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地理选修海洋内容解析

“海洋地理”内容解析

一、“海洋地理”结构分析

(一)“海洋地理”在高中地理课程中的地位

覆盖地球表面71%的海洋,是太阳系其它星球所见不到的最为独特地理景观。尽管月球表面上的某些区域,也被人类冠以“风暴海”等地名,但事实上那里连一滴海水也没有。海洋是云雨的故乡、生命的摇篮、资源的宝库、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第二空间”。随着世界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类对资源的需求与日俱增,人口、资源、环境问题进一步加剧,海洋环境的研究,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保护和管理,以及海洋教育已受到各国普遍重视。1978年以来,我国中学地理课程中曾几度试图加强海洋地理教育,终因开课的学期及课时太少等各种客观原因,而屡屡出现反复。

海洋地理是地理科学与海洋科学相互结合的一门综合性学科,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得到迅速发展,具有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技术科学相互交叉渗透的特点。海洋地理的研究对象除海洋水体外,还包括海岸与海底,其研究范围涉及到地球的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四大圈层。研究内容主要包括海洋地理环境、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海洋环境保护、海洋立法与管理以及海洋信息技术发展应用等。

我国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海疆辽阔,濒临太平洋与边缘海。根据1994年11月16日生效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和我国政府的主张,我国在“四海一洋”所辖海域面积达300万平方千米,相当于陆地面积的近1/3。

除了蕴藏丰富的海洋资源以外,辽阔的海域还是交通的通道、防御外敌入侵的天然屏障,开发利用海洋、发展海洋事业与中华民族的文明发展息息相关。特别是21世纪中叶,我国人口将达到15-16亿的高峰期,由于陆地资源人均占有量少,环境压力大,海洋客观上已成为我国后备资源基地及某些主要战略资源的接替区。大力发展海洋产业,是解决我国人口、资源、环境压力最现实、有效的途径之一。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沿海大国,国民经济要持续发展,必须把海洋的开发和保护作为一项长期战略任务。因此,对广大青少年学生开展海洋教育,在高中地理选修模块中开设“海洋地理”,从一开始起就得到政府部门以及教育界、科技界的普遍赞同与支持。再从国际上看,目前世界各国在加强海洋调查、研究和发展的同时,普遍重视培养国民的海洋意识。我国普通高中开设《海洋地理》选修课程,是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需要,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正如“旅游地理”模块并非只限定在旅游资源丰富地区学校选修一样,“海洋地理”模块也不仅仅局限于沿海省区各中学的高中生选修。除了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等方面规定的课程目标以外,“海洋地理”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要求达到的目标是:努力增强未来劳动者的海洋意识,重视对海洋资源开发与环境的保护,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重陆轻海”的传统观念,以及“靠海吃海”、酷捕滥垦等自私落后的观念,树立新的海

洋权益观、海洋经济观和海洋保护观以及爱海、护海、净海、养海的社会新风尚。

(二)“海洋地理”内部结构分析

“海洋地理”作为高中阶段地理课程中的一个选修模块,分为四大部分,每一部分都有相对独立的内容,但彼此之间又密切联系。其中:“海洋和海岸带”以探究海洋地理基础知识为主,强调海洋自然地理时空分布规律和主要形成原因。“海洋开发”多结合海洋资源开发实例,强调开发特点、现状及前景。“海洋环境保护”侧重理性分析、探究海洋环境问题的形成机制以及减灾防灾的对策措施,培养科学方法、科学决策能力,并将地理知识与技能升华为现代公民必备的环境价值观和珍爱环境的伦理观念。“海洋权益”试图从各国普遍关心的海洋维权问题入手,让学生初步接触到一些有关政治地理的基本内容,通过了解错综复杂的国际海洋斗争,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和爱国情感。

二、“海洋地理”“标准”解读

(一)学习目标及其内容选择

海洋是地球水圈的主体,是构成人类生存环境的基本要素,并通过影响地球气候,调节大气温度和湿度而直接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海陆位置、海岸线性质以及相对温和湿润的海洋气候等环境因素,对于民族特征、文化背景等人文素质以及国家对外政策的制定,也都会产生深刻影响。

本模块的学习目标与高中地理课程总体目标相呼应,考虑到作为一门新开设的地理选修课程,海洋地理在内容选择上主要围绕“探索海洋奥秘”、“开发海洋资源”、“保护海洋环境”和“维护海洋权益”方面,突出“学习有用的地理”,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

1.海洋和海岸带

主要介绍海洋地质地貌、水文、气候等有关海洋自然环境方面的基础知识,并通过对海岸带地区的自然景观及开发利用等问题的初步认识,关注海洋与陆地、海洋与人类生存与发展等更深层次问题的关注。这一部分主要内容包括海底地形成因及分布规律的解释;海水的基本特征,例如海水的理化性质、海水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等。海洋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主要是通过海水运动以及“海-气”相互作用实现。而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都是在“海-气”相互作用过程中出现的异常现象,它们对全球气候产生重大影响,甚至招致多种自然灾害。尽管它们的成因目前尚未完全探明,但有一点却是不容怀疑的,即地球圈层之间相互作用,海洋作为水圈的主体,在地球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学习海洋自然环境等内容,也为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提供了无穷的探索空间。在技能培养方面,“海洋和海岸带”的学习重在提高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2.海洋开发

海洋开发已经与原子能工程、宇宙空间技术一起,并列为当代的“三大尖端技术”①。海洋开发产业可分为传统海洋产业和新兴海洋产业。其中,海洋捕捞业、海洋运输业和海洋制盐业等为传统海洋产业,海洋增养殖业、海洋石油开采业、海洋旅游业及海洋药业等都属新兴产业。这部分容,主要是帮助学生了解海洋化学、生物、矿产资源开发,探讨海洋动力资源和空间的开发利用现状及前景,突出海洋资源开发的现实意义以及对人类未来生存与发展的重要价值,以增强对资源的保护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3.海洋环境问题与保护

海洋环境问题包括由自然因素形成的海洋灾害问题,例如风暴潮、海啸等,以及在人类活动产生的各种海洋污染、海洋生态破坏等环境问题。前者自古以来就时有发生,但在当时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对生命财产所造成的危害以及损失程度远不如现在强烈。近半个多世纪以来,随着沿海及海洋开发力度大大提高,特别是人类对近海环境及海洋中的某些资源过度开发,已酿成一系列严重后果,海洋环境保护问题刻不容缓地被提上议事日程。“海洋环境问题与保护”主要包括海洋灾害、海洋污染和海洋生态破坏的原因以及环境保护,突出人类在开发利用海洋过程中已经产生和正不断产生的各种问题,进而指明协调人类与海洋间相互关系,以及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正确途径。了解保护海洋环境和防止海洋污染的意义,有助于培养青少年建康的环境伦理和良好的地理行为。由于海洋环境保护问题涉及到自然、经济、社会、人文以及技术等方方面面,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在技能培养上,强调对学生综合分析能力的训练。

4.海洋权益

本部分内容主要是了解《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以及如何建立和维护国际海洋新秩序。由于1994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实施后,原属公海的1.3亿平方千米海域划归沿岸国家管辖,其面积略小于全球陆地总面积。由于管辖范围的不同,所占有的海洋资源与沿海国权益均发生重大变化,21世纪是人类的“海洋世纪”已成为共识。“海洋地理”模块是为适应时代发展而开设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将“海洋权益”单独列为一部分是完全必要的,以唤起对“蓝色国土”的热爱,提高未来公民的现代海洋意识。

(二)对“标准”要求的把握

1. 海洋和海岸带

(1) 观察海底地形图,运用海底扩张与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解释海底地形的形成和分布规律。

对本条“标准”,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把握:一是图形辨认,通过观察海底地形图,了解大陆架、大陆坡、海沟、海盆以及海岭等主要地貌类型及其形态特征;二是总结海底地形分布规律,即根据全球海底地形分布的不同部位及形态特征,可分为大陆边缘、大洋中脊、大洋盆地三大地形单元,其中,总长度约8万千米的大洋中脊,纵贯四大洋,其上伴有地震和火山活动;三是结合大洋中脊新生洋底不断扩展、在海沟处旧洋底向下俯冲并消亡,洋底“有生有灭”的实例,来解释海底地形形成和演化规律。

值得一提的是,对本条“标准”把握上,与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标准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义务教育阶段“知道板块构造学说……”一项,侧重于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科学方法的培养②,而高中阶段重在“解释海底地形的形成和分布规律”。

(2) 运用图表等资料,归纳海水温度、盐度的分布规律。

本条“标准”重在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地理图表,了解海水温度和盐度分布状态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其分布规律。欲达到“标准”中提出的要求,关键是选取合适的图表等资料,并在教学过程中善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发现规律。

我们知道,太阳辐射能在地表的差异,导致海洋水体的温度和盐度在分布上形成显著的时空分布规律。其中,海水温度分布包括表层海水温度的水平分布规律和不同海区海水温度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规律,可用“海洋表面平均水温分布图”以及沿着某一经线“不同观测站海水温度随深度而变化的曲线图”表示。

海水盐度分布也有水平方向与垂直方向上的变化规律,考虑到其垂直分布规律较复杂,这里主要要求学生掌握的是表层海水的盐度分布规律。由于表层海水盐度受到蒸发与降水、结冰与融冰、陆地入海径流量以及洋流等海水运动多种因素影响,因此,教材及教学中所提供的“海洋表面平均盐度分布”等图表资料,要能反映出全球表层海水盐度随纬度变化的三大特点,即:盐度从南北半球的亚热带海区,分别向两侧的高纬和低纬海区递减;赤道低盐度区位于赤道以北海域,南半球热带海域盐度略高于北半球同纬度海区;南纬40°至南极圈海域海水盐度高于北半球同纬度海区。

(3) 运用图表,分析“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响。

本条“标准”中提出的要求相对较高,重在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图表资料的能力,并在地理必修“标准”基础上对“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等较复杂的地理问题

进行综合分析,因此需要具备一定的知识背景和逻辑思维能力。

本条“标准”,对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要求,可从以下几方面把握。第一,“海—气”相互作用中,海洋是大气的水汽最主要源地以及热量源地,参与整个地表物质和能量平衡过程,并对全球天气和气候形成有深刻影响。由于海水不仅是地球巨大的贮热器,对大气温度起调节作用,而且在吸收太阳辐射能的同时,还在蒸发过程中发生能量及物质状态的转化。世界海洋每年约有45万立方千米海水被蒸发,海面蒸发产生的水

