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密性骨炎的CT诊断及与强直性脊柱炎的鉴别
髂骨致密性骨炎 病情说明指导书

髂骨致密性骨炎病情说明指导书一、髂骨致密性骨炎概述髂骨致密性骨炎(osteitiscondensansilii,OCI),又称为致密性髂骨炎,是一种髂骨与骶骨之间的耳状关节部分的骨质密度增高的骨关节疾病。
本病多见于20~40岁的女性,可单侧或双侧发病,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妊娠、外伤、感染等有关,主要表现为腰骶部或下腰部疼痛,偶尔在臀下部及股后侧出现向臀部的放射痛,有自愈倾向,症状可于半年至数年后自行消失或缓解,此时髂骨的致密性改变也随之消失。
本病主要通过影像学检查进行诊断,以非手术治疗为主,对顽固性疼痛者可行手术治疗,一般预后良好。
英文名称:osteitiscondensansilii,OCI其它名称:致密性髂骨炎相关中医疾病:骨痹、顽痹、肾痹ICD 疾病编码:暂无编码。
疾病分类:暂无资料。
是否纳入医保: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无遗传性发病部位:全身,骨骼常见症状:腰骶部或下腰部疼痛,偶尔在臀下部及股后侧出现向臀部的放射痛主要病因: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妊娠、外伤、感染等有关检查项目:体格检查、X 线检查重要提醒:本病可引起患部功能障碍,尽早就医,积极治疗,可有效缓解症状。
临床分类:暂无资料。
二、髂骨致密性骨炎的发病特点三、髂骨致密性骨炎的病因病因总述:本病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妊娠、外伤、感染等有关。
有研究认为,妊娠、分娩过程中的激素改变,以及局部外伤(包括局部的撞击、挤压、牵拉等)、盆腔内脏炎症等原因均可引起骶髂关节局部的血液供应受阻,造成缺血、缺氧,出现增生反应。
随着骨骼由致密化向硬化演变,还可出现囊壁纤维增生,弹性降低。
目前较能被学术界认可的病因是骶髂关节机械性紧张导致的退变和关节炎症。
基本病因:暂无资料。
危险因素:暂无资料。
诱发因素:暂无资料。
四、髂骨致密性骨炎的症状症状总述:本病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妊娠、外伤、感染等有关。
有研究认为,妊娠、分娩过程中的激素改变,以及局部外伤(包括局部的撞击、挤压、牵拉等)、盆腔内脏炎症等原因均可引起骶髂关节局部的血液供应受阻,造成缺血、缺氧,出现增生反应。
强直性脊柱炎诊断和治疗

早期强直性脊柱炎的骶髂关节MRI
T2加权:在T1加权低密度处信号轻度增高(炎 症)
早期强直性脊柱炎诊断标准
--Mau等
遗传学 临床
实验室 放射学
标准
HLA-B27 炎性腰痛 自发或压迫骶髂关节引起下腰痛, 放射至臀部或大腿
后部;自发或压迫诱发的胸痛或扩胸受限(<2.5cm) 外周关节炎或足跟痛 前色素膜炎 颈椎或腰椎各方向活动受限 血沉增快
合理用抗风湿药:开始以快作用药(非甾类抗炎药) 和慢作用药(柳氮磺吡啶等)联合, 等慢作用药起效后,撤除快作用药 社会支持
强直性脊柱炎的治疗选择
过去用药史及经济情况如何 判断是活动期(积极治疗)还是晚期非活动 期(对症、辅助和外科治疗为主) 是中轴受累型还是外周关节受累型 了解有无重要器官或部位(虹膜炎和髋等) 的受累
5条中满足4条,敏感性77-79.6%,特异性72.4-91.7%
Sieper J, et al. Ann Rheum Dis,2009,Jan 15. [Epub ahead of print]
鉴别有类似炎性下背痛的 其他疾病
纤维肌痛综合征:休息时加重,随伸展运动或 活动而减轻,但晨僵<半小时,有11个压痛点 腰椎骨质增生:休息后、夜间或晨 起时加重,稍活动后痛减 轻,但活动过多或劳累后 痛又加重,且晨僵<半小时, X线易鉴别
强直性脊柱炎的诊断和治疗
强直性脊柱炎概述
定义:以骶髂关节和脊柱关节慢性炎症为主的 全身性自身免疫病 主要表现:为腰背僵硬疼痛,非对称性下肢关节 肿痛,可伴眼、心血管、肺等关节外表现 血清阴性脊柱关节病的 典型代表
内容
为什么要重视诊治? 如何诊断? 如何治疗?
