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名曲赏析论文--
中外流行音乐鉴赏(论文)

第二张专辑:《i'm ok》。这就是陶喆,要用一首首充满摇滚精神的音乐与市场接触,让人回到60-70年代听摇滚乐的朴实的快乐。在这张专辑推出的同时陶喆在香港及台湾举行个人演唱会,在演唱会上许多的大牌歌手们都到场聆听他的演唱。从小就常常往返台湾、美国,传统中国和西方文明在陶喆身上都产生了不少的影响。中国人的感情一向讲求含蓄,他就会尝试用比较“放”的方式,以自然的方式去诠释感情,所以歌曲中可以听到不少“oh baby”或者随性的转音,重点不是每个音都很准、每个字都咬的很清楚,而是要用最真诚的自己来面对音乐。(专辑曲目:01. doxology02.找自己03.小镇姑娘04.夜来香05.普通朋友06. i’m ok 07.不一样08.说走就走09.多谢你10.马戏团11.天天12. angeline13. amen)
《Free》在新人辈出的流行歌坛,台湾歌手陶喆地位独特。这位十年来台湾最好的唱作人,从踏入歌坛,从幕后到前台,一路走得沉稳而踏实。这位拥有极多铁杆歌迷的巨星将举办他的个人演唱会——2007陶喆上海演唱会,演唱会于7月7日在上海虹口体育场举行。
《好好活下去》是为抗震救灾而作,现已在全国全面推出,让全中国的同胞都能在音乐旋律的激励中,获得无限的勇气与一起走下去的力量,为抗震救灾积聚能量,鼓舞了中国人的向上精神。相信在这首歌的鼓舞下,灾区人民能很快恢复。
新歌+精选:《乐之路1997-2003》。透过超音波仪器,父母们可以了解并纪录婴儿在母亲体内的成长过程。因此,陶喆将这个概念援引至他的“ultrasound乐之路1997-2003”专辑中,让乐迷们可以在聆听的过程里,完整感受他“在6年内产下24个小孩”的心情点滴。在“超音波”的概念之下集合了11首个人代表作,以及6首全新作品,加上1首私藏的试听demo与特别版本。陶喆的“ultrasound乐之路1997-2003”不只要让大家听见他的音乐,更要让大家看到他在音乐生活里的创作概念与想法。不论是已发表的、未发表的或正要发表的,这些由陶喆在6年内辛苦孕育培养的“24个小孩”陪着我们一起重返他在“乐之路”上的美丽时光,同时走向他充满未知可能的精彩未来。
中外艺术歌曲演唱分析与感悟

中外艺术歌曲演唱分析与感悟艺术歌曲作为一种重要音乐形式,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广泛的影响力。
中外艺术歌曲以其奇特的表现形式和感人的主题吸引着数不清听众。
通过对中外艺术歌曲的演唱分析和深度沉思,我对其艺术价值和表达方式有了更多感悟。
起首,中外艺术歌曲在情感表达上各有千秋。
中国古代艺术歌曲以其深沉的文人情怀和抒发愁思的方式而著称。
例如李清照的《如梦令》,她通过细腻的音乐表达和悦耳的歌词,将悲凉的离别之情娓娓道来,令人产生深深的共鸣。
而西方的艺术歌曲则更加重视情感的宣泄和个人心里的体验。
例如著名的德国艺术歌曲《寂静的夜晚》,作曲家舒伯特通过轻柔的旋律和深情的歌词,将心中的寂寞和孤独表达得淋漓尽致。
中外艺术歌曲的情感表达方式各具特色,既反映了不同地域和文化背景的差异,也体现了人类情感的共通性。
其次,中外艺术歌曲的演唱艺术也各有卓越之处。
中国艺术歌曲重视咬字准确、音调明晰和旋律的流畅性。
艺术歌曲的演唱需要有卓越的音乐素养和良好的声音控制力,以确保旋律和歌词的完美结合。
