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游戏论 笔记整理 自学考试
自考00399学前游戏论重点知识点汇总

学前游戏论(00399适用浙江河南广西)速记宝典命题来源:围绕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特点、内容。
答题攻略:(1)不能像名词解释那样简单,也不能像论述题那样长篇大论,但需要加以简要扩展。
(2)答案内容要简明、概括、准确,即得分的关键内容一定要写清楚。
(3)答案表述要有层次性,列出要点,分点分条作答,不要写成一段;(4)如果对于考题内容完全不知道,利用选择题找灵感,找到相近的内容,联系起来进行作答。
如果没有,随意发挥,不放弃。
考点1:简述生物性本质观的主要观点和评述。
答:游戏是儿童的本能活动;福禄贝尔、经典游戏理论等。
肯定了儿童的生理性机制及功能在游戏中的作用,关注了游戏对于个体的生物学意义和价值以及游戏活动的生物性特点。
但未能客观全面地展示儿童游戏作为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人的游戏的本质属性和主体性价值。
考点2:简述社会性本质观的主要观点和评述。
答:游戏是儿童的社会性活动;前苏联社会文化历史学派观点。
在理论上划清了儿童游戏与动物游戏的界限;肯定了成人与教育影响在儿童游戏过程中的作用;肯定了游戏作为儿童掌握社会文化生活经验手段的有效性。
但他强调有目的的开展活动,否认了游戏是一种自发、自由主义的活动的基本特征。
考点3:简述主体性本质观的主要观点和评述。
答:游戏是儿童的主体性活动:(1)游戏是儿童的主动的活动(2)游戏是儿童的独立性活动(3)游戏是儿童的创造性活动游戏的主体性本质观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强调儿童在游戏活动主体性体验的决定性地位·强调儿童在游戏中自主性、独立性、创造性的主体性属性·揭示了游戏满足儿童身心全面发展的独特价值·肯定了儿童的兴趣、需要、能力等在游戏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成人指导儿童游戏,必须以尊重儿童的主体性为根本前提和基础。
考点4:简述儿童游戏与成人游戏的三个方面的不同。
答:1.游戏在各自生活中的地位不同在成人的生活中,工作是最主要的活动,游戏只是一种陪衬和调剂。
学前游戏论自考试题及答案

学前游戏论自考试题及答案一、简答题1. 什么是学前游戏?学前游戏是指针对学龄前儿童进行的以游戏为主要方式的教育活动。
通过游戏,儿童可以在自由的环境中积极探索和体验,发展各方面的能力,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2. 学前游戏的特点有哪些?学前游戏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自发性和自主性:儿童在游戏中自发地表达自己的兴趣和需求,并自主选择游戏的方式和内容。
(2) 活动性和体验性:游戏通过身体和感官的活动来进行,让儿童积极参与并通过亲身体验来学习。
(3) 综合性和整体性:游戏能够综合地促进儿童不同方面的发展,包括认知、语言、社交、情感等各个方面。
(4) 轻松和愉快:学前游戏以轻松、愉快的方式进行,让儿童享受到快乐的学习过程。
3. 学前游戏的教育意义是什么?学前游戏在儿童的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1) 促进认知发展:通过游戏,儿童能够主动探索和解决问题,提高注意力、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2) 发展语言能力:游戏中的交流和角色扮演有助于儿童的语言表达和交流能力的提升。
