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起源与演化

人类的起源与演化
人类的起源与演化

人类的起源与演化

——旧石器考古热点探讨

人类起源研究的简要回顾

1856年在德国尼安德(Neander) 山谷发现了人类化石,被命名为尼安德特人(Homo neanderthalensis),是当时已知最早的人类,其年代不超过距今10 万年。1891年在印尼发现了爪哇猿人化石,但没有发现石器与之共存。由于当时人类学界普遍认为古猿只有进化到能够制造工具才算变成了人,因此爪哇猿人是否是人类的问题争论了近40 年。1929年在中国周口店发现北京猿人头盖骨并在1931年确认了与之伴存的石器和用火的遗迹,基本解决了争论40年的爪哇猿人是人是猿的问题,把人类历史的记录提前到大约50万年前。1959年在坦桑尼亚的奥都威峡谷发现了175万年前的石器和“东非人包氏种”(Zinjanthropus boisei)头骨。1960年在同一峡谷大约190万年前的地层中发现能人头骨破片,于是一般认为那些175万年前的石器更可能是这种早期人类制造的。人类历史又得到延伸。60年代发现黑猩猩也能制造工具,说明制造工具不是人类独有的能力,因此这种能力不宜作为区分人和猿的界标。人类学界改而采用两腿直立行走作为人类最初的独有特征,这样南方古猿被纳入人类范围。70年代在埃塞俄比亚发现了南方古猿阿法种(Australopithecus afarensis),将人类的历史记录延长到300多万年。1994年报道了新发现的440万年前的南方古猿始祖种(Australopithecus ramidus)(次年改为地猿始祖种Ardipithecus ramidus)人类历史记录再次得到延长。2000年在肯尼亚Baringo地区的Turgen 山区又发现了一批距今600万年前的人类化石,其中一根股骨的形态显示能直立行走。这些被称为“千禧人”的古人类化石被命名为“原始人图根种(Orrorin tugenensis)”。至此,人类的最早化石记录达到600 万年前。

迄今在非洲已经发现了大量200-400 万前的人类化石,而在非洲以外还没有发现早于200万年前的人类化石。因此人类学界普遍认为人类发源于非洲。早先认为人类走出非洲的时间大约在100万年前。90年代在格鲁吉亚发现170 万年前的人类化石和爪哇Mojokerto 类化石地点测得的181 万年前的的新年代数据使人们认为早期人类在大约200万年前开始走出非洲。

目前国际人类学研究的热点主要集中在:(1)早期人类是否起源于非洲及早期人类走出非洲的时间;(2)现代智人的起源。在这两个领域中国古人类研究都可能对之做出较大的贡献。尤其在现代人起源方面是我国最可能做出重大贡献所在。在时间上从这个热点向前追溯与人类何时走出非洲这个热点相衔接,就是早期人类走出非洲到达中国后的经历,也就是人类在东亚这个地区进化的过程,正是我国古人类学应该特别关注而且潜力最大的的领域。

主要问题:

1)研究古人类学—旧石器考古学有何意义?

2)旧石器考古学在探讨早期人类起源和现代人类起源方面能够扮演什么角色?

3) 中国更新世古人类在行为模式上具有怎样的特点?

4)旧石器考古学还能在学术领域取得哪些突破?

人类起源与演化研究的意义:

1)基础科学的一个主要领域:人类起源仍是科学界未被破解的重大谜团之一

2)现实意义:正确认识人类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3)人类的活动已经被列入地球环境改变的重要外力因素;

4)科学普及与教育意义

举例:

1)人是从鱼进化来的?

《自然》杂志报道中国云南境内生活在距今3.9亿年前的肯氏鱼化石上发现了陆生脊椎动物鼻孔进化的过程,表明包括人类在内的陆生脊椎动物是在3.6亿年前从硬骨鱼类中的肉鳍鱼类分化而来的。

2)人鸡共祖?

中美鸡基因组研究重大突破:鸡有约60%的基因与人类相同,3.1亿年前鸡人同祖!

3)这一次真的找到了祖先?

2004年《科学》公布,在西班牙发现了一具1300万年前的新猿类化石,很可能是现在所有巨型猿类和人类共同的祖先。

4)【网易科技讯】德科学家发现:人类进化和超新星爆炸有关?

在人类开始直立行走时期超新星爆炸所产生的射线导致了气候的变化,从而促成了人类的进化。

科学家并未确定宇宙射线会否对气候产生如此大的影响,但他们指出非洲的气候在280万年前确实开始变得更加干旱,而原始人类早期进化的许多重大事件和非洲气候的变化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5)俄国科学家研究:人类是基因病变的产物!

最近俄罗斯科学家发表研究结论,认为当初人猿相揖别是因为部分古猿的遗传基因发生病变,导致这支古猿向人类的方向进化,而基因正常的古猿发展成为今天的猿类。

人类是偶然的、基因病变的产物,而非必然的万物之灵!

什么是人?工具的制造与使用者?还是语言的拥有者?

60年代以前,古人类学界一般以能否制造工具作为划分人与古猿的界限。

研究发现:制造工具不是人类独有的能力,其他一些动物也会制造和使用工具,例如:猩猩在使用工具;白秃鹫用石块砸开鸵鸟蛋;乌鸦用针刺捕捉虫子;海獭用石块砸开海蛎

语言:人类是唯一拥有语言的动物?

古人类学界已经放弃以制造工具能力或文化行为来区分古猿与最早的人,改而采用生物特征标志作为划分人与猿的界限:两腿直立行走

人类演化的主要阶段:

1 南方古猿(Australopithecus) 600-130 MBP

2 能人(Homo habilis) 250-160 MBP

3 直立人(Homo erectus) 170- 20 MBP

4 智人(Homo sapiens)

早期智人(archaic H. sapiens) 20- 10 MBP

晚期智人(anatomically modern H. sapiens)

目前人类起源与演化研究的前沿与热点集中在:最初人类起源、直立人起源与演化、现代人类起源与发展三个领域。在这三个热点领域中,考古学可以起怎样的作用?

人类远祖的起源:古人类学(体质)与分子生物学起主导作用;考古学是配角

黑猩猩与人类:基因96%相似

人类与现生大猿的系统关系 5.7Ma 7-8Ma 11.6Ma 14.4Ma

西班牙巴塞罗那1300万年前的古猿化石

古猿是如何转变成人的?

环境的改变,非洲茂密丛林的退缩和消失,迫使部分猿类从树上到地面,从而演化为人类

虽然在非洲、亚洲和欧洲发现了众多的古猿化石,但对这些古猿相互之间系统演化关系的研究还存在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

究竟哪一种古猿是人类和现生猿类的共同祖先,由猿向人的转化过程是如何发生的还不是很清楚。

人类演化的第一阶段- 南方古猿

托迈人700万年前乍得

千僖人600 万年前肯尼亚

始祖种440万年前埃塞俄比亚

湖畔种420-390万年前肯尼亚

阿法种360-290万年前埃塞俄比亚/坦桑尼亚

扁脸肯尼亚人350 万年肯尼亚

羚羊河种350-300万年前乍得

非洲种300-230万年前南非

埃塞俄比亚种270-220万年前埃塞俄比亚肯尼亚

惊奇种250万年前埃塞俄比亚

包氏种220-130万年前坦桑尼亚

粗壮种200-150万年前南非

2001年7月米歇尔·贝鲁内领导的法国—乍得联合考古队在乍得朱拉卜沙漠发现的700万年前的头盖骨化石,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人类化石。最近,《自然》发表了考古队的报告。

Toumai 在分类学上的正式名称为Sahelanthropus tchadensis ,他可能是我们的直系祖先,但也可能不是。可以确定的只是,Toumai 支持灌木丛式的人类进化史模型,而否定梯级式模型。

乍得政府对这个发现极为重视,正在南非出席非盟组织首脑会议的代比总统提前回国,出席这个非同寻常的发布会。

在肯尼亚新发现的距今600 万年前的“千僖人(Millennium Man)”或原始人图根种(Orrorin tugenensis)

新发现的意义

?这些化石的年代与分子生物学推断的人猿分别时间相吻合,并呈现人猿混合的镶嵌

特征,是目前年代最古老的可能位于人猿分叉位置的化石成员

?人猿最近的共同祖先生存时间比原来认为的要早,可能在700~600 万年前

?习惯性直立行走作为一种运动方式有可能在人猿分别之前,或早在已经绝灭的古猿

?目前发现的人猿最近的共同祖先化石和早期人类化石皆出土于非洲,非洲被普遍认为是最初人类的发祥地

在肯尼亚新发现的距今350 万年前的扁脸肯尼亚人(Kenyanthropus platuops)

