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上半年中国购物中心发展力报告

合集下载

购物中心经营分析报告

购物中心经营分析报告

购物中心经营分析报告1. 背景介绍购物中心作为商业综合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城市中消费者进行购物、娱乐和休闲的重要场所。

购物中心的经营分析对于商家了解市场需求、优化经营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本报告旨在对购物中心的经营状况进行分析,提供数据支持与建议。

2. 数据收集与整理2.1 数据来源本次分析报告的数据主要来源于购物中心的运营管理系统,包括销售数据、顾客流量数据、租赁数据等。

此外,还通过市场调研和竞争对手分析收集了相关市场信息。

2.2 数据整理与清洗为了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我们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了整理与清洗。

首先,对数据进行了去重处理,以避免重复计算。

然后,对缺失数据进行了处理,采用插值法进行填补。

最后,对异常值进行了筛查和修正。

3. 购物中心整体情况分析3.1 营业额分析通过对销售数据的分析,我们得知了购物中心的总营业额和每个商家的销售情况。

根据数据,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时间段的销售情况、热门商品的销售情况等。

通过对销售额的数据进行统计和对比,我们可以了解购物中心的销售趋势和潜在的增长点。

3.2 顾客流量分析顾客流量是购物中心经营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

通过对顾客流量数据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购物中心的客流高峰时段、客流分布情况、各个商家的客流占比等。

这些数据对购物中心的经营决策和租赁策略的制定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3.3 商家租赁情况分析商家租赁情况是购物中心经营状况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租赁数据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购物中心的租赁率、租金水平以及不同商家类型的租赁情况。

这些数据对购物中心的租赁管理和商家招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4. 竞争对手分析购物中心所在市场的竞争对手情况对经营状况具有重要影响。

通过对竞争对手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竞争对手的规模、租金水平、商家结构等情况。

这些数据对购物中心的定位、市场定位以及租赁策略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5. 经营建议与策略基于对购物中心经营状况的分析,我们提出以下几点经营建议与策略:•优化商家结构:根据对销售数据和顾客流量的分析,筛选出表现较好的商家类型,积极招募新的商家以增加购物中心的吸引力。

