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糖同时带来心肾获益,纪立农教授分享糖尿病治疗「新武器」

合集下载

纪立农教授:对新的2型糖尿病大型临床试验结果的解读和分析

纪立农教授:对新的2型糖尿病大型临床试验结果的解读和分析

纪立农教授:对新的2型糖尿病大型临床试验结果的解读和分析纪立农教授:对新的2型糖尿病大型临床试验结果的解读和分析在11月份举行的第十二届糖尿病年会及第十届亚洲分子糖尿病研讨会上,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纪立农教授均作了精彩报告;他不仅非常关注糖尿病领域的前沿进展,同时,也非常关心年轻的内分泌科医生的成长,作为会议现场通讯员,笔者尝试邀请纪教授来丁香园讲座,想不到繁忙的纪教授丝毫没有犹豫,这一次,他将与大家一起解读最近几项大型临床试验的结果。

解读和分析之一问题一、三个新的临床试验的强化血糖控制组的血糖控制目标是否达到预期的目标?回答:均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

ADVANCE,ACCORD和VADT试验中的强化血糖控制组预先设定的HbA1c控制目标分别是≤6.5%,≤6.0%和≤6.0%。

实际上,ADVANCE,ACCORD和VADT试验中强化血糖控制组最终达到的HbA1c控制水平分别为6.5%,6.4%和6.9%。

ADVANCE,ACCORD和VADT试验中强化血糖控制组和标准治疗组之间HbA1c控制水平的差距分别为0.8%,1.1%和1.5%。

但是,因三个临床试验强化血糖控制组和标准治疗组之间HbA1c控制水平间均有显著性的差异,这并不影响对研究假设的验证。

但是,试验中两组间HbA1c控制水平的差距可能会影响对试验终点的验证能力。

理论上来讲,ACCORD和VADT 研究因两组间HbA1c水平的差别较大,其对研究假设的检验效力大于ADVANCE研究。

从ACCORD和VADT试验强化血糖控制组血糖控制的目标均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上也可反映出虽然与UKPDs时代相比,控制高血糖的手段增加了许多,但使血糖正常化仍然是一个非常难以实现的目标。

问题二、三个临床试验各组的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是否得到了良好的控制?回答:是。

三个临床试验强化血糖控制组和标准治疗组血糖外的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如血压、血脂都达到了接近或优于指南推荐的控制水平且在强化血糖控制组和标准治疗组间的各个危险因素的控制水平大致相同,这对减少评价血糖对大血管病变的影响时的混杂因素非常有利。

传承中医调理血糖平衡五脏修复胰岛

传承中医调理血糖平衡五脏修复胰岛

传承中医调理血糖平衡五脏修复胰岛作者:暂无来源:《中国食品》 2018年第24期据世界卫生组织首份《全球糖尿病报告》显示,全球糖尿病患者人数从1980年的1.08亿增加到2014年的4.22亿。

目前我国确诊的糖尿病患者已经超过1亿,居世界首位。

据统计,糖尿病在我国的发病率已经超过11.2%,处于糖尿病前期的人数占总人口的50.1%,我国约70%的糖尿病患者不知道自己已经患上糖尿病。

而接受治疗的成人糖尿病患者中,血糖控制率不到40%。

许多糖尿病患者服用了几十年的降糖药也没有把血糖降下来,药越吃越多,血糖却越来越高,各种并发症越来越严重。

纯天然植物中药提取物改写糖尿病人终身服药的历史在攻克糖尿病这一世界难题的专家中,刘德平教授是其中的一位。

刘德平教授毕业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是我国著名的心脑血管疾病名医专家、全国著名中医糖尿病专家,2005年荣获“全国第二届疑难杂症专科专病名医”称号。

刘德平教授长期致力于疑难杂症的临床研究,在顽固性高血压、心肌梗死、糖尿病及各种少见类型心血管疾病等的诊治方面具有丰富独特的临床经验,每年都有很多全国各地的疑难杂症患者慕名前来就诊,具有良好的医德、医风。

刘德平教授在各类刊物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一种用于降低血压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一种具有降血糖作用的药物组合和制备方法》、《一种具有高血糖人群代餐调节功能的特医食品及制备方法》、《一种具有三高人群代餐调节功能的特医食品及制备方法》和《一种治疗高尿酸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等5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证书。

