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等值理论探究
翻译等值论的认知语言学解读

翻译等值论的认知语言学解读翻译等值论作为翻译学的一个重要理论,从抽象的视角看待翻译,自古以来就一直是翻译学家们追求的概念。
翻译等值论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解释翻译,它认为上下文、文化信息及语言约定必须结合起来作出正确的受众理解。
其起源要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初期,当时为了解释不同语言中出现的跨语言表达差异,认知语言学家们开始探讨和研究翻译的相关规律及其语言之间的交互作用。
翻译等值论的基本原理在于,在一定的语境下,翻译者可以将外语中的一个词语等值于母语中的一个词语,这种“语语的对应关系”能够实现一定程度的句子结构的保留,使句子在外语与母语之间具有类似的意义。
这意味着,在翻译中不仅需要考虑外语和母语认知差异,而且还需要考虑语言内部的认知变化。
翻译等值论的研究领域也越来越广泛,覆盖了从文学翻译到信息技术的各个领域。
探讨和理解翻译等值论,需要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出发,深入研究语言形式、语意和文化转换等问题。
认知语言学家指出,翻译等值论是建立在一定的翻译规律之上,其翻译规则是基于对原文和目标语言文化差异的理解。
认知语言学家们指出,翻译等值论应该把语言和文化差异作为翻译的基础,通过研究不同文化的偏差和语言的互关性,有效提高翻译的准确性和表达能力。
翻译等值论的研究也发展到更深层次,如平行语料库研究、多语言语言比较研究、多文化比较研究等。
结合这些方法分析,研究者可以更深入地探究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的细微差别及其影响,同时还可以更好地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思维方式的差异,从而更好地把握翻译的核心,使翻译保留越多的原文信息,从而提高翻译准确性。
当前,翻译等值论已经进入到认知语言学领域,作为一种途径,研究者们通过分析语言和文化间的差异,更好地理解翻译理论。
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出发,翻译等值论比传统的翻译理论实践更能有效把握翻译的核心,在这种情况下,受众有可能更容易理解原文并从中获取信息。
它还能帮助研究者们更好地理解翻译时考虑的上下文因素、文化差异和语言约定,从而为翻译服务提供更全面的支持。
翻译的等值

第十一章
翻译的等值与近似
一、翻译的等值(equivalence)
一、翻译等值理论
翻译等值(equivalence)作为翻译标准,是现代
翻译学中的核心概念之一。它是语言学派 关注的主要思想,很多西方翻译理论家在阐 述自己的译论主张时,往往都离不开对翻译 等值问题的探讨。 equivalence = equal + value
值。” 卡特福德(Catford)认为翻译是“一种语言(原 语)的文本材料被等值的另一种语言(目的语) 的文本材料所替换。”
奈达将翻译看作是“用译入语创作出跟原语最
贴切的自然等值物(the closest natural equivalence) 斯瓦塞(Svajcer)指出“‘等值’虽然是翻译理 论中的中心争论点之一,却似乎也是语言学家 们普遍认为无法达成共识的争论点”。 斯奈尔—霍恩贝认为“等值不适合用作翻译理 论中的一个基本概念,除了其本身定义含糊不 清外,还给人一种仿佛不同语言之间存在绝对 对称的错觉。而这种对称,除了那种含糊的近 似外几乎是不存在,因此,它歪曲了翻译中的 基本问题。”
等值与机器翻译
“等值”一词一直作为精确计算的科学术
语。二战后,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机器翻译开始受到广泛的关注。
人们将语言符号编成计算机可以识别的代
码,并做标识赋值,通过制定语法转换规 则,让计算机完成自动翻译。
机器翻译的过程其实就是在不同的语言中
寻求等值的语言符”:“… yield similar
information to similar readers in essentially similar situations”。
随着翻译的语言学研究告一段落,西方翻译的
浅析英汉翻译等值理论

E. e r e 的翻 译 。 书 以魂 牵梦 绕 的 大 海 P a c) 该