1974 年发现于埃塞俄比亚距今320 万年前的南方古猿阿法种“露西”骨架。这是迄今发现最完整的南方古猿遗骸

直立人的研究热点

?非洲直立人向欧、亚扩散的时间

?欧亚地区直立人独立演化的可能性

?直立人与后期智人的关系

?直立人的行为特点

?东西方文化差异

近10年来发现的重要直立人化石

?Dmanisi, 格鲁吉亚距今170万年

?Ceprano, 意大利距今80 万年

?Atapuerca, 西班牙距今78 万年

?Daka,埃塞俄比亚距今100 万年

?中国南京汤山,距今35-58 万年

?爪哇直立人的年代距今180 万年

直立人化石的分布

直立人的扩散

?传统观点认为直立人走出非洲的时间不早于170

万年前。但日益增多的证据显示直立人走出非洲

的时间比原来想象的要早;

?以往认为直立人的生存年代在距今170-20 万年

前。新的年代数据显示东亚直立人可能一直生存

到距今5.3-2.7万年前;

?有人提出取消直立人,将其并入智人;东亚直立

人是演化的旁支,不是现代人的祖先。

印尼”矮人”-弗洛里斯人化石及复原图:《科学》2004年度十大成果之一

非洲直立人向亚洲扩散的时间

?在Dmanisi、爪哇、元谋发现距今170万年前的直立人化石

?在中国人字洞、龙骨坡发现距今200万年左右的石制品

安徽繁昌人字洞遗址出土200多万年前的石器

在巫山龙骨坡发现的化石和石制品,年代可能近200万年。

对“人类化石”的属性存在争议。

2001年《自然》刊登了小长梁年代的论文

2004年《自然》又刊登了马圈沟年代的论文

马圈沟和小长梁发现目前东北亚最早的文化遗存,是探讨直立人向该地区扩散的时间、路线和过程的重要材料。

最早的用火证据用火是人类早期的一项重要技术发明。在南非Swartkrans洞穴和肯尼亚Chesowanja遗址出土距今100-150万年前的人类用火遗迹;在中国元谋、匼河等遗址也曾被报道发现早更新世用火遗迹。这些证据未被认可,但学术界认为人类在很早的时期就懂得了用火,并以此驱赶猛兽、温暖住处、辅助狩猎和加工食物。

考古学家在以色列Gesher Benot Ya-aqov遗址现场发掘出79万年前用火遗迹

关于周口店的用火证据

?历史:用火遗迹的发现与确认

?挑战:Evidence for the use of fire at Zhoukoudian; Geological analysis damps ancient Chinese fires (Science V ol. 281, 10 July 1998)

?应对:新的研究的弊端;对过去证据与结论的重新审视;新的工作

关于直立人的狩猎行为

?Man,the Hunter

?Woman, the Gatherer

?Early hominid, the Scavenger

Human, the Runner

比较解剖学研究发现人类在200 万年前已经具有了长跑的能力。长跑能力是人类特有

的,是高度进化的结果,比直立行走更有进化意义

东西方旧石器时代文化的差别:有、无?为什么?

造成非洲与欧亚直立人文化行为差异的可能解释

?人类走出非洲的时间早于手斧技术的出现

?在直立人形成之前人类就已经向欧亚扩散

?奥杜威于与阿舍利手斧技术在非洲的并存提示

当时存在两个文化类型的人群。生存竞争导致

奥杜威人群向非洲以外扩散;

?环境适应:原料、熊猫-竹子、相对隔离

?非洲和非洲以外的手斧类石器文化可能是各自独立发展的

莫维斯线假说(Movius Line)

内容解释争论

一些学者,尤其是中国学者,极力想将莫维斯线擦掉。

观点:

?中国在百色、洛南和丹江口地区发现一定数量的手斧。虽然大多地点的地层和年代不很清楚,但中国存在旧石器时代的手斧是勿庸置疑的。因而以手斧为标志为莫维斯线立界,是不能成立的。

?但中国的手斧在数量上和形态、技术上与阿舍利手斧、莫斯特手斧有较大的差别。

?以勒瓦娄哇技术的有无为尺度,东亚与非洲和欧亚大陆西部在旧石器文化面貌上有明显的不同。

?差异是无可否定的。问题是如何解释。

特点鲜明的中国旧石器文化传统成因

?文化边缘论

?竹器主角论

?环境决定论

?原料决定论

?技术隔代失传论

?热点丛林过滤论

考古学阐释:三万年以前中国古人类在生物进化与适应行为方面的特点

连续性:石器类型与技术一脉相承:直立人智人体质上连续进化

稳定性:石器文化与技术的高度稳定:行为方面未出现大的变化

因地制宜性和与环境的和谐性:对生存环境的选择:近水、向阳、易取石器原料、动植物资源丰富的平原-山地过渡地带;对大自然进行攫取的大型尖刃工具不发达;除许家窑遗址外,很少出现大量、过度捕杀猎物的场面。

高频迁徙性:与大自然保持和谐、进行浅程度开发的一个结果是经常迁徙移动,以寻找利用新的资源。表现在中国南、北区域文化圈内文化遗存的高度雷同性以及(除周口店等少数遗址外)大多遗址文化堆积薄、人类连续占据的时间短。维持这种方式的一个前提是人口密度低,很少发生地盘、资源之争。

这种行为方式也增强了古人类群体对多变波动的气候环境的适应能力,即总是迁移到最适宜的地方生存,从而可以不必强迫在技术和文化方面发生重大适应性调整务实性:就地取材、不刻意寻找优质材料、对工具只进行简单的加工、不追求规范化和美学效果、直接使用未加工的石片等现象说明文化的创作者采取十分务实、简便的生产、生活策略。

灵活机动性:北京猿人用砸击法开发脉石英;三峡晚更新世人类用摔碰法开发圆滚、

扁平的卵石

进取性:表现在对劣质石器原料困难的克服、石器生产技术的日臻完善

例证: 周口店第1地点-第15地点剥片技术的进步

古人类学热点:现代人类的起源

现代人是指解剖结构特征达到现代人范围的智人成员。一般认为,大多数的晚期智人化石在解剖特征上与现代人已基本相同,被称为解剖学上的现代人(anatomically modern humans);

人类远祖与近祖的起源:泛泛而谈的人类起源是古猿向人类的演化过程;现代人起源是指化石人类向现代人类的转变过程

非生产性的工艺装饰品、彩色岩画、壁画和石刻图案在世界各地广泛出现。

德国发现距今35000年前的象牙笛子,长19 cm:世界最早的乐器?

在旧石器时代晚期首次出现确定无疑的人类构筑的居住遗迹。这些建筑遗迹包括柱洞、排列有序的石块、猛犸象和其它大型哺乳动物的骨骼、工具和用具,以及火塘等。

福建三明万寿岩船帆洞遗址(距今约2.4~2.7万年)

现代人起源的两个主要学说

1 多地区起源说(直接演化说或系统说)

2 单一地区起源说(替代说或非洲起源说)

非洲起源说的主要内容

1 具有现代人解剖特征的人类最早出现在非洲,来自非洲的早期现代人向世界各地扩散取代了当地的直立人或早期智人,成为世界各地现代人的直接祖先;

2 来自非洲的早期现代人向世界各地扩散过程中几乎没有与当地居民发生融合或基因交流;

3 非洲以外的现代人与当地的直立人或早期智人之间没有形态或遗传上的连续性,由远古智人向现代人转变的过渡类型只存在于非洲地区。

非洲起源说的证据

1 化石证据

2 年代测定

3 遗传学证据

Omo I 头骨化、Omo II 头骨化石

埃塞俄比亚Omo 人类化石新的年代测定

20世纪70年代发现于埃塞俄比亚南部Omo 地区Kibish 地点的人类化石当时年代定为12万年前,被认为是非洲最早的早期现代人之一。

最近新的年代测定结果显示Omo 头骨化石的年代为距今19.5 万年。据此有学者提出,解剖结构上的现代人在距今20万年就已经在非洲形成,为现代人非洲起源说提供了新的证据。

遗传学证据和假说

?1987美国学者通过对世界各地女性线粒体DNA 研究,提出现代人类是于20~10万年前由非洲的一个女性繁衍下来的——夏娃理论诞生;

?以后分子生物学家对男性Y 染色体研究,得出近似的结论;

非洲起源说模式图

非洲起源说或取代说

多地区起源说的主要内容

1 世界各地的现代人是由当地的早期智人甚至直立人演化而来的

2 地区连续性特征及过渡类型的存在

3 基因交流的作用

4 现代人种特征起源于不同的时间和不同的地点

多地区起源说

热点课题:现代中国人起源与演化

近三十多年中不断有外国学者提出东亚直立人(以北京猿人为代表)是人类进化的绝灭旁支,不在现代人祖先之列

中国学者金力等通过对东亚人类基因(Y染色体)的研究,支持西方学者的结论,认为现代中国人是在距今10~5万年间经西亚到南亚、东南亚,然后由南向北迁入的考古学证据:

10-5万年前中国古人类化石和考古遗存稀少

为解决已有人类与新移民之间的关系,金力等提出:当新人类到来的时候,中国乃至东亚地区原有的人类因末次冰期的恶劣气候而灭绝,于是新移民进入无人之境。

中国古人类学家认为东亚古人类是连续演化的

中国人类化石有一系列共同特征;

中国直立人与智人之间有形态镶嵌;

中国与外界之间有基因交流。

中国人类化石有一系列共同特征

1 颜面部扁平

2 鼻梁扁塌

3 上面部相对较短

4 眼眶长方形

5 眼眶外下缘圆钝

6 额骨与上颌骨、鼻骨之间的骨缝水平

7 颊部骨骼下缘弯曲

8 门齿呈铲形等

这些特征虽然在境外也有表现,但是出现频率远不如中国高,更难看到这类特征中的许多项集中表现在同一个头骨上

中国直立人与智人之间有形态镶嵌

直立人的个别特征可见于少数智人头骨

粗的眉脊:见于大荔等头骨

角圆枕:见于大荔,资阳,穿洞的头骨

枕部角状转折:见于大荔,金牛山的头骨

眼眶后很缩狭:见于马坝的头骨

厚的颅骨:见于大荔,许家窑的头骨

矢状脊:见于大荔,马坝头骨,但变得较弱

智人的个别特征可见于个别直立人头骨

远古中国与外界之间有基因交流

中国个别头骨有与中国其他头骨不同,但在欧洲尼安德特人中却是常见的特征:

1 圆形的眼眶:见于马坝头骨

2 枕骨馒头状隆起:见于柳江,资阳,丽江头骨

3 眼眶与鼻腔间的隆起:见于大荔头骨

4 上颌骨颧突低起点(?):见于公王岭

5 鼻梁高耸(?):见于郧县

中国人类演化新假说

中国人类化石有许多共同特征,直立人和智人之间有形态镶嵌,表明中国古人类是连续进化的,少量头骨有个别的常见于欧洲却罕见于中国的特征最合理的解释是:它们是东西方基因交流的证据。据此吴新智院士最近提出了关于中国人类演化的新假说:“连续进化附带杂交”。

中国古人类连续进化的环境证据

黄土-古土壤系列和洞穴沉积研究表明在末次冰期期间即使在中国北方也不存在使人类灭绝的极端气候条件;在全球的层面上,末次冰期并不比前几次冰期寒冷;

末次冰期时中国并未发生大规模动物灭绝事件,北方的许多大型动物延续到更新世晚期,甚至全新世:披毛犀、猛犸象;

人类是比其他动物更高智商的动物,能够制作和使用工具,能够用火,能缝制衣服,能够选择和改造居住场所。

中国人类连续进化的文化证据

从繁昌人字洞200多万年前的石器到山顶洞、三峡地区2~1万年前的石器,具有一脉相承的特点

就地取材,不刻意寻找、开采优质原料;

剥制石片的方法:锤击法与砸击法,缺失对

软锤技术、间接技术和压制技术的常规应用

不预制石核,不修理台面;

基本类型组合:刮削器、砍砸器、尖状器;

浅程度加工,缺乏程序化,形态变异大,规范性不强

对距今10-5万年考古遗存“少”的可能解释:年代测定问题

中国南、北方旧石器“主文化”传统一直保持到旧石器时代晚期(晚更新世晚期)并延伸到新石器时代(全新世)

三峡兴隆洞发现距今15万年前的人类化石和原始“艺术品”

晚更新世晚期确有外来人群或文化的进入,不过不是发生在6-5万年前,而是3-2.5万年前;不是来自南方,而是北方和西北方

宁夏水洞沟遗址出土的精美石器

水洞沟遗址发掘出土的装饰品

在晚更新世晚期外来人群和文化对传统人群和文化产生了一定影响,导致新的技术和工业的产生,但并没有取代原有的主流人群及其文化,而是二者共同繁衍、交融出现代中国人乃至东亚人及其文化

思考题:

我国旧石器时代考古学未来在哪些方面有新的学科生长点?

在哪些领域可能取得重大的学术创新和突破?

1. 人类在从动物大类中分化出来的过程中文化与社会行为所起的作用及其方式

2. 特点鲜明的中国旧石器文化成因

3. 更系统、更高精度的区域文化演化序列的建立;

4. 中国古人类行为与技术发展与特定环境的耦合关系的界定(多学科交叉研究)

5. 更新世中国人类行为模式的建立

6. 古人类对原料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能力、倾向与程度;对居址的改造、利用和聚落的特点、成因研究

7. 更新世人类生存行为对生态环境的改造与影响(狩猎-采集对与人类关系密切的生物种类的选择和影响、用火对环境的破坏作用、砍伐树木对植被的可能破坏等)——人类行为是影响地球环境的重要外部营力)

8. 更新世东西方人类迁徙(欧亚间、亚美间)、交流和种群属性的文化界定;

9. 东亚现代人类起源研究(体质人类学、旧石器考古学、分子生物学三足鼎立)

10. 多元、多彩的华夏古文明孕育的机制和过程探索(旧-新石器时代的过渡/中国文明探源的延伸)

结语

旧石器时代是人类历史长河中最漫长的阶段(99.99%)。在这数百万年间,我们的祖先退去了体毛,演变成现代人类灵巧的身躯;隐去了粗壮突起的眉脊而发育出充满智慧的大脑;从茹毛饮血变为讲究烹饪美食,由动物类中的一个弱势群体变成万物的主宰,从局部区域扩散到整个地球村。他们用双脚直立地迈出的第一步虽然步履蹒跚,却是现代人类驾汽车驰骋、乘宇宙飞船翱翔的肇始;他们用粗糙的双手制作的石器虽然简单粗笨,却已孕育了现代锋尖利刃、挖掘机和车床的技术元素。

旧石器时代考古学的任务就是将我们祖先所遗留的古老材料和信息发掘出来,复原这一漫长的历史过程,揭示人类进化的动因,探索人类演化的规律和趋势,使现代人类能正确认识自己的过去,把握自己的现在,规划好自己的未来。

作为旧石器考古工作者,这是我们必须做好的,也是唯有我们才能做到的!

浅谈生命的起源与进化

浅谈电影赏析揭秘生命奥妙 谢丽聪 201215080104 预防一班 电影赏析揭秘生命奥妙,不仅用生动活泼的纪录片等让我们对生命进化有了了解,更让我们对生命有了更深刻的思考。人,何为?生命,何为?从古至今人们都希望了解地球上的生命是从哪里来的?生命究竟是怎样产生的?这不仅是科学家感兴趣的问题,也是普通人们所感兴趣的问题,它已困扰了人类几千年。由于生命现象的复杂性质,直到上世纪初,生命起源的研究才成为科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领域。远古的时候,人类的智力还很低下,认识能力也很有限,对世界上千姿万态、繁茂复杂的生物,特别是对人类自身是从哪里来的,充满了困惑和神秘感。因此,人们把这个大千世界中未知的神秘现象,编成了各种各样的神话和传说。我国古代就有女娲造人的神话故事。也有“白羊化石”、“腐草化茧”、“腐肉生蛆”的说法。 由于受到研究手段的限制,人类对于生命起源的研究只是到了近代才形成了科学的认识和方法,并确认了生命活动是物质运动的形式之一,它的物质基础是碳、氢、氧、氮,此外还有少量的硫、钙、磷和其它20几种微量元素,以及由这些元素在地球环境中自发产生的蛋白质、核酸、糖类、脂类、水和无机盐等。其中,蛋白质与核酸是生物体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区别生命和非生命的基本依据。蛋白质的分子量很大,由几千个或百万个氨基酸分子构成,具有十分复杂的化学结构和空间结构,是一切生命

的基础。在生命活动中,蛋白质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如构成生物体的骨架,催化生物化学过程,调节生长、发育、生殖等生理机能。核酸同蛋白质一样,也是生物大分子化合物,基本单元是核苷酸,由磷酸和核糖分子联成长链。核酸有两大类,一种是脱氧核糖核酸,简称DNA,是遗传基因的化学实体,存在于细胞核中,具有特殊的双螺旋结构。另一种叫核糖核酸,简称RNA,存在于细胞质中。因此,生命科学家们力求通过深入了解生命体的分子结构和组成。 浩瀚的宇宙广袤无垠,地球不过只是其中一颗普通的行星,但这颗体积不大貌似普通的蓝色星球却进化出了形形色色的生物从而变得与众不同丰富多彩。关于地球的起源比较公认的假说是约66亿年前银河系里发生过一次大爆炸,约50亿年前尘埃星云开始收缩,轻的物质向外逸散重的物质向内部集中形成行星,而地球约于46亿年前形成。人类的历史只不过只有短短的数百万年该如何确定地球的历史呢? 由于自然作用在地层中保存下来的不同地史时期生物的遗体、遗物、遗迹,及生物体分解后的有机物残余等统称为化石。化石按保存类型不同可分为实体化石、遗迹化石、模铸化石、化学化石、分子化石等,这些不同分类的化石亦可分为标准化石和非标准化石。在众多的古生物门类中,有些门类特征显著,演化迅速,在反应地质年代上非常灵敏,我们称之为标准化石,如只生存在古生代演化特征明显的三叶虫。非标准化石空间分布的局限性很大演化缓慢,在划分和确定地质年代是只能起辅助作用,如腕足动物舌形贝,其在寒武纪已经出现在现代海洋中仍然十分常见,在几亿年的时间内,这种化石从形态、大小到内部结构几乎没有显著变化。