中国著名演唱家邓丽君的演唱风格就兼具了悦耳柔美和明晰准确的特点,她无论演绎古典艺术歌曲仍是流行音乐,都能给人以深深的感动。
而西方艺术歌曲则更加重视声音的感染力和个性化的表达。
例如美国演唱家惠特尼·休斯顿的演唱风格充盈了热忱和力气感,她能通过自己奇特的嗓音和感人的演唱技巧,将歌曲的情感传递给听众,令人沉醉其中。
最后,中外艺术歌曲赐予了我对人生的沉思和感悟。
艺术歌曲往往通过诗意的歌词和美丽的旋律,将人们对于生活、爱情和人性的沉思呈现得淋漓尽致。
这些沉思不仅反映了个体的情感体验,更融入了广泛的人类共同关怀。
例如中国艺术歌曲《但愿人长期》,以其唯美的歌词和深刻的哲理,勾画出对于幸福与真爱的向往和追求。
而西方艺术歌曲《时间如河》,通过细腻的旋律和深情的歌词,表达了对于时间消逝和生命有限的反思。
这些歌曲让我反思自己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激励我珍惜每一刻,追求真善美。
世界名曲鉴赏 论文

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世界名曲鉴赏课题论文专业:电子信息工程班级:12信工1姓名:魏思奥学号: 20124000世界名曲鉴赏——莫扎特《魔笛》赏析面对《魔笛》,这样一部登峰造极的歌剧,哪怕我们连唱词都不明白,或许也能从头至尾听下来。
它流畅优美,包含了错综复杂的隐喻。
《魔笛》是在莫扎特生命中的最后一年写作的。
生活窘迫、疾病交加、抑郁不得志,然而在这样绝望的状态下,莫扎特的戏剧禀赋依然得到一种不同以往的无与伦比的运用。
观赏《魔笛》是非常美妙而丰富的音乐之旅。
《魔笛》是一部多元化的歌剧,莫扎特在其中放入了许多歌剧元素,他融合了十八世纪以前德、奥、意、法、捷等国家所特有的各种音乐形式和戏剧表现手法,音乐语言十分丰富。
可以说它是一部集大成的歌唱剧,在当时维也纳通俗戏剧的构架上很好的统一了意大利歌剧与德国民谣的风格,既带有正剧的严谨又包含着喜剧的灵活。
其音乐将神秘、圣洁的宗教色彩和明朗、欢快的世俗色彩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十分动听。
而且莫扎特本人十分钟爱《魔笛》这部歌剧,他亲自指挥了第一场、第二场的演出。
《魔笛》讲述了一个童话故事。
埃及王子塔米诺被巨蛇追赶而为夜女王的宫女所救,夜女王拿出女儿帕米娜的肖像给王子看,王子一见倾心,心中燃起了爱情的火焰,夜女王告诉王子,她女儿被坏人萨拉斯特罗抢走了,希望王子去救她,并允诺只要王子救回帕米娜,就将女儿嫁给他。
王子同意了,夜女王赠给王子一支能解脱困境的魔笛,随后王子就起程了。
事实上,萨拉斯特罗是智慧的主宰,“光明之国”的领袖,夜女王的丈夫日帝死前把法力无边的太阳宝镜交给了他,又把女儿帕米娜交给他来教导,因此夜女王十分不满,企图摧毁光明神殿,夺回女儿。
王子塔米诺经受了种种考验,识破了夜女王的阴谋,终于和帕米娜结为夫妻。
歌剧的序曲是一段奏鸣曲,精美的弦乐声流畅华丽,如泉水源源涌出,给人以童话般的柔美、宁静的气氛。
在这部歌剧中令人印象深刻的歌曲相当的多,如夜后的咏叹调、帕帕迪诺演唱犹如童话般的歌曲、祭司的合唱、萨拉斯妥的咏叹调,以及帕帕迪诺与帕帕迪娜的二重唱,莫扎特为《魔笛》赋予了生命,他的音乐清晰明朗,使得整部歌剧充满了丰富的活力及生命力。
名曲赏析文

名曲赏析文音乐是人类文明的精神财富,而名曲更是音乐中的精华。
