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诗经二首》复习知识清单及精讲精练(含答案解析)

合集下载

部编版八下课内《诗经两首》古诗知识点复习梳理

部编版八下课内《诗经两首》古诗知识点复习梳理

部编版八下课内《诗经两首》古诗知识点复习梳理《关雎》这首抒情诗选自《诗经·周南》。

《关雎》是《周南》里的第一首诗,也是《诗经》的第一篇。

古人把它冠于三百篇之首,说明了它的重要性。

汉、宋以来研究《诗经》的学者,多数认为这首诗的主题是歌颂“后妃之德”的,诗中的“君子”指周文王,“淑女”指他的妻子太姒,以为女子只有忠贞贤淑、含蓄克制,才能够配得上王侯。

因此,把这首诗放在《诗经》之首,以明教化。

其实这完全是一种牵强附会的曲解。

现代研究者认为,这是一首吟咏爱情生活的小夜曲或缠绵啡恻的咏叹调。

译文关关和鸣的雎鸠,相伴在河中的小洲。

那美丽贤淑的女子,正是我所喜爱的对象。

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捞它。

那美丽贤淑的女子,醒来睡去都想追求她。

追求却没法得到,白天黑夜便总思念她。

长长的思念哟,叫人翻来覆去难睡下。

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采它。

那美丽贤淑的女子,奏起琴瑟来亲近她。

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拔它。

那美丽贤淑的女子,敲起钟鼓来取悦她。

内容梳理第一章:作者先用比兴开篇,写雎鸠鸟的忠贞来比喻男女之间真诚专一的美好爱情,引发读者的联想,酝酿气氛。

然后进入正题,点出文静美丽的姑娘才是小伙子的理想配偶。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是纲目,统摄全文。

第二章:围绕关键词“求”字,写出了小伙子追求心上人的幽思。

小伙子日夜思念她,辗转反侧,难以入眠,内心焦灼而苦闷。

把一个深受相思之苦的人,写得非常传神。

诗中女子的行踪也像荇菜一样捉摸不定,“求而不得,寤寐思服”更体现了男子之不得的忧思。

第三章:表达了小伙子对采荇菜姑娘的深切爱慕和美好愿望。

他因苦恼而成梦亲近她,爱慕她,取悦于她,欢喜之情溢于言表。

步步推进,表达出小伙子对心上人的思恋与追求。

中心思想这首诗通过一个男子在河边遇到一个采摘荇菜的姑娘,并为姑娘的勤劳、美貌和娴静而动心,随之引起了强烈的爱慕之情,在梦里也会梦见那位姑娘的一系列追求过程,充分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内心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突出表达了青年男女健康、真挚的思想感情。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12课《诗经二首》知识点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12课《诗经二首》知识点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12课《诗经二首》知识点1.作品简介:《诗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到春秋中期约500年间的305篇诗歌。

在先秦古籍中,被称为《诗》、或《诗三百》。

相传孔子曾整理过这些诗并用来传授弟子,所以后来被尊为儒家的“五经”之一,称为《诗经》。

四书:《孟子》《中庸》《大学》《论语》五经:《诗》《书》《礼》《易》《春秋》2.诗经地位: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是屈原的《离骚》3.《诗经》六艺指三大基本内容:风(又称风土之音)、雅(朝廷之音)、颂(宗庙之音)和三大表现手法:赋、比、兴4.这是一首爱情诗,为什么开头要写“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关关雎鸠,河之洲”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1)这是运用了“比兴”手法。

(2)描绘了成双成对的雎鸠鸟在沙洲上嬉闹戏逐发出悦耳的和鸣,来比喻夫妻间和谐恩爱。

(3)渲染了和谐悠扬的气氛,写出了男子对意中人的向往,使得诗人的情感与自然景物相契相合,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5.赏析“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艺术手法角度:(1)运用比兴手法(2)以水中左右飘摇荡动的荇菜为比,兴起君子求淑女的渴慕之心。

以水草难以捞取比喻淑女难求(3)生动地写出男主人公追求的艰辛。

炼字角度:流”/“菜“/”芼“(1)描写出女子采摘荇菜的忙碌和姿态的优美(2)使作品充满动感和生机,突出了女子的勤劳能干,(3)更增加了男子对女子的思慕和爱恋6.任选角度“悠哉悠哉,辗转反侧”描写角度:(心、动、情)(1)“悠哉悠哉”写其思念之情,绵绵不绝,运用了心理描写。

