG)、聚氧乙烯吡咯烷酮类(PVP)、聚氧乙烯(PEO)等;而表面活性剂类的水溶性载体有:卖泽、聚氧乙烯(PEO)、聚羧乙烯(PC)、泊洛沙姆 188 等;纤维素衍生物类水溶性载体有:羟丙纤维素(HPC)、羟丙甲纤维素(HPMC)等;糖类水溶性载体有:壳聚糖、右旋糖酐、半乳糖、蔗糖等;醇类水溶性载体材料有山梨醇、甘露醇、木糖醇等;有机酸类水溶性载体材料有:枸橼酸、琥珀酸、胆酸、去氧胆酸、尿素等[1]。
药物的不稳定性对药物的储存和吸收也会存在一定的影响。如果将具有挥发性的药物以及一些易分解的不稳定药物制备成固体分散体,对于增加其稳定性有一定的帮助,还可以减少药物用量并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同时也可降低成本,易于存放,更便于制剂的质量控制。
药物剂型设计中的固体分散技术

药物剂型设计中的固体分散技术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药物研发的不断深入,药物剂型的开发和研制也越来越重要。
药物剂型不仅仅是一种给药方式,更是体现了药物分子与药物载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与物理化学特征。
其中,固体分散技术作为一种重要的制剂技术,已经成为了药物剂型设计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1. 固体分散技术的基本概念固体分散技术是指将药物微粒(或纳米颗粒)分散在一种固体载体中,形成一种固态的混合物。
这种固态混合物能够很好地保持药物的生物活性,并且可以通过合适的给药途径将药物释放到体内。
固体分散技术的优点主要有以下几点:(1)提高质量稳定性:在药物微粒分散于固体载体中后,可以更好地保护药物微粒,从而提高药物的质量稳定性和持久性;(2)提高生物利用率:药物微粒与固体载体之间形成了混合物,更容易被消化吸收,从而提高了药物的生物利用率;(3)减少给药次数:固体分散技术可以将药物微粒均匀地分散在固体载体中,从而可以增加药物的扩散速度,减少给药次数。
2. 固体分散技术的适用范围固体分散技术适用于药物在生物体内的不良溶解度、生物利用率低等问题。
可以通过固体分散技术来解决这些问题。
在医药、化工、食品等领域中,固体分散技术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在药物分散领域中,固体分散技术可用于快速溶解药物、增强生物利用率低药物的吸收率、提高药物的稳定性,以及延长药物的释放时间等。
3. 固体分散技术的应用实例目前,固体分散技术已经在医药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以下是一些固体分散技术的应用实例:(1)艾滋病治疗药物艾滋病治疗药物达芦那韦(Darunavir)采用了固体分散技术来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率。
药物微粒与聚乙二醇二十烷基醚(PVP K30)形成固体分散物质,可以使药物的生物利用率提高至80%以上。
(2)减肥药物减肥药物奥利司他(Orlistat)已经采用了固体分散技术来改善肠道吸收问题。
通过将药物与PVP K30进行固体分散,可以使药物均匀地分布在肠道中,增强药效。
固体分散技术在药剂学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 超临界抗溶解过程也称为共结晶过程,将Eflucimibe和 γ-CD溶于DMSO,通过HPLC的泵将DMSO溶液注入超 临界CO2流中,将二者混合均匀后喷入膨胀室。在一定温 度和压力下,DMSO被超临界CO2流体迅速萃取走,而 Eflucimibe和γ-CD发生共结晶形成均匀分散的固体粉末。
研究 进展 肠溶性载体材料
联合载体
水溶性载体材料
• Kimu-ra等分别以2HP-β-CD和PVP为载体制备了甲苯磺 丁脲固体分散体制剂,结果显示,以2HP-β-CD为载体制备 的制剂中, 甲苯磺丁脲以无定型形式存在, 其贮存期明显长 于以PVP为载体的制剂,药物能快速释放; 动物(beagle dogs)实验显示2HP-β-CD为载体的制剂吸收速度快,降血 糖作用明显。
• Chauhan B, Shimpi S, Paradkar A. Preparation and evaluation of glibenclamidepolyglycolized glycerides solid persions with silicon dioxide by spray drying technique [J]. Eur J Pharm Sci. 2005,26(2):219-30.