由于在人类健康发展事业中业绩显著、贡献突出,刘德平教授受到多家新闻媒体的广泛颂扬,入编《中国名医大辞典》和《世界优秀专家人才名典》。

刘德平教授经过多年的临床研究发现,治疗糖尿病必须从增加胰岛素细胞数量入手,才能根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于是刘德平教授提出“激活胰岛细胞疗法”,它是目前治疗糖尿病的新理论。

“激活胰岛细胞疗法”通过加速胰岛细胞的修复和再生,使胰岛细胞分泌的功能重新建立,正常分泌的胰岛素转化血糖为能量和营养,只有这样才能够使糖尿病得到彻底的治愈。

糖尿病患者血栓栓塞的防治循证医学证据和指南-纪立农

糖尿病患者血栓栓塞的防治循证医学证据和指南-纪立农
利于阿司匹林
利于安慰剂
1
0
0.5
女性健康研究, N=39876, ASA100mg/隔日 vs. Placebo,10yrs
Women’s Health Study, N Engl J Med 2005, 352:1295
一级预防: 糖尿病患者首次脑梗死危险降低58%
阿司匹林对糖尿病患者CVS的干预效果总结
“糖尿病是CHD的等危症” NCEP-ATPⅢ
Haffner SM et al. N Engl J Med 1998;339:229–34
The Burden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n Diabetes
2007年ADA指南一级预防推荐
对于30-40岁的糖尿病患者,尤其是伴有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者,考虑应用阿司匹林(E)
E: Expert consensus or clinical experience
年轻糖尿病患者阿司匹林的使用
E: Expert consensus or clinical experience
0.1 0.2 0.5 1 2 5 10
PHS Swedish Aspirin Low-Dose Trial(SALT) EAFT (European Atrial Fibrillation Trial) Study The Medical Research Council’s General Practice Research Framework The Asymptomatic Cervical Bruit Study Group PPP UK-TIA Immediate postoperative aspirin improves vein graft patency early and late after CABG HOT The Swedish Angina Pectoris Aspirin Trial (SAPAT) Results of a Veterans Administration Cooperative Study Adverse effects of low-dose aspirin in a healthy elderly population 汇总

降糖大作战且看达格列净如何另辟蹊径

降糖大作战且看达格列净如何另辟蹊径

降糖大作战!且看达格列净如何另辟蹊径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磺脲类叱咤风云60余载,今黑马SGLT2i崭露头角显现优势,疗效安全性究竟谁胜谁负,且听笔者为您细细道来。

来源 | 医学界内分泌频道1时代变迁,更新换代磺脲类药物是最早发现的口服降糖药物。

1956年美国批准了第一个磺脲类药物甲苯磺丁脲上市,随着时代变迁,各种磺脲类药物不断进入临床,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T2DM)。

目前磺脲类药物有60余载用药历史,其有效性及安全性不断提高,以格列本脲为代表的二代磺脲类在1966年上市,随后格列吡嗪、格列齐特、格列喹酮陆续上市。

直到上世纪90年代,以格列美脲为代表的三代磺脲类上市,其更安全有效的优势得到普遍认可。

磺脲类药物通过磺酰脲基团与磺脲类受体1(SUR1)结合,使胰岛β细胞膜上的钾ATP通道关闭,抑制钾离子外流,导致β细胞膜去极化以及电压依赖的钙通道开放,钙离子内流,最终诱导含胰岛素的分泌颗粒释放。

而以达格列净为代表的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抑制剂(SGLT2i)是一种新型口服降糖药,其作用机制是非胰岛素依赖的。

正常生理情况下,肾脏每天经过肾小球滤过约180g葡萄糖,而糖尿病病人每天过滤约280g葡萄糖。

在肾小管内的葡萄糖主要通过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SGLT)重吸收回到血液循环中,其中SGLT2负责肾小管中90%葡萄糖的重吸收。

SGLT2i通过抑制近端肾小管钠-葡萄糖重吸收,减少肾脏葡萄糖重吸收,促进尿糖排泄,而并非依赖促进胰岛素分泌机制降低血糖。

作为后起之秀的达格列净向老将磺脲类药物发起挑战,究竟踢馆结果如何2促泌降糖 PK 排糖降糖Round 1口服降糖药物,降糖效果最重要!磺脲类药物降糖通过胰岛素依赖机制,单药治疗一般可降低糖化血红蛋白(HbA1C) 1-2%,平均降低%【1】。