(2)“辗转反侧”突出其内心状态的不平静,难以入眠,运用了动作描写。

(3)形象逼真地表现了主人公深深的思念之情修辞角度:(反双叠韵)(1)“悠哉悠哉”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写出了男子对意中人的思念之情。

(2)“辗转”既是双声,又是叠韵,体现了《诗经》的韵律美。

炼字角度:“悠”字形容夜长不寐时绵绵不断的忧思,两个“悠”字加重了感情色彩,把长夜无眠,思绪万千的相思之苦表现了出来炼字“友”:像对待朋友一样对她,把她当成知音、知己,和她相亲相爱7.中心思想:通过写一个男子思念、追求一个女子的过程,写了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幻想求而得之的喜悦之情。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12《诗经》二首知识梳理及练习题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12《诗经》二首知识梳理及练习题

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翻译:关关和鸣的雎鸠,相伴在河中的小洲。

那美丽贤淑的女子,是君子的好配偶。

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捞它。

那美丽贤淑的女子,醒来睡去都想追求她。

追求却没法得到,白天黑夜便总思念她。

长长的思念哟,叫人翻来覆去难睡下。

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采它。

那美丽贤淑的女子,奏起琴瑟来亲近她。

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拔它。

那美丽贤淑的女子,敲起钟鼓来取悦她。

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翻译:大片的芦苇青苍苍,清晨的露水变成霜。

我所怀念的心上人啊。

就站在对岸河边上。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他),追随她(他)的道路险阻又漫长。

顺流而下寻寻觅觅,她(他)仿佛在河水中央。

芦苇凄清一大片,清晨露水尚未晒干。

我那魂牵梦绕的人啊,她(他)就在河水对岸。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他),那道路坎坷又艰难。

顺流而下寻寻觅觅,她(他)仿佛在水中小洲。

河畔芦苇繁茂连绵,清晨露滴尚未被蒸发完毕。

我那苦苦追求的人啊,她(他)就在河岸一边。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他),那道路弯曲又艰险。

顺流而下寻寻觅觅,她(他)仿佛在水中的沙滩。

一、作品介绍《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的诗歌305篇,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包括十五“国风”,共160篇;“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共105篇;“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共40篇。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2课《〈诗经〉二首》知识点整理及练习(含答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2课《〈诗经〉二首》知识点整理及练习(含答案)

八下《〈诗经〉二首》知识点整理及练习【诗歌】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一、文学常识《诗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约500年间的305篇诗歌。

在先秦古籍中,被称为《诗》或《诗三百》。

《诗经》的“六义”1.三大基本内容:风:指十五国风,是各地的民间歌谣。

雅:分大雅、小雅,大部分是贵族作品。

颂:是宗庙祭祀用的乐歌及史诗。

2.三大表现手法:赋:“铺陈其事而直言之也”。

(陈述铺叙)比:“以彼物比此物也”。

(比喻)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二、问题探究1.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展现的画面。

雄雎鸠鸟在河中央长满青草和鲜花的小岛上悠闲地边散步边不停地鸣叫,它的歌声清脆悦耳,它在寻找自己的配偶。

2.关雎》为什么开头要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写起?运用了比兴手法,用水鸟和鸣来比喻男女间和谐恩爱,引起下文的“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使得眼前之景和诗人的情感相契相合,情景交融。

3.诗中为什么要反复描写姑娘采摘荇菜的劳动情景?①描绘了姑娘忙碌劳动的优美姿态,充满生机,刻画了她勤劳的形象。

②运用了比兴手法,少女追逐荇菜恰如君子对淑女的追求,更增加青年男子对女子的思慕和爱恋之情。

4.诗中是如何表现男主人公对意中人的思慕之情的?①运用了夸张修辞,写男主人公对意中人日夜思念,已到了长夜不眠的程度。

②“悠哉悠哉”是心理描写,写其绵绵情意,思念不绝;“辗转反侧”是动作描写,突出其内心不平静。

③虚写手法。

男主人公想象意中人已经答应了自己的要求,兴奋地弹奏琴瑟、敲击钟鼓来使她快乐,进一步表达深切的思慕之情。

5.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诗歌中男主人公情感变化的过程。

由初遇时的爱慕到离别后的思念再到想象与姑娘成婚的美好愿望,诗的感情真挚热烈,回环咏唱的章法,使热恋之情步步推向高潮。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12课《诗经二首》知识梳理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12课《诗经二首》知识梳理

