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陂历史资料
档案见证黄陂战役的历史意义

档案见证黄陂战役的历史意义
ʏ杨晓玲 魏强
正值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 90 周年之际, 回顾我军 彪炳史册的卓越功绩和曲折前进的发展历史, 总有那 么一些战斗发生在险要历史关头, 让我军绝处逢生; 总 有那么一些关键决断正当其时, 让我军化险为夷; 总有 那么一些宝贵经验和惨痛教训孕育于鲜活的革命实 践, 激励我军不断从弱小走向强大、 从失败走向胜利。 解放军档案馆收藏了大量珍贵的革命历史档案, 真实 记录了在军队发展过程中许多值得记怀和研究的经典 战例。其中一份 1933 年 3 月 12 日, 由中国工农红军 第五军团总指挥董振堂、 总政委朱瑞起草的 《黄陂战役 战斗详报》 , 详细记录了黄陂战役的战前准备、 作战部 署、 对敌增援部队处置情况等具体细节, 认真总结了战 役战斗的经验教训, 客观评述了此次战役的重大意义, 一场充满着曲折、 凝结着启示、 扭转了战局的战役从字 里行间呼之欲出, 仿佛昔日重现。关于黄陂战役, 毛泽 东曾有十字之评: “空前光荣而伟大的胜利” , 而蒋介石 则哀叹: “ 此次挫败, 凄惨异常, 实有生以来唯一之隐 疼” 。
一是强攻不克, 毅然退却。 2 月 7 日, 根据中央局 指示, 朱德与周恩来作出进攻南丰的决策部署。 2 月 12 日黄昏, 红一方面军奉命对城坚炮利且有两万守军 的南丰城发起猛攻, 经过一整夜冒雨激战, 仍被阻于南 丰城下, 仅仅消灭了敌人不到一个营的兵力, 红军部队 却伤亡 400 余人。这时国民党陈诚命令其精锐部队迅 速增援, 意图将红军主力一举歼灭。情况十分危急, 朱 德、 周恩来当机立断, 改变攻击南丰的决心, 主力转移 至东韶、 洛口地区休整, 待机歼敌, 避免了被敌合围于 城下的危险。对此, 毛泽东评价道, 红军 “攻南丰不克, 毅然采取了退却步骤, 终于转到了敌之右翼, 集中东韶 地区, 开始了宜黄南部的大胜仗” 二是虚实结合, 诱敌深入。档案 《黄陂战役战斗详 报》 在战前敌我形势分析中写道: “安乐之敌五十二、 五 十九两师, 由黄陂、 东陂、 新丰市三线, 向广昌方向前 进” , “ 宜黄敌人十一师有向神岗河口前进模样。 ” 面对 陈诚三个纵队准备在南丰、 广昌地区与红军决战的战 略企图, 红军主力在向东韶、 洛口转移的同时, 命令红 11 军渡河到黎川、 将敌军向康都方向吸引, 造成敌方 3 个纵队被分隔。朱德、 周恩来抓住时机在黄陂以西设 伏, “左翼队于二十七、 二十八两日接敌, 五十二师全部 消灭于摩罗嶂、 蛟湖、 登仙桥、 固冈一带” , 敌五十九师 “受三面火力之夹击与残酷的肉搏, 遂全部溃逃” , 伏击 首战告胜。随后红 11 军在广昌西北积极活动, 营造红 军主力就在广昌的假象, 诱使敌军前纵队加速前进, 其 前后纵队 “相隔 90 里不能回援” , 红军主力隐蔽北上, 给予敌军后纵队致命一击。 三是巧妙设伏, 歼敌精锐。黄陂战役中, 红军巧妙 运用大兵团伏击战法, 以小部队吸引调动敌人, 主力部 队秘密集结, 出其不备歼敌一翼, 达到了大量消灭敌人 有生力量的目的。在时机选择上, 选取敌人兵力分散、 难以相互支援时; 在战场选择上, 选取山高林密、 地势 险要的山区; 在对象选择上, 没有按照 “嫡系” “杂牌” 的 标准强求先打弱敌, 而是果断选择敌方精锐作为攻击 对象, 导致 “陈诚几年间所依靠的部队整个打垮了。 ”
写黄陂的散文

黄陂,这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古镇,位于湖北省中部,是武汉市的一个区。
这里有着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探访。
黄陂的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地处长江中游北岸,交通便利,是连接南北、贯通东西的重要交通枢纽。
黄陂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这里曾是楚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让黄陂成为了一个充满故事和魅力的地方。