人类起源与进化简说

人类起源与进化简说 吴新智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北京100044 关键词 人类进化 身高发展趋势 脑量发展趋势 现代人起源 笔者大体上按照时代先后介绍包括600~700万年前的原初人和撒海尔人的最早期的人类、地猿、南方古猿、扁脸肯尼亚人、能人、鲁道夫人、格鲁吉亚的化石人、东南亚的直立人、魁人和弗洛勒斯人、欧洲的海德堡人、尼安德特人、非洲的匠人、罗德西亚人。接着介绍中国的直立人(俗称猿人)的主要特征,并对中国其他人类化石作了简略的介绍。其后用具体资料说明人类进化早期身材逐渐增高,这种趋势停止于大约180万年,人类的脑量则一直存在着增大的趋势,后期增速更快。笔者还简单叙述人类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发展。最后介绍关于现代人起源的争论,特别是从人类化石的形态,古文化遗物,古气候环境等方面的资料对中国现代人起源进行了讨论。 在19世纪中叶达尔文和赫胥黎论证人类起源于古猿时,已经出土的人类化石还很稀少,而且不被学术权威所认同。其后陆续发现不同时期的人类化石,使得人们逐渐对人类进化的历程获得越来越多的认识,越来越接受人类起源于古猿的理论,而且为人类进化的历程勾画出越来越清楚的轮廓。 迄今所知最早的人类化石是2000年报道的非洲肯尼亚的原初人土根种的下颌骨、上臂骨、指骨、大腿骨和牙齿,以及2002年报道的撒海尔人乍得种的头骨。其年代估计都是600~700万年前,这可能是人类最初出现的时间。比这两批化石稍晚的有发现于埃塞俄比亚的580~520万年前的地猿族祖亚种,标本有下颌骨、锁骨、上臂骨、尺骨、指骨和趾骨等。440万年前有地猿始祖亚种,化石有头骨、下颌骨、胸椎、上臂骨、前臂的桡骨和尺骨、许多手骨、骨盆、大腿骨、小腿的胫骨和腓骨、以及许多脚骨。2009年美国 科学 杂志发表了一系列论文全面报道了关于他的研究成果。其四肢骨骼的形态介于后来的人与猿之间,而偏于人类,但是大脚趾不像后来的人那样与其他四趾平行,而是像现代猿那样适合于与其他各趾相对,做抓握的动作,因此推测他们除经常在地面身体直立用两条腿行走外还可能在树上活动。(地猿复原骨架与复原图,见封二) 420~390万年前出现了南方古猿(南方古猿头骨化石照片,见封二),最早的是湖畔种,最晚的有粗壮种,可能在150~100万年前灭绝。两者之间有非洲种、阿法种、惊奇种、羚羊河种、埃塞俄比亚种、包氏种。他们出土于南非、埃塞俄比亚、肯尼亚、坦桑尼亚和乍得,大体上可以归纳为纤巧型和粗壮型,头骨、骨盆和四肢骨形态表明能直立行走。早期的南方古猿身高有的不足一米,后期的较高。纤巧型的平均身高男女分别为151cm 和105cm;粗壮型男女分别为137cm和110cm。头骨包括两部分,即面骨和保护脑子的脑颅。纤巧型的脑颅比较圆隆,脑量较小,平均在450mL以下;粗壮性平均大于500mL。人类的牙齿包括前面的门齿和犬齿以及后方的前臼齿和臼齿。纤巧型的前齿大,粗壮型的小。粗壮型的后齿比纤巧型的粗大得多,表明粗壮型南方古猿的食物以植物为主,需要用咬合面较大的后齿进行研磨,而纤巧型则食物比较杂,还包括小动物的肉。与粗壮型比较粗大的后齿配套的是比较强大的咀嚼肌,其中的颞肌需要头骨有比较大的表面供其附着。在脑颅较小,能为颞肌附着提供的表面积不够的情况下,便在其男性头顶正中,像大猩猩那样形成一块片状的矢状脊,以扩大颞肌的附着面。比较强大的咀嚼力使得粗壮型的面骨比纤巧型的粗硕得多。 南方古猿非洲种和阿法种、羚羊河种的生存时代较早,时间上有重叠,惊奇种和埃塞俄比亚种,包氏种和粗壮种比较晚,也可能有一段时间与中期的其他南方古猿同时生存。在360~330万年前还有扁脸肯尼亚人与南方古猿同时生存。已经发现的扁脸肯尼亚人的化石包括基本完整的颅骨和上颌骨,他的面骨下部比南方古猿的较欠向前突出,所以被称为扁脸,也因此被一些学者认为比南方古猿可能更接近后来的人类的祖先,而所有的南方古猿分支可能都只有灭绝的命运。 在南方古猿还没有完全灭绝前,出现了人科的一个新属 人属。早期人属是能人,与南方古猿相比,其脑量大得多,多数个体的脑量男性和女性分别在700~ 63 自然杂志 32卷2期特约专稿

人类起源进化

/ 人类的起源与进化 牛青青生技081 0809052024 摘要:人类是自然界的产物,同其他生物类群一样,人类也经历了一个起源.进化发展的过程.人类进化符合整个生物界的进化规律,遵循着由低级到高级的进化程序.人起源于动物,人于动物之间有亲缘关系.人与类人猿之间有更进的亲缘关系.人类在进化过程中,体质形态和行为特征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关键词:人类起源进化类人猿 19世纪中叶,达尔文学派根据人类与猿猴在形态学和胚胎学上的相似,间接地推断人类起源于古代非洲的猿类。后来发现了越来越多的人类和猿类化石,人类起源于古猿的理论有了大量直接的证据。一般说来时代越早的人类化石在形态上与猿类越近似,有力地表明现代人是从古猿一步步进化来的。虽然至今已经发现了许多种古猿,但是还没有一种可以肯定是人类的直系祖先。不过可以从它们的化石上不同程度地折射出人类祖先的影子,有助于对人类起源的研究。 人类起源于动物界的证据 1 人与动物间有亲缘关系 人是动物界得一个自然种.动物界起源于一个共同的祖先,其各类群,各个物种之间都有一定的演化关系,人和其他动物之间也存在一定的演化关系.首先从解剖学上来看,人非常像一般的哺乳动物.人体上具有的典型器官,如骨骼.心脏.肺脏和脑部,一般哺乳动物也都有.此外人体还保留了许多痕迹器官,如第三眼睑.耳动肌.腹直肌.阑尾及尾椎等.这些退化部分的存在,说明它们在人类祖先的发展过程中曾经是有用的,后来由于生活条件的改变,才在新的条件下变得无用或用处不大,使之丧失了原来的机能而退化. 从胚胎学上看,人类胚胎与其他脊椎动物一样都是从一个受精卵开始,发育到18--20d时,人胚胎的颈部两侧出现具有鳃一样的结构,发育到两个月末时有相当长的尾巴,后来逐渐消失,只留下骶骨.胎儿5--6个月时全身长满浓密的细毛,直到分娩前脱落. 最早的猿的化石出现在渐新世,即体型较小的原上猿(P ropliopithecus)和埃及古猿(A egyptopithecus).它们可能是中新世(2000万年--1400万年前)广泛分布的槲猿(D rypithecus)的猿类.中新世的猿类化石很丰富,从长臂猿到大猩猩都有发现.其中有三个属已经确定是现代猿的祖先.比较肯定的事人科早期化石代表是发现于非洲南部与东部的南方古猿(A ustralopithecus)化石. 上述化石资料表明,人与动物之间有密切的亲缘关系,人是由低等灵长类经过漫长的地质时期逐渐演化而来的.现生的灵长类本身就存在一个由低级到高等的演化过程,彼此之间有一定的亲缘关系. 2 人与类人猿间有更近的亲缘关系 人与类人猿之间有着更近的亲缘关系,这从形态结构上能看出来,心理学病理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资料也提供了有力的证据.黑猩猩等高等类人猿有复杂的面部表情,能表达喜怒哀乐等复杂的心理活动,与人类十分相似.此外,类人猿也有人类一些疾病,如霍乱,伤寒等,而猴类则不患此疾病. 尽管早就知道人类与类人猿的亲缘关系密切,但其程度直到20世纪后半叶才由分子生物学研究资料揭示出来.首先在多种蛋白质中,人与黑猩猩有相同的氨基酸序列,两者之间有44种蛋白质和大约一半的等位基因难以用电泳方法加

