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氨氮废水排放与治理研究现状
《2024年我国工业废水处理现状及污染防治对策》范文

《我国工业废水处理现状及污染防治对策》篇一一、引言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工业生产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然而,这一进步也带来了一系列环境问题,尤其是工业废水污染问题日益凸显。
工业废水如果不经过妥善处理,会直接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影响。
因此,我国在工业废水处理方面的现状及其污染防治对策的探讨,对于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我国工业废水处理现状当前,我国工业废水处理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一是部分企业环保意识薄弱,废水处理设施不完善或运行不正常;二是部分地区由于经济和技术条件的限制,无法实现高效、规范的废水处理;三是废水处理技术标准不一,缺乏统一的规范和监管。
这些问题导致了部分地区工业废水超标排放、水环境污染严重等现象。
三、工业废水对环境的影响工业废水含有大量有害物质,如重金属、有毒有机物等,这些物质一旦进入水体,会直接对水生生物造成危害,进而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
此外,工业废水还会对土壤造成污染,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和品质。
因此,工业废水的有效处理和防治污染已成为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任务。
四、污染防治对策针对我国工业废水处理现状及对环境的影响,应采取以下污染防治对策:1. 强化法规监管首先,国家应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力度,对违法排放工业废水的企业进行严厉处罚。
同时,应建立完善的监管体系,加强对工业废水排放的监测和监管。
2. 提高企业环保意识企业是工业废水的主要产生者,提高企业的环保意识是解决工业废水污染问题的关键。
应通过宣传教育、技术培训等途径,增强企业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3. 完善废水处理设施和技术政府应加大对工业废水处理设施和技术研发的投入力度,鼓励企业采用高效、规范的废水处理技术。
同时,应推广先进的废水处理设施和经验,提高废水处理的效率和效果。
4. 实施循环经济和绿色生产实施循环经济和绿色生产是减少工业废水产生的重要途径。
应通过优化生产工艺、改进生产设备、降低能耗等方式,降低企业的污染排放。
《2024年我国工业废水处理现状及污染防治对策》范文

《我国工业废水处理现状及污染防治对策》篇一一、引言随着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工业废水排放量持续增加,对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
工业废水含有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若不经过有效处理直接排放,将对水体、土壤乃至整个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破坏。
因此,工业废水处理已成为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任务。
本文将就我国工业废水处理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污染防治对策进行探讨。
二、我国工业废水处理现状1. 处理设施建设情况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工业废水处理工作,加大了投入力度,建设了大量工业废水处理设施。
然而,由于历史原因和地区发展不平衡,仍有一部分老旧企业和小型企业缺乏完善的废水处理设施。
2. 处理技术水平目前,我国工业废水处理技术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
部分企业采用的传统处理方法效率较低,难以达到排放标准。
同时,新型、高效的处理技术尚未得到广泛应用。
