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地特征对剪力墙结构地震响应的影响分析
剪力墙结构抗震性能影响因素

剪力墙结构抗震性能影响因素摘要:剪力墙结构是利用建筑物墙体作为建筑物的竖向承载体系,并用它抵抗水平力的一种结构体系。
由于剪力墙数量很多,导致结构的基本周期短,地震作用大,而且钢筋和混凝土材料强度不能充分发挥,造成浪费。
文章主要对抗震设计特征周期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地震影响系数;设计特征周期;剪力墙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中、小高层住宅越来越多,剪力墙结构在住宅建设中得到了普遍应用, 为了降低工程造价, 设计人员结合工程实践, 采取了一种墙肢截面高度较小的短肢剪力墙作为主要抗侧力构件。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结构所受水平地震作用可按“底部剪力法”或“振型分解反应谱法”进行计算,其公式分别为:(1)底部剪力法:(2)振型分解反应谱法:式中,Geq、Cj、Xji、Gi均为结构自身静力或动力特性,与建设场地无关;而α1和αj则为水平地震影响系数,除受结构自身特性影响外,还受建设场地抗震设防烈度、场地类别、设计地震分组以及阻尼比的影响。
1影响分析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以下简称抗规)第5.1.4条:“建筑结构的地震影响系数应根据烈度、场地类别、设计地震分组和结构自振周期以及阻尼比确定”。
(1)“抗震设防烈度”对应“抗规”表 5.1.4-1选取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σmax);(2)“场地类别”、“设计地震分组”对应表2(“抗规”表5.1.4-2)选取设计特征周期(Tg),个别地区有特殊规定时除外,如广东,虽为Ⅳ类场地、第一组设计地震分组,但其设计特征周期取值Tg=019s,大于国家规范的0165s;表1特征周期值s(3)“结构自振周期(T)”根据结构实际等效质量及刚度分布确定;(4)“建筑结构阻尼比(ξ)”除有专门规定外,通常取值0.05。
由上述四个参数(σmax、Tg、T、ξ),结合图1地震影响系数曲线(“抗规”图5.1.5)即可确定“特定场地”、“特定结构”的地震影响系数(α),并根据公式(1)、公式(2)求取结构所受地震作用值Fek或Fji。
剪力墙在地震中的性能

剪力墙在地震中的性能剪力墙是一种常见的抗震结构形式,其在地震中的性能备受关注。
剪力墙作为承受横向地震力的主要构件,在地震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就剪力墙在地震中的性能进行深入探讨。
一、剪力墙的构造特点剪力墙是一种由纵向钢筋和混凝土构成的墙体结构,其主要作用是承受水平地震作用。
其构造特点包括墙体的垂直布置、较高的纵横向刚度和一定的变形能力等。
这些特点使剪力墙在地震中具有较好的抗震性能。
二、剪力墙的抗震设计原则剪力墙的抗震设计原则主要包括合理布置剪力墙、确保剪力墙的刚度和强度、避免墙体出现破坏集中、提高结构的延性等。
这些原则的遵循可以有效提高剪力墙的抗震性能。
三、剪力墙在地震中的受力特点剪力墙在地震中主要承受剪力和弯矩作用,其受力特点复杂多样。
在地震作用下,剪力墙的应力分布呈现出非线性变化,局部应力集中的情况较为严重。
因此,剪力墙的受力特点对其抗震性能起着重要影响。
四、剪力墙在地震中的性能评价对剪力墙在地震中的性能评价是确保结构安全的重要手段。
通过对剪力墙在地震作用下的变形、破坏形态、能量耗散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可以科学地分析结构的抗震性能,为结构设计和改进提供依据。
五、剪力墙在地震中的改进措施为提高剪力墙在地震中的性能,可以采取一系列改进措施,如增加墙体局部钢筋配筋、采用高强度混凝土、加强节点连接等。
