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种能保护心脏的降糖药
五类降糖药 选择有诀窍

用药顾问章大妈最近体检发现血糖很高,被诊断为2型糖尿病。
她知道邻居顾大爷也是糖尿病,吃药好多年,便去咨询。
顾大爷很热情地把自己吃的降糖药送给章大妈,让她试一试,没想到几天后章大妈出现了低血糖,被家人送到医院。
医生说,降糖药有五类,每个人的病情不同,选择应因人而异。
章大妈体形较胖,腰围也很粗,建议在饮食控制和加强运动的基础上,服用双胍类药物,而顾大爷体形较瘦,脂肪比较少,服用的是磺脲类降糖药。
不同的糖尿病患者在选择口服药物时,不仅需要注意年龄、性别、糖尿病类型、心肝肾等器官功能,还要注意体形的不同。
要根据体重指数和腰围指数来进行区分。
医生介绍了目前我国市场上常用的五大类口服降糖药物,分别是:双胍类、磺脲类、α-糖苷酶抑制剂、噻唑烷二酮类、格列奈类。
此外,还有一些中药降糖制剂等。
1. 双胍类:主要是二甲双胍,作用机理是抑制食欲及身体对葡萄糖的吸收,减少肝脏输出葡萄糖的能力,加强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
适用对象包括1型及2型糖尿病病人。
糖尿病治疗指南上推荐二甲双胍为糖尿病的一线用药,尤其适于那些食欲较为旺盛,体重较重者。
此外,双胍类还能降低血脂水平,是糖尿病合并有高血脂患者的首选用药。
2. 磺脲类:主要通过促进胰岛素分泌来发挥降糖作用,如达美康、糖适平、瑞易宁等。
磺脲类药物刺激胰岛素后,病人食欲可能增强,糖分利用可能改善,糖分自尿中流失的量可能减少,故在一定程度上可使其体重增加。
所以体重原来就较轻或正常的病人用起磺脲类药物来更为适宜。
3. α-糖苷酶抑制剂:如拜糖平、卡搏平等,主要作用是抑制糖的吸收来降低餐后血糖,因此适用于各型糖尿病,特别是餐后血糖较高者。
4. 噻唑烷二酮类:如文迪雅、瑞彤等,又称为“胰岛素增敏剂”,顾名思义,它能通过多种途径来增加体内胰岛素,而不刺激胰岛素的分泌。
但此类药物长期服用会增加体内水分潴留,从而导致体重增加,还可能加重心脏负担,增加心脏疾病风险,心功能不全者需慎用。
5. 格列奈类:这也是一类促胰岛素分泌的药物,包括唐力、诺和龙等,作用机理与磺脲类药物相似,其适用对象主要为不胖、胰岛有一定分泌能力,且对磺脲类治疗失效者。
聪明降糖药:肠促胰素类降糖药

龙源期刊网 聪明降糖药:肠促胰素类降糖药作者:李玉凤来源:《大众健康》2012年第08期糖尿病的控制不容乐观。
据统计,全球仅三分之一的糖尿病患者能够把血糖控制在良好水平,随着病程进展,糖尿病传统药物治疗带来的体重增加、低血糖、心血管风险等问题会伴随出现。
人们希望能够有那么一种药物,在很好的降血糖的同时,又能够避免低血糖、长期治疗的体重增加及保护心血管等。
肠促胰素类药物正可谓顺势而来,它弥补了传统降糖药物的不足,正越来越为广大医生和患者所认可。
肠促胰素发现历史早在1932年,人们就发现在达到相同血糖水平时,口服葡萄糖比静脉注射葡萄糖能刺激更多的胰岛素分泌。
上世纪60年代,麦金太尔(McIntyre)和埃尔里克(Elrick)等人将这种额外的效应称为“肠促胰素效应”。
而珀利(Perley)等人进一步研究证实,这种“肠促胰素效应”所产生的胰岛素占进食后胰岛素总量的50%以上。
1986年,瑙克(Nauck)等人发现,2型糖尿病患者肠促胰素作用减退,这提示,肠促胰素系统异常可能是2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之一。
肠促胰素是一类肠源性激素,包括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葡萄糖依赖性促胰岛素多肽(GIP)等。
根据葡萄糖浓度发挥作用的“聪明药”正常人在进餐后,肠促胰素开始分泌,进而促进胰岛素分泌,以减少餐后血糖的升高和波动,称之为“肠促胰素效应”。
但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其“肠促胰素效应”减弱,主要表现为进餐后肠促胰素浓度升高幅度较正常人有所减小,但其促进胰岛素分泌以及降血糖的作用并无明显受损,因此肠促胰素作为2型糖尿病治疗的一个新靶点。