为什么要重视强直性脊柱炎诊治
强直性脊柱炎影像诊断PPT课件

儿童强直性脊柱炎,如何早期诊断并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26
误诊病例分析
病例一
误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后经详细检查确诊为强 直性脊柱炎。
病例二
误诊为类风湿性关节炎,后经HLA-B27检测及影 像学检查得以纠正。
病例三
误诊为腰肌劳损,延误治疗时机,导致病情进展 。
2024/1/30
27
2024/1/30
鉴别诊断
需与类风湿关节炎、腰椎间盘突出症、髂骨致密性骨炎等疾病相鉴别
10
2024/1/30
03
影像学检查方法与技术
11
X线平片检查
2024/1/30
脊柱正侧位片
观察脊柱生理曲度、椎体形态、椎间隙及 小关节情况。
骶髂关节正斜位片
观察骶髂关节间隙、关节面及骨质情况。
骨盆平片
观察髋关节及耻骨联合情况。
31
谢谢您的聆听
THANKS
2024/1/30
32
脊柱结核
多有低热、盗汗等结核中 毒症状,X线可见骨质破坏 、椎间隙狭窄,但脊柱竹 节样改变少见。
脊柱肿瘤
X线可见骨质破坏、椎间隙 高度正常,MRI可发现肿 瘤信号异常。
22
误诊原因分析及防范措施
误诊原因
强直性脊柱炎早期症状不典型,易与其他疾病混淆;影像学表现多样,医生对 诊断标准掌握不足;缺乏特异性检查手段。
8
临床表现与分型
早期
下腰背痛伴晨僵,活动后减轻
02
中期
腰背部或骶髂部疼痛或发僵,夜间痛 或间歇痛
01
03
晚期
脊柱强直、驼背畸形,髋关节强直固 定
分型
根据受累部位不同可分为骶髂关节炎 型、腰椎病变型、胸椎病变型、颈椎 病变型、周围关节型
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影像学表现

量,只能扩张2.5cm或小于2.5cm。 分级:0级正常,Ⅰ级可疑,Ⅱ级轻微改 变,Ⅲ级中度异常,Ⅳ级全部强直。
2020/1/10
31
确诊AS: ① Ⅲ—Ⅳ级,双侧骶髂关节炎,同时至 少具备一项临床标准。 ② Ⅲ—Ⅳ级,单侧骶髂关节炎,并具备 临床标准1或具备2和3两项。 疑诊AS: Ⅲ—Ⅳ级,双侧骶髂关节炎,而不具
4、狼疮细胞试验阴性。
2020/1/10
15
5、周围关节渗出液呈黄色,呈轻 度至中度混浊, 白细胞总数 较RA低,以单核细胞为主。
6、lgA、 lgM也可增加。 7、血清补体C3和C4常增加。 8、心电图检查20%为传导障碍。
2020/1/10
16
六、骶髂关节解剖特点:
1.解剖:骶髂关节由骶骨和髂 骨构成,两个耳状面覆盖关节软 骨,周围衬有滑膜,呈裂隙状。 骶侧为透明软骨,厚度为髂面软 骨的2—3倍,髂骨面为纤维软骨, 厚度不足1mm。
2020/1/10
38
2、强直性髋关节炎的CT表现: I期:有髋关节症状,髋臼、股骨头有囊 变, II期:髋臼、股骨头囊变,关节边缘骨赘 或/和关节间隙变窄, III期:髋臼、股骨头囊变,关节边缘骨赘、 关节间隙狭窄,消失,髋关节骨性强 直。
2020/1/10
39
(三)AS脊柱改变
1、普遍性骨质疏松。 2、椎间小关节:早期受累,表现小关
2020/1/10
4
三、病理改变
病理改变主要为附着病, 其次是滑膜炎。
2020/1/10
5
滑漠炎附着病是AS的主要病 理特征,表现为以关节囊、 肌腱、韧带与骨附着点为中 心的慢性炎症。
强直性脊柱炎(1)(1)

强直性脊柱炎与类风湿关节炎的区别
男女比例 家族史
发病年龄 HLA-B27
RF 病理 骶髂关节炎 关节受累 脊柱 关节外表现 X线 病情进展
治疗反应
AS 3-5:1
明显 10-30岁
(+) (-) 附着点炎
(+) 大关节、少关节不对称
全部,上升性 较少
骨强直,骶髂关节炎 慢,总致残率:15%—20%
掌握下腰痛鉴别
炎性
机械性
发病年龄
< 40
任何年龄
起病方式
渐起
急性
症状持续时间 >3月
<4周
晨僵
>1小时
<30分
夜间痛
常
无
活动
改善
加剧
SI压痛
多有
无
腰部活动 各方向均受限 屈曲受限
扩胸度
多减少
正常
神经检查异常 少 见
多见
临床表现-关节表现
2、背部发僵: • 晨起为重,轻微活动或热水淋浴后减轻。 • 固定一个姿势过久可加重腰痛和僵硬感。 • 夜间痛醒、翻身困难,活动后才能重新入睡。 • 在湿冷环境中加重。
二、发病机制