(3) 培养社交技能:学前游戏能够让儿童与他人进行合作、沟通和分享,培养他们的社交能力和合作精神。
(4) 塑造情感态度:游戏中的角色和情境可以让儿童体验各种情感,培养他们的情感认知和情绪管理能力。
(5) 促进身体发展:学前游戏通过体育活动,促进儿童的大肌肉运动能力的发展,提高他们的身体协调性和灵敏性。
二、综合题1. 描述一个你参与的学前游戏活动,并谈谈你觉得它的教育意义。
我参与过一个名为“探险乐园”的学前游戏活动。
这个活动是在室外的自然环境中进行的,主要目的是让孩子们通过探索和发现自然的乐趣来促进身心的全面发展。
在这个活动中,孩子们被组成小组,每个小组都有一个导师引导和指导他们。
我们先是到了一片小树林,导师给我们讲解了一些树木的基本知识,然后我们就开始了探索之旅。
我们用放大镜观察了树木上的昆虫和蚂蚁,用收集袋收集了一些落叶和小动物的样本,还有一些儿童专用的工具,如小铲子、放大镜等。
20XX自考00399学前游戏论重点

自考00399 学前游戏论重点学前游戏的基本概念;游戏是发生于一定情景之中,外部有可观察的行为表现,内部有特定心理体验的儿童主动自愿、自主自由的活动。
1游戏的生物生本质观的基本观点:肯定儿童的生理性机制及功能在游戏中的作用。
2社会性本质观:(1)此观点由前苏联心理学家和教育家首先提出,坚持社会性本质观是前苏联游戏理论的特征。
(2)我国教育百科全书中游戏的概念:游戏是儿童运用一定的知识和语言,借助各种物品,通过身体运动和心智活动,反映并探索周围世界的一种活动。
这是一种社会性本质观。
(3)对社会性本质观的评价:这种游戏本质观容易导致:“游戏仅仅被作为获取大纲要求所规定的知识的补充教学手段,教师常常像组织作业那样领导幼儿的游戏。
”(4)教育家杜威的游戏本质观。
了解我国的对学前游戏基本特征的认识(简答)一、游戏室儿童主动的资源的活动二、游戏是在假想的情景中反映周围生活三、游戏没有社会的实用价值,没有强制性的社会义务,不直接创造财富四、游戏伴随着愉悦的情绪;理解纽曼的游戏特征学说。
如控制:内控与外控?;真实;动机: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纽曼提出,用控制、真实性和动机这三种指标来确定一种活动是不是游戏。
游戏的特征是内部控制、内部真实、内部动机(填空)动机可疑分为“内部动机”、“外部动机”(填空)学前游戏的结构:(1)外部可观察的行为因素:表情、动作、言语、材料(玩具)等外显行为。
(填空)1 / 16角色扮演是一种特殊的游戏动作,是儿童以自身或他物为媒介对他人或他物的动作、行为、态度的模仿,也可以说是一种象征性动作。
(名词解释)机能性角色:这是儿童通过模仿范例或对象(如司机)的一两个最富有特色的典型角色动作(如转动方向盘)来标志他所模仿的对象。
(名词解释)儿童游戏是“我要玩”而不是“要我玩”(这说明游戏是受哪种动机控制:内部动机的控制)(选择题)角色扮演。
(A、识记角色扮演概念;B、识记机能性角色:儿童通过模仿范例或对象的一二个最富特色的典型角色动作,来标志他所模仿的对象)(2)内部主观心理因素:动机和体验。
《学前游戏论》考频资料i汇总——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案例分析

《学前游戏论》考频资料i汇总——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案例分析q名词解释(4小题*4分=16分)1.纽曼的“三内说”P1-25 :纽曼提出,用控制(control)、真实性(reality)和动机(motivation)这三种指标来确定一种活动是不是游戏。