研究已证实,肠促胰素促进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是以葡萄糖浓度依赖性方式发挥作用的,即当血糖浓度过低时,肠促胰素降血糖作用停止,使得血糖不至于降低过低,从而避免出现低血糖。
胰岛还有一种细胞叫α细胞,它分泌胰高血糖素(glucagon),起到升高血糖的作用,α细胞的不恰当作用也是糖尿病升高的机制之一。
口服降糖药有四种

口服降糖药有四种:促进胰岛素分泌剂,双胍类,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胰岛素增敏剂。
现又有新药已研究出来,但临床应用不广,主要是高血糖素样肽(GLP-1)类似物,DPP-Ⅳ抑制剂。
这里主要介绍前四种。
一、促进胰岛素分泌剂,只适用于无急性并发症的T2DM(一)磺脲类(sulfonylureas,SUs) 使钾通道关闭,B细胞膜去极化,刺激胰岛素的分泌。
其作用不依赖血糖浓度,其降血糖作用有赖于机体尚保存有相当数量有功能的胰岛B细胞组织。
此外,还可加强胰岛素与受体结合,解除受体后胰岛素抵抗的作用,使胰岛素作用加强。
常用的药物有:格列吡嗪,格列齐特,格列本脲,格列喹酮,格列美脲等。
磺脲类药物临床应用广泛,目前在各类降糖药物中占重要地位,特别适用于消瘦的2型糖尿病患者,尤其是胰岛B细胞功能较差的患者。
除单独应用外,还可与双胍类、α-糖苷酶抑制剂、噻唑脘二酮联合应用。
肾功能不全者首选糖适平和胰岛素治疗。
对于老年患者,应尽可能避免低血糖的发生。
在应用过程中应注意监测肝肾功能、血糖等的变化。
特别需要强调的是,磺脲类药物之间不宜同时应用。
磺脲类药物不适合于以下情况:1.1型糖尿病。
2.妊娠及哺乳期。
3.严重肝、肾功能不全。
轻度肾功能不全只能使用糖适平、诺和龙,不能使用其他磺脲类降糖药。
4.糖尿病病人发生严重感染、急性心肌梗死、严重创伤及手术期间。
5.糖尿病发生急性代谢紊乱,如酮症酸中毒或高渗性昏迷期间。
6.已出现严重的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神经病变及肾脏病变,或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神经病变及肾脏病变进展迅速时应采用胰岛素治疗,严格控制血糖。
肥胖的2型糖尿病病人服用磺脲类降糖药物,可能使体重进一步增加,一般首选双胍类降糖药或糖苷酶抑制剂。
1. 格列吡嗪(美吡达、瑞易宁、迪沙、依吡达):第二代磺酰脲类药,起效快,药效持续6-8小时,对降低餐后高血糖特别有效;由于代谢物无活性,且排泄较快,因此比格列本脲较少引起低血糖反应;作用持续24小时。
五大降压药及五大降糖药

目前,临床上使用的降压药共分五大类,1、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ARB(沙坦类)。
主要有氯沙坦、结沙坦(代文)等。
ARB是一种与ACEI作用机理相近的新型降压药,ACEI是部分阻断血管紧张素2的形成,产生治疗效应,ARB是完全阻断血管紧张素2的形成,产生治疗效应。
该药的降压强度与幅度与其他标准降压药基本相同。
该药可以防止左心室肥厚,对已肥厚的左心室可能会使其逆转;对动脉硬化血管有一定的重塑作用;能够减少蛋白尿,对肾脏也有除降低血压外的保护作用,与A CEI一起使用保护作用更好;还可以治疗心力衰竭,它对于心脏病的死亡和猝死率的下降优于ACEI,两种药同时使用,可进一步增强对心脏的保护作用;对血脂和血糖无不良影响,还有增加尿酸排泄的作用。
该药副作用少,引起血钾升高的危险低于ACEI。
2、钙离子拮抗剂CCB(地平类)。
主要有非洛地平(波一定)、氨氯地平(络活喜)、硝苯地平(心痛定)、拉西地平等。
它通过阻滞钙通道,扩张血管,松弛血管平滑肌,来达到降压效果,可同时降低收缩期和舒张期血压,降低收缩压更明显,降压效果较强;它同时舒张冠状动脉血管,可以治疗心绞痛;还可逆转高血压所致的左心室肥厚;对糖、脂代谢和电解质无明显影响,长期使用无耐受性。
第一代短效的钙离子拮抗剂(如硝苯地平),由于它的缺点明显,已不再提倡使用,第二代的非洛地平缓蚀剂、第三代的氨氯地平当前应用比较广泛,效果也比较好,副作用较少。