Chungnam National University , Republic of Korea
总结
• 应用固体分散技术改善难溶性药物的溶出度并提 高其生物利用度以及制备缓控释制剂是近年来药 剂学研究中的热点,在载体材料、制备方法方面 已经取得了一定进步,将来的研究方向应该是在 继续这两方面研究的同时注重制剂的研发和应用。
固体分散体在药剂学中的应用

固体分散体在药剂学中的应用固体分散体是指在药物制剂中,药物以微细固体颗粒的形式分散在溶剂或载体中,形成悬浮体系的一种制剂形式。
它在药剂学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可用于口服、注射、外用等各种给药途径。
固体分散体的应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固体分散体制剂能够增加药物的溶解度和溶出速度,从而提高药物在体内的生物利用度。
一些溶解度较低的药物,如贝那普利、多西环素等,采用固体分散体制剂可以显著提高其生物利用度。
2.提高药物的物化稳定性:许多药物在固体状态下具有较好的稳定性,但在溶液中容易分解、变质。
通过制备固体分散体,可以将药物以固体形式分散在溶剂中,有效地抑制药物的分解和变质反应,提高药物的物化稳定性。
3.改善药物的口服制剂特性:一些药物在口服制剂中由于颗粒聚集、产品凝固等原因,导致制剂不均匀,难以分散,从而影响药物的释放和吸收。
通过制备固体分散体,可以将药物分散成微细颗粒,提高制剂的均匀性和分散性,改善药物的口服制剂特性。
4.提高药物的溶解度和溶出速度:一些药物由于其晶体结构的特殊性,导致其溶解度较低,溶出速度较慢。
通过制备固体分散体,可以将药物以微细颗粒的形式分散在溶剂中,增大药物与溶剂的接触面积,提高药物的溶解度和溶出速度,从而加快药物的作用速度。
5.改善药物的纳米化特性:纳米颗粒具有较大比表面积和较短的传质距离,可有效提高药物的溶解度和生物利用度。
通过制备固体分散体,可以将药物粉末制备成纳米颗粒,提高药物的纳米化特性,增加药物与生物体的相互作用,提高药物的疗效。
总之,固体分散体在药剂学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可以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物化稳定性,改善药物的制剂特性,增加药物的溶解度和溶出速度,并改善药物的纳米化特性。
在药物研发和制剂设计中,固体分散体是一种重要的药物制剂形式,有助于改善药物的治疗效果,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制药过程中的固体药物制备技术研究

制药过程中的固体药物制备技术研究在制药过程中,固体药物制备技术是非常重要的研究领域。
固体药物制备技术主要包括固体分散剂的选择、固体分散系统的制备方法、药物固体化技术以及颗粒成型技术等方面的研究。
首先,固体分散剂的选择是固体药物制备技术中的关键一步。
合适的固体分散剂可以提高药物溶解度和稳定性,改善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体内吸收。
常用的固体分散剂包括聚乙烯吡咯烷酮(PVP)、羟丙基甲基纤维素(HPMC)以及聚合物杂化材料等。
研究人员通过对不同分散剂的性质和溶剂力的研究,来选择合适的分散剂。
其次,固体分散系统的制备方法是制备固体药物的重要环节。
传统的制备方法有溶剂法、熔融法和湿法等,但这些方法存在一些问题,如药物稳定性低、制备过程复杂等。
近年来,超声法、球磨法和喷雾干燥法等新型制备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固体药物的制备。
这些方法具有反应效率高、制备工艺简单等优点,可以有效地提高固体药物的质量和效果。
此外,药物固体化技术也是固体药物制备技术中不可忽视的环节。
药物固体化是指将药物转化为固体状态,提高药物的稳定性和溶解度。
常用的药物固体化技术包括结晶、溶剂蒸发法、熔融法、冻干法等。
这些技术可以有效地改善药物的物理性质和化学稳定性,提高固体药物的质量和效果。