游戏的特征是内部控制、内部真实、内部动机。
2.角色扮演P1-32:是一种特殊的游戏动作,是儿童以自身或他物为媒介对他人或他物的动作、行为、态度的模仿,也可以说是一种象征性动作。
3.需要P1-35:是推动人去活动是内在力量。
4.内部动机P1-35:游戏不受外部规则或社会性要求的制约,游戏者是为游戏而游戏,玩即目的。
5.游戏性体验P1-36:儿童作为游戏的主体,在游戏中总会产生对于这种活动的主观感受或内部的心理体验,它影响着儿童对于游戏的态度(如积极或不积极)和评价(喜欢或不喜欢),这种在游戏中产生的主观感受或心理体验,就是游戏性体验。
6.象征性游戏(符号游戏)P2-43:是儿童以模仿和想象扮演角色,完成以物代物、以人代人为表现形式的象征过程,反映周围现实生活的一种游戏形式。
7.合作游戏策略P2-45:以集体共同的目标为中心,有达到目标的方法,活动有严格的组织,小组里有分工,常有较明显的组织者或领导者。
8.表演游戏P2-48:是指按照童话、故事中的角色、情节和语言进行创造性表演的游戏。
9.角色游戏P2-48/7-191:是以模仿和想象,通过扮演角色创造性地反映周围生活的游戏。
10.体育游戏P2-48:是以发展基本动作(走、跑、跳、投掷、攀登等)为主的游戏。
11.音乐游戏P2-48:是在音乐伴奏或歌曲伴唱下所进行的游戏。
12.情景转变P2-56:是使行为脱离它原有的真实生活情景即动作脱离真实背景。
13.以物代物P2-57:是用一种东西代替另一种不在眼前的物体,并且能够用被代替物的名称命名当前的物体。
14.角色行为P2-59:是以他人为参照系,根据表象来模仿别人的行为。
学前儿童游戏论 笔记整理 自学考试

第三章学前儿童游戏的本质与特征1、评述游戏的生物性本质观⑴观点:游戏是儿童的本能活动。
⑵价值:肯定了儿童的生理性机制及功能在游戏中的作用。
⑶局限:没有全面客观地展示出—儿童游戏作为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人的游戏的本质属性和主体性价值。
2、评述游戏的社会性本质观⑴观点:游戏是儿童的社会性活动。
⑵价值:强调了游戏制约于儿童的社会生活状况和儿童对前辈经验的掌握;主张游戏是生活的反映。
⑶局限:否定游戏作为一种自发自由的活动的意义和价值。
3、游戏作为主体性活动的特征表现游戏是儿童主动的;独立性的;创造性的活动4、确立游戏主体性本质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是什么⑴强调儿童在游戏中内部主观体验的决定地位,有助深化对游戏活动结构的整体和全面的认识。
⑵对游戏活动中儿童能动地控制驾驭作为活动对象的客体的自主性、独立性、创造性的主体性属性予以承认和肯定。
⑶揭示游戏中儿童主体性发挥、发展的功能特性,体现游戏满足儿童身心发展需要、有益于儿童主体性的培养,实现游戏活动的独特功能和价值。
⑷承认和肯定了游戏是一种社会性活动。
⑸促使我们在引导儿童游戏实践中,以尊重儿童主体性为根本前提和基础。
5、我国对游戏特征的一般认识是什么⑴是儿童主动自愿的活动。
⑵在假想的情境中反映周围生活。
⑶没有社会实用价值或强制性义务,不直接创造财富。
⑷伴随愉悦情绪。
6、侧重与非游戏活动对比的游戏特征的表述。
⑴游戏是由内部动机所控制的行为⑵游戏中儿童注意的是活动的手段而不是活动的最终目的⑶区别于探究行为⑷区别于工具性行为⑸不受外部强加规则的束缚⑹要求参加者主动积极地活动7、与成人游戏相比,儿童游戏具有哪些不同⑴工作是成人的主要活动。