3、β受体阻滞剂(洛尔类)。
主要有比索洛尔(博苏)、阿替洛尔、美托洛尔、阿罗洛尔、普奈洛尔等。
对心脏的保护作用强,可降低心肌的耗氧量,减少心肌梗死后面积的扩大,对于高血压伴有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时该药的治疗效果更好。
它可大大降低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和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但该药可降低患者对低血糖的反应,使用时要增加检测血糖的频率。
该药还有降低心率的作用。
现在有人认为该药在降低终点事件发生率方面次于其他药物,建议不再将其作为抗高血压的一线药物,但意见并不一致。
哪种降糖药副作用小

哪种降糖药副作用小文章目录*一、哪种降糖药副作用小*二、如何选择降糖药*三、口服降糖药哪种降糖药副作用小1、药物每一种都有着副作用,一般来说比较小一点的,同时不会造成低血糖的药物是双胍类药物,这样的药物不会发生低血糖性晕厥等,试用于肥胖型的糖尿病人,如二甲双胍缓释片以及二甲双胍片等,唯一的副作用就是会引起胃部的不适,如恶心,但是随着药物的顺应性一般后期患者能够接受的。
2、一种叫做格列美脲的降糖药物对于高血糖以及高血压,心脏疾患的患者效果较好,具有着同时改善微循环和抗凝的作用,但是不能超量,会引起低血糖性头晕。
3、脲类降糖药(格列类)。
该类药主要是通过刺激胰岛素释放来起到降糖作用,它同时还可增加周围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
当空腹血糖在9.0以下,餐后血糖在14以下,单用此类药物就可获得满意的血糖控制。
该类药主要用于Ⅱ型糖尿病,对非肥胖型的Ⅱ型糖尿病较为实用。
4、用西药降糖也只能暂时控制,长期大量的服用有一定的副作用,还会损害肝肾功能,西医目前对糖尿病没有特别好的治疗办法,称之为不治之症,所以一定要及早正确的治疗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
祖国医学用传统中药对糖尿病有非常独到的治疗方法,建议你采用传统中药山茱萸、玉竹、生地、知母、荔枝核、青果、石斛、肉苁蓉、玄参、益智仁、沙菀子、补骨脂、鹿茸、海南陈、人参、枸杞子、蜂胶、金精粉、乌术粉、茯苓、怀山药、桑葚、苦瓜等配合治疗,见效快,疗效确切。
5、些药物安全无毒副作用,适合长期服用,无需节食,无需忌口,无需服用其它降糖药物,单独服用即可,可以有效保卫胰岛,降低血糖,提高免疫。
这些药物克服了传统产品治疗上严格忌口的弊端,使病人的营养能得到有效的吸收和利用,从而提高人体的自身免疫功能和抗病防病能力,防止了系列并发症的发生,真正做到了综合治疗;这些药物配合使用可以修复胰腺功能,调节自身代谢平衡,消除、缓解各种并发症,具有阻断遗传和杜绝复发的可能。
如何选择降糖药1、该如何选择降糖药,选择一个对身体好的,副作用的少的降糖药是现在人们迫切希望的。
各类降糖药优缺点之比较

各类降糖药优缺点之比较发表时间:2019-07-23T10:07:30.020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19年第06期作者:夏宁[导读] 降糖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口服降糖药,适用于2型的糖尿病患者使用;泸县健康教育所四川泸州646100 降糖药的分类降糖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口服降糖药,适用于2型的糖尿病患者使用;另外一类是注射降糖药,常用于1型糖尿病。
降糖药也有中西之分。
但降糖药中药分类较为复杂,一般按照降糖药的组成分为单方制剂和复方剂最为简单,而且传统的中药煎熬模式较为麻烦,现在医院里开给患者的多为中成药,患者使用起来也很方便。
化学降糖药的种类1.促胰岛素分泌剂当糖尿病患者的身体中的胰腺不能自主产生胰岛素或者产生的胰岛素相对不足,从而导致血糖的不断上升,这时促胰岛素分泌剂则作为降糖激素平复血糖。