全国132家商场2019年销售额

全国132家商场2019年销售额

销售额区间城市商场名称北京北京SKP 北京北京国贸商城南京南京德基广场上海上海月星环球港北京北京世纪金源购物中心成都成都IFS郑州郑州丹尼斯大卫城广州广州天河城杭州杭州湖滨银泰in77上海上海五角场万达广场长沙长沙IFS上海上海青浦百联奥特莱斯杭州杭州城西银泰城深圳深圳壹方城北京北京朝阳大悦城杭州杭州万象城重庆龙湖重庆时代天街青岛青岛海信广场北京北京西单大悦城厦门SM厦门项目(一、二期)北京北京荟聚西红门购物中心(不含宜家)深圳深圳万象天地深圳深圳益田假日广场深圳深圳海岸城深圳深圳印力中心深圳深圳海雅缤纷城昆明昆明世纪金源购物中心广州广州百信广场(东西区)福州福州东二环泰禾广场重庆龙湖重庆北城天街天津天津大悦城深圳华强北茂业天地北京北京朝阳合生汇西安银泰百货开元商城钟楼店郑州正弘城重庆万象城上海上海正大广场深圳深圳金光华广场福州东百中心上海上海万象城上海上海七宝万科广场上海上海五角场合生汇厦门厦门万象城100亿以上70-99亿50-69亿30-49亿徐州徐州彭城苏宁广场合肥合肥世纪金源购物中心福州福州仓山万达广场天津天津海信广场贵阳贵阳世纪金源购物中心上海上海周浦万达广场深圳深圳皇庭广场东莞东莞民盈·国留城20-29亿深圳深圳KK MALL杭州杭州西溪印象城惠州惠州华贸天地厦门中华城郑州二七万达广场郑州中原万达广场上海静安大悦城合肥合肥华润万象城无锡无锡苏宁广场惠州惠州港惠购物中心厦门湖里万达广场杭州龙湖杭州滨江天街深圳壹方天地A/B/E区上海上海仲盛世界商城无锡无锡荟聚中心泉州浦西万达广场上海上海宝山万达广场郑州中原锦艺城(含王府井)厦门磐基名品中心连云港连云港苏宁广场福州五四北泰禾广场杭州龙湖杭州金沙天街南京南京弘阳广场合肥合肥之心城广州广州东方宝泰深圳深圳龙岗万科广场苏州苏州狮山天街深圳深圳布吉万象汇西安西安大悦城深圳卓悦汇天津天津河东万达广场上海上海世纪汇广场温州温州万象城郑州郑州万象城郑州惠济万达广场西安醐也港CITY ON(西安)上海上海世茂广场芜湖芜湖苏宁广场深圳欢乐海岸南京南京水游城重庆重庆观音桥大融城南通南通中南城上海静安大融城天津天津天河城购物中心福州福州爰琴海购物公园泉州石狮泰禾广场泉州东海泰禾广场20亿以下西安砂之船(西安)奥特莱斯西安中大国际商业中心(高新店)深圳南山常兴天虹商场杭州杭州嘉里中心西安西安阳光天地上海龙湖上海宝山天街金华金华义乌之心城市广场西安大明宫万达广场南京南京景枫KINGMO深圳深圳京基福田kk one深圳中航城天虹(原华强北九方)西安西咸万象城天津天津爰琴海购物公园厦门厦门建发湾悦城深圳沙井京基百纳广场郑州新田360广场(郑州国留店)天津天津鲁能城购物中心西安高新万达广场福州世欧广场无锡无锡万象城杭州杭州大悦城重庆龙湖重庆U城天街广州同和金铠天地深圳南山宝能allcity深圳南山京基百纳广场深圳东门茂业百货上海上海金山万达广场泉州泉州中骏世界城深圳龙华中心天虹(原龙华九方)杭州杭州拱墅万达广场上海上海尚嘉中心广州保利广场深圳观澜湖MHmall杭州远洋乐堤港商业面积(万销售额(亿元)㎡)18150+23150+15112.4329861.57621702361.5165824522650.424.6近501149.62946.593645.32345+244532.54214.3640.5211.540.523.840+2139.32338.513.5837.51236.612.735.519.83553.5352433.9253314322530.878.530.6819.630.510.3301730353025近301226.51626242614.625+142515254025 12.63近25 5.824.7 29.824.5 1324.3 13.823 6023 8.3522 1721.29 1521 1621 29.220.8 24.920.3 17.620.1 1820+ 1020 1620 17.820 26.220 2720 29.220 15.1近20 13近19 1318.73 3018.5 818 8.118 1218 2218 5518 1217.3+ 1217+ 10.517 2716.8 1516.5 14.6516.07 1016 1016 1416 2216 2216 11.715.8 20.9615.3 5.815+1015 10.715 1315 1515 1915 2015 2115 1015亿±1515亿±14.214.7 8.814.3 3.214 10.814 914 1414 15.614 1113.8 16.713.3 1013 1813 23.613 2513 1012.5 1812+ 412 1212 1512 2312 2412 20约12 12.511.95 5.811.56 1111.2 1211+ 4近11 16.8210.2 10超10 1010+ 1410+ 4.910 8.810 31.610 15约10。

后疫情时代购物中心发展策略研究

后疫情时代购物中心发展策略研究

THE BUSINESS CIRCULATE| 商业流通MODERN BUSINESS现代商业26后疫情时代购物中心发展策略研究刘明星1 盛小丰21.珠海市免税企业集团有限公司 广东珠海 5190002.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 广东珠海 519088摘要:2020年暴发的新冠疫情,造成了社会环境的重大改变,也同样对购物中心带来重大影响。

本文分析了疫情给消费市场带来的变化,并列明了购物中心所面临的挑战,提出作为消费终端的购物中心需要基于消费者需求和行为习惯积极求变,可考虑的应对之策包括:调整业态结构,迎合健康消费需求;扩展销售时长,激活商业增长点;精耕线上,实现线上线下的深度融合;加强软硬件建设,提升公共卫生服务水平;优化空间布局,塑造多元化商业空间。