每一首名曲都有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它们不仅仅是一段旋律,更是一段时代的记忆。
今天,我们就来赏析几首经典的名曲,感受它们的魅力和内涵。
首先,让我们来欣赏一首来自巴赫的《G弦上的咏叹调》。
这首曲子是巴赫的管弦乐组曲中的一部分,它以其优美的旋律和深沉的情感而闻名。
整个曲子以G 大调为主旋律,通过悠扬的小提琴演奏,展现出一种宁静而深沉的氛围。
曲子的起伏跌宕,仿佛在述说着一段动人的故事,让人不禁沉浸其中,陶醉于其中。
接下来,让我们来欣赏一首来自莫扎特的《小夜曲》。
这首曲子是莫扎特最为著名的作品之一,它以其轻盈的旋律和优美的和声而备受称赞。
整个曲子由弦乐器和木管乐器演奏,充满了优雅和温柔的气息。
曲子的节奏轻快流畅,仿佛在述说着一段欢快的故事,让人感受到无尽的愉悦和快乐。
再来,让我们来欣赏一首来自肖邦的《降E大调练习曲Op.10 No.3》。
这首曲子是肖邦练习曲中的一部分,它以其激情澎湃的旋律和富有表现力的演奏而著称。
整个曲子以其快速的音符和变幻莫测的旋律,展现出肖邦的音乐天赋和创作才华。
曲子的演奏要求极高,需要演奏者具备出色的技巧和表现力,因此成为了许多钢琴家追求和练习的对象。
最后,让我们来欣赏一首来自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
这首曲子是贝多芬交响曲中的巅峰之作,它以其宏伟壮丽的气势和深刻的内涵而著称。
整个曲子由管弦乐队和合唱团共同演奏,充满了庄严和肃穆的气息。
曲子的结构宏大,音乐旋律雄壮,仿佛在述说着一段伟大的史诗,让人感受到无尽的震撼和敬畏。
通过以上的赏析,我们不仅仅感受到了每一首名曲的美妙和魅力,更深刻地理解了它们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
每一首名曲都是一个时代的见证,一段历史的记忆,它们不仅仅是音乐作品,更是人类智慧和情感的结晶。
让我们在欣赏名曲的同时,也更加珍惜和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
愿名曲的美妙旋律永远在我们心中回荡,让我们与音乐同行,感受生活的美好和情感的丰富。
中西方交响乐欣赏论文(最终版)

中西方交响乐欣赏论文(最终版)第一篇:中西方交响乐欣赏论文(最终版)中西方交响乐欣赏论文【摘要】音乐是心灵碰撞的火花,是生命有声的呐喊。
交响乐,更是人心深处的精深表达。
交响乐的发展,亦如社会的发展,不同的时期,有着各自不同的风貌,展现着音乐家对生活的种种表达。
徜徉在交响乐的殿堂,领略到的不仅是饕餮盛宴,更是心灵的碰撞!【关键字】交响乐、学习认识、贝多芬、赏析【正文】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音乐是流动的建筑。
喜欢音乐,喜欢建筑,音乐带给我难以言表的宁静、闲适心情,而交响乐的激情与细流是各种音乐中最能给人以灵魂的洗涤的重要部分,在晴朗的午后一边听着交响乐一边看书,或是在阴雨的傍晚一边听着交响乐一边冥想……似乎所有事情与音乐结合在一起都变得完美起来。
交响乐的高深莫测、激情震撼是纯洁、高尚的,需要用心去心聆听、去感受,聆听艺术家的呐喊,感受艺术的熏陶。
一学期的交响乐知识的学习,我受益匪浅。
