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拉申二语习得理论对德语教学的启示
论二语习得理论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式及 规则 , 而语 言习得则 与儿 童 习得母 语 的过 程 相似 , 它 是在潜 意识 的情 形 下 自然 地 习得语 言 知 识及 语 言 技 能。 语言学 习者必须置身于适 当的语 言环境 中 , 给予 其适 当的 语言输 入。克拉 申输入论强调 : . 1 输入必 须是可理 解的 ( cmp hni e nu ) 2 输 入必 须是有趣的 , o r es l ipt ;. e b 密切相关 的 ( i e s d l y e t ); . n r t ,c  ̄l—ra tee o le d 3 输入不 是 以语 法为 大纲 的 (nt r m r et e ; . o g m a —cn r a e d)4 输入 必须是 大 量 的 (ah I a on 。学生对大量 的可理解的输入进行 吸收 、 m ut) 加工 , 就 会 很 自然地 出现产生语 言的输 出能力 (ipt— it e— nu na k
中 介 语 理 论 (ne —l gae' er) 2 语 言 普 遍 性 理 论 It r a ug I oy , . n h
解的语言信息 。同时在教 学过 程中还包 括 教 师通过 非语
言手段帮助学生理解输 入的语言 。朗(og 18 ) Ln ,9 3 曾指 出: “ 获得可理解 的语 言输 入是 所 有成 功的外 语 学 习者 的特 征。量愈大 , 习效 果愈 好 。反 之 , 学 缺乏 可理 解 的语 言输 入则 会导致学 习效果 不佳 , 至谈 不上外 语 学 习。 甚 ”而趣 味性 及相关性则表明 了要使语 言输 入对 语言 的习得有 利 , 必须 对它的意义进行 加工 , 入的语 言材 料越 有趣 , 有 输 越 关联 , 学习者就会在不 知不觉中轻松地 习得语 言 。也就 是 说, 输入的语言材料应 符合 学 习者 的需要 。外语 教 学 , 不 能是我有什 么就 教什 么 , 我教什 么 , 你就 学什 么 。因为外
语言习得理论及其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语言习得理论及其对外语教学的启示摘要:我们生活在语言的世界里,日常生活离不开语言。
语言是人与人交流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它既是一种文字,又是一门艺术。
语言习得是指一个人在自然的语言环境中,通过沟通意义的言语交际活动,不知不觉地获得一种语言。
本文试分析语言习得理论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关键词:语言习得教学法认知论在日常生活中,离不开语言的沟通和表达。
在人与人的交流中,语言给人留下第一印象。
有了语言,才会有我们丰富多彩的文化,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社会这个大舞台上,以一个人的力量是很难在社会中存活下去的,我们必须借助各方面的力量,才能让自己走得更高更远。
然而,各方面的力量来源于社会大众,语言的交流可以让我们赢得更好的人际关系,得到别人的认可和尊重。
语言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可以说,没有语言的交流,就没有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的进步与发展。
无论时代的发展脚步多快,都不会改变人与人的交流方式。
语言是如此的重要,那么语言是如何习得的,就成为我们的主要研究对象。
语言习得是人类语言发展的进程,第一次语言习得,关系到儿童时代的语言能力发展;而第二次语言习得,关系到成人语言的发展。
理论学家们一直都强调先天与后天是语言习得的最重要因素,也有其他理论学家认为儿童有先天的语言能力促进语言的学习,还有其他学者从认知能力和学习者与周围环境的互动因素中得出。
除此之外,研究语言习得有助于教师使用更有效的教学方法。
一、语言习得的定义及其与语言学习的区别语言习得是指在自然的语言环境中,通过旨在沟通意义的言语交际活动,不知不觉地获得一种语言。
语言习得是一种潜意识行为。
语言学习是指在课堂环境下有专门的教师指导,严格按照教学大纲和课本,通过讲解、练习、记忆等活动,有计划有系统有意识地对语言规则的掌握。
语言学习是一种有意识的行为。
二、语言习得的主要理论及其特点语言习得包括第一语言习得和第二语言习得。
儿童第一语言习得的过程分为喃语阶段(半岁到一岁)、独词句阶段(一岁左右)、双词句阶段(一岁半左右)、电报句阶段(两岁至两岁半)和成人句阶段(两岁半至五岁)。
克拉申五个假说的争议性及其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克拉申五个假说的争议性及其对外语教学的启示摘要:克拉申(krashen)的五个假说是具有广泛争议的。
本文通过对五个假说的分析和评价,得出的结论最具有争议性的是输入假说,它缺乏定义的恰当性和解释的功效性。
基于kaplan的理论评价模型,其他的几个假说也是可争论的。
基于克拉申的情感过滤假说的启示,在二语教学过程中,教师们必须意识到他们的责任除了语言教学本身之外,还需要重视学生的情感因素,在教学过程中减少学生的焦虑,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动机,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不可忽视的是,批判式思维的价值需要在课堂教学中得到体现。