关键词:后疫情时代;购物中心;发展策略;健康消费中图分类号:F72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673-5889(2021)15-0026-03一、引言2020年初,新冠疫情暴发,对经济社会造成了巨大的冲击,隶属于人群聚集性行业的购物中心自然也遭受重创。

虽然国内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消费市场开始复苏,但购物中心的人气指数和消费意愿指数出现了明显下降,消费者在购物中心的停留时间也不如从前。

后疫情时代,消费者将会陆续回归,但长时间疫情防控的经历会让消费者在生活方式、行为习惯、消费理念等方面发生较大的变化,购物中心要适应消费者的这些变化,就需要在发展策略上进行及时调整并对自身建设提出更高要求。

二、新冠疫情给消费市场带来的变化(一)消费市场有待持续恢复2020年10月19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2020年前三季度GDP 累计同比增长0.7%,已实现由负转正;但与此同时,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73324亿元,同比下降7.2%,其中餐饮收入25226亿元,下降23.9%;商品零售248098亿元,下降5.1%,前三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的整体情况详见表1。

总体看,消费市场虽已呈现快速回暖的态势,但不可避免的将延续一段时间的恢复期。

2023年购物中心行业市场规模分析

2023年购物中心行业市场规模分析

2023年购物中心行业市场规模分析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购物中心行业逐渐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消费场所。

目前,购物中心行业的市场规模正在不断扩大,为了更好地了解购物中心行业的市场规模,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市场规模目前,国内购物中心行业日趋成熟,规模越来越大,发展速度也越来越快。

据统计,截至2021年上半年,国内购物中心总量已达到1.5万家。

其中,一线城市占比最高,二线城市排在其次,三、四线城市发展也呈现出加速趋势。

二、发展趋势1. 多元化业态近年来,购物中心逐渐向“全能型”转变,不仅包含了传统的购物、餐饮、娱乐等业态,还涵盖了文化、教育、健身、医疗等更多元的业态。

这种多元化业态的发展趋势,将会推动购物中心的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大。

2. 移动支付普及随着移动支付的不断普及,越来越多的购物中心开始推广移动支付,不仅提高了消费的便利性,也节省了交易成本。

在未来,随着移动支付的进一步普及,购物中心的消费场景将更加智能化、高效化。

3. 电商与购物中心的融合随着电商和购物中心的融合,越来越多的购物中心开始尝试线上线下联动。

例如,在购物中心购物可以享受电商平台的优惠,同时也可以在购物中心的实体店享受到线上同款商品的优惠。

这种融合模式的发展将会进一步扩大购物中心的市场规模。

三、竞争格局目前,国内购物中心行业竞争格局依然分散。

尤其是在三四线城市,商业资源分布不均,购物中心集聚度低,这也给购物中心的发展带来一定的不确定性。

在竞争方面,主要集中于区域性的龙头企业和城市市场中的老牌购物中心。

它们通过不断地升级改造和业态创新,提高服务和商品品质,积极应对市场竞争,争取更多的市场份额。

综上所述,购物中心行业的市场规模在不断扩大,发展前景广阔,同时也面临竞争激烈的局面。

未来,随着消费升级的不断推进,购物中心行业还将呈现出更多新的发展趋势。

购物中心发展趋势研究ppt课件

购物中心发展趋势研究ppt课件

一 在体验经济当道情况下,大体量能容纳不同的业态,利于一站式购物环境打造,各商业项目纷纷向大体量看

齐。
2015年全国大型购物中心各月份开业数量
2015年全国大型购物中心各月份开业数量
2015
70
66
60
50 49


40
57
未知 74 18%
X>10万㎡ 138 34%

30

20


10
27
27 24

数据来源——赢商网5 、联商网
商业趋市场势三:深圳开社发商区型购物中购心物中呈心 现增长趋未势来供应
华南区域商业项目主要以广深两个一线城市为核心,而深圳今年下半年开业的十个购物中心有近半都是社区型

购物中心,万科、保利等企业也频频在广州开设万科里、保利时光里二期等社区商业。


2015年华南区购物中心开业数据分布

龙湖:半年租金收入6.6亿,已开业项目14个,较上半年租金同期上升74.7%

2015年3个开业项目:

杭州龙湖金沙天街、成都龙湖金楠天街、西安龙湖星悦荟曲江店




9

数据来源——赢商网、联商网
趋商势业六市场:供应量低于开预发商期,中端家庭购性物中购心 物中心为主未要来供典应型
2015年新增总商业供应量约3437.28万㎡,距2014年底赢商网预测的2016年、2017年新增购物中心建筑面积
保利影院、华润超市
7
年 8
深圳卓悦汇 佐邻虹湾
综合体 综合体
卓越置地 绿景
10万 7万
华润超市、嘉禾橙天影院 ——

商场市场调查报告4篇

商场市场调查报告4篇

商场市场调查报告4篇一、市场概述苏州原称吴,又称姑苏,素有“人间天堂〞之美誉。

苏州市位于长江三角洲中部、江苏省南部,现辖5县(市)7区,全市总面积8488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1650平方公里,古城区14.2平方公里。

全市平原占54.8%,水面占42.5%,丘陵占3%,平均海拔4米左右。

境内河流纵横,湖泊众多,京杭水道贯穿南北,望虞河、娄江、太浦河等连接东西,太湖、阳澄湖、昆承湖、淀山湖镶嵌其间。

2022年末全市户籍总人口590.97万人,地区生产总值2802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361元,农夫人均纯收入6750元。

苏州是知名的“鱼米之乡〞、“丝绸之府〞、“工艺之都〞。

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加速进展,成为全国经济兴盛地区之一。

二、商家格局苏州观前街是苏州经济文化中心,数百个中外商家毗邻而设,商品种类丰富,消费层次鲜亮。

老字号风光照旧,新商家大批涌入。

观前街日常人流量近12万人次,节假日顶峰时竟达35万。

这里的营业额以25%的增幅快速增长。

随着永乐、苏宁、五星等家电专营连锁店纷纷进驻苏州市场以来,苏州的家电销售格局也静静起了些转变,转变了传统大型百货商店长期以来在经营家电领域占据统治地位的局面,但苏州市人民商场股份有限公司、苏州市石路国际商城、苏州长发商厦、苏州泰华商城等凭借其良好的信誉、秀丽的环境、大而全的商品,仍是宽敞消费者的首选之地。

另外一些小的家电商家,凭借其灵敏的销售方式及相关渠道也占有相当的一些市场份额。

商场市场调查报告3苏州经济在“长三角〞始终是高居前列的,它不仅有姑苏园林、苏州乐园、太湖美景、观前街这些旅游景点作为支柱产业。

而且中新合作苏州工业园区开发建立来,实际利用外资超过55亿美元,苏州高新区完成国内生产总值204亿元,财政收入28.6亿元,区内知名列世界500强企业45家,也为苏州市的经济带来了不小的进展。

良好的市场背景,使得居民的消费成熟也理性。

据统计数字说明,空调在苏州家庭的普及率为45%以上,今年苏州的空调市场容量近6亿多,可见苏州空调市场还是有很大的进展空间。

全国商场购物中心百货业绩销售额排名明细

全国商场购物中心百货业绩销售额排名明细

15VS14(%) 4.0% -3.7% 8.2% 12.2% 7.1% -5.3% 4.3% 0.4% -6.6% 3.3% 2.5%
-11.0% -9.7% -0.4% -25.0% -10.2% 2.1% -9.0% -9.1% -13.8% 15.0% -6.9% 32.5% -7.7%
上海
106 乌鲁木齐
107
108
109
110 杭州
111
112
113 温州
114
115 宁波
116
117
绍兴
118
金华
119
潮州
120
121
122
123
南京
124
125
126
127
128
苏州
129
130 无锡
131
132 常州
天山百货大楼 美美百货 百盛百货 杭州大厦 武林银泰 万象城
西湖银泰城 银泰百货 时代百货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城市 北京
商场业绩明细
商场名称 SKP(原新光天地)
国贸商城 燕莎奥特莱斯 西单大悦城 朝阳大悦城 新世界百货 东方新天地
汉光百货 翠微大厦 三里屯太古里 赛特奥特莱斯 燕莎友谊商城 王府井百货大楼 君太百货 百盛复兴门店 双安商场 金融街购物中心 当代商城 燕莎(金源) 赛特购物中心 IFC国际金融中心
35 35 32 26.4 15 12 8.3 8 36 20.7 19.1 62 27 23 19 18.1 17 8.5 26 26 17.2 16.8 14 10 9 6.2 33.4