汽91%直接进行海上内循环,以降水形式重返海洋;9%的水汽参与海陆大循环,被大气输送到陆地上空,凝结成雨雪后降落,成为陆地淡水的来源并最终注入海洋。第二,“海—气”相互作用中,大气主要以风的形式向海洋输送能量。教学时可以用风海流作为案例,加以分析说明,并和必修模块内容标准“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相互呼应,引导学生加深对世界洋流分布规律的理解。第三,要求学生能通过图表分析,领会“海—气”相互作用的地理意义,以加深对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地球圈层间物质能量流动等基本原理的认识。

(4) 简述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及其对全球气候的影响。

本条“标准”是在上一条“标准”基础上的进一步延伸。即:要求进一步分析、探讨“如果在海—气相互作用出现异常情况下,对全球气候(特别是水、热变化)所产生的影响”。对于本条“标准”须重点把握两个问题:一是什么叫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二是通过读图等,综合分析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可能对全球天气和气候产生的影响。

(5) 说明波浪、潮汐、洋流等海水运动形式的主要成因及其作用。

海浪、潮汐和洋流是海水运动的三种主要形式。海浪通常指海洋中由风产生的波浪,包括风浪、涌浪和近岸波等,其中风浪是最常见的一种波浪。潮汐是海水在月球和太阳引力作用下发生的周期性涨落现象。有关洋流的分布规律以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在必修模块“地理1”的“标准”中也有要求,这里主要是具体了解风海流、补偿流和密度流的成因以及洋流对地理环境的作用和影响。

本条“标准”,重在分析海水运动各种不同成因的基础上,说明其对地理环境的作用及影响。可与本课程中的其它“标准”相互结合,例如“潮汐能、波浪能等的特点,以及海洋能的开发前景”等。完成“标准”中提出的要求,无须面面俱到,可通过案例分析,提高学生的学科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并让学生初步学会对地理现象作出有条理性的、符合逻辑和尽可能周密的合理解说。

(6) 运用地图及景观图片,概述海岸的主要类型和特点。

本条“标准”强调“运用地图及景观图片……”,目的显而易见,是为了有助于学生从地图上反映海岸轮廓的图形以及海岸景观图片等入手,在培养学生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降低难度。对于本条“标准”着重把握两点。首先是认识主要类型及特点。根据对海岸塑造的主导因素和物质组成,海岸大致可分为以下类型①:侵蚀性海岸棗这类海岸曲折多湾、常见怪石嶙峋的海蚀地形,如我国的浙江、福建多这类海岸;断层海岸棗我国台湾岛东部,岸壁陡峭,长360千米,有的地方高达1800米,是世界上最高的断层海岸;泥沙质海岸棗主要由堆积作用形成,我国各大河如长江入海口附近海岸,这里潮汐作用强烈;三角洲海岸棗如我国黄河的扇形三角洲等;生物海岸棗分布在南北回归线

附近至赤道的浅海区,又分为珊瑚礁海岸和红树林海岸,我国的广东、广西和海南岛有这类海岸。

第二,在地图及景观图片的运用能力方面,除了要求学生从景观图片上辨别典型的海岸类型外,还要求其能够通过阅读较大比例尺地形图,分析判读岩岸和沙岸,以及根据图例和地理位置特点判读珊瑚礁海岸等生物海岸。

此外,教师还可从海岸类型的不同特点,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其形成条件、主要过程、发展变化的方向,以及因地制宜开发利用的前景等。为落实下一条“标准”作铺垫。

(7) 列举海岸带开发利用的主要方式。

海洋和陆地相互接触和彼此作用的地带,称为海岸。海岸在地图上呈线状,所以称作海岸线。实际上海岸并不是一条线,而是一条具有一定宽度的地带。它是海、陆交接的地带,包括一定宽度的浅海区和陆地区,其地理位置优越、资源丰富、环境特殊,是人类开发利用活动密度最大、矛盾最多的地带,环境压力比陆地或海洋地区都大得多。例如,美国有40%人口、40%以上劳动力集中在海岸带地区,大部分鱼类产卵场、有上亿人次娱乐的水上娱乐场、海运系统的活动基地等也都在这一地带。

在我国,1980~1986年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时曾经规定,海岸带的范围特指从海岸线算起,向陆域延伸10千米、向海域延至-10~-15米等深线的区域。而在我国社会经济调查统计中,则把沿海占有海岸线的县级行政单位或市的市区,作为海岸带的陆域范围。这一个狭长的“黄金地带”,起着对外、对内两个辐射作用,它既是把新技术从沿海向内地转移的枢纽,又是我国外贸出口的基地。特别是从海洋开发和向海洋进军方面来看,我国的海岸带既是前沿阵地,又是后勤供应基地。

我国沿海地区现有4亿多人口,其工农业总产值达全国的60%,从经济发展战略和我国海岸带实际情况来看,当前主要围绕海港和城镇体系建设,发展海洋运输业、临海工业、创汇农业、海水增养殖业,以及滨海旅游和其他产业。

对于本条“标准”,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把握。一是了解海岸带与海岸的联系与区别以及它所包括的范围。二是了解海岸带的生产活动,除了通称的海洋产业之外,还包括陆地上的农业和临海工业等。三是认识海岸带作为一个特殊区域,对其开展研究、加强保护和实施综合管理的重要性。沿海地区的学校,可结合当地海岸带开发利用的实际,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

(8) 运用资料,说明海平面变化对海岸带自然环境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影响。

本条“标准”中所讨论的海平面变化,主要是指因气候变暖而导致的全球范围内的海面上升变化。它是一种渐进性的海洋灾害,对沿海地区带来的灾害显而易见。一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把握“标准”:

首先是海平面变化淹没的土地。全世界40多个岛国,大多地势较低,将面临淹没

的危险。世界各国经济发达、人口最集中的沿海地区成为重灾区。研究表明,当海平面上升1米以上,纽约、伦敦、威尼斯、曼谷、悉尼、上海等城市都将面临灾难,我国沿海将有12万平方千米土地被淹,7000万人口被迫内迁。

第二是海岸侵蚀和海洋气象灾害加剧。海洋侵蚀,海岸后退,给海滩旅游休闲地带来灾害性后果。由于海平面上升的主要原因是全球气候变暖,气温上升和大气中水汽含量增加,助长台风、暴雨、风暴潮强度加剧,使原有设计的海堤、防潮闸等工程达到防灾标准,灾情加重。

第三是盐水入侵,水质恶化,资源和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海水入侵,地下水位上升及水质恶化以及土地盐碱化等,导致资源和生态环境破坏,依靠地下水供水的沿海城市面临新的困难。此外,海平面上升还改变了某些生物种群溯河洄游的路线,进而影响种群的正常生长。

应对全球海面上升的策略不外三种:一是不惜代价地修筑和加高、加固海堤,严加防范;二是避其锋芒而后撤,放弃现有沿海地区;三是加强环境保护,降低温室气体排放量,减缓全球气候变暖。

关于本条“标准”的教学,教师还可采取课堂讨论或“小论文”交流等形式,运用地理学基本原理和实际案例,在引导学生分析、说明的同时,培养其正确的的环境伦理和价值判断能力。

2. 海洋开发

(1) 说出海水资源、海洋化学资源、海底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特点和现状。

本条“标准”中所涉及到的大多为开发历史较为悠久的海洋自然资源。例如,海水制盐在我国至少已有5000多年历史,从福建沿海考古出土文物中发现的海水煮盐工具,即是明证。春秋战国时期,制盐业已相当发达,地处山东半岛的齐国曾号称“盐乡”并专设盐官,煮盐为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滨海砂矿也具有分布广、矿种多、储量大、开采方便、易于分选、开发投资相对较少等特点。其中,锡矿砂是人类最早从海洋中开采的矿种之一,其产量大而开采成本往往低于陆地。

海水中蕴含有80多种化学元素,被誉为地球上“最大的液体矿床”。广义的海水资源包括海洋化学资源(亦称“海水化学资源”)据估算,全球海水总体积13.7亿立方千米,除水资源以外,各种盐类总量高达5亿亿吨,是人类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化学资源宝库。

海水资源开发,一是海水制盐和以海盐为原料的盐化学工业;二是海水其它化学元素的提取;三是海水淡化;四是海水直接利用。我国盐田分布广泛,海盐生产自然条件优越,产量居世界第一。

海底矿产资源按矿床的成因、分布状况等可划分为滨海砂矿、海底基岩矿和深海沉

积矿三大类。海底基岩矿是指赋存在海底松散沉积层以下、固结岩层中矿产资源,主要有石油、天然气以及煤矿、铁矿等,以海底石油和天然气开采最为重要。水深2000-5000米以下海底锰结核和多金属热液矿床,是最引人瞩目自生性矿产资源,未来将成为人类金属资源稳定的供给来源。

对本条“标准”中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特点和现状”的把握,应同时包含两层意思:一是作为传统产业的开发利用特点和现状;二是作为新兴产业的开发利用特点和现状,应在教学中予以注意。以海水直接利用为例,传统意义上的利用是作为海水养殖、种苗贩运、海产品洗涤、海上消防用水、工业冷却水及冲厕等环卫用水。在海洋新兴产业中,海水直接灌溉潜力巨大,国外用海水直接灌溉的农作物品种已有西红柿、白菜、甜菜和苜蓿等,我国也已利用生物技术将红树抗盐物质导入陆生生物,提高了作物的耐盐能力,并成功地获得豇豆、西红柿、辣椒等蔬菜的第三代果实。又如,海底石油、天然气开采,深海锰结核和多金属热液矿床勘探、开采、贮运及加工冶炼等,均属新兴的高新技术产业,其发展将推动冶金、机械、电子、自动控制、定位与通讯导航、海底潜水与打捞、环境监测、灾害预报等一系列工程技术和产业、事业的发展。

(2) 说出潮汐能、波浪能等的特点,以及海洋能的开发前景。

对于“说出潮汐能、波浪能等的特点,以及海洋能的开发前景”这条“标准”,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把握:

第一,海洋能资源是指蕴藏在海水之中的各种可再生性自然能量,主要包括由海水运动而产生的潮汐能、波浪能、海流能以及热带海域上下层海水之间形成的海水温差能、海水与入海淡水之间的盐度差能等。其中,潮汐能是我国蕴藏量最大的海洋能资源,主要集中在浙江、福建等省狭窄的海湾及沿海河口区。波浪能是由海面上气压场、风场变化等产生的波浪所蕴藏的势能和动能,在海域分布基本上与风力资源一致,我国以台湾海峡附近最为丰富,其次是浙江、广东、福建、山东沿岸。“标准”从我国当前对海洋能特点及开发利用现状出发,着重强调的是潮汐能和波浪能。

第二,海洋能种类多、分布广、蕴藏量巨大,即使反复使用也不会消亡或退化,是人类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海洋资源,且开发利用不耗费燃料、不污染环境、不淹陆地面积。其中,利用海水温差能等发电,还具有不受当时水文气象条件影响、可连续供电优点。

第三,由于海洋能分布不均、密度小、能量多变且不稳定,加之能量转换率低、海洋自然条件严酷,也都直接导致开发技术复杂、成本昂贵,投资风险大,目前在经济上尚无法与常规能源竞争。然而,作为与陆地常规能源相互补充的新能源,海洋能开发特别是对于促进海岛及沿海地区经济繁荣、环境保护,缓解煤炭、电力供应紧张,减轻能源运输压力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四,由于当今世界陆地常规能源日趋短缺和人们对环境污染问题的强烈关注,海

洋能源作为清洁的新能源,其开发利用已越来越受重视,并且被列入未来海洋开发中的一个重要的新领域。目前世界上潮汐能发电已初具规模,波浪能发电装置的研制已达到实用化水平。在建造大功率海洋能电站方面的主要困难是设备过于庞大,施工难度大,造价昂贵,管线及发电设备易受海水腐蚀及生物附着等影响,管理和维修不方便等。随着科技不断进步,未来海洋能开发利用必将会有重大突破。

考虑到学生的基础知识和接受能力,在编写教材和教学时,应多结合一些海洋能开发的成功实例,对涉及到工程技术中的一些较复杂的原理,可引导感兴趣的同学课后思考。

(3) 运用资料,说明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在本条“标准”中,学生主要应了解四个方面内容:

第一,海洋生物资源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食物、药物以及生活中所需要的其它物质,其开发利用弥补了陆地水产品不足并对改善人类饮食结构起重要作用。

第二,海洋生物资源属可再生性自然资源,其更新速度取决于自身繁殖能力和外界环境条件。海洋渔场具有明显的地理分布规律,其资源储量有限但生产潜力无限,只要人类有计划、有限度地合理利用和加强保护,就可以保持永续利用。

第三,海洋生物资源开发中的存在的问题很多。例如,重捕捞轻养护,资源逐年衰退;海域污染加剧,生态环境日趋恶化;不合理工程建设危害海洋生物栖息环境等。

第四,针对上述问题所采取的对策措施,主要有控制近海捕捞,强化资源保护;发展海水养殖,实行“耕海牧鱼”以及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等。

在教学中,第一、二两个问题主要是为“说明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作铺垫,无须展开。另外,对于“标准”中所说的“资料”,可以是文字、地图和地理统计图表等书面资料,也可以是学生的第一手资料,如:通过走访当地渔民、参观水产养殖场等活动;结合媒体报道,讨论“伏季休渔”、“拓展外海、远洋、极地捕捞渔业”等“热点话题”;等等。

(4) 举例说明开发利用海洋空间的重要性及其主要方式。

对于“举例说明开发利用海洋空间的重要性及其主要方式”,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把握:

第一,海洋空间资源是指海洋水体所占据的广阔空间,一般包括海岸带、海上、海水中和海底4个部分。海洋空间利用具有不与农争地,无须移民搬迁,以及水下自然环境相对稳定,适于仓储等优点。

第二,人类对海洋空间资源的开发利用已有很久的历史。传统的海洋空间利用方式,多限于海上运输、海港建设、围海造陆等,开发活动大部分集中在沿岸及近海浅水区。随着现代高新技术的应用和海洋国土开发的深入,人类对海洋空间开发利用能力大为增

强。

第三,从地理学角度,认识海洋空间资源开发的意义和难点所在。海洋空间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第二空间”,但那里自然环境十分严酷。人类在海上活动要抗御多变的海水运动和海洋气象灾害,深海活动要应对黑暗、高压、低温、缺氧环境。另外,海水的腐蚀性、海洋生物附着性及海冰破坏性等,均对工程设施结构和材料提出严格要求,并直接导致开发技术复杂、造价昂贵。因此,现代海洋空间开发对科技和资金依赖性大,属高投入、高风险、高技术的新兴产业。

在教学中可引导学生收集有关图片资料,例如跨海大桥、海上机场、人工岛、海上城市、海上工厂、海底隧道、海底电缆、海底仓库,海滨浴场、海洋公园和水下观光设施等,展示现代海洋空间开发的成果。并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各种形式,畅想未来海洋空间开发。

(5) 简述海洋旅游业的现状及发展前景。

对于“简述海洋旅游业的现状及发展前景”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把握:

第一,海洋自然景色变幻无穷,加之空气清新并含有一定数量的臭氧等,开展疗养度假、观光、娱乐以及海上运动等旅游活动,有利于促进人体身心健康。海洋旅游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并且为沿海居民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和经济收入,同时还带动了当地相关产业的发展。

第二,海洋旅游业属海洋新兴产业,包括滨海旅游业和海上旅游业。前者是海岸带开发的重要内容之一。我国海岸线漫长,海岸类型多样,气候适宜,以及文物古迹众多,具有发展滨海旅游的良好条件。后者在我国刚刚起步,发展潜力巨大。

第三,发展海洋旅游业要因地制宜。由于海洋资源具有提供多种开发用途的多宜性特点,其使用价值的大小也是可变的。例如,海滨地区既可建旅游码头和旅游度假村等旅游设施,也可以兴建输油港或发展水产品加工、海水养殖等,因此在开发中要依靠科技,从全局出发,在海洋开发的多种用途之间决定取舍,确定资源开发的优先次序,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力求使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在生态环境允许范围内有序进行,以谋求人类与海洋环境的协调,创造海洋开发的最佳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

3. 海洋环境问题与保护

(1) 分析风暴潮、海啸的成因,说出其危害及应对措施。

海洋灾害是指因海洋环境发生异常或剧烈变化,而导致海上或沿海地区发生的自然灾害。例如,台风、巨浪、风暴潮、海冰、海雾和海啸等都属海洋自然灾害。

本条“标准”的要求较高,属于对海洋自然灾害“分析”层次。风暴潮和海啸是对人类活动危害十分严重,从表面现象上看,两者都是短时内海水暴涨,破坏性巨浪导致海岸

地带发生的一系列严重自然灾害。但由于两者成因不同,应对方法也不相同。风暴潮属气象灾害,多发生在热带、温带气旋频繁的地区。而海啸则是由海底地震等地质灾害引发的。一般当地震震源深度小于20-50千米,里氏震级大于6.5级时才发生海啸。目前虽然还无法直接控制这两种严重海洋灾害发生,人类所能做到的只是争取尽早准确地作出预测预报,以便采取措施避其锋芒和减小损失。例如,当得知风暴潮即将来临的消息,就迅速通知作业船只转移至安全的避风港。而一旦收到海啸发生的警报时,则应尽快将船只驶向宽阔深邃的外海海域

(2) 运用资料,说出海洋主要污染物的来源及其对海洋环境产生的危害,简述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主要对策。

海洋污染是指人类直接或间接地将物质或能量引入海洋环境,而造成的有害影响。其主要特点是污染物的来源广、持续性强、扩散范围大、防治困难。由于海洋污染一般需要很长的积累过程,短期内不易发现,一旦造成污染,则需长期治理才能消除影响且耗资巨大。海洋污染物按其性质以及对海洋环境危害方式,主要包括海洋石油污染、重金属污染、有机质和营养盐污染以及放射性污染、病原体污染和海洋热污染等。其中,我国近海污染源物依次是工农业生产及城镇生活污水等有机物质,无机氮、无机磷等营养盐类,石油及各种石油制品,汞、镉、铅、锌、砷等重金属元素。

海洋主要污染物的来源是陆地。据估计,我国海洋总污染量80%来自陆地,对海洋环境造成的危害,主要包括损害海洋生物资源、危害人体健康、妨碍捕鱼及海水养殖业等各种海洋生产活动以及损害海水质量、减损海洋及海滨环境优美等。

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对策主要有:减少入海污染物和实行无害排放;贯彻开发与保护协调发展原则;加强海洋环保研究和科技投入;健全海洋法规,加强监测监视,严格依法办事;开展海洋环保宣传教育,提高公民素质;加强国际合作,共同保护海洋环境等。

落实本条“标准”的关键之一,是善于收集和选取现实生活中典型、生动的资料并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自己有话可说”和“可用自己的话说”,尤其是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有所收获,而不是由教材编写者或教师归纳总结出几条来要求学生记住。

4. 海洋权益

(1)区别内水、领海、毗连区、大陆架、专属经济区和公海等概念。

海洋权是国家主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所包涵的内水及领海主权、海域管辖主权和主权权利等,都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安全利益和发展利益。1994年11月16日生效的《联合国海洋公约法》(以下简称《公约》),打破了数百年来将世界海洋划分为“领海”和“公海”的传统二元结构,建立起多元结构的海洋新制度。它使沿海国200海里以内海域逐步国土化,并为沿海国海域管辖权利和海洋资源的主权权利不受侵犯提供了法

律依据。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产生后形成了一些名词、概念,如国家主权管辖的内水水域、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大陆架等,它们必须根据国际海洋法规定和本国政府的主张确定,也有人称其为海洋国土、蓝色国土。

本条“标准”,不要求学生死记硬背严格意义上国际海洋法条文,主要是在理解其基本内容的基础上,区别沿海国家从领陆到公海,各部分管辖海域的名称、范围以及法律地位的变化。例如,沿海国对其内水和领海享有“完全排他性主权”;而在其主权管辖范围内“不享有完全排他性主权”的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虽然所有国家享有航行、飞越、铺设海底电缆和管道等自由,但不得从事危害沿海国主权、安全和国家利益的活动。