黄陂的自然风光秀美,山水相依,景色宜人。
这里有著名的木兰山、木兰湖、木兰天池等风景名胜区,还有许多古村落、古建筑等人文景观。
在这里,你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魅力,也可以领略到历史的沧桑和文化的底蕴。
黄陂的人文景观也非常丰富,这里有许多古村落、古建筑等文化遗产。
其中最著名的是黄陂博物馆,这里收藏着大量的历史文物和艺术品,是了解黄陂历史文化的好去处。
此外,黄陂还有许多传统的手工艺品和美食,如黄陂糖饼、黄陂泥塑等,这些都是黄陂人民智慧的结晶。
黄陂的人民热情好客,这里的民俗文化也独具特色。
在黄陂的街头巷尾,你可以看到许多民间艺人在表演传统技艺,如剪纸、糖画、捏面人等。
这些技艺都是黄陂人民世代相传的文化瑰宝。
总之,黄陂是一个充满魅力和活力的地方。
这里有着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秀美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人文景观。
如果你想感受历史和文化的魅力,领略大自然的神奇,品尝美食和体验民俗文化,
那么黄陂一定是一个不容错过的地方。
有关武汉历史的故事

武汉,作为中国的一个历史文化名城,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故事。
以下是一些关于武汉历史的故事:
盘龙城遗址:盘龙城遗址位于武汉市黄陂区,是商代中期遗址。
盘龙城遗址的发现,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武汉长江大桥:武汉长江大桥是中国第一座自主设计和建设的公铁两用桥梁,也是中国第一座采用钢塔斜拉桥结构的桥梁。
大桥的建设标志着中国桥梁建设技术的飞跃发展。
武汉大学:武汉大学是中国著名的高等学府之一,其历史可以追溯到1893年。
在百余年的发展历程中,武汉大学培养了大量杰出人才,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汉口开埠:汉口开埠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事件之一,标志着中国开始向世界开放。
汉口开埠后,外国列强纷纷进入汉口,开设租界,进行贸易和投资,促进了汉口的繁荣和发展。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是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中华民国的革命运动。
在辛亥革命中,武汉是重要的革命中心之一,许多革命志士在这里集结,为推翻清朝统治而奋斗。
以上仅是一些关于武汉历史的故事,实际上武汉还有许多其他的历史事件和文化景观等待我们去发现和探索。
黄陂简介

黄陂简介黄陂即黄陂区。
黄陂区位于湖北省东部,长江中下游平原,江城武汉市北部,为江汉平原与鄂东北低山丘陵结合部,地跨东经114°09′—114°37′,北纬30°40′—31°22′。
全区面积2261平方公里,人口113万,是武汉面积最大、生态环境最好的城区,是武汉临空经济区的核心区。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黄陂置县于北周大象元年(公元579年),合古黄城与武湖得名。
区政府驻前川街道。
黄陂是湖北省第一台乡,第二侨乡,旅外华侨和港澳台同胞超过30万人。
黄陂区人杰地灵,文化璀璨,素有无陂不成镇之说,拥有殷商盘龙城,汉魏木兰文化,北宋二程文化,民国黎元洪四大文化名片。
享有“楚剧之乡”、“泥塑之乡”、“武术之乡”的美誉。
古有黄陂十景,今有木兰八景,木兰文化生态旅游区已创建了七个4A级景区,为全国之最。
黄陂区坚持工商业并举,经济发展全面提速,临空产业、高端制造业、生物医药等主导产业迅速壮大,商贸物流、文化旅游、健康服务业等产业加速发展。
中文名称黄陂区别名木兰故里、江城绿谷、二程故里行政区类别区所属地区中南地区武汉市下辖地区 15个街道、1个乡政府驻地前川街道黄陂大道380号邮政区码 430300 地理位置武汉北部面积2261平方公里人口 112.98万(2013年)著名景点木兰云雾山、木兰天池、锦里沟、木兰草原、清凉寨,农耕年华机场武汉天河国际机场火车站汉口火车站、武汉北站、黄陂站美食黄陂三鲜、豆丝、黄陂荆蜜名人两程、黎元洪、田长霖、叶聪等地理环境编辑经济发展编辑2013年,全区建成区面积86.26平方公里。