的 哀婉 动 人 的 故 事 。 如将 书名 直 译 为 Ⅸ 尔 波 西 内港 》, 则贯 穿 故 事 始 终 的 “ ” 没 有表 情 字
() o f my cas ts r o d 1S me o lsmae ae g o
no ih” “o ly he a ” 文化 寓 f s 和 t p a t g me 的
We ne e kno he vr w t w o t r h o a e f w tr
义, 只译 出 了句 子 的 表 层 语 义 , 有 传 达 句 t l t e weli d y 井 干 方知水 可贵 。 没 i h l s r . l 子 的真 正 含 义 , 易 引起 误 解 。 英 国 历 史 容 在
然 , 值 只 能 是 相 对 的 。 先 , 同语 言有 为 背 景 , 述 了 两 个 男 人 钟 情 于 美貌 少 女 sn e s 我 同 班 同 学 中有 些 人 唱 歌 唱 得 特 等 首 不 叙 ig r . 别 好 。 词性 转 化 ) (
() a rm h u o st Sb 2He tfo t e s n c me o U y
1 对翻译 等值理论的认 识
“ 翻译 等值 ” rn lt n e u v ln e是 ( a s i q iae c ) t ao
西 方 翻 译 理论 中的 核 心 概 念 。自2 世 纪 5 、 0 0 6 年 代 以来 , 多 翻 译 理 论 家 在 阐 述 自 己 0 许 的议 论 主 张 时 , 往 都 离 不 开 翻 译 等 值 问 往
又如书 名P lin y os e Ha b u (y Ma y n r o rb r 并 符 合 目标 语 的 表 达 习 惯 。 : 如
等值理论视角下翻译的转换方法

等值理论视角下翻译的转换方法关键词:等值,翻译,转换,方法摘要:等值理论是俄罗斯翻译学核心概念,俄罗斯翻译理论学家不断丰富和完善了翻译的等值理论,等值理论强调了意义的层次以及交际层面对等值的影响。
在等值理论视角下翻译的转换方法注重意义在译语中的重构方式,在翻译实践及翻译教学中应当学会对翻译方法的综合利用。
项目来源:2019年华北理工大学教改项目,项目编号:ZJ1916一、等值的层次问题翻译的等值问题是西方翻译语言学派的核心概念。
1953年,前苏联学者费道罗夫在其著作《翻译理论纲要》中首先明确了等值翻译的概念:“翻译的等值就是完全准确表达原文思想内容并在功能与修辞上于原文一致”(费道罗夫1955:156)。
另一位前苏联语言学家巴尔胡达罗夫进一步丰富了等值标准,他认为翻译等值即保持原文的内容不变,即意义不变。
巴尔胡达罗夫提出了翻译等值的六个层次,即,音位层、词素层、词汇层、词组层、句子层以及话语层。
巴尔胡达罗夫的翻译等值六个层次观点是依据语言内部的“意义”而提出的。
如果一个句子的翻译单位落在了语音层面,那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音译,音位层面的等值翻译常见于人名、地名等专有名词的翻译。
词素层面的翻译在俄汉、俄汉翻译中较为少见,因为在不同语言中词素作为意义单位构成的方式差别很大,例如,俄语语法中的变格,变位等语法词素很难在汉语中脱离语境单独翻译。
同音位和词素相比,词层面的翻译等值更为常见,它是指在译语中一个词或几个词与原文一一对应。
例如,他住在莫斯科Он живет в Москве. 这句原文与译文实现了在每个单词的等值对应。
词组层面的翻译等值最常见于成语、习语和固定词组的翻译。
成语作为语言单位的意义不等于各个词汇意义的总和,这是成语表意的特点。
因此翻译成语常常建立在词组的整体层面,而非单个词汇。
例如,不三不四,俄语要翻译成ни рыба, ни мясо (意为,既不是鱼,也不是肉),绝不能按照每个字的意义翻译,否则会造成误解。
“等值”翻译原理评析

“等值”翻译原理评析摘要:“等值”翻译是翻译教材中的必不可少的反映奈达翻译思想的翻译原理,然而它曲解了奈达翻译思想。
汉语“等值”二字中的“等”的意义是相等。
奈达不要求译文与原文相等,只要求译文与原文相似、相当。
“值”字含混不清。
翻译理论家对“值”的理解和解析林林总总,五花八门。
奈达翻译理论中根本没有“值”这个概念,“等值”是对西方翻译理论核心术语equivalece/equivalent的误读和误译。
equivalece/equivalent的意义是“相当”、“相似”或“对当”。
关键词:奈达;翻译;理论;等值;原则中图分类号:h15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9-0357-02一、引言“等值论”是中国翻译理论经典,翻译教材的金科玉律。
