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三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知识总结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重点讲解: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重点讲解: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儒家思想)【课标要求】1、了解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分析其历史背景及产生的历史影响,探讨“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

2、董仲舒的新儒学及汉武帝推广儒学。

3、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

4、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进步思想产生的背景及思想内容。

【重点讲解】一、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儒家思想的形成1、百家争鸣1)含义:“百家”泛指数量多、“争鸣”指争论和辩论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2)背景①经济领域:井田制崩溃②政治领域:地主阶级产生壮大,诸侯割据混战,分封制崩溃,周王室衰微③阶级关系:“士”阶层的活跃和备受重用④思想文化:知识分子壮大,教育发展(打破学在官府贵族垄断教育,学在民间的私学创立)3)表现: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学派代表人物时期著作思想主张影响儒家孔子(创立)春秋整编“六经”①政治:“仁”(核心)、(仁者爱人);以德治民(含民本思想),取信于民,反对苛政;维护“周礼”(克己复礼)②教育:兴办私学,“有教无类”③人性:“性相近,习相远”后来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孟子(继承)战国《孟子》①“仁政”②“民贵君轻”③“性本善”,通过仁政恢复扩充善性荀子(丰富)战国《荀子》①政治:“仁义”“王道”;“君舟民水”②“制天命而用之”③“性本恶”,用礼乐规范行为道家老子春秋《道德经》①哲学:世界本原是“道”②政治:“无为而治”、“小国寡民”③朴素的辩证法思想(矛盾对立面转化)老庄崇尚自然,主张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庄子战国《庄子》①世间万物是相对的②崇尚自然,放弃差别观念以达到精神自由法家李悝战国《法经》在魏国变法:奖励耕战、严刑峻法等①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建立奠定理论基础;②对秦统一全国,起到了重大作商鞅战在秦国两次变法:废旧制度、重农抑国商、加强中央集权等用;③两汉后,其法治思想被吸收到儒家体系中,成为维护专制政权的工具韩非子 (集大成者,创立系统法治理论) 战国《韩非子》 ①法、术、势结合,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厉行赏罚、奖励耕战②主张“事异则备变”,历史是向前发展的,主张变法革新 ③主张以法治国墨家 墨子战国《墨子》 “兼爱”、“非攻”、“尚贤”“节俭”(代表了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汉代以后,逐渐湮没失传4)意义:形成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复习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复习知识点总结

历史必修三复习提纲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1、“百家争鸣”的含义:“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

《汉书·艺文志》上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

所谓“争鸣”,是指当时代表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

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2、“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政治:社会大变革(宗法分封制和礼乐制崩溃、周天子权威丧失)和争霸战争为百家争鸣提供了历史舞台。

在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经济:铁器和牛耕的使用,促进了商业繁荣和城镇兴旺,封建经济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文化:专业文化阶层的形成、私学的兴起、相对宽松的学术环境、广泛的文化交流与碰撞,为百家争鸣提供了必要的文化背景。

3、“百家争鸣”的主要流派和主要代表二、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也是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理论基础。

1、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1)春秋末期,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提出“仁”;主张“礼”,维护周礼这是孔子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以德治民”。

(2)战国时期初步发展: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主张“仁政”、“民贵君轻”、“政在得民”,反对苛政;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劳动时间,宽刑薄赋,儒家思想开始与政治相结合。

(3)西汉的董仲舒以儒学为基础,以阴阳五行为框架,兼采诸子百家,建立起新儒学。

其核心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还提出“三纲五常”,有利于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

他的思想集中于《天人三策》和《春秋繁露》。

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一、“百家争鸣”1. 背景:(I)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提高,促进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