落户黄陂区的世界500强企业已从当年的空白,区级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在黄陂开业。
黄陂区入围2013年中国民企500强的企业有:卓尔集团(213位)、康顺集团(422位)、金马凯旋家具(454位),占湖北省总共18家的六分之于黄陂。
完成工业投资239亿元,增长50%。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264家,新增37家。
古代文化名村

古代文化名村古代文化名村是指那些保存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独特的传统风俗和建筑风貌的村落。
这些村庄往往承载着丰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和文化瑰宝。
在现代社会中,这些村庄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宝贵的文化资产。
本文将介绍几个中国著名的古代文化名村。
扬州瘦西湖是中国江苏省扬州市的一处古代文化名村。
这片被誉为"江南第一秀色"的湖泊,以独特的自然景观和文化古迹而闻名遐迩。
瘦西湖西岸的"乾隆御道"是清朝乾隆皇帝游湖时留下的轨迹,沿路有乾隆皇帝题写的石碑。
湖中的瘦西湖写意花境更是迷人,处处都是庭院式的规划,如仙境般美丽。
此外,瘦西湖还拥有众多的古建筑群,如倪家桥、寿春桥和泰州头,这些建筑物不仅代表了扬州的历史文化,也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杰作。
黄陂古城是位于中国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的一座历史文化名村。
这座古城依山傍水,南临汉江,北濒苏陈湖,自然风光优美。
历史上,黄陂古城是著名的战略要地,因此城内有很多历史建筑物。
其中最著名的是古城墙,这是中国现存最完整的明代城墙之一。
城墙全长6.3公里,高度达15米,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建筑价值。
此外,黄陂古城还有很多古老的庙宇和民居,如崇化寺、三闾庙和曾家大院,这些建筑物保存完好,展示了湖北地区的传统建筑风格和精湛的工艺技巧。
中国江西省的庐山风景名胜区也是一个古代文化名村。
庐山以雄伟壮观的自然景观和丰富多样的人文景观而闻名,是中国著名的避暑胜地和诗情画意的胜地。
庐山有灵秀的山峦、奇特的石瀑、幽深的峡谷等自然景观,还有众多的古庙、古塔和古建筑。
其中最著名的是庐山大佛,这是全球最大的石刻佛像之一。
庐山还有古代文人的居所,如德贤楼、鸿翔楼和掬水亭,这些楼阁体现了古代文人对自然山水的热爱和追求。
中国浙江省的周庄是古代文化名村中最有代表性的之一。
周庄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和独特的水乡风貌,被誉为"中国第一水乡"。
黄陂民俗

黄 陂 之 貌
二、 元宵灯会
正月十五元宵节,是春节民间娱乐活动高潮迭起 的时间。正月十五舞龙灯,这也是咱们黄陂的传统。 舞龙,舞狮不仅是人们闹元宵的一种形式,它还 有特定的寓意——“送平安,送幸福”。因此,特别 是在农村的人们,为了讨个好彩头都会在元宵节开门 迎接龙狮队,寄予对来年美好生活的深深期盼。 新春舞龙灯,家家祈幸福,这已经是我们中华民 族千百年来永恒不变的传统。也是热热闹闹过春节的 最后的高潮。我们可以真真切切地感受了什么是我们 民族的根本。
舞狮有“醒狮”及“僵狮”之分。可能醒狮大家都知道,也许这相对的僵狮子更有原始的民俗风味在其中。
独特的舞狮文化 每年的正月十三到十六,僵狮子就开始在武汉黄陂的一带农村活跃了,这 时候城里的很多人都会到农村去看僵狮子。僵狮子也称“将军狮子”(舞 狮者叫“将军”或“马脚”),中国的其他地方的舞狮一般都是俗称的 “醒狮子”。僵狮子很特别,他们的跳跃在很多人看来仿佛是在打太极, 僵狮子即“马脚”在香熏过后,处于半清醒状态,仿如天上神仙附身,舞 狮者就变得非凡起来,很有祭祀的味道。特别是十五的夜灯最热闹最精彩, 僵狮子不仅会爬到堆成山的桌子上,还会叼咬蜡烛,从煮开的柴油里拿取 吉祥物等等;狮子还会到每家每户去游玩,每家的当家人都会拿出烟花和 爆竹迎狮,然后旁边有个长老说灯彩以图吉祥,祈祷来年风调雨顺,故热 闹非凡,这在世界的其他任何地方都是绝对看不到的特有景观,是湖北农 村(以黄陂为主)独特的文化遗产。。