人类的起源和进化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概述人类起源于古猿。 2、概述人类进化的主要历程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知道人猿同祖,能说出人与猿的相似点。 2、说出人类进化的主要历程。 教学难点 说出人与猿的相似点。 三、教学方法:讨论、演示、讲述 四、学时安排1学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是从哪里来的?”人类对自身的产生一直是十分好奇的。人类究竟是怎样产生,又是怎样进化的?从这一节课开始,让我们共同解答这个孩提时代的困惑,一起追随科学家的足迹来探究人类起源的奥秘吧! 设计思想通过设疑激趣,让学生打开思路,创设一种积极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探究的欲望。 二、新课教学

(一)人猿同祖 活动一:探究人与猿的关系 1、学生以小组方式阅读和分析教材 2、教师展示学生课前搜集的几种现代类人猿的图片,请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及所收集的资料回答: (1)这些类人猿今天分布在地球的哪些地方?它们的生活方式有什么共同点? (2)人类与类人猿为什么这么相似? 生:有共同的祖先。 (3)共同的祖先是谁? 生:森林古猿(树栖)。 设计思想通过类人猿与人类的相似特征的比较,得出人、猿同祖的结论。培养学生运用比较法找出事物的异同点,这样的教学能留给学生较深刻的印象。 活动二:观看森林古猿的生活图片及视频资料,各小组展示收集的信息 师:在距今1200多万年前,森林古猿广泛分布在非、亚、欧地区,尤其是非洲的热带丛林。请同学们观看森林古猿的生活图片及

视频资料,尝试着描述出它们的生活状况。 生1:森林古猿生活在茂密的森林里,主要过着树上生活,以群居生活为主,以树上的果实等为食物。 师: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森林古猿的一支逐渐进化成为人类的呢? 生2:由于环境的剧烈变化,森林面积的大量减少,一部分森林古猿不得不下地生活。到地面上生活的那部分森林古猿,由于环境的改变和自身结构的变化,一代一代地向直立行走的方向发展:下肢用来支撑体重和行走,逐渐变得粗壮有力;而前肢则解放出来,能够使用树枝、石块等来获取食物、防御敌害,臂和手也逐渐变得灵巧。 生3:又经过若干万年,古人类制造的工具越来越复杂;复杂而精巧的工具制造和使用,又促进了脑的发展,使他们能够想出各种办法来解决困难;在劳动中产生了语言,而且大脑的语言中枢日益完善;丰富的语言,使他们相互之间能更好地交流与合作。 师:由此可见,人类起源于森林古猿,是动物进化到最高阶段的产物,但人类已超出了动物界,在同大自然严酷的斗争中,人类变得越来越强大。人类现在被称为“生物圈的主宰者”,改变环境的能力远远超过其他的生物,人类是否应与自然界和谐发展? 生:人类起源于森林古猿,是在与自然环境的长期斗争中逐渐进化来的:适应环境的生存下来,不适应环境的被淘汰掉。人类虽然是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一员,但人类的一切活动必须尊重生态规律,人类应与自然界和谐发展。

人类起源进化论文

人类起源与进化 班级:生物师范101 学号:1009012017 姓名:陆雪琴人类是自然界的产物,同其他生物类群一样,人类也经历了一个起源、进化、发展的过程。现代考古研究认为,地球存在已有46亿年,而地球上简单生命的产生大约在距今34亿年前。也就是说,从处于原子状态的炽热地球到形成有机小分子,再到组成有机大分子和多分子组织,直到产命,经历了大约12亿年的漫长过程。从简单生命进化到高级生命,即人类的产生,又经历了34亿年的漫长过程。人来的生物学进化发展到现在这样一个阶段,同样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多次突变选择的过程,而且文化进化逐渐占据了重要位置。 20世纪后期,遗传学的方法被应用到人类起源的研究中,但也使问题更加扑朔迷离。目前,关于人类起源学界流行两种观点,一种是“单一地理区起源说”,另一种是“多地区进化说”。 一、单一地理起源 “单一地理起源”说也被称为“夏娃理论”或“非洲起源学说”,是最新的观点。此说认为现代人类起源于非洲, 所有现代人都是20万年前某个非洲女性远祖的后代。她的后代离开非洲, 扩散到欧洲、

亚洲, 取代了当地原有的人种。 支持这种理论的主要是一些分子生物学者。他们利用先进的分析技术,从DNA、关键蛋白质结构、免疫学、血清学等方面对大量分布在世界各地的现代人进行分析,从而在1987年提出现代人的“走出非洲学说”。他们认为,分布于全球的现代人群均起源于非洲,是单一起源的,是20多万年前某一个非洲女性的后代,这个非洲女性祖先与传说中的“夏娃”相符,所以“非洲起源学说”也称为“夏娃学说”。“夏娃”的后代大约在10万年前走出非洲,扩散到亚欧等地,并完全取代了当地原有的早期智人。亚洲、欧洲原先的早期智人,并非现代人的祖先,他们和现代人类之间没有任何关系。 复旦大学现代人类生物学研究中心主任金力教授是坚定的“非洲起源学说”支持者。他认为DNA代代相传,是进化事件的忠实记录者。他和助手分析了来自全世界的近1000个男性个体的Y染色体,其中80%的个体来自东亚各国各地人群。研究结果表明,东亚男性的Y染色体单倍型均衍生于目前仅在非洲群体中存在的祖先单倍型。金力教授认为这个研究结果完全支持东亚人非洲起源假说,也是人类“非洲起源学说”的有力证据。通过计算,他们还指出,我们的祖先从非洲到达东亚的时间大约是6万年以前,通过进一步研究证明,来源于非洲的人群对东亚古人类的取代是完全的。现代人是单一的物种,而各地的猿人差异却很大,属于不同的物种,并非都进化成为现代人,只有东非的猿人走上了向现代人进化的道路。所以,北京猿人不一定是我们的祖先,或至少不是线系进化的祖先。

浅谈人类进化与起源

人类起源与进化 田玉莹 生命科学学院生物科学 14级 2班 摘要:随着古人类化石标本的不断发现和分子生物学家等学科科研的发展,有关人类起源及进化的研究已经取得扎实的进展。本文综述了有关人类起源及进化整个历程中较重要的几方面,包括了对在人类起源问题上一直存在的单中心和多中心起源论以及进化过程中新旧特征更替的简单介绍。同时通过对古人类在整个进化历程所经历过的早期猿人、晚期猿人、早期智人和晚期智人这四个阶段里形态特征及社会行为的进化的研究发现,说明现阶段对人类进化的认识仍然是间断、不完善的。本文对人类起源及进化大致轮廓的阐述,特别是对早期猿人等四个阶段的详细研究,将有助于人类对自身进化历程的认识。 关键词:人类起源进化阶段特征更替 引言 人类的起源与进化这个问题一直是一个热话题。人类起源于哪?我们的祖先是谁?我们的哪些特征已被更替?等等的一系列问题都缠绕着我们。传说盘古开天辟地,女娲造人,人由此而来,但对于今天的科学来说是行不通的。如今,人类起源与进化的研究持续了100多年,目前我们也对之也有了相对的了解。现在人们普遍接受这样一个观点,人类是由古猿进化而来的,再经过长期的演变过程才成为今天我们口中的人。 1、人类起源学说 1.1.单一地区起源说—非洲走出理论 该学说认为现代人起源于非洲的早期智人,他们迁移到世界各地定居。 1987年,科学家选择了来自世界各地147位妇女,分析了她们生产时的胎盘中的mtDNA,通过对mtDNA的追踪,科学家们追索到了一位生活在大约20万年前的非洲妇女,据此认为世界各地的人类祖先就是这位妇女(Miguel Arenas. Centre for Molecular Biology "Severo Ochoa", Consejo Superior de Investigaciones Cientificas (CSIC), Madrid, Spain. )。达尔文在很多年以前就预言非洲是人类的摇篮。在《人