又如,《公约》中规定的公海,是“不包括在国家的专属经济区、领海或内水、或群岛国的群岛水域内的全部海域”。公海属全人类的共同财富,供包括内陆国的所有国家平等地共同使用。在公海上,各国都享有航行、飞越自由,铺设海底电缆、管道、建造国际法所容许的人工岛屿和其他设施的自由,捕鱼以及科学研究的自由。各国对于公海上的海盗行为、走私毒品等罪行,都可依法行使管辖。公海向国际共同管理的方向发展,以正确理解“公海自由”的含义。

再如,国家管辖范围以外的深海洋底及其底土或各国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以外的深海洋底及其底土,被称为国际海底。国际海底及其资源是全人类共同继承的财产,其所有开发活动受有关国际机构管理。各国对国际海底以及极地地区等也都享有权益。

(2)根据有关资料,归纳我国海洋国情的基本特点,说明维护我国海洋权益的重要意义。

对于本条“标准”可从以下几方面把握:

一是海洋国情,特指具有海洋地理环境特点的国情。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沿海大国,从我国海洋国情的实际出发,不仅有利于制订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有针对性的方针政策,而且有助于对学生进行有具体内容的爱国主义教育,并在正确认识我国海洋国情的基础上,树立中华民族未来生存与发展的危机感和责任感。

二是有关我国海洋国情的资料很多。例如,海洋资源绝对数大,但人均占有量低;海洋开发相对粗放,开发总体水平偏低,海洋传统产业至今仍占主导地位;海洋灾害日趋频繁多样,海洋生态环境面临巨大压力等,都是我国现阶段海洋国情的基本特点,要善于总结归纳。

三是我国的管辖海区,在地理形势上具有相对封闭性。例如,如大陆版图以东被千岛群岛、日本列岛、台湾岛、菲律宾群岛等构成的岛链所环锁,海域相对封闭,大陆与外洋的联系主要靠海峡。“宝岛”台湾,既是大陆岸线的重要屏障,又是直面太平洋最重要的唯一通道,对于国防,尤其是海上战略地位至关重要,实现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意

义十分重大。另外,我国管辖海域的形势十分严峻,岛礁被外国非法侵占,资源遭掠夺,约1/3的管辖海域面临被瓜分的危险,捍卫海洋权益的任务十分艰巨。1996年我国政府批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决定中,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将与海岸相向或相邻的国家,通过协商,在国际法基础上,按照公平原则划定各自海洋管辖权的界限。”我国的基本立场,一是友好协商,以协议方式妥善解决历史遣留问题;二是坚决反对别国侵占我国海洋权益的行为。

四是联系学生的实际,进行思想教育。我国从地理条件来看是一个海洋大国,拥有较丰富的海洋资源,但从意识层面来看,我国国民的海洋意识和海洋进取精神淡薄,以致在观念上远离海洋,这也是我国当前海洋国情的基本特点。例如,一项调查表明许多大、中学生不知道我国拥有300万平方千米管辖海域。历史和现实都已证明,世界上的强国都是海洋国家,都十分重视海洋的权益,海洋的开发、利用、保护与管理。值得强调的是,海洋国情教育必须实事求是地反映祖国的海洋面貌,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认识海洋自然环境的优缺点以及海洋开发中取得的成就和存在问题,应在大量地理事实材料的基础上,在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对比中,概括出我国海洋国情基本特点。

(3)举例说出建立和维护国际海洋秩序的重要性。

对本条“标准”,我们可从历史与现实两个方面来把握:

首先,从历史情况看,人类社会早期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海洋作为一个神秘空间而令人望洋兴叹,海洋与阳光、空气一样,被视为共有之物。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欧洲一些早期航海国家,从维护本国安全及海上权益出发,提出“领海”概念。起初,人们往往以站在海边,“目力所及的地平线”作为领海宽度。18世纪提出“以大炮射程作为领水宽度”的设想,那时大炮的射程大约相当于3海里。此后西方海洋军事强国大多接受领海宽度为3海里,有些国家还以此强加于人。但也有许多国家认为,各国都有权根据本国地理特点、经济发展、国家利益和安全的需要,宣布本国领海宽度,因而各国确定的领海宽度从3海里至200海里不等。另一方面,少数西方海洋军事强国曾利用海上武力威胁、侵略别国,掠夺财富,凭借海上武力称霸海洋,根本无海洋秩序可言。

再从现实情况来看,20世纪50年代随着各国经济发展对资源需求的激增,以及开发技术的迅速提高,一场世界性的“海洋热”悄然兴起。与历史上以军事和航海贸易原因为主的海洋斗争不同,新的国际海洋权利斗争更趋错综复杂,并且带有浓厚的资源色彩。《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为当代海洋秩序奠定了基础。①例如,《公约》正式确定领海宽度12海里,打破多年来西方大国强加于人的3海里领海制度。200海里专属经济区制度的建立,使许多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免遭强权政治侵害,并为

主权国维护对其专属经济区享有主权权利和管辖权提供了国际法律依据。再如,将公海作为“全人类共同继承的财产”,由国际社会集体管理,在有效维护人类社会的共同利益等方面具有积极意义。当然,《公约》在解决各国间长期争论的领海宽度等问题的同时,但也引发不少新的矛盾。例如,有些国家之间专属经济区重叠,特别是对一些岛礁主权的争端,已成为“热点”问题。

21世纪是人类开发利用海洋的新世纪,我们要珍惜和维护得来不易国际海洋新秩序。因为根据《公约》确定的国际海洋法律原则,维护海洋健康,保护海洋环境,确保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海上安全,是人类共同遵守的准则和共同担负的使命。一方面,随着国家主权意识、民族意识和海洋意识的增强,西方大国任意宰割别国的历史已一去不复返。另一方面,如果一国控制海上活动的能力弱、“有海无防”,就无法有效地维护国家主权和海洋权益。使学生感悟到,对于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海洋维权必须建立在增强国力的基础上,因此,发展仍是“硬道理”。

高三地理选修海洋内容解析

“海洋地理”内容解析 一、“海洋地理”结构分析 (一)“海洋地理”在高中地理课程中的地位 覆盖地球表面71%的海洋,是太阳系其它星球所见不到的最为独特地理景观。尽管月球表面上的某些区域,也被人类冠以“风暴海”等地名,但事实上那里连一滴海水也没有。海洋是云雨的故乡、生命的摇篮、资源的宝库、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第二空间”。随着世界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类对资源的需求与日俱增,人口、资源、环境问题进一步加剧,海洋环境的研究,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保护和管理,以及海洋教育已受到各国普遍重视。1978年以来,我国中学地理课程中曾几度试图加强海洋地理教育,终因开课的学期及课时太少等各种客观原因,而屡屡出现反复。 海洋地理是地理科学与海洋科学相互结合的一门综合性学科,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得到迅速发展,具有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技术科学相互交叉渗透的特点。海洋地理的研究对象除海洋水体外,还包括海岸与海底,其研究范围涉及到地球的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四大圈层。研究内容主要包括海洋地理环境、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海洋环境保护、海洋立法与管理以及海洋信息技术发展应用等。 我国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海疆辽阔,濒临太平洋与边缘海。根据1994年11月16日生效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和我国政府的主张,我国在“四海一洋”所辖海域面积达300万平方千米,相当于陆地面积的近1/3。 除了蕴藏丰富的海洋资源以外,辽阔的海域还是交通的通道、防御外敌入侵的天然屏障,开发利用海洋、发展海洋事业与中华民族的文明发展息息相关。特别是21世纪中叶,我国人口将达到15-16亿的高峰期,由于陆地资源人均占有量少,环境压力大,海洋客观上已成为我国后备资源基地及某些主要战略资源的接替区。大力发展海洋产业,是解决我国人口、资源、环境压力最现实、有效的途径之一。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沿海大国,国民经济要持续发展,必须把海洋的开发和保护作为一项长期战略任务。因此,对广大青少年学生开展海洋教育,在高中地理选修模块中开设“海洋地理”,从一开始起就得到政府部门以及教育界、科技界的普遍赞同与支持。再从国际上看,目前世界各国在加强海洋调查、研究和发展的同时,普遍重视培养国民的海洋意识。我国普通高中开设《海洋地理》选修课程,是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需要,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正如“旅游地理”模块并非只限定在旅游资源丰富地区学校选修一样,“海洋地理”模块也不仅仅局限于沿海省区各中学的高中生选修。除了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等方面规定的课程目标以外,“海洋地理”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要求达到的目标是:努力增强未来劳动者的海洋意识,重视对海洋资源开发与环境的保护,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重陆轻海”的传统观念,以及“靠海吃海”、酷捕滥垦等自私落后的观念,树立新的海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2《第三章 海洋水体 第一节 海水的温度和盐度》_7

《海水的温度和盐度》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浩瀚的海洋,被誉为生命的摇篮、资源的宝库。海洋既是人类未来发展的重要空间场所,也是影响地理环境发展演化的重要因素。随着人都的增加,人类越来越深刻的认识到了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拓展生存空间,开发海洋资源势在必行,为此我们首先要认识海洋。 就我们的学习而言,短期的目标是高考,面对新高考,新版人教版一包含这部分内容是大势所趋,出题的几率很大。命题方向会结合各种图形考察海水的温度和盐度,也会结合时事热点考察海洋资源的分布和海洋环境问题。 海水的温度和盐度是表示海水性质的重要指标,也是区分不同性质洋流的重要标志,这是这节课的重点内容。海水的温度及分布是海水热量特征的直接表现,海水的盐度则与海水的大规模流动有关, 表层海水盐度与当地的降水、蒸发及河流注入等因素关系密切。通过对海水理化性质的分析, 可以为后面的海洋开发和海洋环境问题与保护奠定基础。因此, 本部分内容是海洋地理的最基础部分。 本内容设置多种图片、视频和情景,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给中学生树立正确的海洋观念,正确理解人类与海洋的相互关系,增强现代海洋意识,促进海洋可持续发展,也可以提高学生对区域认知、图文转换和地理综合思维等能力。 另外, 在学习的过程中本部分内容与物理学科有一定联系, 体现了地理学 科的综合性。 二、学情分析 泉州市沿海城市,学生对海洋都有一定的认知,从生活联系理论,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之前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具备了太阳辐射、大气的受热过程以及水循环等相关知识, 理解本节内容应该难度不大, 但读图、析图能力还是有所欠缺,对规律的认识总结能力不足,对于水体的相态变化与热量的吸放关系, 还需要做一定的物理知识的铺垫, 同时对于影响盐度分布的全球气温和降水因素, 必须要作图形补充, 结合影视材料,创造自主学习氛围才能使学生对本节内容的认识更加完整。 三、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海水的温度及盐度概念;识记海水的温度、盐度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培养学生运用图表分析问题的能力, 提升图文转换能力。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相应的地理图表、案例以及生活情境,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发现规律, 归纳总结, 提升思维总结能力;通过与物理、化学学科间的综合联系, 分析、理解影响海水温度和盐度的因素, 提升综合思维素养。