第八讲感受《诗经》之美【知识窗】赋、比、兴:是《诗经》的三种艺术表现手法,它们与风、雅、颂合称为《诗经》。

“六义”。

赋就是直接叙述事物,铺陈情节,抒发情志。

比就是比喻,以彼物比此物。

兴则指先说别的事物,引出所吟咏的对象,兴大多在诗歌的发端,如《蒹葭》一诗就运用了兴的手法。

赋在《诗经》中运用得十分广泛,赋中用比,或者起兴后再用赋,在《诗经》中都是很常见的。

赋可以叙事描写,也可以议论抒情,比、兴都是为表达思想和抒发情感服务的,在赋、比、兴中,赋是基础。

比兴手法是《诗经》开创的,它是我国古代诗歌中一种非常好的表现手法,在现在的歌词中,这种手法得到了继承和发扬。

如:樱桃好吃树难栽,不下苦功花不开;幸福不会从天降,社会主义等不来。

赋、比、兴三种手法,在诗歌创作中,共同创造了诗歌的艺术形象,抒发了作者的感情。

【文本赏析】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

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重点探究】重点实词1.关关:拟声词,水鸟叫声。

2.雎鸠..(jūjiū):水鸟,一般认为是鱼鹰。

3.洲:水中的陆地。

4.窈窕..(yǎotiǎo):文静美好的样子。

5.淑:善,好。

6.好逑..(hǎoqiú):理想的配偶。

逑,配偶。

7.参差:长短不齐。

8.荇.(xìng)菜:多年生水草,夏天开黄色花,嫩叶可食。

9.流:捞取,顺水势采摘。

10.寤寐..(wùmèi):这里意思是日日夜夜。

寤,醒时。

寐,睡时。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诗经两首》知识点总结训练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诗经两首》知识点总结训练

第12课《<诗经>两首》知识点训练一、知识点汇总1.《诗经》文体知识2.字词积累3.起兴的手法4.重章叠句的结构特点5.情景交融的写法6.经典名句的含义二、知识点解读与训练1.《诗经》文体知识《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11篇,先秦称为《诗》或《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1)从形式上《诗经》分为几部分,各有什么特点?(2)《诗经》采用的主要表现手法。

(3)谈谈你所了解的《诗经》的其他知识。

2.字词积累字音、字形:熟练掌握重点字词、易错字词的读音和字形,能准确诵读和默写。

词义:理解文中重点词义,能准确翻译并灵活运用。

(1)下列书写或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关关雎鸠..(jūjiū),在河之州。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hàoqiú)。

C.蒹葭..(jiānjiā)苍苍,白露为.(wéi)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D.溯洄从之,道阻且跻.(jī)。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chÍ)。

(2)名句默写:《关雎》中,想象把姑娘娶进家门时热闹情景的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蒹葭》中,以茂盛芦苇点明深秋季节,凸显萧瑟凄凉环境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起兴的手法“兴”字的本义是“起”,因此又多称为“起兴”,对于诗歌中渲染气氛、创造意境起着重要的作用。

(1)试分析《关雎》中起兴手法的运用。

(2)试分析《蒹葭》中起兴手法的运用。

4.重章叠句的结构特点重章叠句的形式,即重复的几章节,意义和字面只有少数的改变。

(1)重章叠句的作用。

(2)分析《关雎》《蒹葭》是如何运用重章叠句的?5.情景交融的写法情景交融指的是作品中环境的描写、气氛的渲染跟人物思想感情的抒发结合得很紧密。

部编版语文八下第12课《诗经》二首知识梳理

部编版语文八下第12课《诗经》二首知识梳理

《诗经》二首关雎【原文】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字音】雎鸠(jū jiū)窈窕(yǎo tiǎo)好逑(hǎo qiú)荇(xìng)菜寤寐(wù mèi)悠哉(yōu zāi)芼(mào)【注释】关关:象声词,雌雄二鸟相互应和的叫声。