苏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5.16.4人类的起源和进化同步训练题解析版

【练基础】 一、选择题 1.以下关于人的叙述正确的是() A.是由猴子变来的 B.血细胞都有细胞核 C.胃属于组织结构层次 D.属于哺乳动物 【解析】选D。本题考查人类起源和动物体的结构层次。人类和现代类人猿共同起源于古猿;血小板和成熟的红细胞都没有细胞核;胃是器官,主要由肌肉组织、上皮组织、神经组织、结缔组织构成。 2.第一次提出人猿同祖观点的科学家是() A.达尔文 B.林奈 C.赫胥黎 D.裴文中 【解析】选C。英国科学家赫胥黎通过比较解剖等方法,第一次提出了人猿同祖的观点。 3.人和现代类人猿的共同祖先是() A.长臂猿 B.北京猿人 C.森林古猿(古猿) D.黑猩猩 【解析】选C。本题考查人类的起源。古生物学研究证实,由于造山运动和气候的剧烈变化,迫使一些古猿成群地转向地面生活,最终进化为人类的最早祖先;长臂猿和黑猩猩都是现代类人猿;北京猿人属于直立人。 4.现代类人猿与人类不相似的是() A.面部表情 B.身体结构 C.社会化生活 D.行走方式 【解析】选D。本题考查人类与类人猿的关系。类人猿的行走方式是四肢爬行,而人类是直立行走。 5.两足直立行走可使人类祖先() ①身体重心下移②骨盆变长变窄 ③下肢骨增长④脊柱由弓形变为“S”形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解析】选D。从猿到人的过程中,古猿的身体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其中最重要的是由四肢行走转变成两足直立行走,这一转变不仅增强了人类祖先的生存能力,也使他们的身体结构发生了一系列适应性的变化,如

身体重心下移、下肢骨增长、骨盆变短增宽、脊柱由弓形变为“S”形等。因此,人体的基本结构特征都与两足直立行走有关。 【拓展归纳】露西少女 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的科学家多纳尔德·约翰森等研究人员,来到号称“非洲屋 脊”的埃塞俄比亚,他们在那里的哈达地区,发掘到一具不太完整的古人类化石。 解读:根据骨骼的形态分析,化石的主人是一位年仅20岁的女性,约翰森给她 起了个名字——“露西”,并详细分析了她的身体结构特点。约翰森认为,“露西”生活 在距今300万年以前,她已经能够直立行走。后来,在发现“露西”化石的地区,人们 又相继发现了65具古人类化石,约翰森将它们统称为“阿法尔南猿”化石。 6.如图是人类进化的四个阶段的示意图,其中脑容量最小的是() 【解析】选A。本题考查人类的进化。在人类进化过程中,最显著的变化之一是脑容量的逐渐增加。选项A 是人类进化的第一个阶段——南方古猿,其脑容量与现代类人猿相当。 7.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首次提出“人猿同祖”理论的博物学家是达尔文 B.在人类的进化过程中,劳动是一个重要因素 C.中国发现的古猿头骨化石被认为是人猿同祖的证据之一 D.早期人类首先学会了人工取火,接着学会了制造和使用工具 【解析】选B。本题主要考查人类的起源和进化中的重大事件等知识。A项英国博物学家赫胥黎首次提出了人猿同祖论,错误;B项由于使用工具、制造工具使人类的大脑更发达,在劳动交往过程中产生了语言。恩格斯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因此在人类的进化过程中,劳动(使用工具、制造工具)是一个重要因素,正确;C 项埃及发现的古猿头骨化石被认为是人猿同祖的证据之一;D项早期人类首先学会使用工具,在使用过程中学会了制造工具,又经过若干万年,古人类才学会用火,错误。 8.距今大约170万年的元谋人和距今约4万年的山顶洞人分别属于人类进化过程中的哪一阶段() A.直立人和南方古猿 B.直立人和智人

知识点汇总及复习题——人类的起源和进化

人类的起源和进化 基础知识巩固 一、人类的起源 1.人类和现代类人猿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 2.现代类人猿包括:大猩猩、黑猩猩、长臂猿和猩猩。 3.最直接证据是化石。 4.在人类发展和进化中的重大事件有:直立行走——制造和使用工具——大脑进一步发达——语言的产生。直立行走是进化发展的基础。 5.人类的起源和发展:现在类人猿和人类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在距今1200多万年前,森林古猿广布于非、亚、欧地区,尤其是非洲的热带丛林。 二.人类的进化 1.300万年前的人类化石:露西 175万年前古人类:东非人 2.1929年:裴文中发现了第一个北京猿人头盖骨的化石。 3.进化历程:南方古猿、能人、直立人、智人。 4.现代人种的分化:蒙古利亚人、高加索人、尼格罗人、澳大利亚人 例题解析 例1.观察距今300万年的露西化石的骨骼,她的上肢和下肢 是否有区别?根据化石,分析她的运动方式是怎样的? 思路分析:本题需要运用比较观察的学习方法。用比较思维的 方法去观察化石在形态上的不同点。从“露西”的骨骼化石看,她的 上肢比较细短,下肢比较粗长。“露西”具有较为粗长的下肢骨,骨 盆上下扁、左右阔,这说明她很可能采取直立行走的运动方式。 答案:她的上肢比较细短,下肢比较粗长。“露西”具有较为 粗长的下肢骨,骨盆上下扁、左右阔,这说明她可能采取直立行走的 运动方式。 例2.下列不属于人类特有的特征的是( ) A.有复杂的语言 B.使用工具 C.直立行走 D.大脑发达 分析:人类会使用工具,但类人猿也会使用具,因此不能称其为 特征。而有复杂的语言、直立行走、都是人类所特有的,人类的大脑 是动物中最发达的,因此也可算是人类特有的特征。因此,本题答案 是B。

苏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案164人类的起源和进化

16-4 人类的起源和进化 知识目标 1.概述人类起源于古猿。 2.概述人类进化主要历程。 能力目标 1.通过课前收集有关人类的起源和进化的资料,培养学生收集资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2.通过比较猿与人的相似特征,培养学生运用比较法找出事物的异同点的能力。 3.通过对人类的起源和进化的探究,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以及探索科学奥秘的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学习培养学生以科学的态度认识人类的起源和进化问题,认同人类进化与发展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以及科学是不断发展的观点。 2.培养学生逐步形成珍爱生命、热爱劳动、爱惜我们的生存家园——生物圈以及人类应当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点。 教学重点 1.知道人猿同祖,能说出人与猿的相似点。 2.说出人类进化的主要历程。 教学难点 说出人与猿的相似点。 学生准备 搜集有关人类起源和进化的资料、现代类人猿的分布以及生活状态的图片资料。 教师准备 查阅、搜集有关生物进化的资料及类人猿生活的录像片等。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方案一:“我是从哪里来的?”人类对自身的产生一直是十分好奇的。人类究竟是怎样产生,又是怎样进化的?从这一节课开始,让我们共同解答这个孩提时代的困惑,一起追随科学家的足迹来探究人类起源的奥秘吧!

设计思想通过设疑激趣,让学生打开思路,创设一种积极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探究的欲望。 方案二:影片导入。 教师播放电影《金刚》片段以问题导入。 问题:影片中的“金刚”是哪种动物?他与人类的关系如何? 设计思想情景创设一方面引起学生注意,激发探究的欲望;另一方面也为学习者指明方向,引导学生带着欲望进入学习任务,使学生成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影片《金刚》片段还能引出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话题。 二、新课教学 (一)人猿同祖 活动一:探究人与猿的关系 1. 学生以小组方式阅读和分析教材中的图241。 2. 教师展示学生课前搜集的几种现代类人猿的图片,请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及所收集页 1 第 的资料回答: (1)这些类人猿今天分布在地球的哪些地方?它们的生活方式有什么共同点? (2)人类与类人猿为什么这么相似? 生:有共同的祖先。 (3)共同的祖先是谁? 生:森林古猿(树栖)。 设计思想通过类人猿与人类的相似特征的比较,得出人、猿同祖的结论。培养学生运用比较法找出事物的异同点,这样的教学能留给学生较深刻的印象。 活动二:观看森林古猿的生活图片及视频资料,各小组展示收集的信息 师:在距今1200多万年前,森林古猿广泛分布在非、亚、欧地区,尤其是非洲的热带丛林。请

《人类的起源与进化》教案课程

《人类的起源与进化》教案 教学目标 ①概述人类起源于森林古猿,人类是在与自然环境的斗争中逐渐进化来的。 ②对比观察四种现代类人猿和人类起源与发展过程的示意图,概述人类在起源和发展过程中自身形 态和使用工具等方面的变化。 ③参加资料分析和技能训练等活动,与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 ④认同人类起源与发展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人类应当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点以及科学是不断发展 的观点。 重点和难点 ①运用比较的方法找出人类与类人猿的异同点; ②认识到古人类化石和遗物等对研究人类起源的重要性; ③认同现代人类是在与自然环境的长期斗争中进化来的观点。 课前准备 教师:查阅、搜集有关生物进化论和神创论观点的资料及现代类人猿生活的录像片等。 学生:搜集有关人类起源和进化的资料、现代类人猿的分布以及生活状态的图片资料。 教学设计 创设情境: 关于人类起源的争论有数百年的历史,现在仍有许多问题是悬而未解的。在这方面你们都知道些 什么呢?想了解些什么呢? 各抒已见,提出自己的想法、观点。 人类的起源 人类和现代类人猿的共同祖先:森林古猿 说到人类的起源,就不得不提到进化论的建立者达尔文和他的《物种起源》。请各小组同学交流一下课前搜集的这方面材料。 叙述课前搜集的有关人类起源的相关资料和内容,小组之间相互交流。 组织交流、评价,并补充。 介绍有关生物进化论观点与神创论观点的争论,引导学生认识到在科学发展的历史中,存在着唯物观和唯心观点的斗争。 你们知道人类和类人猿共同祖先是什么呢? 倾听教师有关生物进化论与神创论的介绍,并发表自己的观点。 交流: 1达尔文出版了《物种起源》一书 2、科学家赫胥黎与威尔伯福斯兰教关于人类起源的辩论 3、人类和类人猿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 认识观察现代类人猿 指导学生阅读图书和观看录像,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思索、回答,并补充。 鼓励和引导学生从运动方式、捕食等方面大胆进行想像,并进行适当的补充。 观察几种现代类人猿图片和录像,结合生活经验回答下列问题:这些类人猿今天分布在地球的哪些