我了解了一些交响乐的有关基本知识:交响乐曲的源由、交响乐的发展过程、交响曲的特点、交响乐队的组成、交响乐的艺术效果以及一些观赏交响乐的演奏注意事项等等。
以前只是戴上耳机随便听听,后来才知道,交响乐欣赏竟是这样……真是开阔了视野啊!交响音乐的起源可以追述到十分遥远的历史长河中。
它的名称源于古希腊,是当时“和音”和“和谐”两个词的总称。
交响音乐经历了巴洛克时期、古典时期、浪漫时期、民族乐派和现代音乐时期。
古罗马时期,它就演变成为泛指一切器乐合奏曲和重奏曲的代称。
15、16世纪,也就是欧洲的文艺复兴时期,交响乐这一名称被当作了一切和声性质的、多音响器乐曲的标志。
巴洛克音乐的初期,它又主要指歌剧、神剧和清唱剧等作品中的序曲及间奏曲。
18 世纪初期,音乐艺术在欧洲得到了迅猛的发展,随着欧洲产业革命的进程,音乐艺术也开始逐步地走向平民化和社会化。
在这个时期中,交响乐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其规模和形式都慢慢有了明确的含义。
当时的意大利歌剧序曲,以它特有的“快——慢——快”三个段落而成为了古典交响乐的基本雏形。
中外名曲鉴赏选修结业论文

悟<<天地玄黄>>在这门选修快要结束的时候我才看到这部音乐影视剧作,当老师刚开始放映的时候,我就被她深深的吸引住了:只见银幕上是一片雪白的景色,对了,是一片雪山!随着一阵空灵和攸远的音乐,镜头开始下拉,泉水缓缓的流出汇成了一处温泉,里面竟然出现了一只极似人类的猿.这是这部音乐影视的开篇,是乎在象征着人类文明的开始!我在空闲的时候在网上找到了一些关于这部影视的介绍和评论;原来这是一部以地球与人类的进化,及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为题材的纪录片,导演走遍全球二十四国拍摄,全片只有音乐与影像,完全没有对白,效果绝对震撼。
据称,导演为了拍摄这部电影,带着三人拍摄小组,花费14个月,走遍了六大洲的24个国家。
共耗费四百万美元。
这部影片在刚推出时评价极高,被一些疯狂的影评家称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纪录片”。
几年前甚至有人声称如果被流放到荒岛上,唯一愿意携带的电影就是它。
这部电影自始至终没有一句对白。
面前的景色究竟来自哪里,完全要靠观众自己揣摩。
其中,我个人对里面的的三个场景印象极深,第一个场景。
影片开始放映不久后,出现了一个小城镇,里面是典型的印度建筑风格的建筑,画面出现了虔诚的喇嘛,经书,还有长者给去世的人做洗礼仪式的画面.那种幽深的音乐,给人以神密而圣洁的氛围,让人不知不觉就沉入到了对人类精神和信仰的思考之中,随着恒河岸边的火葬仪式,这时的音乐有种好像要恫射人心的感觉.,使人的思想情不自禁的穿越时间与空间,穿越生与死,思考着宗教和信仰。
这难道是对我们科学的不屑吗?那些散缀的烛光,照耀在僧人的脸上,他们那宁静的神情,难道是对我们现代文明的讽剌吗?第二个场景,一个工人在伐木,不绝于耳的伐木噪音,伴随着一棵棵参天大树的倒掉,让人不禁自问:人类文明就必须要以牺牲自然为代价吗?人类就会一直这样发展下去吗?画面里有一个悲伤和眼神,好像在诉说着什么,社会也是这样产生的吗?这让我想起一幅漫画:一个好像是人的头又像是地球的东西在流着泪,旁边写着“世界上最后一滴水就是人类自己的眼泪”,这可能就是作者想要表现的主题吧,或者还有其它更丰富的内涵而我并未领悟到。
中外音乐鉴赏论文