3. 排放标准与监管我国制定了严格的工业废水排放标准,并加强了监管力度。
然而,由于部分企业环保意识淡薄,违规排放现象仍屡见不鲜。
此外,一些地区的环保部门监管力度不足,导致排放标准执行不严。
三、污染防治对策1. 加强政策引导与法规建设政府应加大政策引导力度,推动企业加强工业废水处理工作。
同时,完善相关法规,提高违法成本,严厉打击违规排放行为。
2. 推进技术进步与创新加大科研投入,推动工业废水处理技术的研发与创新。
鼓励企业采用新型、高效的处理技术,提高废水处理效率。
同时,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
3. 完善基础设施与设备加大对工业废水处理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完善基础设施与设备。
特别是对于老旧企业和小型企业,应提供技术支持与指导,帮助其建立完善的废水处理系统。
4. 提高企业环保意识与责任感加强环保宣传教育,提高企业的环保意识与责任感。
鼓励企业自觉遵守环保法规,积极投身工业废水处理工作。
同时,加强企业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工业废水处理工作的开展。
《2024年我国工业废水处理现状及污染防治对策》范文

《我国工业废水处理现状及污染防治对策》篇一一、引言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工业废水已成为环境保护中一项极为重要的治理内容。
面对日益严峻的环境挑战,我国工业废水处理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
本文将探讨我国工业废水处理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污染防治的对策。
二、我国工业废水处理现状(一)工业废水排放情况近年来,我国工业生产持续增长,同时也带来了大量的工业废水排放。
由于部分企业环保意识不足、治理设施落后等原因,部分工业废水未经有效处理直接排放,严重污染了环境。
(二)工业废水处理技术及设施当前,我国在工业废水处理技术方面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方面,部分企业由于资金、技术等原因,未能及时更新或升级废水处理设施;另一方面,部分地区虽然建设了废水处理设施,但由于运行管理不善,导致设施未能充分发挥其作用。
三、工业废水处理存在的问题(一)治理法规和政策不够完善尽管我国已制定了一系列有关工业废水处理的法规和政策,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例如,部分法规和政策的内容较为宽泛,缺乏具体、可操作的执行措施;部分地区的政策执行力度不够,导致法规未能得到严格遵守。
(二)企业环保意识有待提高部分企业对环保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认为只要投资建设了废水处理设施,就可以忽视日常的维护和管理。
这种观念导致废水处理设施的利用率低下,无法有效发挥其作用。
(三)技术水平有待提高虽然我国在工业废水处理技术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差距。
部分企业在处理高浓度、难降解的工业废水时,仍面临技术难题。
四、污染防治对策(一)完善治理法规和政策政府应进一步完善工业废水处理的法规和政策,明确各方的责任和义务。
同时,要加强对法规和政策的执行力度,确保其得到有效实施。
此外,还应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对违反法规的企业进行严厉处罚。
(二)提高企业环保意识政府应加强环保宣传教育,提高企业的环保意识。
同时,应引导企业积极采用先进的废水处理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废水处理设施的利用率和效果。
氨氮废水处理技术现状及发展

氨氮废水处理技术现状及发展/# 前言近年来,随着城市人口的日益膨胀和工农业的不断发展,水环境污染事故屡屡发生,对人、畜构成严重危害。
许多湖泊和水库因氮、磷的排放造成水体富营养化,严重威胁到人类的生产生活和生态平衡。
氨氮是引起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因素之一,为满足公众对环境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国家对氮制订了越来越严格的排放标准,研究开发经济、高效的除氮处理技术已成为水污染控制工程领域研究的重点和热点。
