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反应谱名词解释
地震反应谱 名词解释

地震反应谱名词解释地震反应谱(Earthquake Response Spectrum)是指在给定的地震加速度作用下,单自由度弹性体系对于某个实际地震的加速度、速度和位移的最大反应(加速度、速度和位移)与体系的自振特征(自振周期或频率和阻尼比)之间的函数关系。
它描述了不同固有周期的地层或结构物在地震作用下的振动位移反应,由多种频率成分组成的振动曲线。
反应谱用于计算在地震作用下结构的内力和变形,是抗震设计中选择相应振动幅值的重要依据。
根据不同的需求和应用,反应谱可以分为加速度反应谱、速度反应谱和位移反应谱等类型。
地震反应谱在工程领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为抗震设计提供了关键的参考数据。
地震反应谱的研究可以帮助工程师们更好地了解和预测建筑物在地震过程中的反应,从而采取更有效的抗震措施。
地震反应谱的计算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涉及到地震动输入、结构体系的动态特性以及土壤-结构相互作用等多种因素。
在计算过程中,通常需要采用数值模拟、现场试验和理论分析等方法,以确保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地震反应谱的应用范围广泛,不仅可以用于新建建筑的抗震设计,还可以用于现有建筑的抗震评估和加固。
通过分析地震反应谱,工程师可以确定建筑物的薄弱环节,为加固工程提供依据。
此外,地震反应谱还可以为地震预警和应急预案制定提供参考。
在地震反应谱的研究过程中,我国学者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这些成果为我国抗震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然而,地震反应谱的研究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不足之处,例如,对于非线性结构体系和复杂地质条件的处理能力有限。
因此,未来地震反应谱研究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继续深入探索:1.提高地震反应谱计算方法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工程需求。
2.研究非线性结构体系在地震作用下的反应特征,以提高抗震设计的有效性。
3.探索土壤-结构相互作用对地震反应谱的影响,以更准确地预测建筑物在地震中的反应。
4.结合现场试验和数值模拟,深入研究复杂地质条件下地震反应谱的特点,为地震防灾减灾提供科学依据。
建筑抗震设计

一、计算( 每题参考分值5分)1、四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建造于基本烈度为8度区,场地为Ⅰ类,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二组,层高和层重力代表值如下图所示。
结构的基本周期为0.55 s,试用底部剪力法计算各层地震剪力标准值。
(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见附表1,特征周期值见附表2,地震影响系数曲线见附图1,顶部附加地震作用系数见附表3)2、如下图所示单层单跨框架,屋盖刚度为无穷大,质量集中于屋盖处。
已知设防烈度为8度,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场地为Ⅰ类;屋盖处的重力荷载代表值G = 700 kN,框架柱线刚度i c=EI c/h = 2.4×104 kN·m,阻尼比为0.05。
试求该结构多遇地震时的水平地震作用。
(所需数据见试卷末的附表附图)3、六层砖混住宅楼,建造于基本烈度为8度区,场地为Ⅱ类,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根据各层楼板、墙的尺寸等得到恒荷载和各楼面变荷载乘以组合值系数,得到的各层的重力荷载代表值分别为G1=5 399.7 kN, G2=G3=G4=G5=5 085 kN, G6=3 856.9 kN,如下图所示。
试用底部剪力法计算各层地震剪力标准值(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见附表1,特征周期值见附表2,地震影响系数曲线见附图1,顶部附加地震作用系数见附表3)4、如下图所示,已知G1=410 kN, G2=310 kN, K1=14 280 kN/m, K2=10 720 kN/m,用能量法求结构的基本周期。
(所需数据见试卷末的附表附图)18. 72 kN·m2,柱高h = 8 m。
按8度、第一组、Ⅲ类场地,求厂房强度验算时所受的地震作用力。
(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见附表1,特征周期值见附表2,地震影响系数曲线见附图1,顶部附加地震作用系数见附表3)地震影响烈度T T T g/s6、已知k1=k2=k; m1=m2=m,求下图所示体系的频率、振型。
(所需数据见试卷末的附表附图)二、问答( 每题参考分值5分)7、名词解释:直接动力法由震源向外传播的疏密波,其介质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前进方向一致,从而使介质不断地压缩和疏松,故也称为压缩波或疏密波。
反应谱理论及其应用