雎鸠(jū jiū):一种水鸟名,即王鴡。

洲:水中的陆地。

窈窕(yǎo tiǎo)淑女:贤良美好的女子。

窈窕,身材体态美好的样子。

窈,深邃,喻女子心灵美;窕,幽美,喻女子仪表美。

淑,好,善良。

好逑(hǎo qiú):好的配偶。

逑,“仇”的假借字,匹配。

参差:长短不齐的样子。

荇(xìng)菜:水草类植物。

圆叶细茎,根生水底,叶浮在水面,可供食用。

左右流之:时而向左、时而向右地择取荇菜。

这里是以勉力求取荇菜,隐喻“君子”努力追求“淑女”。

流,义同“求”,这里指摘取。

之:指荇菜。

寤寐(wù mèi):醒和睡。

指日夜。

寤,醒觉。

寐,入睡。

又,马瑞辰《毛诗传笺注通释》说:“寤寐,犹梦寐。

”也可通。

思服:思念。

服,想。

《毛传》:“服,思之也。

”悠哉(yōu zāi)悠哉:意为“悠悠”,就是长。

这句是说思念绵绵不断。

悠,感思。

见《尔雅·释诂》郭璞注。

哉,语气助词。

悠哉悠哉,犹言“想念呀,想念呀”。

辗转反侧:翻覆不能入眠。

辗,古字作展。

展转,即反侧。

反侧,犹翻覆。

琴瑟友之:弹琴鼓瑟来亲近她。

琴、瑟,皆弦乐器。

琴五或七弦,瑟二十五或五十弦。

友:用作动词,此处有亲近之意。

这句说,用琴瑟来亲近“淑女”。

芼(mào):择取,挑选。

钟鼓乐之:用钟奏乐来使她快乐。

乐,使动用法,使……快乐。

【译文】关关和鸣的雎鸠,相伴在河中的小洲。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12《诗经二首》预习与复习资料汇编(含练习题及答案)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12《诗经二首》预习与复习资料汇编(含练习题及答案)

部编人教版八下语文第十二课《<诗经>二首》资料汇编相关常识1.《诗经》原本叫《诗》,共有诗歌305首(实际上还另有6篇只有题目而无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即《南陔》《白华》《华黍》《由康》《崇伍》和《由仪》),因此又被简称为“诗三百”“三百篇”等。

《诗经》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诗歌总集,也是中国最早的文学作品集。

也就是说,中国文学最初是以诗的形式出现的。

2.《诗经》内容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即《国风》,是出自十五个不同地域的民歌,即所谓的“十五国风”,共160篇,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

反映了最广泛的社会生活:有对爱情、劳动等美好事物的吟唱,也有怀故土、思征人及反压迫、反欺凌的怨叹与愤怒等等。

《国风·周南》中的《关雎》、《桃夭》,魏风中的《伐檀》、《硕鼠》,《国风·秦风》中的《蒹葭》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雅》分《大雅》和《小雅》74篇,主要是大小贵族们的创作,其内容与政治生活密切相关。

《颂》则为宗庙祭祀之诗歌,宗教色彩最浓。

内容主题《关雎》写的是一一个青年男子对一个窈窕淑女的思念、追求的过程,写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求而得之的喜悦,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与追求。

《蒹葭》通过对特定情境的描写和对想象、幻想情景的描述,表现了主人公对远方的意中人(或其它梦寐以求的事物、理想)强烈的渴慕之情及求之而不得的苦恼。

关键字词《关雎》关关(关关,拟声词)雎鸠(雎鸠jū jiū,一种水鸟,传说它们雌雄形影不离),在河之洲(洲,水中陆地)。

窈窕(窈窕yǎo tiǎo,文静美好的样子)淑(淑,善良美好)女,君子好逑(逑qiú,配偶)。

参差荇菜(荇xìng菜:一种可食用的水草类植物),左右流(流,求取)之。

窈窕淑女,寤寐(寤寐wù mèi:醒时与睡时)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服,思念)。