1、遗传遗传因素:在AS中遗传因素大于90%HLA-B27是 基本基因。AS在一个种族群的发病率与HLA-B27的表达 相平行。B27阳性者患AS的几率是B27阴性者的200~300 倍。
2、外源性诱发因素和免疫因素:由外源性因素引发AS慢 性炎症尚未被证实,肺炎克雷白杆菌可能是其中的候选因 素之一。微生物可能通过肠道起作用,60%以上的AS患者 出现肠道的亚临床炎症改变,IgA抗体 ,抗肺炎克雷白杆 菌的IgA抗体 。而该抗体与AS患者的肠道损害是密切相 关的。
脊柱常见疾病影像学诊断

晚期骶骼关节、椎间小关节和髋关节间隙均可消 失,出现骨性强直,脊柱各韧带钙化或骨化,形 成“竹节状”改变,骨质疏松更重
颈椎正侧X线平片
颈椎的寰椎没有椎体、棘突和关节突;枢椎的椎体前上 部有一齿状突起称为齿突。两者形成寰枢关节。
齿突与寰椎前弓后缘构成关节,此间隙正常值儿童为不 超过4mm,成人为2.5-3.5mm,否则为脱位。
张口位:枢椎齿突与寰椎两侧块距离超过1.5mm应引起 注意,超过3mm则考虑半脱位
强直性脊柱炎
【临床表现】 本病多发生于30岁以下,男性多于女性。
发病隐匿,下腰部疼痛不适为主要症状, 脊柱活动受限,晨僵。晚期出现脊柱和关 节强直,形成驼背及关节屈曲畸形,胸廓 关节强直可使呼吸运动受限
强直性脊柱炎
【影像学表现】 X线线表现
最先侵犯双侧骶骼关节,最初出现的是关节附近有斑片状 骨质疏松区,特别是骶骼关节的中下段最为明显。接着便 出现了骨侵蚀与软骨下骨皮质硬化。在骶骼关节的中下段, 骼骨面覆盖着薄层软骨,因此该处首先出现骨骼变化,且 比较明显
CT检查
出现平片所见征象,如骨质疏松,关节面模糊, 虫蚀状破坏及关节面硬化,关节面下的囊性骨质 破坏区,关节间隙狭窄、消失和骨性强直,韧带 钙化和骨化等
CT根据对骶骼关节改变,对本病分为5级,0级为 正常,I级为可疑,II级为轻度异常,III级为显著 异常,IV级为终期病变。
【鉴别诊断与比较影像学】
脊柱退行性改变
强直性脊柱炎的诊断标准

强直性脊柱炎的诊断标准强直性脊柱炎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的炎症性关节病,主要累及脊柱和骨盆,临床上常见的表现为腰背部疼痛和僵硬,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因此,及时准确地诊断强直性脊柱炎对于患者的治疗和管理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强直性脊柱炎的诊断标准,帮助临床医生更好地识别和诊断这一疾病。
一、临床症状。
强直性脊柱炎的主要临床表现为腰背部疼痛和僵硬,常常是对称性的,起病缓慢,逐渐加重。
晨僵是强直性脊柱炎的典型表现,患者早晨起床后腰背部僵硬,需要通过活动才能缓解。
此外,患者还可能出现全身疲乏、食欲不振、体重减轻等非特异性症状。
在疾病晚期,患者还可能出现脊柱侧凸、关节炎、眼部炎症等并发症。
二、影像学检查。
影像学检查是诊断强直性脊柱炎的重要手段。
常规X线检查可以显示脊柱和骨盆的典型改变,如骶髂关节、脊柱椎体、骨盆骶髂关节的骨质增生、骨质疏松和骨质吸收等。
此外,MRI检查可以更清晰地显示软组织和关节的炎症情况,有助于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
三、实验室检查。
血沉、C反应蛋白等炎症指标的升高对于强直性脊柱炎的诊断具有一定的辅助作用。
此外,HLA-B27抗原的检测也是诊断强直性脊柱炎的重要手段。
约90%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携带HLA-B27抗原,因此对于临床上具有典型症状但影像学检查未能确诊的患者,HLA-B27的检测可以提供重要的诊断依据。
四、临床诊断标准。
根据2010年ASAS(脊柱关节炎研究协会)发布的强直性脊柱炎分类标准,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诊断需要满足以下条件,1)腰背部疼痛和僵硬,持续时间不少于3个月;2)晨僵,持续时间不少于30分钟;3)活动后疼痛缓解;4)影像学检查显示骶髂关节或脊柱的典型改变。
同时,需要排除其他原因所致的腰背部疼痛和僵硬,如腰椎间盘突出、脊柱骨质增生等。
综上所述,强直性脊柱炎的诊断需要综合临床症状、影像学检查和实验室检查,同时排除其他原因所致的腰背部疼痛和僵硬。