最后,颗粒成型技术也是固体药物制备技术中的重要部分。
颗粒成型技术是将固体药物通过成型工艺制备成固体颗粒,使药物易于存储和使用。
常用的颗粒成型技术包括湿球法、干球法、挤压法和液滴喷雾法等。
这些技术可以控制颗粒的大小、形状和均匀性,提高固体药物的制备效率和质量。
总体而言,固体药物制备技术的研究对于提高药物的溶解度和稳定性、改善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体内吸收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通过选择合适的固体分散剂、合理运用固体分散系统的制备方法、药物固体化技术以及颗粒成型技术,可以有效地改善固体药物的性能,提高药物的质量和效果。
因此,固体药物制备技术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应用前景。
药剂学第章固体分散技术介绍(1)

药剂学第章固体分散技术介绍(1)
药剂学第章固体分散技术介绍
一、概述
固体分散技术是指将药物活性成分均匀地分散在载体物质中,制成颗粒、粉末或糖丸等剂型,以此增加药物的溶解度和生物利用度。
固体
分散技术通常用于提高口服药物的生物利用度,改善体外释放性、增
强稳定性或改善颜色、味道等。
二、原理
固体分散技术的主要原理是将药物活性成分与载体物质充分混合和分散,达到良好的接触和溶解,使药物活性成分更易被人体吸收和利用。
为实现这一目标,常常采用一些特殊的技术,如干混、湿法、溶剂蒸
发法、喷雾干燥法等。
三、药物的选择
固体分散技术中,药物选择是至关重要的。
通常,水溶性药物是最适
合使用固体分散技术的药物。
这类药物在胃肠道中容易溶解,使药物
更容易被吸收。
在选择药物时,还需考虑药物的毒性、药代动力学等
因素。
四、载体物质的选择
选择载体物质时需考虑其化学性质、生物相容性和体外性质等因素。
常用的载体物质有聚合物、制备剂和无机制剂等。
聚合物如聚乙烯醇、
聚乙烯吡咯烷酮等具有良好的溶解性和分散性;制备剂如微晶纤维素等具有微观形态稳定性和生物相容性;无机制剂如硅酸镁具有吸附药物的能力,从而改善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五、应用与发展
固体分散技术的应用范围广泛,包括口服剂型、注射剂型、局部给药剂型等。
目前,固体分散技术已成为药物制剂中的一项重要技术,它可以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药效,改善药物的物理和化学性质,从而改善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更新和发展,固体分散技术将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和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固体分散技术在药剂学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未知来源:医学资讯网【字体:小大】繁体版]
摘要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固体分散技术在药剂学中的应用进展,讨论了迄今固体分散技术研究过程中的一些主要发展,包括制备及影响因素、稳定性、释药、各种剂型等,指出了它的发展前景和尚待解决的问题。
在药剂学中,常采用固体分散技术来提高难溶性药物的溶解性能,从而来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增加药效。
1、药物/聚维酮(PVP)系统
PVP在许多有机溶剂和水中都具有良好的溶解能力,因此通常用溶剂法来制备以PVP为载体的固体分散物。
PVP主要用于提高水难溶性药物的溶出,通常可以将之与主药共同溶于溶媒中,然后采用真空干燥、冷冻干燥、喷雾干燥等方法除去溶剂,最终形成药物与PVP的共沉淀物。
药物/PVP系统的释药行为受多种因素影响。