这些措施可以有效提升剪力墙的承载能力和延性,从而增强其抗震性能。
六、剪力墙在地震设计中的应用剪力墙作为一种常见的抗震结构形式,在地震设计中得到广泛应用。
通过科学合理地设计和构造剪力墙结构,可以有效提高建筑物在地震中的安全性能,减少地震灾害带来的损失。
综上所述,剪力墙在地震中的性能及其影响因素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
只有充分了解剪力墙的受力机理、抗震设计原则和改进措施,才能有效提高剪力墙在地震中的性能,确保建筑结构的安全可靠。
愿本文对您对剪力墙在地震中的性能有所启发。
场地地质条件对地震震害效应的影响分析

、
关于 地震 和震 害 的相 关认 识
2 0 0 8 年, 中国汶川 发生 8 . 呶 地震, 据 不完全 统计 , 约有 七万 人在此 次地 震
中丧生 。 2 0 0 9 年, 印度 尼西 亚发 生7 . 9 级 地震 , 约 造成 五千 多人 死亡 。 2 0 1 0 年, 海 地 发生 7 . 3 级 地震 , 在 此次 地震 中约 有十 万多 人失 去生 命 , 2 0 1 1 年, 日本福 岛发 生地 震 同时引 发海啸 , 导致福 岛核 电站泄 漏 , 曾经一度 引起 我国的海 洋危机 , 共 造 成一 万五 千多 人死 亡 。 一 次 次的大 型地 震都 牵动着 整个 世界 的心 , 也让 地震 成 为 我们每 个人 都不再 陌 生的话 题 。 究竟 地震 是怎 么形成 的 , 其震 害又 主有 什 么呢? 下 面就让 笔 者详 细 的介 绍一 下 。 地震, 英 文名 为E a r t h q u a k e , 也 叫做地 震动 或 地动 , 是 由于地 壳运 动造 成
科 学论 坛
I ■
场 地 地 质条 件 对地 震 震 害 效 应 的影 响 分 析
周福 彩
( 广 东省 工 程 防震研 究 院 阳江 分 院 广东 阳江 5 2 9 5 0 0 )
[ 摘 要] 每 一 次的 地震 带 给人 类 的打击 都 是致 命性 的 , 毁 灭性 的。 2 0 0 8 年 汶 川地 震 的发 生 , 给 我们 敲 响了警 钟 , 必 须要 加 大对 地震 等地 质 灾 害的 监测 , 提 高 地震 的预 防措 施 。 本 文 在参考相 关 文献 的基础上 , 首先对 地震及 其震 害进行 了分 析 , 然后分 析 了影响地 震震 害的 主要的 几种场 地地 质条件 , 最 后具体 分析 了地 形地 貌、 活 动 断层 以及 覆盖 土层 等地 质条 件对 地震震 害效应 的 影响 。 [ 关键 词] 地 形地 貌 活动 断层 覆盖 土层 地震 震 害 中图分 类号 : P 3 1 5 . 9 文 献标识 码 : A
剪力墙设计中的地震作用分析与结构优化方法

剪力墙设计中的地震作用分析与结构优化方法引言剪力墙是一种常用的结构形式,被广泛用于抗震设计中。
地震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对建筑物的破坏性非常大。
因此,在剪力墙的设计中,地震作用的分析与结构优化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在剪力墙设计中进行地震作用分析与结构优化的常用方法。
首先,我们将简要介绍地震的基本知识和对建筑物的影响。
然后,我们将介绍剪力墙的设计原理和常用的结构形式。
接着,我们将详细讨论地震作用的分析方法,包括静力分析和动力分析。
最后,我们将介绍剪力墙结构优化的方法,包括减震设计和剪力墙布置优化。
地震的基本知识和对建筑物的影响地震是指地壳中发生的振动现象。
地震的发生与地球内部的构造和地质条件有关。
地震会对建筑物造成直接的破坏,包括结构的偏移、裂缝和倒塌等。
同时,地震还会引起地震波传播,通过与建筑物相互作用,导致结构的振动加剧,进一步加大了破坏的风险。
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地震引起的地震波瞬态荷载是建筑物在最短时间内承受的最大荷载,往往是导致破坏的主要原因。