・结构・抗震・文章编号:100926825(2007)0920078202反应谱理论及其应用收稿日期:2006210230作者简介:朱 珊(19752),女,吉林大学建设学院博士研究生,讲师,吉林大学建设学院,吉林长春 130026尹新生(19562),男,博士生导师,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吉林长春 130026朱 珊 尹新生摘 要:简述了反应谱的概念内容,通过分析反应谱的基本理论,研究探讨了反应谱的特点,并结合实际算例进行了计算,指出反应谱法计算简便,值得广泛应用。
关键词:反应谱,抗震设计,动力响应中图分类号:TU352.1文献标识码:A 地震活动给人类生命财产造成了灾难性的破坏,研究和预防地震的发生一直为地震科技人员所关注。
在地震理论中,反应谱理论被各国抗震设计人员广泛采用。
反应谱的概念在20世纪40年代由M ・Biot 首次提出,反映了地震的频谱特性。
1 反应谱的基本理论反应谱是指单质点体系地震最大反应与结构自振频率(或自振周期)之间的关系。
反应谱又有地震反应谱与设计反应谱的概念区别。
1.1 质点系的地震动反应固定在地面上的单质点粘滞阻尼系的运动方程为:[m ¨x (t )+m ¨y (t )]+c x (t )+k y (t )=0(1)其中,¨y (t )为地震动加速度;-m ¨y (t )为地震动的惯性力,是作用在质点上随时刻变化的力,又可表示为:-m ¨y (t )=F (t )。
上式又可写为:m ¨x (t )+c x (t )+k y (t )=-m ¨y (t )(2)m ¨x (t )+c x (t )+k y (t )=F (t )(3)式(3)的解也就是质点在任意力F (t )作用下,任意时刻的相对位移反应:x (t )=∫t¨y (t )e-ζω(t -τ)sin ω′(t -τ)d τ(4)对t 微分一次可得相对速度反应: x (t )=-1ω′∫t 0¨y (t )e -ζω(t -τ)[sin ω′(t -τ)+ω′cos ω′(t -τ)]d τ(5)对t 再做一次微分并整理,可得绝对速度反应:¨x (t )+¨y (t )=ω2(1-2ζ2)ω′∫t¨y (t )e-ζω(t -τ)sin ω′(t -τ)d τ+2ζω∫t¨y (t )e -ζω(t -τ)sin ω′(t -τ)dτ(6)其中,ζ为体系的实际阻尼与临界阻尼之比,称为临界阻尼比;ω为无阻尼圆频率,ω′为阻尼体系的圆频率,ω′=ω1-ζ2,当阻尼比很小时,可用ω′=ω表示。
抗震名词解释和简答

抗震名词解释和简答1、⑴抗震设计是指通过设计使结构能够抵抗一定程度的地震所造成的破坏。
⑵抗震设计包括概念设计、计算设计及构造措施等。
⑶抗震设计的4个准则:①强度准则:保证不坏(小震)②刚度准则:保证适用性(小震)③能量准则:减小地震作用(大震)④延性准则:增强抗倒塌能力(大震)2、设计地震分组:(近震与远震的不同影响)讨论的是同烈度,不同震中距对不同建筑的震害影响。
3、地震按成因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震和诱发地震。
4、按震源深度分为深源地震(震源深度>300km)、中源地震(震源深度60~300km)和浅源地震(震源深度<60km)。
5、按地震序列的特点分为:主震型、震群型、单发型(或孤立型)地震。
6、按剧烈程度分为:微震(1级)、有感地震(2~4级)、破坏性地震(5级以上)。
7级以上称为强烈地震,8级以上为特大地震。
7、现行规范的抗御地震基本做法是:1)、抗震方案设计(概念设计)2)、采取抗震构造措施(构造设计)3)、进行抗震验算(计算设计)通过以上手段达到抗震的目的。
这就是抗震设防。
8、震级:一次地震强弱的等级。
9、烈度定义:某一地点地面震动的强烈程度,由地面建筑的破坏程度、物体的振动及运动强烈程度而定。
10、基本烈度:在50年期限内,一般场地条件下可能遭遇超越概率为10%的地震烈度值。
11、多遇烈度:出现频率最多的低于基本烈度的称为多遇烈度;12、罕遇烈度:很少出现的高于基本烈度的大的地震烈度称为罕遇烈度。
13、两阶段的常规设计方法:第一阶段,通过对多遇地震弹性地震作用下的结构截面强度验算,保证小震不坏和中震可修。
第二阶段,通过对罕遇地震烈度作用下结构薄弱部位的弹塑性变形验算,并采取相应的构造措施保证大震不倒。
14、抗震设防烈度:按国家规定的权限批准作为一个地区抗震设防依据的地震烈度。
15、抗震设防的一般目标:“小震不坏”:当遭遇多遇的、低于设防烈度的地震时,建筑物一般不受损坏或不需修理仍可使用;“中震可修”:当遭遇设防烈度的地震影响时,可能损坏,经一般修理或不需修理仍可继续使用;“大震不倒”当遭受高于本地区设防烈度的预估罕遇地震影响时,不致倒塌或发生危及生命的严重破坏。
名词解释