游戏是儿童最主要最基本的活动(形式),调节情绪的主要途径。
⑵成人游戏的目的是休息放松。
儿童需通过游戏积累经验,尝试今后可能的发展道路。
⑶成人游戏带有相当功利性。
儿童游戏多为带有想象色彩的象征性游戏,少功利性。
8、什么是游戏特征的“三内说”即纽曼提出的游戏的特征是:内部控制、内部真实、内部动机。
学前游戏论复习重点(最全)

《学前游戏论》复习重点第一章学前游戏的基本概念1.简述儿童游戏本质观的演变趋势?2.游戏的生物性本质观的具体内容有哪些具体表现?3、游戏的社会性本质观有哪些具体表现?4、儿童游戏的社会性本质观的局限性表现在哪些方面?5、儿童游戏本质观的新探索内容是什么?它具体表现有哪些?6、把游戏的本质概括为儿童的主体性活动具有怎么样的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7、我国对学前游戏基本特征的归结有哪些?8、纽曼的游戏特征“三内说”具体指的是什么?9、克拉思诺和佩培拉的游戏四因素论具体指的是什么?10、加维提出了游戏行为的五个特征包含哪些内容?11、法国克罗伊斯指出游戏活动六种特点具体包括哪些内容?12、鲁宾对游戏特征是如何分析的?13、学前游戏的结构要素有哪些?14、游戏的外部可观察的行为因素有哪些?15、儿童所扮演的角色,有哪几种类型?16、简述儿童游戏语言的分类及儿童言语的意义?17、游戏构成的内部主观心理因素有哪些?18、游戏的外部条件因素的特征有哪些?参考答案:1.简述儿童游戏本质观的演变趋势?答:(1)游戏的概念的非自动化理解(2)游戏的生物性本质观:游戏是儿童的本能活动(3)游戏的社会性本质观:游戏是儿童的社会性活动技巧:该知识点可以根据同学们上生物课的情景联想记忆:老师给出一张鲨鱼图片,问及它的特点和作用,同学们第一反映是会吃人(概念的非自动化理解),并且会游泳(生物性本能),还可以放在海洋公园里供人观赏(社会性)2.游戏的生物性本质观的具体内容有哪些具体表现?答:(1)德国的福禄贝尔是教育吏上系统研究游戏的价值并为儿童尝试游戏实践体系的第一个教育家,他认为,游戏是儿童内部存在的自我活动的表现,是一种本能性的活动,是儿童内心世界的反映,通过游戏可以表现和发展神的本源。
(2)德国思想家席勒和英国心理学家斯宾塞将游戏看作是剩余精力的无目的的消耗,把人与动物的动力都归结为是剩余精力的发泄或运用,并从中获得愉快和满足。
学前游戏论复习重点(最全)

《学前游戏论》复习重点第一章学前游戏的基本概念1.简述儿童游戏本质观的演变趋势?2.游戏的生物性本质观的具体内容有哪些具体表现?3、游戏的社会性本质观有哪些具体表现?4、儿童游戏的社会性本质观的局限性表现在哪些方面?5、儿童游戏本质观的新探索内容是什么?它具体表现有哪些?6、把游戏的本质概括为儿童的主体性活动具有怎么样的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7、我国对学前游戏基本特征的归结有哪些?8、纽曼的游戏特征“三内说”具体指的是什么?9、克拉思诺和佩培拉的游戏四因素论具体指的是什么?10、加维提出了游戏行为的五个特征包含哪些内容?11、法国克罗伊斯指出游戏活动六种特点具体包括哪些内容?12、鲁宾对游戏特征是如何分析的?13、学前游戏的结构要素有哪些?14、游戏的外部可观察的行为因素有哪些?15、儿童所扮演的角色,有哪几种类型?16、简述儿童游戏语言的分类及儿童言语的意义?17、游戏构成的内部主观心理因素有哪些?18、游戏的外部条件因素的特征有哪些?参考答案:1.简述儿童游戏本质观的演变趋势?答:(1)游戏的概念的非自动化理解(2)游戏的生物性本质观:游戏是儿童的本能活动(3)游戏的社会性本质观:游戏是儿童的社会性活动技巧:该知识点可以根据同学们上生物课的情景联想记忆:老师给出一张鲨鱼图片,问及它的特点和作用,同学们第一反映是会吃人(概念的非自动化理解),并且会游泳(生物性本能),还可以放在海洋公园里供人观赏(社会性)2.游戏的生物性本质观的具体内容有哪些具体表现?答:(1)德国的福禄贝尔是教育吏上系统研究游戏的价值并为儿童尝试游戏实践体系的第一个教育家,他认为,游戏是儿童内部存在的自我活动的表现,是一种本能性的活动,是儿童内心世界的反映,通过游戏可以表现和发展神的本源。