临床医生应当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和检查结果,结合诊断标准进行综合分析,以确保对强直性脊柱炎的早期诊断和治疗。
女性强直性脊柱炎与女性致密性骶髂关节炎患者临床特点比较

qUl‘
20(6):456. 【9】王德叶,吕传义.致密性骨炎的CT诊断1例.中外医用放射技
术,2001,6:74. (收稿日期:2003-12-19)
未足月妊娠胎膜早破并发早产1 08例临床分析
蔡丽文蒋琦
早产胎膜早破(preterm premature rupture of membranes,PPROM)是指发生在妊娠20—37周内的 胎膜破裂且最终为早产者。这是~个临床上处理比 较棘手的问题,若盲目等待,则可能继发感染而致 母儿结局不良,若过早干预,则因早产增加围生儿 病死率。本文将我院1993—2003年内胎膜早破合并 早产108例进行分析,总结报道如下。
2结果
2.1一般资料AS组发病年龄为17~44岁。OCI
作者单位:315040宁波大学医学院附属李惠利医院风湿免疫 科
万方数据
组发病年龄为18—42岁。两组平均发病年龄和病程
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乃0.05)。在OCI组中HLA—
B27阳性(8例)与HLA—B27阴性患者(36例)平均年 龄、病程比较差别无显著性意义(均P>0.05)。出现肠 病史人数AS组与OCI组差别无显著性意义(P> 0.05)。髋部外伤史和分娩前发病人数在AS组和OCI 组以及在HLA—B27阳性患者与HLA—B27阴性患者 间差别亦无显著性意义(均伶0.05)。见表1、表2。
1.1 一般资料 同期胎膜早破2499例,占同期住
院分娩总数的6.8%;而早产胎膜早破者108例,占
整个胎膜早破的4.3%。108例早产胎膜早破者年龄
21~37岁,平均26.3岁。其中初产妇83例,经产妇 25例。胎膜早破发生的时间在孕28周前2例,孕 28~33撕周26例,孕34—34+6周14例,孕35~36+6周 66例。单胎103例,双胎5例,胎死宫内1例,死产 1例。共存活新生儿108例,死亡3例。 1.2胎膜早破的原因流产引产史11例,臀位、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致密性骨炎的CT诊断及与强直性脊柱炎的鉴别目的探讨致密性骨炎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及与强直性脊柱炎的鉴别诊断[1,2,3,4].旨在提高致密性骨炎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水平.
方法对21例致密性骨炎及38例强直性脊柱炎病人临床表现与影像检查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比.
结果致密性骨炎与强直性脊柱炎均好发于骶髂关节附近,二者最常见的临床症状均为下腰部疼痛,而强直性脊柱炎除有下腰部疼痛外,往往伴有僵硬感。
影像方面,强直性脊柱炎常损害骶髂关节,造成骶髂关节关节面毛糙,关节面侵蚀,关节面狭窄最后发生纤维强直,骨性强直,常伴新骨生成及下腰部韧带骨化。
致密性骨炎病变多只限于髂骨部,并不侵犯关节面,主要表现为近骶髂关节附近的髂骨骨质增生硬化。
结论CT检查对强直性脊柱炎与致密性骨炎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很大,进行有效鉴别有助于临床治疗方案的正确制定。
标签:致密性骨炎强直性脊柱炎CT 鉴别诊断
1、临床资料与方法
1.1致密性骨炎21例,男5例,女16例,年龄22-26岁,平均24岁。
其中下腰部痛者15例,骶髂区、骶尾部联合痛者6例,血沉增快3例,HLA-B27无1例阳性,白细胞总数增高者12例。
1.2强直性脊柱炎38例,男29例,女9例,年龄26-38岁,平均年龄32岁,38例均行CT扫描,临床表现:间歇性下腰部疼痛者31例,持续性下腰部疼痛者5例,2例疼痛不明显,其中合并下腰部晨僵者30例。
血沉增快36例,HLA-B27阳性34例[5],白细胞总数增高者2例。
2、影像学表现