(2) 社会变革:社会结构发生急剧分化,“士”受到重用,并提出自己的主张。

(3) 学术下移:出现私人讲学,“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民间”。

(4) 社会需求:各国纷争的社会环境,对人才及其治国方略的需求。

2. 各学派代表人物:①道家:老子和庄子;②儒家:孔子、孟子和荀子;③墨家:墨子;④法家:商鞅、韩非子;等等。

3. 评价:(1)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2) 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3) 各家学派彼此渗透、吸收、融合,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二、儒家思想的形成:春秋孔子①政治:a.核心是“仁”,即“爱人”。

b•“德政”,即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反对苛政。

c.主张“克己复礼”,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

②教育:首创私学,主张“有教无类”。

战国孟子①政治:a.发展孔子的“仁” ”为“仁政”思想。

b.发展孔子以德治民思想,进一步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

②伦理:主张“性本善”。

苟子①政治:a.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

b.强调人民群众的力量,提出“君舟民水”思想。

②伦理:主张“性本恶”。

影响:战国后期,儒学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后来发展成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

二、道豕春秋老子①哲学:a.认为世界本原是“道”强调要顺应自然。

b.认为世界万物是不停地运动的,关系是相互依存且不断转化的。

②政治:提出“无为而治”的主张。

战国庄子①认为世界万物都是相对的。

②认为放弃一切差别观念,就能精神自由。

四、法家①集大成者:韩非子。

②主张:提出系统的法治理论,主张依法治国。

③意义: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如何看待儒家的“民本”思想①孔子、孟子和荀子的民本思想既一脉相承又各具特色。

孔子提出“仁”的思想,强调“以德治民”;孟子提出“民贵君轻”的观点;荀子提出“君舟民水”的观点。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知识详解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知识详解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知识详解一、专题主干知识:儒家思想的演化进程创立:春秋时期,孔子提出〝仁〞的学说。

〔统治者无视〕承袭:战国时期,孟子开展〝暴政〞学说,提出民贵君轻思想;荀子对〝礼〞深化讨论。

〔统治者无视〕重创:秦朝,焚书坑儒。

〔遭到打击〕正统:西汉,董仲舒〝免除百家,独尊儒术〞。

融合:唐宋时期,儒、道、佛三教末尾走向融合。

高潮:宋明理学,新的儒学体系。

批判承袭:明清,批判承袭传统儒学,出现具有时代特征的新思想。

二、专题知识详解1.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及以及儒家思想的构成:P4〔1〕孔子思想和成就:①提出〝仁〞与〝礼〞的学说,希望统治者〝克己复礼〞,推行〝德治〞,从而在人人品德自觉的基础上树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

②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持敬而远之的态度。

③教育贡献:开创现代公家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打破贵族垄断××局面〕;从礼乐射御书数方面培育先生,注重人的片面开展。

④其言论编成«论语»一书,儒家学派开创者,儒学以«六经»为基本文献。

〔2〕孟子思想:①提出仁义礼智四种品德规范。

②倡议暴政,提出〝民贵君轻〞的学说。

〔3〕荀子思想:①强调〝天行有常〞和〝人道有为〞,〝制天命而用之〞②学习的最高目的是掌握〝礼〞。

③其思想吸收了各家精髓,丰厚了早期儒家内容。

2.知道诸子百家,看法春秋战国时期百花怒放局面构成的重要意义。

〔2〕百花怒放局面构成的缘由〔了解〕:①阶级基础:事先处于社会大革新时期,各种社会矛盾扑朔迷离,各阶级、各阶级、各集团都有自己的见地和主张;②社会基础:事先诸侯割据,统治者无法在文明上实行民主,而且为本国或本集团的兴起,纷繁招徕人才,养士成风,社会环境宽松。

③人才基础:私学的兴盛,打破了官府垄断文教的局面,有独立人格的知识分子群〝士〞的构成;④其他要素:经济的兴盛、科技的提初等。

〔3〕百花怒放的意义:人教版必修三:这些学派相互诘难、批驳,构成了〝百花怒放〞的局面;同时,各家彼此吸收、融合,逐渐构成了中国的传统文明体系。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中国古代社会,活字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未能充分利用的原因:
腐朽的封建制度和落后的经济发展水平造成的。(封建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阻碍;科举制度、重农抑商、闭关锁国等阻碍先进技术发挥作用.)
(二)汉字与书画
1、汉字的起源和演变
(1)字体的演变:
汉字起源于“文字图画”,至商朝已形成完整体系,此后按甲骨文、金文、篆书、
远的影响。
(四)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
人物
背景
主要主张
补充