(2)德国思想家席勒和英国心理学家斯宾塞将游戏看作是剩余精力的无目的的消耗,把人与动物的动力都归结为是剩余精力的发泄或运用,并从中获得愉快和满足。
学前儿童游戏论名词解释整理自学考试

学前儿童游戏论名词解释整理自学考试学前游戏论名词解释1>恩物:德国幼教家福禄培尔为幼儿在园游戏、作业设计的玩具和材料,主要6种。
2、蒙台梭利教具: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为训练儿童的知觉、进行感观教育和发展智力而设计的14种教具,构成其教育的核心。
3、游戏指导的“三段论式”:我国幼儿园实际工作中,形成了一套来自前苏联学前教育学的领导游戏的“三段论式”的方法模式,即将主题角色游戏的组织分成:开始一进行一结束。
4、剩余精力说:代表人物德国席勒和英国斯宾塞。
游戏是儿童和高等动物对剩余精力的一种无目的的消耗。
5、生活预备说:代表人物是德国格鲁斯。
游戏是对未来生活的一种无意识的准备(游戏是准备生活阶段儿童练习本能的一种手段)。
(预演说、能力练习说、前练习说)6、复演说:代表人物美国霍尔。
游戏是人类生物遗传的结果,儿童游戏是重现祖先生物进化过程及过程中产生的动作和活动。
7、成熟说:代表人物荷兰拜敦代克。
游戏是儿童操作物品进行活动,是幼稚动力的一般特点的表现。
8、补偿说/发泄论:即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创始人弗洛伊德。
游戏是儿童的精神宣泄,可补偿现实生活中不能满足的欲望,再现那些难以忍受的体验,缓解心理紧张,减少忧虑。
9、同化:在某个情景中,儿童使用已获得的图示或技能从事并完成活动。
10、顺应:儿童为完成某种目标而尝试新的图示或技能。
11 >内驱力:有机体的需要状态,能够引起、激起行为,或给行为以动力。
12、探索动作:对当前事物的性质、事物之间关系、事物变化与自己动作之间关系的考察,是感知觉的联合运动。
13、机能性角色:儿童通过模仿范例或对象的一两个最富特色的典型角色动作来标识模仿对象。
14、互补性角色:以角色关系中另一方存在为条件的角色扮演。
15、内部动机:指活动本身来自于活动主体自身的需要。
16、外部动机:指活动本身是由他人的直接要求引起的。
17、游戏性体验:游戏中产生的主观感受或心理体验。
18、游戏:生于一定情境,外部有可观察的行为表现,内部有特定心理体验的儿童主动自愿、自主自由的活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学前儿童游戏的本质与特征1、评述游戏的生物性本质观⑴观点:游戏是儿童的本能活动。
⑵价值:肯定了儿童的生理性机制及功能在游戏中的作用。
⑶局限:没有全面客观地展示出—儿童游戏作为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人的游戏的本质属性和主体性价值。
2、评述游戏的社会性本质观⑴观点:游戏是儿童的社会性活动。
⑵价值:强调了游戏制约于儿童的社会生活状况和儿童对前辈经验的掌握;主张游戏是生活的反映。
⑶局限:否定游戏作为一种自发自由的活动的意义和价值。