促胰岛素分泌剂的主要作用是促进胰岛素的分泌,当患者身体里面胰岛细胞不分泌胰岛素,通过胰岛素分泌剂去诱发分泌出胰岛素,它的使用也促进了患者体内的循环。
对于胰岛素分泌量不足的人来讲,可以尽早的使用胰岛素分泌剂,这样不仅减轻了糖尿病加重的危险,减轻胰岛细胞的压力,很好的控制了血糖值,这样就减轻胰岛细胞不能产生足量胰岛素的压力,稳定患者病情。
2.磺脲类促泌剂(1)格列齐特格列齐特作为第二代磺酰脲类降糖药物,它是通过对胰岛细胞产生作用,从而促进胰岛素的分泌,在进食葡萄糖后胰岛素得到大量释放,导致肝糖的生成和输出受到了阻拦。
临床试验表明该药物可降低血小板的粘附能力和聚集,可以防治糖尿病患者的微血管发生病变。
口服之后会被胃肠迅速吸收,主要是在肝脏发生代谢,然后通过尿液排出。
(2)格列吡泰该药物为第二代磺酰脲类降糖药物,服用药物之后药效较快,药效在体内的持续时间可达6—8小时,对于餐后血糖较高的患者快速有效。
该药物服用之后,没有活性的代谢产物且代谢时间较快,所以服用之后的患者很少有低血糖的不良反应。
(3)格列本脲该药物为第二代磺酰脲类降糖药物,在所有的磺脲类促泌剂中的降糖效果最好,服用之后可以维持时间为24小时,通常被对胰岛素没有依赖的2型糖尿病患者使用。
糖尿病遇上心衰,降糖药怎么选

28保 健医学科普Health Protection and Promotion February 2021 Vol.21 No.3近年来糖尿病已经成为威胁大众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糖尿病患者不仅需要长期接受治疗,同时还会引发多种并发症,心力衰竭就是其中一种。
当糖尿病遇上心力衰竭,在降糖药物的选择上就要更加慎重,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如何正确选择降糖药物。
一、糖尿病与心力衰竭的关系其一,糖尿病作用于心肌细胞,导致心肌细胞受损,进而使心肌细胞肥大以及心肌收缩力明显减弱,最终引发心力衰竭。
其二,因糖尿病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出现心血管疾病,比如高血压、冠心病等。
冠心病由于心肌缺血和急性心肌梗塞后导致部分心肌细胞的功能受抑制或丧失或者发生心肌细胞坏死,导致心脏扩大和心肌收缩力减退,引发缺血性心肌病。
而高血压会造成患者心脏射血时左心室阻力增加,从而使左心室肥厚,当左心室肥厚过于严重时,左心室就会扩大,最终引发心力衰竭。
此外,还有其他因素导致心力衰竭,比如心血管疾病中原发性心肌病、其他因素导致的心肌病、心脏瓣膜病等。
二、当糖尿病遇上心力衰竭,哪些降糖药物最为适合?目前,市场上降糖药物的种类比较多,但是当糖尿病合并心力衰竭时,那么哪些降糖药物最为合适,下面带大家一起了解一下。
(1)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SGLT-2)抑制剂。
此类药物糖尿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的首选药糖尿病遇上心衰,降糖药怎么选邓宏国 泸县第二人民医院29医学科普保 健现代养生 2021年2月第21卷第3期物之一,常用的包括卡格列净、恩格列净以及达格列净。
此类药物可以改善患者心脏血流动力学,起到降低血压的效果,还可以降低体重,进而降低心脏负荷;此外,此类药物作用可以改善心肌细胞的代谢,进而增加酮体利用率,减少容量负荷,进而降低心力衰竭发生的风险。
需要注意的是,下列几种情况不适用此类药物:患者存在肾损伤,肾小球滤过率低于30ml/min/1.73;患者为1型糖尿病且存在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病史;存在截肢风险的患者,比如存在截肢病史、神经系统病变、血管疾病以及足溃烂等,此类患者禁用卡格列净,同时存在骨质疏松症以及跌倒风险较高的患者也禁用卡格列净;目前尚无关于孕妇、哺乳期女性以及儿童使用此类药物的数据。
糖尿病的用药

糖尿病的用药须知促胰岛素分泌剂促胰岛素分泌剂是备用一线降糖药, 这类药物有磺脲类以及非磺脲类。