•地震引起的结构振动会导致建筑物的变形,进一步影响整体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地震还可能引起建筑物的共振现象,使振动加剧,增加了破坏的风险。
剪力墙的设计原理和常用的结构形式剪力墙是一种能够承受水平荷载并将其转化为垂直荷载的结构元件。
它由钢筋混凝土墙体和剪力墙带组成,可以有效地抵抗地震荷载。
剪力墙广泛应用于大型建筑物和高层建筑的抗震设计中。
剪力墙的设计原理是通过墙体的刚性和抗震性能来分担和传递地震荷载。
墙体的刚性可以有效地吸收和分散地震能量,使建筑物的振动不致过大。
同时,剪力墙还可以通过墙带的作用来减小地震引起的结构变形,保证建筑物的稳定性。
在剪力墙的设计中,常用的结构形式包括平面剪力墙、框剪组合结构和塔楼式结构等。
这些结构形式在地震作用下具有较好的抗震性能和承载能力。
地震作用的分析方法在剪力墙设计中,地震作用的分析是非常重要的。
剪力墙结构抗震性能影响因素

剪力墙结构抗震性能影响因素摘要:剪力墙结构是利用建筑物墙体作为建筑物的竖向承载体系,并用它抵抗水平力的一种结构体系。
由于剪力墙数量很多,导致结构的基本周期短,地震作用大,而且钢筋和混凝土材料强度不能充分发挥,造成浪费。
文章主要对抗震设计特征周期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地震影响系数;设计特征周期;剪力墙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中、小高层住宅越来越多,剪力墙结构在住宅建设中得到了普遍应用, 为了降低工程造价, 设计人员结合工程实践, 采取了一种墙肢截面高度较小的短肢剪力墙作为主要抗侧力构件。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结构所受水平地震作用可按“底部剪力法”或“振型分解反应谱法”进行计算,其公式分别为:(1)底部剪力法:(2)振型分解反应谱法:式中,Geq、Cj、Xji、Gi均为结构自身静力或动力特性,与建设场地无关;而α1和αj则为水平地震影响系数,除受结构自身特性影响外,还受建设场地抗震设防烈度、场地类别、设计地震分组以及阻尼比的影响。
1影响分析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以下简称抗规)第5.1.4条:“建筑结构的地震影响系数应根据烈度、场地类别、设计地震分组和结构自振周期以及阻尼比确定”。
(1)“抗震设防烈度”对应“抗规”表 5.1.4-1选取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σmax);(2)“场地类别”、“设计地震分组”对应表2(“抗规”表5.1.4-2)选取设计特征周期(Tg),个别地区有特殊规定时除外,如广东,虽为Ⅳ类场地、第一组设计地震分组,但其设计特征周期取值Tg=019s,大于国家规范的0165s;表1特征周期值s(3)“结构自振周期(T)”根据结构实际等效质量及刚度分布确定;(4)“建筑结构阻尼比(ξ)”除有专门规定外,通常取值0.05。
由上述四个参数(σmax、Tg、T、ξ),结合图1地震影响系数曲线(“抗规”图5.1.5)即可确定“特定场地”、“特定结构”的地震影响系数(α),并根据公式(1)、公式(2)求取结构所受地震作用值Fek或Fji。
框架-剪力墙结构的地震响应分析

动。
从表 2 中数据可以看出,高层结构第一阶振型周期为 0.54 s,对于高阶振型,其周期更小。实际设
计中,应避开场地的卓越周期,避免产生共振。
4 动力计算分析
在地震作用下,框架-剪力墙各构件都会受到剪力作用,且各结构层层间剪力有所差异。依据有限 元计算结果,在 8 度多遇地震下,按时程分析法,高层结构基底剪力时程曲线如图 5 所示,其基底剪力 最大值为 8380 kN 。
0.6×0.8
C30
剪力墙
0.2
C30
次梁
0.3×0.5
C30
楼面板
0.2
C25
由于地处天津市河北区,抗震设防烈度为 8 度,整个结构体系成中心对称,场地类别为Ⅱ类。场地 特征周期为 0.4 s,初见地下水位为 3~4 m。