2、可水煮,切块与黄陂豆丝,面条同锅煮松软,也可下火锅煮熟。 3、可火烤,切块于火上烧烤,膨胀松软后即可食用。还可用微波炉加热。
黄陂三鲜
黄陂三鲜是湖北武汉市黄陂区的汉族传统名肴, 属于鄂菜系武汉菜。已经流传数百年。三鲜是 鱼丸、肉丸、肉糕三样菜看合而为一的统称。 在当地过年或红白喜事,都会有这样的菜上席: 有"没有三鲜不称席,三鲜不鲜不算好"之说。 三鲜各有其制作传统技艺。"黄陂三合"也称"黄 陂三鲜",由鱼圆、肉圆和肉糕组成,制作工 艺繁杂。。
黄陂为什么称为木兰故里

我的家乡是一个历史悠久,风景如画的地方,现在已是武汉的后花园。
有闻名遐迩的黄陂八景。
一年四季美景纷呈。
黄陂为什么称为木兰故里?黄陂是女英雄花木兰的故乡,传说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
立下赫赫战功,朝廷要封她做大官,她谢绝了,却要回家孝敬父母。
黄陂人民特敬佩花木兰为家为国分忧的忠孝两全的品质。
为了传承木兰精神,黄陂又称为木兰故里。
故乡的山美,巍峨的木兰山,看起来青春翠绿,像个意气风发的青年;神秘的古门冲,怪石嶙峋,有的石头像一只刚从水里伸出头的乌龟,有的石头像正在吃青草的小白兔,有的石头像正在行走的骆驼,还有的像京剧的脸谱·····
故乡的水美,木兰湖环抱在群山之中,湖水清澈见底,在湖边可以
看见水底的沙石;木兰湖的水真绿,仿佛一块无瑕的翡翠;木兰湖的水好宽阔,烟波浩渺,湖上的小船如叶在湖面荡漾。
木兰天池的泉水灵巧活泼,拾级登山,一路的溪流时隐时现,有的在草丛中流淌,有的从石缝间跌落下来,有的几股交错流泻。
突然听到隆隆的声音,循声而去,眼前如一挂白练的瀑布从山顶倾泻下来,溅起的水如雾迷蒙,好清凉。
是避暑的胜地。
故乡的花美,红艳艳的杜鹃花燃遍了云雾山,缤纷的格桑花开满了木兰草原,娇羞的玫瑰在玫瑰园中散发着悠香······
勤劳的黄陂人民正在建设我的家乡,我的家乡热情欢迎你们。
武汉历史文化村落

武汉历史文化村落
黄陂区长岭岗村
长岭岗村位于黄陂区蔡家榨街道。
相传600年前,在此定居的第一户姓田,为江西移民,以经营药铺起家,由此确立了长岭岗村商业集镇的职能定位。
长岭岗村历史上以布匹、染坊、屠宰、米店等尤为出名,目前仍较为完整地保留着一条古街。
由于当地石头资源十分丰富,古街建筑多为石头所砌,历史悠久,风格鲜明。
沿街巷两侧分布商铺,中间为青石板路,南北有瓮门。
目前,瓮门已消失,但青石板路仍保存完好。
(图片及资料来源:武汉市国土资源和规划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陂历史资料
黄陂区地处武汉市以北,区域面积2261平方公里,占武汉市的1/4;人口113万,占全市的1/8,是武汉市版土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新型城区。
下面店铺分享了黄陂的历史资料,一起来看看吧。
黄陂历史资料
具有四大特点:
——历史老区。
黄陂置县于北周大象元年(公元579年),有 1431年的建县(区)史。
1983年由孝感地区划归武汉市,1998年9月撤县设区。
黄陂人杰地灵,文化璀璨。
“九佬十八匠”遍布五湖四海,素有“无陂不成镇”之说,享有“楚剧之乡”、“泥塑之乡”、“武术之乡”的美誉。
境内三大知名文化源头汇集,人文底蕴悠远厚重。
距今3500年的殷商盘龙城文化,被专家学者论证为“华夏文化南方之源,九省通衢武汉之根”。
起源于汉代,形成于隋唐的木兰文化,由巾帼英雄花木兰代父从军故事演绎而成,《木兰传说》列入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为纪念北宋理学家程颢、程颐出生地而修建于北宋末年的“双凤亭”,被喻为“二程”理学文化的萌芽地。
——革命苏区。
黄陂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北部木兰山区是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的诞生地,新四军第五师的政治、军事指挥中心,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李先念、徐海东、吴光浩、刘华清等都曾在这里浴血奋战。