2.1致密性骨炎21例,双侧骶髂关节中下2/3有界限清楚的骨质致密区,略呈三角形,尖端向上者16例,其中关节间隙变窄者5例,髂骨侧受累、骶骨侧未受累者15例,髂骨及骶骨均受累者3例,呈不典型三角形改变者3例。
2.2强直性脊柱炎38例,26例表现为双侧骶髂关节面模糊,边缘呈锯齿状侵蚀,5例显示为双侧骶髂关节模糊、关节间隙变窄、软骨下骨质致密,7例为双侧骶髂关节间隙消失,下腰部韧带骨化。
3、讨论
本组38例强直性脊柱炎的最后诊断以往是依据纽约诊断标准,目前多采用国内标准(改良后的标准)即:由中华内科杂志主办、汕头大学医学院风湿病研究室承办的“全国强直性脊柱炎研讨会”于2001 年9 月21~22 日在汕头会上制定了AS诊断标准:
1. 临床表现
(1)腰和(或)脊柱、腹股沟、臀部或下肢酸痛不适;或不对称性外周寡关节炎、尤其是下肢寡关节炎。
症状持续≥6 周。
(2)夜间痛或晨僵≥0.15 h。
(3)活动后缓解。
(4)足跟痛或其他肌腱附着点病。
(5)虹膜睫状体炎现在症或既往史。
(6)AS 家族史或HLA2B27阳性。
(7)非甾体抗炎药(NSAIDs)能迅速缓解症状。
2. 影像学或病理学
(1)双侧X 线SIJ 炎≥Ⅲ级。
(2)双侧CT SIJ ≥Ⅱ级。
(3)CT SIJ 炎不足Ⅱ级者,可行MRI 检查。
如表现软骨破坏、关节旁水肿和(或)广泛脂肪沉积,尤其动态增强检查关节或关节旁增强强度> 20 %,且增强斜率>10 %/ min 者。
(4)骶髂关节病理学检查显示炎症者。
3. 诊断
符合临床标准第1 项及其他各项中之3 项,以及影像学、病理学标准之任何一项者,可诊断AS。
同时对该病例进行临床治疗后随访,以正规治疗后临床好转为支持依据。
本组21例致密性骨炎也首先以临床综合诊断为依据,以治疗后(鉴于大多数学者认为本病为低毒感染,故本组病例均行广谱抗菌治疗),症状缓解或消失为支持依据,而上述治疗前诊断均经6名高级职称医师(放射科2名、风湿科2名、骨科2名)共同讨论后做出。
现将本文所收集的两组病例中所反映出的特点分析如下:
3.1 共同表现:
临床症状:二者早期症状均轻微,甚至无症状,最常见的症状是下腰部痛。
影像方面:二者均可出现关节边缘的硬化。
3.2 不同表现:
临床症状:强直性脊柱炎下腰痛,可有轻度放射性坐骨神经痛,表现为开始时为间歇性,数月,数年后发展为持续性疼痛,常伴有晨僵,活动后减轻。
致密性骨炎表现为下腰疼痛较轻,疼痛不向坐骨神经方向放射,增加体力劳动后症状加重。
影像学:强直性脊柱炎时骶髂关节狭窄或闭塞,伴有局限性骨质疏松,有时可有新骨生成及下腰部韧带骨化等征象,而致密性骨炎的病变往往限于髂骨部,以髂骨的骨硬化为主,并不侵犯关节面,且骨硬化往往呈三角形,尖端向上。
本分析表明:强直性脊柱炎与致密性骨炎临床及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的区别,分析影像学表现,结合临床病史有助于两者的鉴别。
3.3 实验室检查:
本组强直性脊柱炎血沉增快者为95%,HLA-B27阳性者占89%,白细胞总数增高者为5.2%,而致密性骨炎血沉增快者14.3%,HLA-B27无1例阳性,白细胞总数增高者57%。
总之,强直性脊柱炎与致密性骨炎虽然在临床上发病部位邻近,临床表现类似,但综合应用临床体查、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6、7、8、9],对二者鉴别仍较容易,在此值的强调的是CT在二者的鉴别诊断中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参考文献]
①李景学,孙鼎元,骨关节X线诊断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二版.1996.365.
②孟济明,风湿病临床指南.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第一版.1997.212.
③陈炽贤,实用放射学.人民出版社第二版.1999.1024.
④曾庆除、陈肃标、刘沅、许杰州中华风湿病杂志1998、12、30;2(4):189~191
⑤Diwical aspects of the spiondyloar thropecthies Gladman DD Am J med sei (united states)oct 1998 316(4):p2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