(明中
后期)
①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强化,封建制度日趋衰落。
②经济: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
③思想:自然科学发展,理学压抑人性
①提出不以孔子的言论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从而否定儒学正统的权威性。
②认为“理”就在百姓的日常生活中(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从而否定了“存天理,灭人欲”的理论
书法,绘画,篆刻等多种艺术为一体,集中体现出画家多方面的文化素养,强调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注重写意传神,追求“得意忘形”。
(2)发展过程
时代
特点
代表
原始社会
萌芽、起源
彩陶画《鹳鱼石斧图》
战国
从萌芽走向成熟
帛画《人物龙凤图》《人物驭龙图》
秦汉
绘画门类丰富
《夫妇宴饮图》
魏晋
士大夫画家活跃;
总结出精辟的绘画理论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儒家思想的形成
(1)形成:春秋末期,孔子创立儒学;战国时期,经过孟子、荀子的总结和改造,体
系更加完整,使其成为显学,自成一家,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2)影响:
积极作用:

选修三历史

选修三历史
(2)兴办太学,儒家五经博士负责教授,学完经考试合格后即可到政府任官。太学的兴办,打破了以往由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陈规,使非贵族官僚家庭的子弟也可凭太学资格做官;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
(3)在全国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儒学于各郡县得到推广,在民间开始处于独尊的地位。
二、明清时期的三大进步思想家
1、黄宗羲的思想主张: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1)对君主专制制度进行猛烈抨击,尖锐地揭露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
(2)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
(3)影响:黄宗羲的政治主张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对以后反专制斗争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 从“无为”到“有为”
(1)原因:秦末战火频繁,社会经济破坏严重。
(2)目的:为了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统治者吸取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
(3)措施:减轻田租、赦免自卖为奴婢者为庶人、让大量士兵回家,授予田宅,并免除一定的赋税和徭役等。
(4)结果:经过六十多年的休养生息,汉朝的经济实力逐渐恢复和增强,人民生活安定,社会繁荣,国力日盛。
第6课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基础解读】
一、 意大利的资本主义萌芽
文艺复兴的背景:
(1)出现了佛罗伦萨和威尼斯等著名的工商业城巾。在激烈的竞争中纷纷采取鼓励发展工商业的政策,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2)新兴资产阶级希望创造财富,他们重视通过改进生产技术、提高经营手段创造财富。
(1)思想来源:他继承了以前思想家的唯物思想,并加以发展。
(2)思想主张:王夫之认为世界是物质的,一切事物都是客观存在的实体;在认识论方面,他认为主观的认识是由客观对象引起的,一切事物通过考察研究都是可以认识的。他还认为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第一单元总结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一单元总结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儒家思想的演变:春秋:创立;战国:蔚然成大宗;秦朝:遭打击;汉朝(汉武帝)正统地位;魏晋-隋唐:三教合一,面临挑战宋明:改造后理学成为官方思想;明清:批判中发展。

一、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1、历史背景:根本原因:春秋战国,社会大变革:奴隶社会——>封建社会①经济上:井田制瓦解②政治上:周王室衰微③阶级关系上:士阶层崛起④学术上:私人讲学出现,“学在民间”2、主要流派①、道家:老子政治主张:无为而治;哲学:主张世界的本原是“道”,世界万物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庄子主张世界万物都相对、放弃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自由。

②、法家:韩非子主张以法治国和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符合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③、墨家: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尚贤。

④、儒家:孔子主张仁(核心)、以德治民、克己复礼、有教无类;孟子主张实行仁政、民贵君轻、性本善;荀子主张仁义施政、君舟民水、性本恶。

3、历史意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和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㈠、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1、形成背景①、汉武帝初期社会危机加剧:诸侯国势力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

(三大问题)②、道家无为而治思想不适应加强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的发展形势,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需要。