中外音乐鉴赏论文——现代中外音乐今天挑了一个下午认真听了外国音乐与中国的音乐。
感觉音乐上来说,都是通情达意的东西,中外音乐都是将生活的东西融入歌曲,也就像诗歌所言“一切景语皆情语”。
首先通俗音乐主要是留意了外国的taylor swift跟adele,就个人而言更喜欢adele的歌唱,以Heartbroken Soul的歌曲为主,就歌曲而言,带出如此强烈的抒情感,是因为她继承了爵士乐的精髓,主要受到美国爵士、蓝调歌手埃塔·詹姆丝与“爵士乐第一夫人”艾拉·费兹洁拉的影响,她的独特的烟嗓配合耐人寻味的曲调,每一个字都直击心灵,散发出一种渗透到灵魂深处的震撼。
她有让人听后不忘的嗓音,直击灵魂深处的最柔软也是最脆弱的地方——她用心灵之声打动了全世界体验过失恋的人们,也用自己的心灵与自己的感受无与伦比地加深这些感受。
而taylor的歌词带有高度的自传性;她属于乡村流行音乐流派,她说过:“你听我的专辑,就像读我的日记一样。
”更多是贝斯,吉他三和弦的声音,听上去情绪更加高涨,比较适合年轻人去听。
而外国的文化相对比较开放,以宣扬英雄主义为主,强调个人力量的强大,以至于音乐会偏明快激昂。
如《梁祝》以小提琴演奏为主,运用了西洋协奏曲的奏鸣形式,很好表现了戏剧性的矛盾。
在表现手法上,充分吸收了戏曲的表现形式,运用了京剧的倒版和越剧的嚣张。
而《罗密欧与茱丽叶》是主要运用了声乐二重的形式,以声乐的叙述来提示乐器的表达,有中提琴,大提琴,第二小提琴,第一小提琴等等。
可看出中国的音乐多是单音,八度叠置其次,整体是一种悠扬、舒畅的感觉。
西方音乐多是和声,多声部的,乐器教复杂,机构精细繁杂,音乐宽广,表现力强,弦律性更强。
各国的音乐都在不停的发展之中,百花争鸣可体现在音乐上。
中国现今为了音乐交流促进先进文化的发展也做出了很大努力。
作为“2012盛世音乐文化周”的组成部分,小提琴家盛中国将携手钢琴家濑田裕子,在中山公园音乐堂上演“梁祝—盛中国濑田裕子小提琴钢琴名曲音乐会”。
中外名曲音乐欣赏(含5篇)

中外名曲音乐欣赏(含5篇)第一篇:中外名曲音乐欣赏中外名曲赏析心得体会一个学期的中外名曲赏析课即将结束,在此感谢老师的专业知识的传授,使我从简单的“听歌”这样的肤浅理解,到懂得欣赏音乐元素的基本欣赏方法的概念的转变。
开始学习这门课程就感觉到音乐的魅力,或许真的是这样:我们不一定都要成为音乐家,但是懂得欣赏音乐就是我们对音乐最直接的热爱的表现形式。
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我们通过聆听这种方式,阅读并分析有关音乐的背景和材料,从而得到了审美的愉悦。
学了《中外名曲赏析》之后,恍然大悟。
原来在欣赏一首音乐作品时,你一定要知道这首作品的时代背景,同时自己不能带太多自己的东西去听。
在听的时候自己要适当的投入进去,带有感情色彩的去品味它。
这样才能从中体会到她的精华,欣赏到她诱人的地方。
现在的我不再是乐盲了,我也不承认了。
在没学《中外名曲赏析》之前可以这样说,但现在不能了……以前的我只知道盲目的听一些自己认为好听的歌,什么都不知道,可以说就是一个乐盲。
时间如白驹过隙,转瞬即逝,如今已是学期将末,中外名曲赏析课也即将结课。
虽然只是进行了短短的几节课的学习,但这却是我音乐学习上的重大转折。
在此之前,我只是肤浅的认为音乐就是歌曲,就是节奏,就是各种乐器的复合,也就只能简单地根据自己的感觉分出一段音乐好听与否。