本文系统地阐述了氨氮废水处理现状和发展。
! 处理技术现状氨氮存在于许多工业废水中,特别是钢铁、化肥、无机化工、铁合金、玻璃制造、肉类加工和饲料等生产过程,均排放氨氮废水,其浓度取决于原料性质、工艺流程、水的耗量及水的复用等。
对一给定废水,选择技术方案主要取决于:(#)水的性质;(!)处理效果;(,)经济效益。
以及处理后出水的最后处置方法等。
虽然有许多方法都能有效地去除氨,如物理方法有反渗透、蒸馏、土壤灌溉;化学法有离子交换法、氨吹脱、化学沉淀法、折点氯化、电渗析、电化学处理、催化裂解;生物方法有硝化及藻类养殖,但其应用于工业废水的处理,必须具有应用方便、处理性能稳定、适应于废水水质及比较经济等优点,因此,目前氨氮处理实用性较好的技术为:(#)生物脱氮法;(!)氨吹脱、汽提法;(,)折点氯化法;(%)离子交换法; # < , =。
!$ # 生物脱氮法生物脱氮通常包括生物硝化和生物反硝化。
生物硝化是在好氧条件下,通过亚硝酸盐菌和硝酸盐菌的作用,将氨氮氧化成亚硝酸盐和硝酸盐的过程。
如果反应完全,氨氧化成硝酸盐分两阶段完成:开始,在亚硝酸菌的作用下使氨氧化成亚硝酸盐,亚硝酸菌属于强好氧性自养细菌,利用氨作为其唯一能源,方程式(#)为这个反应关系式。
第二阶段,在硝酸菌的作用下,使亚硝酸盐转化为硝酸盐,硝酸菌是以亚硝酸作为唯一能源的特种自养细菌,方程式(!)为这个反应的关系式。
整个硝化反应可以用总方程式(,)来表示。
《2024年氨氮废水处理技术研究进展》范文

《氨氮废水处理技术研究进展》篇一一、引言随着工业化的快速发展,氨氮废水已成为当前环境治理的重要难题之一。
氨氮废水的排放不仅对水体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还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和生存。
因此,对氨氮废水处理技术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紧迫性。
本文将针对氨氮废水处理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相关研究人员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氨氮废水来源及危害氨氮废水主要来源于化工、印染、养殖等行业的生产过程。
这些废水中含有大量的氨氮、有机物和其他污染物,如果不经过有效处理直接排放到环境中,将对水体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
具体危害包括:水体富营养化、藻类大量繁殖、氧气消耗、生物群落结构改变等,进而影响水生生物的生存和人类的饮用水安全。
三、氨氮废水处理技术的研究进展1. 物理化学法物理化学法主要包括吸附法、离子交换法、膜分离法等。
其中,吸附法是利用吸附剂对氨氮进行吸附,从而达到去除的目的。
目前,活性炭、生物炭、分子筛等材料被广泛应用于氨氮废水的吸附处理。
离子交换法则是利用离子交换剂与废水中的氨氮进行离子交换,达到去除氨氮的效果。
膜分离法则是通过膜技术对废水中的氨氮进行分离和浓缩。
2. 生物法生物法是当前应用最广泛、效果最好的氨氮废水处理方法之一。
其中,硝化-反硝化工艺是生物法中最常用的技术。
硝化过程主要由硝化细菌完成,将氨氮氧化为亚硝酸盐和硝酸盐;反硝化过程则是由反硝化细菌完成,将硝酸盐还原为氮气,从而实现氨氮的去除。
此外,还有一些新型生物技术如生物膜法、生物滤池等也被广泛应用于氨氮废水的处理。
3. 新型复合技术随着科技的进步,一些新型复合技术也逐渐应用于氨氮废水处理领域。
例如,电化学氧化法结合了电化学和氧化还原反应的原理,通过电解过程产生强氧化性物质,从而去除废水中的氨氮。
另外,光催化氧化法也受到了广泛关注,利用光催化剂在光照条件下产生强氧化性物质,对废水中的氨氮进行氧化分解。
这些新型复合技术具有处理效率高、操作简便等优点,为氨氮废水处理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2024年氨氮废水处理技术研究进展》范文

《氨氮废水处理技术研究进展》篇一一、引言随着工业化的快速发展,氨氮废水已成为一种常见的污染源,其治理成为当前环境保护的热点和难点问题。
氨氮废水的有效处理对改善环境质量、保障人类健康具有重要价值。
因此,深入研究氨氮废水处理技术,不断提高其处理效率和降低处理成本,对保护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围绕氨氮废水处理技术研究进展展开论述。
二、氨氮废水概述氨氮废水主要来源于化工、制药、农药、印染等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废水排放,以及生活污水的排放。