有研究随访了应用磺脲类、噻唑烷二酮(TZD)类、二甲双胍等药物5年内β细胞功能的变化,结果表明患者β细胞功能逐年递减【2】。

纪立农:关于罗格列酮心脏安全性问题的争议及思考

纪立农:关于罗格列酮心脏安全性问题的争议及思考

纪立农:关于罗格列酮心脏安全性问题的争议及思考2007-08-17 13:01 文章来源: 丁香园2007年5月,Nissen医生等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发表了对多个临床试验数据进行荟萃分析的结果,提出目前广泛用于2型糖尿病患者的马来酸罗格列酮的心脏安全性问题。

该文章及其随后引发的一系列反应引起了医务界和糖尿病患者对马来酸罗格列酮药物安全性的广泛关注。

为了给广大医务工作者提供更多的与此相关的信息,本文就该事件的背景和发展进行简要的介绍和讨论。

一、针对病因:胰岛素增敏剂噻唑烷二酮类药物承载希望2型糖尿病是驱动目前世界性糖尿病流行的主要糖尿病类型。

流行病学研究显示,生活方式改变所引起的肥胖和超重是导致糖尿病流行的主要病因。

病理生理学研究显示,肥胖和超重导致高血糖的主要机制是与之相关的胰岛素抵抗和β细胞分泌胰岛素的缺陷。

胰岛素抵抗不但与高血糖相关,还与其他心血管疾病危险因子如血压增高、血脂代谢紊乱和炎症状态的形成相关。

因此,2型糖尿病患者不但具有主要由高血糖所导致的微血管并发症发生的高危险性,还具有心血管疾病发生的高危险性。

2型糖尿病还是一种进展性疾病,随着β细胞功能的逐渐衰竭,糖尿病患者的高血糖会逐渐恶化,这给糖尿病的长期控制提出了非常大的挑战。

既往临床研究显示,早期开发的口服降糖药物不具有长期维持血糖控制的能力,随着糖尿病病程的增加,多数2型糖尿病患者需要使用胰岛素控制血糖。

不幸的是,虽然胰岛素是一种强大的降血糖药物,但是因为注射入体内的胰岛素不能根据体内血糖的变化而调控其在体内的合适浓度,接受胰岛素治疗患者的血糖控制并不令人满意。

此外,体重增加和反复发生的低血糖也成为胰岛素治疗所带来的新问题。

多少年来,人们期望着能够在进一步了解糖尿病病因学的基础上开发出能够对糖尿病的病因有更多针对性的药物,从而能减缓糖尿病的进程和减少并发症发生危险。

糖尿病新药物开发在经历了多年的沉寂之后,上世纪90年代末期开发出来的胰岛素增敏剂噻唑烷二酮类药物(TZDs)给2型糖尿病的控制带来了新的希望,因为该类药物能够显著改善人类胰岛素抵抗,并且在动物实验中,有显著延缓糖尿病病程进展和保护β细胞功能的作用。

糖友胰岛素治疗易犯三个错误.docx

糖友胰岛素治疗易犯三个错误.docx

糖友胰岛素治疗易犯三个错误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

对于糖尿病,唯有充分认识它且了解我们自己的身体,才有战胜的把握。

为此,从今年起连续5年“联合国糖尿病日”的主题都是“糖尿病的预防和教育”。

日前,北京大学糖尿病中心主任、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纪立农教授在接受媒体专访时指出,中国已经成为仅次于印度的糖尿病大国,只有让公众更多地了解糖尿病知识,推广科学、规范的治疗手段,才能有效遏止其蔓延。

人体血糖调节是一个精妙的系统,如果这个系统出了问题,比如有降糖作用的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者身体对胰岛素的反应不良,血糖就会上升,继而对全身血管产生毒害,导致严重的并发症。

人体自身胰岛素的分泌包括基础胰岛素和餐时胰岛素两部分,对此,纪立农教授打了个比方,“基础胰岛素好比地平线,它能维持人空腹时相对平稳的血糖;餐时胰岛素好比山丘,它能让我们每次吃饭后血糖不至于升得过高。