高考二轮复习 地理选修二 海洋地理考纲解读

海洋地理

专题一海洋和海岸带 一、海底地形 1.海底主要地貌类型。(p16-17) 海底地形:从大陆边缘到大洋中心,海底地形分成大陆架、大陆坡、洋盆和洋中脊等主要类型。 大陆架:①陆地向海洋的自然延伸,水深200米以内。②宽度从低潮线向海洋延伸至坡度显著增大地方为止,平均75千米。③油气资源、渔业资源丰富。 大陆坡:①大陆架向外延伸形成的陡坡。②水深:200—4000米、宽度十几---几百千米。③最绵长最壮观的斜坡。 岛弧:大陆和洋盆之间呈弧形分布的岛屿,太平洋西部海域最为典型。 海沟:岛弧的外围伴生的狭长而深凹的海沟,海洋中最深的地方。 洋盆:大洋底的主体,占海底一半;地形平坦;地壳活动稳定;水深:4000---6000米 洋中脊:最长的海底山系;海洋地壳的诞生地—板块的生长边界;分布:太平洋—大洋东部、大西洋---大洋中部、印度洋----人字型分布大洋中部 2.海底扩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 (1)海底扩张学说 海底扩张说认为,大洋底部地壳不断生成一扩张一消亡的过程,是地幔中物质对流的结果。洋中脊是洋壳在地幔物质对流上升的托顶作用下形成的。洋中脊也是洋壳的诞生处。地幔物质从中脊的顶部裂谷带涌出,冷却凝结形成新的洋壳。新洋壳不断生长,随着地幔物质的对流向两侧推开,海底不断扩张形成洋盆。即洋中脊和洋盆是洋壳形成与扩张的产物。 (2)板块构造学说

全球岩石圈划分为六大板块;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板块(包括澳洲)和南极板。其中除太平洋板块几乎全为海洋外,其余五个板块既包括大陆又包括海洋。此外,在板块中还可以分出若干次一级的小板块。一般说来,在板块内部,地壳相对比较稳定,而板块与板块交界处,则是地壳比较活动的地带,这里火山、地震活动以及断裂、挤压褶皱、岩浆上升、地壳俯冲等频繁发生。 3.海底地形的形成和分布规律 (1)洋壳的形成与海底地形 海底扩张说认为,大洋底部地壳不断生成一扩张一消亡的过程,是地幔中物质对流的结果。洋中脊是洋壳在地幔物质对流上升的托顶作用下形成的。洋中脊也是洋壳的诞生处。地幔物质从中脊的顶部裂谷带涌出,冷却凝结形成新的洋壳。新洋壳不断生长,随着地幔物质的对流向两侧推开,海底不断扩张形成洋盆。即洋中脊和洋盆是洋壳形成与扩张的产物。 (2)洋壳的消亡与海底地形: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相互碰撞时,大洋板块密度大,位置低,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俯冲地带形成海沟、岛弧和海岸山脉。 二、海水温度与盐度(p24) 影响水温的因素:太阳辐射、洋流、海陆分布、深度 海水热量的收入和支出:收入主要是太阳辐射,支出主要是海水的蒸发。收支基本平衡,但不同季节,各个海区收支并不平衡,低纬度海区收入大于支出,中高纬度海区支出大于收入

高中地理涉及到的海洋地理知识点归纳

高中地理涉及到的海洋地理知识 点归纳 海洋地理(选修) 1、海底主要地貌类型 l 从大陆边缘到大洋中心,海底地形依次为大陆架、大陆坡、洋盆和洋中脊 l 大陆架:分布在大陆边缘的浅海地区。 l 大陆坡:分布在大陆架的外缘。洋盆、海沟、海岭分布在大洋底。 2、海底扩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 l 海底扩张学说认为:大洋底部地壳是不断生成——扩张——消亡的过程,是地幔中物质对流的结果。洋中脊是地壳的诞生处,新洋壳不断生长,随着地幔物质的对流向两侧推开,海底不断扩张形成洋盆。 l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岩石圈是由板块构成的,形成六大板块。板块内部相对稳定,很少发生变形,板块边界则是全球最活跃的构造带。 l 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在交接处碰撞,大洋板块因密度大,位置较低,向大陆板块俯冲至地幔,洋壳在高温作用下融为岩浆。

l 板块的俯冲带动洋底下倾,陷落,形成了地球表面最洼的地方——海沟。如太平洋西部的马里亚纳海沟 l 大陆板块受挤上拱,隆起形成岛弧或海岸山脉。如亚洲东部的库页岛、日本群岛、台湾岛、菲律宾群岛等 l 在陆地上会形成海岸山脉,如北美洲西海岸的落基山脉、南美洲西海岸的安第斯山脉。如果是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相碰撞,都比较坚硬,则形成高大的山脉。如喜马拉雅山脉就是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相碰撞产生的。 3、海底地形的形成和分布规律 l 板块在进行碰撞挤压,板块边界处于消亡状态。如果是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相撞挤压,一软一硬,在海上就会形成深海沟,;在海陆交界处会形成岛弧或弧形列岛,; 4、海洋表层温度的分布规律 l 海洋表层的温度状况是低纬度海区的水温高,高纬度海区的水温低;在同一海区,夏季的水温高些,冬季的水温低些;与同纬度海区相比,有暖流流过的海区,水温高些,有寒流流过的海区,水温要低些。 5、不同海区海水温度随水深的变化规律 l 海洋在垂直方向上,由于太阳辐射首先到达海水表面,海水导热率又很低,海水的温度随深度增加而递减,只是在表层海水以下,海水温度随水深变化不大,特别是1000米以下的水温变化很小,经常保持着低温状态。 6、海洋表层盐度的分布规律

高中地理选修二海洋地理知识点归纳

高二地理选修2 海洋地理 教学目标: 一、海洋与海岸带 1、海底地形的形成与分布规律 2、海水温度、盐度的分布规律 3、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响 4、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及其对全球气候的影响 5、波浪、潮汐、洋流等海水运动形式的主要成因及其作用 6、海岸的主要类型与特点 7、海岸带开发利用的主要方式 8、海平面变化对海岸带自然环境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影响 二、海洋开发 1、海水资源、海洋化学资源、海底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特点与现状 2、潮汐能、波浪能等的特点以及海洋能的开发前景 3、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4、开发利用海洋空间的重要性及其主要方式 5、海洋旅游业的现状及发展前景 三、海洋环境问题与保护 1、风暴潮与海啸的成因、危害及应对措施 2、海洋主要污染物的来源及其对海洋环境产生的危害,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主要对策 四、海洋权益 1、内水、领海、毗连区、大陆架、专属经济区与公海等概念的区别 2、我国海洋国情的基本特点与我国维护海洋权益的重要意义 3、建立与维护国际海洋秩序的重要性 本讲重点: 1.海底地形、海水温度、盐度的分布规律 2.海水运动形式的主要成因及其作用 3.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特点与现状 4.风暴潮与海啸的成因、危害及应对措施 5.内水、领海、毗连区、大陆架、专属经济区与公海等概念的区别 本讲难点: 1.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及其对全球气候的影响 2.风暴潮与海啸的成因、危害及应对措施 考点点拨:

第一课时 一、地球上的海与洋 1. 对比项目洋海 占海洋面积比重89%11% 水深一般在3000米以上平均深度从几米到二三千米 受陆地影响程度影响较小受大陆、河流、气候与季节影响大 水温与盐度变化不大比较大 海流系统有独立的系统无独立的系统 2.四大洋 太平洋:面积最大(将近一半)、水温最高、水体最深、岛屿最多。 大西洋:呈“S”形。 印度洋:热带海洋面积大。 北冰洋:最小、纬度最高、水温最低。 3.海 (1)概念:通常一面或两面临近陆地,但不深入陆地,其余面以开阔的水域或若干海峡与其她海或洋相连。有个别海不邻近陆地,如北大西洋西部的马尾藻海。 (2)海的分类:按所在位置划分内海、边缘海、外海、岛间海。 内海,或称地中海,如地中海、红海、黑海、波罗的海、渤海等。 边缘海,如白令海、鄂霍次克海、日本海、黄海、东海与南海等。 外海:如阿拉伯海、巴伦支海等。 岛间海,如爪哇海、苏拉威西海等。 举例:陆间海—地中海内海—渤海边缘海—东海、南海最大海—珊瑚海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2《第一章 海洋概述 第一节 地球上的海与洋》_13