氨氮废水的特点是氮含量高,对水体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可能导致水体富营养化、水生生物死亡等生态问题。
因此,如何有效处理氨氮废水已成为当前环境工程领域研究的重点。
三、氨氮废水处理技术研究进展1. 物理化学法物理化学法是氨氮废水处理中常用的方法之一,主要包括吹脱法、吸附法、离子交换法等。
其中,吹脱法是通过调节pH值,使氨氮以气态形式从废水中逸出,从而达到去除氨氮的目的。
吸附法和离子交换法则利用吸附剂或离子交换剂对氨氮进行吸附或交换,从而达到去除效果。
这些方法具有操作简便、处理效率高等优点,但存在成本较高、易产生二次污染等问题。
2. 生物法生物法是利用微生物的新陈代谢作用将氨氮转化为无害的化合物,包括硝化反应和反硝化反应两个过程。
生物法具有成本低、处理效果好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实际生产中。
近年来,生物法的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高效菌种的选育、反应器的优化以及工艺参数的调整等方面。
3. 新型技术随着科技的发展,一些新型的氨氮废水处理技术逐渐崭露头角。
例如,电化学法利用电化学反应将氨氮转化为无害物质;膜分离法利用膜技术对废水中的氨氮进行分离和回收;光催化氧化法利用光催化剂在光照条件下将氨氮氧化为无害物质等。
这些新型技术具有处理效率高、环保性能好等优点,为氨氮废水处理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四、研究展望未来,氨氮废水处理技术的研究将更加注重综合性和可持续性。
一方面,需要进一步优化现有技术的工艺参数和设备结构,提高处理效率和降低成本;另一方面,需要积极探索新型的氨氮废水处理技术,为实际应用提供更多的选择和可能。
氨氮废水处理技术现状及发展

氨氮废水处理技术现状及发展氨氮废水的危害严重,对环境的影响巨大,关乎着人类社会、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如何处理氨氮废水,一直是人类及社会发展所关注的重要课题。
一、氨氮废水处理技术现状1、化学方法化学氧化是最常用的氨氮废水处理技术,主要包括臭氧氧化、臭氧/复合氧化、氯氧化及氯化氢氧化等。
目前,这些技术已被实际应用于氨氮废水处理,具有较高的氨氮去除效率及处理成本比较优势。
2、物理方法物理方法是氨氮废水处理的一种常用技术,主要包括溶解性吸附、膜分离、沉淀、析出、过滤、催化及超声等。
它们能够有效降低氨氮水体的污染程度,但仍需优化工艺参数及研究催化剂的性质,以提高处理效果。
3、生物方法生物方法是氨氮废水处理中广泛采用的技术,主要通过污泥过程、滞留池及流化床等处理手段,达到去除氨氮的目的。
经过研究发现,较理想的氨氮去除效果,可通过调节污泥处理池内污泥及废水浓度,和合理设计池容及污泥流去量等,以达到最优化管理的目的。
二、氨氮废水处理技术发展氨氮废水的性质及复杂的处理技术,一直以来都困扰着环保行业的发展。
为更好地处理氨氮废水,研究人员们不断研发新的技术及创新理念,以实现对氨氮废水处理的更有效率和可持续性管理。
1、无害化处理无害化处理是新一代氨氮废水处理技术,它旨在通过化学、物理、生物等处理工艺,实现对氨氮废水的无害化,最终达到回用、吸收甚至再利用的目的。
2、混凝处理混凝处理已被视为一种有效的氨氮废水处理技术,它能够有效的去除氨氮及其他悬浮物质。
其去除效果极佳,而且具有易操作、低成本、再来源化利用等特点。
3、膜技术膜法是最近发展起来的氨氮废水处理技术,它利用膜通道将氨氮进行过滤及分离,以达到去除氨氮的目的。
它具有高效、低成本、无污染、安全可靠等优点,可有效的处理氨氮废水,提高废水的回用水质。
三、结论氨氮废水的处理技术,从过去的化学及物理方法,到现在的生物方法,再到未来发展中的无害处理、混凝处理及膜技术,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高氨氮废水处理技术及研究现状

高氨氮废水处理技术及研究现状黄嘉铭摘要:自从我国步入现代化发展进程以来,我国整体的经济水平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并且科学技术水平也得到相应的提高。
在众多环境污染问题当中,水污染问题已经成为国家污染处理首要解决的一大问题,然而导致水污染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就是高氨氮废水的过量排放。