”纪立农教授说,2型糖尿病患者患病早期,特别是肥胖的患者,身体往往对胰岛素的反应不良,因此身体会分泌更多的胰岛素来代偿。

再发展下去,负责分泌胰岛素的细胞过于劳累,就会“减产”,导致血糖异常升高。

为此,治疗上首先要对付胰岛素抵抗,如运动减肥、控制饮食、口服胰岛素增敏剂、二甲双胍等药物。

如果上述措施效果不好,就要人为补充外源性胰岛素。

“欧美最新糖尿病防治指南一致指出,口服降糖药效果不好的患者应尽早加用基础胰岛素。

”纪立农说,“我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也推荐,基础胰岛素是口服药物失效时联合治疗的首选用药。

”纪立农介绍说,糖尿病治疗都是从饮食控制加运动和口服药开始,如果病情加重,口服药失效,就要在晚上加一针基础胰岛素(如甘精胰岛素来得时)。

若能把血糖控制住,就维持这种方案;若控制不住,还要加餐时胰岛素,哪顿饭后的血糖高,就在哪顿饭前加。

治病不能矫枉过正,降糖如果导致低血糖,对病人的伤害更大。

由于基础胰岛素更接近生理分泌模式,不产生明显峰值,能有效避免空腹和餐前低血糖,因此是安全、有效的。

以中国证据,开启糖尿病防治之窗--2014北大糖尿病论坛现场报道

以中国证据,开启糖尿病防治之窗--2014北大糖尿病论坛现场报道

以中国证据,开启糖尿病防治之窗--2014北大糖尿病论坛现场报道费菲【期刊名称】《中国医药科学》【年(卷),期】2014(000)011【总页数】5页(P4-8)【作者】费菲【作者单位】《中国医药科学》【正文语种】中文正值初夏时节,2014年5月9~11日,已创办10周年的北大糖尿病论坛在北京会议中心如期召开,并带来了新的信息和影响力。

据记者了解,本次论坛共分为8个学术专题,65位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带来了25场精彩的大会报告,参会人数达2164位,创下新高。

专家们以全球临床证据为参照系,全面系统地回顾、解读和点评了我国人群防治糖尿病的临床证据,并通过分析我国糖尿病防治中未被满足的需求,展望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北京大学糖尿病中心主任纪立农教授——从二甲双胍作用机制和国外临床证据来看,二甲双胍是双胍类口服降糖药,其降糖机制是通过延缓胃肠道摄取葡萄糖的过程,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以增加对外周葡萄糖的利用,抑制肝、肾过度的糖原异生。

对不同剂量二甲双胍治疗的国外荟萃分析显示,二甲双胍单药或联合治疗均更显著降低糖化血红蛋白(HbA1C),降糖作用有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

各种剂量的Meta分析显示,去除安慰剂效应后,二甲双胍单药治疗和联合治疗可分别降低HbA1C达1.12%和0.95%。

始于1977年的英国糖尿病前瞻性研究(UKPDS),是时间最长、规模最大、前瞻性、随机对照的糖尿病临床研究。

在UKDDS的一项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中,来自15个UKPDS中心的1704例新诊断2型糖尿病(T2DM)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常规管理组411例、二甲双胍强化治疗组342例和磺脲类/胰岛素强化组951例。

评估比较口服降糖药、胰岛素强化治疗或常规管理措施(饮食和运动)治疗新诊断、超重血糖疗效和安全性。

该研究还通过调查问卷形式,对参加1997年UKPDS研究组的所有仍生存T2DM 患者进行了10年的随访。

中华医学会第十三次全国内分泌学学术会议

中华医学会第十三次全国内分泌学学术会议

2014年8月27至30日,中华医学会第十三次全国内分泌学学术会议在山城--重庆召开。

会议上,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内分泌科主任、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母义明教授牵头,组织全国34名内分泌临床专家、药学专家共同商讨制订的《二甲双胍临床应用专家共识》首次公布。

《共识》进一步肯定了二甲双胍在2型糖尿病治疗中的基石地位,并为广大临床医生及患者对于二甲双胍的使用提出了具有实际意义的推荐和指导。

共识于2014年8月发表在《药品评价》杂志第11卷第15期和《中国糖尿病杂志》第22卷第8期。

二甲双胍自1957年问世以来,应用在临床上已有50多年的历史,是当前全球应用最广泛的口服降糖药之一。

虽然国际和国内的糖尿病指南都推荐二甲双胍作为2型糖尿病的一线首选用药,但是纵使历史悠久、地位突出、疗效显着,实际临床应用上仍有很多医生、患者对二甲双胍的使用存在很多误区,如因担心胃肠道反应而未能发挥其剂量优势;担心其损害肝肾功能和引起乳酸酸中毒;对严重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剂量的调整不确定等。