人类的起源与进化

第三节人类的起源与进化 教材分析:本教材把人类作为生物界普通的一员,同样是从整个生物进化的角度来探讨人类起源和进化问题。因此,教材内容不仅注意人类与其他动物的区别,更加注意人类与其他动物的联系,期望帮学生建立这样的观念: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也是人类的“亲戚”;人类既不是大自然的特殊产物,也不是世界的主宰者,而是生物圈的普通一员,并与类人猿有共同的祖先;类人猿与人的分化是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自然选择各自生活环境的结果。在教材内容的具体安排上,以讨论人类和类人猿的关系为切入点,进而探讨由猿向人的过度及人与猿的标志;对人类的进化阶段进行简化处理,仅以各个进化阶段的体质特征、文化遗产及其主要代表为线索;对现代人种的划分点到为止。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1)列举和人类亲缘关 系最密切的动物。 (2)说出现代类人猿和现代人类的相似性和区别。 (3)简述森林古猿进化为类人猿和人类祖先的大致过程。 (4)简述人类进化经历的几个主要阶段。 (5)说出四种现代人种。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自主学习、小组活动等形式,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生物知识的兴趣,人学生在活动中了解类人猿与人类有相似的特征。 通过教师讲解与学生自学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说出森林古猿进化为类人猿祖先的大致过程。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认同人类起源与发展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人类应当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点以及科学是不断发展的观点。 教学重点 1. 类人猿和人类特征的比较。 2. 由猿向人的过度和人缘分界的标志。 3. 人类的进化阶段极其特点。 教学难点 1. 由猿向人的过渡; 2. 人类的进化阶段。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方法:指导法、谈话法、讲述法、讨论法 教学准备:自制投影图片、视频资料 - 101 -

《人类的起源和进化》教学设计

《人类的起源和进化》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列举和人类亲缘关系最密切的动物; 2.说出现代类人猿和现代人类的相似性和区别; 3.简述人类进化经历的几个主要阶段。 二.教学重难点: 1.类人猿和人类特征的比较; 2.人类的进化阶段极其特点; 3.由猿向人的过度和人缘分界的标志。 三.课时安排:2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景引入 播放一段动物影视片(关于猩猩、黑猩猩生活行为的记录片) 【学生活动】:对于影视片作自我的感想,自行发言。 【引入新课】:刚才请同学们看的影视片中的猩猩和黑猩猩与我们人类有哪些相似之处呢?——学生回答 像猩猩、大猩猩、黑猩猩和长臂猿这些与人类行为极为相似的动物称为类人猿。 《二》类人猿与人类有极为相似的特征 【学生讨论】:为什么类人猿与人类亲缘关系最近?说明理由。

人类具有哺乳动物的特征,属于哺乳动物。哺乳动物中人类与类人猿在许多方面非常相似。经过研究,证明人类和类人猿是近亲。二者有共同的祖先。但是人类又不同于类人猿。 (1)人类与类人猿有哪些不同的特征? (2)人类与类人猿的不同特征是怎样形成的? 【小结】:人类和类人猿都起源于森林古猿。最初的森林古猿是栖息在树上生活的。一些地区由于气候变化,森林减少,在树上生活的森林古猿被迫到地面上生活。经过漫长的年代逐渐进化为现代的人类。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在与环境斗争的过程中双手变得越来越灵巧,大脑越来越发达,逐渐产生了语言和意识,并形成了社会。而一直生活在树上的森林古猿,经过漫长的年代,逐步形成现代的类人猿。所以,两足直立行走是人类祖先与猿分界的重要标志。 【活动】:探索在人类起源和进化中手进化的意义 【总结】:手的进化有助于人类制造和使用工具进行劳动,而劳动能够促进大脑的发展和人类语言文化的产生。 第二课时 《一》情景引入 早在1871年,达尔文就提出“人类的诞生地可能在非洲”的观点,1925年—1960年,科学家们先后在非洲发现了大量的原始人类化石,

人类的起源与进化

2013.12 人类的起源与进化 【摘要】自从达尔文创立生物进化论后,多数人相信人类是生物进化的产物,现代人和现代猿有着共同的祖先。但人类这一支系是何时、何地从共同祖先这一总干上分离开来的?什么是他分离开的标志?原始人类又是何时、何地转化为真人的。人类起源与进化的研究进行了100多年,对于这个问题需从两方面来认识:一是人类是由什么动物进化而来的,基本上有了结论,即人类是由古猿进化来的;二是人类的祖先究竟出现在哪个地方,现在多倾向于来自非洲。本篇我们就来介绍人类起源与进化的研究历史、目前对中国人类进化概况的认识和发展过程等。 【关键词】起源进化人猿认识发展 前言:对人类起源在认识,起初是从比较人与动物的关系开始的,主要用的要的要演绎方法。最早提出“人猿同祖”思想的是具有进化思想的先驱者布丰。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一书在广泛论述生物进化的基础上断言,“人类的起源和历史与将由此得到许多启示”。此后赫胥黎通过比较解剖学、发生学、古生物学等研究,证明了人与猿是最近的亲属,并于1863年发表了他的名著《人类在自然界的位置》,明确提出人、猿同祖论。1871年,达尔文又发表了《人类起源和性选择》一书,书中既肯定了人与猿在直立、四肢、牙齿、脑、智力等方面的区别。达尔文认为,支配人猿分化的不是超自然的东西,而是生物演化规律,即自然选择(包括性选择)的作用。当然,对于人类来说,除了生物属性外,还有社会方面的属性。 20世纪上半叶,首先是逐步积累起来的化石资料,有力地支持人猿同祖的论述,也为用归纳法研究人类起源问题奠定了科学基础。如果说在达尔文时代有许多人相信上帝造人的说教,那么,随着古生物学以及分类学、比较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分子生物学等学科的成就,人类起源于某种似猿的祖先体质进化过程,已被人们所普遍接受。近几十年来,人类起源的研究深入到社会行为、文化发展等各个方面。与它们有关的学科,如科学生物学、人种学、神经生物学、比较心理学都对此做出贡献。 1 目前对中国人类进化概况的认识 经过70余年,特别是解放后的工作,我国已发现近70处人类化石地点,其中最早的可能是大约170万年前的元谋,只有两枚门牙,这个年龄是用古生物对比和古地磁测定的。研究成果最丰硕的仍旧是周口店的北京直立人。根据已发现的化石,可以看出我国古人类具有一系列共同形态特征,如面部骨骼比较扁平、颧骨额蝶突的前外侧面比较朝向前方、鼻梁较低、眼眶与梨状孔之间不隆起、眼眶呈长方形、其外侧下缘圆钝、颊部骨骼下缘呈弧形、脑颅最宽处在中三分之一部、额骨有正中矢状脊、额骨与鼻骨、上颌骨之间的骨缝呈大约水平的弧形、上门齿呈铲形等。在人属的几个进化种中,中国迄今只发现了直立人和智人,两者