大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黄陂有9万余人为革命捐躯。
苏区面积949.6平方公里,占武汉市苏区面积的39%,涉及7 个街乡镇,人口达41.64万,是湖北省、武汉市重点扶持地区。
——农业大区。
黄陂有农业人口91.6万人,耕地80.5万亩,山场90.5万亩,林地104万亩,水面38.6万亩,森林面积693平方公里(占武汉市的一半以上)。
围绕发展芦笋、小龙虾、茶葛、乡村休闲农业四大优势产业,形成5万亩芦笋、5万亩茶葛、5万亩小龙虾等特色板块基地,现代都市农业初具雏形。
近年来先后被评为全国绿色农业示范区、全国绿色食品(芦笋)标准化生产基地、全国绿色农业(食品)示范基地、全国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和中国绿芦笋之乡。
北部947平
方公里的木兰生态旅游区,誉为武汉的“后花园”,被联合国列入《中国21世纪优先发展议程》,“木兰八景”闻名遐迩,是湖北省旅游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评为“湖北省旅游强区”,成为武汉市唯一一个省级旅游强区。
——发展新区。
黄陂处于《全国国土规划总体规划纲要》的首期重点开发和长江流域经济带的中心地段,区位交通优越,发展空间巨大。
境内的武汉天河国际机场、亚洲最大的武汉北铁路编组站、武汉新港和京珠高速公路等共同构成立体交通枢纽,正在开发建设的武汉临空经济区、汉口北商贸物流枢纽区被列为今年湖北省重点推进项目,华中地区唯一的国家级台湾农民创业园落户黄陂。
近几年来,黄陂区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不断转变发展方式,突出发展重点,保持了经济社会平稳较快的发展势头,黄陂正加快由传统农村向新型城区转变。
2009年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2009年,全区经济综合实力在继2007、2008年之后,连续三年位列全省各区(县、市)第三。
实现生产总值215.5亿元,同比增长15.9%;财政收入 25.58亿元,增长44.8%;地方财政收入19.43亿元,增长63.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5.48亿元,增长4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614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753元,分别增长11.78%和12.0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3.43亿元,增长22%。
先后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全国科技强县示范区”、“全国十佳全民创业示范区”、“全国油茶产业示范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区”、“全国生猪调出大区”、“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先进集体”和全省“旅游强区”、“畜牧大区”、“最佳金融信用区”等称号。
2010年1-7月份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1—7月份,全区实现生产总值129.50亿元,同比增长15.7%。
完成财政收入21.7亿元,增长79.7%;地方财政收入16.4亿元,增长96.5%;一般预算收入7.3亿元,增长57.5%。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5.0亿元,增长16.3%。
固定资产投资额75.6亿元(不含房地产),增长3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