第一节地球上的海与洋 [学习目标定位] 1.读图认识世界海洋的分布,了解海与洋的区别。2.掌握海的分类,理解海湾与海的区别,了解海、海湾和海峡在交通方面对人类的作用。 一、海与洋的区分 根据所处的地理位置及其水文特征的不同,海洋可分为①海和②洋两部分。 1.洋:海洋的中心部分和③主体,远离大陆,深度大、面积广、受大陆影响④小,具有稳定的⑤理化性质和⑥潮汐系统、⑦洋流系统。 2.海:海洋的边缘⑧附属部分。靠近大陆,深度⑨浅、面积⑩小,兼受洋、陆影响,具有不稳定的理化性质,?潮汐现象明显,无独立?海流系统。 二、四大洋 1.全球有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四大洋。 (1)太平洋:轮廓近于椭圆形,南北窄,中间宽;东部海岸?平直陡峭,西部海岸?曲折。是四大洋中面积最大、水温最高、水体最深、岛屿最多的大洋。 (2)大西洋:呈“?S”形,东西狭窄,南北延伸;北大西洋海岸线?曲折,南大西洋海岸线?平直。 21平直。 (3)印度洋:北部?封闭,岸线?曲折;南部?开敞,岸线○ 23小、深度最浅、纬度最高、 (4)北冰洋:海岸线○22曲折,岛屿众多。是四大洋中面积最○ 水温最低的大洋。 2.四大洋的分界线 24挪威海以南为界。 (1)大西洋与北冰洋大致以○ (2)太平洋与大西洋以通过南美洲南端合恩角的○2568°W经线为界。 2620°E经线为界。 (3)大西洋与印度洋的分界线以通过非洲南端厄加勒斯角的○ (4)太平洋与印度洋的分界线,北段大致从○27马六甲海峡北端向南向东;南段大致从○28塔斯马尼亚岛南角向南,以147°E经线为界。 (5)太平洋与北冰洋的分界线是白令海峡。 三、海、海峡和海湾 1.海:位于大洋的边缘,按照它所处的位置可分为边缘海、○29内陆海和陆间海。海靠近大陆,是联系周围陆地和沿海国家的○30海上通道,有着重要的经济和战略意义。 2.海峡:连通海洋与海洋的狭窄○31天然水道。如直布罗陀海峡等。 3.海湾:洋或海延伸进大陆,且深度逐渐○32减小的水域,如比斯开湾等。 思维活动 1.海与洋有何区别? 答案提示:主要从占海洋面积的比重、水深、受陆地影响程度、理化性质、海流系统

江苏省2020届高三地理总复习练习:选修2 海洋地理 Word版含解析

1.(江苏地理)中国在夏威夷东南方海底区域(东北太平洋C—C海区)拥有一块多金属锰结核资源采矿区。下图为夏威夷群岛部分岛屿岩石年龄及东北太平洋C—C海区位置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按照成因分类,夏威夷群岛是____________岛。 (2)夏威夷群岛位于____________板块,该群岛所在地区板块运动方向是____________,判断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夏季,与夏威夷群岛所在海域相比,太平洋西岸同纬度海区海水盐度较低,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东北太平洋C—C海区海底地形为____________,该海底地形特点是____________。对我国而言,该海域属于________(填写序号)。 ①领海②毗连区 ③经济专属区④公海 答案:(1)火山 (2)太平洋由东南向西北(由东向西)岛屿岩石年龄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变老 (3)太平洋西岸正值雨季河流淡水注入多夏威夷群岛夏季受副热带高压控制,降水较 少,蒸发旺盛(任答2点) (4)洋盆地形平坦④ 2.(2019·苏锡常镇一模)读我国近海2月和8月表层水温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据图分析,我国近海海域中水温分布受大陆影响最显著的是____________海,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国近海表层2月水温的分布规律是____________,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渤渤海为最浅的近海;四大海域中面积最小;三面为陆地环绕,且与外海交换的通道狭窄 (2)自南向北逐渐降低,南部水温变化小于北部受纬度位置的影响,气温北部低、南部高;2月北方受冬季风影响更为显著 3.(2019·徐淮连宿质检)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北京时间2014年4月2日,智利北部海域发生8.3级地震,震源深度为10千米。下图为此次地震震中位置及世界主要渔场分布图。 (1)世界主要渔场所在海域多为__________(海底地貌)。 (2)比较西北太平洋渔场与南太平洋渔场主要成因的差异。 (3)试比较图中A、B两海域海水性质的差异。 (4)智利地震可能引发的海洋灾害是____________,防御此灾害的主要措施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大陆架 (2)西北太平洋渔场主要由寒暖流交汇形成;南太平洋渔场主要是由上升流引起。 (3)A海域海水温度、盐度均高于B海域。 (4)海啸加强监测预报,完善预警体系;建立沿岸防灾应急系统;加强沿海防护工程设施建设;提高人们的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任答两点即可) 4.(2019·盐城中学月考)下面左图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东海防空识别区具体范围图,右图为我国钓鱼岛照片。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2019-2020年人教版地理选修2学案:知识导航 第五章第三节海洋能的开发利用 -含解析

第三节海洋能的开发利用 思维激活 钱塘潮的最早记载,见于《庄子》:“浙河之水,涛山浪屋,雷击霆砰,有吞天沃日之势。”北宋苏东坡有诗云:“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南宋定都临安(杭州)之后,观潮之风相当盛行,《梦梁录》上说:“每岁八月内,潮怒胜于潮时,都人自十一日起,便有观潮者,至十六日、十八日倾城而出,车马纷纷。”那真是潮水涌来,地动山摇,倒海翻江,轰声如雷,似十万装甲铁骑冲撞过来。 钱塘潮(浙江海宁)与杭州湾地形 你知道为什么钱塘潮如此壮观吗? 提示:雄伟壮观的钱江潮成因除月、日引力影响外,还跟钱塘江口状似喇叭形有关。酷似肚大口小的瓶子,潮水易进难退,江口东段河床又突然上升,滩高水浅,当大量潮水从钱塘江口涌进来时,由于江面迅速缩小,潮水来不及均匀上升,就只好后浪推前浪,前浪跑不快,后浪追上,层层相叠。其次还跟钱塘江水下多沉沙有关,这些沉沙对潮流起阻挡和摩擦作用,使潮水前坡变陡,速度减缓,从而形成后浪赶前浪,一浪叠一浪,一浪高一浪的涌潮。 自主整理 一、海洋能的特点 1.海洋能:通常指海洋中所蕴藏的____________的自然能源,主要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海流能、海水温差能和____________等。 2.海洋能的特点 第一,____________、密度小。海洋能在海水中蕴藏量巨大,但单位体积、面积上所拥有的能量____________。 第二,____________。海洋能来源于太阳辐射能与天体间的____________。 第三,____________。海洋能属于洁净能源。 第四,时空分布不均。在空间上,海洋能因地而异,具有各自的____________;在时间上,它们大多具有明显的____________、月变化和____________。 二、海洋能开发利用前景 目前,海洋能的开发主要用于____________。20世纪后期以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俄罗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法国等沿海国家非常重视海洋能的开发。 1.潮汐能及其利用

高三地理海洋和海岸带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三地理海洋和海岸带试题答案及解析 1.海雾大多是因为暖湿空气流经较冷表面(冷洋流)被冷却饱和而形成;冷、暖洋流交汇处往往具 备这样的大气环流条件,很容易形成海雾。读日本附近海域洋流示意图,回答问题。(25分) (1)在①②两海域中,容易出现海雾的是________海域,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该海域海雾多发的时间是() A.1、2月B.3、4月 C.7、8月D.11、12月 理由是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3)试分析P地冬季多降水的主要原因。 (4)图中海域有一世界著名的大渔场,试分析该渔场形成的有利条件。 【答案】(1)②②海域是寒、暖洋流交汇处,容易形成海雾 (2)C夏季,该海域盛行东南季风,当暖湿的季风经过较冷的洋面时,易形成海雾 (3)P地冬季吹西北风,西北风经日本海海面后,遇地形阻挡形成地形雨;又因P地受暖流的影响,湿度增大,故P地冬季多降水。 (4)北海道渔场位于温带的大陆架地区,又位于寒流和暖流的交汇处。 【解析】 (1)根据题干信息,海雾易形成于冷、暖洋流交汇处,②为日本暖流和千岛寒流交汇处,易出 现海雾。 (2)海雾大多是因为暖湿空气流经较冷表面(冷洋流)被冷却饱和而形成,日本为季风气候,夏季 低纬度来的东南季风性质暖湿,向北流经冷洋面,水汽达到饱和,形成海雾;该海域海雾多发的 时间是7、8月。 (3)P地位于日本西部山地,冬季吹西北风,西北风寒冷干燥,当经过日本海时,为其提供大量水汽,观察图发现,西部海域有暖流流经,使西部湿度增大,遇山地阻挡多降雪。 (4)渔场一般形成于浅海大陆架,形成条件有适宜水温、光照、丰富的饵料,该渔场位于寒暖 流交汇处,饵料丰富,大陆架广阔,水温适宜。 【考点】海雾成因及多发时间;影响降水因素;渔场形成条件 2.【选修2——海洋地理】 阅读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2014年4月11日中国大洋第三十航次第四航段科学考察启动,“大洋一号”船再探西南印度洋, 将开展深海地质、环境基线和生物基因资源调查,根据最新气象预报显示,作业区将面临风大浪 高等复杂海况考验。(下面上图为本次海洋环境考察区域图,下图为考察区域1至2点的海床剖 面图)

2020-2021学年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2学案-第5章-第4节-海洋空间的开发利用-含解析

第四节海洋空间的开发利用 [学习目标]1.了解海洋空间利用的类型及海洋空间的特点。2.掌握海洋交通和通讯的特点和现状。3.掌握人类造陆的方式。4.了解海底空间的特点及适合储藏的物品。5.海洋交通和通讯特点和现状。(重难点)6.人类造陆的方式。(重点) 一、海洋空间开发利用的特点和意义 海洋可利用空间包括海上、海中、海底三个部分。 1.海洋环境的复杂性和特殊性 海上——多变的海洋气象状况及海水的运动。 深海——黑暗、高压、低温、缺氧的环境。 海水——强腐蚀性,海冰——强破坏性。 2.海洋空间开发的艰巨性 技术难度大、资金投入大、风险大。 3.海洋空间开发利用的优势 海洋空间广阔,便于立体利用;地价便宜,不需要搬迁人口;海底隐蔽性好,海中温度、压力比较稳定。 4.海洋空间开发的意义 对于缓解沿海地区人地矛盾,开发海洋资源,拓展人类生存空间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1.动画片《蓝猫淘气三千问》中关于海底探险的镜头中,多次出现蓝猫和淘气头戴头盔探险的镜头。请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些镜头的可信性。 提示:深海探险要适应黑暗、高压、低温、缺氧的环境,海水还具有较强的腐蚀性,因此,探海活动不仅需要氧气,还要有其他设施来适应深海的环境,由