汉语“等值”二字中的“等”的意义是相等。
奈达不要求译文与原文相等,只要求译文与原文相似、相当。
“等值”二字中的“值”字含混不清。
翻译理论家对“值”的理解和解析林林总总,五花八门。
奈达翻译理论中根本没有“值”这个概念,“等值”是对西方翻译理论核心术语equivalece/equivalent的误读和误译。
equivalece/equivalent的意义是“相当”、“相似”或“对当”。
“等值论”是中国翻译理论经典。
上世纪90年代中国翻译理论界将西方翻译理论核心术语equivalece/equivalent的误读和误译为“等值”,围绕文学作品《红与黑》的不同译本所采用的翻译原则,即所谓的“等值论”(翻译理论界将“等值论”视为“直译”)与中国的“再创造论”(以许渊冲为代表)进行了史无前例的规模宏大的大调查、大讨论。
用所谓的西方翻译理论“等值论”打败了中国的文学翻译理论《再创造论》。
研究发现“等值论源于西方翻译理论核心术语equivalece/equivalent的误读和误译”。
“等值论”是翻译教材的金科玉律。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国家统编教材《翻译专业本科生系列教材》第三章第二节专门讨论“等值论”,标题是《功能目的论和等值论》。
论英汉等值翻译的标准 皮方於

着重于客观效果的检验,符合认识论的实践第一观点。 着重于客观效果的检验,符合认识论的实践第一观点。等值概念 的内涵是建立在思想与语言统一的基础上的,不但包括作品思想 的内涵是建立在思想与语言统一的基础上的,不但包括作品思想 艺术内容的等值,而且也包括作品语言形式的等值 这就是说, 作品语言形式的等值, 艺术内容的等值,而且也包括作品语言形式的等值,这就是说, 不但要求译作与原作有相同的信息 相同的思想、相同的形象、 相同的信息, 不但要求译作与原作有相同的信息,相同的思想、相同的形象、 相同的意境、相同的情调,而且要求有相同的言语节奏 相同的言语节奏、 相同的意境、相同的情调,而且要求有相同的言语节奏、相同的 言语风格、相同的言语韵味、相同的言语美学价值。有人说: 言语风格、相同的言语韵味、相同的言语美学价值。有人说:译 文情调应该有所不同,译文要尽量保持异国情调。其实, 文情调应该有所不同,译文要尽量保持异国情调。其实,要求译 作的情调与原作相等,正是为了保存异国情调。 作的情调与原作相等,正是为了保存异国情调。原作既然使本国 读者感受喜闻乐见的本国情调, 读者感受喜闻乐见的本国情调,情调等值的译文就必然会使异国 读者感受到新颖别致的异国情调。言语形式的等值要求译作跟原 读者感受到新颖别致的异国情调。言语形式的等值要求译作跟原 同样地流畅地道,同样优美生动,同样鲜明准确。 作同样地流畅地道,同样优美生动,同样鲜明准确。言语形式的 等值还要求译作有同样的表现风格,原文藻丽不可译成平实; 还要求译作有同样的表现风格 等值还要求译作有同样的表现风格,原文藻丽不可译成平实;原 文明快不可译成含蓄;原文简洁不可译成繁丰,反之亦然。总之, 文明快不可译成含蓄;原文简洁不可译成繁丰,反之亦然。总之, 译作的言语文字要跟原作一样,给读者以相同的美的感受。 译作的言语文字要跟原作一样,给读者依存的。 思想内容与言语形式两者是相辅相成 , 互相依存的 。 思想 内容的等值转换是言语形式等值转换的基础, 内容的等值转换是言语形式等值转换的基础,而言语形式的等值 转换又是思想内容的等值转换的实现。 转换又是思想内容的等值转换的实现。翻译是一种改变语言形式 例如从英语转换成汉语) (例如从英语转换成汉语)而同时尽量保存思想内容和言语特征 的交际活动。等值论要求着重从 的交际活动。等值论要求着重从思想形象内容的等值转换
西方翻译等值研究评述

西方翻译等值研究评述一、引言“等值”或“对等(”equivalence)作为翻译标准,是现代翻译学中的核心概念之一。
它是语言学派关注的主要思想,很多西方翻译理论家在阐述自己的译论主张时,往往都离不开对翻译等值问题的探讨。
“等值”是几乎所有现代理论著述中的中心术语。
近二三十年来,随着西方翻译理论的引进,我国学者对翻译等值的研究也异常活跃。
翻译研究中等值概念的引进,极大地促进了翻译学研究的发展,加深了人们对翻译的认识,并在一定程度上指导了翻译实践。
但是各翻译理论家对翻译等值概念本身的界定,以及对其在翻译理论与实践中的价值和作用众说纷纭。
本文主要根据西方各派翻译理论学者对翻译等值问题的研究的不同角度,对其研究成果及研究状况进行系统梳理,试图廓清翻译等值概念,明确其价值,以利于对该问题的深入研究。
二、等值概念等值概念本身由于其模糊性,一直以来都是学者们争论的焦点。