③、汉武帝举贤良对策,选拔人才。

2、代表作品:《春秋繁露》、《天人三策》3、思想主张:A.为加强中央集权,提出“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为加强君权,提出“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C.为巩固统治秩序,提出“三纲五常”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4、历史意义:他的主张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的需要;汉武帝加以实行后,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㈡、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目的:加强中央集权和巩固国家统一。

高中历史必修3人教版课件: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单元总结

高中历史必修3人教版课件: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单元总结

点击进入 检测试题
汉代
董仲舒在继承先秦“仁”“仁政”思想的基
改造时期,逐渐 处于独尊地位
础上,糅合了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 些思想,增加了大一统、“天人感应”等新 内容,对儒家思想进行了改造,适应了统治者
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
经过朱熹、王阳明等人对佛、道思想
转型和成熟时期,正
宋明பைடு நூலகம்期
的汲取,使儒家思想完成了理论化和
统地位更加巩固
思辨化的过程,适应统治者的需要
明清之际 受到挑战
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工商业者阶层扩大,要求摆脱封建束 缚,开始对儒学进行批判地继承
[理性思考] 儒家思想的不断发展完善,是儒家学说自身的发展变化适应 了封建统治的需要,与统治者的大力推崇和扶植分不开,最终使儒家思想 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单元总结
网络构建
专题归纳
一、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地位及其原因
历程
地位
原因
春秋战 国时期
创立和形成时 期,未受到统治 者的重视
“仁政” “德治”虽然有利于缓和社会矛 盾,但在社会大变革、大动乱时代,其主张不 能适应当时激烈的社会变革和争霸的需要
秦朝
受到压制
秦统一后,儒生依旧遵循旧的主张,非议郡县 制,站在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对立面
二、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 1.儒家强调“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思结合”的教育教学思想, 对我国现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有积极作用。 2.儒家提倡“孝”“仁义”“诚信”等道德伦理观,有助于构建和谐的 人际关系,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3.儒家强调“正身自省”“修己安人”、加强道德修养,有助于约束和 规范市场经济主体的交易活动和行为,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正常、 有序地进行。 4.儒家提倡的“仁”“德治”“民本”思想维护了社会稳定,促进了经 济的发展。 5.儒家主张的大一统思想有利于巩固中华民族的统一,在今天更是有着 深远的现实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一)了解道、儒、墨、法诸家的代表人物与主要观点
1.道家:
(1)老子:春秋晚期,道家学派创始人。

主要观点:哲学思想——①“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

②辩证法思想(矛盾对立面及转化)。

政治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2)庄子:战国时期,道家代表人物。

主要观点:①发展老子的学说,把世间万物都看作是相对的;
②认为放弃一切大小、生死、贵贱、荣辱等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注意】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但不是道教的创始人,道教兴起于东汉时期。

2.儒家:
(1)孔子:春秋晚期人,我国古代大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尊称“至圣”。

主要观点:哲学思想——思想核心是“仁”、“礼”;(仁者爱人,克己复礼)。

政治思想——主张“为政以德”(含民本思想)。

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2)孟子:战国时期儒家代表,有“亚圣”之称。

主要观点:政治思想:将孔子“仁”,发展成“仁政”思想,提出“轻刑薄税”。

民本思想:“民贵君轻”。

伦理观:主张人的天性是善良的,即“性本善”,要用仁政来回复、扩充人的善性。

(3)荀子:战国末期儒家代表人物,作为战国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对中国哲学影响深远。

主要观点:哲学思想——①“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唯物主义)②“性恶论”(但教育可使人由恶变善)。

政治主张——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
3.墨家:墨子(墨翟):战国初期,墨家学派创始人。

主要观点:“兼爱”、“非攻”、“节俭”、“尚贤”。

4.法家:韩非子:战国末期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

主要观点:①以法治国,严刑峻法。

②加强君主集权。

③要因时变革(“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事异则备变”)
【注意】孔子、老子为春秋人,其余:皆为战国人
(二)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①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②促进了文化思想的繁荣;③推动了社会变革的进程。

二、汉代儒学
理解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太学的设立
(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提出者:董仲舒
2、目的: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封建统治,要求思想统一。