此可见,这些镜头是不可信的。 二、海洋空间开发利用的主要方式 1.海洋交通与通讯 (1)特点:对海洋空间利用比较早,较为成熟。 (2)海洋运输要素:海港码头、运输船舶和海上航道。 (3)海峡和洲际运河是重要的海上运输线。例如沟通印度洋和太平洋的马六甲海峡,被称为“海上生命线”;而苏伊士和巴拿马运河对于缩短航程、提高海运效率起到了重要作用。作为海洋运输的主要工具,现代海洋船舶日趋大型化、专业化,不仅吨位大,而且速度快、续航能力强。 (4)海洋交通与通讯的变化:从海面向海底和海洋上空拓展。主要利用方式是建造海底隧道、海底管道、跨海大桥以及铺设海底光缆等。 2.围海填海造陆 (1)常见方式:利用堤坝将一片海域与海洋隔开,并将堤内海水排出,形成封闭陆地→围海造陆。 在沿岸浅海水域,通过堆积砂石、泥土和废料建造陆地→填海造陆。 (2)其他方式:有的人造陆地与海岸分离,称为人工岛。还有海上人工码头、海上工厂、海上作业平台等方式。 3.海底储藏 (1)海底空间广阔,水温较低,温度变化平缓,且远离居民区,特别适于存放石油、天然气、炸药等易燃易爆的危险品。 (2)低温缺氧的海底环境适于存放大米、小麦等易霉变、易腐烂的食品。 2.台湾省是我国人口最多的省级行政区之一,而且山区面积广,人口对土地的压力很大。请问,能否采取填海造陆的方式在其东侧大规模地提供生存空间? 提示:填海造陆一般在浅海水域进行,台湾岛东侧海底坡度较大,海域深,大规模造陆的成本高。因此,尚不适合大规模地填海造陆。 预习完成后,请把你认为难以解决的问题记录在下面的表格中

2020-2021学年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2学案-第5章-第3节-海洋能的开发利用-含解析

第三节海洋能的开发利用 [学习目标]1. 了解海洋能源的类型、掌握海洋能源的特点。2.掌握潮汐能、波浪能开发利用的特点和现状。3.海洋能源的特点。(重点)2.潮汐能、波浪能开发利用的特点和现状。(重难点) 自主学习•基础知识 一、海洋能的特点 1.概念:通常指海洋中所蕴藏的匹再生的自然能源。 2.主要种类:潮汐能、波浪能.海流能.海水温差能和盐差能等。 总量大.密度小 { 可再生 污染小 时空分布不均 1| 3思考交流|1 1.海洋能具有哪些显著的特点? 提示:①总量大、密度小;②可再生;③污染小;④时空分布不均。 二、海洋能开发利用前景 1.主要开发方式:发电。 2.主要的开发国家:美国、俄罗斯、日本、法国等沿海国家。 '技术较成熟的:潮汐能、波浪能。 3.现状{仍处于研究和试验阶段的:盐差能、温差 、能和海流能 4.潮汐能:人类认识和利用最早的一种海洋能。 (1)主要分布区:浅窄的海峡、海湾和河口区域。

(—是潮差足够大 二是海岸能储蓄大量的海水,并可以进行 (土建施工 (在最耗费能源的冬季,可以利用的波 优点{浪能量最大 I 随时都可以利用 5. 波浪能§ (切宀 缺M 不稳定 猷局I 开发难度大,成本高 、集中海区:南北纬40。〜60。之间的西风带海区 2. 利用潮汐发电与利用水能发电、工程建设有何异同点? 提示:相同点:都需要建大坝,坝址选择在口小腹大的地区。 不同点:潮汐发电建设在河口、海峡或海湾;水能发电建设在河流流量大、 落差大的河段。 疑难问题卡片 预习完成后,请把你认为难以解决的问题记录在下面的表格中 问题1 问题2 问题3 问题4 学生分组探究一海洋能的种类与特点 第1步I 探究——分层设问,破解疑难 1. 海洋能除了潮汐能外,还有哪些类型? 提示:波浪能、海流能、海水温差能和盐差能等。 2. 海洋能与陆地能源相比、有哪些优缺点? 提示:海洋能与陆地能源相比,其优势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总量大、可再 生、无污染。但海洋能也有其劣势,可归纳为:密度小、时空分布不均衡、开发 利用困难等。 (2)潮汐发 电的条件 思考交漬|| 国固阎 合作探究・重难疑点 I 步步探究吸收内化

2020-2021学年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2学案-第5章-第2节-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含解析

第二节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 [学习目标]1.了解海洋资源的类型。2.掌握海水资源、海水化学资源、海洋生物资源和海底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特点及现状。3.海洋矿产资源、化学资源和海洋生物资源的形成和分布。(重难点) 一、海洋水资源开发利用 1.必要性:水荒严重制约了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 2.利用方式 1.海水可直接利用于哪些方面? 提示:农业、工业、生活等方面,其中农业是用水大户。 二、海水化学资源开发利用 1.海水化学资源:海洋被称为“液体矿山”“盐的故乡”。目前已形成工业规模的主要有食盐、镁、溴等。 2.特点:海水化学资源的开发利用需要处理大量的海水,属于“稀薄工艺”。 3.海盐生产法

(1)电渗析法 (2)冷冻法 (3)盐田法(是生产海盐的主要方法) 特点:受环境影响很大,如地理位置、降水量和蒸发量,以及海水的盐度。但成本相对较低。 4.开发利用方向:综合开发。 2.中国的海盐产量是居世界首位吗? 提示:是。 三、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 1.海洋被称为“生命的摇篮”“天然的蛋白质仓库”。目前,开发海洋生物 资源的主要产业是海洋渔业,另外还有少量海洋药用生物资源的开发。 2.渔业⎩⎨⎧ 主要集中在浅海大陆架海域 原因:阳光充足,饵料丰富,特别是寒暖流交汇 及海水上泛的海区尤为丰富 3.渔场形成的条件是? 提示:①沿海大陆架;②大江大河入海口;③洋流影响。 四、海底矿产资源开发利用 1.海底矿产资源的分布

2.勘探和开采的特点:高投资、高技术难度、高风险。 3.目前主要开发种类:油气资源。 4.油气资源的分布:很不均衡。 (1)探明地区:波斯湾、北海、几内亚湾、马拉开波湖、墨西哥湾、加利福尼亚海岸等地区。 (2)未探明地区:北极地区、南极洲、非洲、南美洲和澳大利亚周围海域。 5.锰结核⎩⎨⎧ 主要成分:锰、铁和其他金属元素主要分布区:北太平洋东部5° N ~15°N 海区 预习完成后,请把你认为难以解决的问题记录在下面的表格中 问题1 问题2 问题3 问题4 学生分组探究一 海盐生产的方法及其影响因素 第1步‖探究——分层设问,破解疑难 1.海水化学资源中目前已形成工业规模的主要有哪些? 提示:食盐、镁、钾等。 2.影响海盐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提示:地理位置、降水量和蒸发量以及海水的盐度。 3.长芦盐场是我国最大的盐场、长芦盐场生产海盐的有利条件有哪些? 提示:长芦盐场位于我国华北地区的渤海沿岸,气候为温带季风气候,春、

高三地理海洋开发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三地理海洋开发试题答案及解析 1.(10分)【海洋地理】读南海部分地区海底等深线图,回答问题。 (1)从海底地形的分类看,乙地属于, 丙地属于,甲处的矿产资源有。 (2)a、b两地都是我国著名的盐场。简述两地成为著名盐场的共同条件。 南海,又称南中国海,其中属于中国管辖范围的有210万平方公里。但近年来周边各国围绕南海 问题矛盾日益突出。试分析其原因。 【答案】(1)大陆坡洋盆石油、天然气、滨海砂矿等(3分) (2)两地地势平坦,沙滩广阔;两地都位于岛屿西部的背风坡,晴天多,降水少,利于晒盐; 地处热带,气温高,蒸发旺盛。(3分) (3)南海石油、天然气等海洋能源资源丰富;海洋生物资源丰富;可开发的海洋空间资源、海 洋旅游资源丰富;交通和战略地位重要。(4分) 【解析】 (1)读图,乙地等深线密集,说明坡度较大,应属于大陆坡。丙地四周高,中间低,平坦开阔,属于洋盆。甲处位于大陆架海域,矿产资源有石油、天然气、滨海砂矿等。 (2)a处是台湾的布袋盐场,b处是海南省的莺歌海盐场。两地地势平坦,沙滩广阔。两地都位 于岛屿西部的背风坡,晴天多,降水少,利于晒盐。地处热带,气温高,蒸发旺盛。 (3)南海石油、天然气等海洋能源资源丰富,海洋生物资源丰富,可开发的海洋空间资源、海 洋旅游资源丰富,交通和战略地位重要。随着人们对海洋资源开发能力的提高,这些因素成了各 国争夺开发的主要原因。 【考点】海地地形类型,盐场的形成条件,海洋资源类型及海洋开发问题。 2.【选修2—海洋地理】 下图为渤海在某一起重大的海洋溢油事故中,污染海域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据图所提供的信息,分析渤海西部MN之间地带主要是哪种类型海岸?据此推测本次溢油 所产生的海洋污染的主要危害是什么?(6分) (2)简要分析本区海洋容易发生污染的原因并提出治理的有效措施。(9分)

2020-2021学年高中人教版地理选修2:第3章第1节海水的温度和盐度

第一节海水的温度和盐度[学习目标 ]1.了解海水温度和盐度的概念。2.理解海水温度和盐度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3.海水温度、盐度的分布规律。(重难点) 一、海水的温度 1.影响海水温度的因素 海水的温度取决于海水热量的收入与支出状况。海水热量的收入,主要是来自太阳辐射的热量;海水热量的支出,主要是海水蒸发所消耗的热量。此外,洋流、海陆分布等因素也影响海水的温度。 2.海水温度的分布规律 水平分布 同一海区夏季水温高,冬季水温低 不同纬度海 区 纬度较低处水温较高,纬度较高处水温较低 相同纬度海 区 暖流流经的海区水温偏高,寒流流经的海区水温偏低垂直分布 总趋势 水温随深度增加而递减,1 000米以下的深层海水, 海水温度随水深变化不大,经常保持着低温状态时空变化主要存在于海水表层,水层越深,变化越小 由于海水的比热容大于陆地,因此海水温度变化比陆地小得多,这就使得海洋上空的气温变化较和缓,从而对大气温度起着调节作用。