1.砂土液化: 饱和砂土或粉土的颗粒在强烈地震下土的颗粒结构趋于密实,土本身的渗透系数较小,孔隙水在短时间内排泄不走而受到挤压,孔隙水压力急剧上升。
当孔隙水压力增加到与剪切面上的法向压应力接近或相等时,砂土或粉土受到的有效压应力下降乃至完全消失,土体颗粒局部或全部处于悬浮状态,土体丧失抗剪强度,形成犹如液体的现象。
2.震级:表示地震本身大小的等级,它以地震释放的能量为尺度,根据地震仪记录到的地震波来确定3.地震烈度:指某地区地面和各类建筑物遭受一次地震影响的强弱程度,它是按地震造成的后果分类的。
4.重力荷载代表值: 结构或构件永久荷载标准值与有关可变荷载的组合值之和5.结构的刚心:水平地震作用下,结构抗侧力的合力中心6.构造地震: 由于地壳构造运动造成地下岩层断裂或错动引起的地面振动7.基本烈度:50年期限内,一般场地条件下,可能遭受超越概率10%的烈度值8、地震影响系数α:单质点弹性体系在地震时的最大反应加速度与重力加速度的比值9、反应谱:单自由度弹性体系在给定的地震作用下,某个最大反应量与体系自振周期的关系曲线10、鞭稍效应:突出屋面的附属小建筑物,由于质量和刚度的突然变小,高振型影响较大,将遭到严重破坏,称为鞭稍效应11、强剪弱弯: 梁、柱端形成塑性铰后仍有足够的受剪承载力,避免梁柱端截面先发生脆性的剪切破坏12、抗震等级:考虑建筑物抗震重要性类别,地震烈度,结构类型和房屋高度等因素,对钢筋混凝土结构和构件的抗震要求划分等级,以在计算和构造上区别对待。
13、层间屈服机制: 结构的竖向构件先于水平构件屈服,塑性铰先出现在柱上。
14、震源深度: 震中到震源的垂直距离15、总体屈服机制::结构的水平构件先于竖向构件屈服,塑性铰首先出现在梁上,即使大部分梁甚至全部梁上出现塑性铰,结构也不会形成破坏机构。
16、剪压比:截面内平均剪应力与混凝土抗压强度设计值之比17、轴压比:ccAfNn=柱组合的轴向压力设计值与柱的全截面面积和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乘积之比18、抗震概念设计:根据地震灾害和工程经验等所形成的基本设计原则和设计思想进行建筑和结构的总体布置并确定细部构造的过程。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场地土的液化地:饱和的粉土或砂土,在地震时由于颗粒之间的孔隙水不可压缩而无法排出,使得孔隙水压力增大,土体颗粒的有效垂直压应力减少,颗粒局部或全部处于悬浮状态,土体的抗剪强度接近于零,呈现出液态化的现象。
等效剪切波速:若计算深度范围内有多层土层,则根据计算深度范围内各土层剪切波速加权平均得到的土层剪切波速即为等效剪切波速。
地基土抗震承载力:地基土抗震承载力,其中ζa为地基土的抗震承载力调整系数,fa为深宽修正后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场地覆盖层厚度:我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定义:一般情况下,可取地面到剪切波速大于500m/s的坚硬土层或岩层顶的距离。
重力荷载代表值:结构抗震设计时的基本代表值,是结构自重(永久荷载)和有关可变荷载的组合值之和。
强柱弱梁:结构设计时希望梁先于柱发生破坏,塑性铰先发生在梁端,而不是在柱端。
砌体的抗震强度设计值:,其中fv为非抗震设计的砌体抗剪强度设计值,ζN为砌体抗震抗剪强度的正应力影响系数。
剪压比:剪压比为,是构件截面上平均剪力与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的比值,用以反映构件截面上承受名义剪应力的大小。
地震序列:在一定时间内(一般是几十天至数月)相继发生在相邻地区的一系列大小地震称为地震序列。
地震波:地震引起的振动以波的形式从震源向各个方向传播并释放能量,这就是地震波。
震级:是按一次地震本身强弱程度而定的等级。
它是用伍德-安德生式标准地震仪所记录到的距震中100KM 处最大水平地动位移的常用对数值表示的。
地震烈度:是指地震时某一地区的地面和各类建筑物遭受到一次地震影响的强弱程度。
基本烈度:指在50年期限内,一般场地条件下可能遭遇超越概率为10%的地震烈度值。
震源深度:震中到震源的垂直距离,称为震源深度。
震中距:建筑物到震中之间的距离叫震中距。
震源距:建筑物到震源之间的距离叫震源距。
极震区:在震中附近,振动最剧烈.破坏最严重的地区叫极震区。
反应谱