主要通过促进胰岛素分泌而发挥作用, 抑制ATP依赖性钾通道, 使K+外流, β细胞去极化, Ca2+内流, 诱发胰岛素分泌。
此外, 还可加强胰岛素与其受体结合, 解除受体后胰岛素抵抗的作用, 使胰岛素作用加强。
磺脲类促泌剂(一)格列吡嗪(美吡达、瑞易宁、迪沙、依吡达、优哒灵): 为第二代磺酰脲类药, 起效快, 药效在人体可持续6-8小时, 对降低餐后高血糖特别有效;由于其代谢产物无活性, 且排泄较快, 因此较格列本脲较少引起低血糖反应, 适合老年患者使用。
(二)格列齐特(达美康): 为第二代磺酰脲类药, 其药效比第一代甲苯磺丁脲强10倍以上;此外, 它还有抑制血小板粘附、聚集作用, 可有效防止微血栓形成, 从而可预防2型糖尿病的微血管病变。
适用于成年型2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伴肥胖症或伴血管病变者。
老年人及肾功能减退者慎用。
(三)格列本脲(优降糖): 为第二代磺酰脲类药, 它在所有磺酰脲类药中降糖作用最强, 为甲苯磺丁脲的200-500倍, 其作用可持续24小时。
可用于轻、中度非胰岛素依赖型2型糖尿病, 但易发生低血糖反应, 老人和肾功能不全者应慎用。
(四)格列波脲(克糖利): 较第一代甲苯磺丁脲强20倍, 与格列本脲相比更易吸收、较少发生低血糖;其作用可持续24小时。
可用于非胰岛素依赖型2型糖尿病。
(五)格列美脲(亚莫利): 为第三代口服磺酰脲类药, 其作用机制同其它磺酰脲类药, 但能通过与胰岛素无关的途径增加心脏葡萄糖的摄取, 比其他口服降糖药更少影响心血管系统;其体内半衰期可长达 9小时, 只需每日口服1次。
适用于非胰岛素依赖型2型糖尿病。
(六)格列喹酮(糖适平等):第二代口服磺脲类降糖药, 为高活性亲胰岛β细胞剂, 与胰岛β细胞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 可诱导产生适量胰岛素, 以降低血糖浓度。
口服本品2~2.5小时后达最高血药浓度, 很快即被完全吸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种能保护心脏的降糖药
2型糖尿病是心脑血管疾病发展的主要危险因素,血管并发症更是2型糖尿病患者死亡的首要原因。
因此,对于2型糖尿病糖友来说,在控制血糖的同时进行血管保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胰高血糖素样肽1(glucagon-like peptide-1,GLP-1)受体激动剂是一种新型降糖药。
GLP-1受体激动剂为GLP-1的同源性物质,天然GLP-1在体内被二肽酰肽酶-4(即DPP-4)迅速降解,而GLP-1受体激动剂不会被DPP-4降解,可通过激活GLP-1受体替代生理性GLP-1发挥作用,可使GLP-1浓度达到药理水平。
因此,GLP-1受体激动剂具有避免快速被体内DPP-4降解的优点,逐渐代替内源性GLP-1成为研究和治疗糖尿病的热点。
目前主要应用于临床的有艾塞那肽、利拉鲁肽等。
近年研究发现,糖尿病患者体内持续高血糖可导致心肌损伤及心肌传导系统异常等。
Lonborg等发现,对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时给予GLP-1受体激动剂静脉低剂量输注可以提高心肌细胞存活率和减少梗死面积。
关于保护机制有研究表明,利拉鲁肽是通过激活Epac-1/Akt信号途径来防止高糖诱导的心肌细胞凋亡。
Yi等认为,GLP-1受体激动剂可以抑制高糖诱导的心肌细胞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RACE)表达,并通过降低Capase-3的活性减少细胞凋亡,增加心肌细胞活性,从而防止心肌损伤,RACE轴的激活是心肌细胞凋亡的重要机制之一。
近期一项研究指出,GLP-1受体激动剂可通过抑制心肌细胞miR-27a表达,发挥抗心肌细胞凋亡的作用。
微小RNA(miRNA)是一类保守的内源性非编码单链小分子RNA,其在心血管疾病发生、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miR-27a是目前研究较多与细胞凋亡密切相关的