框架-剪力墙为主要结构受力体系,内部隔墙采用混凝土砌块,考虑到内部砌体为脆性结构,为简 化计算,不考虑其对抗震能力的贡献作用。
按下式计算:
1
Tg T
max
(2)
式中, 为衰减指数,可取0.9 ;为阻尼调整系数,可取1;max为水平地震系数最大值 ,8 度震区
可取 0.24,则:
1
建筑场地类别对抗震设计影响的探讨

建筑场地类别对抗震设计影响的探讨摘要:建筑抗震场地类别的评价划分是岩土工程勘察工作的重要内容,由场地岩土层的等效剪切波速和覆盖层厚度综合确定,关系着场地设计特征周期、地震影响系数和地震作用力,对抗震设防起着决定性作用,当场地平整导致场地覆盖层厚度及性质发生改变时,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工作中应对场地类别进行修正后采用。
关键词:场地类别;覆盖层;设防;修正1、前言建筑抗震设计理论及规范中,用建筑场地类别指标确定设计特征周期,并根据设计特征周期和结构自振周期对应关系,计算得出地震影响系数和地震作用力。
在工程建设过程中,现状工程场坪并非建成后的场坪,往往需要对拟建工程场地进行平整,包括开挖山丘或填埋沟壑,以达到设计所需的场坪条件。
由于场坪的平整或对地基土的技术处理,场地的覆盖层厚度或性质发生了变化,抗震建筑场地类别也发生了变化,设计特征周期、地震影响系数及地震作用力均随之改变。
2、建筑场地类别的确定建筑抗震场地类别通常采用场地覆盖层厚度和土层的等效剪切波速值综合评定划分。
覆盖层作为评价场地类别的因素之一,一般指覆盖在基岩之上各种成因的松散堆积、沉积物,如砂卵砾石层、黏性土层、人工填筑土体等,可采用剪切波速法实测其厚度及深度。
场地内土层的等效剪切波速是指剪切波在有限土层范围内竖向传播的等效速度,有限土层深度一般为覆盖层深度且不大于20m。
在建筑抗震设计中,将场地类别分为I、II、III、IV共4大类,其中I类分为I0、I1两个亚类。
一般地,场地类别等级越高,表明场地覆盖层厚度越大,土层的等效剪切波速值越小,场地的整体土质越软弱,地基条件越差。
当拟建场地为山丘或沟谷地,因建筑需要对场坪进行平整,平整之后场地的覆盖层厚度将发生变化,由此将引起场地类别的改变。
为更深入研究,本文以两个特殊的地段作案例分析探讨。
某工程建筑地段一,自上而下分布有①~⑦层土岩层,土层的总体趋势为上软下硬,下部为硬质岩石,各层厚度和剪切波速详见表1;而某工程地段二地层岩性与地段一类似,区别于土层顺序倒置,总体趋势为上硬下软,下部为硬质岩石,各层厚度和剪切波速详见表3。
建筑场地条件变化对抗震性能的影响分析

建筑场地条件变化对抗震性能的影响分析作者:秦川来源:《居业》2015年第13期[摘要]人类活动对场地抗震性能影响较大,填挖方均可能改变土层液化性及场地类别,应该根据现状进行抗震性能评价和相关抗震计算。
[关键词]场地土层抗震性;场地类别;影响文章编号:2095-4085(2015)08-0151-02近年来,随着人们生产生活空间范围的扩大.建筑从城区向郊区发展,原来的废弃荒地逐渐变为建筑用地;另外,开山填海等造地运动不断改变自然条件,使得勘察对场地抗震性能的评价差异很大。
从以上定义看.场地范围并不十分确切,可大可小,场地土也未明确成因年代地面算起,未明确是自然地面还是人工活动后的现地面。
1.场地抗震性能评价内容1.1地段类别的划分根据地形、地貌和地质条件,将场地区分为有利、不利、危险和一般场地。
1.2场地类别的划分根据地层等效剪切波速和覆盖层厚度,将场地划分为I,H,皿,Ⅳ类,在计算地层等效剪切波速时,计算深度取留盖层厚度和20 m两者中的较小值。
1.3特征周期根据国家抗震设防区划图确定的场地所在地区的抗震设防烈度、设计基本加速度和设计地震分组.结合场地类别可确定场地持征周期,该指标用于结构抗震计算。
1.4土体液化判别对饱和砂土和饱和粉土应进行液化判别。
液化判别先根据地质年代、粉土瓢粒含量、上覆非液化土层厚度以及地下水位埋深进行初判,初判认为有可能液化,需要进一步判别时,采用标准试验方法进行浅基础15 m、深基础20 m范围的液化等级判别。
2.场地条件变化对其抗震性的影响2.1场地填土对抗震性能的影响以某工程场地为例,其土层性质自上而下为以下几类。