1.2 弹性反应谱在Maurice A. Biot []首先提出弹性反应谱的概念之后,经若干学者的发展,反应谱的概念已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推广,且反应谱现在已被广泛地应用于地震工程的各个方面(如地震危险性分析、结构抗震设计、地震加速度记录的选择和调整及基于性能的地震工程等)。
目前,反应谱主要包括:傅立叶谱、弹性反应谱、弹塑性反应谱、能量反应谱和损伤谱等。
以下主要介绍弹性反应谱的定义,其余反应谱的定义与弹性反应谱类似。
所谓弹性反应谱就是在给定的地震加速度输入下,单自由度弹性系统的最大反应和体系的自振特征(自振周期或频率和阻尼比)之间的函数关系。
单自由度弹性系统的最大反应可以是:相对于地面的最大位移、相对于地面的最大速度、最大绝对加速度、拟速度和拟加速度。
在地面加速度的激励下,单自由度弹性系统的动力平衡方程为:)()()()(t u m t ku t u c t u m g -=++(1.1)式(1)的解可由Duhamel 积分求得:ττωτωτξωd t e u t u D t tg D)(sin )(1)()(0--=--⎰(1.2)将式(1.2)求导可得相对速度反应为:ττωτωτξωd t e ut uD t tg D)(sin )(1)()(0--=--⎰(1.3)将式(1.3)求导再与地面加速度相加可得绝对加速度反应为:ττωτωτξωd t e u t u t u D t tg Dg )(sin )(1)()()(0--=+--⎰(1.4)在式(1.1)~(1.4)中,m 为单自由度弹性体系的质量;c 为阻尼系数;k为体系的刚度系数;u(t)为体系相对于地面的位移;)(t u为体系的相对速度;)(t u 为体系的相对加速度;)(t u g 为地面加速度;ω为体系的无阻尼自振圆频率(ω2=2π/T=k/m );T 为体系自振周期;ζ为阻尼比(ζ=c/2m ω);ωD 为体系的有阻尼自振圆频率(21ξωω-=D )。
人卫卫生化学第七版名词解释

误差error:在分析过程中,由于存在一些不可避免的影响因素,致使测定结果与待测组分的真实含量不完全一致,他们之间的差值称为误差系统误差:是由于分析过程中某些确定因素引起的随机误差:是由于分析过程中的一些不确定因素引起的准确度:是指测量值与真实值的接近程度。
用误差来衡量。
是反映分析方法或测量系统存在的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的综合指标,决定分析结果的准确程度精密度:是指对同一均匀试样,多次平行测定结果之间的相互接近程度。
反映了测定值的再现性。
是反映分析方法或测量系统随机误差大小的指标。
用偏差来衡量检出限:指对某一特定的分析方法,在给定的置信水平和显著水平内,可以从样品中定量检出待测物质的最小浓度或最小值可疑值:在对同一样品进行多次重复测定时,得出的结果并不完全一致,甚至个别测定值偏差很大。
这些偏差较大的数据称为可疑值显著性检验:是用统计学方法检验两个分析结果之间有无显著性差异,以此推断他们之间是否存在系统误差,从而判断测定结果或分析方法的可靠性。
质量控制:是指为保持某一产品过程或服务质量满足规定的质量要求所采取的作业技术和活动。
光谱分析法:是根据物质与电磁辐射相互作用建立起来的一类仪器分析方法。
它是基于测量由物质内部发生量子化的能级跃迁而产生的发射或吸收光谱的波长或强度进行分析的方法。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UVS:是根据物质分子对紫外光(200-400nm)和可见光(400-760nm)的吸收特征和吸收程度对待测无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方法吸光度:吸光物质对光的吸收程度的度量朗伯比尔定律:当一束平行的单色光通过稀的,均匀的吸光物质溶液时,物质的吸光度与溶液的浓度及液层厚度的乘积成正比。
是分光光度法定量分析的依据吸收光谱(吸收曲线):测定溶液在不同波长下的吸光度,以波长为横坐标,相应的吸光度为纵坐标所绘制的曲线成为吸收光谱或吸收曲线吸收峰:吸收曲线上凸起的部分称为吸收峰最大吸收波长:吸收曲线上最大吸收峰峰顶所对应的波长称为最大吸收波长标准曲线法:配置一系列不同浓度的标准溶液,再选定波长下测定吸光度,以吸光度为纵坐标,标准溶液的浓度为横坐标作图,得一直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标准反应谱名词解释
标准反应谱是衡量地震作用下结构反应的标准,它描述了单质点体系的最大位移反应、最大速度反应或最大加速度反应随质点自振周期变化的曲线。
由于地震的随机性,即使是同一地点、同一烈度,每次地震的地面加速度记录也很不一致。
因此需要根据大量强震记录算出对应于每一条强震记录的反应谱曲线,然后统计求出最有代表性的平均曲线作为设计依据,这种曲线称为标准反应谱曲线。
标准反应谱通常用于评估地震对结构的影响,并作为结构抗震设计的重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