3、游戏作为主体性活动的特征表现游戏是儿童主动的;独立性的;创造性的活动4、确立游戏主体性本质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是什么⑴强调儿童在游戏中内部主观体验的决定地位,有助深化对游戏活动结构的整体和全面的认识。
⑵对游戏活动中儿童能动地控制驾驭作为活动对象的客体的自主性、独立性、创造性的主体性属性予以承认和肯定。
⑶揭示游戏中儿童主体性发挥、发展的功能特性,体现游戏满足儿童身心发展需要、有益于儿童主体性的培养,实现游戏活动的独特功能和价值。
⑷承认和肯定了游戏是一种社会性活动。
⑸促使我们在引导儿童游戏实践中,以尊重儿童主体性为根本前提和基础。
5、我国对游戏特征的一般认识是什么⑴是儿童主动自愿的活动。
⑵在假想的情境中反映周围生活。
⑶没有社会实用价值或强制性义务,不直接创造财富。
⑷伴随愉悦情绪。
6、侧重与非游戏活动对比的游戏特征的表述。
⑴游戏是由内部动机所控制的行为⑵游戏中儿童注意的是活动的手段而不是活动的最终目的⑶区别于探究行为⑷区别于工具性行为⑸不受外部强加规则的束缚⑹要求参加者主动积极地活动7、与成人游戏相比,儿童游戏具有哪些不同⑴工作是成人的主要活动。
游戏是儿童最主要最基本的活动(形式),调节情绪的主要途径。
⑵成人游戏的目的是休息放松。
儿童需通过游戏积累经验,尝试今后可能的发展道路。
⑶成人游戏带有相当功利性。
儿童游戏多为带有想象色彩的象征性游戏,少功利性。
8、什么是游戏特征的“三内说”即纽曼提出的游戏的特征是:内部控制、内部真实、内部动机。
9、简述法国克罗伊斯对游戏特征的分析⑴自由⑵松散⑶易变⑷非生产性⑸由某种规则和玩法所支配⑹虚构的10、简述游戏的愉快与严肃特征的辩证关系⑴是愉快的活动⑵不是非严肃的活动⑶伴随着愉快体验的严肃表现11、简述游戏的手段性与目的性的辩证关系⑴无外部强加的目的⑵有目的的实践活动⑶手段重于目的12、简述游戏中的自由与约束特征的辩证关系⑴自由的⑵有规则约束的⑶自愿遵守规则的13、简述游戏的假想性与现实性的辩证关系⑴假想的活动⑵从属于现实⑶用假想改变现实14、简述游戏的练习性与探索性的辩证关系⑴游戏是已有知识技能的练习⑵游戏水平在探索中提高⑶游戏是在力所能及范围里探索15、试述游戏的纵向结构要素⑴外部行为表现:表情、动作、角色扮演、言语、材料⑵内部主观心理因素:动机与体验⑶外部条件:成人为儿童创设的游戏物质环境和通过成人的言行举止以及成人行为与儿童行为的交互作用过程形成的游戏心理环境。
16、游戏中儿童的动作、角色、言语都有哪些不同的类型⑴动作:探索、象征和嬉戏⑵角色:机能性角色、互补性角色、想象或虚幻性角色⑶言语:伙伴间交际性语言,角色间交际性语言,自我为中心的想象性独白17、儿童游戏中的内部主观心理因素有哪些⑴游戏的动机:内部动机、直接动机(玩)、内部控制⑵游戏性体验:兴趣性体验(被吸引)、自主性体验、胜任性体验(成就感)、幽默感、驱力愉快(生理快感)18、儿童游戏的外部条件因素的要求或特征⑴有自由选择的权利与可能⑵活动方式由儿童自行决定⑶活动难度与能力匹配⑷不寻求、不担忧游戏以外的奖惩19、游戏的内部主观心理体验和游戏的外部条件因素之间的关系。
⑴内部主观心理体验因素(上述17题)⑵外部条件因素包括成人(教师等)为儿童创设的游戏物质环境和通过成人的言行举止以及成人行为与儿童行为的交互作用过程形成的游戏心理环境,它们构成儿童游戏的活动背景。
⑶关系:游戏性体验是构成游戏活动的重要心理成分,其产生依赖于一定的外部条件,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产物。