杂填土:成分复杂,以默性土为主,松散,湿,最大厚度为1.5 m;粉质就土:灰黑一灰黄色,可塑,切面光滑,韧性中等,干强度中等,无摇震反应,揭露厚度0.6~1.8m;淤泥质粉质就土:灰黑灰绿色,软塑,切面光滑,韧性中等,干强度较高,无摇震反应,揭露厚度0.6~3.0 m粉细砂:灰绿色,饱和,松散稍密状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场地特征对剪力墙结构地震响应的影响分析
振型分解反应谱法是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重要分析方法。
文章采用《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提供的振型分解反应谱法,通过三个不同场地条件、不同高度的典型剪力墙结构工程案例,分析不同设计地震分组、不同场地类别下结构地震响应的差异,研究场地特征对地震设计反应谱和剪力墙结构地震响应的影响规律。
标签:振型分解反应谱法;场地特征;剪力墙结构;地震响应
1 概述
振型分解反应谱法是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重要分析方法。
[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以下简称《抗规》)以地震影响系数曲线的形式给出了地震设计反应谱。
[2]相同地震烈度、相同场地条件时,影响地震设计反应谱的因素有很多,如震源机制、震级大小、震中距远近等。
《抗规》考虑地震作用时,以地震烈度为基础,通过场地特征周期Tg反映设计地震分组、场地类别对地震设计反应谱的影响。
[3]其中,设计地震分组区分震源远近,场地类别体现场地土软硬程度和覆盖层厚度的影响。
文章采用振型分解反应谱法,通过三个不同场地条件、不同高度的典型剪力墙结构工程案例,研究设计地震分组、场地类别对地震设计反应谱和剪力墙结构地震响应的影响规律。
2 工程案例
工程一位于浙江省湖州市,6度(0.05g)区,剪力墙结构,设计地震分组第一组,Ⅲ类场地,场地特征周期0.45s,多遇地震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0.04,地上11层、地下1层,建筑平面长度21.2m、宽度12.6m,结构高度31.9m,第一、第二阶周期分别为1.229s、1.160s。
工程二位于福建省福州市,7度(0.10g)區,剪力墙结构,设计地震分组第二组,Ⅲ类场地,场地特征周期0.55s,多遇地震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0.08,地上18层、地下1层,建筑平面长度35.9m、宽度20.6m,结构高度52.4m,第一、第二阶周期分别为1.791s、1.628s。
工程三位于安徽省阜阳市,7度(0.10g)区,剪力墙结构,设计地震分组第一组,Ⅲ类场地,场地特征周期0.45s,多遇地震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0.08,地上34层、地下1层,建筑平面长度33.5m、宽度16.4m,结构高度98.6m,第一、第二阶周期分别为3.085s、2.905s。
3 场地特征对地震设计反应谱的影响
《抗规》以地震影响系数曲线的形式给出了地震设计反应谱,通过场地特征周期Tg反映设计地震分组、场地类别对地震设计反应谱的影响,不同的场地特征周期Tg对应不同的地震影响系数曲线。
以工程一为例,多遇地震时,结构阻尼比?啄取5%,不同设计地震分组、不同场地类别的地震影响系数曲线如图1所示。
图1中T1、T2对应工程一的第一、第二阶周期。
由图2可知,设计地震分组和场地类别对应的场地特征周期Tg越大,地震影响系数?琢值越大,且地震影响系数曲线受设计地震分组的影响要小于受场地类别的影响。
场地特征对地震设计反应谱的影响主要集中在地震影响系数曲线的速度控制段,对位移控制段影响较小,对加速度控制段则没有影响。
以工程一为例,第一、第二阶周期处于地震影响系数曲线的速度控制段,不同设计地震分组对?琢值影响的变化幅度均匀,约15~20%,不同场地类别对?琢值影响的变化幅度差异较大,约25~40%。