中国购物中心发展史

中国购物中心发展史

中国购物中心发展史
中国购物中心发展史1. 1980年代:起步阶段
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的商业市场还处于萌芽状态。

当时的购物中心主要以百货公司为主,如北京王府井百货、上海新世界百货等。

2. 1990年代:快速发展阶段
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城市化进程加速,购物中心开始迅猛发展。

此时出现了一批大型综合性商业体,如深圳华强北商业城、广州天河城等。

3. 2000年代:品牌化与专业化阶段
进入21世纪后,国际知名品牌开始涌入中国市场,并逐渐成为购物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在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购物中心也开始向专业化方向转变。

4. 2010年代至今:创新升级与多元化阶段
近几年来,随着消费者需求不断提高和科技应用不断推进,购物中心也在不断进行创新升级,并逐渐实现多元化经营。

例如引入电影院、儿童乐园等配套设施。

5. 发展趋势:
未来几年内,预计中国将有更多国际知名品牌涌入市场,并对传统零售行业产生巨大冲击;同时,在数字经济持续蓬勃发展的背景下,“无人店”、“智能支付”等新兴模式也将逐渐走进人们视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上半年中国购物中心发展力报告中国连锁经营协会二0二0年八月目录第一部分前言 (3)一、2019年中国零售市场回顾 (3)二、新型冠状病毒的爆发对中国零售业的影响 (4)第二部分 2019中国购物中心发展力基本情况 (7)一、总体发展力和分项现状 (8)二、区域和城市能级发展力解读 (9)三、不同物业类型购物中心发展力解读 (11)四、中国购物中心发展展望 (15)第三部分新消费时代下的消费趋势 (13)一、双“H”消费兴起 (13)二、种草经济爆发 (14)三、夜经济崛起 (14)四、全渠道零售成发展新趋势 (15)第四部分购物中心转型与投资机遇 (13)一、实体店功能变化趋势 (17)二、购物中心灵活空间布局 (17)三、主力租户的转变 (18)四、品牌方与业主新型合作关系 (18)五、购物中心的投资机会 (19)第一部分前言本报告依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每年持续邀约分布一、二、三线的一百多家典型购物中心的项目负责人直接参加在线问卷调查,在此基础上,中国连锁经营协会联合世邦魏理仕共同起草了《2019-2020上半年中国购物中心发展力报告》。

中国购物中心发展力,是在宏观经济大势,购物中心租赁活跃度、运营表现、成本支出和未来预期五大方面的综合作用下的表现,由典型购物中心的负责人以调查问卷的形式针对上述五个方面的反馈数据编制而成。

中国购物中心发展力的年度分析作为中国购物中心市场发展的阶段性报告,为各地政府在制定未来发展规划方面提供参考,对市场各主体参与方对购物中心建设运营以及商业流通领域的新趋势、新机遇的把握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一、2019年中国零售市场回顾零售市场规模创新高,新兴消费领域优势加大。

2019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1.2万亿元,首次超过40万亿元,同比增长8%,显著优于整体经济增速。

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持续显现。

图表1:2005--2019年GDP、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网上零售同比增速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连锁经营协会,世邦魏理仕网上零售对消费的促进作用进一步显现。

随着物流配送体系的完善以及网购用户数量的增多,网上零售继续保持快速增长。

2019年,全国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比上年增长19.5%,增速比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快11.5个百分点,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20.7%,比上年提高2.3个百分点。

与此同时,传统业态加快融合发展。

为应对网上零售等新模式对实体店零售的冲击,传统零售业态加速转型升级,积极推进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全渠道数字化模式成为行业主流。

2019年,限额以上单位实体店零售额比上年增长3.8%;限额以上单位通过互联网实现的商品零售额占限额以上单位消费品零售额的比重为12.9%,比上年提高2.7个百分点。