近150年来,等值一方面被用作数学和形式逻辑里的专业术语,表示一种绝对对称和平等的关系,同时又在一般语言词汇里被用作模糊词语,意为“具有相似性”或“基本相同”。
这就使一些翻译理论家否认其作为翻译术语的价值。
布罗艾克(R·Vanden Broeck)在其《翻译理论中的等值概念:一些批评性的反思》一文中也说:“我们要千方百计抵制认为等值关系适用于翻译的主张。
因为等值概念跟普通规律一样可以描述某种因(原文)果( 译文)关系的说法是非常让人误解的。
<”1>纽马克(P.Newmark)则认为:“其它诸如翻译单位、翻译等值、翻译恒值等之类的论题,我认为也应当摈弃——它们要么太理论化,要么随机性太强<2>(p!)。
斯内尔—霍恩比(Snell-Hornby)指出:“等值不适合用作翻译理论中的一个基本概念:术语equivalence,除了本身含义含糊不清外(甚至在经过了20多年的激烈争论后依然如此),还给人一种各种语言之间对称的错觉,而这种对称除了那种含糊的近似度外是几乎不存在的,因此,它歪曲了翻译中的基本问题。
科米萨罗夫等值翻译思想

科米萨罗夫等值翻译思想研究摘要:翻译是人类活动的最古老的形式之一,它是一个复杂的和多方面的过程,即通常所说的“从一种语言转换到另一种语言”,但是,事实上,翻译的过程中却不是简单地进行语言的变换。
翻译常常会受到诸如不同的文化传统,民族心理,作家风格,读者群体等多方因素的影响。
因此,翻译的任务就在于使译文保留原文风格和表现力的基础上达到表意功能全面,内容准确。
为了研究原文和译文的对应关系,翻译的等值性问题尤为值得关注,苏俄著名语言学派翻译理论家科米萨罗夫也对此问题有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科米萨罗夫等值翻译思想翻译的等值性作为语言中介的一种,翻译的特点使其有别于所有其他类型的中介手段,主要在于它要求译者对原文进行完整的替换并使译文的功能价值与原文完全一致。
然而,有时虽然在翻译中不能找到完全的等值替代物,却这也不影响翻译的跨语际交际功能的实现。
而“等值性”这一术语就是为了描述原文与译文之间的关系,即源语和译入语的相似性,它也被普遍认为是翻译等价的主要特征和存在的条件。
科米萨罗夫等值翻译思想在实际的翻译中,原文和译文的翻译单位可能完全的一一对应,抑或部分的等值,而翻译的最终目的则是要建立在每个等级上最大程度的等价。
1990年,科米萨罗夫在其翻译理论方面的著作《翻译理论(语言学方面)》一书中根据翻译达到的等价的程度,对其进行了五个层次的划分:1.交际目的层面的等值2.情景描写层面的等值3.表达层面的等值4.句法结构层面的等值5.语言符号层面的等值根据该划分理论,翻译就是最大限度地满足原文和译文内容个层次的等值。
译文和原文的语言单位的对等可以在表现在满足五个层次的要求,也可以表现为满足几个或一个层次的要求。
完全的或者部分的语言单位对等和表达的潜在等值性客观地存在与译入语和译出语当中,但对他们正确的评价,选择和使用则取决于译者的知识,技能和创造力,还要考虑到所有语言和超语言因素。
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所面临的任务就是寻求并正确的使用等值单位,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建立两种语言的表达的交际等效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翻译等值理论探究
〔摘要〕“翻译等值理论”是西方翻译理论中的核心概念。
翻译等值也是翻译活动的最终目标。
本文旨在通过对该理论的分析, 运用具体例子探讨表层直译、深层意译以及语用修辞层面的翻译等值。
〔关键词〕翻译等值;表层;深层;修辞层
一、翻译等值理论
翻译“等值”或“对等”(equivalence)作为翻译标准,是现代翻译学中的核心概念之一。
它是语言学派关注的主要思想,很多西方翻译理论家在阐述自己的译论主张时,往往都离不开对翻译等值问题的探讨。
“等值”是几乎所有现代理论着述中的中心术语。
近二三十年来,随着西方翻译理论的引进,我国学者对翻译等值的研究也异常活跃。
翻译研究中等值概念的引进,极大地促进了翻译学研究的发展,加深了人们对翻译的认识,并在一定程度上指导了翻译实践。
现代第一个明确提出等值翻译理论的是前苏联语言学派代表人物费道罗夫他在《翻译理论概要》中提出了“翻译等值”理论:“翻译就是用一种语言把另外一种语言在内容和形式不可分隔的统一中所业已表达出来的东西准确而完全地表达出来”。
他坚持译文与原文之间完全可以确立确切对等的关系。