⑷能够使游戏真正成为儿童主动自愿的自主性活动的外部条件必须具备以下特征(上述18题)学前儿童游戏的分类与发展简述学前儿童游戏的认知分类感觉运动、象征性、结构、规则游戏简述学前儿童游戏的社会性分类单独、平行、联合、合作游戏简述学前儿童游戏的动机分类探索、创造性、消遣性、模仿性、宣泄游戏简述学前儿童游戏的时间分类未分化型、累积型、连续型、分节型游戏、统一型游戏简述学前儿童游戏按活动对象不同进行的分类以身体运动为材料的游戏、以物体为材料的游戏、以语言为材料的游戏、以社会生活为材料的游戏、以规则为材料的游戏简述根据游戏的关键特征性对学前儿童游戏的分类⑴创造性游戏:角色游戏、结构游戏、表演游戏⑵有规则游戏:智力游戏、体育游戏、音乐游戏以认知为主线的学前儿童游戏的发展⑴最初发展—感觉运动性水平⑵典型发展—象征性水平⑶末期的游戏新发展—规则性水平象征性游戏的个体发展过程情景转变、以人代人、以物代物是象征性游戏的基本构成因素。
⑴情景转变,即动作脱离正式背景:ⅰ.婴儿对成人动作的简单模仿和自己习得的动作在非正式条件下的再现。
ⅱ.在幼儿阶段,动作、语言、形象思维、社会性能力的发展,使象征性游戏丰富起来,情景转变的发生更频繁。
⑵以物代物,用一种物体代替另一种不在眼前的物体,并用被代替物的名称命名当前物体。
ⅰ.岁以动作为中心的似是而非的以物代物阶段ⅱ.2-3岁真正的以物代物阶段⑶以人代人,儿童在游戏中通过形体动作、表情、言语等,模仿或假装他人或某一非属于自己真实身份的角色行为及其特征。
角色行为→角色意识→角色认知幼儿中期以后,角色意识成为游戏的中心。
象征性游戏在幼儿后期衰减,开始变成规则性游戏。
简述角色扮演的发展过程角色行为—角色意识—角色认知10、简述以社会性为主线的学前儿童游戏的发展⑴独自游戏阶段⑵平行游戏阶段⑶联合游戏阶段⑷合作游戏阶段11、游戏内容发展的一般趋势⑴主题的发展:从熟悉的家庭生活或幼儿园生活扩展到社会现实生活的各个侧面;由笼统、单一逐渐分化、复杂;由表浅、贫乏逐渐深刻、丰富。
⑵情节的发展:由简单、片面、不连贯、模仿性发展到复杂、全面、连贯而富有创造性;从特定关系的自由联想发展到具有一定抽象性的整体活动。
12、游戏形式发展的一般趋势⑴动作的渐次连贯⑵游戏语言的发展⑶持续时间的推迟⑷规则的明朗化⑸游戏活动的社会化13、游戏规则渐趋明朗化的发展趋势⑴感觉运动水平上的婴幼儿,游戏规则内隐于动作与客体之间的逻辑联结上。
⑵象征性游戏中,角色扮演成为幼儿游戏的重心,规则内隐、包含在角色中⑶幼儿后期,象征性游戏渐由规则性游戏代替,游戏的规则就逐渐明朗化,成为外显的某种规定。
14、结合所学有关游戏发展的原理,试分析游戏何以成为儿童身心发展的生动写照。
⑴游戏的发展与儿童身心发展是相辅相成的。
儿童的发展要求游戏不断深化,同时游戏的深化促进了儿童身心发展。
游戏是儿童身心发展的生动写照。
⑵以认知为主线的学前儿童游戏的发展(上述第7题)⑶以社会性为主线的学前儿童游戏的发展(上述10题)⑷以感情为主线的学前儿童游戏的发展:学前儿童在从自我游戏、亲子游戏向同伴游戏扩展,同时依恋由单一模式向多重依恋发展⑸学前儿童游戏总体发展的一般趋势:游戏内容的发展(上述11题)和游戏形式的发展(上述12题)15、结合有关游戏发展的一般原理,理解学前儿童游戏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⑴游戏在不断成长的学前儿童身上处于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
这种发展是循序渐进的量变和质变的过程,既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