单从PVP的用量来看,通常得到的结论是随着PVP用量的增大,药物在水中的溶出速率和溶出程度都有所提高。
不同型号的PVP对固体分散物的释药效果也有很大影响。
一般随着PVP相对分子质量的增加,粘度也随之增加,不同相对分子质量的PVP与药物的相互作用强度不同。
药物/PVP固体分散系统一般应选用药物和PVP都能溶解的溶剂或混合溶剂。
在用PVP制备共沉淀物的过程中一般都会遇到所得物粘稠、溶媒难以除尽的问题,而且最后产物一般都具有很强的引湿性,这种情况可尝试采用溶剂沉积法解决
2、药物/聚乙二醇(PEG)系统
一般使用相对分子质量为1000~20000的PEG作为固体分散体载体,由于这个范围内的PEG的熔点都很低,所以一般采用熔融法制备。
PEG在水中的溶解良好,也能溶于多种有机溶剂,所以也可以采用溶剂法制备。
PEG固体分散体一般是低共融物或固体溶液。
PEG的相对分子质量对药物/PEG系统的释药影响比较复杂。
对不同的药物,呈现不同的结果。
3、药物/丙烯酸树脂(EU)系统
EU是甲基丙烯酸共聚物和甲基丙烯酸酯共聚物的统称。
以丙烯酸树脂作为载体制备固体分散体来改变药物溶解性能的研究很多,一般都采用溶剂法制备。
4、药物/乙基纤维素(EC)系统
EC是纤维素的乙基醚,用其为载体制备固体分散体常应用在缓控释方面。
一般采用溶剂法制备,其优点是不易吸湿。
5、其他
5.1羟丙基甲基纤维肽酸酯(HPMCP) HPMCP是一种肠溶材料,制备固体分散体最为常用的型号是HP-55,其在pH值5.5开始溶解周。
以HPMCP为载体制备固体分散体来改变药物的溶解性能和提高生物利用度有很多成功的报道。
5.2尿素尿素是最早应用到固体分散技术的辅料之一,在水中和许多有机溶剂中都有很好的溶解度。
但由于尿素所形成的固体分散物中很多溶解性提高得不如其他辅料显著,而且相当部分形成的是简单的低共熔混合物,所以现在不常用于固体分散体的载体。
5.3羧乙基甲基纤维素(CMEC) CMEC也是一种肠溶型辅料。
采用不同规格的CEMC可以控制起始溶出的pH值。
5.4磷脂磷脂的种类很多,近年来用其作固体分散体载体的文献逐渐增多。
一
般采用溶剂法制备,常使用氯仿作溶媒,但溶剂残留的问题不易解决。
5.5壳多糖壳多糖来源于甲壳类动物的外骨骼,是N-乙酰-氨基葡萄糖以β-1,4苷键结合而成的一种氨基多糖。
5.6HPMC HPMC是纤维素的部分甲基和部分羟丙基醚,在水、乙醇/二氯甲烷混合物和甲醇/二氯甲烷的混合物中溶解。
5.7泊洛沙姆(poloxamer)泊洛沙姆是聚氧丙烯和环氧乙烷聚合而成,属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易溶于乙醇和甲苯。
由于其性能优良,近年来开始应用到固体分散技术中。
6、表面活性剂
表面活性剂可以单独或协同作固体分散体载体,并且有可能增加药物的稳定性,这主要是凭借其增溶和抑晶的特性。
7、前景
固体分散技术是药剂学中提高难溶性药物口服生物利用度的有效方法,近年来有了很大发展,但还存在很多问题。
固体分散体的载体用量比例往往很大,如果主药成分的剂量高,将难于制成一个易于吞咽的片剂或胶囊。
而且,所使用的载体通常价格都较高,生产成本要提高很多。
采用冷冻干燥法和喷雾干燥工艺制备共沉淀物,对设备和工艺的要求很高。
传统的溶剂法又难于处理粘性过大的共沉淀物。
国外最近进行了熔融法直接填充胶囊的探索,从工业生产上看是可行的,但还存在很多问题,如胶囊壳中的水分会影响固体分散体的稳定性等。
另外,由于难溶性药物不一定在胃肠道中渗透性强,所以在提高溶解性能时应充分考虑到这一点,避免因在胃肠道内形成过饱和溶液后未被及时吸收而产生重结晶,最后造成生物利用度不理想。
值得重视的是,我国中草药有效成分提取物经分离纯化,一般溶解度较小,可采用固体分散技术来制备高效速效口服制剂。
中药缓控释制剂技术在我国还是一项空白,由于固体分散技术在缓控释领域的发展,中药有效成分的缓控释型固体分散体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
(侯鹏沈阳药科大学中国新药杂志 2003年第12卷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