二、新型冠状病毒的爆发对中国零售业的影响然而,2020年初爆发的新型冠状病毒疫情(下文简称“新冠疫情”)对零售行业造成冲击。

短期内造成了线下零售业客流和营收明显下跌,零售企业承受巨大的资金压力。

从长期来看,疫情不会影响零售行业的整体增长趋势,但将对消费者行为习惯、市场环境产生持续性影响。

疫情后零售商业的表现及恢复状况。

疫情期间,商场里除生活超市外,大量实体门店暂停营业或缩短营业时间,部分对实体消费环境依赖较小的线下消费需求被迫转移到线上,但线上销售渠道的增长远远无法弥补线下渠道的损失。

2020年第一季度中国分行业零售额数据显示,生活日用品、药品等必要性消费受到的影响较小,而可选性消费行业均受到疫情明显影响:餐饮行业销售额同比下降了44%,珠宝、服饰等品类的零售额下降幅度在30%至40%之间,线上销售渠道占比一向较高的化妆品行业的零售额也下降了10%以上。

进入二季度以来,市场回暖趋势明显。

2020年上半年的各类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同比降幅与一季度相比均呈现收窄的态势。

在可选消费品中,体育用品和化妆品已率先扭转负增长的态势。

图表2:按主要零售类型分的销售额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连锁经营协会,世邦魏理仕尽管疫情期间零售行业损失较大,但是基于中国良好的疫情控制,业主和品牌方对行业未来恢复状况预期较为乐观。

CBRE在5月对零售物业租户进行的一项问卷调查显示,约有80%的中国内地受访者预期在1年内零售活动的经营收入可以恢复至疫情爆发前的水平。

图表3:零售业活动恢复到新型冠状病毒爆发前的水平预计时间调查结果数据来源:世邦魏理仕研究部《亚太区零售租户调查-中国市场》疫情期间租户与业主共克时艰。

疫情期间,租金是品牌方在资金方面的主要支出之一。

全国范围内有超千家百货、购物中心,主动提出减、免租金、物业费等政策,以减轻场内租户的压力,与品牌方共担损失,共同渡过难关。

从减租时间范围来看,多数从1月24日、25日开始,时长短则一周左右,最长则两个月左右。

从减租方式来看,有租金全免和租金减半两种方式房些包括物业费、推广费的减免,大多数商场执行商户租金(可能含物业费、推广费)减半的优惠政策。

从政策效果来看,根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和CBRE世邦魏理仕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国内品牌方普遍收到了来自业主方的租金减免优惠,但有九成品牌方仍希望能获得更多的优惠政策。

疫情使得大多数零售商暂缓实体店扩张计划。

疫情过后,绝大多数品牌需要一段恢复时间来缓解资金上的压力。

同时,品牌方的风险防范意识提高,倾向于选择更加谨慎的经营策略来应对未来可能遇到的不确定性。

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品牌方的拓店策略,使得品牌方更倾向于缩减开支。

对疫情可能出现反复的预期,也影响着市场信心。

调查结果显示,67%的品牌搁置了2020拓店计划或将采用更严格的评估流程。

36%的品牌在疫情期间有关店或终止租约的行动。

数字化销售渠道预计将变得日益重要。

尽管线上销售渠道早已不是新事物,但疫情爆发使得实体商家更加重视这个既有模式,加速了零售业线上线下融合的进程。

疫情前10%的品牌方将线上渠道作为业务中的重要一环,疫情爆发后,这一比例上升到了33%。

图表4:中国零售商疫情调查-您认为线上渠道(例如:网上商店、快递app) 对业务的作用是什么数据来源:世邦魏理仕研究部《亚太区零售租户调查-中国市场》图表5:中国零售商疫情调查-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有对您的房地产租赁决策产生影响吗数据来源:世邦魏理仕研究部《亚太区零售租户调查-中国市场》第二部分 2019中国购物中心发展力基本情况发展力综述中国购物中心发展力,是在宏观市场,购物中心租赁活跃度、运营表现、成本支出和未来预期五大方面的综合作用下的表现。

样本情况中国购物中心发展力分析的样本主要来自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的购物中心会员企业148个有效样本项目,覆盖了中国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的80个城市。