1.海水温度的变化受哪些因素影响? 提示:太阳辐射(纬度差异、 季节差异),沿岸的地形、洋流、海陆分布等因素。 二、海水的盐度 1.海水中的盐类物质主要是氯化钠和氯化镁。 2.盐度的分布规律 从南、北半球的副热带海区,分别向两侧的高纬度和低纬度递减。世界上盐度最高的海区在红海,盐度超过4%;盐度最低的海区在波罗的海,盐度低于1%。 3.影响海水盐度的因素 因素影响 降水量与蒸 发量 降水量越大盐度越低;蒸发量越大盐度越高。降水量>蒸发量,盐 度低;蒸发量>降水量,盐度高 入海径流 有大量江河淡水注入的海区,盐度偏低;大洋边缘盐度往往比中心 低,如大江大河入海口处海水盐度比周围海区海水盐度低洋流 同纬度地带,寒流经过的海区,盐度偏低;暖流经过的海区,盐度 偏高 2.影响海洋表层海水盐度的因素有哪些? 提示: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关系、入海径流、洋流等。 预习完成后,请把你认为难以解决的问题记录在下面的表格中 问题1 问题2 问题3 问题4 学生分组探究一海水的温度

2022届新高考地理人教版一轮复习学案:选修 海洋地理 (含解析)

选修海洋地理 新课标等级考要求:1.运用图片资料,说明海岸的主要类型以及从海岸到海洋的地形变化特点。2.观察海底地形图,运用大陆漂移学说、海底扩张理论与板块构造学说原理,分析海底地形的特点和形成过程。3.说明从近海到大洋海水水文特征以及海水运动形式。4.解释海洋与大气的相互作用关系,运用图表说明其对全球水循环和水热平衡的影响。5.说明主要海洋资源的基本特点和应用前景。6.举例说明当前海洋资源开发重大技术的应用。7.举例说明主要的海洋灾害及其成因,以及相应的减灾举措。8.说明海洋污染的形成及其对海洋环境的危害,简述保护海洋环境的主要对策。9.结合实例,说明沿海地区的开发对于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10.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解释内水、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大陆架、公海和国际海底区域等概念。11.结合近些年发生的海洋争端事件,了解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南海诸岛属于中国的立场和依据,说明维护国家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的重要性。 [教材整体感知] 考点一海洋水体 1.【高考真题】 【例1】[2020·江苏地理,30A(2)、(3)]图一为“我国东部部分海域等深线分布图”,图二为“沿30°N海域甲—乙的冬季表、底层海水多年平均温度和盐度空间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6分)

(1)与甲海域相比,说明乙海域海水盐度的特点。(3分) (2)与乙海域相比,分析甲海域表、底层海水温度的特点,并说明影响因素。(3分) 【题眼点睛】解答海水温度与盐度类题目的方法 准确掌握影响海水温度、盐度的主要因素和海水温度、盐度的分布规律是解答该类问题的关键。遵循“海区位置→相关因素→时空分布规律”的线索进行解答。如副热带海区为什么海水盐度较高?思路是:副热带海区→副热带高压控制、气候炎热干燥,蒸发量远大于降水量→盐度高。 2.【方法规律】 1.海水温度与盐度

2020高考选修2海洋地理要点总结整理

☆影响海水温度的因素 1. 太阳辐射(热量收支)-纬度 2.洋流 3.季节 4.陆地气候 ☆影响盐度的因素 1. 纬度(气候):降水少,蒸发强,盐度较高 (盐度由副热带海区分别向两侧的高纬度和低纬度递减) 2. 径流:有大量江河淡水注入的海区,盐度偏低 3. 洋流:同纬度海区,暖流海区盐度高(暖流海区水温高,蒸发强,海水损失多) 4. 结冰与融冰:结冰时盐度升高,融冰时盐度降低 5. 海区的封闭程度:与影响与附近海区海水的交换量 ☆盐场形成的区位条件 =含盐量+水质+ 地形+天气情况 1. 气候一适宜蒸发(晴天多、降水少、蒸发强、风力大) 2. 地形一适宜晒盐(平坦海滩、淤泥质海岸、地广、地价低) 3. 水质好,无污染 ☆影响潮汐大小的因素 1. 地形条件(是否呈口大内小喇叭状开口) 2. 气象条件(风向助推) 3. 天文条件(日、月、地位置连成直线,农历初一十五为大潮) ☆影响渔场形成因素 (1)空间---广阔的海域---岛屿多,海域广阔 (2)饵料:浮游生物丰富 ①洋流运动:寒暖流交汇处或上升流的影响,使得海水搅动,底层的营养物质上泛至表层, 饵料丰富。(四大渔场) ②海底地形:浅海大陆架,阳光充足,生物光合作用强,浮游生物繁盛 ③径流汇入:带来丰富的营养盐类(大河入海口,舟山渔场)

④纬度:中低纬海区渔业资源丰富(热带热量充足,生物生长速度快;温带海区水温季节变 化大、冬季底层冷海水上泛) (3 )水障:寒暖流交汇处形成水障,生物障碍线边缘区域 ☆厄尔尼诺现象 主要是指有些年份,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的海面温度异常升高的现象。 理解关键:厄尔尼诺现象导致洋流循环减弱,气候反常,暖流流经区易发旱灾,寒流流 经区易发暴雨洪涝,中国夏季风势力弱,北进慢,南涝北旱;东南沿海台风少;暖冬 拉尼娜现象反之。 ☆赤潮成因 1. 温度和降水:温度高,降水少易于形成。(赤潮一般出现在夏季,春、秋两季也时有发生) 2. 风和海流:风小,海域相对封闭,海流弱易于赤潮的形成(赤潮容易产生于一些港湾) 3. 人类活动的影响:人类排污人海,过度海产养殖,造成海域的富营养化,藻类繁殖旺盛。 ☆影响水体结冰的因素 1. 气温(最重要):低于0C,持续时间长 2. 盐度:盐度高,结冰需要的温度低,结冰慢 3. 流速:水体扰动强,流速快,结冰慢 4. 水量:水量大,结冰慢 5. 与冷空气接触面积越大,结冰越快 ☆影响蒸发的因素 (思路:归纳为气象因素和水体因素,气象因素包括温度、湿度、风速、气压;水体因素包括水面大小、形状、水深、水质等) 1.气象因素: (1 )温度:气温越高,蒸发量越大,影响蒸发能力的主要因素 (注意水温越高,蒸发量也随之增大) 午后蒸发量最大、日出前蒸发量最小 夏季蒸发量大、冬季蒸发量小

高中地理选修二海洋地理知识点归纳

高二地理选修2 海洋地理 教学目标: 一、海洋和海岸带 1、海底地形的形成和分布规律 2、海水温度、盐度的分布规律 3、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响 4、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及其对全球气候的影响 5、波浪、潮汐、洋流等海水运动形式的主要成因及其作用 6、海岸的主要类型和特点 7、海岸带开发利用的主要方法 8、海平面变化对海岸带自然环境以及社会经济开展的重大影响 二、海洋开发 1、海水资源、海洋化学资源、海底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特点和现状 2、潮汐能、波浪能等的特点以及海洋能的开发前景 3、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4、开发利用海洋空间的重要性及其主要方法 5、海洋旅游业的现状及开展前景 三、海洋环境问题与爱护 1、风暴潮和海啸的成因、危害及应对措施 2、海洋主要污染物的来源及其对海洋环境产生的危害,爱护海洋生态环境的主要对策 四、海洋权益 1、内水、领海、毗连区、大陆架、专属经济区和公海等概念的区别 2、我国海洋国情的根本特点和我国维护海洋权益的重要意义 3、建立和维护国际海洋秩序的重要性 本讲重点: 1.海底地形、海水温度、盐度的分布规律 2.海水运动形式的主要成因及其作用 3.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特点和现状 4.风暴潮和海啸的成因、危害及应对措施 5.内水、领海、毗连区、大陆架、专属经济区和公海等概念的区别 本讲难点: 1.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及其对全球气候的影响 2.风暴潮和海啸的成因、危害及应对措施 考点点拨: 第一课时 一、地球上的海与洋 1

2.四大洋 太平洋:面积最大〔将近一半〕、水温最高、水体最深、岛屿最多。 大西洋:呈“S〞形。 印度洋:热带海洋面积大。 北冰洋:最小、纬度最高、水温最低。 3.海 〔1〕概念:通常一面或两面临近陆地,但不深刻陆地,其余面以开阔的水域或假设干海峡与其他海或洋相连。有个别海不邻近陆地,如北大西洋西部的马尾藻海。 〔2〕海的分类:按所在位置划分内海、边缘海、外海、岛间海。 内海,或称地中海,如地中海、红海、黑海、波罗的海、渤海等。 边缘海,如白令海、鄂霍次克海、日本海、黄海、东海和南海等。 外海:如阿拉伯海、巴伦支海等。 岛间海,如爪哇海、苏拉威西海等。 举例:陆间海—地中海内海—渤海边缘海—东海、南海最大海—珊瑚海 4.海峡和海湾 〔1〕海峡:沟通两个海洋之间的狭窄水道 A.分类:海峡有天然海峡和人工海峡两种。 B.天然海峡的成因有多种,如海底扩张、大陆漂移、地层陷落、冰川重压等。 C.世界主要海峡 〔2〕海湾 A.海湾多由沿海陆地沉降、海面上升淹没沿海洼地、河谷等形成。 B.有一些海湾名为湾,实为海,如墨西哥湾、比斯开湾、孟加拉湾等。 C.有一些海湾名为海,实为湾,如马尔马拉海、亚速海等。 二、人类对海洋的探究与认识 三、海岸与海底地形 〔一〕海岸 1.海岸线 〔1〕定义:海岸线是海洋与陆地的分界线。实际上,海面由于潮汐等因素而涨落不定,因此海岸线的位置也随之迁移。通常人们把海平面升到最高处时与陆地的交线,叫做海岸线。 〔2〕影响海岸发育因素:除潮汐因素外,风暴潮、海底地震和火山爆发等引发的海啸、全球变暖等因素。 2.海岸的类型 〔1〕按海岸组成物质,可分为基岩海岸、砂质海岸、淤泥质海岸和生物海岸。 〔2〕按海岸塑造因素,可分为侵蚀性海岸、断层海岸、泥沙质海岸、三角洲海岸、生物海岸。〔二〕海底地形的分布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