加之目前药物的多样化也对二甲双胍一线药物地位造成冲击,使得一些原本可以从二甲双胍治疗中获益的患者错失了治疗良机。

2014年8月28日下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前任主任委员纪立农教授在《二甲双胍临床应用专家共识》的专题发言中,从二甲双胍的临床地位、存在误区、安全性、使用时机与临床疗效、联合用药、特殊人群用药、剂量调整、降糖外益处等多个方面分别进行了详细的解读。

明确表示二甲双胍不损害肝肾功能,同时指出没有确切证据支持二甲双胍的使用与乳酸酸中毒有关,另外有针对性地给出了专家的推荐意见,指导临床医生和患者正确认识并合理使用二甲双胍。

纪立农教授介绍,针对国内外人群的研究均显示,二甲双胍的降糖疗效不受体重影响,即二甲双胍不仅是超重或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的首选用药,也适用于非超重/肥胖的2型糖尿病人群。

有研究将393名使用二甲双胍并伴有至少1项传统意义上二甲双胍禁忌证的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继续使用二甲双胍,一组停止使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降糖同时带来心肾获益,纪立农教授分享糖尿病治疗「新武
器」
研究表明,在糖尿病人群中,发生心血管疾病(CVD)的风险约为非糖尿病人群的 2.5 倍1。

同时,糖尿病相关的慢性肾脏病(CKD)已成为中国CKD 相关住院的首要原因 2。

给糖尿病患者带来危害的,往往不是高血糖本身,在调节血糖的同时,也需要关注靶器官损害。

2020 年6 月,EMPRISE 研究的最新成果在美国糖尿病学会(ADA)大会公布,证实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 2 抑制剂(SGLT2i)恩格列净可降低 T2DM 患者心衰住院(HHF)风险、死亡风险及透析风险。

这意味着,内分泌科医生有了迎战糖尿病心肾病并发症的「硬核」武器!那么,恩格列净在 EMPRISE 研究中有哪些可圈可点的表现?这对突破 HF 的治疗困境有何启示?对此,丁香园专访了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科纪立农教授。

恩格列净可将T2DM患者心力衰竭住院风险降低 58%
EMPRISE 研究数据来源于美国三大数据库(Optum、Marketscan 和Medicare),旨在评估恩格列净在美国上市后5 年(2014~2019)期间,在不同心血管风险的T2DM 患者中的有效性、安全性、医疗资源利用及治疗费用3。

纪立农教授介绍说,此次 ADA 公布的研究是 EMPRISE 系列研究中的一个,对 2014 年 8 月~2017 年 9 月的数据进行了中期分析。

在对≥ 18 岁、起始恩格列净或 DPP-4i 的 T2DM 患者,进行 1:1 倾向性评分匹配后(每组各 39,169 例),比较恩格列净与 DPP-4i 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3。

研究表明,与DPP-4i 相比,恩格列净治疗后特定的心力衰竭住院(HHF-Specific)风险降低58%(HR = 0.42;95%CI:0.31-0.58),广泛的心力衰竭住院(HHF- Broad)风险降低41%
(HR = 0.59;95%CI:0.51-0.69)。

在亚组分析中(Medicare 数据库),恩格列净较DPP-4i 降低全因死亡风险达48%(HR = 0.52;95%CI:0.36-0.76)3(图 1)。

图 1 恩格列净显著降低 HF 住院风险和全因死亡风险
纪教授说,这与我们在EMPA-REG OUTCOME 研究,以及之前EMPRISE 的系列研究中看到恩格列净心血管的获益是一致的 4。

另外,EMPRISE 研究还发现,恩格列净还使T2DM 患者透析的风险下降40%,提示恩格列净可以改善糖尿病患者肾脏终点,带来肾脏获益 3。

真实世界研究证实,恩格列净带来心肾获益
EMPA-REG OUTCOME 等 RCT 研究关注干预措施本身是否存在生物学作用(治疗效能),是理想环境下的研究结局。