关键词:五大假说二语习得克拉申外语教学多年以来关于二语教学的理论有很多,学者们专注研究的方面包括语言的学习与习得,双语教育,第一语言与第二语言习得之间的联系,以及心理与语言学习的关系等。
在这些理论之中,南加州大学的名誉教授stephen krashen的五个假说被视为二十世纪末最具争议的二语习得理论之一[1]。
krashen的五大假说理论包括习得—学习假说(the acquisition-learning hypothesis)、自然顺序假说(the natural order hypothesis)、监察假说(the monitor hypothesis)、输入假说(the input hypothesis)和情感过滤假说(the af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
下面我将逐一解释与分析每一个假说,并谈谈五个假说对于二语教学的启示。
一、五个假说的含义1.习得—学习假说(the acquisition-learning hypothesis)krashen认为语言的习得与语言的学习是有显著不同的[2]。
语言习得的概念的过程是小孩子如何获得他的第一语言的过程。
无论是这个过程的本身,还是在这个过程之中所获取的知识,都是不受意识控制的。
换言之,学习者自身并没有意识到他获取了某些知识。
克拉申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与外语教学

Vo 0 3 L8 N .
20 年6 08 月
J U N L O U A D SR O R A FH N N I UT l N Y
Jn2 0 u .0 8
克拉 申第 二语言 习得理论 与外语教学
彭述初
( 湖南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 株洲 420 ) 100
C SE h i a to K a h n’ ste r nfrinl g a etahn nChn. U SSte mp c f r s e h o o oeg a u g y n e c igi ia
[ y wod ] s odagae c itn l gaenu;agae n r m n;o i gae e hn Ke r s e n ug q si ;au g ptl ug vo et fe nl u g a i c l n au i o n i n e in rg a n tc g
得一学 得假设 ( eA qi tn—La n yo ei) 监 控假 h T cusi io e migH pt s , h s
二语言。二是课堂教学 的第 二语言 习得 , 即通过教师在课堂上 的传授而学习第二语 言。第二 语 言习得理 论是在 对第二语 言 习得过程及其规律 的研 究 的基 础上 提 出来 的 , 二语 言 习得 第 理论研究与语言教学有着直 接 、 密切 的关 系, 习得理论对 外 其
的第二语言习得 , 即通 过与 说 本族语 者 的 直接交 往而 学 习第
( e e ) 作 于 18 Tr l 合 r1 9 2年 出 版 了 《自然 途 径 》( a r p Nt a A — ul poc ) rah 。通过对第二语 言 习得过程 的分 析 , 克拉 申系统 地 阐 述 了他 的外语 教学思 想和体系。 克拉 申的 第二 语 言 习 得理 论 主要 由五 个 假 设 组成 : 习
克拉申二语习得理论对我国外语教学的意义

2003年4月第2期高教论坛Higher Education ForumApr 2003 No 2克拉申二语习得理论对我国外语教学的意义吴 洁(广西商专商外语系,广西 南宁 530003)摘 要:外语教学的目的就是要适应时代的发展,满足社会对外语人才的需要,培养人才的外语言语交际能力。
本文从克拉申的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尤其是其中的 输入假说和 情感过滤假说出发,探讨了该理论对中国外语教学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外语教学;情感过滤;习得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719(2003)02-0175-03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国际交往日益频繁,社会对外语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要求也越来越高。
不仅要求有较强的阅读能力,要求听说、读、写、译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语言应用能力。
为了满足社会的需求,外语教学重点应放在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上。
克拉申的二语习得理论对此就颇具影响力。
一、第二语言习得理论80年代初,受乔姆斯基(Chomskey)的 语言习得机制论(Language Acquisition Device)的启发,克拉申(Krashen)建立了第二语言习得理论。
这项理论一经提出,就在语言学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该理论以五个假说为基础:1 习得、学得假说(the Acquistion/ Learning Hypothesis);2 自然顺序假说(the Natural Or der Hypothesis):3 监视假说(The Monitor Hypothe sis);4 输入假说(the Input Hypothesis);5 情感过滤假说(the Affective Filiter Hypothesis)。