因此,为了能够对这一问题进行有效的解决,污水处理部门要对高氨氮废水处理工作予以足够的重视,在处理过程当中应用先进的技术,这样才能够对水污染问题进行有效的改善,而且还能够对高氨氮废水进行充分的利用,从而达到资源充分利用的效果,对国家的发展也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高氨氮废水;处理技术;研究现状1高氨氮废水的危害就从目前情况看来,高氨氮废水主要的危害可以分为四种,第一种就是水体富营养化,排放过量的高氨氮废水会对自然水环境的平衡带来影响,从而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的程度增加;第二中就是会对水厂的日常运行造成阻碍,水厂出水的水质会受到高氨氮废水的影响,会产生较大的异味;第三种就是对水生物的影响,硝化细菌在水中及逆行硝化作用的时候会消耗大量的溶解氧,氨氮也需要氧,从而导致水体出现缺氧的现象,水生物的生长受到影响;第四种就是对人类的身体健康带来危害,高氨氮废水在生成氨气的过程当中往往会产生大量的硝酸盐和亚硝酸盐,会导致人类体内出现高铁血红蛋白,危害健康。
2高氨氮废水主要处理技术2.1吹脱法吹脱法作为高氨氮废水物理处理法之一,在大部分的污水处理过程当中还是比较适用的,其主要是将碱加入到高氨氮废水当中,这样能够让废水当中的PH值得到增加,再加上氢氧根离子浓度的增加,污水当中的电离平衡往右进行,从而产生氨气,之后在经过吹脱塔的作用将氨气有效的排放到空气当中。
实验人员通过这种方法对百草枯高氨氮废水进行处理,其中的氨氮浓度得到了增加,废水当中绝大部分的氨氮都可以除去,特别是在规定的实验条件当中更能够取得良好的氨氮处理效果。
2.2电解法这种方法主要是通过对具有一定催化活性的电极在水中进行氧化作用,从而也能够让水中的氨氮得到进一步的氧化,氨氮也就会因此得到除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技信息
SCIENCE &TECHNOLOGY INFORMATION 2012年第19期1我国氨氮废水排放现状
目前,我国水生态环境保护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即氨氮排放量已
远远超出受纳水体的环境容量,成为地表水体氨氮超标的主要原因,
氨氮已超过COD 成为影响地表水水环境质量的首要指标。
氨氮作为
主要超标污染物在七大水系中出现频率非常高。
2007年,氨氮是长
江、黄河、海河和辽河的首要污染物,同时也是珠江和淮河的主要污染
物。
2008年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专项规划考核结果表明,海河、辽河、
三峡库区及其上游、黄河中上游等流域大部分断面氨氮超标,太湖、巢
湖、滇池等流域氨氮达标率也偏低。
2008年全国地表水河流国控断面
中氨氮劣Ⅴ类断面占19.2%,全部断面氨氮平均浓度为1.9mg/L ,仅达
Ⅴ类标准水平。
据2009年《中国环境统计年报》显示,全国废水中的氨
氮排放总量为122.6万吨,相当于受纳水体环境容量的4倍左右。
未
来一段时间,我国经济仍将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双快速”发展阶段,
污染物排放增量压力巨大,亟需提高氨氮废水处理技术水平。
2氨氮废水排放的危害
我国炼焦、化肥、化工、养殖、屠宰等企业由于在生产工艺和生产
管理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1],导致排放高浓度和超高浓度氨氮废水的
现象较为普遍。
如果这些高氨氮废水不经处理直接排入水体,不仅会
成为水体富营养化、水体黑臭的直接诱因,而且将增加处理难度和处
理成本,甚至对人群及生物产生毒害。
水体中的氨氮是指以氨水(NH 3·
H 2O)或铵离子(NH 4+)
形式存在的化合物,氨氮是各类型氮中危害影响最大的一种形态,其对水生态环境的危害表现在多个方面。
氨氮中的
非离子氨是引起水生生物毒害的主要因子,对水生生物产生较大的毒
害,其毒性比铵盐大几十倍。
与COD 一样,氨氮也是水体中的主要耗
氧污染物,氨氮氧化分解消耗水中的溶解氧,使水体发黑发臭。
在氧气
充足的情况下,氨氮可被微生物氧化为亚硝酸盐氮,进而分解为硝酸
盐氮,亚硝酸盐氮与蛋白质结合生成亚硝胺,具有致癌和致畸作用,完
全氧化1mg 氨氮约需4.6mg 溶解氧,这对水质改善和保护十分不利。
另外,氨氮可为藻类生长提供营养源,刺激并加速水生植物的生长,如
海藻、水草的大量生长繁殖,增加水体富营养化发生的几率,导致水
体生态平衡失调。
基于以上氨氮对水环境的危害,氨氮废水对环境的
影响已引起环保领域,乃至全球范围的重视。
3氨氮超标原因分析
近年来,国家以不同方式在环保行业投入了巨大的财力、人力、物
力,以期能够实现经济发展和环保落实的双赢局面。
而事实却并非如