但是通过这几节课对乐理基本知识的学习,对一些以前从未接触过的音乐形式的简单欣赏,使我从简单“听歌”这样肤浅的理解,到懂得该如何分析一段乐曲,如何欣赏一段乐曲,也能简单的理解乐谱中的一些符号及其意义。
也更深刻理解了音乐的内涵,音乐其实是任何一种艺术的、令人愉快的、神圣的或其他什么方式排列起来的声音。
它是一种符号,声音符号,表达人的所思所想,是人们思想的载体之一;是有目的的,是有内涵的,其中隐含了作者的生活体验,思想情怀;它能用有组织的旋律和节奏来表达人们思想感情,音乐,是人们生活中不可音乐的最大功能是从精神上让我们超越有限的生命的围墙,把视野投向另一个关于美的音乐世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音乐剧《悲惨世界》赏析
法国人克劳德勋伯格根据法国文豪雨果的名著《悲惨世界》改编的同名音乐剧自从1985年上映之后就常演不衰,并且这部音乐剧与他自己的另一部音乐剧《西贡小姐》以及英国人安德鲁韦伯的《猫》和《歌剧魅影》并称为世界四大音乐剧。
从《悲惨世界》来看,《悲惨世界》的多数配乐都是以古典音乐作为基础的,而我自己是个古典音乐的爱好者,因此更喜欢《悲惨世界》。
可惜的是,《悲惨世界》已经转入演出淡季且不再百老汇上演了,无法现场亲身体验这部经典名剧实在是非常遗憾。
我们上课所看的音乐会式乐剧《悲惨世界》给以现场演唱的方式,为我们展现了那个时代的爱与恨,为我们勾勒出了一幅幅感人的画面。
它的所有表演都是在台上现场完成。
现场歌唱家深情的演唱,卖力的表演,仿佛把我们带回了那个动荡的法国大革命社会。
而剧中人物的悲惨命运和男主人公的博爱人格也深深的感动了我们,让我们体会到了音乐剧独有的魅力。
剧中展现了诸多主题,我认为有三个始终是雨果以最清晰最著力的笔墨著色的,那就是,苦难、爱和革命。
而音乐剧在这三个方面的表现,也毫不逊色于原著,甚至,我认为,音乐剧通过最能让人心产生共鸣的方式——音乐和诗歌,把悲惨世界的深刻内涵表现的比原著还突出。
除了在课堂上欣赏过该剧全球巡演10周年的碟片,我在课余时间又完整地看了两遍,每一次欣赏这部音乐剧都会给我深深地震撼。
虽然没有看过雨果的原著,但这部音乐剧通过视觉和听觉对我的冲击,让我深切地体会到了原作中所要反映的东西。
下面就就我印象最深的几个音乐片段谈一点自己的感受。
第一个触动我的音乐片段是《At the End of the Day》,描述的是工厂里有一个叫芳汀的女工,她的美丽遭到其他女工的妒忌;当她们看到芳汀因对老板的轻薄不从,而且得知芳汀有一个寄人篱下的私生女时,便以此为借口怂恿厂主将其开除。
这首曲子的节奏很快,演员们的词也都很多,但同样的曲调、同样的节奏在两类人的演绎下表现出了不同的感觉。
一类人就是那几个带头的女工,她们一人一句,歌词就象连珠炮似的从她们嘴里蹦出来,好象巴不得一口把芳汀吃掉,言语中透露出来的轻蔑、鄙夷,让人不禁对她们产生厌恶之情。
而她们几个人与跟风起哄的女工们的一唱一和——一句独唱一句合唱相间的安排,则把女工们急于赶走芳汀之心暴露无遗。
另一类人就是孤独的芳汀。
虽然还是一样的曲调,一样的节奏,但演员那略带哭泣的唱腔、委屈无奈的表情则表现出了芳汀孤独无依的窘境。
芳汀一个人还辩驳不上几句,就被女工们更多更大声的无理指责给压了下去。
同样的快节奏,放在芳汀身上,与其说是表现其有力地反驳,倒不如说是表现其在众女工以多欺少的情况下艰难无奈地抓紧仅有的一点喘息之机进行反驳。
随着工厂主的一句“On your way!(马上滚吧)”,芳汀无奈地被赶出了工厂,她也失去了生活的来源。