其中习得、学得假说为理论的基石,其核心思想是:成人学习第二语言依靠习得和学得两个途径。
习得(language ac quisition)是指在潜意识的情形下,类似幼儿学母语,收稿日期:2002-11-22作者简介:吴洁,广西商专外语系教师 不知不觉地就学会了语言;学得(language learning)指的是有意识地学习语言知识。
克拉申的输入理论对中国外语教学的启示

龙源期刊网 克拉申的输入理论对中国外语教学的启示作者:陈容容宋庆文来源:《读与写·上旬刊》2017年第09期摘要:克拉申的输入理论是二语习得理论方面最重要的理论之一。
它为中国的外语教学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理论框架。
本文简单介绍了克拉申二语习得理论的基本内容,输入假说,以及克拉申对于输入假说的理解,旨在提出输入假说对于中国外语教学的启示。
关键词:二语习得理论;克拉申的输入假说;外语教学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9-0249-021.克拉申的输入假说1.1 克拉申的二语习得基本理论。
二语习得指的是学习者在学习了自己的母语后,又去学习另一门语言的过程。
二语习得理论指的是影响学习者学习第二门语言的规则。
美国语言学家克拉申的二语习得理论是一个综合性的理论,它主要由以下几个相互关联的假说构成:习得学得假说、监控假说、输入假说、情感过滤假说、自然顺序假说。
其中,输入假说是其核心。
1.2 输入假说。
输入假说是克拉申理论的核心内容。
它解释了语言是如何被习得的。
关于人类如何习得语言,他给出了这样一种解释:人类获得语言是通过理解了信息或接收了可以理解的信息输入。
也就是说,语言习得主要依靠的是理解信息内容。
因此,学习者应该将学习的重心集中在意义而不是形式上。
如果学习者获得了有意义的信息,并理解其意义,习得就会成功。
反过来,如果学习中将重心集中在语言的形式而不是意义上,习得就会失败。
此外,输入假说解释了学习者是如何进步的。
克拉申提供了这样一个模式:学习者的进步是遵循一个自然顺序的。
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者需要理解的内容包含了下一个学习阶段才会出现的学习内容。
假如现阶段的能力水平是i,那么现阶段的内容就是i+1,即现阶段的学习内容比现阶段的水平会高出一点。
而学习者根据上下文、已有知识和现有学习能力,就能理解那些包含超出现阶段学习水平的内容。
1.3 克拉申对于输入假说的理解。
二语习得对教学的启示以及在教学的应用

二语习得对教学的启示以及在教学的应用作者:王大智来源:《新一代》2018年第18期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二语习得理论里的克拉申(Krashen)的输入假说理论(Input Hypothesis)、情感过滤假说(the Af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斯韦恩等(Swain)提出的输出假说(Output Hypothesis),Long(1981)提出的互动假说(Interaction Hypothesis)等理论假说等对目前国内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过程中的指导意义及相关应用。
关键词:输入假说理论;情感过滤假说;输出假说;教学一、介绍二语习得理论(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Theory)自二十一世纪以来在国内的英语教学中越来越受到重视。
虽然国内的学者对而语系的理论的研究起步较晚,但是借由国外的研究理论以及国内庞大的教师学生基数,近年来国内的SLA理论发展迅速。
在国内的教学环节中,二语习得的相关理论也给教学实践活动提供了大量的理论支持和新的实践方向。
二、克拉申(Krashen)的输入假说理论(Input Hypothesis)Krashen(1985)提出的著名的监察理论(The Monitor Theory)里的五大假说中就包括了输入假说理论。
Krashen认为可理解性输入(comprehensible input)是二语习得的必要条件,足够的可理解性输入是获得语言知识的唯一方式。
Krashen认为促成语言习得成功两个基本条件:一是丰富的可理解性输入;二是学习者本身应具有内在的语言习得机制(language acquisition faculty)。
(《二语系的重点研究问题》文秋芳 2010 P53)。
该理论认为大量的略高于语言学习者自己现有水平的可理解性的语言输入是遵循语言习得自然规律的,是语言习得的大前提。
克拉申指出,最佳的语码输入量是“i+1”,其中“i”代表了语言学习者现有的语言水平(current competence)。
克拉申五个假说的争议性及其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克拉申五个假说的争议性及其对外语教学的启示摘要:克拉申(krashen)的五个假说是具有广泛争议的。
本文通过对五个假说的分析和评价,得出的结论最具有争议性的是输入假说,它缺乏定义的恰当性和解释的功效性。
基于kaplan的理论评价模型,其他的几个假说也是可争论的。