4 场地特征对剪力墙结构地震响应的影响
根据SATWE的计算结果,不同设计地震分组、不同场地类别时,三个工程案例的X向结构地震响应如表2、表3所示,X向结构层间位移角曲线如图3、图4所示。
工程一的结构基本周期较短,不同设计地震分组、不同场地类别时,结构基本周期均处于地震影响系数曲线的速度控制段。
由表1可知,设计地震分组每提高一级,结构地震响应提高约20%;Ⅰ1、Ⅱ、Ⅲ类场地时,场地类别每提高一级,结构地震响应提高约20%,Ⅳ类场地时,结构地震响应提高约40%。
由图2可知,不同设计地震分组及Ⅰ1、Ⅱ、Ⅲ类场地时,层间位移角曲线变化幅度均匀,Ⅳ类场地时,层间位移角曲线变化幅度增大较多。
工程二的结构基本周期较短,不同设计地震分组及Ⅱ、Ⅲ、Ⅳ类场地时,结构基本周期均处于地震影响系数曲线的速度控制段,Ⅰ1类场地时,结构基本周期处于地震影响系数曲线的位移控制段。
由表2可知,设计地震分组每提高一级,结构地震响应提高约15%;不同场地类别时,结构地震响应的变化幅度差异较大,Ⅱ类场地较Ⅰ1类场地提高约10%,Ⅲ类场地较Ⅱ类场地提高约20%,Ⅳ类场地较Ⅲ类场地提高约30%。
由图3可知,不同设计地震分组时,层间位移角曲线变化幅度均匀,Ⅰ1、Ⅱ类场地时,层间位移角曲线变化幅度较小,Ⅲ、Ⅳ类场地时,层间位移角曲线变化幅度增大较多。
工程三的结构基本周期较长,设计地震分组第三组及Ⅳ类场地时,结构基本周期均处于地震影响系数曲线的速度控制段,设计地震分组第一组、第二组及Ⅰ1、Ⅱ、Ⅲ类场地时,结构基本周期均处于地震影响系数曲线的位移控制段。
由表3可知,不同设计地震分组时,结构地震响应的变化幅度差异较大,第二组较第一组提高约5%,第三组较第二组提高约15%;Ⅰ1、Ⅱ、Ⅲ类场地时,场地类别每提高一级,结构地震响应提高约5%,Ⅳ类场地时,结构地震响应提高约20%。
由图4可知,设计地震分组第一组、第二组及Ⅰ1、Ⅱ、Ⅲ类场地时,层间位移角曲线变化幅度均匀且幅度较小,设计地震分组第三组及Ⅳ类场地时,层
间位移角曲线变化幅度增大较多。
综上所述,场地特征对剪力墙结构地震响应、层间位移角曲线均有较大影响,且场地类别的影响要大于设计地震分组的影响。
当结构基本周期处于地震影响系数曲线的速度控制段时,场地特征对剪力墙结构影响较大,结构地震响应、层间位移角曲线变化幅度均匀,Ⅳ类场地时,由于场地特征周期Tg提高较多,结构地震响应、层间位移角曲线变化幅度增大较多。
随着建筑高度增加、结构周期延长,场地特征对剪力墙结构地震响应的影响逐渐减小。
当结构基本周期处于地震影响系数曲线的位移控制段时,场地特征对剪力墙结构影响较小,结构地震响应、层间位移角曲线变化幅度较小。
5 结束语
文章采用振型分解反应谱法,通过三个典型的剪力墙结构工程案例,研究场地特征对地震设计反应谱和剪力墙结构地震响应的影响,得到以下结论:(1)场地特征对地震设计反应谱的影响主要集中在地震影响系数曲线的速度控制段,对位移控制段影响较小,对加速度控制段则没有影响。
地震影响系数曲线受设计地震分组的影响要小于受场地类别的影响。
(2)当结构基本周期处于地震影响系数曲线的速度控制段时,场地特征对剪力墙结构影响较大,设计地震分组或场地类别每提高一级,结构地震响应提高约15~20%,Ⅳ类场地时,结构地震响应提高约30~40%。
随着建筑高度增加、结构周期延长,场地特征对剪力墙结构地震响应的影响逐渐减小。
(3)当结构基本周期处于地震影响系数曲线的位移控制段时,场地特征对剪力墙结构影响较小,设计地震分组或场地类别每提高一级,结构地震响应提高不大于10%。
参考文献
[1]赵西安.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若干问题[J].建筑科学,1994(1).
[2]GB50011-2010.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3]吕悦军,等.场地类别条件对地震参数影响的关键问题[J].震灾防御技术,2008,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