⑵⑶⑷⑸同上题学前儿童游戏的发展价值简述驱使儿童游戏的基本需要⑴身体活动的需要⑵与环境保持平衡与协调的需要⑶社会性交往的需要⑷尊重或认可的需要⑸自我实现的需要列举儿童游戏的动机类型⑴活动性动机⑵探究性动机⑶成就性动机⑷亲和性动机游戏活动满足了儿童哪些基本需要⑴生理发展的需要⑵认知发展的需要⑶社会性发展的需要⑷自我表现、自我肯定的需要试述游戏行为发生的一般心理过程儿童需要—游戏动机—游戏行为简述游戏在学前儿童身体发展中的作用⑴促进儿童身体的生长发育⑵发展儿童的基本动作和基本技能⑶户外游戏使儿童接触充足阳光、新鲜空气,增强儿童对外界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有益于儿童身体的健康⑷给儿童带来愉悦、满足、轻松的心情,促进身心健康。
游戏在学前儿童智力发展中的作用⑴扩展和加深了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增长了儿童的知识。
⑵促进语言的发展⑶促进想象力的发展⑷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⑸为智力活动提供轻松愉悦的心理氛围游戏在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中的作用⑴提供社会交往机会,发展社交能力⑵克服自我中心化,学会理解他人⑶有助于社会角色的学习,增强社会角色扮演的能力⑷掌握行为规范,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⑸增强自制力、锻炼意志游戏在学前儿童情感发展中的作用⑴角色扮演丰富了儿童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⑵自由自主发展了儿童的成就感和自信心⑶审美活动发展了儿童的美感⑷情绪宣泄有助消除消极的情绪情感游戏为什么成为儿童童年快乐的源泉⑴儿童游戏的个体发生顺序是:儿童需要—游戏动机—游戏行为。
基于儿童需要的前提和背景,儿童游戏的动机得以产生,成为发动儿童游戏的直接动因。
成为儿童游戏的直接动机的,有活动性动机、探究性动机、成就性动机、亲和性动机等。
⑵游戏过程中游戏动机的实现满足了儿童身心发展的需要。
⑶是儿童身心发展的各种需要发动了游戏,游戏使各种需要得到了满足。
需要的满足带来了快乐,快乐又作为强化物进一步支持和促进儿童游戏。
如此循环往复,游戏就成为儿童稳定的兴趣,成为儿童童年的源泉。
10.幼儿园教育以游戏作为基本活动的理论依据。
⑴基本活动的含义。
游戏是幼儿园教育的基本活动。
⑵游戏能够满足幼儿的需要。
(上述第3题)⑶游戏对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表现在游戏在儿童身体发展、智力发展、社会性发展和情感发展中的作用。
第六章影响学前儿童游戏的因素1、按功能及特点进行综合划分的玩具种类玩具的种类划分有不同的角度,从功能与特点进行综合考察的角度,可把常见的儿童玩具大体划分为:形象玩具、智力玩具、结构造型玩具、体育玩具、音乐玩具、娱乐玩具、某些日常物品(废旧的)或天然材料及自制玩具。
2、影响学前游戏的物理环境因素物理环境因素是游戏活动中物的要素或条件,包括:玩具及材料、游戏场地、游戏时间。
3、专门化玩具和非专门化玩具对儿童游戏的不同影响⑴专门:功能固定,用法较确定,游戏内容(主题和情节)较单一,有助于儿童模仿成人的活动,激发儿童游戏的兴趣和愿望,适合年龄小的儿童。
⑵非:无固定用途,玩法的确定性不强,为儿童想象的发挥留有更大的余地,游戏情节更丰富、主题更多样,满足儿童创造性活动的需要(自主的体验,创造的乐趣)。
适合较大年龄的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