此,企业迫于环保政策压力,以及环保设施不验收,项目不能验收的环
评一票否决制,几乎所有排污企业都配套建设了相应的污水处理设
施。
企业配套建设污水处理的初衷主要归结为两个目的:一是确实希
望能够通过上污水处理设施实现达标排放的目的,其前提是处理成本
属于可接受水平。
二是希望从政策支持中寻找漏洞,通过抬高污水处
理设施工程预算,在实际工程中却压低建设成本,以此套用国家财政
资金。
其结果势必形成企业配套污水处理设施“建而不用”和“建而不
实用”的尴尬局面,主要原因可以归结如下;
(1)国内一些涉及高氨氮、重金属污染的行业在水处理方面还存
在技术瓶颈,现有技术要想达标排放,其工程建设和运行成本高昂,企
业难以承受,即便企业建得起也用不起,大多数装置形同虚设,纯粹是
为了应付监督检查而设。
(2)由于企业重视程度不够,污水处理设施实际建设资金远远低
于当初工程预算要求,工程投资大大瘦身,工艺水平或工程规模相应缩水,其出水达标排放成为空谈。
(3)现有水处理工艺的本身脱离了“减量化、最小化、资源化”的目的,工艺处理的副产物不但不能实现资源化,变废为宝的目的,其副产物的处理给企业带来新的麻烦。
(4)企业开动环保装置虽然有了“环保政策效益”,而没有“环保经济效益”,污水处理设施不开不亏,一开就亏,甚至有的企业宁愿冒风险交罚款也不愿意开动污水处理装置。
(5)在注重GDP 增长数字的今天,地方政府关注企业为当地经济发展的贡献值胜过企业对生态环境破坏的危害,因此,企业的非法偷排与地方政府地方政府及行政执法监督部门“有声胜无声”的默许相得益彰。
4氨氮废水处理技术研究现状
生活废水和低浓度工业废水的氨氮处理工艺主要采用生化法,技术经济水平和推广应用情况较好。
但是,化工、有色等以高浓氨氮废水为主的8个行业氨氮排放量占全国工业氨氮排放总量的85.9%,处理状况却不容乐观,氨氮去除率不到68%。
这类高浓氨氮废水处理采用的空气吹脱等传统技术存在二次污染、能耗高、处理能力有限或设备内部易结垢等问题[2],且很难回收废水中的氨资源。
这类高浓氨氮废水的氨氮往往来源于生产原料,资源化回收、循环利用价值大,是我国氨氮排放总量控制的关键污染源,但由于这些高浓氨氮废水组成复杂、对处理设备要求高,一直缺乏绿色、高效的规模处理技术与装置。
5氨氮处理前景展望
“十二五”环保规划中增加了两个限制因子,氨氮即为二者之一,其排放总量控制目标比2010年减少10%。
由此可见,氨氮废水对环境的影响已引起国家的高度重视。
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十二五”期间基本完成重点中小河流(包括大江大河支流、独流入海河流和内陆河流)重要河段治理;基本建成水资源保护和河湖健康保障体系,主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明显改善,城镇供水水源地水质全面达标;全面加强企业节水管理,建设节水示范工程,抓紧制定节水强制性标准,尽快淘汰不符合节水标准的用水工艺、设备和产品。
”中央一号文件在明确表示以加强水生态环境保护为工作重心的同时,进一步强调了工业污染源头控制的必要性。
因此,氨氮废水处理,尤其是工业氨氮废水处理的市场前景广阔,在处理技术上能否取得突破性进展势必成为我国水环境改善成败的关键。
【参考文献】[1]钟金松,闵育顺,肖贤明.浅谈高浓度氨氮废水处理的可持续发展方向[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8,31(2):92-94.[2]何岩,赵由才,周恭明.高浓度氨氮废水脱氮技术研究进展[J].工业水处理,2008,28(1):1-4.作者简介:刘来胜(1980—),男,山东济宁人,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工业废水与集雨水处理技术研究。
※本文获得了国家重大水专项子课题“库区次级河流工业废水处理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2009ZX07104-002-03)”资助。
[责任编辑:王静]
我国氨氮废水排放与治理研究现状
刘来胜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中国北京100038)
【摘要】我国水体中氨氮污染形势严峻,已经成为“十二五”环保规划中新增的限制因子,本文重点分析了我国氨氮废水的排放现状、危害、原因、以及氨氮废水处理技术的研究现状,在此基础对下一步氨氮治理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氨氮;水环境;处理
●○本刊重稿○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