3、汉武帝独尊儒术的措施:
①汉武帝起用“贤良文学”的儒学之士担任官职;
②从汉武帝起,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
③汉武帝兴办太学,让天下文士都学儒学经典;
④还令各郡设立学校,推广儒学。

4、影响:
积极性: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所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消极性:结束各派学说平等竞争局面,抑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二)太学的设立
1、时间、地位:汉武帝时开始设立,封建社会官方的最高学府。

2、内容:以儒家“五经”(《诗》、《书》、《礼》、《易》、《春秋》)为教材,由经学博士负责教授;
太学子弟考试合格,即可到政府任官。

3、作用:
①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
②带动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对于文化的传播其了重要作用;
③打破了贵族官僚世代垄断官位的陋习,部分中下层人士得到入仕的机会;
④进一步推动儒学的传播与发展。

三、宋明理学
了解宋明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基本主张
(一)程朱理学
含义:理学又称“程朱理学”,我国宋代时期出现的,以儒学为核心,融合佛教、道教思想而形成的、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

1、程颐、程颢:
(1)地位:北宋时期,理学的开创者。

(2)基本观点:
①天理是万物的本原,先有理后有物。

(理学核心思想,客观唯心主义)
②把天理与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认为“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

③提出“格物致知”认识论,只有探究万物,才能真正得到“理”。

2、朱熹:
(1)地位:南宋时期,理学的集大成者。

(2)基本观点:
①“理气论”:理比气更根本,理先于气(客观唯心主义)
②天理就是三纲五常,是人性的最高境界;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③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

(3)影响:
①朱熹是继孔、孟之后我国古代最重要的儒学思想家;
②其《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的依据;
③其思想作为官方正统儒学,适应了统治阶级的需要,有力地维护了封建统治。

(二)陆王心学
1、陆九渊:
(1)地位:南宋时期,心学的开创者。

(2)基本主张:
①把“心”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提出“心即理也”;(主观唯心主义)
②强调“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认为天地万物都在心中。

③认为穷理不必向外探求,只要反省内心就可以得到天理。

2、王阳明:
(1)地位:明朝时期,心学的集大成者。

(2)基本主张:
哲学方面:认为人心是世界万物的本源,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认识论:提出“致良知”、“知行合一”。

(三)宋明理学的影响
消极性——用三纲五常维系封建专制制度,压抑扼杀人的自然欲求。

积极性——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人的气节和品格,讲究节制、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产生积极影响。

四、明清儒学思想的发展
了解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基本思想
1、“离经叛道”的李贽:
基本思想:
①挑战孔子和儒家经典的权威。

反对用孔子之言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儒家经典也不是“万世之至论。

②批判程朱理学,揭露道学家的虚伪,主张“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③抨击封建传统观念,倡导男女平等、个性自由。

2.明清之际三大进步思想家:(出现根源: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⑴黄宗羲——抨击君主专制
基本思想:
①抨击君主专制,认为君主是“天下之大害”,倡导“天下为主,君为客”;
②主张限制君权,以“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要“公其是非于学校”
③经济方面——反对重农抑商,主张“工商皆本”
⑵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
基本思想:
①批判君主专制,主张用“众治”代替“独治”、“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

②提倡经世致用,反对心学空谈(学术研究要为现实服务)。

③指出“亡国”与“亡天下”不同(梁启超据此归纳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⑶王夫之——唯物思想家
基本主张:
①主张世界是物质的,一切事物都是客观存在的实体;
②认为万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其发展变化有规律可循。

③趋时更新
【易混(错)警示】明末清初的思想家不是对儒学的背叛,而是对儒学的批判继承。

【专题归纳】
1.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墨子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2.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3.使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关键人物是董仲舒。

4.汉武帝时太学的建立,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
5.汉武帝之所以接受董仲舒的新儒家思想根本在于它适应了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的需要6.继孔孟之后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儒学思想家是朱熹
7.心学的开创者是陆九渊;心学的集大成者王阳明
8.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最能从根本上体现时代潮流的是“工商皆本”的学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