真实世界研究则关注药物在临床上对复杂患者的实际效果,贴近临床条件下的真实环境 5。

真实世界研究是对传统临床研究模式(RCT)的重要补充,往往能够发现RCT 研究中不能发现看到的问题,尤其在药物安全性方面。

纪立农教授以EMPA-REG OUTCOME 研究作为例证。

该研究纳
入合并 CVD 的 T2DM 患者 4,结论是否能够外推到未合并 CVD 的患者,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去验证。

EMPRISE 研究就恰恰做了这个工作。

这项高质量的真实世界研究,不仅纳入包括确诊CVD 的T2DM 患者,还纳入大量广泛的未合并 CVD 的患者,更接近临床真实环境,研究结论具有一定外推性。

因此无论 T2DM 患者是否合并 CVD,恩格列净都能带来心肾获益。

在内分泌领域,恩格列净也受到权威指南的青睐。

2019 ADA/EASD 及 2020 年 ADA 发布的指南一致推荐,对于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或心血管高危险因素,以及HF 或CKD 的 T2DM 患者,可选择使用恩格列净等 SGLT2i 降低心血管风险、延缓肾病进展 6,7。

2020 年6 月,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CDS)发布的《中国成人2 型糖尿病合并心肾疾病降糖药物临床应用专家共识》也作出了同样的推荐 8:对于 T2DM 合并 ASCVD、HF 或 CKD 等心肾疾病的患者,在没有禁忌证且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考虑优先联合SGLT2i 等降糖药物治疗4。

降低负担,期待广泛使用
近年来,SGLT2i 在中国相继上市,在临床上的使用逐渐增多。

尤其是SGLT2i 的心血管结局试验(CVOT)证明该类药物的心血管获益之后,临床医生更注重应用这类药物使患者心血管获益。

今年国家的医保基本上已经纳入了所有的SGLT2i,价格大幅度下降,其中恩格列净是也以低价进入我国医保。

借助医保之力,恩格列净等 SGLT2i 的可及性和可负担性都将进一步得到提高,纪立农教授也表示,期待此类药物今后在临床上得到更广泛的使用,成为内分泌科医生迎战糖尿病的「硬核」武器。

总结HF 和 CKD 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心肾并发症,危害巨大,但
治疗手段有限,预后不佳。

真实世界研究 EMPRISE 研究证实,在广泛合并或未合并 CVD 的 T2DM 人群中,恩格列净可显著降低 HF 住院和全因死亡风险,并显著降低透析风险,同时带来心肾获益。

进入医保的恩格列净等 SGLT2i 的可及性和可负担性都将进一步得到提高,惠及更多患者。

纪立农教授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
北京大学糖尿病中心共同主任
北京大学衰老研究中心副主任
中国医师协会内分泌代谢医师分会副会长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前任主任委员
北京市糖尿病学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
国际糖尿病联盟(IDF)副主席
国际糖尿病联盟亚洲西太平洋地区主席
参考文献
1.Franco O H, et al. Associations of Diabetes Mellitus With Total Life Expectancy and Life Expectancy With and Without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rchives of Internal Medicine. 2007;167(11): 1145-1151.
2.Zhang L, et al. Trends in Chronic Kidney Disease in China. N Engl J Med. 2016; 375(9):905-906.
3.Elisabetta P, et al. Effectiveness and safety of empagliflozin in routine care patients: interim results from the EMPagliflozin comparative effectiveness and Safety (EMPRISE) study (An
ePoster presentation for ADA 2020)
4. Zinman B, et al. Empagliflozin, cardiovascular outcomes, and mortality in type 2 diabetes. N Engl J Med. 2015; 373:2117-2128.
5. 孙鑫, 等. 重新认识真实世界研究. 中国循证医学杂志. 2017; 017(002):126-130.
6.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 Standards of Medical Care in Diabetes. Diabetes Care. 2020;43 Suppl 1: S98-S110.
7. Francesco C, et al. 2019 ESC Guidelines on diabetes, pre-diabetes,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developed in collaboration with the EASD. European Heart Journal . 2019; 00:1-69
8.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国成人 2 型糖尿病合并心肾疾病患者降糖药物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0; 12(6):369-381.
内容审核:成沃若、孙丽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