而翻译等值“就是表达原文思想内容的完全准确并且在作用上、修辞上与原文完全一致”。
等值概念本身由于其模糊性,一直以来都是学者们争论的焦点。
贝克在其代表作《换言之———翻译教程》的导言中指出“本书采用术语equiva2lence 是为了方便起见———因为绝大多数译者已经习惯这个术语,而并非因为它有任何理论地位。
术语equivalence 在这里的用法还有如下限制条件:虽然等值在某种程度上通常能够实现,却受到各种各样语言和文化因素的影响,因此总是相对的”。
本文在讨论翻译等值时也遵循相对等值的原则。
等值翻译理论的支持者们通常将“等值”定义为“源语文本与目标文本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使目标文本立即就被看作源语文本的翻译。
”雅克布森在其《论翻译中的语言学问题》一文中明确提出“有差异的等值”,由此可以看出语言学派强调的翻译等值并非是绝对的对称,而是如弗斯指出,翻译理论中引进的等值,是使用它作为普通词汇时的模糊意义。
正如威尔斯在《翻译学- 问题与方法》中所指出,由于译者不可避免的主观性、文本的复杂性和接受者之间的差异,翻译在力求等值的同时,损失不可避免,完全等值是很难达到的。
因此我们可以说对等值概念的理解中应该包含着对“等值度”的考虑,尽管等值概念具有模糊性,在翻译过程中追求最高的“等值度”应该是每个译者追求的目标,由于客观或译者主观上的原因造成的源语文本与目标文本在某些方面不等值,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接受的。
同一信息,两套不同的语言,接受者不同,却要产生基本相同的效果,这就是翻译等值的主要原则。
二、翻译等值理论的应用
等值翻译理论强调译文和原文在表达上应达到等值效果,符合语言本身的要求。
在英汉互译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直译,意译等方法来达到等值翻译,实现两种语言间的交流。
直译与意译实质上是建立在把语言分成两个层次(语义和语符层,即深层和表层) 的基础上。
强调深层语义等值是意译;强调表层语符等值是直译。
但语言的客观实际是在语义层和语符层之间,还有语用层存在,即在表层深层之间有广义的修辞层存在。
修辞层是根据情境和语言意图的要求,输入言语个性特征(包括文体和风格) ,以达到实际最佳效果的层次。
等值原则就是建立在把语言分成表层结构、深层结构以及修辞层面这三个层次的基础上的。
三、直译表层达到翻译等值
直译,是在较低层次上的翻译,指翻译时尽量保持原作的语言形式,包括用词、句子结构、比喻手段等等,同时要求语言流畅易懂。
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彼此之间总会有相同或相似之处。
反映在语言文化里,便会出现某些契合现象。
众所周知,爱情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人们
总用意象手法表现爱情。
英汉两种语言中“玫瑰”代表了爱情,在翻译此类作品时,译者比较容易运用直译方法以达到翻译的等值。
如英国诗人Robert Burns 的爱情诗“Red Red Rose”中两句“Till a’the seasgang dry”“And the rocks melt wi’the sun”与汉语“海枯石烂”几乎完全对等。
又如“嫁鸡随鸡,嫁狗随狗”(Marry a cockand follows the cock ,marry a dog and follows the dog) ,原文表层意义很简单:嫁给鸡就得跟鸡过,嫁给狗就得跟狗过。
可深层意义却十分丰富,它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古代的封建婚姻观和男尊女卑思想。
原文语言诙谐幽默,可内容深刻、凝重。
译文也是两句,只用了cock ,dog , marry , follow 四个实词,搭配与原文珠联璧合。
以上两例便是通过直译来达到翻译等值的。
四、意译深层达到翻译等值
意译则从意义出发,只要求将原文大意表达出来,不注意细节,译文自然流畅即可,意译不注意原文形式,但意译并不意味着可以将原文随意修改。
译文意译是较高层次上的翻译,一般采用句子和句子以上的翻译单位。
它往往把整个句子甚至一段话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翻译,而不考虑词语的对应。
比如在中国传统文化里,耕牛是勤劳的象征,长期以来人们自然形成了对牛的热爱和赞誉;与中国不同,英国古代主要靠马耕种,牛则很少干活,因此马在英美文化中则是勤劳和吃苦的象征。