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第一章第一节人类的起源和发展 教案

第一节人类的起源和发展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概述人类起源于森林古猿,人类是在与自然环境的斗争中逐渐进化来的。 过程与方法: 1.对比观察四种现代类人猿和人类起源与发展过程的示意图,概述人类在起源和发展过程中自身形态和使用工具等方面的变化。 2.参加资料分析和技能训练等活动,与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同人类起源与发展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人类应当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点以及科学是不断发展的观点。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概述人类起源于森林古猿,人类是在与自然环境的斗争中逐渐进化来的。 难点: 1.运用比较的方法找出人类与类人猿的异同点。 2.认同现代人类是在与自然环境的长期斗争中进化来的观点。 教学准备 搜集有关生物进化论和神创论观点的资料及现代类人猿生活的录像片、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自从人类第一次冲出地球、飞向太空、登上月球,接连向火星、木星、土星发出探测器以来,至今仍未发现生命。这说明了什么呢? 生:只有地球是唯一适合人类生存的家园。 师:对,下面让我们一起去感受郭沫若老先生在《女神》中对地球的赞美,从中去思考人与地球上生物圈的关系。 生:(一学生领读、全班齐读) 师:我们人类的各项生命活动都依赖于生物圈,同时人类的活动还影响和改变着生物圈。从今天开始,我们将要学习人体的结构和生理,并进一步探究人与生物圈的关系。“我是从哪里来的?”这是孩提时代你们向爸爸妈妈提出的问题。也许爸爸妈妈的回答给你幼小的心灵以暂时的安慰,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你们又有了新的困惑。从这一节课开始,让我们共同解答你们的这些困惑。“人类是从哪里来的呢?”让我们追随科学家的足迹来探究人类起源的奥秘。 二、小组讨论,探究新课 师:关于人类起源的争论有数百年的历史,现在仍有许多问题是悬而未解的。在这方面你们都知道些什么呢?想了解些什么呢? 生:(学生各抒己见,提出自己的想法、观点) 师:说到人类的起源,就不得不提到进化论的建立者达尔文和他的《物种起源》。请各小组同学交流一下课前搜集的这方面材料。 生:(分组汇报交流) 师:你们知道人类和现代类人猿的共同祖先是什么吗? 生:森林古猿。 师:对。下面你们观察几种现代类人猿图片和录像,结合生活经验回答下列问题:这些

北师大版 人类的起源与进化

第3节人类的起源和进化 一.教学目标: 1.列举和人类亲缘关系最密切的动物; 2.说出现代类人猿和现代人类的相似性和区别; 3.简述人类进化经历的几个主要阶段。 二.教学重难点: 1.类人猿和人类特征的比较; 2.人类的进化阶段极其特点; 3.由猿向人的过度和人缘分界的标志。 三.课时安排:2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景引入 播放一段动物影视片(关于猩猩、黑猩猩生活行为的记录片) 【学生活动】:对于影视片作自我的感想,自行发言。 【引入新课】:刚才请同学们看的影视片中的猩猩和黑猩猩与我们人类有哪些相似之处呢?——学生回答 像猩猩、大猩猩、黑猩猩和长臂猿这些与人类行为极为相似的动物称为类人猿。《二》类人猿与人类有极为相似的特征 【学生讨论】:为什么类人猿与人类亲缘关系最近?说明理由。 人类具有哺乳动物的特征,属于哺乳动物。哺乳动物中人类与类人猿在许多方面非常相似。经过研究,证明人类和类人猿是近亲。二者有共同的祖先。但是人类又不同于类人猿。 (1)人类与类人猿有哪些不同的特征? (2)人类与类人猿的不同特征是怎样形成的? 【小结】:人类和类人猿都起源于森林古猿。最初的森林古猿是栖息在树上生活的。一些地区由于气候变化,森林减少,在树上生活的森林古猿被迫到地面上生活。经过漫长的年代逐渐进化为现代的人类。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在与环境斗争的过程中双手变得越来越灵巧,大脑越来越发达,逐渐产生了语言和意识,并形成了社会。而一直生活在树上的森林古猿,经过漫长的年代,逐步形成现代的类人猿。所以,两足直立行走是人类祖先与猿分界的重要标志。 【活动】:探索在人类起源和进化中手进化的意义 【总结】:手的进化有助于人类制造和使用工具进行劳动,而劳动能够促进大脑的发展和人类语言文化的产生。

人类的起源与进化

人类的起源与进化 摘要:人类是自然界的产物,同其他生物类群一样,人类也经历了一个起源.进化发展的过程.人类进化符合整个生物界的进化规律,遵循着由低级到高级的进化程序.人起源于动物,人于动物之间有亲缘关系.人与类人猿之间有更进的亲缘关系.人类在进化过程中,体质形态和行为特征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关键词:人类起源进化 19世纪中叶,达尔文学派根据人类与猿猴在形态学和胚胎学上的相似,间接地推断人类起源于古代非洲的猿类。后来发现了越来越多的人类和猿类化石,人类起源于古猿的理论有了大量直接的证据。一般说来时代越早的人类化石在形态上与猿类越近似,有力地表明现代人是从古猿一步步进化来的。虽然至今已经发现了许多种古猿,但是还没有一种可以肯定是人类的直系祖先。不过可以从它们的化石上不同程度地折射出人类祖先的影子,有助于对人类起源的研究。 现代一般认为,人类是由古猿中的一支进化而来的,古猿早在3000多万年以前就已出现在地球上,体形较现代猿类小。考古学通常讲的“腊玛古猿”,大约生活在1400万一1000万年前,身高仅1米多一点,体重在15—20公斤左右。所谓的“南方古猿”,大约生活在距今500万—100万年以前。我们人类就是由南方古猿的一支演化而来的。大约200万—300万年前,南方古猿的一支脱离了古猿类,朝着人类的方向演化。根据化石发现,现在一般将人类脱离古猿后的发

展历史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猿人阶段,大约开始于距今200万—300万年以前,这时的猿人会制作一些粗糙的石器,脑量大约在630—700毫升,会狩猎。晚期猿人化石发现较多,我国发现的元谋人、蓝田人、北京猿人(周口店),以及在坦桑尼亚发现的利基猿人,都是这个时期的化石代表。这时的猿人已经很接近现代人,打制的石器也比较多样化,有用于狩猎和劈裂兽骨的砍砸器,用来剖剥兽皮和切割兽肉的刮削器。最有进步意义的是,此时的猿人已经懂得了使用火,并知道如何长期保存火种。猿人阶段一般认为到大约30万年前结束。 第二阶段是直立人阶段,或称早期智人阶段。直立人约20万到200万年前,最早在非洲出现,也就是所谓的晚期猿人,懂得用火,开始使用符号与基本的语言,直立人能使用更精致的工具,叫做阿舍利文化。有证据表明直立人在非洲出现的时间和硕壮人出现的时间差不多。非洲直立人种系中最早的代表是壮人,它最像是直立人的亚种,正是这个非洲群体大概在190万年前至170万年前之间的某个时间从非洲扩散到亚洲。约100万年前,冰河时期来临,非洲开始草原化,直立人不得不开始迁徙,向世界各地扩张,在欧亚非都有分布,在非洲发现的距直立人今最近的化石(大约100万年前)已经表现出向着智人发展的趋势。 第三阶段为新人阶段,又称晚期智人阶段。大约开始于5万年以前,新人化石在体态上与现代人几乎没有什么区别,其打制的石器相当精致,器形多样,各种石器在使用上已有分工,并且出现了骨器和

人类的起源和进化教案

《人类的起源和进化》 一.教学目标: 1.列举和人类亲缘关系最密切的动物; 2.说出现代类人猿和现代人类的相似性和区别; 3.简述人类进化经历的几个主要阶段。 二.教学重难点: 1.类人猿和人类特征的比较; 2.人类的进化阶段极其特点; 3.由猿向人的过度和人缘分界的标志。 三.课时安排:2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景引入 播放一段动物影视片(关于猩猩、黑猩猩生活行为的记录片) 【学生活动】:对于影视片作自我的感想,自行发言。 【引入新课】:刚才请同学们看的影视片中的猩猩和黑猩猩与我们人类有哪些相似之处呢?——学生回答 像猩猩、大猩猩、黑猩猩和长臂猿这些与人类行为极为相似的动物称为类人猿。 《二》类人猿与人类有极为相似的特征 【学生讨论】:为什么类人猿与人类亲缘关系最近?说明理由。 人类具有哺乳动物的特征,属于哺乳动物。哺乳动物中人类与类人猿在许多方面非常相似。经过研究,证明人类和类人猿是近亲。二者有共同的祖先。但是人类又不同于类人猿。(1)人类与类人猿有哪些不同的特征? (2)人类与类人猿的不同特征是怎样形成的? 【小结】:人类和类人猿都起源于森林古猿。最初的森林古猿是栖息在树上生活的。一些地区由于气候变化,森林减少,在树上生活的森林古猿被迫到地面上生活。经过漫长的年代逐渐进化为现代的人类。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在与环境斗争的过程中双手变得越来越灵巧,大脑越来越发达,逐渐产生了语言和意识,并形成了社会。而一直生活在树上的森林古猿,经过漫长的年代,逐步形成现代的类人猿。所以,两足直立行走是人类祖先与猿分界的重要标志。 【活动】:探索在人类起源和进化中手进化的意义 【总结】:手的进化有助于人类制造和使用工具进行劳动,而劳动能够促进大脑的发展和人类语言文化的产生。 第二课时 《一》情景引入 早在1871年,达尔文就提出“人类的诞生地可能在非洲”的观点,1925年—1960年,科学家们先后在非洲发现了大量的原始人类化石,通过研究科学家认为人类的进化历程可分为四个阶段,有那四个阶段呢?x k b 1.c o m 《二》人类的进化阶段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看教材24页。找出四个阶段人种距今的年代、主要代表、体质特征、文化遗物等。 (1)南方古猿的特征是什么? (2)能人或早期猿人的特征是什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