悠(悠,忧思的样子)哉悠哉,辗转反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经》二首
关雎
《诗经》
诗歌回顾
跟踪训练
1.下列对《关雎》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这首诗讲述了一个小伙子追求心爱姑娘的经过,赞美了纯真、深切的爱情。

B.“窈窕淑女”指美好的女子,诗中指主人公心中的爱人。

C.“寤寐思服”表现了男主人公因追求不得而寝居不安的状态,表现了男主人公对爱人的痴情。

D.全诗运用起兴手法,情真意切,生动感人;但反复咏唱显得啰唆,语言不够凝练。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左右芼之.”的“之”指的是“荇菜”。

B.“寤寐求之.”的“之” 指的是“窈窕淑女”。

C.“琴瑟友.之”的“友”是“亲爱”的意思,在这里是动词,且表使动。

D.“钟鼓乐.之”的“乐”是“快乐”的意思,在这里是动词,且表使动。

3.对“悠哉悠哉,辗转反侧”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表现相恋的喜悦。

B.表现男女相会时的兴奋之情。

C.表现相思的缠绵。

D.表现求之不得后的痛不欲生。

4.与诗中表达的情感特征不同的诗句是( )
A.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B.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C.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D.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第2首蒹葭
《诗经》
诗歌回顾
跟踪训练
1.对《蒹葭》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此诗用芦苇、霜露、秋水等自然意象组成一幅清秋晨景图,并笼罩着一种凄清的气氛。

B.古诗中,“水”是离愁的载体,因而“秋水”意象既实指自然景观,又特指主人公凄婉惆怅的情感。

C.本诗所描绘的景色,呈现出寥廓凄清的特点。

本诗通过该特点衬托出主人公因热烈追求而不可得的惆怅心情。

D.“溯洄从之”“溯游从之”两句在诗中反复出现,显得啰唆,语言不够凝练。

2.对这首诗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
A.这首诗以眼前所见景物起兴,既点出深秋季节一片萧条的景象,又衬托出主人公凄婉的心情。

B.“伊人”可以理解为主人公所追求的人。

主人公对意中人充满了爱慕之情,热烈地追求,然而始终求之不得,心中充满了惆怅。

C.“白露为霜”“白露未晞”“白露未已”的意思相同,这种重章叠句的手法加强了诗歌的感情色彩。

D.第一章以“苍”“霜”“方”“长”“央”为韵,第二章、第三章的押韵位置与第一章相同。

这使诗歌极富音乐的回环之美。

3.对这首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中景物如蒹葭、霜露、秋水、小道、湄、涘等,都是静态写照;而主人公锲而不舍地寻求伊人,伊人忽隐忽现,若即若离,又都是动态描摹。

B.这首诗表现了主人公对意中人执着追寻的精神以及可望而不可即的绝望情绪。

C.诗句中每章开头都写蒹葭茂盛、霜露茫茫,通过描写深秋的景色,渲染凄清的气氛,为主人公思念意中人设置背景。

D.伊人高洁、可敬、可爱,令人心驰神往的美被蒹葭白露、秋水澄明的景致烘托了出来。

4.与诗中主人公追寻“伊人”过程最相似的一项是( )
A.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B.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李白《行路难》)
C.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曹操《龟虽寿》)
D.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陆游《游山西村》)
参考答案:
关雎
1.D 反复咏唱增强了诗歌音韵的和谐美。

2.C 友:向某人表示亲近。

3.C 题干中的句子写相思之苦已经到了长夜不眠的程度,不是喜悦、兴奋,也不是痛不欲生。

4.D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表现了诗人烦忧、苦闷的心情。

《关雎》与A、B、C三项的情感都是思念之情。

蒹葭
1.D “溯洄从之”“溯游从之”两句反复出现,表现出主人公追寻意中人道路的艰辛和漫长,突出了主人公感情的持久绵长和迎难而上的决心。

2.C “白露为霜”“白露未晞”“白露未已”的意思不同,表现了时间的推移,突出追寻之路的艰险与漫长,渲染主人公感情的持久绵长。

3.B “绝望情绪”表述不恰当。

主人公追而不得,内心苦闷,但并没有放弃,也没有绝望。

4.A B、C两项都是表明人生志向的,D项指的是在困顿处出现了转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