基于克拉申的情感过滤假说的启示,在二语教学过程中,教师们必须意识到他们的责任除了语言教学本身之外,还需要重视学生的情感因素,在教学过程中减少学生的焦虑,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动机,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不可忽视的是,批判式思维的价值需要在课堂教学中得到体现。
关键词:五大假说二语习得克拉申外语教学多年以来关于二语教学的理论有很多,学者们专注研究的方面包括语言的学习与习得,双语教育,第一语言与第二语言习得之间的联系,以及心理与语言学习的关系等。
在这些理论之中,南加州大学的名誉教授stephen krashen的五个假说被视为二十世纪末最具争议的二语习得理论之一[1]。
krashen的五大假说理论包括习得—学习假说(the acquisition-learning hypothesis)、自然顺序假说(the natural order hypothesis)、监察假说(the monitor hypothesis)、输入假说(the input hypothesis)和情感过滤假说(the af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
下面我将逐一解释与分析每一个假说,并谈谈五个假说对于二语教学的启示。
一、五个假说的含义1.习得—学习假说(the acquisition-learning hypothesis)krashen认为语言的习得与语言的学习是有显著不同的[2]。
语言习得的概念的过程是小孩子如何获得他的第一语言的过程。
无论是这个过程的本身,还是在这个过程之中所获取的知识,都是不受意识控制的。
换言之,学习者自身并没有意识到他获取了某些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克拉申二语习得理论对德语教学的启示
引言
克拉申是20世纪最著名的语言学家之一,他提出了二语习得理论,该理论对二语教学有很大的启示作用。
在德语教学中,克拉申的二语习得理论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指导学生
学习德语,提高学习效率。
本文将探讨克拉申二语习得理论对德语教学的启示,并提出相
关的建议。
一、克拉申二语习得理论概述
克拉申的二语习得理论是指在学习第二语言时,学习者会遵循一定的心理过程,该过
程与母语习得有些许不同。
克拉申认为,第二语言习得是一种“内在的建构过程”,学习
者通过输入语言,建立起一套心理模型,然后不断地调整和修正这个模型,最终形成一套
相对独立的第二语言系统。
在克拉申看来,第二语言习得不仅仅是靠模仿和机械的学习,更多地是依靠语言输入
和内部建构的过程。
他提出了一系列假设,如输入假设、互动假设和变通假设,这些假设
为我们理解和实践第二语言习得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1. 注重语言输入
克拉申强调语言输入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重要性。
在德语教学中,教师应该创设更多
的语言输入机会,让学生接触到丰富的德语语境。
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实地体验等方式,为学生提供更多真实的语境,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
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任务,引导学生去发现和探索语言输入中的规律和特点,从而提
高他们对德语的理解和掌握。
2. 促进学生的语言输出
根据克拉申的互动假设,语言输出对于第二语言习得至关重要。
在德语教学中,教师
需要鼓励学生进行更多的语言输出,包括口语和书面语言。
教师可以通过分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有机会进行实际的语言输出。
教师
还可以设计一些写作任务,要求学生用德语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从而促进语言输出的
过程。
3. 注重语言习得的自然过程
克拉申的二语习得理论强调语言习得的过程是一种自然的建构过程,不应该过分干预。
在德语教学中,教师应该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自然地接触和习得德语。
教师还应该注重对学生的情感激励,让他们在学习德语的过程中感到愉悦和满足。
只
有在积极的情感状态下,学生才能更好地习得第二语言。
可以通过组织德语讲座、观看德语影视作品等方式,让学生置身于德语的语言环境中。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德语社区活动,与说德语的人进行交流,从而更好地习得德
语。
三、实践建议
基于克拉申的二语习得理论,我们可以提出一些实践建议,帮助教师更好地指导学生
学习德语:
1. 创设多样化的语言输入机会,让学生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接触到德语;
2. 鼓励学生进行口语和书面语言的输出,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3. 注重情感激励,创造一个积极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学习德语的过程中感到愉悦
和满足;
4. 创造一个浸入式的语言环境,让学生能够在真实的德语语境中学习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