第二个打动我的音乐片段是《Castle on a Cloud》,描述的是被寄养在德纳第夫妇家中已5年的珂赛特,终日受到非人的虐待;但这对黑心肠的夫妇却对自己的两个女儿疼爱有佳。
可怜的珂赛特幻想着自己能到云端的城堡里,因为那里没有人大吼大叫,也没有人再要她做苦工。
这首空灵的曲子出现在一段“重”音乐之后,整个现场突然间安静下来,只有交响乐团奏出微弱的前奏,接着穿着肮脏破烂的珂赛特唱起了这段空灵的歌曲。
这里不得不提一下珂赛特的神情:红肿外凸的眼睛、沾满尘灰的脸颊与鼻子,让人顿生怜爱之情。
她唱着“There is a castle on a cloud,I like to go there in my sleep……”,憧憬地望着远方,似乎看到了有这么一个云端城堡能让她摆脱现在无尽的苦工,她能在那里愉快地生活。
突然间,这优美的旋律被老板娘霸道地唱腔打断了,珂赛特又回到了悲惨的现实中,又有一大堆的苦工要做了。
珂赛特刚有一句哀求,就又被粗鲁地骂了回去,更显出这段歌曲的悲凉的一面。
这部音乐剧中还有许多“亮点”片断。
比如描述流浪儿加夫洛许带来了拉马克将军的死讯后,众人在恩佐拉的带领下走上街头争取民众的支持所唱的《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这也是这部音乐剧中最振奋人心的音乐,在这里和最后尾声17个国家让阿冉同唱这首歌时将全场气氛推向了高潮;比如酒馆老板的《Master of the House》,其颇有喜剧感的节奏不禁让人随着节奏摇摆起来;比如珂赛特、马吕斯、爱波宁互诉衷肠的《In My Life》,他们之间的真挚感情把我深深地打动;比如爱波宁独诉相思之苦的《On My Own》;
比如爱波宁为革命牺牲时在马吕斯怀里与马吕斯对唱的催人泪下的《A Little Fall of Rain》……这些歌曲生动地刻画出了一个个鲜活的形象,仿佛活生生地站在观众面前:令人爱的,令人恨的,令人不屑的,令人同情的……所有这些构成了这部经典的音乐剧。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北岛的这两句的确是见了真章的。
看《悲惨世界》,这部根据雨果同名巨作改编而成的音乐剧是那样气势磅礴。
能这样淋漓尽致地反映一个剧烈变革中的国家社会政治生活广阔画面的着实音乐剧不多,更为难得的是音乐剧与巨作一样,不遗余力地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调和在了一起,让观众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震撼。
作为一部大型音乐剧,《悲惨世界》聘用的演员总数为421人,幕后的员工更高达1633人。
该剧之所以能连演16年而不衰,除了故事和主题的历久弥新、真切感人外,演员的专业、音乐的动人以及场景的变换等,也都是引人入胜的原因。
例如主角冉·阿让在大战前夕祈祷上苍保佑养女珂赛特的爱人马吕斯的独唱《让我死,让他活》,其神情之恳切、旋律之优美,令人过耳难忘;再者,《悲惨世界》的编导破天荒地利用大型转台,将革命青年和巴黎市民共同堆砌的“战壕”逼真地呈现出来,加上慷慨赴沙场的激昂军乐和充满火药味的枪声、爆炸声,令观众如身历其境,达到了比电影还要真实的震撼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