所以汉语说“力大如牛”,按照英语民族的喻体,英语则说“as strong as a horse”;汉语“老黄牛”“,像牛一样勤劳,英语则说:“wor k like a horse”。
再比如“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英语则说:“Man proposes ,God disposes”。
译文用的就是意译等值法。
中国受佛教影响较深,信“天”,西方受基督教影响深信“上帝”。
二者内涵不同,可在中国人心中的“天”跟西方人心中的“上帝”在语言功能上是等值的。
另外,Anger is only one letter short of danger. 这个成语更象中文的“心字头上一把刀”,如若不“忍”,“心”就被“刃”了,多危险啊! 而英文也是玩的文字游戏:anger 前面只要加上个“d”就是danger ! 如果直译成”生气离危险只有一步之遥”,那么原句的文字游戏就体现不出来了,也就没有达到翻译等值。
所以在此种情况下译者便需要通过意译使目标语的翻译尽量贴近源语的文化背景及习惯以达到翻译等值。
五、语用修辞层达到翻译等值
翻译等值论主张,当我们无法在译文语言中找到与原文完全对等的表达时,我们只能寻求译文语言中能够起大致相同作用,亦即产生大致对等语用功能的形式传达出源语信息。
我们都知道,修辞一般见诸于形式,表现为符号体系,修辞在原文的语言形式上被读者体认,复制的修辞风格自然应该能够为译文读者所体认,而要体认复制的风格,它就必须符合译文语言的表达习惯。
这也正是语用修辞层达到翻译等值的具体表述。
比如白如雪(as white as snow) 无法被异域文化中的读者认同和理解时,就出现了奈达所谓的“零位信息”,这时如果还按照字面直译,译文则会变得毫无意义,也就不可能指望译文读者从译文中获得什么信息或者感受了,正所谓“意之不存,味将焉附”。
那么该如何解决这一难题呢? 或许我们可以求助于译文读者所熟知的形象表达,如‘白如霜’(如果他知道‘霜’为何物的话) ;或者寻求译入语中最为近似的习惯表达,如‘白如白鹭毛’、‘白如蘑菇’等,尽管其来源不一样,但其引申意义和喻义也许是相同或相似的;或者我们还可借助想象,寻求“对等”的表达,如可译成‘白如食盐’、‘白如面粉’等等;如果根本就找不到这类近似的形象化表达,我们或许还可以选择放弃原文中的形象,采用直白的非形象化的说法。
这一主张“借鉴了接受美学,强调接受者的主体性、创造性,强调了接受者的需求和审美意识对艺术作品的调节机制”(刘宓庆,1989) ,这样语用修辞层便达到了等值。
六、结束语
翻译等值是翻译理论中的一个核心问题,对它的界定、价值和作用译界一直争论不休,莫衷一是。
究其原因,因为它涉及到了翻译的本质、评判标准、翻译的实践原则等根本问题。
因此,如何正确看待、理解翻译等值的内涵,从而确定科学的翻译标准,对翻译理论的发展和翻译实践的提高有着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翻译等值是翻译研究的核心概念之一,在翻译过程中遵循等值原则,充分利用直译、意译等方法达到表层深层以及语用修辞层面的翻译等值使译文提供给读者的信息与原文的读者所接受的信息达到最近似的自然等值。
〔参考文献〕
〔1〕贝克. 换言之: 翻译教程〔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2〕曹敏祥. 论等值翻译〔J〕. 中国翻译,1998 , (2) :25 - 28.
〔3〕范仲英. 实用翻译教程〔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4〕费道罗夫. 翻译理论概要〔M〕. 中华书局,1955.
〔5〕郭建中. 当代美国翻译理论〔M〕. 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
〔6〕刘宓庆. 论中国翻译理论基本模式〔J 〕. 中国翻译,1989 , (1) :12 -15.
〔7〕刘宓庆. 文体与翻译〔M〕.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5.〔8〕威尔斯. 翻译学—问题与方法〔M〕.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8.
〔9〕张南峰. 从奈达等效原则的接受看中国译论研究中的价值判断〔J〕. 外国语,1999 , (5) :44 - 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