miRNA。
迄今为止获得的研究结果和一些荟萃分析表明,GLP-1受体激动剂不但具有降低血糖、降低血压、改善血脂的功能,而且表现出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抑制炎性反应、减少心肌梗死缺血等作用,减少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对糖尿病血管病变起到预防和治疗的作用。
随着对糖尿病病理生理机制和肠促胰素生理作用研究的深入,GLP-1受体激动剂作为一种基于肠促胰素机制的治疗药物,其广泛的心血管保护作用为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
目前仍需要更多基础及临床研究来明确其长期应用对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有利影响。
二、二甲双胍是治疗糖尿病的常用一线药物,具有良好的降糖效果,同时还有研究发现二甲双胍具有良好的心功能保护作用,能有效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其心血管保护机制主要为:
1 、二甲双胍可抑制脂质在动脉壁上沉积,让患者的脂代谢情况得到有效改善,以防止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
2、二甲双胍可有效溶解纤维蛋白,对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剂的分泌加以抑制,减少血小板聚集、粘附,从而有效降低血栓形成风险。
3、此外,比起其他降糖药物,二甲双胍还具有不会增加患者心脏负荷的优点,同时还能有效预防心力衰竭的发生与发展。
另有研究表明,比起一般的降糖药物,二甲双胍治疗糖尿病,对血脂指标、PAI-1活性、体重指数的改善效果更好,尤其是对心功能的改善更为显著。
还有另外一项研究显示二甲双胍的应用时间越长,对糖尿病患者的心功能改善效果更好。
综上所述,二甲双胍治疗糖尿病,能通过降低甘油三酯、总胆固醇水平及PAI-1活性、体重指数来改善心功能,降低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具有良好的心血管保护作用,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钠葡萄糖转运蛋白抑制剂(SGLT2)是一种具有新型作用机制的2型糖尿病治疗药物。
达格列净是第一个获准上市的SGLT-2抑制剂,可以选择性地阻断SGLT-2,减少近曲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增加葡萄糖在尿液中的排
泄,从而降低血糖。
这种降糖机制与已有的降糖药物完全不同,与胰岛β细胞功能和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无关,且不依赖于胰岛素的分泌及作用,因而可以与胰岛素和其他口服药物联合治疗2型糖尿病。
是近年来研究2型糖尿病治疗问题的最热亮点之一。
已有数据提示,合并有心血管疾病病史或存在心血管高危因素的糖尿病患者,SGLT-2不仅可以有效控制血糖,不增加低血糖风险,还能改善多重心血管危险因素,降低心血管终点事件。
因此,2015年ADA最新颁布的2型糖尿病高血糖管理指南指出,若糖化血红蛋白在二甲双胍最大耐受剂量下单药治疗未达标,则SGLT2是6种可选药物之一,可用于联合治疗。
另外,若患者不能耐受或存在二甲双胍禁忌证,可考虑SGLT2作为起始治疗。
综上所述,达格利净联合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疗效安全性好,不良反应少。
弥补了胰岛素单独治疗容易低血糖及体重增加等不良反应。
达格列净独特的作用机制为治疗糖尿病提供了新的选择,降糖的同时兼顾降压、降脂、减重和心血管保护作用,满足当前糖尿病综合管理的众多需求,非常值得临床应用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