在区域分布上,分别为东北(6.9%)、华北(14.2%)、华东(45.3%)、华南(14.3%)、华中(9.6%)、西北(3.5%)和西南(6.2%)在城市能级分布上,一线和二线城市占比分别为11.5%和35.8%,其余52.7%的项目面积分布在三线及以下城市。

按购物中心类型分类,都市型、地区型、社区型和奥特莱斯型购物中心占比依次分别为33.3%、37.4%、23.7%和5.6%。

发展力分析路径和编制方法中国购物中心发展力分析通过综合加权后的单项发展力与区间综合发展力均值对比法,发展力评判区间为0至100,以50为荣枯线。

高于荣枯线为积极区间,低于荣枯线为防御区间;其中,单项发展力主要通过宏观市场,购物中心租赁活跃度、运营表现、成本支出和未来预期五大方面进行分析。

单项发展力指标计算采用扩散指数法,并经由城市(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和区域(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两级加权计算所得。

综合发展力则由各单项发展力按以下公式综合计算得出。

综合发展力= 宏观市场*5%+租赁活跃度*8%+运营表现*22%+成本支出*25%+预期市场*40%一、总体发展力和分项现状1.2019总体发展力综合指数同比小幅度回落,但仍处于积极区间2019年全国综合发展力指数录得56.8,高于荣枯线6.8,表明整体购物中心市场处于健康发展的区间内。

其中,现状指数录得63.5,同比上升1.4,高出荣枯线13.5,显示出购物中心业主对2019年的零售市场和物业运营情况比较满意。

然而,购物中心综合发展力连续两年同比下降,主要是期指数预计下降16.7至46.8。

不可否认,新冠疫情的爆发对中国零售和消费市场短期内产生重创。

为防止疫情的传播,保持社交距离、限流等因素均让购物中心的客流和销售在上半年受到影响。

图表6:年度全国购物中心发展力同比变化数据来源:中国连锁经营协会,世邦魏理仕2.宏观市场和成本控制能力均有所提升从现状来看,运营表现基本稳定,成本控制力有所提高。

宏观市场指标录得78.9,同比上升3.6,高出荣枯线28.9,说明大部分业主对零售和消费市场的运行持乐观态度。

租赁活跃度指标录得70.8,高出荣枯线20.8,租赁活跃度较好。

2019年,国潮的崛起给购物中心租赁市场来带新的需求点。

运营表现指标录得最高分值的80.6,显著高出荣枯线和其他分项指标。

成本控制指标分值录得43.0,低于荣枯线17.0,成本压力犹在,但较去年同期显著提升,表明业主的把控能力加强。

图表7:年度全国购物中心单项发展力同比变化数据来源:中国连锁经营协会,世邦魏理仕二、区域和城市能级发展力解读1.西北地区连年提升,赶超华东跃居第一从区域看,全国各主要区域综合指数均在荣枯线以上,表明全国购物中心市场发展整体态势良向好,但区域间的发展速度仍然存在较大的差异。

西北地区的指数连年提升,主要得益于节点性城市西安的消费能力不断提升,作为西北的新一线城市,西安表现亮眼,备受首店品牌青睐,2019年西安共进驻首店品牌103家。

华东地区指数有所下滑,主要原因在于部分项目所在的二三线城市整体市场出租率没有显著的提升,但杭州、南京和苏州等核心二线城市依旧备受青睐,品牌对购物中心仍有很强的进驻意愿。

东北地区仍处在下行区间,但幅度较小。

北京依旧发挥着引领华北市场的导航作用,标杆物业SKP-S的落成,定义了全新的购物中心概念。

华南地区在粤港澳大湾区概念的推动下,跨城旅游带来了巨大的人流量,给都市型购物中心带来了更多的发展。

各区域发展力状况分别为华北(64.4,同比降低0.4)、华东(65.8,同比降低6.6)、西北(71.2,同比上升1.7)、华南(62.0,同比降低1.2)、西南(64.1,同比降低2.6)和东北(57.0,同比降低1.3)。

图表8:区域购物中心综合发展力现状分析数据来源:中国连锁经营协会,世邦魏理仕2.一线城市发展力有所下滑,三线城市表现亮眼分城市能力来看,一线城市发展力同比下滑9.2,营销投入和技术投入上涨成为一线城市指数下跌的主要因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